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不写诗或不会写诗的人,同样可以评论诗。这是没问题的。因为写诗和评论诗是文学的不同方面。写诗的,称为作家或诗人,而评论的,可称为文学评论家。诗人的创作,可能是本着内心的冲动,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直观感受。未必真正理解自己表达情绪的社会意义。而评论家可以通过诗人的表达,理性分析他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是诗人和评论家的不同。

就格律诗而言,格律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是为了表现内容的。形式是文,内容是质,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既然是律诗,自然是要合律。如果不合律,形式上就先有了瑕疵,别人指出来,也无可厚非。

以诗而言,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绝对完美,是很难的。所以,以严格的律诗规范来衡量,许多优秀的诗篇,都是有问题的。所以,凡做诗的大抵知道诗文以意为先,若是有好的意境,形式上有点瑕疵不算毛病。

现在为什么网上许多人特别在意平仄呢?我觉得,这与孔乙己炫耀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是一个心理。就是显示自己的有学问。对一首诗的理解,其内容和意境对人的感染力,远远高于格律。但是,诗的意境是活的,一首好诗, 是可以雅俗共赏的。文学修养高的,可以有所体会。普通人照样可以感觉到它的好。所以,同样的内容,根据读者的不同,可以有万千种感受。而格律,就是个死套子。如果记住了,就可以按套子去套。所以,对格律而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对内容而言,理解的深浅没有绝对的标准。况且,大多数人读诗的时候,不太在意格律的问题。反正,好诗大体是合律的。这样,谈格律就成了显示学问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与几十年前相亲时口袋里多插几支钢笔的味道是一样的。真正的学问并不在钢笔上。

我个人并不讨厌在文学批评基础之上对别人提出意见。但我很讨厌这种以万能武器的方式对别人的攻击。如果真正有水平,应该以作品说话,就像王勃,当你写出《滕王阁序》的时候,别人写的不如你,自己就处理掉不会拿出来了。我很讨厌金圣叹这样,自己不会写小说,却把别人的作品给腰斩。如果真正有水平,应该使自己修改后的版本取代原著。如果做不到,就是自做多情。金圣叹改《水浒传》,就是这样。这事虽然与谈平仄不太相干,但背后的原因是一样的。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但实际结果却未必。

总之,诗词评价中,只谈格律,不谈内容的做法,毫无意义。

个人看法,未必准确。

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野狐试答

题主好,你的问题描述一个现象,我们在头条中可以看到很多读者,在读古诗的时候常在评论里说这首诗不和律,那个地方平仄不合适等,就这个问题和诗的格律我很高兴和你交流一下。

一 什么是格律

诗歌、诗歌,诗在产生的时候就是用来唱的,它必然有节奏和韵律,这也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色。格律是诗歌的格式和音律,诗歌都存在格律问题。近体诗在格律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所以一般说格律只是指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以五七言律诗为主,兼及五七言绝句、排律。格律就是“格”和“律”,“格”主要指对仗、字数,八句四联,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字数固定为40和56,绝句又叫截句,律诗的一半,要求同律诗。格还包括起承传合,甚至有格调要求,打油诗和律都不能算数的,因为格调不够。“律”主要是用韵和平仄问题,属于音律方面的要求,很具体细碎,不具体展开了,有兴趣自己网上可以查看。

二 格律与诗

任何艺术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任何艺术的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就是在唐代很多诗人也会出格、出律的,崔颢的《黄鹤楼》因为出格而成绝唱,出律的诗就更多了。科考不出律就好,涉及前程问题,平时抒发情感,古人也不会那样死板地削足适履,玉有瑕,有瑕才是玉。

形式强调过头必然会伤害内容。在大讲格律的唐宋,为什么古体诗依然很盛行,就是它的限制没有律诗那样严格,李白的成就主要在乐府歌行体,就是他不喜欢约束。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在这方面展示才能,李贺愿意把自己写到吐血,他高兴这样,也没啥不好。

三 现在的格律

现在写古诗,我觉得还是写古体诗为好,既有古味、古趣,又没有太多的束缚。再说古音和现在的音在很多字上面早已不同了,按古代还是现代的呀,多累呀。平仄就那几种固定格式不憋屈吗?要是音乐的1/2/3/4/5/6/7也排成几个固定的格式,像律诗一样,那音乐还有生命力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写诗也好,读诗也好,不要太过于在这方面纠缠,就是作律诗也应该在守与不守之间,毕竟是为了悦己愉情,不是为了折磨自己,又不参加科举考试。

