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议和条件是什么,崇祯为什么死都没有答应?
166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兵临北京。
就在崇祯与文武“恸哭仆地,声彻殿陛”时,李自成的使者来了。
已投降李自成的太监杜勋带来了李自成的条件:把西北一带给李自成,以李自成为王,退守河南,如此,李自成还承诺愿以劲兵帮助大明抗击清军,只是李自成听封不听宣,即接受你大明的封王,但不服从你的诏书也不觐见。(《明季北略.卷二十》及《小腼纪年附考》都有记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两日后,三月十九,李自成破城,崇祯自尽。
生死攸关之际,崇祯为何不抓住最后一次生存机遇呢?
纠结的局势李自成之所以提出议和,也是因为他当时并没有拿下北京的把握。
当时,北京十分空虚。
由于持续损耗,大明的京营之兵已经所剩无几。
当时,守城的部队只有老弱5万,内阉数千,而北京是大城,内外城堞15.4万多个。
平均1个士兵要守3个城堞!
因此,李自成一抵北京城下,崇祯“召对诸臣而泣,各束手无策”。
而且,李自成抵达后,城外的三大营已溃降,李自成军夺取了火车巨炮,调头攻城!
北京城可以用岌岌可危来形容。
不过,崇祯仍不是全无希望。
他已经诏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兵王永吉、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前来勤王。
三月十六,吴三桂退到山海关,正在赶来。
由于吴三桂部最强,因此,在吴三桂抵达前,其他几部都比较谨慎。
刘泽清到临清后不再北进,唐通8000人驻彰义门门因不满宦官监军而退到居庸关。
不过,如果北京能守几天,吴三桂部逼近后,各部联合进军,北京还是有希望守住的。
因此,北京虽然危险,但也不是毫无生机,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局面。
纠结的君臣恰好,应对纠结局面的,是纠结的人。
崇祯在处理国家大事时,非常纠结。
当年正月,李明睿密奏迁都一事,崇祯说出了心里话: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称,故迟至今。
几天前的三月初四,崇祯召集廷臣商议迁都之事,但群臣议论纷纷,有的反对迁都,有的主张先只迁太子,崇祯因此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耳!
迁都之事如此纠结,接受李自成之事自然也要纠结了。
崇祯不愿在大臣反对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可是,大臣也不愿意冒险配合天子说出“政治不正确”的话来。
崇祯在处理大臣这一点上,可谓杀伐果决。
在位17年,处死了2个首辅、11个巡抚,罢免了50多个内阁大学士。
一遇到问题,就拿大臣顶罪。只一个和后金秘密议和,就处理过不少重臣。
因此,剩下的大臣,人人自危,哪里还敢妄言。
要崇祯马上给出答复,真是难为他们了。
然而,历史只给了崇祯这一夜的时间。
因此,第二天,李自成改条件了!
李自成修改条件李自成一开始要议和,是因为没有把握拿下北京。
不过,很快,李自成就有把握了。
次日一早,李自成攻城。
李自成军抬头说:快开门,不然屠了你们!
守城的兵不敢得罪,先挥手示意,等农民军稍退一点,再发没有铅子的空炮,做做样子。
一些明军用万人敌大炮轰之,又因训练不足,误伤守城军,导致人心溃散。
显然,这样的京城,真是抵挡不了多久。
当天中午,在昌平降敌的守陵太监申芝秀入见崇祯,带来了李自成的新条件:请逊位!
显然,李自成已经放弃了之前开出的“割西北”条件,而修改为“取代崇祯”!
