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靖难之变时,燕王朱棣曾向宁王朱权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

事成之后,朱棣当然不可能真的“中分天下”。

不过,朱权,虽然没有成为权力上的赢家,却也算活成了一个人生赢家。

才能不弱于朱棣

“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二人齐名。

事实上,单以朱元璋时期的表现看,朱权的表现比四哥朱棣还要突出、全面。

朱权受封大宁,“数会诸王于塞外”,以多谋著称,与朱棣齐名。

此外,朱权治理封国时也展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

他以俭约制国,大力发展种植,使原本贫瘠的封国“国用饶裕”。

同时,由于朱权在史学、文学上的惊人的天赋,朱元璋让他借鉴史书,总结经验。

朱权先后完成了《通鉴博论》、《汉唐秘史》等著作,水准极高。

可以说,以能力论,朱权可能比四哥还要全面。

而以实力而言,朱权“甲兵八万,战车六千,视诸王最雄”,其帐下朵颜三卫更是骁勇善战。

可以说,如果朱元璋“立贤”的话,似乎朱权比朱棣可能更大。

只缺一些“流氓气”

不过,与四哥相比,“三好学生”朱权少了点“盘外招”。

朱元璋死后,朱权的侄子建文帝(虽然是侄子,但比朱权还大一岁)继位,开始削藩。

朱权,自然也是打击对象。

建文帝召朱权入京,朱权不愿意,建文遂削其三护卫。

面对这种情况,“三好学生”的反抗方式非常“文明”。

朱权没有举兵造反,只是拿起笔杆子,写了《卓文君私奔相如》,借文学作品,说建文帝王“贬太康、仲康”,指桑骂槐。

“三好学生”遇到“流氓”,一般会吃亏。

很快,有些流氓气的四哥就开始打他主意了。

朱棣跑到大宁,单骑入城(这是算准了好弟弟不会耍阴招),看到弟弟就大哭,希望弟弟帮忙上表谢罪。

朱权宽带朱棣,却未留意到:朱棣带来的士兵,也悄悄潜入城中,拉拢了朵颜三卫。

朱棣离开时,朱权按照礼数送他到郊外,却不想被埋伏的燕王兵劫持。

一时,朱权手下被拉拢的部队“俱起”,朱权也就被裹挟着一起造反了。

遇到“流氓哥哥”,“三好学生”就这么被控制了。

其实,对朱权来说,跟燕王造反,还是继续跟着建文帝,能有多大区别呢?

建文要削藩,将来朱棣作了皇帝难道不削藩吗?

只是,和他的好侄儿建文帝一样,被有“流氓气”的高手惦记上,“三好学生”一般是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

受提防、压制

造反期间,朱棣曾向朱权许诺:事成,中分天下。

聪明如朱权,当然是不会相信这种鬼话的。

因此,事成之后,朱权没有傻乎乎地提出过分要求,只是希望能就封苏州。

朱棣表示:苏州属于畿内。离南京太近了,你在那不合适。

朱权又想要去钱塘,也被否决。

最后,朱权到了南昌。

在南昌期间,朱权也受到猜忌,不少人向朱棣进谗言,又说他用巫术害人,又说他诽谤他人。

不过,熟读史书的朱权知道如何避嫌,他建造书斋,整日在其中弹琴读书,朱棣派人秘密查房,没有搜集到证据,也就作罢了。

朱棣死后,法禁稍稍缓解,朱权上书,说南昌不是自己的封国。明仁宗虽仁,但对这种事情也不手软,表示:你都去了南昌20多年了,不是封地,又是什么?

明宣宗时期,朱权只是稍微发表意见,表示宗室不应以品级论,就被宣宗大加指责。

朱权及时停止,不再发表政治言论,专心于文学、杂学,终于躲过祸事。

1448年,70岁的朱权寿终正寝。

文艺大家

牛逼的人,什么时候都牛逼。

军事政治才能被“封印”后,朱权将其天赋转移到了文艺方面,成果丰硕。

朱权平生作品约七十余,先存三十种,涉及史学、文学、农学、医学、道家等各个领域!

其中,《太和正音谱》是被后世广泛引用的戏曲理论著作。

《神奇秘谱》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流传至今的古琴曲集。

《庚辛玉册》被认为是道家炼丹术的最后一部著作。

甚至于,有人认为:日本的茶道,也起源于朱权的茶道。

牛逼的人,玩都能玩成大家!

