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

而是从头到尾都是太平军和清军作战。

太平天国可从来没有孤军作战。

如果不是各路英雄风起云涌,太平天国可搞不了这个大,撑不了这么久。

天地会

如果没有天地会,太平天国可搞不出这么大动静。

早在清初,志在“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就不断发起反清起义。

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之前,广西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天地会起义。

起义失败后,大量天地会兄弟(比如罗大纲)加入了太平军。

这些兄弟的战斗经验比跟中描红的拜上帝会兄弟丰富得多,成为了早期太平军的中坚力量。

在太平军进入湖南后,湖南天地会兄弟也踊跃参加,使太平军在湖南规模迅速膨胀。

此后,花旗军等天地会反清武装,也陆陆续续加入太平军,为太平天国征战。

天地会除了参与太平军,自己也组织了多次反清起义。

1、小刀会。

1853年,就在太平军进军南京时,上海附近的天地会组织小刀会,发动起义,迅速攻占了上海。

他们成立了大明国政权,随后,又宣布归顺太平天国,奉“太平王”为主。

当时,大清围攻天京的“江南大营”重要饷源江海关税陷入停顿,海运漕运也受到极大影响,清军被迫从江南大营抽调兵马前去镇压。

尽管洪秀全、杨秀清对联络天地会不甚积极,导致天地会孤军奋战,但天地会仍然坚持了17个月!直到1855年,小刀会才失败。

小刀会起义规模不大,但起事于上海,对全局影响极大。

小刀会在上海的坚持,为太平天国在南京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大成国。

1854年,东莞、佛山的天地会发起起义。

起义不久,他们就围攻广州,在清军和英军的联合打击下失败。

随后,他们进入广西,攻取了浔州,建立了“大成国”。

大成国鼎盛时,控制了东到梧州,南到北流,西到南宁,北到融县的大半个广西,兵力数十万,声势浩大。

太平天国石达开出走,进入广西后,广西清军仍把主要精力用于镇压大成国。

石达开部众纷纷回归天京后,石达开一度兵不满万。

大成国余部加入石达开,石达开兵力再次膨胀到十万,声势复振。

如果没有大成国,石达开恐怕连大渡河都去不了···

捻军

如果没有捻军,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可坚持不了那么久,更不会有后来短暂的“中兴”。

1、起兵安徽,牵制北方清军。

捻军的历史远远早于太平军。

早在嘉庆年间,皖北地区的贫苦农民就自发组成了反清集体。

1855年,各路捻军会盟于薙刀集,形成了集中的起义武装。

太平军北伐时,一些捻军团体就配合过北伐军作战。

北伐军失败后,曾消灭北伐军的大清精锐僧格林沁等部又被投入到镇压捻军的作战,未参与对太平军作战。

2、与太平军联合作战。

捻军一早便想和太平天国联合作战,但或许是由于他们不信什么拜上帝,所以洪秀全、杨秀清不太待见。

1856年天京事变,尤其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实力大损,洪秀全只得同意与捻军联合。(捻军尊天王为主,但听封不听宣)

此后,捻军替太平天国续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重大代价。

如果没有捻军在安徽的牵制,1857-1860年,陈玉成、李秀成是不可能在安徽、天京两大战场来回机动,集中力量,取得二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胜利,打出“中兴”的。

此后,在安庆保卫战中,捻军首领龚得树、孙葵心等人战死。

安徽战场受挫后,大批捻军会合在西北的扶王陈得才,继续坚持作战。

3、独立作战。

在捻军主力进入淮南与太平天国联合作战的同时,淮北捻军流动作战,转战河南、山东、安徽,多次挫败僧格林沁。

1864年,淮北捻军达到数十万,规模浩大。

天京之战时期,大清用于围困天京的不过数万湘军,但僧格林沁及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清军十余万人,用于堵截捻军及西北太平军增援。

