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正常情况下,山海关不失,满清入了中原也立不住脚。
不过,满清为入主中原,蓄谋已久,已做好了替代方案。
而以当时的情况看,似乎无人能阻挡八旗入关。
山海关阻隔,八旗入中原也站不住脚山海关地势雄壮,很难攻破。
不过,万里长城万里长,满清可以绕过山海关。
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曾5次迂回入边,席卷直隶、山东,攻城掠地、掳掠人口。
但是,尽管八旗肆虐各地,但仍只能以劫掠为主,未能在关内取得立足点。
大军屡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关阻隔···——《圣武记》(魏源)
这是因为:山海关-宁锦防线的阻隔,使满清只能迂回入关,关外与关内的联系十分脆弱。
因此,满清虽能入中原,但也是悬师远征,缺乏根据地。
在大明统治尚完好的情况下,八旗即便攻城掠地,也难以持久。
同时,由于袁崇焕等人当初坚决反对放弃关外,建设了宁远-锦州防线,扼辽西走廊。
和后来的辽沈战役一样,辽西走廊不能控制,满清的老巢不安全。
只要山海关在明军控制下,八旗主力不敢长期在关外逐城发展。
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夺山海关,满清难以入主中原。
情况变化但是,1644年,情况已不正常。
首先,在李自成的威胁下,大明令吴三桂放弃宁远等地,退守山海关。
宁锦防线沦陷,清军控制了辽西走廊。
用后来辽沈战役时常用的话来说:东北的大门,关上了。
无论是吴三桂,还是可能与吴三桂联合的大顺,都很难直接威胁满清后方。
满清已经可以考虑放手入关了。
其次,“大木”已倒。
此前,由于大明远大于大清,皇太极入边,只是“伐大木”。
满清数次入边,目的正是要通过不断掳掠,破坏大明的战争潜力、统治根基,然后再寻求决定性打击。
如今,大明已亡,大木已倒,这正是满清等待已久的机遇。
所以,1644年时,无论吴三桂是否献山海关,满清都对入关志在必得。
满清的替代方案1644年3月,崇祯令吴三桂放弃宁远,退入山海关,准备入援北京。
多尔衮闻讯,立刻进行动员,准备大举进攻。
当时,多尔衮尚不知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但知道大明已摇摇欲坠,因此,此战多尔衮的目标已不再是掳掠,而是:“代统大军,往定中原”。
为实现“往定中原”的目标,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做出调整。
首先,满清为入主中原,一改过去掳掠之风,“严申纪律,秋毫无犯”,并发布了“官仍其职,民复其业”的号召,准备以招抚之法,实现对中原的统治。
同时,满清决定:无论是直接攻取北京,还是先攻取其他地方,都必须在山海关以西长城附近选择坚城为据点,派重兵把手,替代山海关作为清军出入关内外的门户。(《清世祖实录》)
4月13日,当满清进抵辽河时,多尔衮得到李自成已经攻占北京的消息(但仍未得吴三桂消息),遂采纳洪承畴的建议,再次做出调整。
满清决心趁李自成在北京立足未稳,“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追剿,倘仍据京城,则扑灭更易”。
满清的想法,是趁李自成立足未稳,抓紧时间,迅速入关,与李自成在华北平原决战。
李自成难以抵挡其实,李自成当时的总兵力、地盘虽不及当初的大明,但仍远大于满清。
如果李自成运筹得当,对满清保持警惕,胜负未可知。
但是,李自成似乎并没有把满清看成其主要对手。相反,李自成更关注的是大明残余,甚至张献忠。
李自成总兵力虽号称百万,但分布在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兵力分散,在华北地区只有10万左右。
同时,李自成在政权建设上比较“大条”,对地方基本没有建立有效、忠诚的统治。
因此,在河北地区,满清与李自成兵力相当,统治基础也差异不大。
早在对反明战争中,许多让农民军吃尽苦头的大明精锐,都是被八旗歼灭的。
而在后来的潼关等地的直接交手也表明:在兵力相当情况下,李自成不能敌清军。
同时,在招抚旧明官僚,笼络旧明残余上,李自成更是远不如多尔衮成熟。
因此,李自成实在赢面不大,很难抵挡满清。
吴三桂不过,李自成仍有3成的可能稳住形势。
这3成,来源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尽管农民军战斗力远不如满清,但如果加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可以与满清一战的,至少可能守住京城。
而吴三桂,原本几乎100%属于李自成。
当年,祖大寿曾向皇太极献策:攻取中卫所,“收吴三桂家属,彼必为之心动”。
而李自成入北京后,吴三桂家属已被大顺军控制。
所以,吴三桂也曾表示接受李自成的劝降。
不过,多尔衮、洪承畴都“低估”了李自成的失误。
他们想不到:李自成会在吴三桂问题上处理失误。
4月15日,清军抵达翁后时,接到了吴三桂来信。
尽管多尔衮、吴三桂在一些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但多尔衮得知李自成与吴三桂闹掰,遂疾驰山海关。
