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各省八旗驻防是怎样一个一个被消灭的?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各地“世受皇恩”的驻防八旗由此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各地的驻防八旗,有的选择顺应潮流,有的选择坚决抵抗,也有的在摇摆不定间做出离奇的选择。
但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何况,此时的八旗已是朽木呢?
在绝大多数地区,驻防八旗都没有给革命军造成太大的麻烦。
驻防八旗:从“居重驭轻”到自身难保大清平定天下后,以八旗兵分驻全国各要冲地区。
他们集中驻防于战略要点,“居重驭轻”,压制分散部署于各地的绿营,又以分散部署的绿营,控制天下。
但是,到辛亥革命时,八旗已经遇到了巨大的麻烦。
首先是战斗力的衰落。
入关后,承平日久,八旗的战斗力急剧衰弱了。
尽管大清仍希望振作八旗,又是补充近代装备,又是部分习洋操,但是,效果实在有限。
其次是处境孤立。
早年,10万驻防八旗,“居重驭轻”,以60万绿营为辅,操控天下。
到清末,大清全力操练新军。此时,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水平,八旗都与新军有了极大差距。而要命的是:辛亥革命时,革命军的主力就是这些新军!
因此,八旗的处境,已经由当初的“居重驭轻”,变成了陷入包围!
最后,八旗自己也干得很不爽!
作为旗人,在政治、法律上享有特权,但自清中叶以来,旗人就已经生活困顿了。
到了晚清时,由于财政困难,拖欠军饷,不足额发放的情况更为严重,旗人的钱粮就更困难了。
在广州等地,大量底层旗人的生活水准,比周边的普通居民更低!
到大清操练新军后,新军的军饷、待遇,都超过了八旗,他们连纸面上的特权都已经丧失了!
因此,辛亥革命时期,八旗的处境是极为尴尬的。
一方面,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去维护自己也不太满意的统治者。
另一方面,由于害怕遭到报复,他们又对革命有天然的恐惧。
辛亥年,各地驻防八旗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反应了这种矛盾心理。
最能反应当时旗军战力的一战:荆州旗营荆州旗营,是离武昌起义地点最近的驻防。
而荆州旗营的战斗力,在各地驻防旗军中算是比较好的,其中的新式军队还得到过英国人的赞许。
当时的荆州将军连魁虽才具一般,但担任主要指挥的副都统桓龄“尤熟中外兵家言”,对近代军事颇有了解,是当时旗人中比较有军事才能的一个。
武昌起义爆发后,荆州旗营拒绝了革命军的劝降,决意抵抗。
桓龄的部署也颇展现出其才能。
他没有像一般的驻防一样死守满城,而是按照近代城市攻防战的方式部署了纵深防御系统。同时,他还散尽家财,鼓舞士气,颇得旗人军心,算是依稀有名将之风。
但是,名将之风换来的战果却很有限。
部署得当,弹药还算充足的荆州旗营,在革命军进攻下,损失惨重,尤其是其最精锐的振威新军死伤最多。
在惨重的伤亡下,城内的旗人对桓龄十分不满。
桓龄知道大势已去:我如果活着,是不可能和的,但如顽抗到底,旗人男女无辜!
言毕,拔枪自尽。
桓龄自杀后,荆州将军连魁赵沙市的英国领事,在领事斡旋下,革命军答应保证旗人生命财产安全,发给粮饷等条件,荆州旗营遂降。
我们知道:武昌起义后,湖北新军精锐,是留在武汉与冯国璋的北洋军激战的。用于进攻荆州的,主要是宜昌地区的革命军和补充的部分湖南革命军,并非革命军精锐。
留在武汉的新军精锐,难以抗衡冯国璋所率的北洋军,而战力在八旗中上乘的荆州旗营,难以抗衡非精锐革命军。
由此,基本可以看出当时八旗军的战斗力了:真心不行!
