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提这个问题和大家分享我一个对于姜维的想法:他带领大军远离蜀都并且通敌直接导致蜀国灭亡,因为他本是魏国人也对蜀国没感情。欢迎讨论。请依据史实讨论别拿三国演义说事

诸葛瞻战死前,悲愤地说:我内不能除掉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出战不能守护国土,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为何诸葛瞻到死也要把姜维、黄皓拉出来批呢?

姜维、黄皓,对蜀汉灭亡究竟负何责任呢?

今天,咱们客观地聊一聊。

姜维的作为

自从投靠蜀汉后,姜维以其“敏于军事,既有胆略,深解兵意”而得到重用。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一直主张积极北伐,以其对陇西风俗的了解和文武才干,“断陇而有之”。

因此,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成为主持北伐的主要将领。

蒋琬、费祎在时,姜维服从全局安排,北伐频率较低,规模较小,兵力始终不过万。

费祎去世后,无人能制约姜维,姜维的北伐规模迅速增大。

连年北伐,进展有限,但耗费了较大的国力,“比年以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猝···”

而且,与用兵谨慎的诸葛亮不同,姜维的用兵风格大胆激进,因此,常有大胜大败。

狄道之战,姜维大胜,“经众死者数万人”,其杀敌数量远远超过了诸葛亮北伐的成果。

不过,在段谷之役中,蜀军“星散离落”,又遭受了夷陵之战后最大的一次损失。

大胜大败,虽然从局部看不吃亏,但以魏蜀实力的悬殊,这样的成绩无疑加剧了双方实力的差距。

而在蜀汉的防御体系上,姜维又做出了颇具争议的调整:敛兵聚谷。

姜维放弃秦岭前沿据点,将汉中兵力集中于汉、乐城及阳安关,坚壁清野,试图使敌野无所掠,攻坚难克,陷入困境之时,再以游军截其退路,与汉中守军一起打“歼灭战”。

然而,这一计划失败了。

尽管姜维迅速摆脱邓艾、诸葛绪的牵制,迅速回军,但阳安关守将投降,魏军占据了汉中。

此后,姜维退守剑阁,阻击魏军,一度稳定形势,魏军已考虑退军。

然而,邓艾“偷渡阴平”,攻取涪城后,在绵竹大败诸葛瞻,直取成都,一举灭蜀。

看起来,姜维执意连年北伐,耗损蜀国力,又在防务上冒险犯错,导致蜀亡,似乎是蜀汉灭亡的主要负责人。

姜维的责任

司马昭曾评价:蜀汉,唯一的依赖就是姜维。

既然姜维是唯一的依赖,蜀汉亡国,他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过多甩锅姜维是不客观的。

1、执意北伐

许多朋友将姜维北伐,形容为一意孤行。

其实不然。

姜维组织的北伐,一直是按照蜀汉君臣的主流意见进行的。

255年,姜维在朝上提出北伐,“唯翼廷争”。满朝文武,只有张翼一个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257年,谯周作《亡国论》,反对频繁大举北伐,而当时“权任”在姜维之上,与姜维“唯二”重臣的陈祗还驳斥谯周,支持姜维北伐。

所以,至少在257年之前,蜀汉朝堂的主要实权人物、高层是支持北伐的。

姜维北伐损失最大的段谷之战,发生于256年。

也就是说,主流意见反对北伐,发生在姜维北伐高潮之后,已是“亡羊补牢”之论。

而姜维的北伐,绝大部分发生在258年之前,258年之后,只是在262年进行了一次侯和之战。

可见:作为录尚书事的大将军,姜维北伐并非一意孤行,他所进行的北伐,大多是在主流意见支持下展开的,而在主流意见反对北伐后,姜维并没有一意孤行!

