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1900年,慈禧对11国宣战,并谕令各省督抚招集义和团等类义民,以御外侮。
可是,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却搞起“东南互保”,不但与洋人保持和平,还镇压原本要招集参战义民。
抗旨不尊!
那么,事后,慈禧是如何“收拾”这些人的呢?
感谢各位督抚战后,慈禧曾说:“上岁若无刘(坤一)、张(之洞),东南各省就更乱了”、“全靠他二人,我母子在此稍安”。
慈禧不但没有找他们算账,反而感谢了刘坤一、张之洞。
话说得这么肉麻,是合人情的。
跟列强宣战,是你慈禧宣战的!所以,当时八国联军都要求:严惩慈禧,还权光绪!
所以,当时的慈禧,还真没心情考虑问别人的罪,先把自己的命保下来才是关键!
参与互保的张之洞、刘坤一,尽管擅自与列强“互保”,但在列强提出的惩办慈禧问题上则表态“万万不可震动我皇太后、皇上”。
同时,他们给出的说法更是给慈禧开脱:朝廷原本是要和好列强的。只是被“首恶”利用,“匪人”劫持,才不得不宣战的!而我们与列强保持和平,正是受了朝廷的旨意!
所以,朝廷上谕也就借坡下驴:去年京师扰乱,曾谕令各疆臣守好地方,不要开衅!东南订的那些协议,都是奉了朝廷谕旨的!
虽说列强最终决定“放过”慈禧不完全是因为几个大清督抚的态度,但是,这些地方督抚的态度也帮助列强认识到:“保全”慈禧,已经可获得最大利益;非要坚持惩办慈禧,意义不大,搞不好还会使情况复杂,便将慈禧从“祸首”名单中划去。
正是在东南督抚的协助下,慈禧得以把锅甩给载漪、刚毅等“首恶”以及义和团,继续做自己的太后。
“东南互保”,保住了慈禧!
如果说朝廷上谕还是官方性质的朝廷场面话的话,那么,慈禧个人肉麻的表态,就应当不完全是逢场作戏了。
借重强势督抚,实施改革不仅只是表达感谢,慈禧还将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强势督抚兼任中央职务,共同推行“新政”。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朝廷曾表示:国势如此,我们要搞新政。请朝堂重臣、各省督抚在2个月内复奏,对新政发表意见。
2个月期限后,在朝重臣基本都“交作业”了,但各省督抚则基本没有人上奏。
如果不借重强势督抚,只靠朝廷,连个“作业”都收不到!
没办法,朝廷只好设立政务处,让李鸿章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张之洞、刘坤一“遥为参领”,催“作业”。
最后,朝廷以刘坤一、张之洞的奏折为指导性文件,才使新政启动。
此后,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强势督抚,开始兼任各类中央职务,参与到朝廷决策。
从此,几个强势督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了晚清最后的顶梁柱。
顶梁柱大清本以资历最高的李鸿章为政务大臣,试图借重其威望。
不过,《辛丑条约》签了没多久,李中堂就倒下了。
次年,刘坤一也倒下了。
张之洞、袁世凯,成了大清的顶梁柱。
地方层面,张之洞、袁世凯,在湖北、直隶,一南一北,搞出了新政的模范省区。
中央层面,张之洞、袁世凯通过规范留学生章程、废科举、改革官制、操练新式军队、预备立宪等方式,试图富国强兵。
慈禧重用张之洞、袁世凯等人,但同时又以帝王术多方控制,并使张袁之间、满汉之间相互掣肘。
在顶梁柱的支撑下,大清又支撑了10年。
捅破天的顶梁柱权力问题上,慈禧是比较明智的。
她清楚:此时的大清,已经不可能离开汉人重臣的支持了。
在她去世前,强调:在用人上要化除满汉之别。光靠满清贵族支撑不住!