也就是说,李自成“割西北”的条件,有效期只有一夜+一上午。
灭亡面对逊位要求,崇祯犹豫不决。
农民军也不会等他,继续攻城。
当天下午,农民军攻西直门不克,转攻彰义门,太监曹化淳下令开门,起义军攻破外城,随后,德胜、平则二门也开,内城也被攻破。
崇祯知大势已去,逼死皇后、妃子后,当夜,手持三眼枪,与内监数十人,骑马持斧,准备混出城去。
但是,在齐化门时,被守门的太监误以为是内变,发炮射箭赶退,又连转几个门都出不去。
晃荡了一个通宵,天亮了,崇祯回宫。
次日清晨,崇祯亲自鸣钟召集百官,没有人来。
感叹之后,崇祯自尽。
明朝灭亡了。
偶然中的必然崇祯,原本真的有可能守住北京。
北京城池坚固,以明军战力,虽不能长期坚持,但守上几天,等待吴三桂等军抵达是可能的。
守西直门的太常卿吴麟征死守,农民军就攻不破。
而吴三桂等军的实力,原本也是可能解围的。
后来在山海关,吴三桂一军独战李自成半天后,清军才出手。
因此,单纯从纸面实力上看,北京虽然危险,但崇祯原本有理由相信自己守得住。
可是,人心,永远那么微妙。
大顺军进入北京后,在京的两三千官员只有20人自尽,其他“叛将如云”。
北京的明朝官员争先恐后第请求大顺的录用。
而崇祯信赖的宦官,则更是靠不住。
有的早早投靠,前来劝崇祯逊位,有的打开城门,放农民军入城。
而崇祯所期待的吴三桂等外援呢?
唐通已经降了;得知大顺军攻占北京,吴三桂与山海关总兵高弟一起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辽东巡抚黎田玉则被委任为大顺的四川节度使,与另外一名投降的总兵马科一起出征四川;而刘泽清则自称摔落马下受伤,率军南逃了。
难怪崇祯临死前不解:当年靖难之役时,还有许多人死忠于建文帝,如今,群臣无一人从我!
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靠不住,而是靠得住的人,在崇祯朝活不到这一天。
崇祯没有接受所谓“割西北”的条件,看起来只是偶然。
然而,以崇祯朝腐败、混乱到极致的朝政,其灭亡又是必然。
李自成的议和条件是什么,崇祯为什么死都没有答应?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并架起火炮开始轰城。半夜时分,守城的太监曹化淳打开广宁门 ,投降了李自成。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面对垂手可得北京城,李自成下令停止攻击,于18日派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皇帝秘密谈判。这件事见于《小腆纪年附考》记载 :“闯人马强壮,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原为朝廷内遏群冦,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李自成向崇祯皇帝提出退兵三个条件。一:割让西北给李自成,让其称王称霸。二:拿出百万银两犒赏农民军。三:李自成受封后,愿意为朝廷平叛各地匪患,还能帮助朝廷剿灭辽东的后金。但他不奉诏,也不来京城觐见崇祯皇帝。
许多人每每读到这里,都为崇祯拒绝李自成的提出的条件而扼腕叹息。大家认为:假如崇祯答李自成的条件,明朝就不会灭亡,就没有后来的剃发易服血腥杀戮,就没有清朝268年的统治,就不会有晚清割地赔款的国耻。那么,崇祯为何要拒绝李自成提出的退兵条件呢,是他刚愎自用,还是真的不识时务?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说白了就是逼迫崇祯答应他割据西北,与朝廷分庭抗礼。至于帮助崇祯平定内乱与外患都是骗人的鬼话。莫说崇祯,任何一个有点血性的皇帝都不会与李自成签订城下之盟。况且,明朝有祖训: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假如崇祯答应了李自成的退兵条件,不仅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而且他这个皇帝的话,将来有没有人愿意听还是两回事。更重要的是:明朝会因此变成五代十国,崇祯自己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再说李自成提出这三个条件未必是真心,也许是想在城破前羞辱一下崇祯罢了。
崇祯做为明朝历史上是仅此于朱元璋的一个勤勉皇帝,他16岁登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扳倒了一手遮天的魏忠贤。在位17年兢兢业业想中兴大明,可惜明朝积弊太久,不是这个少年天子可以扭转乾坤的。但不可否认,崇祯虽是亡国之君,但绝不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以他睿智与机敏,对于李自成玩的小九九,早已洞若观火,宁愿赴死,也不会答应李自成的条件。
城破之日,崇祯砍死自己的几个公主,逼迫皇后妃子自尽,避免了“靖康之耻”的重演。然后,殉国于煤山之上,临死留下“任贼分朕尸,误伤百姓一人”的血书。这样一个有血性、有志气的皇帝,岂能为了苟全性命,答应李自成的退兵条件,而使国家陷入四分五裂之中,使百姓遭受刀光血影之灾!
