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伐拿回武都阴平有什么用?

武都阴平就是魏国不要的贫困县,诸葛亮拿回武都阴平有什么用?

收复武都、阴平,是诸葛亮北伐中不多的战绩之一。诸葛亮本人也因此得以恢复了丞相职务(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自降三级)。

那么,收复武都、阴平,对蜀国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呢?

事实表明:武都、阴平,不仅对蜀汉攻防都有极大意义,更关乎蜀汉生死存亡。

被曹魏近乎放弃的武都、阴平

武都、阴平,此前曹操已近乎放弃。

武都、阴平,当时氐族、羌族人口比重较大。

这些人在曹操与刘备之间,相对倾向于刘备。

早在曹操讨伐张鲁时,在经过武都氐时就遭遇了抵抗,双方发生了血腥冲突。

在深得羌氐人心的马超归顺刘备后,这种倾向更严重了。下辨之战时,马超凭自己的号召力就策动了

马超在羌氐人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下辩之战时,马超策动了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

汉中之战不利后,曹操担心刘备、马超策动武都氐进攻关中,遂在组织汉中人口迁徙的同时,将武都一带的人口迁走了。

其后,曹丕时期部署边境防御时,“西守祁山”,直接把对蜀防御重点北迁到了陇西郡,几乎等于放弃了武都、阴平。

不过,曹魏放弃武都、阴平,并不代表这两地不重要。

在竞争不利时,把当地人口迁走,是曹操常用做法。他在淮南、汉中都这么作过。

显然,与淮南、汉中一样,被战略放弃,并不代表武都、阴平不重要。

那么,武都、阴平对蜀汉究竟有何意义呢?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武都、阴平的收复,给蜀汉的攻防带来了深远影响。

对北伐的影响1:缓解北伐补给困难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为时都很短。

第一次北伐,是战场上失败。不过,总共时间也不过1个多月。

第二次北伐,进攻陈仓。张郃直接算死蜀军支撑不了10日。(实际支撑20余日)

在收复武都、阴平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二月出兵,六月退兵,整整4个月。而且,蜀军并非“粮尽而退”,而是“虑粮不继”。如果不是诸葛亮、李严之间内部问题的话,蜀军可能可以支撑更久。

第四次北伐比第二次北伐,也不过只过了2年,中间还发生了对曹真的防守反击战,显然,蜀汉的生产力不可能出现太大变化。

其中差异,除了“木牛、流马”的运用外,主要在于补给方式改变了。

武都收复前,诸葛亮组织对陇右的北伐,其补给路线是:1、物资由西川运至汉中;2、出阳平关,进入魏境,在山高谷深的陇南山地,经500里,才能抵达祁山前线。

陆路运输已经不易,何况“山行千里”!

而在武都收复后,蜀军已可以利用西汉漕运。

西川物资走嘉陵江,然后转入西汉水漕运,经武都,可直抵天水。

漕运的效率,十倍于山行!

此后,武都方向,为姜维北伐较多采用的方向。

邓艾在分析魏蜀形势时,曾表示: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这便充分说明了西汉水对改善蜀军北伐态势的意义。

因此,诸葛亮、姜维此后北伐,补给效率大为提高。

对北伐的影响2:进退自由度增加

夺取武都前,蜀对魏的进攻,缺乏进退空间,远道而来,一旦不利,只有返回汉中。

武都等地为蜀汉所有后,蜀汉的进退得到较大改善。

第四次北伐,进入相持阶段后,诸葛亮“粮尽退军”后,并未立刻返回汉中,而是与李严商议“上中下三策”,其中,下策,也就是如果汉中粮运难以保障时,可以退到武都待机。只是李严担心连漕运也因大雨难以保障,呼叫诸葛亮退军,才不得不返回汉中。

