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全盛时期,他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刘备有过两次全盛时刻。

在这两次全盛时刻,刘备都有很好的进一步发展机会。

然而,两次,刘备都败在同一个问题上。

第一次全盛时刻:214-215年。

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和平占领成都。

此时,刘备迎来了其第一次全盛时刻。

当时的刘备,占据西川,在荆州七郡也独占五郡。

仅就地盘而言,此时的刘备与后来汉中之战后基本相当。(多了长沙、桂阳二郡,少了汉中及上庸等东三郡)

但就人口、物力、人才、外部环境而言,这是刘备,乃至整个集团历史上最好的时刻。

1、人力。

由于刘焉、刘璋时期,西川基本稳定,大量的人口流入西川,使西川的人口爆发。

同时,在荆州,除了南郡外,南四郡在东汉时期的人口并不少。而由于诸葛亮在荆州时期正确的民族政策下,附近的山蛮也多为服从。

2、物力。

尽管几年的益州争夺战中,西川受到了一些破坏,但总体上保全较好。

刘备进入成都后,单单只是赏赐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的金银钱锦,就比后来蜀汉灭亡时的国库所储还要多!

3、人才。

此时,关羽、张飞等冀州过来的将领正值巅峰,黄忠、魏延等荆州将领也已崛起,加之新归顺的马超,其将才鼎盛。

而诸葛亮治政,法正、黄权善谋,刘备集团的智力工作者们也处于鼎盛时刻。

4、外部环境。

在212-214年,曹操与孙权三次在淮南交战,互有胜负,难解难分。但是,因为曹操企图迁徙淮南人口,导致淮南人多渡江投奔孙权,使孙权捞到了不少好处,因此,此时孙权仍然对向北发展充满信心。

此时,尽管孙刘之间因为荆州问题有不少争执,但由于鲁肃坚持孙刘联盟,孙权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荆州争端,孙刘联盟之间的裂痕看起来尚有弥补可能。

另一方面,刘备此时取汉中的机会是不小的。

刘备取得西川时,曹操正与孙权在淮南角逐,夏侯渊正集中经历解决陇右问题,张鲁仍在汉中割据。

汉中,南为大巴山,北为秦岭。大巴山比秦岭要好翻越一些,因此,刘备对汉中用兵的难度比后来曹操取汉中要小得多。

如果此时刘备取汉中,不但能得汉中之地,还能得汉中之民。这样的益州,才是《隆中对》中“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益州。刘备如此时取汉中,其后续的发展空间将比后来好得多。

然而,在孙刘联盟问题上的失误,使刘备的第一次全盛时期嘎然而止。

第一次挫折

对于年轻的盟友孙权,刘备有些轻视。

此前,孙权要取益州,刘备表示坚决不允许侵犯汉室宗亲,并表示如果孙权要取益州,他就“批发入山”,阻挠孙权图取刘璋。

结果,一转头,刘备自己入川,把汉室宗亲的地盘夺了,狠狠地摆了孙权一道,直引得孙权怒斥“猾虏”!

刘备取得西川后,孙权来讨还荆州,指出:南郡是周瑜打下来的,借给你的。南四郡是刘备在孙权默许下占据的(赤壁之战后,虽然武陵是张飞打下的,但黄盖做过武陵太守,可见对南四郡的攻略是孙刘联合操作的),都要归还。

刘备似乎懒得就“主权”问题正式交涉,只是“拖延”:等我打下凉州,荆州全部给你!

此后,孙权降低条件,表示:南郡我先不要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你要先给我!

刘备继续拖延,不理会孙权的要求。

显然,刘备没有任何和平解决的诚意,只是完全拿空话拖延时间。

既然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那么,是不是应该加强部署,防止对方武力解决呢?

刘备也没有做任何相应部署,关羽军团主力悉数布置于江陵、公安,在南四郡的兵力极其薄弱。

看起来,似乎刘备眼里只有曹操。对于孙权,刘备既不愿意好好谈,也不愿意认真防。

结果,吕蒙率兵2万,袭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袭取经过,轻而易举!长沙、桂阳见信而降,零陵也在吕蒙一番心理战后被“骗降”了。

