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屡打败仗,为何评价还很高?

张郃,打过多次败仗。

可是,他仍然广受好评。无论是他的下属、同僚还是敌人,都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恰恰是张郃将军的悲剧所在。

败仗与高评价并存

官渡之战时,曹操袭击乌巢,张郃、高览奉命袭击曹洪留守的大营,“郃快军败”之际又受郭图谗言所迫害,降曹。

以败军之将的身份而来的张郃,得到了曹操“微子去殷,韩信归汉”的评价,直接拿来和韩信类比,评价可谓到达极致。

在张郃与刘备集团交手之初,也吃亏不少。

后来,张郃与张飞在宕渠大战,又被几乎打了个精光,他只好带着十几个人,弃马走小路而逃。

战后,一败涂地的张郃升为荡寇将军。

随后,定军山之战,刘备攻张郃,张郃形势危险,夏侯渊分兵支援张郃,结果···夏侯渊被弄死了。

可以说,定军山之战,死去的是夏侯渊,但却是夏侯渊、张郃一起打出的败仗。

然而,张郃却得到了一致好评。

对手刘备“惮郃易渊”,说杀夏侯渊有什么用,要杀就杀张郃。

同僚郭淮等人则一致称张郃为国家名将,一致推举其暂代夏侯渊统一指挥汉中各军。

曹丕称帝后,三道伐吴。

张郃、徐晃,跟曹真、夏侯尚攻江陵。

江陵之战,主角是朱然,魏军名将尽遣,却无功而返。

然而,张郃仍因曾取洲上屯坞而受到嘉奖。

街亭之战取胜后,张郃、司马懿伐吴,因水浅而未能成行。

随即,诸葛亮发起第二次北伐,张郃奉命援救陈仓。

果不出张郃所料,张郃还没到,诸葛亮就退兵了。

两次无功的行动后,张郃被提拔为征西车骑将军。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与张郃分兵与诸葛亮在卤城大战。

司马懿为诸葛亮所败,张郃不能克王平,卤城之战大败。

再以后,就是木门追击战了,张郃遇伏身死。

张郃死后,陈群叹息:蜀还没灭亡,张郃就死了,怎么办?

可以说,张郃是少有的,败仗不少,但败仗并不影响各方对其评价的名将。

这是因为,张郃的败仗,有三个特点。

张郃败仗的特点1:听张郃的,本不会败

观张郃所打败仗,大多有都惊人的相似之处:听张郃的,就不会败!

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张郃认为:现在去打曹营“攻之必不能拔”,而一旦淳于琼兵败就大势已去。应该全力救援淳于琼。

遗憾的是,袁绍不听其言,张郃不能攻破曹营,淳于琼兵败。

以张郃后来与夏侯渊在陇右的闪电战以及进攻街亭时的行军效率,袁绍如果真的以张郃全力救援乌巢,还真够曹操喝一壶的。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张郃都认为诸葛亮粮不继,拖住就行。

张郃与司马懿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不应过于消极,只跟着诸葛亮却不敢逼近,必然引起众人失望,应该分兵袭扰诸葛亮之后,司马懿不听。

果然,众将失望,请战,司马懿不能平息,只好出战。

于是,就有了卤城之战的失利。

最后,诸葛亮退兵,张郃反对追击,司马懿倒是强令其追击。

于是,张郃中伏而死。

可以说,许多失败,如果真是听张郃的,未必会败。

战场上以生死相搏,没时间抬杠。因此,敌我双方的指挥官们复盘下来,都知道谁厉害。

正因如此,败仗不会影响对张郃的评价。

张郃败仗的特点2:顽强、难缠

败仗中,张郃往往表现出顽强、难缠的特点。

宕渠之战,张郃与张飞激战,张飞率万精兵来战,张郃依托山地坚守百日,虽最终失利,但为巴东、巴西两郡人口迁徙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汉中之战,刘备以精卒万余,分十部,夜急攻张郃,张郃率兵亲自搏杀,“备不能克”。