而从北伐实际组织上看,姜维北伐,多是在魏国倒霉的时候进行的,如陇右大旱、伐吴失利、淮南三叛···

在诸葛诞之乱平定后,司马家完全掌握局势,魏朝局安稳后,姜维只进行了一次北伐。

因此,如果说北伐耗损国力的话,其责任也是蜀汉执政团体集体失误,锅不能甩给姜维一个人。

2、开门缉盗。

姜维第二个争议之处,是改变防御体系,“敛兵聚谷”,放魏军进来,导致局势不可收拾。

拿国家屏障来冒险,“开门缉盗”,确实不智。

然而,刘秀平公孙述,后唐灭前蜀,宋灭后蜀,益州割据者没有“敛兵聚谷”,不也灭亡了吗?

在司马昭集团讨论伐蜀时,邓艾认为蜀汉防御健全,无机可趁,这就说明敛兵聚谷,并没有明显破绽!

事实上,姜维在侦知魏军将发起大规模进攻前,已经上书,要求派廖化加强阴平桥头,派张翼加强阳安关口。

只是,黄皓相信鬼巫的话,不调兵。

结果,诸葛绪攻入阴平桥头,堵塞姜维增援汉中之路,而阳安关守将投降,导致汉中失守。

事实证明,钟会攻入汉中后,汉、乐两城无法攻破,而尽管诸葛绪堵塞阴平桥头,姜维还是迅速摆脱邓艾、诸葛绪,迅速靠近汉中(速度比兴势之战时费祎增援快得多),只是阳安关守将得非其人,汉中才失守。

如果按照姜维的设想展开,汉中局势未必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此,姜维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平心而论,在实力悬殊、内部混乱的局面下,未必有人能比姜维作得更好。

黄皓的作为

黄皓依靠刘禅的信任,把持朝政。

他将不依附于他的将领、大臣排挤于外,更换成自己一系的人物。

黄皓倒是想要“制姜维”,他联合诸葛瞻等人,想以阎宇代替姜维为大将军,未能成功。

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姜维不敢在成都待,只好“避祸”,到沓中屯田。

魏伐蜀之战展开前,姜维建议调张翼、廖化加强要害,但黄皓信鬼巫之言,建议不作安排。

结果···

因此,诸葛瞻将“内不能除黄皓”,作为一大遗憾。

黄皓的责任

姜维曾找到刘禅,希望除掉黄皓。

刘禅的话,道出了玄机:黄皓不过是听我作事的“趋走小臣耳”,以前董允对他咬牙切齿我就恨不爽了,你现在又何必介意?

此言一出,姜维闭嘴,乖乖避祸屯田去了。

意思再明显不过:黄皓是替刘禅作事的,黄皓的意思,就是刘禅的意思!谁敢动我的人?

黄皓的责任大,但是,黄皓的背后,是天子!

黄皓表面弄权,但他其实不过是刘禅维护君权的工具。

因此,黄皓责任虽大,却又不值一提。

与其谈论工具的责任,不如谈谈他背后的人。

蜀汉灭亡元凶—刘禅

谈论蜀汉灭亡的祸首时,人们似乎都不喜欢谈他们的君主。

刘禅,不是傀儡,也并不是傻子,自诸葛亮去世后,他已经掌握实际权力。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为接班人,以大司马开府,总揽军权。

然而,当蒋琬脑洞大开,想要改变北伐方向,顺沔水下上庸等地时,刘禅派费祎、姜维前去劝阻。

费祎以大将军开府主政后,心心念念想作丞相,无法如愿。

黄皓、诸葛瞻联名要撤掉姜维,未能如愿,显然也只能是后主否决!

姜维“敛兵聚谷”的计划,是在上书得到刘禅批准后才施行的。

而姜维上书要求调兵增援时,黄皓虽提出建议,但是刘禅与群臣商议后,认为蜀道险阻,敌人打不进来,才停止派兵的。(调兵权已集中于后主本人手中)

因此,虽然刘禅不勤政,但他始终把持着最高统治权!

蜀汉灭亡,刘禅自然是元凶!