直到吕蒙动手,刘备才率5万军抵达公安,并令关羽争夺南三郡。

在孙刘相持之时,曹操夺取汉中的消息传来,刘备被迫与孙权和谈,双方以湘江为界,承认长沙、桂阳归属孙权,退兵。

这是刘备发展中又一次不小的挫折。

长沙、桂阳郡的地盘、人口丢了。

汉中为曹操所夺,三巴地区的“七姓夷王”也接受了曹操的任命。

此后,尽管刘备稳定了三巴,夺取了汉中,但因汉中、三巴人口多被迁徙,刘备只能“得其地不得其民”。

后来,廖立说:刘备取西川后不抓紧时间取汉中,却移兵争夺南三郡,结果错失机会,形势恶化,是一次严重失误。

应该说,刘备在对孙权的策略上,先是轻视,后又不顾全局,一味争强,导致了这次挫折。

第二次全盛期:219年

215年的挫折虽大,但尚未伤筋动骨。

荆州虽然丢了两郡,但关羽军团的基本仍在,益州虽然形势恶化,但刘备的基本力量也未受损失。

此后几年,刘备集团苦心经营,使自己赢来了第二次全盛期。

益州方向:黄权击败了投靠曹操的“七姓夷王”,夺回了三巴控制权;张飞在宕渠击败张郃,中断了张郃对三巴人口的掠夺;其后,刘备亲率大军,夺回了汉中;最后,刘封、孟达夺取了上庸等东三郡。

荆州方向:在关羽的经营下,“关羽军强盛”成为一时江东的热议话题。汉中之战刚一结束,关羽即发起襄樊之战,围困了襄阳、樊城,并全歼于禁军团,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就人口、物力而言,此时的刘备集团不如215年,但就形势而言,这才是刘备的鼎盛时期。

而就外部环境而言,当时的有利因素也颇多。

一方面,曹操称魏王后,代汉的趋势已经昭然若揭,各地拥汉势力发起最后的挣扎。

另一方面,由于对关陇、淮南、汉中的连续用兵,中原地区的民众劳役沉重,多有起事。

短短时间内,许都之变、侯音起事、孙狼起义、魏讽袭邺等动乱连续发生,尤其是在“水淹七军”后,各地爆发的起义已经接近了许都!

满宠劝曹仁坚守时指出:放弃樊城,则黄河以南“非国家所有”,曹操甚至也考虑要带天子迁离许都。

而从军力上看:于禁军团覆灭后,前去救援樊城的徐晃军多为新兵,而除此之外,曹操就只能从淮南等地调防备孙权的张辽等人了!

可见:当时的曹操正处于自官渡之战后最为局促的时刻。

然而,同样的错误,使刘备的这次全盛时刻再次嘎然而止。

决定性的挫折

这次决定性挫折,仍然是孙权带来的。

早在鲁肃去世前,孙权、吕蒙就已经策划向南郡发展了。

对合肥用兵连续不利,使孙权集团对向北发展失去了信心。正如吕蒙所说:现在趁机夺取徐州问题不大,但将来难以守住!应发挥我们水军优势,全取荆州,全据长江!

然而,对于孙权态度的变化,刘备集团似乎一无所知。

不仅如此,关羽对孙权集团还有极不切实际的幻想。

关羽曾责备东吴在其对襄樊用兵期间没有配合,又在俘获于禁3万人后擅取属于东吴的湘关米,最后,甚至将本就不多的江陵、公安军队调到襄樊前线!

显然,关羽仍然把孙权当成盟友!

而刘备也全然没有意识到风险。

汉中之战后,魏延守汉中,刘备已经率大军回到了西川。

经过”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汉中之战后,刘备确实没有足够的军力大举配合关羽作战,这点可以理解,但全然“坐观”,一点也不支援就显然是失误了!

215年时,刘备能迅速带5万人抵达公安,此时,条件没那么好,但稍微派几千、万人到公安、南郡应当还是可以的。

然而,刘备、关羽似乎忘记了4年前吕蒙袭取南三郡的前车之鉴,依然将薄弱的后方暴露在孙权、吕蒙之前。

最后,吕蒙“白衣渡江”,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全部丢失,关羽军团全军覆灭。

全盛之势,嘎然而止。

2年后,刘备发起夷陵之战,元气大伤,使蜀汉进入“危急存亡之秋”。

刘备集团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两次全盛之势,都是刘备君臣苦心经营的结果。

然而,两次全盛之势,却都败在同一个问题上。

两次挫折中,刘备的应对方式如出一辙:开始时完全忽视,不作任何防备,到出事后,又亡羊补牢,调集大兵,结果,使形势进一步恶化!

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

今天我们再回顾刘备的得失,颇有“马后炮”之嫌。

然而,回顾这段历史,吸取前人的教训,对风险评估、控制、处理有新的认识,以利于实务,或有必要。

刘备在全盛时期,他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赤壁之战后,刘备通过与东吴联姻,以及利益交换等方式,获得了荆州零陵郡、南郡和部分的长沙郡、桂阳郡、武陵郡的统治权。

这里强调一下。

“刘备全据荆南四郡”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从《三国志》中黄盖、周泰、鲁肃等人的本传中我们可以发现。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形势非常复杂,吴军疯狂扩张,与刘备抢地盘。使得当时的荆州呈现了一种实力犬牙交错之势。

