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魂断定军山,曹操为何不派兵救援?

217年十月,刘备发起汉中之战。

直到219年三月,曹操才亲自率军抵达汉中,迎战刘备。

在其中一年半的时间里,始终只有夏侯渊在汉中与刘备对敌,结果不慎战死。

为何曹操如此“大意”?

曹操的原计划

赤壁之战后,除平定马超、张鲁等中间力量外,曹操一直把攻击重点放在孙权身上。

即使在刘备大举入川的情况下,曹操也没有集中力量趁机进攻关羽所据的荆州部分。

相反,自212-217年,曹操五年间三次亲自下濡须,与孙权连续大战。

217年三月,曹操退兵时,留夏侯惇督26军于居巢,距离江边仅仅百里之遥。

显然,曹操的总体战略仍然是东攻西守。

对于“西守”,曹操是有绝对信心的。

曹操曾让陈琳作《檄吴将校部曲文》,恐吓东吴将士,其中提到:夏侯渊率领精甲5万,以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据扼蜀庸。

夏侯渊拥有5万精锐,加之一些当地少数民族武装,这个兵力虽不能像檄文中吹嘘的一样,与其他4路会攻东吴,但凭借有利地形,自守看起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要知道,当时刘备野战部队也没有比夏侯渊多多少。

在得知刘备发起攻势后,曹操又派曹洪、曹休、曹真,进军下辩,与张飞、马超对敌。

后来,曹真又进入阳平关,指挥徐晃等人作战。也就是说,曹洪军团,事实上也加入了汉中战场。

当初,孙权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张辽、乐进、李典不过7000余人,就足以退敌。

如今,兵力上,曹军至少不处劣势;将才上,夏侯渊、徐晃、张郃,都是一时名将;形势上,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

因此,曹操其实也完全没有必要立刻亲自进入汉中战场。

曹操的内有忧逼

当然,曹操也并非只是“没有必要来”,而是“来不了”。

这一点,法正看得很清楚。

法正指出:曹操打下汉中后,不趁机继续攻打我们,并非实力不足,也不是智力不够,而是“内有忧逼”。

216年,曹操称魏王;217年,曹操开始使用天子车服。

显然,曹操与大汉王朝已经到了摊牌的时候,心向大汉的汉臣,正在发起最后的抵抗!

218年正月,发生了许都之变。

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准备杀死丞相长史王必,夺取许昌兵权。

以实力论,这些人自然不是曹操对手。

然而,曹操自然不可能忘记:上一位挟持天子的老板,董卓先生是怎么死的了。

可以说,这种政变的危险绝不容小觑,其威胁比刘备在汉中的攻势大得多。

在镇压许都之变后,曹操居然做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决断:救火乃实贼也。将所有参与救火的官员全部处分。

可见,当时的形势非常复杂,需要曹操亲自坐镇,杀伐果决,才能防范。

连连胜利与慎重行事

另一方面,在很长时间内,汉中战场的局势是足以使曹操安心的。

曹洪、曹真、曹休,在下辩之战中取胜,斩杀吴兰,张飞、马超被迫退兵。

徐晃在马鸣阁道大败陈式。

张郃在广石与刘备激战,刘备战不下。

因此,至少在218年九月之前,汉中并没有太大忧虑。

如此,曹操只在许昌治军,安心做好准备即可,不必立刻前往汉中。

突发事件

然而,刘备取汉中的决心是极为强烈的。

为了加强汉中战场的力量,刘备动员西川的人力、物力,不惜“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其征发力度连后来的“鹰派”诸葛亮都感觉犹豫了。

