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赢在出其不意的战役?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往往是历代名将们的拿手好戏。
结合几个战例,我们看看军事家们是如何出其不意的。
空间上的出其不意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是空间上出其不意的典型战例。
经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后的连续打击后,国民党军谨慎了起来。
敌人集中了11个整编师,30个旅,以临沂、蒙阴为目标,南北对进。
吃过亏的南线敌军异常小心,采取“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方针,稳步推进,不给我军歼敌一部的空间。
对此,粟裕的计划是:先进攻郝鹏举部,威胁海州,吸引欧震集团东援,寻机歼敌一部;如果欧洲集团仍然缓慢推进,我军再以主力北移,歼北线敌军。
然而,在我军进攻郝鹏举部时,已经吃过亏的欧震十分谨慎,不但没有东援,反而更加靠拢了。
南线之敌靠得拢,不好打,粟裕遂决心出其不意的攻北线之敌。
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我军采取了一系列迷惑敌人的方针。
(1)、以2、3纵在临沂以南作宽正面部署,佯装主力,做出仍然在南线与敌决战的架势;
(2)、调地方部队进逼兖州,在运河上架桥,做出主力西进于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合的假象;
同时,1、4、6、7、8纵分3路,秘密北移,原驻胶东、渤海的9、10纵也迅速南下参战。
不久,敌人攻占临沂,并谎称歼灭我军16个旅,又见我军在运河架桥,误认为我军主力已受重挫,正准备“西窜”,遂严令北线李仙洲集团加速进军。
最终,北进的我军主力,出其不意地在莱芜歼灭了李仙洲集团,取得了莱芜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敌人的企图。
善打“神仙仗”的粟裕极为擅长出其不意,调动敌人,歼灭敌人。
1年多以后,当敌重兵集中于鲁西南一带时,粟裕经过计算,认为在鲁西南与敌决战极为不利,遂出其不意地转兵开封,“攻敌必救”,将猥琐于鲁西南的敌军调出来,我军得以在敌运动中捕捉战机,取得了豫东战役的胜利。
事实上,在空间上“出其不意”,自古以来就是古今中外军事家打开局面的高招。
三国的魏灭蜀之战中。姜维退驻剑阁,魏军主力难以再进,已考虑退兵。邓艾偷渡阴平,打开局面。
二战初期,法军依托马奇诺防线防御德军,德军出其不意地选择从阿登森林突破,一个月就灭掉了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做出从科威特进攻的架势,吸引伊拉克军,随即从沙特杀入,4天机动274公里,打出一记“左勾拳”。
在空间上出其不意,往往能彻底大乱敌人的部署,使我军赢得主动,迅速打开局面。
时间上的出其不意有时,战场条件确实只有“华山一条路”,在空间上找不到太多出奇的机会。
这时,名将们往往能在时间上作文章。
唐代名将李靖,就是此中高手。
李靖第一次在时间上出其不意,是灭萧铣之战。
当时,李靖、李孝恭受命由川蜀东进,灭掉萧铣。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大军由川蜀顺流而下,除三峡外,别无通道。因此,萧铣也集结重兵,试图阻遏唐军东进。
空间上,没有出奇的机会,李靖把出奇的眼光放在了时间上。
不久,江水大涨。
即使没有作战任务,仅仅只是寻常的交通、运输,此时三峡都极为危险了。
李靖却认为: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趁机发起大举进攻。
当时,萧铣也认为唐军不可能此时东下,抓紧时间,休养部队,防御松懈。
李靖由此突破三峡,一战而灭萧铣,平定江南。
李靖第二次在时间上作文章,是讨东突厥之战。
自古中原王朝北上,多选择在春夏季节,因为秋季敌人秋高马肥,战斗力强悍,冬季则草原地区天寒地冻,水涸草枯,双方都不利交战。
李靖选择在冬十一月,急进恶阳岭,迅速掌握地利,一战灭东突厥。
时间上出其不意,也是古今中外名将所喜爱的。
日本战国名将毛利元就的名言:暴风雨,正是人生中的好机会。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严岛合战,毛利家趁大风起,不利航行的时间,出其不意地进攻,一举取胜。
当然,时间上的出其不意,字打出来就几个字,事实上往往是“以患为利”,行军往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冒巨大的风险。
此外,时间上的出其不意,还有另一种方式。
打开万年历,我们去看二战几个关键的时间点:1941年6月22日,德国袭击苏联;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
二战中这两次影响最大的“不宣而战”,全部都发生在星期天!