换而言之。刘备的地盘上有吴军,吴军地盘上有刘军。当时荆州存在大量“插花地”。

比如《黄盖传》和《周泰传》中,就有吴军在武陵郡和长沙郡抢到地盘的记载。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三国志·黄盖传》


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荆州平定,将兵屯岑。——《三国志·周泰传》

“武陵蛮”就是武陵郡的蛮夷。

益阳就是现在的益阳市,当时属长沙郡。

岑县在武陵郡。黄盖在武陵杀退武陵蛮,又在益阳平定山贼,周泰驻军于武陵郡岑县。

这就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吴军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武陵郡和长沙郡的地盘上。

另外《鲁肃传》中也有证据能证明,吴军占领了长沙郡北部大部区域。

所以说赤壁大战后,东吴占领南郡,刘备全据荆南四郡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刘备占了荆南四郡不少地盘,但东吴也占了荆南四郡不少地盘。东吴方面在这场抢地盘大战中,反而占到了先机。不仅抢的地盘多,而且地盘质量也比刘备要好。

而正是因为地盘抢的不多,质量也不行。

所以后来刘备才必须要亲赴东吴,通过与孙氏联姻的方式,获取孙权信任,让孙权与自己交换一部分地盘。

经这一番交换后,吴军退出南郡和武陵郡。

刘备退出江夏郡,又让出部分长沙郡和桂阳郡的地盘。从结果来说,刘备的地盘只比孙权略大一点。(仅限于荆州范围)

不过,由于刘备掌握了入川的通道。所以他在战略上比孙权略有优势。

公元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此举正中刘备下怀。

公元214年,刘备打败刘璋,拿下益州。

此时,刘备的地盘扩大了一倍。新占领了广汉郡、蜀郡、犍为郡、广汉郡、汉嘉郡,以及巴郡的部分地盘。(南中地区的越巂、牂柯、益州、永昌四郡此时只是名义归顺)

不仅地盘扩大了,人口增多了,兵力也随之翻了倍。

未入川前,刘备兵力大概在六七万左右,其中包括了刘琦的一万人马。

入川后,刘备兵力大概有十二三万。约一半是益州军。(益州之战,强度不大,大量的益州军直接投降刘备)

不过,刘备刚刚拿下益州不久,孙权就与他翻脸了。而随后不久,曹操拿下汉中。又遣张郃攻击巴郡北部。

刘备的东、北两个方向受到夹击。使得他不得不与孙权媾和,主动割让部分地盘。

后来孙权接受了刘备的建议。

最后,孙刘以湘江为界。刘备损失了湘江以东地盘。孙权则罢兵,调转枪口,攻打合肥。

暂时搞定孙权后,刘备回到成都备战。

他先派张飞驱逐张郃,收复巴郡失地。

随后又派张飞、马超、吴兰、陈式等人,迂回攻击汉中。只是可惜,均被曹军击退。

公元218年,眼见几次军事行动无一例外的都失败。刘备怒了。为了拿下汉中,刘备调集巴蜀所有人力、物力资源,亲征阳平关。

又激战了一年多后,驻守汉中的曹军最高统帅夏侯渊被杀,刘备反客为主,握有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

公元219年三月,曹操亲抵汉中。

刘备知道后,他本人坐镇定军山,以自己为诱饵,吸引曹操来攻。又令赵云、黄忠在曹军后方捣乱,切断曹军粮道。(曹军利用汉水运粮)

曹操为了尽快拿下定军山,及早班师,便集中所有兵力强攻,忽视了保护粮道。结果曹军强攻不克,死伤惨重,粮道也被截断。军心士气跌入谷底。

这一年五月,曹操眼见自己已无能为力,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当时关羽在荆州,孙权在合肥,都在蠢蠢欲动),便下令撤军。

曹军撤退前,将汉中郡西部五县的十多万老百姓一并迁走。

刘备主力大军进入汉中后,汉中西部五县已基本变成了无人区。刘备夺了五座空城。

不过刘备也不是没占到便宜。

曹操撤的匆忙,汉中东部的上庸、西城、房陵等四个县的老百姓,他没来得及迁走。刘封和孟达率军上庸杀到后,笑纳了这几个县的老百姓。(具体数字不详,可能在四五万人左右)

七月,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打了曹仁一个措手不及。

曹操得知后,派于禁率三万人增援。他本人则留在长安监视刘备的异动。

八月,襄阳附近连降大雨,水高五至六丈。

刚刚赶到的于禁大军被关羽设计,淹死加歼灭一部分,其余大部被俘虏。也包括于禁。

至此,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巅峰。

名义上的地盘有一个半州,十二个大郡。包括荆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益州的蜀郡、巴郡、广汉郡、汉中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

