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拒绝了?
1880年,日本人向大清提出“分岛改约”,将琉球一分为三。其中,琉球南部的宫古、八重山归大清。
李鸿章断然拒绝。
日本人为何“好心”要给大清领土呢?李鸿章为何又断然拒绝呢?
琉球问题从明太祖时期开始,琉球即为大明的藩属国。
琉球每一代国王皆需要接受明朝的册封,并向大明朝贡。
当时的琉球,还分为三国,三国分别向明朝贡。
1429年,琉球复归一统,遂以琉球中山之名继续向大明朝贡。
琉球与大明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牢固的,即使在大明灭亡后,他仍然向苟延福建的唐王小朝廷朝贡,其“虔事天朝,为外藩之最”。
大清一统后,琉球继续奉中国为正朔,保持宗藩关系。
1609年时,日本萨摩藩的岛津家入侵琉球。
1610年,萨摩藩加强对琉球的控制,派人划定琉球境内区划,制定官员职位,测量分配田地,征收赋税,并要琉球向萨摩藩纳贡。
后来,琉球又需向萨摩派“国质”,并定期朝拜日本幕府将军。
不过,一来当时的日本尚不愿过分刺激中国,二来萨摩藩也需通过琉球与中国保持贸易,因此,日本并不阻止琉球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
因此,在很长时间内,琉球都是“两属”关系。
这种情况,持续到近代。
宗藩关系,是建立在古代中国华夷秩序基础上的,在近代国家关系中颇为尴尬。
因此,无论是大清还是日本,都需要调整与琉球的关系。
日本的企图:直接吞并琉球。日本的改变思路很直接:直接让琉球成为日本的领土。
日本既熟悉古代宗藩体系,又学习了近代国际法,遂决心钻漏洞,改变琉球地位。
1872年,日本天皇借琉球使者拜见之机,突然宣布:琉球与日本“气类相同,文言无殊”,不要作什么琉球国了!改琉球国为琉球藩!
将琉球纳入直接管辖,日本已经开始动手。
接下来,日本处心积虑,要大清及国际社会也承认这一点。
1874年,琉球岛民出海遇险,漂流到台湾后被杀。
日本立刻向大清交涉,并借机入侵台湾。
此时的日本,当然还不可能真的占据台湾,其用心,在琉球!
在大清调淮军及水师赴台后,日本也不敢真的大举开战,与大清交涉。
最后,双方签订《北京专条》。
其中写到:“台湾生番将日本国属民妄为加害”,大清赔偿50万两银子了事。
不知不觉间,日本已使大清默认了日本对琉球的侵占。
条约达成,日本遂加快吞并琉球的步伐。
1875年,日本要求琉球停止向大清朝贡或派遣使节,禁止琉球接受大清册封,停止与大清一切隶属关系。
1879年,日本发出废藩置县令,改琉球为冲绳县,吞并琉球!
李鸿章的想法:琉球独立大清对日本的企图,不甚掌握。
1874年签订《北京专条》后,李鸿章仍然只是觉得赔偿50万两白银“稍损国体”,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默认了琉球是日本领土。
直到琉球人来求救。
1877年,琉球遣使,向大清求助,告诉日本已经要求琉球停止与大清宗藩关系,大清这才重视起来。
当时,何如璋提出了三策:其中,上策是直接派兵船施压;中策是与日本据理力争;下册是诉诸“万国公法”,由西方国家来施压。
李鸿章认为下策最为妥当。
他认为:“万国公法”可以压制日本的野心。
李鸿章认为:琉球的朝贡也没有多少利益,而大清要提供保护也鞭长莫及,不如让琉球在“万国公法”下保持独立,以免成为列强(当时日本还不强,主要是防止西方列强)所据。
“分岛改约”之争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访时,李鸿章提出:希望格兰特代为调解。
格兰特交涉后,日本提出了“分岛改约”的建议。
即:将琉球一分为三。北岛归日本,中岛归琉球,南岛归大清。
同时,作为交换,日本提出:大清给其他国家的利益,日本也应“一体均沾”(片面最惠国待遇)。
日本这一个提议,可谓狼子野心。
当时琉球最富庶的地段,均为日本所分,而大清只是获取当时贫瘠的宫古、八重山,琉球所获之地也“难以立国”。
大清获得贫瘠之地,却要给日本“一体均沾”!