所以,开明的旗人领袖,会优先选择和平解决。
和平解决的典范:成都旗营成都将军玉崑,是一个务实的领导者。
在他任期内,他把重点放在解决八旗生计问题上。
为了给八旗找生计,他一直避免镇压革命党,以免刺激满汉矛盾。
早在保路运动时,力主坚决镇压的赵尔丰多次要求玉崑相助,但玉崑不仅按兵不动,还多次从赵尔丰的屠刀下维护运动领袖。
在武昌起义后,四川的革命党起事,军政府与赵尔丰僵持,玉崑一面斡旋,反对赵尔丰镇压,一面严闭满城自守,以观形势。
在与革命党谈判后,他为八旗争取到了一系列维持生计的承诺后,缴械而去。
“群体决策”,和平解决:广州旗营广州八旗的实力是比较强大的。其兵力有9000人,装备为各军最佳。
此外,又有桂军、绿营,以及部分效忠清的新军,合计5万余人。
武昌起义前,1910年的新军起义和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都是在八旗与绿营、桂军的夹击下所败。
不过,武昌起义前,广州八旗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尴尬处境。
4月8日,广州将军孚琦被同盟会暗杀;10月25日,尚未上任的新任广州将军凤山又被刺杀。
当时,广州城内,唯一有实际权力指挥八旗的张鸣岐又是汉人,指挥权限有限。
因此,广州八旗“群蛇无首”。基本上要靠“群体决策”来安排事务。
这些旗人多年全家在广州生活,一家老小,全部家财都在广州,当然不想“鱼死网破”!
因此,他们一面全体动员,死守城池,一面又尽力寻求和平解决。
最后,经过四次会议,和平解决!
当时,全国各地旗人最安全者莫若广州,地方秩序最安全者亦莫若广州,广州驻防八旗“和平解决”是比较文明的。
既给八旗找活路,又要做大清的忠臣:矛盾的镇江驻防镇江旗营的载穆,是大清宗室。
与玉崑一样,他在任期间,也将给八旗找生计作为主要工作。
在任期间,他建学校、工厂,保持与汉人的良好关系,口碑不错。
辛亥革命期间,他据守满城,被革命军所围。
众寡不敌,他不忍旗人遇难,遂与革命军谈判。
在得到革命军优待,并帮助旗人找生计的承诺后,缴械。
不过,载穆毕竟是大清宗室,他自称“宜效死”,自尽了。
载穆深得旗人之心,他自尽后,部分旗人迁怒于革命军,遂又起事,一些旗人被杀,但总体上抵抗不大,很快就平息了。
武力威慑下,轻微抵抗后缴械:杭州、乍浦八旗驻防虽不愿为大清陪葬,但又担心遭到报复,因而不会轻易放弃抵抗。
因此,在一些地方,革命军通过“示以形势”+政治谈判,解决问题。
比如:杭州旗营以及归杭州将军管辖的乍浦驻防。
革命军在光复杭州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解放杭州城,并通过抢占要点等手段,压制旗营。
旗人企图顽抗时,革命军不做突击,只是依托高地,实施炮击。但是,为尽可能避免对平民的杀伤,只做威慑,不使用开花炮弹。
旗人既无力夺回高地,又无法给与革命军有效杀伤,处境被动。
革命军派遣使者谈判,在做出保证旗人安全等承诺后,杭州缴械。
缴械后,有部分旗人仍试图抵抗,但被击杀二人后,事情就平息了下来。
同样,杭州将军管辖下的乍浦驻防,开始时还企图反攻杭州,配合杭州旗营作战。
在革命军与杭州旗营谈判后,乍浦驻防也放下武器。
顽抗1:给革命军造成较大杀伤的江宁旗营江宁将军铁良,是旗人中比较有军事才干的一个。当年,在京城时,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和袁世凯争锋的人物,“铁袁之争”一度非常激烈。
这样的人,当然要拼命维护大清。
武昌起义后,铁良、张人骏为加强防备,令新军第九镇移防,调张勋的江防军入城。
其后,铁良等人派人暗杀徐绍祯,企图破坏起义组织,但未遂。
不久,革命党起事,被铁良、张勋挫败。
不过,在杭州、镇江、乍浦等地问题解决后,浙江地区光复,革命军组成苏浙联军(也包括上海的淞军),再次来攻。
铁良组织旗军,协助张勋的江防军,一起坚守。
起初,清军还取得了一些优势,得到朝廷嘉奖。但是,随着苏浙联军军力的增强,孤立无援的南京已难以坚守。苏浙联军接连攻占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城外要点。
激战过程中,旗军与江防军抵抗十分激烈,甚至一度采取假投降等手段,给革命军带来重大伤亡。
