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不收税不纳粮,凭什么支撑了14年?

农民起义,要获取农民的支持,自然要推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同时,要打仗,自然又需钱需要粮。

太平天国没有像李自成一样提出“不纳粮”的方针,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李自成的解决之道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在这个口号的号召下,各地农民纷纷迎接李自成起义军,使李自成迅速发展了起来。

当然,闯王可以不纳粮,但闯王不可能不吃粮。

因此,李自成还是以多种方式,“搞钱搞粮”,以供开支。

不管是统治阶级之间的内战,还是农民起义,最直接的“搞钱”方式,莫过于直接没收府库的存粮了。

比如,秦末汉初时,刘邦、项羽,乃至七国之乱时的叛王,莫不把“敖仓之粟”作为重点目标。

隋末起义时,瓦岗军通过攻占兴洛仓,迅速扩军至数十万。

李自成的军需,自然也是类似,其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抄没明朝的州县府库。

此外,抄没贵族豪绅的财产,也是效率较高的解决办法。

比如,1640年,攻克洛阳后,光是没收福王朱常洵的财宝钱粮,不但足以供大军所需,还能够赈济灾民,扩大军队。

当然,除了靠抄没外,要持续、稳定发展,还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

李自成“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通过开办屯垦,既能获取军需,也能恢复统治区的秩序。

不过,这些方式都不是长久之计,要长期、稳定的在统治区恢复生产、发展生产,还需要稳定、健全的财政制度。

为此,李自成已经考虑改变“不征赋”的策略,而转取李岩的轻徭薄赋方针,“一应钱粮比原额止征一半”。

但是,李自成起义坚持的时间虽长,但建立政权的时间很短,这些财政方针未及实施就已失败。

同为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并长时间统治了江南部分地区,因此,获取钱粮的方式也做过若干次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太平军财源(第一阶段):自带

太平军最早的钱财来源,是“自带”的。

起义之前,参与者将田产屋宇变卖,易为现金,全部缴纳于圣库,全体衣食全部由圣库开支。

太平天国早期将领中,韦昌辉、石达开、胡以晃,都是巨富。光是韦昌辉家的资产,就够大军数月之需,而胡以晃家比韦昌辉家更有钱!

靠着“自带”的财产,太平军完成了起义前的准备,也渡过了起义之初的岁月。

太平军财源(第二阶段):州县府库及“打先锋”、“进贡”

靠着坐吃山空肯定是不行的,太平军还需要在战争中获取钱粮。

攻占金陵前,太平军运动作战,所过州县都不留兵,自然不可能通过征税等方式获取钱粮。

这个阶段,太平军获取钱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没收库银及官僚财产。

起义开始后,太平军攻克州县,府库及官僚资产悉数没收,收入“圣库”。

光在武昌,没收的藩库、粮储库、盐道、府县库银,“约银百万”,此外还有各类军装、火药、炮台等。

官僚财产也没收,光是程家一家就有“元宝六十万等”。

2、打先锋。

每攻占一地,太平军都会对富裕殷实户实行“打先锋”的政策,即找到富户,“给予借票,成功乃还”,“借”个精光。

攻占武昌后,光是富户李祥兴一家,就搜了藏银120万两。

3、进贡。

进攻,原本是自愿的。

不过,进贡者,可以不入馆拜上帝,也可以免被征兵,因此,许多人出于不愿加入太平军的考虑(男女分营,夫妻不能共住),踊跃进贡。

自武昌到金陵,所过都是富庶之地,因此,通过这三种方式,太平军的财产迅速发展。

太平军攻克金陵后,圣库已有1800万两银。

相比之下,大清方面,咸丰登基时,国库可支配的银两只有22万7千余两!

太平军财源(第三阶段):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对于征收租赋一事,太平军也试图做出改变。

攻占武昌前,太平军也提出过类似李自成“不纳粮”的政策。

据《贼情纂要》记载,这段时间,太平军“专虏城市,不但不虏乡民,且所过之处,以获得衣物散给赤者。布散流言,谓将来概免征租赋三年···

随着建立巩固根据地变得越来越可能,太平军调整了思路。

1853年,自武昌向金陵进军时,攻占九江后,太平军提出了“薄赋税,均贫富”的口号。

免是不能免了,但是可以薄一点、平均一点。

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发了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天朝田亩制度》。

以这个制度,当有收成时,由太平天国委任的两司马督伍长,除留足25家每人可食的新谷外,其余全部收归国库。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要直接“物归上主”,得不到支持。

曾国藩在《讨粤檄文》中就拿着这点做文章,表示“农不能自耕以纳赋”,应该反对!