正在北京的琉球使者坚决反对,认为只靠中琉球“难以立国”。
李鸿章更是看出了问题。
他指出:南岛贫瘠,如果大清派兵官管理,耗费巨大且“孤危”。
而且,如果开了“一体均沾”的头,那么,列强都会提出这个要求。一国得利,列强均沾,势必使大清被群起而攻之!
因此,李鸿章建议拒绝,并坚持要保持琉球的独立,甚至表示:琉球可以不向大清朝贡,也要保持独立!
显然,李鸿章已经放弃了古代的“宗藩关系”,而试图以近代国家法,使琉球成为完全独立国家。
格兰特本人也认为这种提议有失公正,损害美国名声,拒绝此议。
于是,此事作罢。
后记此后,大清与日本就琉球问题继续展开交涉。
1882年,日本提出:日本还是要设县管理琉球。琉球王世袭“县令”,并可以继续向大清朝贡。
大清再次拒绝,并表示:只要琉球保持独立,大清可以不要朝贡!
于是,交涉久拖不决,但日本对琉球的吞并已成事实。
甲午战争后,台湾及周边岛屿均割让,琉球之争遂告一段落。
二战胜利前夕,美国曾询问老蒋:琉球以前是你们藩属国,你们要不要拿回去?
老蒋也很讲究:藩属国不是领土。琉球应该由中美共管。
中美共管,但老蒋打内战兵都不够,哪管得了琉球?
1972年,美国将琉球行政权交给了日本···
当时,大清、日本均处于学习西方,学习新外交规则的时代。
日本利用“宗藩关系”的漏洞,加紧脚步,直接吞并琉球。
李鸿章迷信“万国公法”,企图靠国际正义,挫败日本野心。
历史证明了李鸿章的想法是错误的。
今天,仍有人与当年李鸿章的想法一样,危险!
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拒绝了?
日本提出归还琉球?这个小岛国可没这么好心。他们是想霸占琉球相对富庶的北方岛屿,而将比较贫瘠的南方两岛归还中国。当时的琉球国人不同意,大清朝当然也不会同意了。而代表大清的李鸿章只能拒绝了。
琉球群岛是被日本武力占领的中国领土,不管是从历史渊源上,还是被各国所广泛认可的世界级公约上,都是可以找到可靠证据的。从更有说服力的法理上,中国拥有琉球的主权,这是不容置疑的。琉球迟早是要回归中国的。
琉球即现代的日本冲绳县,美国驻军的地方。
中国关于琉球的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隋书》中,有专门的“流求传”,记载此地有“流求国”。
在14世纪,琉球出现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国,分别位于琉球主岛的南、中和北部,这个时期被称为“三山时代”。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三国在接到诏书之后,相继向明朝进贡,表示臣服,正式成为了明王朝的藩属国。朱元璋还派遣了福建善于造船航海的匠人前往琉球,帮助他们建造船只,教授他们航海术。
根据史料记载,琉球臣服明朝后,日本的一些土著酋长还曾入贡琉球中山国,向琉球偷学明朝的造船术。
琉球此后经历了“第一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并将琉球发展到了“三省并三十六岛”的强盛时期。
1609年,日本萨摩藩进攻琉球,并将琉球划入了管辖范围。但是,萨摩藩不敢得罪明朝,琉球王国继续存在,作为大明的藩属国,继续向明朝入贡。即使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琉球还是中国的藩属国。
1872年,日本单方面宣布琉球王国是日本的“内藩”,并于1873年兵临琉球,废除了原国王。1874年,日本还以保护琉球人民为由,派兵登录台湾东岸,屠杀当地土著。无能的清朝却认为此举是“保民之举”,还向日本赔款,这让日本霸占琉球的野心进一步增强。
1875年,日本大举入侵琉球,要求琉球停止向中国朝贡,禁止琉球接受清朝的册封,并册封琉球国王为“琉球藩王”。自然,日本的举动遭到了琉球国王的拒绝,琉球国向清朝求援,软弱的李鸿章不想因琉球与日本失和,竟然拒绝了。
1879年,日本将琉球国王尚泰绑到了东京,并将琉球改置为冲绳县。但中国和流落在外的琉球人均拒绝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
1880年,满清和日本多次谈判,在美国的调停下,准备将琉球分为三部分,北方岛屿归日本,南部岛屿归中国,而冲绳岛归琉球王国,保持琉球王国的存在。
