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对马超黄忠的封赏各有不满,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
听说马超来投后,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马超可以和谁相比”?
诸葛亮知道关羽“护前”(争强好胜),就回答:“马超牛逼,跟英布、彭越差不多,可以和张飞一比,跟您比还是有差距!”
关羽听后大喜,拿着诸葛亮的信“以示宾客”。(《三国志.关羽传》)。
此后,关羽又质疑了对黄忠的封赏。
刘备称汉中王后,以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关羽不肯接受!
费诗好一番巧言,才使关羽“大感悟”。(《三国志.费诗传》)。
另一方面,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时,“一军皆惊”,而一直喜欢“提出异议”的关羽却似乎没有表达什么意见。
关羽为何“厚此薄彼”呢?
不如回顾当时的实际情况,看看:如果您是关羽,您会不会“吐槽”马超、黄忠得到的封赏?您会不会“吐槽”魏延得到的任命?
马超:一来就居高位马超投靠刘备后,立刻被封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
平西将军,是重号将军。比当时关羽的荡寇将军、张飞的征虏将军都要靠前!
也就是说,马超,一个新来的,立刻成为刘备集团中职位最高的武官!
一直以来,关羽、张飞都是刘备集团最靠前的武将。
在平西川战期间,关羽守南郡,确保后方安稳,张飞从征,多有战功。
可是,打完西川,关羽、张飞莫名其妙地被马超“插”到了前面。
关羽怎么会服呢?
刘备以“顶格待遇”延揽马超,是出于全盘考虑。
马超原本的地位就很高,在西北羌氐心中地位极高。
以极高规格延揽马超,不仅是出于收复马超这个人才的考虑,也是为了今后联合、招揽更多的外来人士,尤其是西北的羌氐人士!
不过,最高领导的全盘策略,引起下面的不理解是正常的。
关羽本人不理解,关羽手下的荆州方面军将领当然也不理解!
但是,关羽又不可能直接去问老板!
“天子无私事”(虽然刘备当时还不是天子),老板不可能明确告诉你:我给马超的待遇是虚的,给你的是实的!(除非想赶马超走)
所以,关羽只能以私人名义“请教”诸葛亮。
诸葛亮以私人名义表示:放心,你的排名在马超前面!
关羽“以示宾客”,除了自己虚荣以外,更多也是安抚手下将领:放心,你们虽然不在刘备身边,但是,你们没有被歧视!
黄忠:突然插队的“中层”马超是突然“插队”的外来人才,黄忠则是突然崛起的“老员工”。
从209年加盟,到211年出征益州,黄忠在荆州与关羽等人共事了2年多。
当时,黄忠只是假行稗将军。稗将军还要“假行”,级别比关羽、张飞低得多。
而且,黄忠的年纪已经不小。放到今天的职场,大约是一个“40岁还没混上高层”的“老兵”。
今天的职场会轻视“35岁以上”的中基层员工,那么,关羽轻视黄忠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是,到刘备称汉中王时,黄忠已成了后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为四方将军,排名有先后,但级别相当,“齐位”。
作为资历最老的将领,关羽也没有吃老本,“董督后方”,功劳也不小!
马超我不熟,他爬到我前面,可能是他牛逼吧!
黄忠我可认识呀!他怎么和我“齐位”了?
诸葛亮知道关羽会不爽,在刘备要封黄忠为后将军时曾提出担忧:关羽肯定不干!
刘备答:不怕,我来搞定!(见《三国志.黄忠传》)
于是,费诗劝告关羽:你和汉中王是一体的(股东),你不应该过于计较官职俸禄高低!现在你和黄忠级别一样,但是,你在汉中王心中的地位怎么能一样呢?我只是个传达指示的,你别为难我!(《三国志.费诗传》)
如此,关羽才作罢。
魏延:担子重,待遇不高如果你是关羽,你可能也不会不满魏延。
因为:魏延担子重,位不高(比之关张马黄)。
魏延,以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汉中、南郡,是当时对曹作战的最前沿。
区别是:南郡如果压力太大,无论是刘备顺江而下,还是孙权盟军救援,速度都极快。
215年吕蒙袭南三郡时,刘备在极短的时间内即率数万大军抵达公安,支援关羽。(至于吕蒙“白衣渡江”时刘备不援,那恐怕不是“来不来得及”的问题)。
而汉中,路途遥远,益州援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支援。
在后来的兴势之战中,费祎花了数月才抵达汉中战场,此前数月,都要王平独自抵抗!