但是,慈禧死后,摄政王又想使满清权贵独占权力。
他排挤袁世凯,以为军队在陆军部之手即掌军权,又推出“皇族内阁”,以偷换概念就可以永保特权。
最后,当初的顶梁柱,把大清的天捅破了。
张之洞长期主政的湖北,发起了武昌起义。
袁世凯的北洋军,逼清帝退位。
自太平天国起义后,大清的经制兵已不能用,靠“兵为将有”的湘淮军才得以续命。
因此,只有笼络汉族实力派,才可能使大清续命。
八国联军侵华时,以汉族实力派为代表的地方督抚虽违命,但毕竟仍然维护满清统治及慈禧本人,慈禧既不必也没有能力制裁。
只有继续拉拢,才可能给大清,也给慈禧自己续命。
只是:既不能统一领导抵御外侮,又不能真心顺应潮流变革的朝廷,到底是应该要被淘汰了。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八国联军侵华的期间,慈禧向全国下诏,对十一国开战。随后有九位督抚级别的官员拒不奉诏,参与了东南互保事件。事后慈禧对这九个人的任免结果如下:
李鸿章:被慈禧寄予厚望,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担任与八国联军谈判的全权代表。签署《辛丑条约》后不久,因胃血管破裂,于1901年病死在北京。
刘坤一:被委以重任,因东南互保有功,加封为太子太保,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902年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许应骙:起初被委以重任,继续担任闽浙总督一职。但很快就遭到御史的弹劾,说他在任期间碌碌无为,搞得福建积弊甚深。慈禧让张之洞查复,张之洞调查后,认为御史是在胡说八道,主张不对其进行惩治。但清廷仍然死揪着不放,罢免了许的职务,将其开缺回原籍。最后许应骙于1903年病死在了老家广州番禺。
德寿:唯一参加东南互保的满族官员,时任广东巡抚。李鸿章奉诏北调直隶后,他代理两广总督,病逝于1903年。
王之春:时任安徽巡抚,事后被平调,担任广西巡抚。在广西期间因为卖国,将广西的出路权和矿权低价转让给法国,引起诸多国人的愤恨,掀起了倒王运动。清政府被迫将王之春革职。1906年,王之春在老家衡州府病逝。死后朝廷追授其为光禄大夫和建威将军。(均为正一品)。
张之洞: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张之洞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袁世凯:被委以重任,但由于权力太大,被慈禧架空,调至京城。慈禧临终前,袁世凯官至军机大臣兼任外务部尚书。
盛宣怀:因保护东南地方有功,被慈禧赏加太子少保衔。慈禧临终前,盛宣怀被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
刘树棠:时任浙江巡抚(署理),其后事迹不详。
综上所述,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当年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大员,慈禧基本上都没有对他们进行惩治。不过,慈禧没有惩治,不是她不想惩治,而是她不能惩治。具体原因有四点:
第一、慈禧手上无兵可用戊戌变法被镇压后,清政府组建了一支武卫亲军,一共分为五部。这五支部队的领导人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战死在天津前线,其部被宋庆收编;甘军董福祥部因为得罪了洋人,被联军列为黑名单,强制要求将甘军解散。
而北洋新军的统帅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毅军的扛把子宋庆跟袁世凯又穿一条裤子。慈禧拿他也是没办法。(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来,慈禧辛辛苦苦组建的武卫军,就这么“全军覆没”了。
并且这还没完。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沙俄以十九万大军突袭中国东北,将清军驻守在东北老家的九万主力军队全歼。这一事件称为沙俄入侵东北之战,也叫“庚子俄难”。
因此,清政府与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时,慈禧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皇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要是敢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她已经没资本了。
第二、东南互保在名义上无罪慈禧向八国宣战后,李鸿章不想奉诏。但又不能明说,于是他想出一个绝佳的借口:朝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的“矫诏”,是奸臣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此借口一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立即响应。
过了两个月,八国联军杀入北京,逼得慈禧不得不逃往陕西,并请东南互保的牵头人李鸿章北上替自己擦屁股。
这实际上,就等于是慈禧承认朝廷错了,自己下的是“乱命”,东南互保是对的。(否则干嘛要请李鸿章呢?)