不过,在联军控制城外要点,架炮轰击城内后,清军抵抗意志已削弱。
在革命军答应不杀旗人,允许清方官员离开后,清军投降。铁良与张人骏等人离开。
南京光复,是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也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顽抗2:顽抗效果不佳,自己损失却很大的福州旗营、西安旗营也有一些地方的驻防,死战到底,但由于力量有限,领导人物军事才能不足,只是给旗人徒增伤亡,没有给革命军造成实际打击的。
比如:福州旗营。
福州旗营的实力比较有限,旗人原本也并不是很顽固。
起义爆发前,革命军从军火库偷运军火时,被旗人发觉。结果···发现的旗人不但没有上报,反而加入了同盟会···
或许是看到了旗人的动摇,革命军一开始试图和平解决,他们开出优待条件,试图劝旗人投降。
总督松寿等人想要答应,但八旗将军朴寿坚决反对,旗人遂决心坚决抵抗。
他们散布谣言,激化满汉矛盾,发动全城旗人,13岁以上的男子用枪,妇女配刀,坚决抵抗。
他们不但坚守,还组织人马主动出击,放火烧民屋,企图主动打击起义军。
革命军只得提前起义,双方激战。
不过,松寿、朴寿虽有顽抗之心,军事才能却有限,虽先动手,却未占据附近高地。
结果,在许崇智指挥下,革命军先占据高地后,旗人拼死反扑,仰攻之下,伤亡惨重且没有实际效果。
当天下午,旗军就不能抵挡,举白旗投降了,总督松寿自杀,将军朴寿被俘。
但是,一度逃脱的朴寿又组织部分旗人趁革命军不备,企图夺取城门,但是也迅速被击败。
革命军将再度被俘的朴寿正法,宣布政策后,旗人的抵抗才平息。
与此类似的,还有西安旗营。
西安起义时,陕甘总督长庚及其所控制的保皇军不在西安,城内包括老幼妇孺也不过2万余人。
实力悬殊,这原本没什么好打的。
不过,西安地区的革命军,似乎对“驱逐鞑虏”的宗旨理解有误,打出了“兴汉灭旗”的口号,使旗人决心顽抗到底。
一场激战,革命军伤亡不大就攻破了满城。将军文瑞、两个副都统,一个战死一个投井。
西安旗人“潜逃一空”。
辛亥革命期间的各地旗营中,西安旗人的伤亡可能是最大的了。
不过,陕西战事仍未结束,后来,陕甘总督率包括八旗在内的军队反扑,气势很凶,一度威胁西安。
顽抗3:相对成功的宁夏旗营这就要说到宁夏旗营了。
武昌起义后,宁夏的革命党响应起义,很快占领了宁夏省城,成立了军政府。
但是,宁夏曼城副都统常连率旗军出城抵抗,革命军“终不能下”。
后来,陕甘总督长庚率军击败革命军,宁夏得以“平安”。
直到清帝逊位,宁夏始终在清廷控制下。
清灭亡后,台布、常连相继做了宁夏将军,直到民国三年。
宁夏民军战斗力不足,而宁夏旗军则因地处边陲,条件艰苦,腐化尚不严重,而其指挥官又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因此,宁夏驻防八旗得以暂时镇压民军,成为唯一反抗革命军取得胜利的据点。
其他旗营的情况此外,北方的一些旗营,则因当地没有发生大规模起义而没有参战。
比如:青州、开封等地的旗营,基本上无仗可打。他们只是在袁世凯、革命军影响下内部发生一些摇摆,在大清灭亡后“随大流”。
在东北等地,虽有革命党活动,但由于赵尔巽等人基本能控制局势,旗军倒也不必面临生死抉择,只是“随大流”就好。
在太原等地,由于当地同盟会政策得当,抵抗也甚微。
总的来说,到辛亥年时,八旗战力已极弱,不可能支撑大清了。
而且,即便是“世受皇恩”的旗人,也对大清的统治颇为不满,不愿为大清殉葬。
这种情况下,辛亥革命时,大多数驻防八旗都未做拼死抵抗。
即便是在一些抵抗激烈的地区,他们也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死守”,其抵抗程度与当年太平天国战争时不绝于史的“死守满城”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因此,在革命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各地的驻防八旗,基本上没有给革命军带来实质性的麻烦。
连八旗都不愿为大清效死了。大清王朝,也该亡了。
辛亥革命时,各省八旗驻防是怎样一个一个被消灭的?