对内,刘禅启用黄皓,借黄皓弄权,既压制大臣,又将录尚书事的姜维彻底排挤出中央。

对外,刘禅深知要依赖姜维(黄皓、诸葛瞻联名要废姜维被刘禅否决),又不敢放手使用姜维。

姜维是大将军录尚书事,是有权过问全部军政事务的。

然而,刘禅一步步削弱其影响力、权力。

段谷之役,汉中都督胡济不按约出兵,导致姜维大败。事后,刘禅不但未降罪胡济,反而对其加官进爵。

由此,姜维对汉中实际控制力大减!

此外,扶植阎宇等人,虽是黄皓主张,但毫无疑问,是刘禅的意思。(只是刘禅不愿以阎宇最终代替姜维)

在魏灭蜀战争中,刘禅,一手自己灭掉了自己。

姜维提前请求派兵加强要害,被刘禅拒绝。

南中霍弋请求回师增援,被刘禅拒绝。

最后,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胆怯,麻溜投降。

刘禅掌握了一切权力,但却一手毁掉了一切!

因此,蜀汉的灭亡,黄皓、姜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最大的元凶,是那位显而易见却无人提及的刘禅!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蜀汉灭亡的直接罪人,当然不止宦官黄皓一人,也不止是信用黄皓的皇帝刘禅。毕竟蜀汉是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复古西汉“儒表法里”体制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从来不是东汉和晚唐,区区一个宦官绝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也无法从根本上左右天下大势。

诸葛亮受命托孤后,总揽大权,对刘禅抱有很高的期望,不止是希望他做一个祭由寡人”的礼仪天子,而是希望刘禅成为自己和刘备复兴汉室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因此,他才对刘禅严格要求,勉励他夙兴夜寐,严于律己。

而当诸葛亮大军北伐之时,叮嘱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相府和皇宫俱为一体,奖惩功过,不宜因亲疏有所区别),又特意安排了“秉心公亮,义形于色”的贤臣董允,受命统帅宫中宿卫,对刘禅严加管束。

蜀汉侍中:董允

刘禅身为天子,皇后和妃嫔加起来仅仅十二人。他想扩张后宫,还被董允严辞回绝。他别说在朝堂上,做不了如秦始皇、汉武帝那般君威甚重的集权帝皇,甚至在自己后宫,也不能一手遮天任意妄为。

刘禅和张皇后

因此刘禅虽不敢、不愿因此嫉恨诸葛亮,但被黄皓这样擅长阿谀奉承的小人趁虚而入,得其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董允在世时,一直刻意压制黄皓,使之不得升迁要职,难以为祸。刘禅连自己的亲信也不能擢升,当然对董允潜藏深刻不满。董允死后,陈祗接任侍中、尚书令的职务。他以为“堵不如疏”,刻意与黄皓交好,内外勾结,因此得到了刘禅的充分信重,借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尚书令:陈祗

当时,大将军姜维身为“羁旅讬国”的曹魏降臣,却又手握重兵,位极人臣,被刘禅委以军国重任,因此人缘一直不佳,许多蜀汉重臣对他皆有疑虑。身处嫌疑之地、朝中政敌众多的姜维,甚至在府中豢养了大批唯命是从的“死士”(“阴养死士”),此等做派,正和北边的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类同。

蜀汉大将军:姜维

段谷之战,姜维被邓艾打得大败,部属星散流离,死伤数万人。侯和之战,姜维率军反攻,又再次失利,未达到战略目的。

蜀汉满朝文武,无论重臣如诸葛瞻、董厥;还是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皆对姜维屡次北伐无功,“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好战无功,国内疲弊”甚为不满。

此时的姜维,之所以没有和兴势之战失败的曹爽,新城之战失败的诸葛恪那样,也因此被各方政敌反攻倒算,下台甚至丧命,便是因为文臣之首陈祗,以及陈祗背后的皇帝刘禅,同样也是姜维的最大支持者。蜀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谯周做《仇国论》,欲彻底将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方略否定,正是陈祗挺身而出,与之争辩,将其驳倒。