正因如此,刘备才被迫再次在西川征人力物力。

可以说,正是张郃的顽强,才将刘备逼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境地。

难怪刘备“惮郃易渊”了。

张郃败仗的特点3:善败者不亡

定军山之战,督军夏侯渊被斩,汉中曹军群龙无首。

张郃被郭淮等人推举,引领诸军,稳定形势,将刘备阻挡于汉水,等待曹操援军的抵达。

只不过···汉中之战曹操最终还是输了,否则,张郃的这段功勋是不小的。

江陵之战中,张郃攻取了江心洲。

但是,由于担心吴军以水军优势,以火船烧桥,张郃等人果断退军。

可以说,正是张郃等人考虑周全,魏军才避免了又一次类似赤壁-乌林之败。

此战,张郃未达到目的,固然是败了,但张郃的表现可谓杰出。

张郃将军的悲剧

作为加入曹魏集团较晚的异性将领,张郃一直面临窘境。

他的功劳足够大,威望足够高,而且早已证明了自己的杰出能力。

可是,他只能在在一些军事行动中担任指挥官,而不能成为曹魏方面大员。

因此,在大规模作战中,张郃往往都只是副手。

主将是夏侯渊、曹真、夏侯尚这样的诸夏侯曹将领,或者司马懿这样的大族代表。

因此,张郃虽有正确建议,却未必会得到采纳;虽有顽强表现,却未必能决定全局;虽有善败者不亡的气质,却难免最后自己死亡于败仗中。

以此而论,张郃将军确实有些悲剧。

张郃将军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的对手、战友、上级都是一时人杰,能够实事求是的评价人物。

因此,战胜张郃的曹操、刘备,赞许张郃,张郃的战友郭淮等人,推举张郃,张郃的上级曹操、曹睿等人,赞赏张郃。

意见不被采纳,表现不能扭转全局,这种情况我们在工作中也可能会遇到。

可是,如果像张郃一样,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顽强的拼搏,敢于给队伍“擦屁股”,即便是败仗,也未必会掩盖您的光芒!

祝君胜利!

张郃屡打败仗,为何评价还很高?

张郃的评价很高,并不是后世的口水文章把他给吹高的,而是与他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就很高。吹牛是个人都会,可是当一个人多次被别人吹捧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有他的牛掰之处了。

官渡之战时,张郃与高览归顺曹操。当曹操听说张郃归降后,非常的开心。他说张郃投奔自己,就好比韩信归汉。言外之意,张郃就是他的韩信,而他就是汉高祖。

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张郃传》

汉中之战时,魏军统帅夏侯渊被干掉。顿时魏军三军无主,郭淮对张郃说:张将军是国家名将,刘备都忌惮你。现在夏侯将军不在了,代理统帅的位置非张将军你莫属,否则汉中保不住。言外之意,夏侯渊死后,汉中除了张郃之外,没人能镇得住场子。连徐晃也不行。

郭淮:“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张郃传》

同一时期,刘备听说夏侯渊被杀,张郃逃回阳平关时,他对左右说:要杀就杀张郃,杀一个夏侯渊有什么用?

魏略曰: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裴松之注三国·张郃传》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中计身亡。魏明帝曹叡听说后非常伤心,他说:蜀国都没有被平定,张郃怎么就死了呢?

蜀未平而郃死,将之若何! ——《陈群传》

刨除郭淮和曹叡这两个凑数的,单单看曹操和刘备对张郃的评价,那也很了不起了。毕竟曹操和刘备是什么人?汉末三国时期的胜者!或者说“剩者”也行。

所以,关于张郃的评价是否虚高。这一点毋庸置疑,他是当之无愧的名将,担得起别人对他的高评价。

至于说张郃总打败仗,这一点需要细说了。

张郃是河北人,出道于平定黄巾起义,因此他的资历很老。后来张郃担任过军司马之类的文官,在州里也算有点名气。相比于同为五子良将的张辽、乐进等人(纯粹的武将出身),张郃的起点要高多了,跟江东猛虎孙坚有点点相似,属于在汉末社会的阶级结构中,排在第二级的土豪的水平。

底层——普通平民

中层——乡间土豪

高层——士大夫

后来袁绍赶走韩馥,占据冀州,张郃成为袁绍手下大将。他在消灭公孙瓒的战斗中,居功至伟,因此成为袁绍军重要将领。

岂不料,袁绍这厮刚愎自用。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于是张郃便与高览一起投降了曹操。而他的投降,也直接导致了袁绍十万大军的崩溃。因此张郃降曹,也被曹操比之为商朝的微子、汉朝的韩信。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精通史籍,比人并不是随口乱说的。他说许褚忠勇可嘉,是他身边的樊哙;徐晃军容严整,是他的周亚夫。都是颇有道理的比喻。