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与西北太平军重新组建成“新捻军”,继续反清。

新捻军分为东、西二支,转战陕西、直隶、湖北、山东等地,声势浩大。

捻军作战灵活机动,曾令太平天国北伐军吃尽苦头的僧格林沁即死于他手,曾国藩称其“难办数倍于长毛”。

直到1868年,捻军起义才失败。

其他起义

太平天国、捻军、天地会的起义,横跨数省,影响极大。

此外,各地的反清义士,也都风起云涌,组织了大小各类起义。

川滇地区:1859年,烟帮首领李永和、蓝朝鼎组织了李蓝起义。

起义军攻入四川,一度发展到十余万人,直逼成都。

起义失败后,余部前往西北,会合西北太平军。

贵州:1855年,贵州东南的苗民张秀眉发动起义,一度控制了东起湖南边境,西到贵阳城下的广大地区。

1857年,黔北号军起义,一度控制了整个黔北。

贵州地区的起义持续了19年,直到1872年底才失败。

云南:1856年,杜文秀攻取了大理,建立了“平南国”。

杜文秀在大理建立政权,兵力一度达到10万,曾围攻昆明。

1873年,坚持了18年的回民起义才失败。

山东: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在太平天国北伐军进入山东时,山东士民多不支持太平军。

但是,在捻军活跃起来后,山东地区的宋景诗等人也组织起义,兵力一度达到万人。

失败后,起义军加入捻军。

此外,在甘肃、陕西等地,一些少数民族也不堪大清的统治,纷纷组织起义。

总的来说,太平天国前后,各地的反清武装风起云涌,足见大清的统治已不得人心。

其中,大多数武装力量都对太平天国抱以很高的希望。

尽管他们反清的动机、主张各有不同,但都有反清的一致要求。

他们有的愿意尊崇洪秀全,有的甚至愿意服从已经出走的石达开的领导。

如果太平天国靠谱一些,领导,至少团结各路义军一起反清,是有很大机会推翻大清的。

只是···

为什么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

清朝末期的农民起义是非常多的,只不过咱们得历史教材只提到了太平天国。这是因为太平天国的规模最大,而且其它的起义往往和太平天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才会给人一种清军只和太平天国作战的错觉。那么当时的起义有多少呢?据不完全统计,从道光二十五年到同治八年,几乎年年都有起义。

首先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南方连续五年都有起义。第一个造反的是道光二十五年的四川白莲教残余义军大起义。正当清廷部署剿灭事宜时,浙江奉化又爆发了民变。奉化当地一个叫张名渊的平民聚众请愿,希望官府能控制粮价,结果浙江巡抚一面假意安抚百姓,一面暗中布置兵力进行围剿,对聚众请愿得老百姓展开了大屠杀。到了道光二十六年,湖南新田和江苏昭文起义。这两次起义的规模都不大,很快被清政府剿灭。

道光二十七年,湖南新宁起义,清廷迅速派兵剿灭。

道光二十八年,广州钦州和广西宾州天地会起义,也遭到剿灭。

道光二十九年,广西天地会和湖南新宁人民再次起义。一时间百姓群起响应,广东人李世奎和方晚等人带领乡民起义。起义坚持到了第二年,得到了广西太平、宁明等六个州府和广东信宜人民的支持。一时间两广大乱,清军四处灭火。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在两广大乱这个背景下爆发的。

备注:四川白莲教余党起义之前,还有四场起义,分别是湖北的崇阳钟人杰起义、湖南曾如注起义、台湾嘉义起义、湖南杨大鹏起义。这四次起义以湖南曾如注起义的规模最大,起义军包围了州衙,把知州杀了。起义的原因其实就是老百姓不堪剥削,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备注:当时的清政府堪称是暴虐不仁。比如太平天国爆发前,黄河年年决堤,后来甚至彻底改道。而负责河道的总督不管不问,各级的官员也是只顾盘剥百姓、贪污公费,导致整个黄淮地区的老百姓不是在逃荒,就是在逃荒过程中。老百姓不能安家置业,市场上的食物的价格必然是飞涨,到最后苛捐杂税、水患、饥荒一起全来,老百姓自然要造反。洪秀全只是点了一把火,真正煽风点火的是清政府自己。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一时间整个江南全乱套了。由于各地起义太多,就不逐个列举了,只挑几个重点起义说。

首先是福建、台湾起义。其实当时太平军并没有影响到闽台地区,但是福建海澄、永春,台湾风山、嘉义不堪剥削,最后爆发了几万人规模的暴动。

第二是贵州独山起义,山东朝城、吕州,安徽亳州起义。尤其是安徽亳州人民起义,后来演变成了北方捻军大起义,坚持的时间比太平天国还要长。

第三是大成国起义,最早是东莞、佛山和肇庆等地人民起义,最后变成了广东全省几十个州县群体响应,起义军围攻广州,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影响了后来的一代人。