同时,“上主”也大修宫府,骄奢淫逸,使他们所倡导的“平均”成为一句笑话。

因此,《天朝田亩制度》始终无法落实,太平天国根本无法依此建立财政制度。

半年之间,由于天京几十万人的消耗,以及天王等人的铺张浪费,1800万两银子只剩下数白万两。

更严重的是:钱还可以“坐吃山空”,但粮食是没有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税赋制度,天京陷入粮食危机!

太平军财源(第四阶段):照旧交粮纳税

《天朝田亩制度》颁发仅仅半年后,当年十一月,杨秀清率韦昌辉、石达开上奏天王,提出“照旧交粮纳税”。

因此,太平天国“仿古制”,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租赋制度,以此维系太平天国的统治。

在天京事变前,由于石达开等人的理政之才,这种方式恢复了生产秩序,也迎得了民众的支持。

当时,左宗棠也感叹:江西民心已经倾向于“长毛”了。

不过,到太平天国后期,由于治理者素质下降(许多地区直接由领兵将领直接统治)以及长期战争压力,民众负担反而比清统治区还要重。

以至于:太平天国后期,当地的农民组织起来,反抗太平天国。

一个农民起义政权之下的农民,居然组织起来反抗农民起义政权,这也算是一个讽刺了。

太平军财源(第五阶段):各种收入

由于太平天国统治地区,包含了东南富庶之地,因此,除一般的农耕赋税外,还有许多财源。

比如:蚕丝出口。

太平天国统治区包含了产丝区。

据英人统计,太平天国统治时期,丝绸出口的数量远远大于太平军占领前及退出后。

这说明,太平军扶植蚕丝业,发展对外贸易,从中获取了相当的税收。

此外,“各色牙行业已定有额克”,从手工业中获取相当税收。

商业方面,税收也颇多。单只是夹浦关,就“日税数千两”。

虽然许多史料指责太平天国的破坏,但也不得不承认,许多地区“盛于未乱时倍”,经济比较繁荣,可以维系太平天国的所需。

李自成也好,洪秀全也罢,都曾提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主张。

但是,要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他们又实在找不到比旧统治者更好的办法。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无法落地,只好“照旧收粮纳税”。

“照旧收粮纳税”,虽不能太平天国“进化”,但却足以维系其基本物质需要。

由于占领了富庶繁华的地区,太平天国的经济条件事实上是非常优越的,甚至在许多方面对对面的清廷更为优越。

这些物质条件不但可供太平军采办粮秣,也能采购先进军火,甚至可供高层惊人地挥霍。

遗憾的是,由于奇葩的教义束缚和高层的内讧,不缺钱也不取将的太平天国,终究还是先天不足,失败了。

太平天国不收税不纳粮,凭什么支撑了14年?

可能出乎大家意料,太平天国不仅有钱,而且是多的花不完,轻松支撑14年战争不说,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也是挥金如土。即便如此,天京城破后圣库里的金银珠宝也让湘军拉了三天三夜。

采取流窜式打法,坚持14年的最大优势就是“以战养战”。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时,其控制的区域曾一度席卷大半个中国,占领了600余座城市,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两万多北伐军更是达到直隶,直逼清廷老巢——北京,当时咸丰皇帝都考虑迁都了。但洪秀全毕竟是秀才出身,在利用洋教发动群众可能还有一套,但论起治国理政就差得太多了。太平天国攻城略地后并不致力建政,积极稳固根据地,而是抢城里的大户官神、地主,迅速有效完成财富积累,从而招兵买马,再去打下一个城市。这样流动作战方式的最大优势,就是来钱快、支出少、机动强,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以战养战”。

太平天国看似声势很大,但实际能够长期控制的地方也就是从武昌到镇江长江沿岸的城镇,安徽、江西、湖北东部以及江苏部分地区,总面积差不多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即便如此,太平天国许多地区都在和清军反复争夺,其“打土豪 分田地”的策略不可能得到地主阶级的拥护,打下来的地方很容易易手,双方政权在一个地区同时存在是常有的事。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并非不收税不纳粮,尽管在有限的占领时段内也是照常收税纳粮,收入尽管十分有限,但毕竟苍蝇也是肉。

唯一牢牢控制的一座城市就是首都天京了,这也是为什么天平天国定都后,迅速被清政府组建的江南、江北大营所包围,可以说外部基本就没有什么缓冲地带。

人人奉献的“圣库”制度

打仗就要有钱,尤其是刚开始起家时,就要广大赞助。洪秀全创造的拜上帝教,所倡导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迅速吸引了广大穷苦人民的参与,纷纷捐款捐物,抛家舍业参加太平天国造反。因为大多都是穷人,所以起义时受到的也多是些锅碗瓢盆等不值钱的家伙什,但也不排除被洗脑成功的地主士绅。

电影《投名状》里刘德华去苏州城劝降,天平天国将领说道:“十一年前,我卖了祖业,关了生意,投了太平!”