所以,守汉中的担子非常重!
正因如此,当时众将都以为要张飞这样的“重将”才能镇守,得知是魏延时,“一军皆惊”。
但是,岗位重要,不代表职位高!
“督汉中”,任务重,但汉末时期的“督”,更多是一种任务,而不是正式官职。
魏延督汉中,但当诸葛亮到汉中组织北伐时,就不设汉中都督了,魏延改为前部督。
魏延的正式官职是: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镇远将军,位阶与关张马黄的前后左右将军尚有差距。
就爵位而言:当时关张马黄皆已封侯,而魏延当时还没有爵位。(刘禅继位后才封侯)
至于汉中太守,虽然位置重要,但也是太守级别的领导。
就掌握的资源而言,魏延也是比较“苦”的。
刘备军的主力随刘备本人活动,汉中军兵力并不多。(也养不起)
而且,曹操离开汉中时,迁走了人口,汉中基本没有民政、财政可管,接近纯粹的军事基地。
魏延坐镇汉中,任务重,但是,地位不高,其所掌握的军权、民政权、财权也不大。
所以,以魏延督汉中,是刘备对其能力的认可,而非待遇、地位的尊崇。
这样的“苦差事”,关羽有什么好质疑的?
马超在威望重、知名度高,但为人反复。
刘备以高位待之却暂不委以重任。
黄忠战功卓著。
刘备果断按功封赏,不为他人“不平衡”所阻。
魏延,威望不如马超,又没有黄忠定军山的“超级功劳”,但能力出众。
刘备虽不与高位却放手委以重任。
刘备善于识人、用人,可见一斑。
作为最重要的元老重臣,关羽“护前”,计较职位高低,质疑刘备安排,实在有些不该。
或许,正是这种“护前”心理,为关羽后来的败亡埋下了伏笔吧。
关羽对马超黄忠的封赏各有不满,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
这是《三国演义》的桥段,正史中没有具体的记载。
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从关羽对各位大将的封赏,可以看出蜀汉集团内部的一些端倪。
蜀汉之所以无所作为,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关羽的态度,可以看做是蜀汉核心层的态度。
在蜀汉上层存在严重的“亲者太亲,疏者太疏”的情况。
这是蜀汉不能走得太远的根本原因。
01
亲者太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派遣使者前部司马费诗到了荆州。
关羽迎接到公馆,还没有等费诗喘口气,就急急的问道:“汉中王封我何爵?”
费诗说:“五虎将之首。”
关羽问:“哪五虎将?”
费诗说:“关、张、赵、马、黄是也。”
一听老将黄忠也被封为五虎上将,关羽就不干啦,一肚子意见。
费诗就用刘邦封韩信为王,位在萧何、曹参之上的故事开导关羽,并且说:“你跟汉中王是兄弟,你就是汉中王,汉中王就是你啊。”
关羽茅塞顿开,于是欣然接受。
虽然是小说,关羽也不至于如此孩子气,但我认为,这个桥段还是比较真实的反应了当时刘备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
在刘备创业的前期,的确是三兄弟一心,不离不弃,刘备才得以生存下去;
但刘备之所以居无定所,像一个浮萍,四处游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能与地方利益集团融为一体,本土化战略实行的不好。
这是刘备最终不能有大的作为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最初与刘备一起打天下的铁兄弟绑架了刘备,致使他不能走得太远。
02
疏者太疏
刘表单骑赴任,能够成就荆州的霸业,就在于与荆州地方豪强和士族势力打成了一片,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
尽管刘表也是皇室宗亲的身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本而言,还是其正确的本土化战略。
而刘备占据荆州后,并没有做好本土化的工作,没有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
特别是诸葛亮、张飞、赵云在进入西川之后,关羽留守荆州。
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负,更与原有的荆州豪强士族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与傅士仁、糜芳等留守大员都搞不好关系,最终在关键时刻,给关羽背后一刀。
这看似是关羽一人的问题,实际上是蜀汉整个集团都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成都之后,刘备就面对着如何处理刘璋部属及当地豪强士族的问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关张是蜀汉的核心团队,刘备能够屡屡死里逃生,得益于三兄弟的不忘初心;
在取得荆、益之后,依然依靠这个核心,就很狭隘啦。
从关羽对待五虎上将的态度,就看出这种狭隘的理念在左右刘备集团的决策。
关羽说:“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人家老黄忠,凭得是自己的本事和战功,难道就因为没有马超的身世,关羽就感到很屈辱吗?