当时,我国还是农业社会,但欧美已经进入工业时代,星期天是休息日。
这一天,即便边境将士保持警惕,整个国家都是进入大半个休息状态,响应能力、动员能力是天然削弱的。
这样的“偏好”,值得警觉。
出其不意地从敌人内部作文章除此之外,出其不意的维度,还可以是敌人的内部。
1600年,关原合战。
据说,后来德国教官看到关原合战的态势图时,脱口说出:西军必胜!可见,西军在形势上是有利的。
然而,最后的结果,确实德川家康的东军胜了。
关键点在于:德川家康出其不意地策反了西军将领小早川秀秋。
正是小早川秀秋在关键时刻突然从侧翼反叛,才使西军迅速崩溃,使德川家康一战定天下(日本)。
小早川秀秋是在最后时刻被策反的,甚至要德川家康发炮轰击时才下定决心。
相比之下,解放战争中,我军这样的操作则准备更早,更富有策略性。
早已是我地下党员的何基沣、张克侠,等待很久,直到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才起义,使我军迅速经过敌第三绥靖区防区,切断黄百韬兵团退路,为围歼黄百韬兵团打下基础。
此外,莱芜战役中的韩练成,淮海战役中的廖运周,也都是早已准备,在关键时刻起义,给予敌人决定性打击!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兵法.军争篇》
以迂为直,就是在空间上出其不意,以患为利,就是在时间上出其不意。
同时,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瓦解的。通过在敌人内部作工作,从内部瓦解敌人,也是出其不意的常见方式。
通过出其不意,使敌人的一切准备、部署落空,使我军迅速打开局面,赢得主动!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也往往会面对以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此时,借鉴战史经验,寻找解决之法,或许能事半功倍,打开局面哦。
祝君胜利!
历史上有哪些赢在出其不意的战役?
粟裕大将指挥作战,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打他人不敢打之仗、打他人之想不到之仗,善于在夹缝中生存,不仅出敌人之意,有时候甚至出乎了军委的意料。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面对国民党南北两路大军的夹击,粟裕提出舍南取北,主力隐蔽北上,出其不意围剿了李仙洲兵团;1948年豫东战役第一阶段,粟裕再次出其不意,轻取国民党省会开封,给了国民党当局极大地震动。
自从内战爆发以来,国民党在中原战场的接连败北被迫采取了重点防御战略,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为了力图坚守中原,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集结了25个整编师57个旅。其中,13个整编师30个旅担任重要据点的守备,控制着开封、郑州、信阳、徐州等地,以及陇海东段、津浦路和平汉路南段交通线。除此之外,还以12个整编师27个旅及4个快速纵队编成4个兵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包括鲁西南的邱清泉、驻马店的胡琏兵团、郑州的孙元良兵团及南阳的张轸兵团。
而当时我军在中原战场只有13个纵队以及各地方部队,其中,粟裕受命指挥华野7个纵队及中野的第11纵队,这8个纵队兵力比较分散而且尚未集中,当时的第1、4、6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纵队在濮阳地区;第3、8纵队在许昌、襄城地区;中野的第11纵队在豫皖苏地区。而华野的指挥部所在的鲁西南,位于中原战场东北部,是一个由陇海路的开封、徐州及黄河、运河构成的三角形地带,邱清泉的第五军正处于这三角形的中心地带定陶一带,其主要任务是寻求与华野主力兵团决战。
军委给粟裕的任务是在陇海路开封至徐州一带,将寻歼邱清泉第五军作为主要目标,力争在四至八个月间歼敌五到十二个整编旅。第五军乃国民党的关内剩下的两大王牌主力之二,下辖四个整编旅及一个快速纵队和一个骑兵旅,贸然攻其蒋介石必救,虽然战斗力不如张灵甫的整编74师,但是火力密集度很强,围歼第五军的物资条件尚未成熟,而且华野打援兵力不足、背靠黄河地形也不利,不能迅速地解决战斗、敌人援军一到华野很容易陷入被动。
粟裕从情报得知开封的守敌兵力比较薄弱,只有三万余人,华野距离开封最近的陈唐兵团(陈士渠、唐亮)六万余人只有一日的行程,而增援开封的国民党主力都在百里之外。我军自两年多的作战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攻打小城市的经验,快速拿下国民党重镇开封不成问题。因此在不请示军委的情况下,粟裕当机立断,一边上报军委一边下达作战任务,放弃围剿邱清泉第五军计划,命令陈唐兵团3、8纵队围攻开封,以陶勇率领的4纵队及1、6纵队负责打援。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乃兵家所贵,粟裕大胆决定攻打开封着步棋,果然出乎了蒋介石意料,当时的国防部和徐州剿总部都判断了华野主力,将在鲁西南一带与邱清泉第五军决战,因此疏忽了重镇开封城的防备。当华野陈唐兵团兵临城下开封后,蒋介石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开封是我军围攻的第一个省会城市,若丢失则蒋将颜面尽失,美国方面也不好交代,因此下达死令组织多路大军不分昼夜增援,并亲自飞往开封上空指挥。