关键点来了,原本李鸿章代表满清,是准备同意这一提案的,但是遭到了流亡到清朝的琉球国人的强烈反对。琉球国大臣林世功在北京总理衙门前,以自杀明志,阻止协议的签订。李鸿章受到震撼,开始反对对日议和,主张琉球国复国,恢复国王尚泰王位。
1882年,日本曾提议将琉球南部两岛割让给清朝,然后册封琉球王,让尚氏世袭冲绳县令。但是,除了两岛之外的其他岛屿,实际上被日本篡夺了。李鸿章竟然还准备答应,但是没有得到总理衙门其他大臣的支持,只能作罢。
李鸿章作为一个确确实实的卖国贼,是有才能,但他主要是靠出卖国家利益,才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894年,清朝向日本宣战,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原本琉球流亡清朝的大臣向德宏提议清朝收复琉球,也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支持。但是,在慈禧、李鸿章治理下的清朝,已经烂透了。甲午战争,清朝惨败,靠清朝收复琉球已经无望。
甲午战败的第二年,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琉球都割让给了日本。李鸿章还收复琉球,在李鸿章的手下,不要说琉球,台湾都被日本割走了。
还好,满清很快灭亡了,民国政府在1941年正式向日本宣战,加入了同盟国,并宣布废除《马关条约》。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抗战胜利,成为了二战战胜国。
战后所签订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明确规定了对日本的处置,日本领土仅限于日本四岛,当时的日本昭和天皇接受了这些规定。随即,台湾、澎湖列岛相继归还中国,而琉球群岛暂时被美国托管。
1953年,中美交恶,美国将琉球群岛中的萨南诸岛交给日本。1961年,美国准许琉球人悬挂日本国旗。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完全主权。1972年,美国又将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交给日本。至此,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岛。
但是,在二战后的宣言和公告中,明确指明了,日本领土仅限本土四岛,其他的地方都不属于日本。所以,琉球群岛已经明确了并非日本领土。
在历史上,中国作为琉球长期的宗主国,在琉球国灭亡后,从法理上讲,中国将拥有琉球的领土。日本之所以拥有琉球,完全是靠武力抢占的。如果以此为原则,那中国也可以用同样方式收复琉球。
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拒绝了?
日本处心积虑地吞并了琉球,竟然会主动说要归还琉球?这明摆着是痴人说梦呀!
当然,琉球之于清朝,也谈不上“归还”二字,因为琉球和朝鲜、越南一样,只是清朝的藩属国,并不在清朝的版图之内。
琉球原本只有清朝一个宗主国,但是1872年琉球派人出使日本之际,日本却突然强行册封琉球为自己的藩属国,这是日本为吞并琉球所走出的第一步。
1874年,日本以琉球渔民为台湾居民所杀为由,突然出兵台湾,清朝方面没有否认日本为琉球出头的说法,这等于是间接地承认了日本实际控制或者统治了琉球,也给了日本日后强行吞并琉球一个“合乎情理”的说辞。
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将琉球废藩设县,即为今日之冲绳县。
对于日本吞并琉球一事,李鸿章是何态度呢?
1878年5月,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致函李鸿章,极力主张清政府介入和阻止日本吞并琉球之事,只是李鸿章对此却颇为消极。
李鸿章的态度是,琉球不过是孤悬海上的弹丸之地,离咱们这么远,可是却离日本这么近,你们看呀,咱们想救琉球是不是很难?再说了,小小一个琉球,它能给咱们带来什么好处?所以,也没必要为了一个小小的琉球去和日本打,咱们当然不是怕和日本打,可到底没必要呀!
