为了唐朝开疆扩土的三朝重臣徐茂公,是怎么死的?
小说中近似诸葛孔明的徐茂公,正是唐初名将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此小说称其为徐茂公)。后来,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所以他就成了李世勣。唐太宗李世民做了天子,为避李世民的名讳,去掉了“世”字,就叫李勣了。
李勣是唐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他曾与李靖双剑合璧,讨灭东突厥;后又挂帅,灭薛延陀、高句丽,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最后,76岁时,李勣得以善终,身后受到历代推崇,与李靖并称为唐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可谓人生大赢家。
然而,李勣一生曾多次陷入微妙、危险境地,最后能得以善终,成为人生赢家,并不容易。
险些死于内乱:血色“双十一”23岁时,李勣就差点死了。
当时,李勣(当时还叫徐世勣)还在瓦岗军中,追随翟让。
617年十一月十一日,李密邀请翟让赴宴。
作为翟让的心腹,李勣与单雄信护卫左右。
宴会中,李密利用翟让的信任,支开李勣、单雄信等人。
随即,李密假意拿出一张好弓让翟让观看,并趁翟让拉弓之机杀害了翟让。
接着,李密对翟让随从心腹展开了屠杀。
翟弘、翟摩侯、王儒信等人悉数被杀。
单雄信跪下磕头求饶,活了下来。
李勣见状不妙,试图突围逃走,却被守门的兵士直接砍伤了脖子(直接要抹脖子,这是必制其于死地呀),身受重伤,幸亏关键时刻王伯当喝止,李勣才活了下来。
当初,李密参与杨玄感起事,兵败后走投无路。正是李勣劝翟让收留了李密。后来,又是在翟让的信任、支持甚至无私让位下,李密才得以成为瓦岗军首领。
然而,正是这个李密,杀掉了翟让,又险些杀掉了李勣。
年纪轻轻的李勣,早早见识到了人心的险恶和权力斗争的残酷,并由此培养出了自己的处事之道。
回避权力斗争,得以受到格外重用自此之后,李勣对权力斗争的态度异常稳重。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曾找到李靖、李勣两位统兵将领,争取他们的支持。
李靖、李勣,全都“辞”,不作承诺。
其实,李靖、李勣,都是有充分理由站在李世民一边的。
当初,李靖要被问斩,临刑前,“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才得以活了下来。
至于李勣,则曾与李世民并肩与王世充、刘黑闼血战,同生共死。而且,李勣所在的山东豪杰团体,是李世民的“基本盘”,投唐的瓦岗英雄多站在李世民阵营。
于私恩、私情,李靖、李勣都应该站在李世民一边。
二将“辞”,正是表现他们的坚定立场:作一个一心对外的将领,不参与内部的权力斗争!
这样的素养,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因此,李世民因此反而愈加敬重李靖、李勣了。
正因太宗的信任,李靖、李勣,才得以充分发挥其才干,为大唐建功立业。
而李世民与李勣,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佳话。
李勣暴病时,医生说需要胡须烧的灰来和药。李世民亲自剪去胡须为李勣作药。
受此奇恩,李勣深为感动,“顿首见血”。
然而,君臣之间再是含情脉脉,也回避不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定律:伴君如伴虎。
为了皇权,天子是不会被这些情感所羁绊的,是会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很快,李勣遇到了一场生死考验。
生死考验:杀气腾腾的遗言李世民病重时,对李治说了一段杀气腾腾的话。
李勣才智有余,但你对他没有什么恩,恐怕不一定会服你!我现在外放他。如果他立刻出行,等我死后,你就把他召回来,重用他;如果他徘徊不行,“当杀之耳”!(《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条》)
这是李世民给李勣留下的一道生死之题。
李治是在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的支持下当上接班人的。
因此,贞观末年,为了平稳过度,非关陇的实权人物遭到清洗。
宰相刘洎被赐死,岑文本忧死,张亮被杀···
这种情况下,出将入相的山东人士李勣自然也成为重点猜忌对象。
对李勣,李世民采取了两手做法。
一方面,李世民极力”撮合“李勣与李治的关系。
李治一被立为太子,李世民旋即以李勣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
随即,李世民宴请李勣,肉麻地说:朕要把太子托付与人,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你当初不负李密,今天也必然不会负我!
该说的好话都说了,李世民遂留下”最后一手“:“若徘徊观望,当杀之”!
李勣深知太宗用意,没有纠结,“不至家而行”,听到诏书,连家都不回就直接上路了!