陈唐兵团只用了五个昼夜就拿下了开封,全歼守敌三万余人,蒋介石亲自督战也挽救不了开封被攻克的厄运。省会开封的丢失引起了南京方面的一片哗然,蒋介石立即电令邱清泉第五军、胡琏兵团、刘如明兵团及刚组建的区寿年兵团务必收复失地开封。
面对国民党的多路大军压境,粟裕果断地放弃了开封城再打援敌,引诱行动最积极的邱清泉第五军与战斗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拉开距离后,集中兵力分割围了歼区寿年兵团,最后粟裕率部突围时顺带击溃了黄百韬兵团,取得了豫东战役的全胜。粟裕出其不意轻取开封,这一战役让蒋委员长赔了夫人又折兵。
历史上有哪些赢在出其不意的战役?
毛泽东---四渡赤水之战
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在川黔滇边区,指挥的一次出色的,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运动战役。
此次战役毛泽东充分利用了敌人的矛盾,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带领工农红军游走在川黔滇边区,充分熟练的利用小规模的军队,引诱、迷惑敌人。避其主力,把握战机,采用各个突破的战术,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划分了敌人的力量,最终一一歼灭了敌人。取得了中国战争史上的以少胜多,由被动变主动的伟大的胜利。
此次战争的胜利,被毛泽东称为是其一生中打的最为经典之战,也是他征战一生,觉得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
解放战争时粟裕大将的四出奇兵苏中战役首战告捷
解放战争全面打响之后,粟裕带领的华中野战军,对抗前来进犯的国民党反动派。此次战役敌对双方兵力悬殊。
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只有5.5万人,而国民党反动派多达12万人。
不过,面对强势的敌军,粟裕从容指挥,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竟然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傲人成绩,最终让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近半的兵力,并且缴获了各种大炮总计160门,取得了苏中战役的全面胜利。
山东解放区全歼国民党王牌军队第七十四师
山东是国名党反动派重点抢夺的地区,为了尽早拿下山东,蒋介石派来了他的王牌军队第七十四师,前来和粟裕将军的华东野战军厮杀。
粟裕面对强敌毫不退缩,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将敌人引诱到自己早已设下的伏击圈内,然后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整编到第七十四师,迎来了山东解放区的全面胜利。
中原战场豫东战役的胜利
豫东战役打响的时候,粟裕将军指挥我军20万大军,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25万大军,当时双方争夺的重点在开封。
粟裕将军先是带领奇兵,重点突围,拿下了敌军重兵把守的开封,并且全歼开封的敌军,然后在选择放弃开封。采用四面突围的战术,取得了豫东战役的最终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
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取得了胜利之后,和刘伯承将军,一起对盘踞在华东-中原地区的国名党反动派,展开了围歼战,此次战役正是三大战役之中的淮海战役。
这次战役正是在粟裕和刘伯承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
粟裕将军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评选十大元帅的时候,他主动放弃十大元帅的评选资格,更是成就了当时让贤的美谈。以粟裕将军的功劳,他绝对能当选十大元帅的。历史上有哪些赢在出其不意的战役?
说一下淮海战役。
先简单介绍一下淮海战役吧: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开始于1948年11月,对国民党进行的一场战略性进攻战役,属于三大战役之一。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赢在出其不意呢?