第四是贵州苗民大起义,几乎席卷了大半个贵州。起义军巅峰,有几十万之众,一直坚持到了1872年才被剿灭。

在这一期间,两广、两湖、河南、山东等地人民纷纷响应义军,老百姓箪食壶浆,前来围剿的清军不得人心,不仅遭到了人民的抵抗,还得不到粮食,也无人愿意给清军带路,整个南方对清政府的剥削统治都失望了,展现出惊人的组织力和团结力。

太平天国灭亡后,各地起义的势头没有任何缓解。先是两湖地区再起义,然后广西壮族、瑶族第三次大起义。最后是贵州、云南人民大起义,各路饥民、杆子、佃农纷纷响应,攻克县城,杀县令。甚至到了后来连曾国藩的湘军中都有人反了,共有二十八营湘军起义反正,迎接西北的太平军残党进入湖北,曾国藩急忙调兵镇压,并展开了清乡屠杀,允许湘军在两湖屠城、抢掠(湘军发起狠来,连自己三湘老乡都杀)。结果激怒了湖南湘乡和浏阳等地的老百姓,于是湖南中部人民第N次起义。

通观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有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各地的起义军遭到镇压后,都会打太平军的旗号。比如大成国起义,失败后余部就并入了太平军的石达开部;还有回民起义,就与英王陈玉成派出的陈得才等部联合作战,也是打太平军旗号;再比如云南起义军的蔡昌荣部,也是和远征西北的太平军联合作战,打太平军旗号。并且当时除了太平天国之外的最大势力,北方的捻军也有太平天国的影子。捻军前期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与太平军会师。捻军后期接受整编,变成一支新军,仍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与清军作战。

因此很多人说太平天国祸国殃民,导致南方百姓死伤大半,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太平天国领导人腐化堕落,这并不能掩饰清政府同样暴虐不仁的本质。当时造反的人数不胜数,不止太平军一支,整个南方都暴乱了。这些暴乱的义军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太平军的影子。太平军的鼓动,只是老百姓起义的客观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清政府的残酷统治造成的结果。清政府如果真正体恤贫苦百姓,人民何苦要冒着掉脑子的风险参加造反呢?!

另外就是当时的练军武装,也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很多人把湘军和淮军看成湖南人和安徽人的代表,觉得他们镇压太平天国有大功,虽然有屠城,但杀得都是外省人,没有祸害本省的百姓。其实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因为当时的矛盾是阶级矛盾,是贫富差距的矛盾,还有一点民族矛盾。曾国藩杀起湖南人,一点也不手软。他杀人的标准是叛民和顺民,与是不是湖南人无关。抬高曾国藩可以,但是丁是丁卯是卯,不要把他造的孽也强加到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头上。

至于曾李左胡这些中兴名臣为什么不反,没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士绅出身,清朝也还没有死透,他们这些士绅和清政府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吃的是官家饭,当然要替官家卖命了。其次,湘军、淮军、楚军这些新兴的军阀集团,势力太小了,没有形成规模。跟中国历史上的汉末或唐末军阀相比,曾李之流的实力相差太多了。造反是不可能的,一是没胆量,二是没实力。

不过到了上世纪,清政府的中央统治力越来越弱,军阀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军阀就推翻了清政府。袁世凯在清末干的事,其实跟当年曹操、朱温干的事是一样的。只不过曹操、朱温是自己干的,袁世凯是站在两代前辈的肩膀上干的。

为什么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

太平天国出现前后,都有起义军和清军作战,力量也很强大,太平天国出现之后,一枝独秀,但是绝不是只有太平军和清军作战,还有很多起义军,有一些例如捻军,风头只比太平军差那么一点点,太平天国灭亡后还拿过了太平军的接力棒,继续和清军战斗。

太平天国1851年宣告起义,1864年天京城破结束,它只是反清力量最大的一个,在它之前和之后一直都有反清力量,有的还相当大。

当时反清力量,在南方主要是太平天国和天地会(当时又叫三合会,添弟会),在北方是捻军,当太平天国起义之后,这两股力量和太平天国有合流,甚至太平天国灭亡之后,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加入捻军,成了捻军主要将领。

当时最强的四股力量:天地会,太平天国,捻军,少数民族起义及其他零散起义,各有特点,彼此之间有的会有联系。

天地会主要在南方,在太平天国之前,基本上起义打的都是天地会的旗子,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都有,此起彼伏,这一支被镇压,又一支很快出现,少则千人,多则万人,非常让清朝头疼。

头疼到什么程度呢?政府官员抓住起义的,很多不敢上报造反,而是改用其他罪名,因为一旦查明造反,这个地方当官的也当不长了,因为是你的治下造反,是以官员也脱不了责任,很多都想着法子改罪名。