公元258年,陈祗病逝后,刘禅为之痛惜流涕,整个蜀汉朝堂也失去了能弥合各方矛盾的中间人。

黄皓终于得以操弄中枢权柄,离间皇族和百官,在其谗言下,刘禅的弟弟,甘陵王刘永十余年不得朝见,名将罗宪与之不和,被贬为巴东太守。

如此窃夺朝权的宦官,当然是所有朝臣和士人的死敌,因此不管是北伐派如姜维、还是休兵派如诸葛瞻,他们不论彼此政见有多少分歧,在诛杀黄皓这点都是志同道合,誓欲除之。

在刘禅的眼中,黄皓却只是个自己随时可以如蚂蚁一般拈死的“趋避小臣”,姜维请求诛杀黄皓的表章,不但是小题大做,也严重冒犯自己的帝皇威严,才会断然回绝。此事的恶果是让蜀汉朝堂的激烈矛盾公开化,彼此已注定是你死我活。从此在黄皓的刻意欺瞒下,后主刘禅被“隔绝内外”,只能听到黄皓想让他听到的声音。

刘禅和黄皓

姜维求杀黄皓不得,率领蜀军精锐远至沓中,屯田避祸,间接促成了魏国决定大军南伐。姜维又自作聪明变更从魏延起沿用了几十年的的汉中防御部署,更让战略要地汉中丢失,蜀汉门户大开。他提出「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的表章,黄皓却因为衔恨姜维,迷信鬼巫,竟因私废公,将此表章直接压下,对刘禅隐瞒。

因此,邓艾精兵偷渡阴平小路时,蜀汉上下才回猝不及防。诸葛瞻率领留守军队仓促应战,却在绵竹之战一战败死,蜀汉的机动军队已经损失殆尽。成都城所谓剩下的数万兵马,是一群只有纸面意义的老弱病残,怎能对抗邓艾刚刚大胜的百战雄师?

而姜维所部数万人马虽然星夜驰援,却被钟会十余万大军穷追不舍,就算刘禅能神武天纵,坚守成都到姜维及时赶到,想迎战合计二十余万的两路魏军,前景同样凶多吉少。因此,刘禅才会绝望投降。姜维闻讯,拔剑断石,痛哭啼血。

老年姜维

在朝堂众臣群起抵制下,刘禅坚持信任了黄皓这个小人几十年,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枢机要大权,以至于被“隔绝内外”,确实对蜀汉亡国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他在位期间的最大错失。

难怪无论蜀汉重臣如姜维、诸葛瞻,还是蜀汉故臣如陈寿、李密,均视黄皓此人为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也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众多论者。

然而,秉承陈寿《三国志》一脉相承的传统史家说法,将蜀汉亡国的罪责推给黄皓这么一个奸佞小人,固然是大快人心,却也流于表面。率领精锐兵马远离主战场去屯田,又更改汉中防御部署的姜维;带领留守兵马纵兵浪战、全军覆没的诸葛瞻,同样负有相当责任,只是他们壮烈殉国,成了忠臣烈士,才获得在传统观念不被批判的豁免权。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从关羽丢失荆襄、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两战合计近十万大军以及大批良将的损失,就已注定了它偏安一隅,兵寡力微,先天不足。

以诸葛亮之旷世奇才,十年北伐,耗尽心力亦只夺取武都、阴平这边远两郡。随着诸葛亮逝去,时间推移,中原经济和人口的不断恢复,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晋帝国,对南方吴蜀政权在国力上已形成压制性优势,而蜀汉立国时便存在的荆益士族之争亦只能一时压制,不可能彻底解决,是以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实非人力所能挽回。

因此,天下大势如此,这样的蜀汉,本非一姜维可救,同样也并非杀一黄皓可救。这就和鸦片战争,清朝再打十次、百次也一定会输一样,不论清军主帅是谁,最终结果都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林则徐在战争之初就被罢官,反倒是成全了他的英名和晚节。