关宁铁骑与大顺军已经闹翻,再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满清入关了。
满清一心入关几十年,无论山海关是否开门,他都已经做好了“往定中原”的准备。
而李自成对此毫无警惕。
可以说,无论是政治能力、军事能力,李自成与满清统治者差距极大,无法阻挡满清。
胜负,其实已定。
吴三桂最后倒向满清,只是大顺与满清统治者双方能力差距的结果,而非原因。
历史是由一连串“偶然”事件组成的。
但是,“偶然”背后,总是必然。
所以···其实,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理论上讲,吴三桂献不献山海关,对清军是否可以进入关内都影响不大。在长达几十年的明清战争后期,满清一不高兴就绕过山海关,走古北口或其他地区破关而入,从北到南,最远甚至可达山东黄河流域,一番杀掠后全师而退。沿途明军几乎不敢正面交锋,只能远远“护送”,顺势截杀俩掉队的冲冲战功而已。甚至猛如袁崇焕这样的优秀将领,也不能在关内阻遏住清军侵掠如火的势头。所以,山海关更大的意义是象征性的政治意义而非军事价值。
而造成1644年的甲申之变的原因,吴三桂献关只能算一个催化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自成的大顺军政权摧毁了明军关内的防御体系,造成了权力真空,使得清军入关后可以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杀掠一番就得赶紧撤退,否则就要被逐渐聚集起来的各路明军消耗掉,而是可以好整以暇,以替崇祯皇帝复仇剿灭流寇的名义留驻下来,甚至窃取到政权。
实际上,整个1644年的后半年到1645年前半年,大半年的时间里入关的清军都在忙着消化新占领的领土,无暇去光顾仓促建立起来的南京宏光小朝廷。偌大一个山东,清军凭借一个汉奸老儒一个青衣童子和一头驴,就兵不血刃轻松搞定。
所以,说吴三桂献关才葬送大明的说法,并不足信。实际上,大明是被自己的皇帝臣民百官一起折腾死的,和满清和吴三桂都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一个宗室穷奢极欲、百官党同伐异、皇权刚愎自用、外族武装割据、百姓民不聊生的大明,大家击鼓传花,谁都不知道会死在谁手里,然后只听咣当一下,鼓漏了,花束也爆炸了,每人手里都有残花败叶零枝冷香,你说,该算谁的呢?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入主中原,夺取大明天下是皇太极时期既定国策,假如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军仍然会入关,在此之前十三年间,清军已四次入关劫掠了。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城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以身殉国,死的非常英勇,值得人们尊敬。
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对内不敌大顺军,对外难挡多尔衮,他一方面表示投降大顺军,又和关外的多尔衮取得联糸。
四月份,当吴三桂听说家人和财产被大顺军扣押后,迅速叛归山海关,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清军,史称冲冠一怒为江颜。
李自成率六万大军讨伐山海关,李自成完全没有想到清军会介入,在一片石下被打得大败,回到北京举行登基仪式后,退往西安,从此一蹶不振,多尔衮从洞开的山海关入主中原,逐步取得天下。
其实,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军听到中原巨变后,仍然会从长城其他关口入关,只不过时间会晚些而矣。
事实上,清军从1629到1642年,13年间,己4次入关掠掠,道路非常熟悉。
第一次入关。1629年9月,皇太极率十万大军沿西辽河而上,从西刺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入滦河南下,攻破龙井关(迁西县龙井关村),大安口(遵化市大安口村),洪心口(遵化市东北25公里)等关口攻入关內。
清军连克遵化,三河,顺义,通州,兵锋直指北京城下。
清军只有一个月时间攻入北京城下,明朝有些措手不及,连忙任命孙承宗坐镇指挥各地勤王之师。
大同总兵满桂,宣化总兵候世禄,蓟辽督师袁崇焕率军勤王。
皇太极指挥清军攻打得胜门和广渠门。袁崇焕等明军誓死保卫北京城,皇太极无耐撒军,次年,从冷口(迁安东北32公里)出关返回了辽东。
清军这次入关,明军损失惨重,总兵满桂等人阵亡,孙承宗罢职,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令明军士卒寒心。
第二次入关是在六年后。1636年,皇太极派阿济格,阿巴泰率军从居庸关(昌平县城车北20公里),三个月内,克昌平,顺义等12城,劫掠人育十八万多。
清军第三次入关是两年之后。1638年9月,皇太极派多尔衮,豪格,阿巴泰和杜度兵分两路入关。