有网友问:辛亥革命时,各省八旗驻防是怎样一个一个被消灭的? 在湖北荆州,革命军从11月19日开始就与荆州驻防八旗军开始了激烈交战,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10日,经过近1个月战斗。
荆州驻防八旗军已经弹尽粮绝,随后左副都统恒龄自尽,到12月13日,清八旗将军连魁被迫投降,12月16日,革命军占领荆州,当地的八旗军和家属一共25000人,只幸存4000人。
青州八旗驻军则没有爆发战斗,也一直保持着武器。一直到后来张宗昌收编了这支八旗军,发给粮饷,武器和被服,一直到1929年张宗昌战败,这支八旗军才解散。
杭州则在光复的时候,革命军就以炮兵对准八旗军营地,同时,出动1个步兵团包围八旗军营地。西安则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当时,西安八旗军和家属一共有2万人,有1万支老式步枪。
革命军出动2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营为主力参战,八旗军武器多为:“前口装火药扳机上扣火帽的来福枪”,不如新军的后装连发步枪先进,也没有大炮。经过激烈战斗,革命军攻破了满城,八旗将军文瑞、副都统承燕投井自杀,副都统克蒙额阵亡。
南京八旗军则与江防军一起与革命军,也就是新军第9镇爆发战斗。从9月17日爆发战斗,一直战斗到10月初,革命军组成了浙江和江苏联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八旗军1个营和江防军3个营,携带马克沁重机枪60挺和火炮20门,死守在南京天保城。最后抵挡不住,革命军答应可以放这些人一条生路,战斗才结束。
福州驻防八旗,在战斗爆发前,临时给13岁以上男性发一只枪和几发子弹,给女性一人一把小刀。随后战斗爆发,新军很快占领制高点炮击满城,到11月9日,革命军冲进满城,总督松寿自杀。次日晨,八旗兵发动反攻。
500名八旗大刀队冲击革命军于山炮兵阵地。但是,革命军山炮集中火力进行近距离炮击,很快革命军就击败旗兵大刀队, 总督松寿自杀,朴寿被擒,不久被杀。
宁夏八旗驻防则是革命军刘先智带领民兵首先发动进攻,但是进攻不顺利,刘先智阵亡。随后,根据宣统退位诏书,宁夏驻防八旗投降。
四川成都八旗驻防则解决的最好,当时经过谈判,一次性支付给八旗军6个月军饷,所住房屋发给房契。再投资20万兴建工厂,招聘八旗士兵为工人解决生计问题。没发射一发子弹就解决了问题。
辛亥革命时,各省八旗驻防是怎样一个一个被消灭的?