李自成的议和条件是什么,崇祯为什么死都没有答应?
明朝的灭亡确实让许多历史学家嗟吁不已,因为总感觉其中多多少少有些巧合,它本可能亡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土木堡之变,它本应该亡于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之手,还有明宪宗朱见深,明武宗朱厚照等,亡在这些人手上都还说的过去。大明挺过了一次次危机时刻,却在崇祯手上亡了,听上去总感觉不真实。
在我们印象中,封建王朝到了末期无非出现几个征兆:
要么多年骄奢淫欲动摇了国本(秦、隋);
要么主弱臣强出了董卓、霍光(东汉,晚唐);
要么长期不修武备邻居出了强敌(北宋)。
再看下明朝,传到崇祯手上虽然也是一片狼藉,但经过几年的治理,总不像是要亡国的样子。当时的明朝武备可以说毫不逊色,关宁防线防得努尔哈赤、皇太极多次劳而无功。袁崇焕、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秦良玉(女)个个都是当世名将,就这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局面,你会投降吗?再加上崇祯小心眼且有点刚的性格,投降是不可能的。
再看看李自成的条件,不多,就三条:
1. 封李自成为西北王。
2. 划山西、陕西、河套等地为李自成地盘。
3. 朝廷犒赏李自成军队白银三千万两,作为回报,李自成愿意北上抗清。
很简单,同意李自成裂土封王即可。
这局面,要是放在北宋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两身上,估计也就高高兴兴答应了(反正也打不过,免得靖康之耻)。可惜崇祯是个有抱负的人,一心只想着中兴大明,而当时的明朝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让李自成裂土封王?那我朱由检(崇祯)死后怎么去见祖宗朱重八(朱元璋)啊!(朱元璋曾留下祖训:异性不可称王。)
李自成的议和条件是什么,崇祯为什么死都没有答应?
其实李自成北上进京的目的不是立刻推翻明朝崇祯帝,而是要取得一个合法的身份,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潜规则,尤其在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语境下尤其重要的——尧舜禹禅让制!如刘邦是楚怀王封汉王,且与项羽开战的公开理由也是为楚怀王报仇,唐高祖李渊也是要先尊隋炀帝的孙子为帝,且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之后过了一年之后再自己称帝,从明朝自己的经验而言也是如此,朱元璋也是先由自称是赵宋宗室的龙凤皇帝韩林儿封吴王之后待时机成熟再自己称帝,李自成进京从政治而言也是如此,让崇祯帝封自己为秦王,为日后称帝做政治准备——也是形势所迫,中央集权的明朝的局面下李自成没有机会高筑墙广积粮!而崇祯帝拒绝李自成主要还是怕成为第二个韩林儿或者是更始帝刘玄,而且一旦对李自成封王,朝廷大臣包括地方士绅也就都明白日后李自成会成为新皇帝,那么他们必然立刻抛弃崇祯帝转而投靠李自成,崇祯帝立刻会被架空,这是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局面,因此他选择自杀
李自成的议和条件是什么,崇祯为什么死都没有答应?