战争开始前,徐州方面的国民党司令部就陷入了“战争迷雾”中,他们既不知道解放军的部署,也不清楚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指挥极为混乱。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整个徐州以北的地区,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完全失效,失效的原因跟当地的百姓有关。
当地的百姓不但不愿意给国民党透露有关解放军的消息,还会帮助解放军防范国民党的情报人员,虽然国民党派了很多情报人员,但其结果,要么很快落网,要么被限制在关键地区,以至于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还有一点,只要国民党军队稍微有些动静,当地的百姓就会在第一时间内把情况反馈给解放军,解放军掌握情报权,屡屡出其不意,很快,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先后被围歼。
而淮海战役出其不意的背后,在于得民心,在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
在一开始,国军的作战部队超过80万人,不仅配有先进的美制武器,更有不少的飞机坦克火炮;而解放军的作战部队为60万,武器是“万国造”,飞机坦克火炮之类的就更少了。
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他们带着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
在很多淮海战役的回忆录里,不乏有过这样的记载:
从胶东来的民工,身带一张狗皮,挂一个小瓢,推一辆小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送到前线,可自己却舍不得多吃一粒粮食。他们冒着飞机轰炸,炮火杀伤的危险,坚决完成任务。他们脚上象擦了油一样,越走越快,与野战军并肩前进。
淮海战役中,老百姓推着小车,还唱着这样的民谣: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很多国民党军官在一开始,没有想到过淮海战役战役的结果会是这样的,更没有想到过老百姓的力量会有这么大,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古时候适用,现在依旧如此。
历史上有哪些赢在出其不意的战役?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从古至今许多战将克敌制胜的法宝,并屡试不爽。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清风店战役”,就是以出其不意的行动,全歼国民党第3军。
1946年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初始阶段,国民党兵强马壮,武器精良,共产党军队相对处于下风。
1947年7月,党中央任命杨得志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准备同国民党进行坚决的斗争。9月中旬蒋介石调兵增援在林彪打压下节节败退的东北地区,使石家庄附近的兵力部署出现变化。
兵力的变动也带来了战机,杨得志决定主动出击,使用解放军拿手战术“围城打援”,消灭国民党一部分有生力量,为解放石家庄创造条件。
徐水城位于平汉铁路咽喉之处,又是北京的南大门,杨得志决定以攻击徐水为诱饵,引出援军,再在运动中将之歼灭。
徐水攻城战役开始后,解放军假戏真做,展开猛烈进攻,并一度攻入城内。敌增援部队果然如约而至,但由于其队形紧密,攻守有度,解放军打援效果不理想,两军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正当解放军准备改变作战方案,准备调动敌军加以歼灭时,得知罗历戎的第3军按蒋介石命令前来保定,与保定之敌会合,欲对解放军进行前后夹击,妄想来个反包围 歼灭解放军。
面对战场突发的情况,野战军司令部根据第3军的行军路线,准备在清风店将之围歼。但此时罗历戎的第3军,距清风店90里,而解放军的主力部队离清风店最近的150里,最远的在250里以上。
时间就是胜利,在留下4个旅继续佯攻徐水后,其余主力部队快速南下,要在罗历戎之前到达清风店。同时为了延缓第3军的行军速度,又组织沿途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对其不断进行骚扰阻拦。
我南下解放军,不停步不歇脚,不支灶不做饭,组织群众在路边设立粮水站,把食水直接送赶路战士的手中,不耽误一点行军时间,直奔清风店。
奇迹总能被我解放军创造,当罗历戎还在不紧不慢的前进时,我军部队经过一昼夜创记录的急行军,令人惊叹的全部进入清风店预定位置,将罗历戎的第3军合围后对其发起攻击。突如其来的打击令罗历戎一头雾水,难以置信,一辆汽车都没有的共军主力,昨天还在攻打徐水,怎么今天却来到了清风店与自己对阵?
于是罗历戎一面抵抗一面求援,但为时已晚。他的援兵被我阻援部队阻挡在保定一带,虽然近在咫尺,全力突进,却无法越过我阻击部队的防线,最终只无功而返。
经过激烈的战斗,解放军全歼了第3军1.7万余人,其中俘虏了罗历戎以下官兵1.1万余人,创造了晋察冀军区歼灭战的新纪录,对扭转华北的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20天后解放了石家庄。
晋察冀野战军官兵靠着双腿。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其不意的攻击让骄奢狂妄国民党军队猝不及防,被歼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的“神仙仗”,是我军指挥者的运筹帷幄、将士们舍生忘死的成果,当然,也有国民党军队“配合”的成分。其实自古以来多数的战役,胜负本就在毫厘之间。
我是历史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上有哪些赢在出其不意的战役?
最著名的应该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四渡赤水河之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