对律诗的格律问题,现在高中学生也只是简单了解一下,知道有这回事,大学中文系四年出来,也没几个人精于音律。

话又说回来,如果个人喜好音韵学,有志于在这方面有所成就,那很难得了,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内容,而且很冷门,需要有人传承。

个人浅见,有此雅好的朋友多有得罪,见谅。

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在头条里对联作诗纯属属娱乐,消磨时间,头条里人才众多,学识渊博各出奇招,为人们经验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代诗人作家为后代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丰富的写作经验,有很多能人老师都继承下来了,也仿效古人写了很多古诗与现代诗,解放后取缔了科考制度,棍据新的时代学的文化知识多又广,古今中西文化结合多元化,古诗对联等很多的传统文化都淡化了,对于写诗平仄这些很多新教师都无法去理解去再传授给学生,现在经济化效益时代,只是大家在空余时间玩玩手机头条,长一点的文章很少人看,只有赶时毛的娱乐圈有人喜欢,写诗作对又费时又动脑很少人参与,都是为了兴趣去打一些插边球!

内行看诀窍,外观奏热闹。

书洎渊广奥,全是水上漂。

学海有波涛,小心才为妙。

你若功夫深,学海去捞针。

办事太死板,与时难俱进。

莫要揭人短,摇船过也行。

八仙同过海,各显各才能。

你真有神通,多教徒儿孙。

诗词作贡献,培养接班人。

才华讲平仄,文好人人敬。

无(吾)才学不精,想在头条混。

学写诗词篇,难免有缺陷。

水平有高低,不要太在意。

语对句圆滑,我也赞美他。

相识是缘份,不要伤人心。

头条一家亲,互帮共前进!

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因为这种人精通或略懂古代韵文中的骈文。骈文是借古代马车四马或两马并行拉车步伐整齐合一声响韵近的特点演进成的文体。这种文体上下句要求字数相等且对应的字音平仄按律相配。平仄声韵演化成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平上折去四声,也称汉语拼音的一二三四声调。骈文盛兴于秦汉,唐宋吸收其艺术之美并完善于楹联的运用。及至元清诗文中的平仄开始灵活选择运用,主张重意境轻平仄,以强化字面本意和含蓄境界的拓展。这也是现代诗文中特别是对联对偶句创作的主流。

诗词对文体是用艺术手法将汉字组合成既可欣赏又意义深远的作品,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通过音韵美感受并体会到意境美。如果只强调诗对的平仄音韵格律为唯一标准,有时就选不出意思好的文字,即使安上平仄合格的字也会别扭意思不清更谈不上意境之美,让读者失望不感兴趣。这就是僵死运用音韵平仄无法创作出优秀诗对的原因。

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关于诗词的平仄格律历来争议就很多。

南北之争、新旧之争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本人虽然对平仄格律不大通晓,但并非没读过诗词,我认为:诗词应以意境第一,平仄格律次之。

一是从历代流传下来诗词看,名篇大多是意境好的,单纯的工整并无意义,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写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真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辞害意”。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二是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文化也不例外,难道还要我们现在人说古话、读古白话文,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是历史的东西当然要传承。专业学者作家在诗词创作上还是要讲究平仄格律的,一般人当以自由为好,能恪守平仄格律最好。

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题主提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问得很好!

西山诗词客以为,不写诗的人特别在意平仄只是一个过程问题,这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

不写诗的人,一般对诗的构成、要素和欣赏标准不清楚,认为诗是那种高雅人才玩的文字游戏,需要复杂的格律要求。这样,他在意识中就会认为‘此山有虎’,不可轻视,而这个‘虎’就是格律。

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会特别在意平仄,遇到不符合平仄格律的就认为这首诗有问题。

记得我初学写古诗的时候,遇到一个做包工头的老爷子。他是七十年代的中学生,认为我写的诗不符合格律要求,比较‘和蔼’地给我上了一课。当时我在现场做技术管理,也年轻气盛,就反过来给他上了一课。告诉他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平仄格律只是古诗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不注明是绝句或律诗,可以不遵守平仄规律。

老爷子当时不信,我又给他举了《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中的例子,他才恍然大悟。后来,我们就成了忘年交。

校正平仄是对写近体诗的人而言的,真正读诗的人反而很少看格律。

如果你标明了是绝句、律诗,就要遵守平仄的规律,因为绝句和律诗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

但是,还有一种诗体叫做古绝、古律,这种诗体是针对仄声押韵的诗而言的,其平仄格律和近体诗一致,除了偶数句要押同音部的仄声外。

对于诗的鉴赏,古来有之。

而以西山诗词客之见,诗以意境为胜,以格调、味道、情感为主要鉴赏要素,平仄格律只是外在形式,若非必要,可以不遵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