将国家和政权败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于某个脸谱化的奸臣、奸佞误国,以此简单化历史,正是古今论史的一大通病,也因此将真正值得后人反思的根本弊端都掩盖了,绝对达不到“以史为镜”“读史以明智”的初衷。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谢谢邀请!诸葛瞻在临死时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此话道出了蜀汉政权灭亡的原因。一是自己有责任。身为蜀汉的重臣,既没有除掉黄皓这个祸国宦官,也没有控制住姜维的频繁北伐,致使蜀汉灭亡,这是诸葛瞻的自责。二是黄皓弄权,是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黄皓身为宦官,不做正事,结党营私,把持朝政,陷害异己,一天到晚哄刘禅开心,把整个朝庭被弄得乌烟瘴气,使刘禅贪图享乐,荒废朝政,害了国家,害了人民。实质上,这里隐含着对后主刘禅的指责,身为君主,亲佞远贤,荒废国事,甘当亡国之君,怎能不令人痛心。三是指责姜维,频繁北伐,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导致蜀汉灭亡。这个指责不是完全正确的,姜维对蜀汉的忠诚是不可怀疑的,之因为有姜维的频繁北伐,才使刘禅的政权延续几十年,蜀汉朝中的一些重臣,总认为姜维是魏国的降将,对姜维始终有怀疑的心理,因此每次北伐,人力财力都限制,黄皓及其死党从中打搅,陷害姜维。如果说蜀国灭亡姜维有责任,那就是姜维防守不严,给邓艾偷袭成都以可乘之机。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黄皓弄权是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人们常说,司马炎灭蜀,要杀黄皓。可见黄皓是蜀国灭亡的罪人。诸葛瞻、姜维有过失,和黄皓比起来,那小多了,实际上,从夷陵之战开始,蜀国就一步步走下坡路了,蜀国的灭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头条号“市井讲史”看更多原创历史文章。诸葛瞻死前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更多的是从父亲诸葛亮的角度发出的感慨,同时也是对不能保住蜀汉基业而发出的感慨!

但这里“除黄皓”和“制姜维”应该是两个层面的意思:黄皓是蜀汉后期乱政的重要宦官,是他从内部瓦解和排斥了蜀汉本就已凋零的人才网,削弱了蜀汉的力量,所以应该除掉;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有能力阻挡曹魏的军事将领,但诸葛瞻说“不能制他”,应该主要指没能阻止他多次举兵伐魏,空耗国力。所以,他说的姜维和黄皓在这里应是两回事。

黄皓对蜀汉后期国家发展起的作品用很坏,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左右皇帝刘禅的想法,而且他还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小人。像诸葛瞻这样前丞相诸葛亮的儿子,现皇帝刘禅的姑爷最后都遭到黄皓排挤和打压,另外连大将军姜维都害怕被黄皓加害而躲在外面屯兵,不敢轻易回成都,这足可见黄皓对蜀汉后期国家政局的坏影响有多大,对蜀汉政权不能吸引人才起到的坏作用有多大!所以有人将蜀汉灭亡的责任扣到他头上,说“蜀汉亡于黄皓”也不是一点依据都没有。

姜维在蜀汉后期对国家的发展应该说是正反作用都有,首先他对蜀汉的忠诚度是没问题的,其次他的军事能力也是比较出色的。但姜维被一些人诟病的是他掌兵权后,主导对曹魏进行了多次无效的北伐行动,使蜀汉国力虚耗。但现在看他始终抓着兵权不放,并数次主导北伐可能也是无奈和自保的手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手中的兵权更稳固,才能不被黄皓等轻易加害。