辛亥革命爆发后,面对革命大势,满清各省八旗驻防部队反应不一,虽然最终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并非所有的八旗驻防军队都是因武力抵抗被消灭的,这些“世受皇恩”的驻防八旗,有的坚决抵抗,有的则直接投降。
作为满清八旗“立国”的根本,也是他们最信任的军事力量,清末年间,八旗军高达20余万。这些八旗军分为北京的禁旅八旗和驻扎全国各地的驻防八旗,人数各半,也就是说,清末年间,驻防八旗兵力约十万。
公元1911年,即清宣统三年,满清的驻防八旗将军级驻点为:绥远、西安、江宁、杭州、福州、广州、荆州、成都、宁夏、伊犁等,除此之外,驻防八旗还有京口、乍浦、扬州、荆州等副都统级驻点。八旗驻防各地,根本目的当然也是为了控制地方战略要地,稳固统治。
武昌起义爆发后,成都、青州、杭州、乍浦、京口、广州等多地的驻防八旗和平解决,并没有与革命军发生冲突。四川成都的驻防八旗,更可堪称和平解决的典范。
在成都将军玉崑的努力下,四川革命政府与成都驻防八旗达成了“一次性发饷3个月,以后陆续再发3月,住房发给执照,准予自行买卖,再拨款20万兴建工厂,容纳穷苦旗民学习技术,解决生计问题”等等一系列协议后,成都驻防八旗缴械投降。
而广州、乍浦、镇江、杭州等地,虽然也有旗人试图抵抗,但是面对革命大势和革命军的强大压力,最终,驻防八旗与革命军签下了城下之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当然,有顺应大势,和平解决的驻防八旗,也有冥顽不灵,试图坚决抵抗、为满清殉葬的旗营。这其中以驻防南京、西安、福州、荆州、宁夏等地的旗营为主。
南京的驻防八旗,是在满清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重新派旗人驻扎的。辛亥革命后,时任江宁将军的铁良率领南京驻防八旗,和时任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南提督张勋等人组织忠于清政府的军队,坚决抵抗革命军。
但是作战意志薄弱,疏于训练的八旗驻防军队,终究无法与革命意志高涨的革命军对抗,虽然多次抵抗,但最终,南京驻防八旗部队投降革命军,而张人俊、铁良等人则逃往上海。
而且,最奇葩的是,当时坚持抵抗的人中,最忠诚于满清的,并非这些旗人,而是汉人张勋。没错,就是后来进京发动“张勋复辟”的辫子军统领。
其他抵抗的各驻防八旗,西安驻防八旗由于反抗非常激烈,满城被革命军攻破,最终“所有满人,潜逃一空”。而福州旗营在经历巷战后,最终被迫缴械投降。位于革命首义之地湖北的荆州,经历了激烈的野战,最终被革命军击败,统领恒龄自杀,荆州驻防八旗投降。
唯一抵抗住革命军进攻的,就是宁夏旗营。这是由于宁夏地处偏僻的西北,进攻宁夏旗营的革命军并非起义新军,而宁夏旗营由于环境恶劣,本身也有一定的战斗力。袁世凯上台后,宁夏旗营接受了袁世凯的委任,民国三年被裁撤。
作为满清入关占领天下的根本,满清八旗早在康熙年间已经开始衰微,清中期,除少数驻扎东北等地的八旗部队,作为军事力量,八旗集团已不堪使用,而到了清末,八旗更是彻底堕落。
面对辛亥革命的大势,虽然也有福州、江宁、荆州、西安等地驻防八旗试图武力抵抗,但由于其衰微到极致的武力,使抵抗毫无意义,而曾经被用来稳固满清皇朝统治的驻防八旗,也因此在辛亥革命中毫无任何作为,也没有对挽回清朝的崩溃,起到一丝一毫的作用。
辛亥革命时,各省八旗驻防是怎样一个一个被消灭的?
自己跑啦!🏃🏃🏃
辛亥革命时,各省八旗驻防是怎样一个一个被消灭的?
俗话说:当兵吃粮、吃两当兵。
清朝末年,但凡愿意去当兵的八旗子弟,大都奔着能混口饭吃,也就是图挣钱。至于上战场杀敌卖命,自从僧格林沁死了以后,八旗已经没了能够战斗的兵。
不能战斗,还说什么上阵杀敌?
真是的情况是:甲午战争以后,一名普通的八旗士兵和绿营官兵,一个月的平均饷银为1.5两,算下来一年至少得有18两银子;而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也有20两银子。
清末的士兵不仅工资低,还常常出现克扣饷银的状况。规定的18两银子送到官兵手里时,往往是定额的30%—70%,就这还经常不发军饷。军官就不一样了,不仅足额发放,军饷还高,一个底层的军官,一年的军饷要有200两之多,再加上克扣的…反正是不敢想。
比如说清末军饷发放最好的地方是四川,一个月只发放规定数额的70%,一年只有9个月发。其他的饷银,或许用来缴纳赔款、或许被军官克扣、或许被强盗抢了…
总之,就是到不了底层官兵手里。
看来,清廷是真特娘的狠、真特么的黑啊,坑汉人也就罢了;真把他们惹急了,连自己人都坑。
清廷不发军饷,八旗兵还当个毛的兵?