得到增援后,刘备在汉中的力量已经占据优势。

见此,曹操唯恐有失,九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决心亲自击败刘备。

可以说,曹操的决策是迅速而果断的。

然而,一场意外事件,打乱了曹操的节奏。

原来,曹操从南阳等地征伐民力,以保障汉中之战的补给运输工作。

可是,南阳等地百姓不胜其苦,在十月时,爆发了侯音之乱。

侯音之乱的规模不大,调曹仁足以镇压。

但原先计划调遣南阳民众支持补给运输的事情只能耽搁下来。

几年前,曹操第一次征汉中(张鲁)时,尽管调了河东等地的粮食、人力,但由于山行千里,依然面临粮食困难,当曹军抵达阳平关时,几乎粮尽退军。

鉴于此,曹操此次自然必须不敢在粮运问题未安排妥当的情况下再入汉中。

如此,侯音之乱使曹操的节奏受到影响,被迫放缓脚步。

或许曹操也未料到,这一耽搁,使形势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意外之败

即便曹操不来,夏侯渊、张郃等人在汉中的力量,依然是可能坚持较长时间的。

然而,一场超出预期的败仗来临了。

219年正月,定军山,夏侯渊被斩。

吃败仗或许不算意外,但夏侯渊被斩,就是一个大意外了。

当时,汉中曹军依然拥有完整的军力,夏侯渊战死,并非全军大败,而是指挥位置靠前,亲自修“修鹿角”,被杀了。

这一场意外变故,彻底改变了战局。

尽管汉中曹军立刻推举张郃接替夏侯渊,但曹军锐气已失,只能转入完全被动防御,无力与刘备相争。

因此,尽管曹军依然控制了汉水、阳平关等险要,但无法阻止刘备控制其他险要。

219年三月,当曹操亲自来到汉中时,刘备军已经在汉中扎稳脚跟,据险而守。

而曹操大军虽然能抵达汉中,但自关中运粮入汉中,补给线漫长且危险,已陷入不利状况。

刘备表示:虽曹公亲至,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刘备军据险而守,骚扰曹军漫长的补给线,曹操无能为力。

结果治军大半年的曹操,在汉中前线只相持了2个月,就被迫退军了。

总的来说,汉中之战时,曹操的姗姗来迟,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政治上,曹操与拥汉派到了摊牌时刻,“内有忧逼”,无法迅速前往。

经济上,由于连年用兵,加之瘟疫流行,民生受到很大影响,山行千里进入汉中需要的补给准备时间较长。

军事上,曹操原先配置在汉中的军力并非没有抵抗之力,甚至在此前的一连串作战中不落下风,看起来也没有必要立刻前往。

因此,曹操治军大半年,才进入汉中。

至于夏侯渊的战死,并非汉中军力不足,主要还是他自己指挥位置过分靠前,在军力尚完整的情况下被“斩首行动”所杀。

夏侯渊兵败身死,还真的主要怪自己,赖不到曹公身上。

夏侯渊魂断定军山,曹操为何不派兵救援?

夏侯渊魂断定军山,曹操却不发兵救援。这应该是前几年的大作,新版《三国》中杜撰出来的剧情吧?按照电视剧的说法,曹操认为定军山已被刘备团团围住,派再多的人马去救,也是于是无补。于是曹操决定牺牲夏侯渊,让他多拼杀一些刘备的人马,为自己后面亲自征讨刘备时,减轻点压力。

说实话,我是真的不知道导演和编剧是从哪里来的创作灵感。这种莫名其妙兼脑洞大开的剧情,亏他们都能编得出来。

事实上,曹操不救夏侯渊,是因为他对夏侯渊足够的信任!

曹操是真的没想到,夏侯渊会在定军山被刘备斩了。因为他在汉中的兵力部署,虽然灭刘备是不可能,但是防御刘备还是绰绰有余的。并且历史上夏侯渊被杀,完全是他自己失误造成的。曹操是千算万算,唯独就是没算到夏侯渊会自己作死。

在说定军山之前,先说说当时的天下大势。

灭汉中张鲁之战后,曹操本人就已经不怎么亲自挂帅出征了。并且曹操对统一天下的信心也严重不足,他把重点主要放在了内政方面,也就是为篡汉称帝做准备。至于军事方面,曹操对刘备、孙权都是以防守为主,不再谋求消灭他们。

当时曹操把南线划为三个防区。即:

东线的淮南战区,由夏侯惇坐镇,并给其配备了五子良将之二的张辽和乐进,另外大将李典也配属在这一战区;

中线为南阳战区,由曹仁坐镇;

西线为汉中战区,由夏侯渊坐镇,帐下也配备了两员五子良将,即徐晃和张郃。另外曹洪和郭淮也在这一战区。

从曹操的部署来看,他手上能派的大将,他基本都派出去了。只留了于禁和曹彰在自己身边做机动增援使用。

按照曹操的理解,他对手下的大将,以及自己的宗室亲戚,是非常有信心。因为他觉得刘备孙权都是鼠辈,对自己行不成威胁。并且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也证明了曹操的估计是正确的。

这场合肥之战也叫逍遥津之战,即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八百破十万吴兵。

当时曹操征汉中,孙权乘机攻合肥。而合肥城中仅有七千守军,由张辽、乐进、李典三人共同镇守。按正常逻辑,这场大战肯定是没有悬念的。结果事实证明了,曹操的猜测没错。东吴确实是鼠辈,张辽等人仅以区区七千人马便力抗孙权的十万大军。并且张辽还打赢了,孙权本人两次差一丢丢被张辽给斩了。

有张辽在合肥的成功案例,曹操对自己的人事安排怎么可能没信心呢?

合肥之战两年后,刘备发动汉中之战。这个时候合肥之战的影响余威尤存,曹操并不认为刘备敢与自己决战,也不认为刘备是夏侯渊的对手。因为汉中有一个合肥没有的天然优势——地形。

并且,在战争开始后,蜀军的表现也是非常的糟糕,并不比两年前孙权在合肥的糟糕表现要好多少。

首先是第一战,刘备大军北上,但是碍于地形对魏军有利,于是刘备遣张飞、马超、雷铜和吴兰等人向西攻打下辩,想绕过曹军防守严密的阳平关。曹操得知后,也派遣曹洪和曹休等人前去抵挡。战至第二年三月,蜀军将领雷铜和吴兰被斩,张飞、马超跑路。

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三国志·先主传》

第一战,刘备失利……

接着是第二战,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武都的联系。曹操得知消息后,派徐晃前去阻拦。结果陈式被徐晃击败,蜀军死伤甚多。

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三国志·徐晃传》

第二战,刘备再次失利……

连战连败,曹操的信心大增。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刘备必然会撤退。因此,曹操没有对汉中进行增援,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曹操没有想到,刘备这次对汉中是势在必得,他一定要拿下汉中。

于是,就有了汉中之战的第三次战役。

建安二十三年七月,刘备亲自率军抵达阳平关下,与曹军进行决战。

曹操得知消息后,他没有放松警惕。他也在许都整军,准备救援汉中。并在九月,也率军抵达了长安。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三国志·魏武帝本纪》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面,刘备被夏侯渊堵在了阳平关下,一步都不能前,战争陷入了尴尬的僵持局面,而这种局面对刘备很不利。因为他从成都攻汉中,补给线长达一千五百多里,而曹军可以直接在汉中就地补给。双方的战争消耗是不一样的。

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刘备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半年后,决定来一招险棋。他亲自率一支部队沿狭窄的金牛道,向往渡过汉水,再非常冒险地翻越米仓山西北段,通过翻山越岭的方式绕过了夏侯渊镇守的阳平关的背后,并在定军山设下大营,做出与曹军决战的态势。

夏侯渊在得知刘备绕到了自己身后,有点坐不住了。于是他把张郃从广石调回,并亲自率军从阳平关,打算与刘备在定军山下决一死战。

注意了,刚才上面提到的时间。刘备是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在定军山安营扎寨,夏侯渊也同样是在这个月抵达定军山,与刘备进行对峙。