其实,总的来看,蜀汉后期的困局主要责任还在刘禅身上,是他不能正确用人和主导国家发展,所以才使蜀汉越走路越窄,而在邓艾数千疲兵杀到眼前时,他顿时全无应对之策,只好投降了之。所以,诸葛瞻在“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之前应再加一句“上不能佐皇帝”才更恰当!(文/讲史论教)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这是诸葛瞻在绵竹之战时的遗言,这句话可以反映出他的无力回天,也可以看出诸葛瞻在内心中认为,黄皓和姜维是导致蜀汉败亡的元凶。那么诸葛瞻这样说到底对不对,下面我就按照《三国志》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一、诸葛瞻其人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8岁,而且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为蜀汉最牛的官二代。诸葛瞻的能力比较一般,诸葛亮曾说“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害怕他过早养尊处优,缺乏锻炼,难以成器。

知子莫如父,诸葛亮言中了。诸葛亮死后,刘禅虽然废除了丞相,也没有给诸葛亮立庙,但却相当重用诸葛瞻。不仅把公主许配于他,还一路火箭提拔,33岁时诸葛瞻就已经官至平尚书事、代理都护、卫将军,可以说位极人臣。

但正因为此,诸葛瞻和黄皓、姜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内政方面有黄皓弄权、军事方面有姜维常年领兵在外,这让诸葛瞻这个“权臣”显得有名无实。

二、诸葛瞻与黄皓、姜维的斗争

有矛盾就有斗争,诸葛瞻也不例外。诸葛瞻虽然对黄皓有意见,但因为刘禅的庇护和黄皓在朝廷的人脉圈子,诸葛瞻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他把矛头指向了姜维。

姜维虽然贵为大将军,但在蜀汉朝廷内地位并不高,主要是因为他常年北伐引来许多人的不满。262年姜维在汉、侯和被邓艾击败后,黄皓就想让左将军阎宇替代他,诸葛瞻也想借机剥夺姜维的兵权。得知消息的姜维向刘禅上疏,希望能除掉黄皓,而刘禅却劝说姜维大度一点,不要和黄皓斤斤计较。姜维一看这阵势,吓的带着主力部队留在沓中屯田,自此再也没有回过成都。

到最后诸葛瞻是谁也没有扳倒,自己还是哪个有名无实的“权臣”,可见他内心是十分郁闷的。所以诸葛瞻的那句遗言多少有些个人私怨在里面,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黄皓、姜维与蜀汉灭亡的责任

蜀汉灭亡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但黄皓和姜维确实有些责任。黄皓不必多说,他仗着刘禅的宠信,结党营私,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罪不可赦。姜维的责任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屯田沓中,一个是汉中防守。

屯田沓中是姜维躲避政治陷害的无奈之举,但他把主力部队放在西北边陲,使得成都空虚,给了曹魏可乘之机。曹魏《代蜀诏》中明确指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所以在姜维屯田的第二年,曹魏就发动了全面灭蜀的战役,这在之前是没有的。

而姜维的汉中防守策略也值得商榷。姜维面对曹魏对汉中的进攻,抛弃魏延、王平等人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策略,而是选择“敛兵聚谷”的防守策略,使得钟会十万之众长驱直入,致使汉中失手,使蜀汉丧失了最后翻盘的可能,这个锅姜维是甩不掉的。

四、其他人的责任

单单把锅推给黄皓和姜维是不合适的。黄皓之所以能乱政,和刘禅的庇护,陈祇的党同,群臣的附阿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此时的蜀汉朝政已经烂到根子上了。

而心有不甘的诸葛瞻对蜀汉灭亡也有很大责任。其一,他位极人臣却没有制止黄皓。其二,他临危受命阻截邓艾,本来形势大好,却不听黄崇的建议,优柔寡断贻误战机,被邓艾全歼于绵竹,简直是神坑。

蜀汉灭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身实力的弱小,再加上内部斗争尖锐、朝政黑暗、军事失利,岂有不亡之理。

感谢您的阅读,请点赞关注支持一下,谢谢!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蜀汉灭亡最主要还是国力不济所导致,黄皓和姜维,包括诸葛瞻都加速了这个过程,但是这终究是末节,最核心问题还在于国力悬殊太大。