于是,清朝末年八旗兵为了混口饭吃,有商业头脑的摆摊儿做生意,胆子肥点儿的打家劫舍,胆子小点儿的把兵器盔甲给卖了等等。他们一有钱就是遛鸟架鹰斗蛐蛐儿、抽烟喝酒烫花卷儿。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搞不来钱的八旗兵不是好八旗兵,最后都饿死了。
这样的八旗兵,莫说有什么战斗力了。只要革命家拿着枪冲过来,他们没有跪在地上叫爸爸就算他祖坟冒青烟。
辛亥革命爆发后,军饷给的最足的四川八旗驻防是个什么情况呢?成都将军玉崑为了避免与革命家的冲突,与他们达成协议:
“一次性发饷3个月,以后陆续再发3月,住房发给执照,准予自行买卖,再拨款20万兴建工厂,容纳穷苦旗民学习技术,解决生计问题。”嗯,仅仅用了6个月的军饷,连一个枪子儿都没响,就把一众八旗兵给收买了。
玉崑算是聪明人,他深知这帮八旗兵虽然血脉同源,真动起手来,估计没有一个人会帮他。大清国气数已尽,他没必要为了一口吃的,把老命搭进去。和平改制,兴许还能留一个好名声。
除了成都的八旗驻防是和平解决,还有广州、青州、杭州等地,这些地方,无一例外都是革命军活跃的地方。
就像成都将军玉崑与革命军达成的协议所说,八旗解散之后,会拨款兴建工厂,解决八旗兵的生计问题。这一点,才最击中要害,因为八旗子弟当兵本来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不解决后路,谁会投降?
当然了,有软骨头, 就有硬汉子。八旗兵“硬不硬”,则是看上级军官。
辛亥革命是革谁的命?是革皇帝老子的命,是革满人江山的命,是革封建制度的命,八旗兵都是满人出身,自然也在革命范围里。
八旗兵又不是鸡,哪能让人随便上?
额……普通八旗兵是不在意这些:老大让投就投,老大死了就投;老大让打就打,反正就那么几个饷银,意思意思就得了;再不济,把老大打死了再投。
骨头最硬的当属金陵(南京)驻防和西安驻防,究其原因,一则老佛爷对这两个地方青睐有加重点驻防,二来这里的驻防将军都是紫禁城出来的精锐骨干。以金陵驻防为例,驻防将军铁良曾经和袁世凯争夺北洋军大权,这样的人怎么会轻易投降?
他们不投降,革命军就只能跟他们硬拼。
一个是打不赢就会被判死刑,一个是打输了就没有饭吃。相比之下,打输了没饭吃的更容易输。因此,绝大部分八旗驻防打到最后,都是驻防将军或死或投降。这些地方包括南京、西安、福州、荆州、宁夏等地。
宣统退位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朝,中国进入北洋民国时期。中国境内的八旗驻防,基本都改旗易帜。为什么要强调中国境内呢?
因为有一支驻防在香港的八旗兵,直到北洋政府灭亡都没有被消灭,那就是香港九龙寨城——1941年,日军扩大太平洋战争,对英国宣战,这里住满了难民,八旗驻防才彻底宣告结束。
九龙寨城之所以能够熬这么久,并非他们忠于大清,而是这里处于三不管法外地带、城里居民又多,八旗兵靠收他们的保护费也能过日子,索性也就没有跟着国内形势走。
所以嘛,八旗兵也不是傻,军官一个个吃的肥头大耳,冲锋陷阵让小兵上去拼命?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只要有机会、有利可图,他们一定会撂挑子。
辛亥革命时,各省八旗驻防是怎样一个一个被消灭的?