如此,李勣躲过一劫!
再躲生死题,得以善终对于出将入相的人来说,生死考验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稍不留神,就要完蛋。
李世民留给李治的辅政班子,主要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
其中,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栽在了武则天这道题上。
唐高宗想要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遂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一众重臣商议。
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意见很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
李勣呢?
“称疾不至”,这样的事情,能躲就躲,不想掺和。
不料,在长孙无忌、褚遂良那里碰了钉子的唐高宗找上门去,询问意见。
硬躲躲不过,李勣遂“软躲”:这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结果,武则天成为皇后,并渐渐掌权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遭到报复。
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褚遂良被一贬再贬,凄凉死去。
唯有李勣,在高宗朝依然得到重用,以至善终。
临终嘱咐:不掺和权力斗争669年十二月,李勣去世。
临终前,李勣对其弟嘱咐: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等人辛辛苦苦光大门楣,然后,后代的“痴家儿”却把他们搞到破家!你帮我看着我家这些后人,如果也有这样的”痴家儿“,你直接打杀!
李勣所言的房玄龄、杜如晦的“痴家儿”,都是败在参与权力斗争这件事情上。
杜如晦的儿子杜荷,预李承乾,李承乾事败后被杀。
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与薛万彻、柴令武欲立高祖六子为帝,事泄被杀。
高季辅的儿子搞正业,也坐交通废太子被杀案,被发配流放。
掺和权力斗争,死亡率很高,必败全家。
因此,不掺和权力斗争,既是李勣一直以来的处事之道,也希望他的后人能作到。
痴家儿然而,李勣的孙子徐(李)敬业,还是犯事了。
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为帝后,徐敬业、骆宾王等人起兵反武,兵败遇害。
徐敬业到底是参与了政治斗争。然而,徐敬业是在李唐王朝面临严峻危机时起兵的,与一般的权力斗争并不一样。
不知九泉之下,李勣会如何看待“痴家儿”的举动了。
徐敬业起事后,武则天追夺了李勣的“李”姓、官爵,并掘墓砍棺,以示惩戒。
不过,4年后,武则天还是让李勣配享高宗太庙。
后来,唐中宗复位,恢复了李勣的官爵,并重新安葬。
此后,李勣在历代武庙都位列其中,受到后世敬拜。
为人友时,李勣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物。
好友单雄信被杀时,他割股啖雄信,”对之号动“,并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
为人将时,李勣也是得到将士尊敬的人物。
他”不贪功,爱贤才“,”战胜,必推功于下“,因此得到了将士的支持、信赖。
为人臣时,李勣懂得谦让。
他曾”抗表求解仆射“,以免遭人嫉恨。
对朋友有情有义,对手下推功以待,对官职谦虚退让,因此,李勣虽常年位高,但遭受的诽谤却很少。
而他回避权力斗争的态度,也使他避免受到干扰、牵连。
一心作人、作事,李勣因此得以在多变叵测的政局中坚如磐石,因此得以一展雄才,为大唐建功立业。
这样的人,值得景仰。
为了唐朝开疆扩土的三朝重臣徐茂公,是怎么死的?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75岁的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即问题里的所说的徐茂公)卧病不起,唐高宗李治为了照顾老臣,特别封李勣的弟弟、晋州刺史李弼为司卫正卿,让他能够在京城照看哥哥的病。
史载,李勣李弼特别友爱,家门以内,李勣又如同严父一样。自从李勣得病,皇帝李治和皇太子李弘送来药品,对于这些药品,李勣就拿来服用;而自己家里人请来医生、巫师,李勣都不许进门。李勣的子弟们不顾他的固执,坚决送药给他服用,李勣对他们说:
我只不过是山东的一个田夫,攀附明君,滥取富贵,位至三公,年近八十,这难道不是命吗?寿命的长短必定是有期限的,怎么能随便就医求活命呢?最终李勣还是拒不服药。
忽然有一天,李勣忽然对李弼说:
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设酒宴来娱乐一下。于是堂上女乐奏乐歌舞,檐下子孙罗拜,彼此尽欢。
但到酒宴结束之后,李勣却对李弼说:
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此外一物不用。姬媪已下,有儿女而愿住自养者,听之;余并放出。事毕,汝即移入我堂,抚恤小弱。违我言者,同于戮尸。大意是说: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想与你做一个诀别罢了。恐怕你悲伤哭泣,骗你说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听我嘱咐立规矩。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高宗时的宰相高冯)辛辛苦苦撑起家业立起门户,也希望留下家业财产泽及后辈子孙,结果都被愚蠢的儿子搞得家业荡尽(房玄龄儿子房遗爱娶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永徽三年被指谋反而被处死,高阳公主赐自尽,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被停止;杜如晦儿子杜荷娶唐太宗之女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贞观十七年卷入皇太子李承乾案被处死)。我有这些犬子,要托付给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轨、交结邪恶的,立即打死,然后奏明朝廷。我又见人死后多埋藏黄金、宝玉,也不必这样。只用麻布覆盖的车,载我的棺椁灵柩,棺中装殓用平常穿的衣服,只加朝服一套,死后如果有知觉,希望穿上它(指朝服)拜见先帝(指唐太宗)。随葬的器物只做五六匹马,地宫里的帷帐用黑布做顶,四周围上白纱,帐里放十个木俑,表示按照古礼用草人草马殉葬的意思,此外一样东西也不用。姬妾以下,有子女愿意留下自己养育的听任自便,其余的全都放她们离开。丧事办完,你就搬进我家居住,抚恤幼弱的家属。违背我这些话的,就如同砍我的尸体。