明朝末年,国家腐败,民不聊生,加上天灾,于是有的农民起来起义,其中势力最大的起义军就是李自成。除了李自成以外,还有关外的满清虎视眈眈,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知道,满清夺得了天下,满清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计谋得当,坐享其成。
在当时的情况下,崇祯和李自成本来可以联手,一起对付满清,但是被崇祯拒绝了。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来到北京城城下,当时的崇祯帝觉得大势已去,但是这时候李自成却送来了一份求和信,准备和崇祯议和,但是李自成的行为让人不解,毕竟自己可以推翻明朝,取而代之,但是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和崇祯求和。
在心中,李自成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就是把西北割给李自成,第二就是向天下说明,封我李自成为西北王,第三就是钱,给我大顺军白银百万。在李自成提条件的同时,李自成还答应了崇祯,只要你崇祯答应条件,我立马撤走,还帮助你平定其他起义军,还和你联合起来攻打满清。但最后李自成还加了一条,就是我出兵可以,但我不奉诏觐见。
这三个条件,对于当时的崇祯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毕竟当时李自成已经打到城下了,连命都保不住的时候,有的选已经不错了,更何况李自成还帮我打击满清,何乐而不为了。但是崇祯最终放弃了,让李自成十分生气,导致崇祯上吊自杀,大明灭亡。为何崇祯会放弃这样优异的条件,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和李自成和谈!
首先,明朝是有祖训的,朱棣临终前留下遗言,说不投降,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演变了我们十分熟悉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喜欢产奇葩皇帝,但每个皇帝都是有骨气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崇祯去死,也不愿意向李自成妥协,这是崇祯的底线。
其次,李自成提出的条件,封西北王,割西北,白银百万,不就是割地,赔款吗?这明显是违背祖训,在加上当时明朝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白银。明朝军队之所以节节败退,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钱,没有钱怎么打仗。当时崇祯号召大臣捐钱,但是没有一个大臣帮助。
第三,李自成在最后加了一条,我出兵可以,但我不奉诏觐见,这样崇祯感到疑惑。李自成不愿意听从我的号令,说明李自成不是真心归顺明朝,他是想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这是崇祯不愿意接受的。如果答应李自成的要求,那么自己就会背负丢失国土的罪责,这对崇祯来说,比死还难受。
李自成的议和条件是什么,崇祯为什么死都没有答应?
关于李自成派太监入城要求与崇祯和谈平分天下的事情,不见于正史,只是存在于一些民间人士编纂的史料之中,因此这件事是不可信的。
我们从当时的形势分析: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已经打进了北京的外城,只差一步就能进入紫禁城了。这时候,李自成却突然要求崇祯和自己平分天下,实在是不可思议。这就好比一个强盗捉住了一个客商,都已经把客商捆起来了,然而强盗却又拿刀逼着客商说:“把你兜里的金子分给我一半,不然我就杀了你。”
本来,在李自成看来,只要他拿下了北京城,那么整个天下都可以传檄而定,有什么必要让崇祯主动让出半壁江山呢?李自成哪里会傻到那种程度。
还有人认为,李自成是要诱骗崇祯开城,以便大顺军杀进内城。但是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北京城的守军早就没有斗志了,只差一座内城李自成就拿不下来了吗?显然不会,李自成对于攻克内城肯定有绝对把握的。
所以,应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以讹传讹,实际上是一个流言而已。
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中采用了这样的写法:投降李自成的明宫太监杜勋为了向李自成邀功,自告奋勇要进宫劝说崇祯投降。李自成便顺口答应了。杜勋进入到皇宫后,又后悔了,害怕崇祯一怒之下把他杀了。于是在见到崇祯之后,就信口胡编了一个李自成要与崇祯平分天下的谎言。崇祯上了他的当,自作聪明打算使用缓兵之计,等候吴三桂的到来,于是就要杜勋出城向李自成传话,说可以谈判。但是杜勋出城后,李自成并没有理睬他,而是按照原定的计划发起进攻,顺利地进入了内城,崇祯被迫自尽。
我个人认为,小说《李自成》这种写法是最为合情合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