兵力在十五万左右。荆州方向约五万,其中关羽带走了三万,约两万人镇守荆州;益州兵力在十万左右,其中机动兵力七八万人。

从数字上看,这时候的刘备仍然远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兵力不下四十万。但他可以利用曹魏多线作战,每个战区可调动部队有限的情况,集中兵力,在局部地区创造战略优势。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

曹操于220年初去世,曹魏阵营内部因争夺大位而不稳。且襄樊缺粮。

下一步,关羽必然可以拿下襄樊,继而威胁河南。刘备也可以乘机拿下凉州,甚至是关中,把战线推进至潼关、崤函一线。

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新继位的曹丕大概率会退守黄河一线,力保河北核心区域。事实上历史上的曹丕继位后,他也确实放弃了襄樊。(孙权随后派人攻占襄阳)

刘备和孙权也会分别取关中和淮南,将豫兖青徐四州变为拉锯区域。如此一来,一强两弱的局面将被打破,变成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

只不过,孙权选择背刺关羽,给了曹魏喘息之机。葬送了这种可能性,继续维持了一强两弱的旧格局。

之后,刘备的荆州军全军覆没。关羽被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没了可以再招,兵不精可以训练,但好的将才百年难遇,关羽这种大将之才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致命性的。这就相当于刘邦集团死了大将军韩信一样。

刘备再想双线夹击曹魏,已无可能。

但霉运到这里,还没结束。

不久后。刘封和孟达在上庸内讧。孟达率军投降曹丕,又引导曹军攻上庸。

刘封不敌曹军。不仅丢了上庸,还折了几千兵马。

公元220年夏,法正病死。

如果说关羽是刘备的韩信,诸葛亮是刘备的萧何,那法正就是刘备的张良。

刘备阵营的顶尖人才本来就稀缺。现在是又丧地,又损兵,还折人才。刘备的实力巅峰期,只维持了数月时间。

后来,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除了要给关羽报仇雪恨的因素外,挑柿子捡软的捏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他不是不想伐魏,只是确实没办法。

伐魏的时机已失,自己实力不足,且又不可能不为关羽报仇。只能是削孙权了,靠打这一仗维持内部凝聚力了。

刘备在全盛时期,他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刘备全盛时期的兵力很多人都估算得略微少了一点。从攻占汉中到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之前,此为刘备全盛时期,拥有汉中一个大郡和附属于汉中的东三郡(西城、房陵、上庸),巴蜀八个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荆州三个郡(南郡、武陵、零陵),长沙、桂阳两郡重新割让给吴国。

汉中郡的人口在经曹操数次大举迁移加战乱的情况下,户数已降至原来的一半,如果加上刘封、孟达攻占东三郡后所得的人口,要比划给孙权的长沙、桂阳二郡要多一些。荆州最肥沃同时也是人口最多的区域在南郡(治所为江陵,关羽的驻地)和南阳郡地区(治所有时在襄阳,有时迁移到樊城),南阳郡和南郡合称为南荆,曹魏虽然握有南阳郡,但南阳郡在经张济、张绣、袁术等军阀战火摧残之时,人口向四方流散,经济地位和人口数不如南郡,但比荆南四郡长沙、武陵等任一郡略高。所以荆州的精华及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地盘仍握在关羽手中。

刘备拥有一个益州和三分之一荆州,共十二个郡,孙权拥有扬州大部之江东六郡:九江、丹阳、庐江、会稽、吴郡、豫章,拥有荆州三分之一领土,辖江夏郡的一部分(令一部分在曹魏江夏太守文聘手里),和长沙、桂阳两郡,交州整部,拥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总的来讲,孙权的地盘是两个大州加三分之一荆州,共十六个郡,只不过交州的七个郡人口都很少,经济单薄,连长沙、武陵这四郡都不如。

在刘备的全盛时期里,蜀汉的兵力略高于东吴,为二十万,吴国的兵力在十八万左右。依据是国政治理得越好,获得的财赋粮草越多,越养得起更多的兵马,同时也越容易招募到士兵,很明显,论蜀汉治理的好坏: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时期>蒋琬、费祎时期>姜维时期。姜维时期是治理得最差的阶段,虽然蜀汉人口仍在缓慢增长,但自诸葛亮死后,制度松弛,出现了“士伍亡命,更相重冒”的脱籍瞒报的情形,所以,在刘备死后,论蜀汉的兵力也是诸葛亮时期最多,最足用,而蜀汉投降的军马统计有十万二千,则兵力必定是:诸葛亮时期>蒋琬、费祎时期>姜维时期>出降的十万二千。

又,在丢失荆州之前的蜀汉处在领土、人口的全盛时期,且又是诸葛亮辅佐刘备之时,兵力肯定大于诸葛亮主政期间,若诸葛亮主政期间兵力为十五、十六万(《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提到诸葛亮“虽提步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及“二年 ,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说明诸葛亮北伐兵马的确有十万)。