而张郃被曹操比为微子、韩信,便可以看出张郃在曹操心中,并非冲锋陷阵的勇将,而是韩信一样的智将,并且还有商朝微子的贤德。属于文武全才之辈。

实际上,真实的张郃也确实是如此。他行军作战,靠的是料敌至胜、应变至胜,以及有时候还利用地形取胜。并不是一个只会打打杀杀的莽夫,而是真会动脑子的智将。

在投降曹操后,张郃跟从曹操征袁谭、袁尚兄弟,攻陷袁尚的大本营邺城,围攻袁谭的大本营渤海,又追击逃入乌桓的袁尚,在白狼山协助张辽大破乌桓,阵斩蹋顿,在曹操平河北的战斗中功劳巨大。

此后张郃转向西线,先后跟曹操、夏侯渊讨平关中马超、韩遂等军阀,割据枹罕三十年的河首汉平王宋建以及武都、兴和一带的氐人。后来又跟着曹操攻下汉中,随后作为夏侯渊的副手就地镇守。

刘备大举攻汉中,在夏侯渊战死后,张郃统帅西线诸军,稳住阵脚,一直坚持到了曹操的救援到达,可谓西线柱石。

曹操去世后,在曹丕时期,原来的五子良将先后死了三个,再加上早在曹操时期就病死的乐进。昔日横行一时的曹魏五大名将,死的就只剩张郃一人了。

但是硕果仅存的张郃,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他在魏国对汉、吴两国的西、南前线辗转奔波,作用重大。在南线,他随曹真、夏侯尚攻打江陵,并亲自攻破了长江上的江陵中洲,断绝了吴军退路和补给,差点就攻破了东吴的长江防线;在西线,他也是跟着曹真迎击诸葛亮,先是夺取街亭,迫使诸葛亮退兵。后来又料定诸葛亮缺粮,必定攻陈仓不下,并率军成功的救援了曹真。最后他跟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在被派去追击撤退的蜀军过程中,中伏身亡。结束了他的忙碌一生。

通过上面那份无聊的流水账可以发现,张郃的战绩真的是很骄人。他就好像是一个救火队长一样,哪里有火就扑向哪里。

但是!他的骄人战绩,也只能说是看上去很骄人罢了。因为,张郃除了指挥过几次无关紧要的小战斗,以及在汉中临危受命当了几天临时主帅之外。

他的四十年军事生涯,全是作为副手、部将出现,很少有担任主将的机会。

如果说前期人才济济,张郃当个副手、部将还能理解。后来早期的大将先后去世,张郃作为硕果仅存的名将,他居然还给别人当副手,这就让人不能理解了。

虽然,张郃最后也当上了最高阶的征西车骑将军。但是曹叡貌似也不信任他,在他带兵时依然要在他头上安插一个主帅司马懿,继续让他以副将的身份参战。

因此可以说,张郃在曹魏阵营虽然是一个忙碌的名将。但是他在高层里面,其实是一个边缘化的角色。这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当时大士族垄断朝野政治,排挤像张郃这种比士族要低一等,也就是无门无派的土豪,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大士族与土豪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大士族脱身于土豪,是东汉土豪阶级的加强进化型。这些大士族在垄断政治后,会想方设法的阻止土豪向上爬,分割他们的政治利益。所以像张郃这种功劳再大的土豪,也始终无法打破僵化的政治局面。像司马懿这种人,战功哪有张郃显赫?但司马氏是河内大士族,司马懿的出身高,他就天然能凌驾于张郃之上。

当时跟张郃一样想往上爬的人还有很多,张郃已经算是土豪里面混得很好的个例了,其他的人比他更惨。

所以,张郃为什么总给人一种屡打败仗的错误印象?是因为他真的打了很多败仗么?上面的流水账已经列举了,并不是!他的败仗其实屈指可数。

他只是生错了年代,生在了一个大士族已经可以玩死他这种土豪的年代。他有本事,但是却始终无法施展他的牛掰本事。在很多次关键时刻,他都有力挽狂澜的机会,但是平台限制了他,让都无法发挥自己的本事。

他只是一个副将、部将,主公袁绍作死,主帅夏侯渊作死,他能怎么办?后来司马懿坚持要追诸葛亮,张郃力谏,然而司马懿也是油盐不进,不听他的。他能怎么办?