可见,武都为前沿,使蜀汉北伐进退多了一些从容。

同时,蜀汉的“偏师”活动空间也大为增加。

此前,偏师往往走狭窄谷道,风险很大。

第一次北伐时,赵云、邓芝走箕谷。主力失利后,赵云部也陷入危险,幸赵云处置得当才免于大败。

收复武都后次年,曹真发起伐蜀之战,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率偏师,自河池(属武都郡)西入羌中,“和诸戎”,又大败郭淮、费耀,取得了一次漂亮的防守反击胜利。

此后,蒋琬时期,姜维也常率偏师从武都出发,西入羌中。

姜维主持北伐时,又以武都为据点,偏师接应降服的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也曾偏师攻到西平等地,取得了一定战绩。

连接羌氐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西和诸戎”的想法。

汉中之战后,随着曹操将武都等地氐、羌迁徙,“西和诸戎”几成空话。

在武都、阴平夺取后,姜维等人得以继续将其活动范围向西北发展,与羌氐取得联络。

前文中提到的魏延在羌中联络诸胡、姜维迎接白虎文等人便是典型例子。

此外,武都氐的符健等部,也都曾请降。

当然,尽管如此,随着郭淮等人在陇右对羌氐胡的拉拢,其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前文提到的武都氐王符健,本人想归蜀汉,但其弟不从,归附魏国。

对蜀汉防御的意义1:直接威胁大减

自武都、阴平方向,可以直接威胁阳平关、剑阁,从侧翼抄了汉中的底。

而且,比起秦岭那些“谷”来,武都道是相对好走的。

曹操讨伐张鲁时,就优选了武都道,直抵阳平关。

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时,第一步为“断绝内外”,即切断,或削弱汉中与外界联系。

而“断绝内外”的主要战场,则是武都、阴平方向。

张飞、马超与曹洪、曹真的下辨之战,发生于武都方向,而陈式与徐晃的马鸣阁道之战,则是在阴平方向。

而且,自武都、阴平,魏国不只是能威胁汉中,更能威胁西川!

后来的历史也表明:汉中失守,姜维在剑阁支撑,但邓艾却从阴平方向直接攻入西川,一举灭蜀。

诸葛亮时期,由于北方尚在恢复中,陇西残破,魏国暂时无法从武都、阴平发起大规模进攻,但这终究是蜀汉防御体系上的漏洞,是必须补上的。

对蜀汉防御的意义2:汉中防御的完善

武都、阴平未得时,汉中最大的威胁方向来自此处,一旦魏军从武都、阴平而来,就可以直接威胁阳平关、剑阁,断绝汉中与西川联系。

因此,蜀汉虽也加强了秦岭前沿防御,但大军在汉中只敢集中于阳平关、定军山一带,因为那里既是前沿(对西)也是纵深(对北)。

武都、阴平到手后,侧翼威胁消除,诸葛亮做出调整。

得手当年,诸葛亮即做出两项调整:1、丞相府营南移至米仓山下;2、筑汉、乐两城。

如此,在秦岭防御之外,汉中形成了以秦岭诸塞为前沿,以汉、乐、阳平关犄角防御体系为据点的防御体系。

兴势之战中,面对10万魏军,王平即以兴势为前沿,以汉、乐为后拒,以涪县费祎主力为后援,从容应对,取得胜利。

遗憾的是,或许姜维对汉、乐防御体系太有信心,居然放弃前沿,采取”聚兵敛谷“之策。

结果,钟会攻汉、乐不克,阳安关守将却投降,蜀汉亡国之门开启。

武都、阴平得手后,蜀汉的攻守态势都发生了一定改观。

蜀汉被灭时,魏军夺取汉中,拥有“重关之险”的蜀汉尤死守剑阁,拥有“一关之险”,而邓艾偷渡阴平,正是从阴平方向打破僵局,灭亡蜀汉的。

因此,武都、阴平,既关乎攻守大局,也关乎生死存亡,其意义不必低估。

诸葛亮三伐拿回武都阴平有什么用?