因此,倘若慈禧事后还去追究东南互保的各位督抚的“抗命”,那仿佛是说当初自己对外宣战还是对的。这对于当时已经沦为洋人的走狗的慈禧而言,这不是打脸么?洋人也不会放过她。
事后,慈禧以“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为由,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赏太子少保衔。这实际上,就是清政府给东南互保定了性。
不过,李鸿章就倒霉了。他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还要替慈禧背锅。
第三、互保十省的盘根错节,势力太大互保十省督抚,基本上穿一条裤子:两广总督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两江总督刘坤一是湘军江忠源的旧将;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湘军和淮军的关系都很好;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胡林翼的军需官,盛宣怀自己与李鸿章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山东巡抚袁世凯是淮军吴长庆的旧部;闽浙总督许应骙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江忠源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
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关系牵连,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如果慈禧动一个,怕是互保十省分分钟要造反。
事实上,东南互保十省当时也确实有联合造反的想法。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提出让李鸿章当大总统。即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而李鸿章幕僚刘学询也写信给孙中山,希望其回国帮忙。(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这种分分钟要散的节奏,慈禧心知肚明。所以她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
事后,除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安徽巡抚王之春被免职外,其余都没有被罢官。而许应骙和王之春被罢官,也不是因为他们曾经参与东南互保一事。
▼夭折的“两广共和国”▼
第四,还有利用价值辛丑之后,清廷已经风雨飘渺,不得不同意改革(清末新政)。而恰好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都偏向于改革,是推动慈禧改革的中坚力量,需要加以拉拢。
李鸿章就不用说了;张之洞、刘坤一于辛丑之后上了《江楚三折》,请求改革;袁世凯编练过新军,是改革派;盛宣怀办过铁路邮政,也是有改革经验之人。
反倒是朝廷里面怂恿利用义和团、怂恿对外宣战的几位,如载漪、刚毅等人,都是极端保守派,完全不懂改革。
因此清廷要搞“新政”,就不得不继续倚重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督抚。否则,慈禧连帮她推行改革的人都没有。
类似于岑春煊那种既忠于清廷(主动带兵勤王救驾),同又偏向改革的人,当时压根就没几个。慈禧能用的人,只有东南互保的那几个老油条。
不过,慈禧在事后没有作为,不代表她不想有所作为。
李鸿章、刘坤一、许应骙三人病死后。慈禧在1904年以江南制造总局迁移为契机,委派铁杆心腹铁良南下,完成了“划一营制”与筹措军饷的任务,打破了东南督抚对东南地区财权和军权的垄断。互保局面至此瓦解。
其实这也说明在慈禧的心里,她对东南互保还是很忌惮的。并非不想报复,只是报复的时机没到。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有人曾质疑为何八国联军可以那么轻易的杀入北京城?其实这就与南方各路督抚的东南互保有关。
那东南互保是个什么政策呢?