夏侯渊在定军山下扎营后,他与刘备的地形倒转了。在阳平关,他是居高临下,刘备只能仰攻他;可是在定军山,刘备变成居高临下,他变成仰攻了。

所以夏侯渊在定军山下,修鹿角作围(鹿角就是一种带刺的防御栅栏)。其中,夏侯渊本人负责修筑南围,张郃负责修筑东围,以防蜀军居高临下攻他。

战争打到这里,刘备一方仍然是被动的。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了,刘备从成都到汉中,补给线一千多里。并且阳平关也掌握在曹军手上,刘备的大军被挡在关下。刘备他是带了一支偏师在定军山与夏侯渊决战,这个举动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如果这一战刘备败了,蜀军就崩了。

所以,曹操为什么不派援军增援夏侯渊?因为没必要啊!夏侯渊有优势,刘备才是投鼠忌器的一方。如果战争继续拖下去,刘备一方的负担会非常重,必然不战自溃。

结果结果,哎呀呀,谁都没有料到。刘备居然就把夏侯渊给斩了……

刘备见夏侯渊和张郃在山下修围栏,就派人去烧围栏。想先发制人,不让夏侯渊在定军山与自己再次形成僵局。

魏军见围栏着火,就挑水灭火。刘备见魏军大乱,就派人去攻张郃,打的张郃丢盔弃甲。夏侯渊见张郃兵败,害怕张郃负责的东围一旦被攻克,自己就会被蜀军拦腰截断,于是他就分出了一半的兵力去援救张郃,而这一分,夏侯渊就完蛋了。

当时蜀军的头号智囊法正在山上发现魏军居然分兵了,便瞅准机会,建议刘备派出一支精兵奇袭魏军(按三国志的记载,这支精兵的统帅是黄忠)。

当这支精兵到了山下后,居然意外的发现身为统帅的夏侯渊正带着士兵救火,维修鹿角。然后这支蜀军也不客气,直接冲上去砍死了夏侯渊。

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三国志·夏侯渊传》

以上便是刘备攻汉中,夏侯渊魂断定军山的全过程。

关于这场战役,以及夏侯渊被斩的过程,其实只要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就能明白。

刘备补给线比夏侯渊要长,持久战,刘备的损失更大;

刘备攻阳平关不克,于是他连续派了两批人马绕关,结果都失败了;

刘备亲自率军攻阳平关,僵持半年多,仍然是攻不破;

刘备最后是被逼的没办法了,才下了决心翻山越岭,绕过了阳平关,抵达定军山。以做背水一战。

在这种形势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只要夏侯渊自己不犯糊涂,他都不至于会败。曹操也是熟知兵法的人,他岂能不知道夏侯渊和刘备的形势对比。

只不过曹操是真没有想到,夏侯渊居然会自己亲自带兵到定军山与刘备决战,并且还在混战中分兵给张郃,然后他自己还带着士兵去修鹿角。最后被蜀军抓了空挡,一个突然袭击结果了他的老命。

而从夏侯渊亲自带兵到定军山,到他最后被斩杀,前后过程也就一个月不到。没人会想到他会作死,把自己给作死了。

后来关羽兵败,其实也是一样的情况。前期还是气势如虹,结果一个月不到,就变成了兵败如山倒,把自己给作死了。

所以,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夏侯渊魂断定军山,曹操故意不救的情况。曹操他只是大意了,没料到夏侯渊会如此轻浮。

并且定军山之战后,魏军也没有败!张郃率残部退回阳平关后,继续抵抗蜀军主力。等曹操抵达汉中后,又继续与刘备激战了两个月。当然了,这与本文无关,就不细说了。

夏侯渊魂断定军山,曹操为何不派兵救援?