有了大户捐款,加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太平天国通过这种”众筹“方式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在永安大捷后,洪秀全又专门下诏令。

凡攻城略地,"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

定都天京后,又订具体制度,并定为法律,由军队推广至天京民间,随着早期太平天国攻城略地,圣库也越来越充盈。

先进的贸易出口,带来巨大财政顺差

天平天国控制的区域面积虽然不大,确是全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本身就不缺钱粮。加上这些地区手工业很发达,太平天国在占领这些地区后迅速收归国有,统一管理工匠。以手工业国营的性质,代替个体生产经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对外大力发展丝绸、瓷器、茶叶出口,真金白银滚滚而来。

针对造成大量白银外流的鸦片,太平天国颁布严苛法令。“禁食旱烟、水烟、潮烟。有吸鸦片者立杀”。

这条法令使禁烟效果立竿见影,鸦片在我国东南地区一时销声匿迹。天平天国控制的区域迅速恢复贸易顺差,财政收入相对稳定。但也正是这道禁烟令,损害到了欧美列强的在华利益,导致西方国家不在保持中立,最终导向清政府,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不收税不纳粮,凭什么支撑了14年?

笔者不懂历史,但是题主说太平天国不收税不纳粮坚持14年,笔者不信,因为任何统治集团都办不到的事,笔者不是亲历者,但是我的祖辈们都是亲历者,还受害者。

我的家乡安徽宣城与江苏南京南京高淳区毗邻。

听长辈们说,太平军到达南京定都后,(本地称太平军为长毛)老人们说,长毛已到南京了,世道不太平了,日子没法过了,大家都很害怕了,可是到了下半年轮到农村收税纳粮时,却是比清政府减少很多负担,大家很高兴,奔走相告又说长毛好了。

並非不收税纳粮,只能没有宫府高,农民负担減轻而言。

但是好景並不长,本地区老伯姓就遭殃了,尤其我们宣城地区,(宣城,郎溪,广德)三县百年后都沒有得到恢元气。

因为长毛強行把农村青壮年抓去与清军打仗,以我所在在的徐村为例,当年被长毛抓去上百条小伙子与清军打仗,结果活着回来只有4人,那么今天的徐村有300多人就是这4位老人的后代。

不仅我们村庄如此,其它村庄也是一样,到复清时几百人的村庄只有几人到十几人。

本地一村庄叫窑头徐村8o多户人家到复清时只有一个人活着回来只有一人,现在全村也只有十来户5O多口人。

历史对太平军如何定义,这是史学家的事,但是太平天国时代本地是受害者,这是事实各地有史料可证实,如宣,郎,广三县县誌都有详细记载,本地大姓氐家谱也有详细记载。

太平天国不收税不纳粮,凭什么支撑了14年?

1.圣库制度:只要参加了太平军就要把个人的所有家产捐献出来,交给圣库统一支配。

2.打土豪分田地,太平军攻城掠地后清政府在当地的财产,金银,资产都会被缴获归公。

3.做生意搞外贸:太平军攻陷的两广两湖地区,是清政府财源种地,手工业发达,太平军接收后自己办公厂,做生意。太平军还利用自己地盘的出产与洋人做生意,主要是丝茶贸易!

太平天国不收税不纳粮,凭什么支撑了14年?