在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侵华前,列强为了减轻阻力,曾与清政府的南方各省督抚达成这个“东南互保”协议。
东南互保,即东南地区督抚联通起来违抗慈禧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对列强不抵抗。对于慈禧的命令,东南督抚们只称慈禧是在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可以选择不听从。
其实早在列强来找东南督抚之前,督抚们就一直在商议着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对于慈禧太后之后又向十一国宣战,督抚们也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于是在列强找来要合作之时,立马就答应了,签定了《东南互保章程》。
东南督抚们甚至都已经想好了二手准备,若清朝完了,慈禧“仙逝”了,就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以主持大局。只不过之后清政府还是没完蛋,苟延残喘了下来。
参加这个东南互保的督抚们主要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臣,除了我们熟悉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两江总督刘坤一这四人。
那么这七人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求和后,到底如何了呢?我们以1900年为界限看,因为1900年这档子事才发生,所以要看这七人如何?则得看这七人在1900年之后是如何了。
先说李鸿章,他在此事过后反倒被慈禧继续重用,慈禧在逃亡之中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并调任为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让李鸿章来收拾烂摊子。李鸿章被迫北上,在巨大压力(背锅与列强漫天要价)面前,李鸿章在到达北京后病倒,在签订完《辛丑条约》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张之洞在此事后,没收到任何处罚,依旧照常,在后来慈禧死后还成为中枢重臣。
袁世凯我们都很清楚了,他也依旧受到慈禧重用,在李鸿章死去,被慈禧受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班李鸿章。
许应骙也开始没受到慈禧的报复,不过他在1902年御史李灼华上奏弹核督闽不佳,被开缺回籍。此后回归乡里深居简出。奎俊、盛宣怀、刘坤一也是一切照常,甚至在后来还受封了,比如当时盛宣怀没过多久就被加上了太子少保。
总的来看,慈禧并没有报复他们,大多是和往常一样对待,甚至有些还被升了官。而这其中原因,并不是慈禧心地有多善良。
慈禧需要倚仗这些人,特别是李鸿章,他还得要李鸿章去签署条约,而其他人她也需要他们支持,因此慈禧是不会对他们怎么样的。而且慈禧也没能力去报复他们,东南督抚们有胆量不去救,当然也能有胆量联手起来反,若慈禧还想着算账,怕东南督抚们就只能放手一搏了。
在那个时候,清政府其实已经没有实际统治力了,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当的弱,所以慈禧要做的也只能是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对11国宣战,并谕令各省督抚招集义和团等民间组织抵抗外侵。
可是南方以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为代表的地方督抚搞起了东南互保,不但与洋人保持和平,还镇压原本要招集参战义民。
战争结束后,因是慈禧宣的战,联军要求慈禧下台,还政光绪,又是南方督抚及力保全慈禧,割地赔款,慈禧哑巴吃黄莲心知肚明。为了保全自己,东南互保也就不了了之。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在晚清时期发生过一次历史上少有的“集体抗旨”事件,那就是著名的“东南互保”。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气急败坏的慈禧听闻洋人要杀入北京将她赶下台,于是下了一个对十一国宣战的诏书(如今网上喜欢说是向全世界宣战)。而此时在东南担任督抚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联合东南地区的各地督抚一同发起“东南互保”,声称慈禧下的诏书是“乱命”拒不执行。由此八国联军与义和团的战争主要被控制在河北、天津和北京一带,没有蔓延至全国(或者说没有蔓延至南方各省)。
抗旨换来加官进爵“东南互保”时期,东南各省的总督和巡抚们联合抗旨。这在其他王朝时期可以说是无论如何也要被追究的重罪。结果羸弱的清政府不仅不能将这些“抗旨”的督抚们问罪,反而在事后对这些督抚们加官进爵。
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狼狈逃往西安的路上,慈禧就已经开始抛弃义和团和守旧派的大臣,开始向东南的督抚们示好。到了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和光绪返回北京后,更是开始对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们进行了大肆封赏。似乎这些督抚们不是大逆不道的“抗旨”,倒像是他们集体奉诏勤王救驾一般。