诸葛亮时代的曹魏和姜维时代的曹魏最大的区别在于,姜维时代的曹魏北方边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虚耗蜀汉国力,这么看的人也许只看过《三国演义》;事实上诸葛亮时期的曹魏面临的军事压力丝毫不比蜀汉小,在曹魏的西面有蜀汉,东面有孙吴,在正北面有统一的漠南鲜卑,在东北有公孙渊,这里不要小看公孙渊,当时东北地区人口按照后汉书和晋书的统计,差不多有60万人口,公孙渊也差不多有10万军队,仅从军队人数而言,已经和蜀汉军队数持平了。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蜀汉困难,曹魏比蜀汉还有困难,兵力还要紧张。

然而,姜维时代的曹魏北部边境压力大大减轻了。

首先是曹魏幽州刺史派人刺杀了漠南鲜卑头领轲比能,导致漠南鲜卑再次分裂,而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慕容鲜卑氏、慕容宇文氏和慕容段氏纷纷向曹魏请降,而解除了鲜卑压力的曹魏立刻就对盘踞东北的公孙渊动手,鲜卑各部还派人助战,司马懿很快就平定了公孙渊。

漠南鲜卑的重新分裂,公孙渊被平定这就意味着曹魏可以从北部边境差不多十万主力可以回撤,而且这十万军队可不是类似民夫一样的郡国兵,而是长期和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边军!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晚明突然蒙古林丹汗和后金都挨了两颗陨石被消灭了,明朝能从九边抽调十万边军用于平定李自成起义,那是个什么概念。

而反观蜀汉这边,无论诸葛亮如何有能力,蜀汉毕竟只有一州之地;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益州疲弊”真不是虚言,因为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蜀中情况已经到了地方官吏能足额把应征壮丁带到汉中就会受表彰的地步,诸葛亮一死,蜀汉军队就出现士兵大量逃亡的情况。

因此,姜维时期的蜀汉所面临的曹魏军事压力是诸葛亮时代的两倍都不止。事实上曹爽带16万军队伐蜀已经让蜀汉疲于应付,而且当时曹魏本钱也大到曹爽大败而不损曹魏根基的地步,如果不是曹魏出现司马懿杀曹爽、淮南三叛这种内乱的话,曹魏只要持续进攻,蜀汉可能更早支持不住。

当然,如果姜维能更具有战略眼光,不要盲目出击,也许能在曹魏内乱中收获更多,甚至真的能实现诸葛亮割据凉州的愿望,但是也许割据凉州蜀汉亡国会更快,因为凉州并不是什么有钱的地方,而曹魏主力都集中在关中。

姜维真拿下凉州,势必会和曹魏发生长期交战,而长期缠斗,蜀汉真没有这个本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战而得三郡,为什么在马谡丢掉街亭后主动放弃街亭?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蜀汉主力打不过张郃,而是蜀汉本钱太小,打不起消耗战,即使击败张郃,后面还有曹真呢。

至于诸葛瞻,他与董厥并平尚书事短暂成为蜀汉执政官后,曾经企图用阎宇替换掉“穷兵黩武”的姜维,当然,如果诸葛瞻成功了也许蜀汉命运会发生一些改变,诸葛瞻不但没有成功替换掉姜维,反而激化了蜀汉内部矛盾,姜维提前行动,以北伐的名义避祸沓中。尽管蜀汉内斗相比其他两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这也足以致命了。

黄皓、姜维以及诸葛瞻在蜀汉灭亡过程中都有责任,俗话说的好嘛,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是,说到底还是曹魏国力优势太明显,当曹魏解决北部边境军事压力后,曹魏和蜀汉、东吴攻守之势自然就会发生转换,即使蜀汉在炎兴元年躲过了,但是只要曹魏北部边境没有大的军事压力,曹魏用国力消耗也能消耗光蜀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