更让人唏嘘的是,李鸿章还说了句:“或不妨相机妥为开导。”
他所谓的“开导”,究竟是开导琉球接受被日本吞并的事实,还是开导日本主动放弃吞并琉球?对于这一点,恐怕也只有李鸿章自己心知肚明了。
所以,李鸿章的态度无异于是在放弃琉球,他的态度自然也代表了清政府和当时多数官员的态度。
不过,既然李鸿章和清政府已经基本放弃了琉球,后来又为什么会传出所谓的“日本归还琉球给清朝”的说法呢?
实际上,这件事是一个巧合。
1879年5月,从美国总统宝座上退下来后开始环游世界的格兰特恰好来到了中国,准备游玩过中国之后再去日本。
李鸿章听说了此事之后,瞬间想到了让格兰特出面调解中、日对于日本吞并琉球所引发的“纠纷”,格兰特当时也不甘心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这么结束,所以听了李鸿章的请求之后,想了想便答应了,如果格兰特能够成功调解此事,必然能够成为他将来再一次竞选美国总统的政治资本。
但是,格兰特到了日本之后,却没有想出能够妥善调解这场“纠纷”的方法,所以只能说一说场面话。
虽然格兰特已经退下来了,可在美国政坛多少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日本人也不好直接驳了他的面子,最终在格兰特的介入下,日本方面于1880年3月向清朝方面提出了一个“分岛改约”的方案。
所谓“分岛改约”,即中、日一起瓜分琉球,将宫古岛和八重山岛划给清朝,余下的归日本。
所以,从来没有所谓的“日本归还琉球给清朝”一事,日本之所以让步性地提出所谓的“分岛改约”,只不过是想借机让清朝和国际承认日本吞并琉球的既定事实。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会“拒绝”日本方面提出的“分岛改约”方案?
日本虽然让步性地提出了“分岛改约”,但是他们又挖了一个坑让清朝跳:我们可以将宫古岛和八重山岛划给你们,但是,咱们给修改修改中日通商条约,让我们也拥有利益均沾的权力,也能够和洋人一样在中国内地自由通商贸易。
实际上,李鸿章和清政府原打算拿到宫古岛和八重山岛之后还给琉球,让琉球在这两个到复国,但是琉球方面却不同意,所以清朝只好继续和日本谈。
后来,驻日公使何如璋想到了格兰特曾经提出的“三分琉球”方案,于是将此方案告知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一看,这方案还不错呀!所以,总理衙门便向日本“三分琉球”的方案——北部归日本,中部归琉球,南部归清朝。
日本一看,当然不乐意了,“三分琉球”的话,日本能拿到的好处少了,岂会同意?
别说日本不同意了,实际上李鸿章也不同意,在李鸿章眼里,琉球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不愿意要。
如此一来,中、日双方只能继续谈。
这时候,又恰好碰上了沙俄在伊犁找茬,伊犁是自己的地盘,又和中原在陆地上相连,所以李鸿章认为处理好和沙俄的“纠纷”更重要,所以他顺势提出了“延宕”的策略。
所谓“延宕”,说白了就是拖!所以,李鸿章从没“拒绝”过所谓的“分岛改约”或者“三分琉球”的方案,他只是想用拖延的策略去解决琉球事务。
李鸿章的想法是:“矣俄事既结,再理球事,则力专而势自张。”
他想的可真美,想解决了和沙俄的矛盾之后,再集中精力处理琉球的事。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他这一拖,反而失去了解决琉球之事的最好时机。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国力愈加衰微,局势已经朝着李鸿章和清政府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清朝越来越弱,日本却越来越强,清朝更不敢要求日本同意所谓的“三分琉球”方案了,即便清政府提出来了,日本也会充耳不闻。
最终,日本吞并琉球一事因为李鸿章的“延宕”而成了不可扭转的事实。
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拒绝了?