诸葛亮拿回武都和阴平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虽然阴平和武都郡人口并不多,两郡一共是六千户,也就是三万人左右。得到武都和阴平使蜀汉攻守兼备。

因为曹魏要打蜀汉的话必先攻汉中,而攻汉中首先要破阳平关。公元215年曹操征张鲁,就是先打阴平、武都。因为阳平关在汉中之西,阴平、武都之东。只要攻破阳平关就能进入汉中平原。这也是曹操先拿下武都的原因。公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河池县属武都郡)曹操拿下武都后进攻阳平关,结果太难打了,粮草供应不上,于曹操开始退军。三国志: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馀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后来在退军中误入张卫军营,加上张卫看见曹军退,其守备松懈。曹军趁机攻破阳平关。

但即使是走武都也是非常难走。据魏书记载: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公元215年三月到达陈仓,四月到达武都河池,七月到达阳平关。除了路不好走外,还是因为氏人阻拦。有人可能会讲打汉中不一定要走武都,其他路也行。那是因为其他路更艰难。公元219年三月曹操从长安走斜谷进入汉中,五月从汉中退军。曹操常对人讲:南郑(汉中)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意思是说汉中就像一个天然牢狱,四周崇山峻岭。斜谷道五百多里都是石穴。可想而之其他路的艰难。

公元217年刘备准备攻打汉中,也是如当年曹操一样,先打武都再打阳平关。于是派马超、张飞等人率军进驻武都下辩。三国志: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刘备则率大军进攻阳平关。公元219年五月曹操准备从汉中退军。曹操担心刘备占据汉中后会北取武都以进攻关中。三国志: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氏以逼关中。曹操的做法是把武都的人口迁空。

清代王夫之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秦、陇者,非长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门户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险而民疆,诚收之以为外蔽,则武都、阴平在怀抱之中,魏不能越剑阁以收蜀之北,复不能绕阶、文以捣蜀之西,则蜀可巩固以存,而待时以进,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没蜀衰,魏果由阴平以袭汉,夫乃知公之定算,名为攻而实为守计也。意思是说秦陇之地对于魏国并不像长安这样的重要地方,但对于蜀汉来讲是门户。陇右四郡,地势险要而且民风剽悍。拿下秦陇作为屏蔽,这样武都、阴平就在怀里........诸葛亮死后,蜀汉衰弱,魏国果然从阴平偷袭,我这才知道诸葛亮早就算好了,以攻为守。

我认为王夫之说出了诸葛亮的想法。诸葛亮在《将苑》写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这也是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任相长年坐镇汉中的原因。诸葛亮的设想是攻占陇右,切断陇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以拱卫蜀汉,将来进取关中。

(从上图,蜀汉大军能通过西汉水直达祁山)

诸葛亮第一次、第四北伐的主攻方向都是祁山。因为祁山有粮,拿下祁山,陇西、天水两郡就不成问题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是从汉中出发,拿下阴平、武都郡,如果从武都下辩出发,两百里就能到达祁山,行程能缩短四百里。等于是把防线推前数百里。两郡拿下后,诸葛亮、姜维北伐就不从汉中出发,而是由阴平武都西上。华阳国志:遂平武都、阴平二郡,还属益州......而蜀丞相亮及魏延、姜维等多从此出秦川。

而且运兵运粮能通过汉水直达前线,虽然是逆行,但总比走陆路要快要方便。事实上蜀汉也是常走水路运兵粮,这一点邓艾就提到过。三国志:彼以船行,吾以陆军。西汉水连接嘉陵江,而巴蜀大部分郡县都在嘉陵江范围内。据华阳国志地理志记载汉水有两个源头,东源是武都氐道漾山,西源是陇西西县嶓冢山。华阳国志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