太平天国起义前夕,是天地会最猛烈的时候,清朝集中兵力消灭天地会,是以一开始对太平军掉以轻心了。

但是天地会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是以数量虽然多,但是很快就被清军消灭。

捻军起义时间比较早,主要活动在安徽,山东一带,气势也是很盛的,它的坚持时间比太平天国还要长,也非常令清军头疼。

捻军有个很牛的战绩是曾经打到过北京附近,吓得京师震动,更牛的是杀了僧格林沁,这是捻军最辉煌的战绩了。

天地会,捻军和太平天国一直互有往来,一些天地会领袖如罗大纲索性直接加入了太平天国,有几支天地会起义军加入太平军,成为翼王石达开的花旗军,也很出名。

捻军在后期分为东捻,西捻,领导人是太平天国的两个王,正是在此期间,斩杀僧格林沁。

可以说,在太平天国出现前期,天地会最让清军头疼;

太平天国存在期间,太平天国最让清军头疼;

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捻军更让清军头疼,出动了后世称为晚清四大名臣的三个:曾国藩(剿捻不力被撤职),左宗棠和李鸿章才把捻军打败,可见捻军的厉害之处。

下面这是具体的起义军情况。

天地会

(1)升平天国

时间:1854-1857

领导者:胡有禄,朱红英等

活动地点:广西

主要事件:①1847年胡有福和罗大纲起义,失败之后,罗大纲辗转加入太平天国,胡有福被杀,胡有福的弟弟胡有禄在1852年和朱红音合流,在广西南宁起义。

②1854年,胡朱二人和何贱苟联合占领广西灌阳,建立升平天国,年号“太平天德”,朱红音称“镇南王”(不是段正淳),胡永禄称“定南王”。

③1855年欲和石达开,罗大纲合流,结果内部叛乱,胡有禄被清军所杀,朱红音只得退回广西,之后被清军所杀。

(2)大成国

时间:1854-1864

领导者:陈开,李文茂等

活动地点:广东广西

主要事件:①1854年陈开在佛山起义,李文茂在佛岭起义,洪秀全老家花县也有天地会起义,这些起义军全部打着天地会的名号,大支的数万人,小支的数千人,几个月之内占领了广东四十余座府州县。

②这些起义军互不统属,因此多被清军击败,1855年,陈开和李文茂等退回广西,占领浔州,建立大成国,年号洪德,浔州改名秀京,封五王,蓄发易服,铸钱流通。

随后相继占领广西梧州,柳州,南宁,1857年的时候控制了大半个广西。

③由于起义军缺乏战斗经验,很快被清军围困。1861年浔州失陷,陈开准备投奔离开天京在贵县的翼王石达开,可是此时石达开又已经去了横州,陈开被清军俘虏杀害。

④陈开死后,一部分队伍投奔石达开,撤离广西,一部分坚持战斗,被清军消灭。

⑤同时期在广东广西等地起义的天地会义军被清军集散之后,例如周春、翟火姑、葛耀明等分别于1855年和1856年加入石达开部,成为翼王花旗军。

(3)大明国

时间:1853-1855

领导者:刘丽川,周立春等

活动地点:上海

主要事件:①广东香川人刘丽川和上海人周立春等发动起义,占领上海诸多地区,建立大明国,总部设在上海豫园旁边的点春堂。

刘丽川自号“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不久改称太平天国属下,写信给洪秀全,欲和太平天国合流。

②此次起义以天地会下的小刀会为主体,广东人占多数,但是福建帮和广东帮对立比较严重,加上法国军舰对小刀会宣战,刘丽川在1855年战死,部下逃亡镇江加入太平天国。

③福建小刀会黄德美在海澄起义,自称大明统兵大元帅,派人联系太平天国,可惜被清军围剿,约1858年失败。

④台湾小刀会李石,林恭起义,1853年占领台湾凤林县,同年失败。

(4)延陵国

时间:1851-1869

领导者:吴凌云,吴亚终

主要事件:①1851年,吴凌云在广西新宁起义,1860年占新宁州,太平府。

②1861年,吴凌云建立延陵国,蓄发易服,以太平府(今广西崇左)为首都,1863年吴凌云战死。

③1868年,吴凌云子吴亚终被冯子材一路追剿,退到越南,1869年战死。

(5)湖南天地会起义

时间:1855-1856

领导者:焦玉晶,许月桂等

主要事件:①焦亮和焦玉晶是兄弟俩,娶了许香桂和许月桂姐妹俩,在太平军占领永安后,焦亮前去投奔,永安突围时,焦亮被清军俘虏,自称洪大全,清军误以为捉住了洪秀全,闹了一场大笑话。