蜀汉设有汉中、永安、江州、庲降四大都督,三国时戍守重要方镇和军事要地的将领分为都督和督将两级,督将领兵数千至一万人,都督则统辖数个督将,领兵数万人。如魏延被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汉中常驻兵力为两万多,兴势之战时,王平为汉中都督、镇北大将军,“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说明汉中兵力接近三万。

而永安或江州(永安和江州作为作为蜀国防御吴国的要地,主要防御兵力通常在两者之间移动)兵力当然也不会少,在曹真、夏侯玄、司马懿三路伐蜀时,诸葛亮直接从江州都督李严处调来两万人,则永安、江州防御兵力加机动兵力当在三万多、四万左右,唯有庲降都督是镇守南中地区的,兵力最少,大概五千左右。则诸葛亮北伐兵马十万+江州、永安三万五千+南中五千+成都两万多,蜀汉总兵力达到十六万人。单从巴郡的三个地区之一的巴西太守阎芝,在刘备夷陵之战战败后,有能力“发诸县兵五千人”到永安,助刘备防范东吴进攻,也可同样证明蜀汉于诸葛亮时期,总兵力在十五六万无疑。

这样,反推刘备全盛时期,关羽未失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孟达刘封也未丢掉东三郡时,总兵力应有二十万。论荆襄战役损失兵力五万多+夷陵之战刘备出动五万人+汉中将近三万人+成都三万+南中五千+永安、江州三万多(夷陵之战战败后,江州都督赵云也同样亲自领兵去补充到驻扎永安的刘备军中,数目不详,而从巴西太守阎芝令马忠率五千人补兵力给刘备,作为职位更高的赵云,补充的兵力肯定会更多),据此,也同样可证明,刘备全盛时期实有二十万人马。

刘备在全盛时期,他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刘备全盛时期,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通俗来说,全盛时期的刘备是有能力统一全国的。

什么时期是刘备的全盛时期?

刘备这人的发迹史太具有传奇色彩了,沿用《三国志》中《隆中对》,刘备的描述“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这几句话说出来刘备“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那就是我自己虽然没有啥水平,但是还是想干点事情的,虽然现在没干成,但是仍然不会死心。

要知道说这段话的时候,刘备同志已经47岁了,这在东汉年代已经是人到暮年了,而此时刘备的根据地还只有新野一县之地,虽然之前的刘备也曾高光过,拥有了徐州之地,然而四战之地,刘备没能守住,被曹操击败,后来到了汝南,又被击败,到了47岁,才有一县之地。

不过就在刘备48岁这一年,他的事业终于迎来了巨大的改变,那就是爆发了赤壁之战,参战三方,刘备势力最弱,这时候他的部队满打满算才2万,而曹操至少可以动员20余万人马,而孙权则麾下至少10万人马。不过赤壁之战的刘备迎来了腾飞,占据了荆州四郡,又和孙权讨要了南郡,接着入蜀攻下了益州,在不久后爆发的汉中之战又取得了汉中,随后派遣刘封孟达取得了东三郡,此时刘备的势力达到了最大,这一年刘备58岁。

全盛时期刘备地盘

刘备的全盛时期有多强大?

刘备全盛时期发生在公元219年,这一年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巨大胜利,势力达到鼎盛,这种全盛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全盛。

第一层面是政治。刘备进位汉中王,而曹操是魏王,不同于以前的左将军,这时候的刘备已经可以和曹操平起平坐了,手下一系列文臣武将加官进爵,这是政治的巨大胜利。其次,刘备汉中之战精彩异常,曹操几乎动员了阵营内的一大批优秀武将,但是最终也难逃失败,以至于曹操集团患上了严重的“恐刘症”;最后,那就是一大诸侯马超归降,刘备赢得了西凉马超集团的拥护。

刘备集团

第二层面是地盘。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势力横跨荆益两州,实现了隆中对的构想,其中荆州的南郡和汉中的东三郡相互成为犄角,威胁曹魏集团的许昌,而益州加汉中,则兵锋直指关中长安,而且刘备集团所占据的地盘大多没有经过战乱,政治稳定,人民富足。

第三层面是军队。刘备此时的军队数量庞大,而且几乎都是能战善战的老兵,其中关羽荆州集团兵力在5万左右,刘备益州集团兵力在10万左右;马超集团兵力在1万人左右,刘封孟达兵力在1万人左右,加上各地驻守兵力,刘备集团兵力将近20万人左右,动员能力明显增强,可以动员一支10万人的进攻部队。

刘备和诸葛亮

第四层面是人才。此时刘备集团的人才济济,武将方面,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赵云、魏延、孟达、李严等等,文臣方面,诸葛亮、法正、马良、刘巴、黄权等等,均是一流人才,加上后续的蒋琬、董允、费祎等,蜀汉集团的人才梯队绝对可以称之为豪华,而主帅刘备也是一世人杰,以至于刘备去世后,曹丕也松了一口气。

夷陵之战失败后的三国局势

不过全盛时期的刘备集团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襄樊战役爆发,关羽集团全军覆没,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死伤5万余人,两场战役,蜀汉集团损失精兵十万,人才更是损失严重,刘备的全盛时期昙花一现,迅速消散,而蜀汉集团也不可避免走上了灭亡之路。

刘备在全盛时期,他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刘备全盛时期的实力有多强?你看曹操和孙权是怎么说的!