历史中真正毁灭明朝的并不是清军,而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正是在李自成内部的席卷下,明朝这个大帝国才如同堤坝被蚁蚀一般崩溃开来,数百年的江山延续,自此化为了乌有。
清军是在明朝的江山倒塌后,才趁着这个难得的历史时机顺势夺走了中原江山的。
如果说他们跟灭掉明朝有什么关联的话,那唯一关联的地方就是他们灭掉南明残余力量的事情了。
不过在清军占据了中原江山后,他们开始遇到了一个让他们恐慌的处境。
他们本身的人口是非常稀少的,满汉蒙八旗的士兵人数相加起来也才仅仅只有十几万人,人口顶了天的也才仅仅几十万人左右徘徊。
这个时候面对着人口数量达到数千万、上亿的汉人,说不恐慌其实是假的。
在这种恐慌的促使下,他们就做出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清朝各省的八旗驻防细节入关后,他们把八旗军队一半的兵力留在了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重要关卡,用来拱卫他们的核心地带。
除此之外,他们把另一半的八旗兵力分散在了全国各地的重要省会、战略意义重大之处,用于监视当地的绿营兵。
而绿营兵,就是由大多数明朝降兵降将们构建而成的军队,长期人数保持在60万左右,他们的结构和八旗军队是差不多的,采用的是父死子承制度,士兵的来源是世袭制的,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铁饭碗。在清朝入关后,他们也被分布到了全国各地之中,如果当地有什么叛乱或者战事,第一个冲上去出兵出力的就是他们。
而驻防在全国各地的八旗军队,则就是专门监督他们、防止他们造反的,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督战队。
至于清朝都在哪些地方驻扎下了八旗驻防军,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一张图片了解一二。
清朝八旗驻防的旗民分治而这些八旗驻防军在驻扎各地时,除了坡甲的士兵之外,他们的家人也会跟随他们一起来到驻防地居住生活。
清朝时期,清朝一直奉行着旗民分治的原则。
一般在八旗军民驻扎于当地的时候,他们都会在驻防的城市中修建一个城中之城,专供旗民居住,这些城中之城通常也被我们称之为满城。
而如果不修建城中之城的话,他们则会在当地设置一个只能由旗民们居住的特区,用来分隔开旗民和汉民,保持他们自认为的高贵性。
清朝各省八旗驻防的下场而在清朝灭亡的过程中,清朝驻扎在各地的八旗驻防军们遭遇到了几种不同的结局。
其中有的在清朝灭亡的过程中保持了他们对清朝的忠诚,在战争中死伤惨重。
也有的在清朝灭亡过程中,选择了对清朝朝廷视死不见,轻易的就向革命军投了降,其中有不少还加入了民国后来的军阀部队中。
在这所有的八旗驻防地中,损伤最为惨重的是西安驻防地和荆州驻防地,在西安的满城所在地,几乎大多数士兵和旗民百姓在动乱中丢掉了性命。
荆州驻防地在经过长时间的抵抗后,最终选择了投降,而在此过程中,他们有4/5的士兵和旗民死在了战争之中。
至于其他地区的八旗驻防地虽然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伤亡,但都不如西安、荆州这般严重。
在这众多驻防地中,受到损伤最小的是宁夏驻防地和成都八旗驻防地。
在那次浩大的动乱中,宁夏驻防地因为敌人弱小、自身实力强大,所以他们的根基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动摇,他们是凭实力保下自身的。
而成都驻防地有些不同,成都驻防地的八旗子弟们在遭遇到危机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了投降,所以在后来受到了四川方面很妥善的对待。
除了以上这些案例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凶狠的驻防地,比如福州的驻防地在动乱爆发的时候,就先下手为强杀了他们驻防地周围不少的汉人百姓。
不过在福州驻防地被打下来后,相关军队并没有对他们实施报复,而是采用温和手段安抚起了他们。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各省八旗驻防在清末动乱中的大概结局,他们中有些在动乱中差不多全员灭绝,也有不少并没有被消灭掉,而这些驻防地,一般经历了三种不同的结局,第一种是在投降的情况下完整保留了下来,第二种是在自身实力充足的情况下,凭借实力完整保存了下来,第三种则是最开始进行了抵抗,但是实力又不充足,因此在遭受到一定损失后,投降保存下了部分实力。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