中国在古代就是亚洲国家的中心,由于国力雄厚,周围的许多小国都曾向我国称臣纳贡,也正是与中国的友好交往,才使得一些国家得以发展起来,甚至成为强大的地区大国,拥有55个岛屿的琉球王国便是其中之一。
琉球王国在明朝的时候就是其附属国,朱元璋很早就意识到琉球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在看到琉球国忠心耿耿的向他纳贡时也深受感动,派遣福建周边的许多汉人和不少工匠前往琉球,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文化。
公元1429年,中山国统一整个琉球群岛,明朝政府册封中山王为琉球王,从此琉球王国的国王继位都需要中国的册封。
随着琉球国家的不断发展,两国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琉球甚至一年间向明朝纳贡近200次。
这样的友好关系持续了100多年,在明末,日本萨摩藩兵入侵琉球王国,强迫琉球向日本纳贡,此后琉球成为了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属国。清朝建立后,琉球主动向清朝纳贡,请求清朝册封,使用清朝年号,也一直是清朝的附属国。
直到清朝晚期,日本明治维新后,琉球王国的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872年,日本强行将琉球王国废止,变更为日本的琉球藩,甚至还将琉球王室挟持到日本,之后威胁琉球向日本运输粮食,将这种威胁称为朝贡,以此证明琉球是自己感觉的附属国,甚至威胁琉球不得再向清朝进贡。日本人为了让琉球人忘掉他们的国王及对大清的念想,就将琉球改名为冲绳,正式将琉球纳入它的版图。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曾主动向清政府归还琉球一部分地区,却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从日本强行攻占琉球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在反抗, 琉球国王多次向清政府求援,此时俄国正在新疆,日本人在福建频频制造事端,清政府顾及不下,无能为力,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日本对于中国的抗议根本没放在心上,照样我行我素。
直到北洋水师的成立,在李鸿章的操办之下,北洋舰队发展迅速,拥有了亚洲第一的船舰,再加上当时李鸿章与美国总统私交甚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日本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形,日本也识时务写了一份合约,称愿意将琉球的一部分归还给清政府,日本保留一部分。但日本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李鸿章的严厉拒绝,李鸿章认为只要自己的舰队不断发展,之后定能完全收复琉球。
不料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收复琉球也成了泡影,这也成了李鸿章的一块心病。或许李鸿章的作法是正确的,琉球本来就是大清的,是日本强行并吞的,不是归还一部分的问题,而是应该从琉球全部撤走军队,还小家子气,归还一部分打发叫花子。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贪婪而又卑鄙的国家,到嘴的肉根本不会吐出来,它早就对台湾及整个中国虎视眈眈,日本的狼子之心我们要永远提防。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拒绝了?
首先日本不是要把整个琉球归还中国,而只是归还琉球的南部诸岛,其次,不是李鸿章拒绝,而是当时的琉球国官员拒绝。提到琉球问题,可以说与近代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琉球王国的由来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
公元6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行至琉球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
最初琉球王国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者出使琉球,正式将该地更名为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1373年琉球三国正式向明朝政府朝贡,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仍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
明亡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册封,从此琉球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
日本吞并琉球始末1609年,日本萨摩藩率兵侵占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进贡。琉球王国形成“两属”状态,此后的两百多年间,琉球同时成为大清和日本萨摩藩的藩属。