身份不如人,级别始终低一等,没有最终的决策权。这就是张郃的悲哀,也是他最终战死,酿成了自己的悲剧的根源。

总的来说,张郃是名将,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曹操和刘备的承认,名将之名毋庸置疑。而他的战绩,也非常傲人,尤其是他在后期相对能有一定的独立指挥权时,他的战绩简直是碾压同时期的诸多将领。但是他的出身不高,限制了他的能力发挥,导致他始终无法真正拥有独立指挥权。最终,他的胜绩被人轻易的无视,而他的败绩则被别人无限的放大,最终沦为了一个众人印象中屡打败仗的可怜人。

当然了,如果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郃,那真的是屡遭败绩,屡次沦为赵云、张飞大放光芒的垫脚石。不过演义小说尊刘抑曹,曹魏阵营中的主将一级尚且被蔑视,像张郃这种一辈子都给人打副手,没当过总司令的人来说,给露脸的机会,就已经是抬举啦!

张郃屡打败仗,为何评价还很高?

张郃的战绩很突出,不是屡打败仗!

张郃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五子良将”,是指前将军张辽、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徐晃。介绍一下张郃的情况!

张郃,字儁乂,河间鄚人。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

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219年,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228年,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败蜀军,迫其退回汉中。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

张郃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来看看张郃的战绩。

1、瓚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2、袁绍使张郃、高览攻太祖营,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

  3、从攻鄴,拔之。

  4、又从击袁谭於渤海。

  5、别将军围雍奴,大破之。

  6、从讨柳城,与张辽俱为军锋,以功迁平狄将军。

  7、别征东莱,讨管承(单独行动)。

  8、又与张辽讨陈兰、梅成等,破之。

  9、从破马超、韩遂於渭南。

  10、围安定,降杨秋。

  11、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

  12、又破马超,平宋建。

  13、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

  14、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

  15、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

  16、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

  17、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18、(定军山之战)渊遂没,郃还阳平。

  19、诏郃与曹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

  20、遣南与夏侯尚击江陵。

  21、郃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

  22、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

  23、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24、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25、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

  26、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张郃屡打败仗,为何评价还很高?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张郃似乎一辈子都在打败仗,但是居然能被称为五子良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张郃战绩不佳是一种错觉,因为三国演义里面张郃一直在和名将单挑,而基本上没有获得胜利过而已。如果仔细看张郃的战绩,其实归顺曹操之后,除了在瓦口关之失,就是木门道中计了,而这两次的对手分别是张飞和诸葛亮,可谓是虽败犹荣。

张郃著名的败仗,是在瓦口关和张飞对峙。当时刘备是倾国来袭,张飞无论是在士气上还是在兵力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张郃和他周旋良久,全身而退,已经属于难得了。比之官阶更高的夏侯渊,可是面对黄忠连命都丢在天荡山。

张郃在三国演义里面,还曾经单挑输给过马超和赵云,和张飞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但是三国演义的张郃评价也很高,里面诸葛亮都说:「吾闻张翼德大战张郃人皆惊惧」,从而不得不精心设计除掉张郃的计谋。

而三国志里面对张郃的评价是:

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而后来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的时候,也是张郃看破了诸葛亮的伏兵,但是迫于司马懿的命令去追,终于膝盖中箭死于木门道,这其实也不是张郃的过错。

张郃屡打败仗,为何评价还很高?

张郃是魏国五子良将之一,早年响应国家号召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后来跟随袁绍,成为袁绍手下大将,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之战,许攸叛变,曹操偷袭乌巢,张郃建议迅速救援乌巢,未被袁绍采纳。之后找到郭图诬陷,被迫投降曹操。深为曹操重用。攻打邺城、柳城等地,讨伐管承、陈兰,马超等人,都取得了胜利,可谓战功赫赫。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五子良将仅存张郃一人,成为魏国重柱。整个蜀汉除了魏延,恐怕没人是张郃对手,深为诸葛亮忌惮。

街亭之战,就是张郃打破马谡,使得诸浩浩荡荡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彻底失败。可惜由于它是外姓降将,并未得到魏国朝廷真正信任。虽然多次立下战功,却始终只是副将,不能独自授任一方。曹真在时,张郃为其部将,司马懿掌握兵权时,张郃又成为司马懿的部将。张郃感激曹操知遇之恩,对魏国忠心耿耿,又熟读兵法。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张郃预料到诸葛亮剩下的粮草屈指可数,果然不出张郃所料,魏军还没到陈仓,诸葛亮就粮尽而退了。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粮尽而退,司马懿强行下令张郃追击,在木门道中埋伏而死。