汉中大战在三国虽没能成为三大战役,可这场战役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其他战役。

所谓的官渡战役也好,赤壁之战也罢,真正奠定三国格局的恰好就是这场汉中大战。

公元217年,十月。

刘备带领大军北上,目标朝向了北面的汉中。

这块地方曹操刚刚得手仅三个月,尚不可能完全整合汉中的资源。

而当时的邺城、宛城一带相继又叛乱发生,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引兵返回了邺城。

后来的曹操,开始在邺城、长安、汉中一线疲于奔命,两年的时间来回折腾,兴兵鏖战三十多年的曹操始终没能休息片刻。

夏侯渊镇守汉中时,已经安排派遣张郃南下,准备迁徙三巴地区的百姓北上充实汉中人口。因为当初曹操在撤离汉中时,已经迁走八万户的汉中人口。

将三巴地区的百姓北迁,不仅能够保证汉中地区正常的农业生产,还能够让三巴变成一片无人区,防止刘备的大军北上。

不过,刘备听到这个消息,火速让张飞前去拦截张郃,张飞在宕渠击溃张郃,成功守卫了三巴之地。

公元218年,三月。

刘备以两路大军开拔北上,开始对汉中发起进攻。

  • 吴兰、张飞、马超等进入下辩
  • 刘备引兵进攻阳平关

只是,北路军队被曹洪击溃,史书中没有具体的记载,他们最终去了哪里。

而刘备则带领大军一路东行,逼近阳平关,在汉水河岸扎营。

阳平关这处关隘,刘备想要突破并不容易,因为主将夏侯渊直接封死了山口,张郃又引兵屯驻广石,随时有可能捅到刘备的后腚。

这也是为什么阳平关对峙初期,刘备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广石一带,他甚至不惜调动精锐猛攻广石,张郃怼在他的屁股后面实在不放心。

不过,刘备对张郃的进攻毫无效果,张郃仍旧死死捍卫着广石。

时间一长,刘备开始放弃攻打阳平关,转而南下穿行山谷,突然冲到了定军山下。

来到这里的刘备发现,这块高地竟然无人守卫,定军山被刘备顺利收入囊中。

那一刻,夏侯渊着急了,定军山一旦被攻占,汉中的右翼完全暴露,刘备完全可以将汉中汉水南岸的地盘一举拿下。

正因如此,夏侯渊才不惜调动所有兵力,同时让张郃撤离广石,分别在定军山的东、南两个方向封堵刘备,防止他的势力冲入汉中腹地,准备将他彻底封死在这座高山上面。

只是,夏侯渊的算盘打得叮当响,结局却败的凄惨。

在定军山下的曹军营盘为了防止刘备从山上冲击,弄了不少的鹿角防卫营寨(一种阻挡骑兵冲击的木栅栏)。不过,最终刘备、黄忠两人纵火焚烧张郃在东部的营帐,夏侯渊分出一半的兵力亲自营救,不料在山岔口遇到伏击,最终被射杀。

可此时的曹操在哪里呢?

汉中发生战役之后,曹操已经在马不停蹄的朝着汉中跑去,只是他抵达长安之后,一直犹豫不决。

为何?

因为,宛城、许都两地相继发生叛乱,而且关羽也已经开始对襄阳发动了攻势。

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汉献帝的皇城,一个是襄阳的北部据点,如果这两个地方的缺口被打开,整个华北大平原的局势恐怕难以收拾。

公元219年,正月。

曹仁引兵攻破宛城,平息了这一代的叛乱,曹操才开始南下驰援。

所以,汉中这场战役并非曹操不想驰援,而是他实在有心无力,不敢轻易南下。长安到汉中那一段尽为山路,一旦南下想要退出去驰援宛城、许都十分困难。

其实后面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也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关羽的北伐更加打得曹操措手不及,曹操刚刚从汉中撤离,又长途奔袭洛阳一带镇抚后方,如果当初曹操真的被纠缠在汉中,也许襄阳一带的战场很有可能崩盘,而关羽也有可能真正的威震华夏。

夏侯渊魂断定军山,曹操为何不派兵救援?