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们的结局参与东南互保的基本都是湘淮两系的汉族官僚。其中的主要代表是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盛宣怀等4人,参与其中的还有袁世凯、许应骙等5人。而端方、奎俊等人虽没有参与,但是也支持东南互保。
在主要代表中,刘坤一、张之洞和李鸿章分别担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李鸿章被委以全权与联军议和谈判,并在签订《辛丑条约》不久之后病逝,清政府追封他一等侯爵。而刘坤一和张之洞则留任原职,1902年,刘坤一病死在任上。张之洞则成为此后清政府内部权势最显赫的封疆大吏,直到慈禧病死前入京,在清朝灭亡前夕病逝在体仁阁大学士的任上。而在东南互保中四处联络督抚的邮政大臣盛宣怀在事件平息后,也一路高升,被赏太子少保衔,并官至邮传部大臣。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因为盛宣怀镇压“保路运动”的政策被清政府革职。
在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们中,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因为年轻且富有才干。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武卫军的最后力量,使他很快成为晚清最具权势的大臣,最终在辛亥革命中逼迫清帝退位。而担任广东巡抚的德寿则是参与东南互保的唯一一位满族官员,他在李鸿章北上谈判议和时代理两广总督,后来在1902年病逝在漕运总督的任上。担任闽浙总督许应骙则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在1902年因为御史弹劾执政福建浙江的弊政被开缺回籍,第二年病死在家中。而时任安徽巡抚的王之春在后来调任广西巡抚,在1903年,因为预借法军镇压起义从而激起民愤被解职。而最惨的是担任浙江巡抚的刘树棠,他在东南互保时犹豫不决,导致浙江的民团与洋人的冲突激化,最终被清政府抛弃,反而因为保护洋人不力被革职。他也是唯一一个参与了东南互保而被问罪的地方督抚。
而端方和奎俊当时分别是代理陕西巡抚和四川总督。两人虽然没有参与东南互保,但也是公开支持的。在后来两人都继续平步青云,奎俊从地方督抚转任中央大员,先后担任刑部、吏部尚书,后来还担任内务府大臣。在清帝退位后,被袁世凯的北洋政府解职。而端方则先后在湖广、闽浙、两江和直隶等地任职,在武昌起义前夕,受命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最终被哗变的新军所杀。
综上,参与和支持东南互保的督抚们除了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浙江巡抚刘树棠基本都没有受到追究。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有几个也被解职,但大都与东南互保没有直接关系。
公然抗旨为何清政府无力追究东南互保中,这些地方督抚公然抗旨,这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是非常罕见的。至少在清王朝的历史上是独有的。而作为清朝政府的实际掌权人慈禧为何无力追究,反而要公开承认东南互保的合法性呢?
参与的地方督抚实力太强:在这次东南互保中,参与的地方督抚有八个,明确表态支持的也有2个。而这些督抚管辖的地盘则包括东南半壁江山,这些地区是清政府的重要赋税来源,失去而来这半壁江山,清政府的财政将立即崩盘。而刘坤一、张之洞和李鸿章都是最著名的洋务大臣,他们在地方的实力是无可质疑的。这些督抚盘根错节,慈禧根本不可能将他们连根拔起。
清政府的实力太弱:在东南互保时期,慈禧领导的清政府除了大义名分,估计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任何方面都无法和这些地方督抚抗衡。首先在经济上刚才已经提到,这些督抚控制的地盘是清王朝最富庶的地区。其次在政治上,在镇压完太平天国之后,地方督抚尤其是东南地区的督抚基本上就是汉族官僚把持,尤其是湘系和淮系两大势力在东南各地盘根错节,甚至在中央因为李鸿章等人的缘故,汉族官僚的地位也大大提升。最后在军事上就更加明显,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开始,清政府的国防军就基本被从东南走出的湘军和淮军取代,这些军队就是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带出来的,清政府还真不一定能完全控制这些军队。虽然甲午战争的失败,淮军系统遭受重挫,而清政府也建立起了一支直属的常备军——武卫军,但是八国联军入侵一役,武卫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因为被他带到了山东参与了东南互保成为仅存的一支。而慈禧倒头来发现她从西安返回北京都需要参与东南互保的袁世凯保护。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南方督抚施行东南互保,战争结束后,慈禧怎么对待这些督抚的?