太平天国在建国初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同时配套有“圣库制度”,规定“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其实就是每户在留足口粮的情况下,一切物资全部上交由国家统一分配。在这种理想状态下,哪里需要收税纳粮?人民的财富都掌握在国家手中了,她想收也无从收齐啊。

当然,上面说的其实是太平天国建立初期洪秀全提出的方案,在战争时期,除了天京地区得到部分落实外,在江西、江苏、浙江地区,基本没有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和“圣库制度”。随便翻翻研究太平天国的史料就能看到,在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就发布公告,愿意和我外国商人建立商业联系,只要不是鸦片等毒害之物,天国欢迎外国人过来通商,照章纳税。

在新占领的地区,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新占领的地区,战争形势使得太平军不可能在短期内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所以我们可以看待大量的史料都是要求地主和佃户“照旧交粮纳税”,出现“地主窃喜,踊跃完纳”的现象。如在我的家乡常熟的白茆口,1860年冬该地军帅汪姓出示:“查造佃户细册呈送,不得隐瞒,着各旅帅严饬百长、司马,照佃起征,……”在无锡地区,有的地方要求“着佃完粮”,有的地方则减半收租。吴江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总的来看: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地区,相较于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所以说,太平军不收税不纳粮,肯定是不符合史实的。另外,大家可以仔细想想,如果当时要求农民严格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和“圣库制度”,甚至还有“男营”“女营”制度,他们能得到占领区人民的支持吗?能坚持14年吗?

太平天国不收税不纳粮,凭什么支撑了14年?

首先 我觉得题主搞错了 太平天国根本就没有不纳税,不收税不纳粮是闯王李自成起义时提出的口号。

众所周知,李自成打江山确实没有压迫老百姓,因此很得百姓拥戴。李自成的方法是,打土豪 ,每到一个地方,各种地主、财主、王室宗亲的财产都被充军,这样的方式 ,供应着李自成的大顺军。

也真是这样的制度,让大顺政权失去财政支撑,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这样,在被清军打出北京后,一下子就溃不成军,直接灭亡了。

而太平天国运动呢?实际上一直要求交税的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不需要交税,估计是因为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制度提现了人人有田耕,但是从来没有实现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把田地按好坏分成九等,在分配时好坏搭配,不分男女,16 岁以上的都可以分到一份,15岁以下的减半。它还规定,居民25家为一基本单位,称为“两”。地方基层政权建立乡官制度。各家农副业生产所得,除个人消费部分以外,其余都应缴归国库。婚丧等额外开支,都由国库按定额发给。太平天国想通过实施这个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大大发展了过去农民战争提出的均贫富和均田的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所设计的那一套方案,却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这是农民的平均主义空想。《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也不可能实现。为了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太平天国不得不采取一些较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安徽、江西等地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这一政策是仿照清朝的办法,即地主是田赋的主要交纳者,征收地丁银和漕粮。这表明太平天国承认地主占有土地,并允许地主收租。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尽管如此,在太平天国辖境内,由于很多地主被杀或逃亡,原来耕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不再向他们交租了。留下来的地主大都失去了昔日的威风,不少佃农拒绝向他们交纳或者少交田租。这一切说明农民的生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城市管理方面,太平天国一度在天京完全废除私有财产,生活必需品由国库按定额供给。居民按性别分别编入男馆女馆,夫妇不得同居。男子除参加军队者以外,都要参加生产或在政府机关中服役,女子大致相同。商业也被废除。对于手工业,则由诸匠营和百工衙统一经营管理。诸匠营和百工衙只是为供应太平天国的需要而生产,产品直接分配给各单位,不经过市场进行交换,生产者除吃穿之外别无报酬。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依照农民平均主义思想所制定的改造城市的方案,让居民过平均主义式的生活,有城无市,原来的城市变成了城堡,这是违背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的,所以终于遭到失败。咸丰四年底、五年初,他们允许居民恢复家庭生活,承认私营工商业,天京的秩序逐渐恢复原来的状态。

太平天国还规定了尊重妇女的政策。《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妇女跟男子同样分得土地,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太平天国曾提倡“一夫一妇”,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封建陋习。他们还建立了女军,设立了女官,还享有参加考试的权利。这些措施对封建宗法制度起了冲击作用。但是,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者却仍沿袭历代封建帝王的妃嫔制。洪秀全还宣扬 “妻道在三从,勿违尔夫主”之类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在思想文化领域,太平天国对孔子和儒家的正统权威进行了一次冲击。金田起义前,洪秀全便在他的私塾中撤去孔子的牌位。在道光二十八年撰写的《太平天日》中,洪秀全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反孔思想,指出“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并把孔丘像捆掷在“皇上帝”面前,接受审判、斥责和鞭挞,使“孔圣人”威风扫地。金田起义后,太平军所到之处尽情扫荡孔庙和孔子等人的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之为“妖书”,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这样空前猛烈地冲击孔孟及儒家经书,无疑具有革命意义。但是,太平天国并没有对儒家思想中的封建性糟粕进行任何实质性批判,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或做些枝节的文字改动,而把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