尽管朱权长期以寄情文艺躲避政治猜忌,但在一些作品中,朱权依然流露出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可是,1402年,当靖难之役结束时,时年仅24岁的朱权就已彻底不可能再在军事、政治上建功立业了。

对朱权来说,长达47年遭受猜忌的生活或许是不幸的。

不过,朱权既能逃过“兔死狗烹”的下场,又能享受还算不错的物质生活,最后玩都能玩成大家,对多个学派留下历史印记。

这种程度上说,朱权,难道不也是一个人生赢家吗?

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封地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当时朱元璋在分封儿子时,考虑到北方长城一线要面临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所以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由他最年长的儿子来坐镇,比如二儿子秦王坐镇西安、三儿子晋王坐镇太原、四儿子燕王坐镇北京。

但唯有宁王朱权,他在年龄上并没有任何优势,却能够和朱元璋最年长的三个儿子一样,坐镇在北方长城一线,甚至是与蒙古残余势力接壤的最前沿,这也足以说明宁王才能的出类拔萃。而事实上,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宁王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为北方最骁勇善战的部队,朱权更是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并以善于谋略著称。

等到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大范围撤藩,逼得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造反,靖难之役由此爆发。随后,朱棣考虑到自己兵力不足,便威逼利诱宁王朱权入伙,并且还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而对于宁王朱权来说,当时的他实在是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因为,他如果不帮助朱棣,等到朱允炆把朱棣干掉之后,他自己肯定也不会由好下场。但问题是,他如果帮助朱棣夺取天下,到时他会不会有好下场,也是个未知数。正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朱允炆会削藩,朱棣上台后难道不会?至于所谓的平分天下,肯定想都别想,这个道理宁王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过这种先例。

在这种背景下,宁王只能半推半就跟着朱棣混,而等到朱棣成为皇帝后,宁王就主动找到朱棣,要求将封地改到南方来,他的目的,其实就是主动削夺自己的权力,因为他原来的封地处在与蒙古接壤的军事重镇,需要驻扎重兵来防守,如果他继续留在这里,肯定会让朱棣不放心,所以还不如主动将这个位置给让出来,早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最开始,宁王要求将封地改到苏州,一方面苏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居住,生活自然是非常惬意;另一方面,苏州距离南京比较近,算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这也算是为了让朱棣放心。但是,朱棣拒绝了宁王的要求,理由是苏州属于南京的管辖范围内,没办法分封出去。

于是,宁王又要求将杭州改成他的封地,但朱棣还是拒绝,理由是杭州作为封地不吉利。因为当初朱元璋本打算将杭州封给他的第五个儿子,结果最后硬是没封成;后来朱允炆上台后,也想把杭州封给他的弟弟朱允熥,结果还没来得及就藩,朱棣就杀进南京,随后朱允熥就被废为庶人。所以,朱棣认为杭州不太适合作为封地。

最后,宁王实在没办法,就让朱棣自己看哪个城市适合,就赐给他哪个城市。于是,朱棣就让宁王在四川建宁、重庆、荆州和山东东昌这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来来作为他自己的封地,结果宁王还正在考虑时,朱棣又告诉他,你不用再考虑了,我决定将你的封地改到南昌。

客观来说,当时的南昌,实在谈不上什么好地方,甚至还远远不如朱棣先前让他选择的那四个城市,但没办法,皇命不可违,宁王只能动身前往南昌。更过分的是,等到宁王到南昌后,朱棣还不允许他再另外修建王府宫殿,而是让他直接用当地政府官员办公的官邸作为藩王宫殿即可,这实在让宁王内心很是受伤,他这个藩王,当得实在是太窝囊。

而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宁王刚到南昌还没有多久,就有人跳出来写信给朱棣,告发宁王在南昌秘密学习巫术,并常以此害人。朱棣便派人下来偷偷调查这个事情,好在没有发现实际证据,便停止追查此事。自此以后,宁王也是心灰意冷,便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整日弹琴读书,不再过问任何军政事务。也因此,朱棣在位期间,宁王未遭祸患,并得以善终。

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别说平分天下了,连一块像样的地都没给。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是金口玉言,君无戏言,一口唾沫一个钉。

可是朱棣答应他兄弟朱权,说“等哥哥成事儿了,到时候这龙椅咱弟兄俩一人一半,岂不美滋滋?”

《明史》:燕王谓权(告诉朱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结果呢?