强敌老将挥宝刀,妙才魂断定军山!夏侯渊,字妙才,早年代替曹操坐过监狱,听闻曹操招兵买马,与他的族兄夏侯惇一同投奔曹操。他是曹操宗室将领“八虎骑”中仅次于夏侯惇、曹仁的大将。他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常常令敌军出其不意,为曹操的千古霸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征西将军。

曹操平定汉中后,留下夏侯渊和张郃一同镇守汉中。不久,刘备大举进攻汉中,与夏侯渊相持甚久,后黄忠计斩夏侯渊于定军山,曹操为何没有派兵救援,根据《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曹操主力东移,重点防备东吴孙权。曹操大军讨伐汉中张鲁,夺取东川。刘备恐曹操趁胜进攻西川,派遣伊籍以归还江夏、长沙、桂阳三郡为条件,游说东吴孙权趁机袭击合肥。孙权率领吕蒙、甘宁、凌统等大将,起兵十万夺取宛城,向合肥进发。合肥仅有张辽、李典、乐进七千兵马,守卫空虚。

虽有张辽奇袭东吴大营,差点抓住孙权,威震逍遥津,却也改变不了兵少将寡的处境。曹操恐怕合肥有失,在平定汉中后,留下夏侯渊和张郃少数军队驻守汉中,率领四十万大军救援合肥。《三国演义》中记载:

“操乃留夏侯渊守汉中定军山隘口,留张 郃守蒙头岩等隘口。其余军兵拔寨都起,杀奔濡须坞来。”

在曹操的心中,刘备虽刚刚占据益州,根基不稳,东吴的孙权才是心腹之患。因此,曹操与孙权在合肥相持不下,议和后,留曹仁、张辽驻扎在合肥,重点防备东吴卷土重来。这就导致了汉中防线夏侯渊兵力不足,为后来被黄忠所斩埋下了伏笔。

其次,曹操曹操忙于封魏王的大事,清除朝中异己,没有及时安排救援。曹操与孙权议和后,班师回朝。此时朝中大臣,多半是曹操党羽,为迎合曹操,以曹操建立的不世之功,提议封曹操为魏王。只有尚书崔琰极力反对,被人告发,被曹操下狱并杖杀。期间还发生了耿纪、韦晃、金祎、吉邈、吉穆五人密谋除掉曹操,还政于汉献帝政变。

京城四处起火,场面十分混乱,无奈五人无兵无将,仅凭数百家童,失败被杀。曹操让夏侯惇将满朝文武押解于邺郡,将五人兵变时曾救火的大臣尽数杀害,朝廷大臣瞬间减少三分之二。曹操忙于封魏王的大事,和镇压不满曹操称王的大臣,内部不稳,对边关疏忽。《三国演义》中记载:

“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献帝,颂魏公曹操 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

再次,曹操信任夏侯渊,认为其守汉中搓搓有余。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曹操认为刘备漂泊半生,一事无成,在赤壁借助东吴的力量击败自己,现在虽然侥幸占据益州,仅能自保,没有实力夺取汉中。

诸葛亮在曹操眼中,属于后起之秀,关羽。张飞、马超之类的属于有勇无谋之辈,不足为虑。而夏侯渊很早就跟随自己平定黄巾军、讨伐董卓、官渡战袁绍、平定汉中,常常出奇制胜,守卫小小的汉中搓搓有余。

最后,曹操没来得及救援夏侯渊,他是被黄忠出其不意所斩,瞬间阵亡。曹操接到夏侯渊的求救后,起兵四十万,以夏侯惇为先锋,御驾亲征,到达南郑。在定军山驻扎的夏侯渊有坚强的后盾,出战黄忠。黄忠和法正占据了夏侯渊定军山西面的山头,居高临下。

夏侯渊不得不仓促出战,打破黄忠的封锁。黄忠在夏侯渊多次挑战未果,失去锐气,全军松懈之时,偷袭他,将其斩杀于马下。夏侯渊瞬间阵亡,曹操未来得及救援。《三国演义》中记载:

“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 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 第七十一回 1041 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 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根据《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如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亲率大军与夏侯渊相持于定军山。夏侯渊派张郃守备鹿角东部,自己守鹿角南部。张郃遭到刘备大军偷袭,岌岌可危。夏侯渊分一半军队救张郃,导致自己兵力空虚。刘备又火烧鹿角,而夏侯渊亲自前去救火、修补鹿角,被黄忠突袭所杀。

在这之前,夏侯渊据守定军山,没有失败的迹象,也没求救的必要。他是被黄忠突袭所杀的。关羽大意失荆州也是同样的道理,前一刻还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后一刻便败走麦城,于临沮被东吴部将马忠所擒。《三国志》记载:

“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你们是怎么看待夏侯渊被杀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夏侯渊魂断定军山,曹操为何不派兵救援?