第四次北伐一开始是诸葛亮围攻祁山,司马懿只让郭淮、费曜、戴陵留四千精兵守上邽,自己准备率领大军救援祁山。这时候刚刚成为司马懿副将的张郃就提出了与司马懿安排不同的建议:分兵去雍、郿二城作为后镇。没必要所有部队都救援祁山。司马懿说:“如果估计前面的部队能够独当一面抵御诸葛亮,将军的建议就是正确的,如果不能独自抵抗诸葛亮,而分兵前后两部分,这是楚国三军之所以被黥布击溃的原因。”拒绝了张郃的建议。司马懿的决定也并非没有道理,他也有自己的考虑,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很大几率会被各个击破。但是事情发展的结果着实打了司马懿的脸,印证了张郃分析的正确。

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欲分兵驻雍、郿,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资治通鉴

原来诸葛亮所谓的强攻祁山,只不过是调虎离山之计。司马懿主力救援祁山的同时,诸葛亮却只是佯攻祁山,真正的主力跑向上邽,强抢陇右小麦。上邽区区4000守军当然不是诸葛亮主力部队的对手,很快击溃郭淮、费曜,夺取陇右小麦。如果司马懿听从张郃的建议,不要把所有主力都调向祁山,诸葛亮还能成功么?

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资治通鉴

被打脸的司马懿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很快,又一次被张郃打脸。张郃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远道而来迎战我军,想要和我们正面作战却达不到目的,一定认为我军不敢应战,想要和他长期对峙。而且祁山方面知道我们大军已经来救援了,军心自然稳定了。我们可以停下来在这里,分出一支奇兵,出现在他们的后路,不应当只敢尾随而不敢追击,使得民众失望。而今诸葛亮孤军深入,粮草又不够,一定会撤退的!”

张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资治通鉴

可是司马懿还是没有听从张郃建议。依然尾随诸葛亮后面,形影不离。后来将士们忍无可忍,说司马懿:“你畏惧诸葛亮就像老虎一样,要让天下人笑话么?”结果在卤城被诸葛亮吊打,魏军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失。

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张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

后来,诸葛亮就粮尽而退。司马懿乘机进攻诸葛亮报卤城之仇,可是张郃说:“军法说,包围城池一定要留下一条出入,穷寇莫追。”司马懿不听,嫉恨张郃多次让自己颜面尽失,强行下令张郃追击诸葛亮,结果张郃在木门道中伏而死,可惜一代名将死的如此凄惨。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谥曰壮侯。——魏略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魏略》

张郃屡打败仗,为何评价还很高?

谁说张郃屡打败仗?浪得虚名?在人才济济、将星闪耀的曹魏阵营中,张郃能跻身“五子良将” 序列,假若没点真本事、屡吃败仗、不能建功立业的话 ,眼界甚高、爱才如命的曹操能如此看重他并给予他高官厚禄和绝高评价吗?

《三国志》记载 :张郃,字儁乂,河间鄚(今河北任丘)人。东汉末时他最早追随韩馥讨伐黄巾。韩馥败后他转投袁绍。袁绍击败公孙瓒,张郃立功甚多,因此擢升为宁国中郎将。官渡之战时,张郃提出的正确建议被袁绍否决,结果曹操果然击败了淳于琼,焚毁了乌巢军粮;袁军均溃散而逃。谋士郭图先是羞愧,继而忌恨张郃,屡向袁绍进谗言,张郃危惧,于是归附了曹操。

曹操见张郃来投,大喜过望,说:“从前伍子胥就是没有及早醒悟,才使自己丢了性命,哪里比得上微子及早远离纣王,或是像韩信弃楚投汉呢” ?于是立刻任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拨给他军队,命他跟随自己攻打邺城(今河南临漳),结果一举攻克了袁绍老巢邺城。

随后,张郃又追随曹操至勃海(今河北河间、沧州一带)讨伐袁绍子袁谭。另外又率军围攻雍奴(今河南武清)攻伐柳城(今辽宁城兴),与另一位名将张辽同为先锋,立下汗马功劳,被晋升为平狄将军。另外,他率军征东莱(山东掖县),击溃管承,还与张辽一起讨伐陈兰、梅成等割据势力,大获全胜;他还随曹操在渭南(渭河以南)大败马超、韩遂;率军围攻安定(今甘肃平凉以东),逼降杨秋;和夏侯渊一起讨伐盘踞鄜郡(陕西洛川)的贼寇梁兴,以及武都(甘肃成县)的氐族骑兵。随后他打败马超,平定宋建。曹操伐张鲁,命张郃率5000步卒为先锋。大军抵达阳平关,张鲁投降,曹操班师回京,留张郃、夏侯渊驻守汉中,以抵御刘备。张郃率部接连降服巴东、巴西(今四川(重庆)云阳、巫山、奉节以及阆中等地)两郡,并强迫当地百姓迁往汉中,然后向宕渠(今四川渠县)进军,在宕渠他遭到刘备麾下猛将张飞的阻击,不能攻克,后曹军遭张飞偷袭,伤亡惨重,张郃才率残军撤回南郑 (今陕西汉中褒城)。曹操代表汉献帝封他为荡寇将军