朱棣靖难之役打赢了,自己登上了皇位,却绝口不提当年对宁王朱权许下的承诺。

朱权眼巴巴的就琢磨,既然不肯分我皇权,那我也认了,毕竟自古到今皇帝只能是一个,要是俩人真平分,那准得出事儿,但退而求其次,你给兄弟一个好点儿的封地,也不枉兄弟当年借给你的八万兵马吧?

(朱权)

朱权的意思很简单,我不要皇位了,还是要苏州或者江浙那边的封地吧,富庶,有钱,油水儿很多,结果当他给朱棣提出来的时候,朱棣直接找理由拒绝了,且还是屡次拒绝,总而言之,他压根儿就不想把好地方封给这个弟弟。

《明史》:(朱棣)比即位,王乞改南土。(朱权)请苏州,(朱棣说)曰:“畿内也。”(朱权)请钱塘,(朱棣却说)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

这段记载大概意思就是,朱棣即位以后,朱权说我不要皇位,你给我封个南边的土地吧,我好享享福,于是他先请求苏州,朱棣说那是“畿内”,意思就是皇权管辖的地方,类似于直辖地区,给你一个王爷封个直辖地,那肯定不合适。

朱权又说,那要不你给兄弟来个钱塘?

朱棣却说:“建文帝的兄弟当年就在钱塘,那不是个好地方,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几个地方好,你随便选。”

可人家朱权根本不想要这些地儿,还是那句话, 那时候比起江浙或苏州,都差远了。

临到最后,实在说不过去了,朱棣干脆就把南昌封给了朱权,可明朝时候的南昌,论经济发展程度还是比不上江浙和苏杭等地,但朱权无可奈何,好歹也比其他地方好,干脆就认命了。

可谁知朱权没过两天好日子,朱棣派出的眼线又开始日夜监视,未过多久,宁王朱权就对朱棣心灰意冷,既然你不封我地,还这么疑心我,那我干脆就舞文弄墨吧。

(晚年朱权)

于是朱权从此醉心于文学,每日饮酒作诗,终成一代大儒,再不问政事。

《明史》: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从整个事件来看,朱棣的确有失承诺,最早他去找朱权借八万兵马,是为了打败建文帝,更是为了争夺皇权,一统天下。

而且在大宁城内,他也口口声声的许下承诺,说如果借我这八万兵马打下江山,少不了你的好处,然而到最后确实打赢了,朱权这才发现亲哥哥许下的都是镜花水月,比起“平分天下”这个天大的诱惑,只封给朱权一个南昌,几乎跟食言没什么区别。

《明史》: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

更何况搬到南昌以后的朱权,日夜还得受朱棣监视,每天出个门少说得有八双眼睛盯着他,说句难听的,就是上个茅房都上不痛快。

若论历史上最提防亲兄弟的人,朱棣绝对能算一份。

况且如果没有当年朱权借给朱棣的八万精兵,外加身经百战的一支“朵颜三卫骑”,朱棣早在北平就被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给一窝端了。

再说一条趣闻,当时朱棣从北平撤兵,跑到大宁去找朱权借兵马的时候,先是跟朱权抱头痛哭,俩人喝酒喝到大半夜,不断回忆着年少时的兄弟情谊,朱权还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结果第二天早上刚起床,朱权就傻眼了。

因为自己手底下掌管八万兵马的大将军,以及掌管朵颜三卫骑的将军们,全部都站在了朱棣身后,也就是说,一夜之间,朱棣就买通了朱权的手下,而从头到尾顾念兄弟之情的朱权,则变成了手无军权的空壳子。

此后,朱权便被朱棣以“表面护其周全,实则绑架控制”的形式,转移到了北平,甚至为了完全控制朱权,不让他反抗,还把朱权的一家老小全都绑架到北平。

《明史》: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说起这个哥哥,我估计朱权的肠子都要悔青了,要是早知道朱棣手段这么狠,当初说什么也不给他开城门。

这倒真应了那句古语:

赔了夫人又折兵。

用在朱权身上,一点儿毛病也没有。

但他是先赔兵,又赔了一家老小和平分天下的愿望,我认为还得再补一下,应该是:

折了兵马,赔了一家老小,又丢了权。

而朱棣的食言,也为日后的“宁王之乱”埋下了伏笔,正是朱权的第四代继承人,他的曾曾孙子——朱宸濠,起兵反叛,但才折腾了四十三天,就被王阳明给干趴下了。。。

如此看来,朱权这一脉,可谓是真没有当皇帝的命呐~~~

——————

参考文献:

  • 《明史》: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
————
  • 《明史》: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建文元年,朝议恐权与燕合,使入召权,权不至,坐削三护卫。其年九月,江阴侯吴高攻永平,燕王往救。高退,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战殁。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
  • 《明史》: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亲制诗送之,诏即布政司为邸,瓴甋规制无所更。已而人告权巫蛊诽谤事,密探无验,得已。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也是朱棣的同胞弟弟,封地在大宁,位于现在内蒙古赤峰市,他一度是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却被迫上了朱棣造反的贼船,最后却什么也没捞着。

宁王与他的朵颜三卫

朱元璋分封了26个藩王,十三个在边境重镇,称为十三塞王,其中宁王的实力最为强大,这得益于他麾下的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是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的统称。当年徐达将元顺帝赶出北京,蓝玉又在捕鱼儿海彻底击溃北元朝廷,使其西逃。大兴安岭以东的诸蒙古部落就成了孤家寡人,被明朝团团包围,只得向大明投降,朱元璋便在此设三卫,后归宁王统辖,为大明征战。

朵颜三卫是清一色的蒙古骑兵,作战骁勇,战斗力强悍,让朱棣垂涎不已,起兵之后,他曾对部下说:“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

如何上了朱棣的贼船

为了配合李景隆大军进攻北平,江阴侯吴高从辽东方向进攻永平(唐山、秦皇岛一带),朱棣权衡再三后,留下朱高炽守北平,自己率着精兵北上解围永平。击败吴高后,朱棣惦记着宁王手上的“边骑”,便率军直奔大宁。

朱棣将军队隐藏在城外,然后带着亲随来到大宁城下,宁王本不想放朱棣进城,但是碍于亲兄弟的亲情,还是允许朱棣单骑入城。

见到宁王后,朱棣放声大哭,说自己起兵都是被逼的,如果朝廷肯宽恕他,他愿意请罪。宁王大喜,如果朱棣能在他的劝说下投降,便是大功一件,他替朱棣写了请罪奏章送往南京,然后拉着朱棣的手,不停地安慰。

朱棣在大宁闲住了几天,手下却偷偷溜进城,到处收买宁王的大将,还与朵颜三卫搭上了关系,许以好处,使其跟着朱棣造反,就这样宁王就与他的军队脱离了。眼见时机已到,朱棣便准备离开,宁王到郊外送行,燕军伏兵四起,控制住了宁王,宁王的军队早就被收买,朱棣一呼百应,杀了朝廷在大宁的守将,然后裹挟着宁王往北平去了,这下宁王不反也得反了。为了安抚弟弟的情绪,朱棣向其承诺,得到天下之后分给他一半。

一半天下的虚幻

朱棣登基之后,宁王朱权也没傻傻地去说要分他一半天下,他知道那只是朱棣的戏言,如果自己提出来那就是杀身之祸,他这点政治觉悟还是有的。

现在朱棣是皇帝,自然不允许别人学自己造反来抢这个皇位,偏也开始削藩。他削藩的策略是将塞王迁往内地,只保留王府护卫,剥夺了其他统兵之权,这样对朝廷的威胁就小多了。

宁王也要被迁往内地,他仗着自己有功,便向朱棣开口要求封在富庶之地,一开始是苏州,朱棣不同意,后来是钱塘,也就是杭州,朱棣还是没有同意,估计当时宁王都有杀了朱棣的冲动,半分天下变成苏州、杭州都不行,太无情了。

朱棣给了宁王四个选择,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些地方怎么可能和苏杭相比,宁王不太乐意,最后朱棣一锤定音,将宁王改封到南昌。

宁王见识到了亲哥哥的翻脸不认人,到了南昌之后便夹紧尾巴做人,整天在王府内读书弹琴,后来还自己写书,写成《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等等,一直到正统十三年病逝。

宁王虽然对天下没有野心,可是他的子孙,第四代宁王朱宸濠在正德年间造反,被王阳明轻轻松松击败,押解北京斩首,封国被除。

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朱棣这一生欠的人情很多,除了欠的最多的他的侄子朱允炆以外,欠的最多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弟弟宁王朱权。

为什么要这么说?朱允炆给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一整座江山,那宁王朱权给了朱棣什么?给了他8万军队,有人说8万军队队争夺全国没有什么用场,可这8万军队是大明王朝最精锐的8万军队,其中的朵颜3卫,全部都是清一色的蒙古骑兵,是整个大明王朝最精锐的骑兵。