法正在公元217年劝刘备乘机夺取汉中时说了这样的话:

曹操一战就降伏张鲁,平定汉中,但他没有乘此破竹之势而进取巴、蜀之地,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自己率军北还,曹操这样做并非他智谋不行,兵力不足,必定是自己内部有忧患迫使他这样。

把法正在217年对曹操做出的判断放在219年年初的时候,仍然适用,曹操之所以在前一年的七月就已经到达长安,没有南下汉中支援夏侯惇,而是坐镇长安,并非曹操见死不救,而是曹操的内部有忧患。

当时曹操的内部有何忧患呢?

这就从218年开始说起。

218年正月的时候,许昌发生了严重的叛乱事件,司直韦晃与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金祎联合发动叛乱,射伤丞相府长史王必,最后被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平定,发动叛乱之人都被诛三族。

在邺城的曹操震怒,开始追查发动叛乱的余党,并因此杀害一批文武百官。

4月,代北乌桓无臣氐在西北造反,曹操任命曹彰为将,带兵赴西北平定叛乱。

7月曹操开始治兵,准备去汉中征刘备,218年9月曹操达到长安。

在西北的曹彰还在平定战乱的时候,10月,宛城传来守将侯音、卫开发动叛乱的消息,曹操下令曹仁带兵平乱,同时曹操坐镇长安密切关注宛城和西北的战事。

不久,曹彰平定西北的消息传来,在长安坐镇的曹操因此传曹彰到长安,

219年正月,曹仁平定宛城的叛乱,斩杀候音,屠城。

219年正月,汉中传来消息,夏侯渊被杀。

从218年9月曹操到达长安算起,到219年正月夏侯渊被杀,曹操在长安只待了三个月,曹操除了关注西北的战事外,还有一件很重要事情,让曹操一直无法安心南下救援夏侯惇,这就是218年关羽正在沿汉水一直向北推进。

我们知道襄樊之战是关羽在219年7月发动的,实际上关羽早在218年就开始一步一步沿汉水向北推进,这期间也发生过不少战争,关羽的地盘一直是南郡,与曹操的地盘大概是在今天的荆门到宜城一带交界,关羽不是一下子就打到襄阳的,而是在218年就开始缓慢的沿着汉水向北推进,以遥相呼应刘备的汉中之战。

而正是刘备与关羽的两路推进,让曹操左右为难,一直坐镇长安关注战事,长安这个地方,离汉中较近,离宛城及襄阳一带也不远,如果襄阳一带救急,曹操在长安也方便救援,如果汉中救急,曹操在长安也方便救援,但是如果在襄阳这边的局势还没有明朗的情况下,尤其是宛城的叛乱没有平定时,曹操是不会南下汉中的。

另外,在近两年的汉中争夺战中,夏侯渊一直在汉中占据优势地位,刘备虽然一直攻打夏侯渊,但是除了损兵折将,刘备没有取得什么战果,汉中之战的战况直转直下发生在219年正月,刘备改变了战术,夏侯渊出战被杀,也就是那个一个月的事,曹操这边刚听到宛城叛乱平定, 那边就收到了夏侯渊战死的情报,根本没时间救援。

夏侯渊魂断定军山,曹操为何不派兵救援?