刘备的发展

刘备的起点其实是非常低的,虽然他家祖上曾阔过,但到了他这一辈,早已经落魄得不成样了,连读书都得靠亲戚资助。不过刘备这人,虽然穷,但从小就要大的志向,长大后也乐于四处结交豪杰,为自己的起兵提供了不少的助力。黄巾军起义爆发后,刘备起兵参与平叛,立下战功,获得了一个小官,开始走上仕途。不过当时天下纷乱,刘备不甘心就这么过下去,所以他先后投靠公孙强、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以图做大自己,只不过事与愿违,刘备辛苦打拼了半辈子,仍然没能有所成就,以至于他在和刘表的喝酒过程中,直接发出自己老了的感叹!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荆州,出现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当刘备结识了诸葛亮,获得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他离成功的路也就越来越近了。

刘表死后,曹操率军南下,准备一举荡平刘表和孙权,一统南方,结果在刘备和孙权的抵抗下,曹操遭到大败,统一全国的计划泡汤。而在击败曹操后,刘备的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他成功的占领了荆南四郡,成为了一方诸侯!取得部分荆州的领土后,刘备又从孙权手中求得了南郡,实力进一步扩大。至于孙权为啥会把南郡借给刘备,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刘备帮他抵挡曹操。因为孙权和曹操的边界线太长,光靠他一家,扛不住!

得到了大部分荆州后,刘备按照隆中对的策略,开始把目光望向了益州,并在建安十六年(211年)率军进入益州。刚开始刘备是打着帮助刘璋的旗号,结果当张松被杀后,刘备计划暴露,最终强攻刘璋,成功的拿下了益州。刘备一生仁义,背叛刘璋应该算是他这辈子唯一的黑点了,不过当时的刘备已经50来岁了,再不行动,再不拿下益州,他的皇图霸业基本就没希望了。所以虽然这件事情干得非常不地道,但是刘备还是做了!

拿下益州后的刘备,实力大成,不过他相比于曹操和孙权,还是弱了一点,所以众人都没有把刘备看得太重。但接下来的一战,充分地证明了,刘备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

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前,刘备在天下间的名气虽然大,但这并不是因为刘备很强,而是因为刘备为人仁义。刘备的前半生作战,总归是败多胜少。以至于孙权敢把南郡直接借给刘备,曹操也敢无视刘备占据了益州。因为在他们二位看来,刘备还是太弱了,并非曹魏和东吴的对手。但接下来的汉中之战,刘备直接给了曹操和孙权一记响亮的耳光!让你们看不起人,看不起人家刘备!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率兵进攻汉中。听闻刘备竟敢主动进攻自己,曹操还是比较愤怒的,一个手下败将,竟然敢这么拽?于是曹操派出曹洪,去抵挡张飞和马超的人马,并让夏侯渊好好地守住汉中。注意,此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打算亲自出征,因为在他看来,刘备这个手下败将,实力也就那样,根本不是曹军的对手,有夏侯渊、张郃、曹洪等一众名将在那里守着就可以了。而且曹操在曹洪的出征过程中,还颇有兴致地安排了自家的小辈曹休曹真,让他俩上战场玩玩儿,练练手,可见在曹操看来,此战并没有上升到非常重要的程度!

但是曹操想错了,刘备此次攻打汉中,那可几乎算是倾巢而出了,战斗力非常彪悍,很快就打到了阳平关。虽然阳平关坚固,夏侯渊多次打退刘备的进攻,但是曹操也看到了刘备的拼命架势,所以曹操坐不住了,于当年七月,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

曹操见刘备要拼命了,开始重视汉中之战了,亲自来长安坐镇。而这边的刘备,其实日子并不好过,虽然他的军队战斗力强悍,但阳平关确实不好打,久攻不下,要是继续这么耗下去,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大功。于是后来刘备听从建议,放弃了攻打阳平关,绕道定军山,战局豁然开朗。夏侯渊一看刘备不打了,准备绕路走了,又带兵去堵截刘备,只不过这一次夏侯渊他们再也没有了险要的关隘做依靠,最终被刘备击败、斩杀!