宁王朱权为什么要帮燕王朱棣,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被自己那个侄子给逼的,本来宁王朱权政首北方听了自己老爹的训话,也知道自己的责任之重,所以也不敢亲自逾越雷池半步,安安心心的守着北方的疆域,盯着一望无际一成不变的北方荒漠,心里想的肯定也就是就这么了却余生也就算了。

结果谁也没想到,本来斯斯文文的朱允炆,竟然第一个举起了屠刀,对自己的叔叔们开始下手,你打人也必须得看场合!对于那些整天吃吃喝喝的那些人,当然宁王朱权也觉得削了就削了,给他们一点教训,结果这个侄子倒好,动到自己的头上来了,本来动到自己的头上,那还说得过去,反正就是削藩吗?自己这些权力本身就是自己老子给自己的,现在把它还回去也没什么,结果自己的侄子把自己的四哥给逼反了,燕王朱棣可不是一个安心的主,他跑到自己的弟弟那边去哭诉,说自己的侄子逼自己太狠,甚至于要自己的命,问自己的弟弟该怎么办,适合我这个老哥关系亲的还是跟那个侄子关系亲!宁王朱权觉得应该是自己的老哥跟自己关系亲密一点,所以自己老哥说话还是算数的,这次跟着自己老哥一起去反抗自己的侄子,说不定能够按照老哥的说法平分天下。

结果自己的老哥真的进个南京城,宁王朱权开始后悔了,明成祖朱棣可不是什么善茬,自己侄子没有做完的事情,她做得更加欢实了,削藩绝对要削藩,宁王朱权也知道自己老哥可比不比自己侄子少手段,所以主动提出来,北方的军队,我不要我全部送给你,我就到南方去当一个安乐公就行了。

话虽如此,可是你自己的封地总该是要的,就在挑封地的时候呢,朱棣又跳出来了,宁王朱权一开始要的土地是什么?是苏州,就是著名的首富沈万三,所在的那个苏州,虽然沈万三这个人的并不是真实的,也有一部分虚构,但是当时的苏州确实是整个国家的膏腴之地,这个地方每天所产生的赋税以及钱粮,只要是在这个地方待着,父母官的都能富得流油,宁王朱权一开始挺会挑地方,想要苏州,但是朱棣直接告诉他说不行,这个地方不能给你,这个地方离南京太近了,咱们俩万一都说话听谁的。事实上后来朱棣又迁到北京去了,但是他还是不放心南方的富庶之地,所以定了个两京制度。

但是这个时候必须得阻止宁王朱权拿到这一块儿膏腴之地,所以她让自己的这个弟弟重新选一个地方,然后自己的弟弟又选了杭州,杭州吧,苏杭之地,人间天堂,这个地方景色也好,作为一个养老之地也不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朱棣告诉他,这个地方又不行,杭州原先是朱允炆册封给自己弟弟的一个地方,所以你这是要跟晚辈去抢土地,虽然朱允炆这个弟弟也没拿到这块土地,但是这块地方也不能给你明王朱全扔了,说你到底想给我什么,你自己说。

意思很明确,就是你如果真的想给我东西,那你就把自己能够给的价码给提出来,你如果不想给,那就随便。

朱棣也觉得自己不好意思,本身自己认为弟弟为了帮自己夺取天下付出了很多,自己也拿了太多东西,脸皮再厚,总不可能让历史书真的把这件事情给写下来吧!所以就挑了四个地方让自己的弟弟选,最终他都还没等自己的弟弟选择在哪个地方落脚的,立刻就决定南昌,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就在南昌!

这还不算,等到宁王朱权真的在南昌订了户,燕王朱棣隔三差五的就派人过去监视他,宁王朱权就这么战战兢兢的一直活着,即便是朱棣的儿子,他也不敢去招惹,一辈子中情于山水华之间,纵情于如何练丹药。

但是宁王朱权自己不能够去招惹朱棣,他手底下的那些后代,当然觉得这件事情不公平,自己的祖先费了这么多的心血,最后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这显然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情,我也在《唐伯虎点秋香》里面那个宁王一直想造反,为什么?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先祖待遇不公,想要去夺回自己曾经的一切,也就是所谓的平分天下。

说实话,宁王朱权真的有一些跳梁小丑的意思,你说无论是哪种情况,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最后的结局不都一样吗?你无论拥护谁,最后都是一个安乐公,那还不如不要去烧饭,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是最后没办法,上了贼船,也没办法下车补票了,所以只能够被别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到了历史的前沿,成为了别人耻笑甚至于痛骂的一个贼子。

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宁王被坑了啊!