刘备夺汉中时,驻守阳平关,张郃屯扎在广石,刘备派遣一万精兵,分十路,利用夜黑猛攻广石张郃军营,张郃临危不惧,率军奋战,几次击退刘备军的进攻。后来,刘备在走马谷纵火焚烧都邑外围,夏侯渊中计,亲自率兵前去救火,半道上和刘备大军遭遇,短兵相接,随即展开一场恶战;夏侯渊在这场战役中因麻痹大意被刘备麾下大将黄忠斩杀。张郃击退刘备后回到阳平,此时因主帅阵亡,将士们群龙无首,又害怕刘备趁隙发动偷袭,都惊慌失措;夏侯渊的司马郭淮力推张郃统领大军,大家均表同意。张郃出任主帅,整编队伍,排兵布阵,将领们都服他,愿意听从他的调度,惶恐不安的军心这才安定下来。彼时曹操已到长安,立刻派人把主帅的印符交给张郃。曹操不再东返,而是挥军掉头回到汉中,刘备死守高山不敢接战,曹操因此把汉中的军队撤出。命张郃扼守陈仓(今陕西宝鸡附近) 。

曹操歿后,曹丕即魏王,任张郃为左将军,封都乡侯。曹丕篡汉称帝后,又加封张郃为鄚侯。曹丕称帝不久,诏令张郃、曹真率大军讨伐安定、卢水等地的羌胡部落。张郃得胜归来,又奉命与夏侯尚一起率军南攻江陵(今湖北潜江)。张郃又单独率军渡江攻夺沙洲上的军堡。魏明帝曹睿即位,派张郃向南屯驻于荆州,和司马懿一起共同讨伐孙权的副将刘阿,魏军一直逼近到祁口,与吴军交战,刘阿被打得大败亏输。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曹魏时,明帝擢升张郃爵位, 派他率大军西援,进攻据守街亭(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以东45公里处)的蜀汉大将马谡。马谡擅改诸葛亮战前部署,弃水登山,依南山险阻,而不当街据守,张郃一到,就断绝蜀军水道,然后挥军猛攻,蜀军焦渴难耐,不战自乱,一触即溃,终于大败马谡,夺取战略要地街亭。魏属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造反,归附诸葛亮,均被张郃一一击败并平定。

魏明帝曹睿非常嘉许张郃,特地颁诏宣布道:“张将军乃国之名将,面对诸葛亮如虎般勇猛的军队,将军能够披坚执锐,所到之处都能克服强敌,寡人非常嘉许,论功行赏,增食邑千户,连同以前的封邑一共4300户 ”。

后来,诸葛亮又重整旗鼓,挥军急攻陈仓。明帝急调张郃,划拨3万人马给他调度, 命他去救援陈仓。张郃知道蜀军缺粮,必难持久,对明帝说:“我算了下,蜀军的存粮最多只可支撑10日。恐怕臣还没赶到陈仓,诸葛亮就会自行退兵了”。感染,等张郃率军昼夜兼程到了南郑,诸葛亮因粮草告急,就已经退兵了。明帝诏令张郃回京,拜为征西车骑将军。

史载,张郃深谙历数的变化,善于排兵布阵,能推算作战形势演变以及勘察有利战争地形,全都能如他的计策,因此诸葛亮非常忌惮他。

诸葛亮后来又重整军伍,再出祁山。明帝诏令张郃率军西进略阳(今甘肃天水西南),阻抗蜀军,诸葛亮作战失利,退保祁山,张郃率军在后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木门(甘肃天水附近) 遇到蜀军伏击,混战中不幸被流矢击中右膝,伤重不治。魏廷追谥张郃为壮侯。由其长子张雄承袭其职位、爵禄。因为张郃戎马一生,屡建功勋,魏明帝曹睿将他的封邑分给他的4个儿子,并封其4子为列侯,特别赐其幼子为关内侯的爵位。

这样一位百战功高的名将 (虽然偶有败绩,但瑕不掩瑜,毕竟胜多负少) 谁还敢说他屡吃败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呢?

【插图源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