张飞一个杀猪的也能位列马超、赵云、黄忠之上,就因为他是你弟吗?
关公是财神爷,我不敢得罪他,我还想发财。
所以我不想把关公这个情绪,过度的解读。
但我认为,这种中国人固有的“亲者太亲,疏者太疏”的理念,在蜀汉一直严重存在,致使他们不能融入到地方集团中去,也就得不到地方势力的全力支持,这是蜀汉不能走得太远的根本原因。
就犹如你整天的提防你的邻居,你还敢出远门吗?
把自己的家放心的交给邻居,你走到哪里也没有后顾之忧啊!
关羽对马超黄忠的封赏各有不满,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
关羽表达的这些不满确实挺有意思,彻底暴露出关羽的心态和他的期望。
咱们来分析一下关羽的心理。
庞统殒命落凤坡,刘备西取川蜀的战略计划面临严重的挫折。万般无奈之下,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从荆州调往川蜀增援,留下关羽镇守荆州。
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中,他能力强,功劳大,资历足,威望高,留在荆州以御曹魏和东吴,本也无可厚非,是最佳的选择。
但关羽性格上有缺点,性情比较矜高自负,内心狂傲,“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与高层同僚的相处并不融洽。
关羽镇守荆州,独当一面,确实责任重大,但也意味着他很难建立功劳。
与关羽的情况不同,张飞、黄忠、赵云、魏延、刘封这些将领们却能在西川这片地域纵马奔腾,奋力冲杀,尽情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建功立业。
关羽很着急,坐在一边,看着别人积攒着功劳,一步步上升,关羽却无法一展抱负,只能做个旁观者,关羽的内心是煎熬的。
所以我们发现,这段时间里,关羽开始变得很敏感,情绪不稳定。
马超归附刘备以后,为刘备集团攻取成都立下大功。关羽坐不住了,马上给诸葛亮写信询问情况。诸葛亮很了解关羽这种心态,回信言道: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意思就是:关将军放心吧,任何人也撼动不了你的地位!
关羽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很高兴,把信给众人观看。
刘备收取益川后,继续向外扩张,汉中之战打响了。在各场战役中,各个将领也颇有斩获。
张飞在蒙石、瓦口关、宕渠几次战斗中击败曹军名将张郃,稳定了巴中,巴西。
定军山一战,黄忠斩杀曹魏重将夏侯渊,为刘备集团立下首功。
孟达、刘封取房陵、上庸,为荆、益两州之间的联系形成纽带。
汉水一役,赵云以寡敌众,袭扰曹军粮道,迫使曹军无奈之下,选择撤退。
年轻的魏延也战功累累,刘备收取汉中后,任其为汉中太守。
现在的关羽就尴尬了。刘备取得汉中,进位汉中王,大封功臣战将,关羽被封为前将军,位居众人之首。但是,在收取川蜀和汉中的所有战役中,他是寸功未立。
关羽要找个发泄不满的目标,找谁呢?
张飞肯定不行,张飞是三弟,功劳是实打实的。
马超也不行,上次已经表达过不满了,再纠缠就没意思了。
魏延也不行,人家有功劳,但没有爵位,也没有位列四大将军。担任汉中太守是刘备的主意,不能打大哥的脸。
赵云也不行,人家受封的军职也不高。
刘封也不行,那是刘备的干儿子。
关羽勉强瞄上了黄忠,“誓不与老卒同列”,黄忠也位列四大将军,还封了侯,他怎么能与我相提并论呢?