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改革,开始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并谋划吞并琉球。1871年(同治十年),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4名琉球渔民被杀。
日本借此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派遣日军3000人于1874年5月在台湾南部登陆,发动侵台战争,1874年10月,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这是日本吞并琉球计划的第一步。
接下来,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禁止接受中国册封,并改用日本年号。1879年,日本加快吞并琉球步伐,在国王拒不从命后,决定处分琉球,派遣使者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即冲绳县,直接将琉球强行并入日本,将国王移送东京,琉球王国灭亡。
琉球归属之争从1874年日本侵略琉球以后,琉球国就开始不断的抗争,1876年琉球王尚泰派遣姐夫幸地亲方前往大清国求援,此举虽得到清政府支持并与日本驻华公使交涉,但没有实质效果。
1878年琉球王国在无奈情况下,又开始向国际社会求援,派遣琉球司法官毛凤来和马兼才抵达东京,向西方驻日各国公使,递交投诉。
自1879年琉球灭亡至1885年间,大量琉球人流亡中国,开展“复国运动”。他们以福州、北京、天津为据点,向清朝总理衙门、礼部和重臣李鸿章、左宗棠等递呈请愿书28份,要求清朝就琉球问题向日本交涉。
在此情况下,当时的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就此事在天津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会晤,请他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格兰特慷慨答应后前往日本与日本政要伊藤博文举行会谈,格兰特认为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了清国的海上贸易利益,建议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琉球争议。
1880年3月,日本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岛、改约”案,即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归日本管理;琉球群岛的南部诸岛如宫古岛、八重山,则归清政府管辖。作为交换条件,中国应修改日清通商条约,允日享有最惠国待遇。
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等人与日方代表进行商谈,1880年10月草签了《琉球条约》及《酌加条款》。但是这一方案遭到琉球王国官员的强烈反对,表示二岛土地贫瘠,无法生存,万不可接受。
琉球士人林世功直接在北京总理衙门前自杀表示抗议。林世功自杀后,清政府拒绝在谈判条约上签字,协商破裂。
1882年,日本与清政府恢复琉球谈判问题,但依然没有达成协议。1895年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被迫割让台湾、澎湖,如此一来大清在琉球群岛问题上就更没有发言权了。
后续有意思的是后来在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上,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蒋介石,把琉球群岛纳入谈判议题,争取在战后把琉球群岛纳入到中华民国管辖范围内,但蒋介石不置可否。
11月25日,蒋介石与罗斯福再次会谈时,又谈到了琉球群岛。罗斯福说:
“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
老蒋见罗斯福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表现得很犹豫。于是罗斯福又说:
“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了,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
见到罗斯福如此直接的要把琉球交给中国,老蒋答复道:
“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蒋氏对琉球群岛的态度,让罗斯福感到不可思议。这种好事要是换做日本或者英法两国,早就迫不及待的把琉球群岛抓在手中,哪里会出现给了还不要这种情况呢?
其中原因民间传闻有很多,有分析称,老蒋是为了将来内战需要日本帮助,拿到琉球怕得罪日本,也有人说琉球孤悬海外,以当时民国的实力很难守住。
总之,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只是那个曾经的琉球王国已成历史。
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拒绝了?
琉球在历史上和日本一样,都是拥有主权的岛国。