左路军从青山关(迁西县西北40公里)关囗以西破墙而λ。右路军从古北口(密云区东北古北古镇),黑峪关(密云区花园村),墙子岭(密云区东80公里),将军石(平谷区县城东关镇东北),兵分四路入关,合兵通州。
然后,清军八方劫掠,西至山西地界,南至山东济南,方园千里之内如入无人之境,连陷七十余城,明朝总督守备以上官员战死一百多人,卢象升全军覆灭。此役,清军劫走五十多万人口,黄金四千多两,白银近百万两。
第四次入关劫掠是在两年之后。1642年,皇太极派阿巴泰,图尔格再次入寇。
这次,清军兵分两路。左军从界岭口(抚宁县北32公里)入关,右军从黄崖口(密云区东大黄崖口)入关,克蓟州,然后兵锋南下克曹,濮山东诸县,从怀柔关口返回辽东。
清军四次入关,克八十八城,劫掠人财物数十万计,只所以采用打下即抢,抢了就走的办法,是因为辽西走廊防线还在明军手里,怕被关门打狗。
清军想入主中原,只是等待时机而矣。崇祯十七年,多尔衮为征南大将军,时刻准备入关。
这时传来大顺军攻入北京城的消息。内院大学士范文程立刻给多尔衮上书: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必与流寇夺也。
清军能打过流寇,但民心不行,今后入关必须严禁劫掠,秋亳无犯,以收揽军心,民心。
多尔衮入关后,制定了一糸列安抚政策,迅速平定了北方,逐步夺取了天下。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无论明军怎么据守山海关,清军已经入关多次。满清1629年第一次入关,京城被围,大家熟悉的袁崇焕就是这次被杀,1634年第二次入关,1636年第三次入关,1638年第四次入关,1642年第五次入关,1644年最后一次由山海关入关。吴三桂与满清联络前,多尔衮已经全军动员南下,原先计划走喜峰口,古北口这几个口子,然后过密云,直接指向北京。半路上遇到吴三桂的信使,才改走山海关的。这几个口子满清军队走好几次了,地形路都很熟,,明军原先守卫部队又在动荡之中,破边问题不大。
大明的防线早就成筛子了,不存在不开山海关能不能入关的问题。
吴三桂夺占山海关时,已经放弃了辽西走廊,放弃了关外。他除非完全投靠大顺,并且大顺做好了防御清军南下的准备,并且全力支持他守卫关卡,才有可能拖延清军入关。
注意,仅仅是拖延。因为,清军八旗兵早就已经在长城沿线入关多次了,熟门熟路,他们在接收明军关外防地后,完全可以在别处破关而入,包围山海关。山海关当时的粮草完全不足以支撑吴三桂带来的兵马和家眷,辽东总兵官吴三桂的宁远兵三万多人与山海关总兵官高第的一万多人合兵后达到五万之众,还有十几万家眷和关外百姓也来了,这山海关迟早会因饥饿陷落。
除非,大顺军能给予吴三桂全力支持,否则仅仅以山海关一地,吴三桂是不可能支撑自己部队守卫住关卡的。
但是,李自成的问题是兵力不足。李自成从一开始就没有重视满清,完全没想到会发生满清入关与他抢夺天下的事情。所以,在李自成打下北京后没有作出任何对满清的防御准备之后,无论吴三桂怎么做,山海关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清军能不能最终入关,关键不在吴三桂,而在李自成。但是,如果山海关不是吴三桂把守,那么清军和起义军在山海关的战斗会更加的惨烈。
大家所熟知的一句诗,“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写的吴三桂为了她的爱妾陈圆圆一怒之下,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的事情。
吴三桂为了陈圆圆,一怒之下投降清军这件事,根据史书的记载还真的是真事,并不是假的。
《明史·李自成传》记载,吴三桂本来投降了李自成,准备去面见李自成了,结果“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三桂惧,乞降于我大清。”
陈沅即陈圆圆,吴三桂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了,一怒之下,投降了清军。
《清史稿·吴三桂传》中的记载类似,“自成胁襄以书招之……三桂引兵西,至滦州,闻其妾陈为自成将刘宗敏掠去,怒,还击破自成所遣守关将;遣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上书睿亲王乞师。王……进次西拉塔拉,报三桂书,许之。”
同样记载了,吴三桂是因为陈圆圆被掠,怒而降清。
因此,只要不是吴三桂守山海关,那么这位替代吴三桂的将领还是会被李自成招降,因为没有了陈圆圆,那么也就不会降而复叛,投降清军了。这种情况下,起义军和山海关的守军一起对抗清军,清军想要入关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这时候的关键人物就是李自成了。
如果李自成能够善待明朝旧臣和将领,并且有跟清军死战到底的决心,那么清军很难攻破山海关,因为明朝遗留的坚城重炮还是可以用的。那么清军还是会找长城的薄弱处,几万清军冲进来,劫掠一番,就会自行撤退了。
但是,李自成并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缺乏优秀的战略人才,造成义军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治国方针,这从劫掠北京城,刘宗敏抢了陈圆圆就知道了。如果李自成能约束好部下,知道如何施政,那么吴三桂也不会降而复叛了。