②焦玉晶和许香桂等在湖南郴州起义,焦玉晶自称三省军师,许香桂称元帅,许月桂称大元帅,初期势头较猛,本欲联系太平天国,但是被清军围堵,全部牺牲。

(6)其他的南方起义

①红钱会:1853年林俊在福建德化起义,1857年失败。

②红巾军:1855年瞿振汉,金佩铨在浙江乐清起义,同年失败。

③十八局:1858年黄春生在浙江慈溪起义,后来加入太平天国。

④八卦会:1862年戴潮春在台湾彰化起义,1865年失败。

⑤边钱会:1855年林双桂在江西建昌起义,1857年加入太平天国。

捻军:

时间:1853-1868

领导者:张乐行,赖文光,张宗禹等

主要事件:①1851年,捻军聚众起义,1852年,张乐行,龚德树在安徽歃血为盟,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十八铜人聚义。

②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北伐,捻军响应。

③1853年,张乐行称大汉永王,组建捻军,立青,黑,白,黄,红五色军旗制,淮河两岸捻军人数达到10万。

④1856年,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陈玉成呼应。1857年,张乐行被封成天义。1858年,为太平天国征北主将,沃王。

⑤捻军主要在长江以北安徽北部,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⑥1863年,张乐行被僧格林沁俘虏杀害。

⑦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城破,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与捻军合流,赖文光授予捻军王号,此时人数又达到近十万,而且是骑兵。

⑧1865年,捻军杀僧格林沁,震动整个大清,曾国藩围剿不力,被撤职。

⑨1866年,捻军分成东西捻,由太平天国的两个王赖文光和张宗禹分别率领,1868年,两只捻军分别为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军队消灭。

少数民族起义

云南

1856-1972;杜文秀滇西回民起义。

1856-1874: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

1859-1864:李永和,蓝朝鼎起义。

贵州

1855-1869:潘新简水族起义。

1855-1862:姜应芳侗族起义。

1855-1872:张秀眉苗族起义。

1854.3-1854.6:杨元保布依族起义。

1858-1872:张凌翔回族起义。

1860-1871:陶新春,陶兰春苗民起义。

北方,西部等地区起义

山东

1860-1863:刘德培淄川起义,自称大汉德主。

1852:陈玉标郯城起义,称幅军。

东北

1860-1868:王达,白凌阿辽宁义州起义。

1861-1863:才宝善辽宁昌图起义。

1862-1863:葛成隆黑龙江依兰起义。

1861-1866:王五,李维藩吉林梨树起义。

其他地区

1863-1873:马文禄甘肃肃州起义。

1863-1872:马占鳌甘肃河州起义。

1863-1871:马化龙甘肃金积堡起义。

1862-1873:马文义,马桂源青海西宁起义。

1862-1863:任武,赫明堂陕西渭南起义。

为什么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

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清军绝对不是仅仅是和太平军打仗的。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战争就是第2次鸦片战争。

还有捻军大起义,遍布北方各省,还有安徽等地。其余,还有持续18年的张秀眉、柳天成、陶新春在贵州,湘西、川南、桂北和滇东的苗民大起义。布依族杨元保也在1854年在独山起义主要活动在贵州和广西。

在上海小刀会也在1854年起义,另外,还有陕甘青宁数十万回民大起义,云南杜文秀十数万回民大起义,在西域的,中亚浩罕汗国支持的阿古柏近十万军队入侵新疆。

在两广等等还有三合会大起义等等,这都是人数过十万,乃至太平军那样百万人级别的大起义。小型起义数量更多。

从1851年一直到1877年,经过26年战争,清军全部平息了所有的起义。说起来,也是挺厉害的,当时清军出现了一大批名将,比如,鲍超,罗泽南,刘松山,刘锦棠,金顺,西凌阿,塔齐布,杨载福,董福祥,刘铭传等等一大批名将。

但是要承认的是,清朝这些名将都是善于传统旧式战争的名将,而当时世界上爆发的普法战争,普奥战争已经是全新的近代化战争和编制,策划,组织,以及培训方式了。把这些名将拉到欧洲战场,就都不行了。