《三国志》 :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

临阵斩帅的事情,在古代其实是很难发生的,因为统帅是一支军队的指挥中枢,大家对于统帅的保护都是非常严密的。通常情况下,军队即便被打败打散,统帅也不会有任何事情。但是刘备这一次,却做到了临阵斩帅,直接把汉中曹军的士气给打崩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刘备是这么干的,他先是派人轮番进攻张郃,逼迫夏侯渊分兵救援张郃。等到夏侯渊分兵后,他又派兵去偷袭夏侯渊,烧毁夏侯渊的鹿角,而这个时候夏侯渊竟然傻乎乎地跑到前线去修补鹿角,正好碰到了黄忠的突袭,结果就是夏侯渊被无情斩杀。夏侯渊这一死,汉中曹军彻底扛不住了,连主帅的人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普通士兵的人生安全呢?这么一来,汉中曹军顿时人心惶惶,失去了进攻的能力,只能选择固守、撤退,等待着曹操的救援。而刘备在取得定军山大胜后,也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放出了如下豪言!

《三国志》: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曹操听说夏侯渊被斩杀,汉中曹军群龙无首,顿时慌了,这么多的汉中曹军和百姓,要是被刘备吃下去,那刘备的实力还不得暴涨?于是他立马率军进入汉中,准备亲自和刘备较量一番。在前半生的较量中,刘备虽然表现不错,但总归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硬碰硬曹操根本就不怕刘备,但这一次刘备学乖了,他并不直接和曹操硬刚,而是坚守不出,以避曹军锋芒!等到曹军士气没有那么旺盛以后,刘备开始了反击,而曹操赫然发现,当年被自己随意拿捏的刘备,此时竟然如此强大了,自己竟然不是刘备的对手了。

《三国志》: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

很多人看三国志的记载,没看到刘备是如何击败曹操的,所以认为曹操是主动撤退的。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试想一下,你是曹操,你的地盘被敌人占领了,你会心甘情愿地撤退?从最终的战果来看,刘备取得了汉中,曹操丢失了汉中,这已经足以说明刘备是堂堂正正击败了曹操!汉中这个地方,可是进攻益州的咽喉,曹操能不知道此地的重要性?他亲率大军前来,不就是为了夺回汉中吗?结果呢?曹军损兵折将,还被迫撤退,这能说明什么?说明刘备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击败了曹操,刘备的实力已然暴涨了起来!当年那个被曹操任意拿捏的刘备,站起来了,曹操对此也无可奈何!

将曹操赶出汉中后,刘备又趁势拿下了上庸三郡,为支援关羽做准备。自此,刘备拥有了大半荆州、益州、汉中以及上庸三郡,他的实力已经到达了全盛时期,且已经是不输于曹操和孙权了。如果一定要给刘的实力下一个定论,那就是此时的刘备,实力直逼曹操,强于孙权!很多人奇怪,为啥说此时的刘备强于孙权呢?我们可以看看接下来东吴的态度!

东吴的态度

刘备的崛起,曹操阻挡不了,那么东吴这边又是什么态度呢?两个字形容:害怕!

当初孙权之所以敢把南郡借给刘备,除了让刘备帮他抵抗曹操,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刘备实力并不强,对东吴没有威胁,孙权啥时候想收回南郡,直接出兵拿下南郡即可。但是当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发现事情不对了,刘备的羽翼渐丰,似乎要脱离东吴掌控了,于是孙权让刘备把南郡还回来。刘备自然是不想还的,于是双方爆发了冲突。

孙权让遣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直接带着五万军队南下,准备和孙权硬刚,而当时的关羽手上也有两三万人马,实力并不弱。单从兵力上来看,真打起来孙权其实并不一定是刘备的对手。不过由于曹军的骚扰,刘备也并没有和孙权直接动手,而是湘水和谈,和孙权平分了荆州。此战虽然没有打起来,但刘备的真实实力也暴露了出来,让东吴众将颇为担忧。尤其是汉中一战,刘备的实力更是大爆发,竟然直接击败了曹操,再次让东吴君臣产生了忌惮,甚至于害怕,于是孙权和吕蒙有了如下对话。

《三国志》: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从吕蒙和孙权的对话来看,他们其实是非常忌惮关羽,忌惮刘备集团的。在他们看来,当年刘备实力弱小,所以可以一起结盟对抗曹操,但是现在他们的实力太强了,连曹操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要小心提防了。东吴之所以能够抗住曹操的进攻,守住江东的安稳,主要靠的就是水军,在陆战上他们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现在刘备在陆地上击败了曹操,且长江上游由关羽控制着,他们也有水军,万一他们顺流直下,打进东吴腹地,东吴应该怎么抵挡呢?