不过,琉球由于建国得到了明朝的很大帮助,所以,在明清两朝,琉球都是最忠心的藩属国。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琉球国却被日本占领。此后,琉球曾多次向清廷求援。迫于国际压力,日本政府曾一度打算将琉球南部岛屿归还。然而,身为清廷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却拒绝了这个提议,这是怎么回事呢?
(琉球岛区位图)
琉球岛位于台湾和日本九州之间,最早在这片岛屿上分布着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小国。
1429年,中山国的大臣巴志发动政变,颠覆了小朝廷,自立为中山王,随后率领国民先后灭掉了南山和北山两个小国,琉球国因此初具雏形。
巴志随后派使者从福建登陆,向国力强盛的明朝纳贡称臣。
作为宗主国,明朝对巴志建国在财力和物力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赐给他王姓为“尚”。同时,要求凡是继任的国王必须呈报明廷。被明廷册封后,方为正朔。从此琉球岛和明廷就形成了藩属关系。
由于琉球岛地理位置在几国之间,又是东南亚和东北亚的海上枢纽,所以在琉球国建成后,经济贸易得到飞速发展,国家也随之繁荣富强。
然而,琉球国的王位之争,却从未平静过。由于第7任尚德王得位不正,再加上他暴虐好战,最终引发内乱,导致被杀。
随后,在朝中威信极高的内间金丸被推举为王。他以尚德王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丧,并得到册封。
内间金丸为了巩固王权,在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和赋税改革后,又颁布了一条私人禁止拥有兵器的律法。
如此,内乱的威胁得到解除。可是,军队建设却因此废弛衰弱。
(琉球国王画像)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大名之间你争我夺,互相争利,大家都想做大做强,然后吞并对方。因此,靠商贸经济发达的琉球岛,便成为大名争夺的一块大肥肉。
起先,一度想攻占朝鲜的丰臣秀吉曾要求琉球国王负责他的远征提供粮草补给。琉球国王不仅拒绝了他的要求,还立刻就将这一情况向明廷奏报。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琉球国王依然对日本不理不睬,根本不前往致贺。德川家康对琉球国王深为恼恨,派出萨摩大名攻打琉球国。
琉球国王赶紧派使者前往明朝,希望明廷能派兵增援。
可是此时的明廷,因农民起义和关外后金的不断侵扰,已经疲于应付,根本无力解琉球国的危难。
更为糟糕的是,琉球国由于不注重军队建设,所以面对日本萨摩大名强有力的进攻,他们简直是不堪一击。很快,琉球国王便做了萨摩大名的俘虏。在萨摩大名的逼迫下,琉球国王不得不承认日本对琉球国具有管制权。
清廷建立后,不愿意受萨摩大名指手画脚的琉球国王,见到了希望。他们暗中派使者带着贡品前往清朝国都,并向当时的皇帝顺治表达了纳贡称臣的愿望。经过多次恳请,终于得到清廷的同意,建立了藩属关系。
琉球国王为了表达忠心和亲热,年年都不远千里向清廷纳贡。哪怕到了咸丰年间,清朝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社会极为动荡,琉球国王还是派使者前来纳贡。
(咸丰帝画像)
咸丰帝考虑到琉球国使者的安全,曾向琉球国王下谕,表示他们不用来京,直接调转船头回去得了。但一向忠于清廷的琉球国王却坚决要求使者必须完成使命,否则予以问罪。
1871年,日本单方面将琉球国化归日本鹿儿岛县,并宣布拥有琉球岛的主权,并强迫琉球国王与清廷断交。这意味着,琉球国将成为过去式。国王和国民自然百般不愿,所以他们再次将希望寄托在清廷,并暗中遣人到京师知会消息,并请求清廷派兵增援。
此时正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藩国被占,这在身为宗主国的清廷来说,自然有损天子之国威严的,所以慈禧派驻日大使何如璋办理此事。
何如璋向日本做出了抗议,然而,仅仅是抗议而已,再无下文。
这番轻描淡写,自然让琉球国旧臣不满意。所以他们为了能得到清廷重视,一再在朝臣上朝的东华门外哭泣不止。甚至还有人为能引起清廷的重视,达到救国目的,竟在宫外自杀殉国。
既然到了出人命的地步,慈禧觉得继续装聋作哑已经不是办法了,所以她便让李鸿章操办此事。
李鸿章还是一直再三向日本抗议,就这样抗议了两三年。
1879年,正好美国总统来中国表示建交,李鸿章便请他向日本斡旋此事。
在美国总统的斡旋下,日本终于同意归还岛屿。不过并不是全部,而是南部一带的宫古和八重山等岛屿。日本的意思是,要和中国“分岛而治”。
(李鸿章画像)
李鸿章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只要给块地,就能让琉球国王重新建国。作为宗主国的面子也就找补回来了,于是他便和日本政府就琉球的问题准备进行接洽。
可是在北京请愿的琉球大臣们却极力反对。据他们说,南部岛屿极度贫瘠,根本不适合生存,所以千万不能接受这个条件。
1880年,李鸿章在和日本政府谈琉球问题的时候,便要求日本不仅归还琉球南部,还应该将中部各岛归还琉球,以让他们建国。
日本当然不同意李鸿章的条件,所以双方谈到最后,不欢而散。
这样又拖到1894年中日开战前夕。琉球国民听闻消息后,纷纷到寺庙里乞求神灵,希望清廷能打败日本,帮他们夺回琉球各岛。
然而,随着清廷战败的消息传来后,琉球国民才明白,想靠清廷复国,简直是痴人说梦,自此才接受了现实的残酷。
(参考史料:《明史·琉球传》《中山世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