为什么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

这基本是错误印象。当时天下大乱,江南有太平天国,淮河沿线有捻军、陕西有各路回军、新疆有阿古柏、云南有杜文秀、贵州有苗民起义、广西有大成国。清朝军队在各个战场作战。1、太平天国是在清朝的核心区

中国王朝进入元朝后,就是两个核心区:北方政治中心,江南经济中心。这两个地方自然更受关注。

(江南、江北大营)

从1853年太平军占据南京后,十余年里双方在长江中下游拉锯作战,清军中央军主力长时间守备江南、江北大营。地方最强的团练湘军、淮军也在这时候崛起。太平天国确实是清军最强劲的对手。

(太平天国极盛图)

但不代表那时候没有其他割据势力。

2、西北的各路割据

在太平天国覆灭后,捻军彻底整顿开始流动作战,纵横天下。清军中央军僧格林沁亲王在高楼寨阵亡,湘淮军多位悍将也在平定捻军中阵亡。

(高楼寨之战)

在平定捻军后,淮军主力拱卫京师,左宗棠率老湘营刘松山等部开始西北作战,前后五年,多次贡献堡寨,尤其是金积堡之战,双方血战两年,以清军的胜利告终,陕西、宁夏安定下来,为进军甘肃奠定了基础。

(金积堡之战)

之后左宗棠在青海、甘肃作战两年,并进行两年准备后向新疆进发,“缓进急战”,一年多时间底定新疆。

(左宗棠西征)

可以说西北数省都是左宗棠重新打下来的。

3、西南的格局

相对于广西格局的忽其忽灭、贵州割据的小规模。云南杜文秀的割据很是强大,建立了以大理为中心,东至楚雄,西至腾越,南至耿马,北至丽江等地的割据政权。

在1856年即建立政权,1872年在清军攻击下失败。

(杜文秀割据政权)

当时在广东、四川也有规模很大的起义,只是没形成长时间割据而已。可以说1850-1870大危机对清朝冲击很大。就我个人研究,这场危机和1620-1644的明朝大危机有相似性。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为什么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

题主的另一层意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开始及其以后为何没有出现群雄并起甚至导致清朝的灭亡呢。

再对比一下东汉晚期的黄巾起义和晚唐的黄巢起义,虽然并没有直接颠覆王朝,但这两次起义以后,两大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彻底回天无力了。

而太平天国灭亡以后,以灭亡的1864年开始算起,到了清朝亡国的1912年,中间清朝可是延续了48年近半个世纪之久的。

这样来看的话,太平天国并没有马上导致清朝亡国,并非使清朝名存实亡,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宋安之来简单说说。

因为清朝处于的时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代,影响清朝的不只是国内,还有国外的西方列强。

清庭割地赔款的认怂精神某种程度上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可以视为西方列强压榨当时中国的代理工具或者说中间商。清朝与太平天国交战时,其实双方都有洋枪队,也就是说西方列强也在考虑是否通过支持太平天国重新扶持一个更好用的代理压榨工具,但经过接触,太平天国不接受所有不平等条约,不愿意当听话的狗,所以西方列强大力支持清庭,最后太平天国被镇压。

太平天国以后,虽然中央朝廷直接控制的军队被打的七零八落的,国家的武力支柱开始成为曾国藩的湘军还有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被压制二百多年的汉人终于抬起了头,拥有了兵权,不说颠覆清王朝,但是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也不是不可能,但没办法清庭身为西方列强的鹰犬,曾国藩等人并没有轻举妄动,反而是大力支持洋务运动尽量维护国家统一,比如说左宗棠收复新疆。

当然清庭通过分华湘军和堵不如疏干脆大力起用汉臣借以平衡,也是客观上曾国藩等人不造反不地方割据的原因。但西方列强的态度才是决定因素。

而正因为西方列强觉得清庭这个代理压榨工具还不错,所以太平天国之后,并没有出现其他势力乘势而起,来进行颠覆清王朝活动,最后群雄并起不说亡清,最起码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不过有西方列强的存在,清庭还可以维持基本的统治,并非名存实亡。

当然太平天国起兵之际,当时中国大地上,淮河一带有捻军、西北有回军、云南有杜文秀、贵州苗民大起义等,并非太平天国孤军奋战,也可以说是群雄并起。

这些起义里面,多是一省范围,也就是太平天国和捻军算是全国性大规模的起兵。也可以说太平天国起义并没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

当然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文中交代的,为何太平天国并不像汉之黄巾起义和唐之黄巢起义,那般使清王朝名存实亡的原因才是重点。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