说完后什么话也不再说了,李弼等含泪遵行他的遗言。
总章二年十二月初三(669年12月31日),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虚岁)。
唐高宗李治下令由朝廷为他举办丧事,辍朝七日,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为贞武,又赐给棺木,允许李勣陪葬于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摄同文正卿监护丧事。
到了下葬的那天,唐高宗李治到未央古城,亲自登楼为李勣送葬,望着李勣的灵车痛哭,并为他安置祭奠。太子李弘跟着李治给李勣送葬,显示悲痛到极点,左右的人都为之动容。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旧城西北,所筑的坟都依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现在还能看到,李勣的墓冢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这就是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
光宅元年(684),李勣之孙李敬业(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取消赐姓李氏,恢复本姓徐氏。
(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
神龙元年(705),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李勣临终前不肯服药,对照他本人的医学知识,显得特别意味深长。
史称李勣兼通医学,曾奉旨与许敬宗、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有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
《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比纽伦堡政府于1542年颁布的《纽伦堡药典》(欧洲最早的药典)早833年。
《新修本草》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对世界医学领域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唐朝政府将其规定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影响达300年之久。中国历代主要本草书籍如《蜀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贯穿着它的内容。此书后来也成为日本医学生的必修课本。并影响朝鲜等邻邦的医药发展。原书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后世诸家本草著作中。
除此之外,李勣还自撰《脉经》1卷,今已佚。
(李勣焚须)
李勣还留下一段佳话。有一次他姐姐病了,李勣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
你现在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勣回答道:
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这便是李勣焚须的故事,闪耀着孝悌人性的光辉。
(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李勣在后世的说部中变成了一个牛鼻子道士的形象)
李勣也许谈不上在专业上深明药性,但至少是一个医药领域合格的票友,亲人生病,他也悉心照料,到了自己患病,虽然可能明知不治,但拒不服药未免过于极端了。
李勣去世的前一年,仍以望八之年平定高句丽,献俘太庙,或许,他为唐朝征战了一辈子,辛劳了一辈子,也韬晦了一辈子,累了,所以采取了这一个类似安乐死的方式。
当然,这只是个人冒昧的一个猜测而已,并没有什么依据。
为了唐朝开疆扩土的三朝重臣徐茂公,是怎么死的?
徐茂公是病死的,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在古代这也算是高寿了!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懋公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后来因避讳李世民的“世”字遂改为李勣。
他的军事才能就不说了,是和李靖齐名的唐初名将。
显庆二年(657年)徐茂公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这说明他对于医药方面也有建树。
徐茂公死后所受的荣宠也不低啊!
李治不仅为他举办丧事,而且停止上朝七天,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叫贞武,赐给棺木,让他陪葬在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摄同文正卿监护丧事。
下葬的那天,李治还到未央古城,登楼为他送葬,望着灵车痛哭,并为他安置祭奠。太子李弘也跟着李治给李勣送葬,悲痛到极点,使左右的人都受到感动。皇帝命令百官送到旧城西北,所筑的坟都依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为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革建山,用来表彰他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徐茂公不仅是三朝元老,军事能力突出,而且还参与编纂了医药典籍,从隋末动乱一路走来,军功累累,可见其政治眼光很好,而且还得以善终,不亏为一代隋末唐初名将!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