当年朱棣靖难起兵,造侄儿建文帝的反!

开始没有什么优势,纯属被逼无奈起的兵,也就北平那块地方!

虽然朱棣指挥有方,连战连捷,但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朱棣是属于输不起的那一方!

所以他需要支持!

找谁呢?

宁王!

话说当年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统治,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卫北元,分封诸子为藩王。其中以北方边境的九王实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

因为兼具塞防重任,诸塞王皆拥兵众多!

而藩王势大,是靖难之役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建文帝对于这些叔叔们忧心忡忡啊,于是采纳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实行削藩政策。

而朱棣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自保,起兵造反。从个人角度来看,其实没什么错。

不过,这起兵归起兵,当时朱棣的实力是严重不足的,为了壮大实力他只能找兄弟们帮忙!

而当时离他近一点儿,谷王和辽王都跑金陵去了,而且他们实力也一般,朱棣也不是太看得上。唯独这宁王,他非拿下不可?

为什么?

因为宁王手中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且皆是边军精锐!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所属朵颜三卫骑兵,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得蒙古精骑,皆骁勇善战,乃是明朝最强的骑兵。

朱棣曾亲口对手下将领说道,如果他能得到大宁军,则大事可成啊!

朱棣说:“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

不过,宁王可不是省油的灯啊,这位朱元璋的十七皇子,虽然年纪不大,当时才20岁,但早已经是久经沙场,在塞外也是颇有名声。而且他自幼便是以聪明著称,脑袋瓜子狠灵光。

靖难之役开始时,他既没有听宣去京城,因为他知道去了肯定要被弄;也没有导向自己这位老四哥,因为从当时的天下大势来看,朱棣燕蓟一塞之地,如何去与举全国之力的大明王朝相抗?

所以他选择了观望,反正自己重兵在握,哥哥和侄子都会拉拢自己,有恃无恐!

对于,朱棣来说,强攻肯定不行,无疑是在找死;而拉拢呢,自己这小17弟又十分老辣。

于是他来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其来到大宁,诈称自己已经走投无路,特来向弟弟求救。宁王一方面估计兄弟之情,一方面想着自己因不奉诏入京得罪了朝廷,如果朱棣这么快完蛋,那么接下来肯定要对他下手。

于是他就接纳了朱棣,准备让他缓缓,把他放了进来。

而姜还是老的辣,朱棣进城后乘机收买控制了城内的大部分军队,而后又在朱权出城为其饯行时,将其拿下。

就这样,朱棣几乎时兵不血刃的就控制住了宁王,将他和家眷劫到了北平。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无奈的宁王只能答应与朱棣合作,大宁军尽归朱棣。而当时朱棣允诺宁王,他日取得天下之后,会与其平分!

这样的话,骗骗小孩子还可以,朱权他是绝对不信的,也没太当回事儿。

所以后来朱棣取得天下之后,朱权也没找老哥说那平分的事儿。

但话说回啦,好歹人家也是功臣啊,为你靖难之役出力不少,总还是可以提点儿条件的嘛!

失去了军队的朱权也不想回到大宁那鬼地方了,寒风刺骨不说,一年到头都看不啥绿色,这对于二十多岁正直青年的朱权来说,那是极其难受的。

于是他想着找朱棣给自己封回南方来,找个离京城近一点儿,富庶一点儿的地方,比如什么苏州啊、杭州啊!

其实论身份;论功劳,这不过分嘛!

可是朱棣根本不搭理他,南方可以但得离京城远点儿,比如什么荆州啊,重庆啊,这些地方可没啥钱啊!

最终朱权被封到了南昌!

朱权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种时候最好听话点,毕竟手里没了筹码。于是老老实实去了南昌。在那里他也不惹事儿,终日寄情山水,朱棣呢也没难为他。

唉,没办法啊,只怪当年太年轻,被这老哥哥给摆了一道!

宁王一脉就此和朱棣一脉接下了梁子,正德年间,其后代朱宸濠以皇帝荒淫无道,不得民心为由,起兵谋反。只不过运气不好,遇到了王守仁这个怪物,没能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