其实,关羽并非是对黄忠不满,他主要对现在自己所处的状态很不满意,别人都是因功晋封,而唯有他是以无功之身而位列众将之首,他最担心的是众人对他的看法,甚至疑心那群功臣猛将对他的能力和地位已经产生质疑了。
以关羽骄矜自负的性格,这当然是难以容忍的。
而“假节钺”,是刘备的暗示,给了关羽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他可以用战功来让众人心服口服。
北征襄樊,必要获全功,不能见好就收。关羽败亡,即源于此。
关羽对马超黄忠的封赏各有不满,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
对于关羽的性格,三国志的评语是“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也就是说,他善于养兵,但不喜欢与士大夫为伍。“士大夫”指什么?处于上层的官僚阶级,或者身份地位尊贵,名誉威望高的人。
关羽的性格养成,跟他早期的逃亡生涯莫不可分。他本是河东解县人,亡命在涿郡一带。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他的亡命生涯。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关羽的逃亡之路,一定是饱经风霜,期间肯定有很多的故事,他没少受这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所欺凌。
所以!他才会憎恶这些士大夫,什么孙权、马超、黄忠、糜芳、傅士仁等,甚至刘备的大军师诸葛亮。
而魏延跟关羽,恰恰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三国志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也是善于养兵,性格高傲自大,常常跟那些上层官员不和。
魏延跟关羽一样,是从最底层摸爬起来的。早期,他只是刘备的部曲,身份地位卑微,他的成就,是自己一点一点的战功累积起来的。对于魏延这样的纯靠打拼而成功的人,关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关羽不反对魏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跟演义不同,魏延不是降将,他是义阳的底层人士。以部曲的身份追随了刘备。
第二、跟关羽一样,魏延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打拼出来的。
第三、魏延的名位,远不及马超、黄忠,还没有达到与关羽平起平坐的高度。
第四、魏延是刘备的部曲,是刘备的心腹,魏延最敬重的士大夫,也是刘备。
反观黄忠、马超两人?一、黄忠
起初!关羽对黄忠的意见并不是很大。虽然黄忠是降将,但他毕竟是荆州的元老派系。而且投靠刘备之后,刘备也没有给他特别待遇,没有加官进爵、拜将封侯。
跟随刘备平定益州,由于功劳颇多,被升任为讨虏将军。这时候关羽也没有表达不满,因为这是黄忠应得的。平定益州,立了那么多的功劳,升为讨虏将军并不过分。
但是!刘备自任为汉中王后,考虑到黄忠斩杀了夏侯渊,功劳颇多,想提拔他为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齐位。
导致了关羽的不满:
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参考,《三国志·费诗传》黄忠加入刘备集团,才短短十年时间不到,期间也没有立下过什么不世之功。反观关羽,从刘备涿郡起兵开始,关羽就跟随了刘备,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是刘氏集团的奠基者之一。
如今一个加入刘氏集团不久的黄忠,居然与自己齐位。以关羽的孤傲性格,他肯定会不满黄忠。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黄忠是荆州降将。关羽生平除了看不起士大夫之外,对降将也不是很友好。
二、马超
马超就更离谱了,投靠刘备之后,领兵至刘璋城下,刘璋闻马超至,立马弃城投降了。刘备吞并了益州,喜不自胜,当即拜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并保持了前都亭侯的爵位。
当时关羽才是个什么官职?荡寇将军,保持前有“汉寿亭侯”爵位。张飞只是征虏将军,拜新亭侯。其他的黄忠、赵云、魏延,根本就没有爵位,官职更低。
马超一个降将,初来乍到,却摇身一变,变成了蜀汉的第一大将。他的平西将军,比关羽的荡寇将军官职还高。
所以在刘备的赏赐到达荆州后,关羽特地带回了一封书信。询问西凉马超的才能如何?换句话说,关羽在质疑马超的能力。
关羽不满马超、黄忠,原因以下几点:第一、马超、黄忠都是降将出身,对刘备是否持有忠诚,尚待考证。关羽对降将并不友好。
第二、马超、黄忠的地位与关羽齐位,又长期跟随在刘备身边南征北战,直接威胁到了关羽的二把手地位。
第三、马超是世代公侯,典型的士大夫。关羽不喜欢士大夫。
第四、黄忠是原荆州高官,加入蜀汉的时间尚短,而官爵地位提升过快。
第五、关羽长期坐镇荆州,没有上阵厮杀的机会,才能有所埋没。表达两次不满,实际是敲打刘备雨露均沾。
关羽对马超黄忠的封赏各有不满,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
谢谢邀请!
关羽的武艺不错,同时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也是出了名的,就拿东吴来说吧,和亲是当时加深两国关系的一种手段,关羽不同意也就罢了,且出言不逊羞侮使臣,说什么虎女忌能嫁犬子之类的废话,当然为此关羽也付出沉重的代价,自己及儿子的生命,几万将士外带荆州,相当于半个蜀汉。
马超一方诸侯武艺远在关羽之上,差点拿下曹操的脑袋,其它人还没这本事,但可惜是一降将。
黄忠,魏延就更不在话下了,关羽何须人也,是和刘备,张飞,称只道弟一齐起家的人,就连诸葛亮也让他三分,蜀汉谁是二把手的事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而关羽守荆州时是授假节钺的,全权负责,握杀生大权的,否则怎么可能襄樊战争是一场孤军作战呢?
看不起马超,黄忠,魏延,在关羽眼里应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诸葛亮也仅是表面现象,所以关羽战死后诸葛亮无什么大的反映,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事,闲聊!