因此,只靠替换了吴三桂,李自成还是不能阻止清军的最终入关。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现在说起来好像都有点“迂”了。你一个平头百姓吃瓜群众,你老忧得什么国呀。但是从历史上和切身的体会上看,草民百姓的生活确实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国家稳定百姓的日子就安康,国家战乱不断,百姓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山海关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起了统一的大金国,即后来的清朝。努尔哈赤虎视眈眈,野心膨胀一心想着入主中原。
努尔哈赤的大金国刚刚从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无论从国家的实力、文明进程、经济文化、军事力量各个方面和大明朝比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明朝虽然也是一个病得不轻的泥足巨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晚期,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明显地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假如明朝能够完成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痛苦嬗变,挺过“分娩”的阵痛,那中国绝对是这个星球上的NO.1。满清八旗入关?你想什么呢?世界历史不改写都难。可惜这只是假设,是幻想。
中国的历史演变在某一个节点上,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儿确实能起到“担系着天下”的作用。
明末的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误国之君。表面上看他忧国忧民,宵衣旰食,妄想着国家中兴,曾经先后下过六次“罪己昭”。可实际上崇祯是个昏庸短视,刚愎自用的家伙。
面对奴尔哈赤的进逼崇祯抚剿无策,昏招频出。
说起满清八旗入关,咱不说吴三桂,咱得先说说另外一个人。
这个人叫袁崇焕。是明朝的蓟辽总督。袁崇焕能文能武,对天下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山海关秣马厉兵,手下有祖大寿,吴三桂等勇将。针对着满八旗的骑兵,袁崇焕组建了“关宁铁骑”,在与努尔哈赤的较量中屡败八旗军。“宁远大捷”,红衣大炮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再让你横。
世间的事情说来也怪,这个袁崇焕就是满清的克星。只要有他在,满清就是个败。
面对着袁崇焕,满清的继承者皇太极也是一筹莫展。最后他的汉谋士范文程给他出了个主意:花重金贿赂崇祯身边儿的亲信大太监王承恩,使用离间计,将袁崇焕以通敌罪下狱,最后腰斩弃市。可怜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崇祯的刀下。汉人对付汉人就是办法多。
崇祯呀崇祯,你的脑子是进水了,还是让驴踢了猪拱了。你忘了是谁替你镇守山海关,才使奴尔哈赤的八旗军不能越雷池一步;是谁“宁远大捷”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让强敌闻风丧胆;又是谁在皇太极率军绕过内蒙偷袭北京城时回师勤王,以九千“关宁铁骑”在北京城外血拼数万八旗军,最后赶跑了皇太极。
明明袁崇焕是你大明朝的擎天玉柱,钢铁长城。你居然相信皇太极的一封离间信的雕虫小技,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真应了那句话“上帝欲让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一个孤家寡人的皇帝领着一帮“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大臣,这天下岂有不亡的道理。
袁崇焕死后,明军开始走下坡路。
“松锦大战”明军一败涂地,新任蓟辽总督洪承畴,大将祖大寿先后降清。山海关守军就只剩下吴三桂一支。即便如此,八旗军面对吴三桂手下几千“关宁铁骑”仍然是一筹莫展,毫无办法。如果吴三桂不降清,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是无论如何也进不了关的,更不要说入主中原了。
可是崇祯皇帝一死,吴三桂顿觉失去了主心骨。再加上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北京城一通毫无谋略的胡闹,才使吴三桂开关降清,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清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