我认为曹操不是不发兵救援,在曹操看来没有必要发兵,而且曹操是个大忙人,当时没有时间。

为什么说曹操没有必要发兵?这是因为夏侯渊的带兵能力在曹操麾下众将中也是拔尖的。

夏侯渊领兵能力强

看一个将领的领兵能力肯定需要看其功绩。因此,我们就先看夏侯渊的功绩。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夏侯渊基本是作为曹操军的别部。被用在平定那些在曹操领土上的不稳定因素。先是打败叛将昌豨,消灭济南、乐安的黄巾,再平定叛将雷绪,而每次出战。之后夏侯渊的活动地主要就在西部。与马超数次在雍凉地区交战。夏侯渊都是作为别动部队的主将。

我简单列举一下夏侯渊作为主将的经历:

  • “渊将泰山、齐、平原郡兵击”的“将”;

  • “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的“督”;

  • “督徐晃击太原贼”的“督”;

  • “督朱灵平隃糜”的“督”;

  • “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的“督”;

  • “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的“帅”。

而夏侯渊最为高光的时候是在西凉与马超的对战中,在面对马超围攻姜叙的时候,当机立断,带着张郃出兵。最后将马超赶到了汉中之地。而在中间,夏侯渊利用自己行军速度快的特点,转战各地,攻破了众多不稳定的羌族部落。之后又一举平定了存在了几十年的宋建势力。

《三国志·夏侯渊传》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合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而这个时候,夏侯渊在凉州各异族中的名声十分响亮。

《三国志·夏侯渊传》: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

虽然说,我们都知道曹操对于外姓将领不是十分信任,所以用人习惯喜欢用曹姓或者夏侯姓将领作为主将,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夏侯渊善于听从麾下将领的建议,但是从夏侯渊对马超和在西凉的战斗中,可以看出夏侯渊对于战机的把控是十分到位的。

也许你们会因为有刘备的一句话“宁得渠魁,用此何为耶”对夏侯渊能力表示质疑,《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也是这样说“夏侯渊虽是总帅,乃一勇夫耳,安及张郃?”,但是事实上,夏侯渊仍旧是十分重要的。而黄忠的官职也直接因为斩杀了夏侯渊夺得夺取汉中的第一功,而被封为征西将军。可见夏侯渊的分量还是很大的。

汉中守备力量很强

除了出于对夏侯渊领军能力的信任外,当时曹操还在汉中安排了精兵强将。

除了主将夏侯渊外,还有五子良将中的两个:徐晃和张郃,还有曹姓将领曹洪,以及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将领。

《三国志·夏侯渊传》: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三国志·武帝纪》: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三国志·先主传》:曹公使夏侯渊、张合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三国志·徐晃传》: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

由此可见,曹操对于汉中的防御是非常重视的。

因此,在曹操看来汉中有他们守备是足够的。

汉中防守力量不仅强,还小胜几场。

《三国志·武帝纪》: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三国志·徐晃传》: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

可以说除了张郃对阵张飞是战败的,其他几条战线,曹军都取得了不小的优势。

曹操事情特别多

建安二十一年至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的事情真的特别多。其中最为重大的一件事就是曹操加封为魏王。而因为曹操这个异姓王的出现,也使得曹操治地出现了一系列的叛乱:

  • 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

  • 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讨破之。
  • 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

由此可见,曹操建安二十三年过的并不安稳。而当时建安二十三年秋,曹操也已经出征,向汉中进发,已经到了长安。

《三国志·武帝纪》: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

而夏侯渊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初被斩。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当时有几个因素牵制了曹操的精力:

  1. 宛城的叛乱。要知道宛城距离关羽的势力十分近,要是不能及时处理,对于许昌的威胁十分大,后果很严重。

  2. 行军难度太大。处理完叛乱后,当时肯定已经下雪,天气也十分寒冷,使得行军不易。我们都知道汉中与雍凉地区的通道有斜谷、祁山、子午谷,这些是后来诸葛亮北伐的那些路线。道路的崎岖程度可想而知,更加剧了行军的难度。

这些因素使得曹操援军没能及时都来。

结语

我们不能说曹操没有派遣援军救助夏侯渊,而是曹操真的没想到夏侯渊会这么快被杀。使得汉中局势一下子变得糜烂了。最后曹操不得不放弃汉中之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