关羽对马超黄忠的封赏各有不满,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
无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没有说关羽对马超的封赏有不满,而是关羽对黄忠的封赏不满,关羽的理由是:大丈夫不与老兵同伍。
而关羽对马超,只有在马超刚投降时,关羽曾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询问:马超武艺才干与谁人可以相比?
而诸葛亮的回复也非常有意思,诸葛亮是这么回关羽的:
马超文武兼备,勇猛超群,不愧是一代人杰,是英布、彭越一类的人物,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但不及美髯公(指关羽)超凡出众、卓尔不群。关羽收到诸葛亮的回信后,看完心里美滋滋的,还把诸葛亮的回信拿给在场的宾客传看,关羽对马超的不满,表面上看是关羽由于自身性格的孤傲而对马超的嫉妒,实际上是关羽对自身地位的担忧。
关羽问的是马超武艺如何,诸葛亮回答的却是说关羽的胡子很漂亮,诸葛亮不仅成功的转移了话题,还把马超、张飞、关羽都夸奖了一番,可见诸葛亮非常聪明,也非常能把握好关羽的想法,化解了关羽的担忧。
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刘备集团的位置就是除了刘备之外的头号人物,在刘备集团发展壮大之前,本来就人少,关羽一直当之无愧以老二的地位自居,而且刘备也是这么对待关羽的。
刘备如果需要分兵的话,必定是关羽带领一支军队,而刘备带领另一支军队,这固然是因为关羽有能力独自带兵,还有关羽受到刘备信任,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仅次于刘备,也可以算做刘备集团的股东。
关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地位,当刘备集团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的时候,不断的有新的人才加入刘备,当初诸葛亮加入时,关羽和张飞还不高兴,刘备说出如鱼得水后,关羽张飞才不再计较,其实关羽还是在乎地位。
刘备在荆州时,关羽带水军,刘备带其它的部队,刘备进川时,关羽镇守荆州,关羽也确实算做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当名震天下的马超投降刘备时,关羽马上写信询问诸葛亮马超的情况,说明就是关羽担心马超闻名天下的名声,会在刘备集团中影响到自已的地位,于是才会询问。在得到诸葛亮的回复后,关羽觉得马超不如自已,于是放心了。
当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封了前后左右四将军,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关羽听说黄忠为后将军与自已同列时,勃然大怒,说:大丈夫不与老兵同伍!
其实当时关羽比黄忠小不了几岁,关羽当时也快60岁了,关羽之所以对黄忠不满,是因为关羽感受了其他人的竞争,以及对自已地位可能造成的威胁,要知道关羽已经跟随刘备超过35年,而黄忠不过跟随刘备才10年,黄忠不过是杀了一个夏侯渊而已,而关羽觉得自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前、后、左、右四将军在理论上是同等地位的,这就让关羽不爽了。
关羽觉得自已应该更高一级,其实关羽并非只对黄忠一人不满,实际上也对马超不满,但因为马超出自名门,关羽不太好拿马超说事,张飞是自家兄弟更不好说,只能拿没啥名声的黄忠来说事。
关羽的不满却被刘备的使者费诗顶了回去,费诗列举了刘邦的例子,萧何、曹参等人与刘邦最为亲近,但其地位不如后来的韩信,却不见萧何、曹参等人不满,现在不应该计较官职的高低,爵位的多少,而应该以汉中王的事业为重。
关羽说的是:大丈夫不与老兵同伍,而费诗回答的却是关于地位的问题,说明费诗觉得关羽就是在乎地位,而且关羽还接收了费诗的劝说,接收了汉中王的封赏,就说明关羽听从了费诗的劝说。
同样的道理,也能用在魏延身上,关羽现在关注的是有可能威胁到自已地位的人,比如同一等级的马超、张飞、黄忠等人,而当时的魏延虽然也镇守一方,但是与关羽的地位却是相差较多。
魏延在219年被刘备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远将军不过是杂号将军,比关羽的前将军小多了,关羽不担心魏延会影响到自已的地位,况且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刘备在荆州时,魏延才投靠了刘备,关羽对魏延本人应该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对于不影响自已地位的魏延,关羽才不担心呢!
关羽无论是对马超不满,还是对黄忠不满,或者是对魏延有意见,都是从自已地位出发的,只要不影响自已在刘备集团的二号地位,关羽什么都能沉默,什么都能忍耐,但是一旦关羽觉得有可能会威胁自已地位时,关羽就会想办法表达不满,而不论这个人是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