八国联军的屈辱之所以会爆发,其实最早来源于一场清朝皇族内部的矛盾。
在经历了康有为等人的刺杀事件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感情越发淡薄到了冰点。
慈禧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在她看来,光绪是在自己的扶植下才能当上皇帝的,如果没有自己,那光绪就什么都不是,所以在发觉光绪有可能参与到对自己的刺杀中后,她就渐渐产生了要把光绪踢下皇帝宝位的想法。
按照她在朝廷中所掌握的权势之庞大,废掉光绪的事情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但是当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一些西方国家觉得慈禧废掉光绪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在清利益,所以他们就阻止起了慈禧太后。
再加上后续一位亲王欺骗了慈禧太后,夸大了西方人在这里面的态度、诱导慈禧太后产生了西方人要帮光绪夺权的想法,慈禧这才纵容了义和团对北京城内的西方人进行了烧杀抢掠、对国内各个省份进行了战争动员,就要对西方人打响战争。
英国人对东南互保协议的影响正是在慈禧的这一系列挑衅下,列强国家们才组建了联军,打响了对清朝的战争。
不过在八国联军侵华前,有一个国家却首先考虑到了自己的在华利益。
这个国家就是当时在世界上声望排行第一的英国,他们为了防止战火会蔓延整个清朝,导致自己在上海租界中经营多年的财富被战火付诸一炬,他们就首先对清朝东南一带的实权派人物们进行了活动。
然后在英国人的牵桥搭线下,才出现了后来的东南互保协议。
当时,清朝东南一带的很多实权派人物都参与到了这个互保协议中。
这些实权派人物分别有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两江总督刘坤一、铁路大臣盛宣怀、浙江巡抚刘树棠、山东巡抚袁世凯、广东巡抚德寿、安徽巡抚王之春等多位清朝末期的封疆大吏。除了他们这些人之外,虽然当时的陕西巡抚和四川总督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协议中,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差不多相当于默认了东南互保协议。
慈禧并没有报复那些封疆大吏后来,就是1900年八国侵华战争的爆发。
1900年,八国联军的先遣军首度登陆了天津,他们在天津支撑到了后续军队的到来,然后才一起杀到了北京。
而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虽然慈禧太后焦急无比地不停调集这些东南一带的封疆大吏,但是这些封疆大吏们却理都不理慈禧太后,直接公开宣称慈禧太后的命令是乱命,对其不予执行,很完好地和西方国家保持了中立关系。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合作,导致了慈禧最终只能携带着光绪等一众人等逃离北京,跑到了西北一带去避难。
虽然历史中并没有确切记载下慈禧当时对这些封疆大吏们的感觉,但只要是正常人,我觉得都能想象出慈禧的愤怒。
按照常理来说,在慈禧重掌大权之后,理应是要对这些封疆大吏们进行报复的,不过历史中的真实发展轨迹恰恰相反,慈禧在重新收回权力后,不仅没有对这些封疆大吏们进行报复,反而继续重用起了他们。封疆大吏们的势力庞大至于慈禧为何这么做,我觉得原因很简单,不是她不想报复这些人,而是她根本就没有办法报复、也没有那个胆子报复。
众所周知,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清朝各地的封疆大吏们开始获得了远比以往庞大许多的权力,不再如同清朝中前期一样处处受制于清朝朝廷的掣肘,开始渐渐走上了向军阀转变的道路。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清朝的朝廷已经失去了对这些封疆大吏予杀予夺的能力,只能任由他们发展,小心翼翼的保持着和这些封疆大吏们之间的平衡。
从东南互保协议中,张之洞提出如果北京崩溃然后推选李鸿章成为中华新总统的决议,就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其实已经发展到了足以自立的程度,只不过因为受到清朝廷的影响,才一直保持着以往的状态没有变化罢了。以当时他们势力的庞大,一旦他们发生了反扑,那结局将是无法设想的,因此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慈禧在重新获得权力后,反而会笑脸迎向这些封疆大吏们了。
所以说这就是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结束后,慈禧对待那些“东南互保”封疆大吏们的态度,虽然很生气,但在顾及到影响的情况下,只能强行压下自己的怒火,继续让他们待在权力高位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