诸葛亮去世后,接班人蒋琬放弃了北伐。后来蒋琬想走汉水收复汉中东部。蜀汉上下都反对。刘禅于是派费祎和姜维去汉中劝阻,蒋琬于是暂停了计划。而姜维趁机向蒋琬重提诸葛亮当年计划。姜维认为自己熟悉雍凉的风俗,自己又有才能,引诱羌胡叛魏归蜀汉,这样陇右以西就能拿下。三国志:维(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姜维这一计划,得到了大将军蒋琬的支持。蒋琬向阿斗上书:......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蒋琬的意思是讲如今曹魏跨据九州之地,根深蒂固,平靖清除他们很不容易。如果吴蜀东西合力,首尾成犄角之势,虽说不见得就能迅速实现成功的志愿,尚且可以对魏国进行分割蚕食,先翦除它的枝叶羽翼。然而吴国约定出兵时间一再拖迟,几次不能实现,确实左右为难,令人寝食不安。每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胡人地区乃边塞要地,进退有据,敌人很重视这块地盘,况且羌、胡民族都十分思念汉朝,又过去偏军入羌,郭淮失败逃走,考虑事情长短得失,认为凉州是最重要的事情,应当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出征,与敌人对峙河右之地,为臣则统领大军为姜维后援。如今涪地水陆四通,可以应急,如果东北一线有战事,奔赴救援不难。”

于是蒋琬率蜀汉主力进驻涪,即江油关。但没多久,蒋琬病重,不久去世。费纬又不支持姜维的计划了,每次维姜维的人马不过万人。华阳国志:涪县去成都三百五十里,水通于巴。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镇之。从这段话可知涪县类似于汉中的战略地位。涪县之北就是阴平郡。蜀汉主力还有一个常驻地方,那就是葭萌城。华阳国志:蜀亦大将军镇之。因为葭萌城(原来属于广汉郡)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阴平是蜀汉东北重要葭萌关、白水关、江油关屏障。

从地理来看阴平郡东接汉中,南接梓潼,西接陇西,北接酒泉。武都郡东接汉中,南接梓潼,北接天水,西接阴平。公元215年曹操攻下阴平、武都、汉中,刘备在设立江油关。公元229年诸葛亮拿下阴平、武都二郡,任命廖化阴平太守兼广武督,即江油关,广武划归阴平郡。晋朝改广武为平武县。蜀汉在比较重要的关城都设都督,汉中、江州、永安、关中、庲降都督。汉中都督坐镇汉中南郑,江州都督坐镇江州。诸葛亮在世时江州也是驻军数万,后来就转驻涪、汉寿以防东北线。永安督防御东大门,虽然跟东吴联盟但也不能不防。。庲降都督则是坐镇南中。关中都督则是坐镇阳平关。现在诸葛亮任命廖化为广武督,可见诸葛亮对此地的看重。华阳国志:平武县有关尉。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儋出涪,邓艾伐蜀道也。刘主(刘备)时,置义守,号关尉。

因为蜀地进入秦川的路主要有东西两条路,东边是剑阁,西边则是阴平。(也就是说秦川进入蜀地主要道路有这两条)剑阁之防御,是显而宜见的,阴平之道,因为太过偏僻而往往忽略。所以出兵出其制胜的人,往往以对手忽略而从陕西通过阴平道。读史方舆纪要:盖自蜀入秦之道,东则剑阁,西则阴平,剑阁之防,显而易知,阴平之道,僻而易忽。故出奇制胜者,往往托足于此焉详陕西阶州阴平道。

公元262年冬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姜维得到消息后,认为魏国准备大举伐蜀。姜维于是给刘禅上书。三国志: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阳平关)、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是因为太监黄皓问了巫师,说魏国不会伐蜀。黄皓让刘禅扣下姜维上书,蜀汉群臣都不知道。三国志: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公元263年八月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刘禅这才匆忙派张翼、廖化、董厥等人率军前去。阳平关城破,钟会留下人马围汉中诸城,率主力进攻剑阁。姜维率先一步赶到剑阁布防,钟会给姜维堵在剑阁。邓艾提议: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钟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十月邓艾率军通过阴平,行军七百余里,江油守将不战而降。在魏国真的伐蜀后,刘禅也没有当回事,也没有加紧各地防守,进行战争动员。三国志: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看来诸葛亮早预料到了: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