不得不说,吕蒙和孙权的担心,其实也是存在的。虽然从史书来看,刘备暂时没有进攻东吴的打算,但是此时刘备的实力暴涨,已经是威胁到了东吴,一旦刘备决定进攻东吴,东吴在水上不一定挡得住刘备,而在陆地上吴军又不是蜀军的对手,最终很可能被吊打!站在吕蒙和孙权的角度来看,此时的刘备,比曹操还可怕!曹操虽然陆战强,但他们缺乏水军,暂时对东吴没有威胁,可刘备不同啊,刘备水军、陆军可是都是非常强悍的!

结语

刘备全盛时期的实力有多强?直逼曹操,胜过孙权不少!

面对巅峰实力的刘备,曹操只能退却,只能接受丢城失地的结局。面对巅峰实力的刘备,孙权只能选择背盟,和曾经最大的对手曹操结盟,一同对付关羽!当年的孙权,他又何尝不知联结刘备,才有可能击败曹操,可是他敢吗?曹操虽可怕,但暂时拿不下东吴,可刘备不同啊,刘备全盛时期的实力,那可是能直接拿下东吴的,换你是孙权,你敢寄希望于刘备不打你?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刘备在全盛时期,他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罗贯中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一部《三国演义》让刘备、诸葛亮名垂青史。

因为刘备是汉朝的血脉,南宋以后,后人们把刘备当做正义的化身,当作汉朝的正统,对他敬佩而又充满同情。

在三国群雄中,刘备的蜀汉实力是最弱的,因为他的起点很低。

三国群雄中,袁绍、袁术是根红苗正的官二代,四世三公。

董卓是汉朝的地方军事将领。

孙权也是官二代,父亲孙坚是长沙太守。

曹操背景更是了得,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

刘备就是个草鞋的个体户,没有背景没有人脉;但是刘邦手里也有个金字招牌,那就是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

但是这个招牌对当时三国豪杰来说,基本没用;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看重的是你的实力和号召力、凝聚力,根本就没有人看你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块招牌。

所以刘备的创业之路非常艰难,可以说充满荆棘。

曹操45岁就已经进行了官渡之战,打败了劲敌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孙权子在26岁就进行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刘备在40岁的时候,还一事无成,依附在刘表门下。

但是刘备不改初心,不屈不挠,为实现国扶汉室的崇高理想而忍辱负重。

直到46岁那年,刘备的命运出现转机,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快到知天命之年的刘备,不向命运低头,前往隆中拜访诸葛。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刘备开始向成功之路狂奔。

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的首场秀就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

紧接着,诸葛亮妙招叠出,将荆州五郡收入囊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刘备跟曹操的一场对决,刘备一反之前被动挨打的常态,开始反守为攻,主动向曹操发起挑战。

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

汉中之战,曹刘不遗余力,双方都派出了豪华阵容。

刘备方参战将领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他们都是三国名将,可谓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

汉中之战最终的结果是曹操低头认输,于公元219年主动撤军。

此战刘备大获全胜,夺取了汉中之地,霸业终成,实力达到极盛。

在争霸赛中,曹操无疑是最有实力的对手。在初期的较量中,刘备几乎是屡战屡败。

汉中之战中,刘备终于在正面较量中击败了曹操。

在汉中之战中,曹操还是防守一方的,本来就拥有城池、地形上的优势,却还是输给了刘备。

这意味着刘备羽翼渐丰,曹操不得不刮目相看。

那么、刘备鼎盛时期,实力到底有多强?

刘备事业的巅峰,是在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

刘备占领汉中,晋位汉中王。

接着刘备又派遣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

同年关羽进军北伐,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围困曹仁于樊城,威震华夏,曹操惊恐万状,打算迁都避其锋芒。

假如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要不了多久,就会直指关中,进而挺近中原,光复汉室。

表面上看,魏蜀吴三国刘备的蜀国实力是最弱的。  

统治区人口:

三国时期曹魏户66万余,人口540余万。

孙吴的户数有5.23万户,男女人口250万人。

蜀汉国全盛时期拥有30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110万;至263年蜀亡时,有28万户,人口94万.

统治区域:

魏:青州 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 并州 幽州 冀州 荆州北部 西域督护府,国土面积四百万平方公里。

吴:扬州 交州 荆州局部;国土面积约150万公里。

蜀:益州、荆州局部国土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

军事实力:

曹魏:总兵力约45万。

东吴:总兵力约25万。

蜀汉:总兵力约15万

但是,刘备也有几个有利因素:

控制区基本没有遭遇战乱,经济繁荣。

诸葛亮治军有方,又善于用兵。

麾下人才济济:武有“五虎上将”与魏延等人,文有卧龙、凤雏、法正、马良、蒋琬、费祎等人。

刘备身上流淌着汉朝皇帝的血,有号召力。此时军事态势处于攻势,在大势上对刘备极为有利。

因此我们说,如果不是关羽指挥失误,鹿死谁手也很难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