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张郃死后,后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名将,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谁?

三国的下半场,依旧将星闪耀。

青出于蓝胜于蓝,三国后期名将的勇武、将略,丝毫不逊前辈。

文鸳:把小说桥段在现实中兑现

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只是小说的桥段。

文鸳匹马单枪出入千军万马,却见诸正史。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段比小说更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寿春之战时,文钦要退守寿春。文鸳说:不挫败敌人锐气就很难安然退军!

于是,文鸳率领十余勇士杀入司马师大军,所向披靡。

正在文鸳退军时,司马师派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精锐骑兵)来追。

文鸳匹马单枪,直入敌阵,转瞬间已杀伤百余人,进出六、七次,司马师军不敢逼近,文鸳得以保护三军撤回寿春。

文鸳,就这样把属于赵子龙的小说情节,在现实中兑现!

文鸳也并非匹夫之勇。

秃发树机能叛乱时,气势很盛,连续斩杀多位封疆大吏,举朝震动。

文鸳率凉、秦、雍三州之军平叛,大胜!胡人部落归降者达二十余万!

可以说,无论是个人勇武,还是将略,文鸳都可媲美任何三国名将!

遗憾的是,这位英雄人物,最终死于司马家的内斗。

王平:低调的防守大师

王平,是在与张郃的相爱相杀中崛起的。

街亭之战,马谡不听王平建议,驻军山上,被张郃所破,士卒离散。

王平率山下千余人鸣鼓自恃、虚张声势。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急攻。

王平遂收拢散卒,从容后撤。

3年后,卤城之战,王平再战张郃。

王平守南围,坚守不动,“善处营势”的张郃无计可施,被迫撤军。

这位没什么文化的将军,就这样渐渐成为蜀军高层。

兴势之战,曹爽大军十余万,王平的汉中守军不满三万。

王平力排众议,坚持御敌于兴势山,挫败曹爽。

这一战,曹爽、夏侯玄为“世人所讥”,威信大失,为几年后被司马懿夺权埋下伏笔。

低调的王平,就这样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姜维:悲剧英雄

演义中,老年赵子龙通过与姜伯约的单挑,承上启下,引出了姜维。

现实中,个人勇武上,姜维倒没有文鸳那样令人震撼的表演。

不过,姜维的将略,是极高的。

蜀弱魏强,姜维率蜀军以弱击强,屡有战功。当时的名将郭淮、夏侯霸,都曾是他手下败将。

尤其是洮西之战,姜维杀伤魏军数万,一战之下,陇西震动!

可惜,姜维注定是一个悲剧。

姜维主军的时代,魏蜀实力进一步悬殊。

由于蜀国国力弱小,北伐时,姜维即使击败魏军,夺取狄道也守不住。

由于蜀汉内部矛盾尖锐,段谷之战,胡济失期不至,姜维遭遇惨败。

由于后主昏庸,魏灭蜀之战,姜维要求调兵入汉中的请求,被后主、黄皓无视。

在国力悬殊、政治混乱的情况下,姜维一心北伐,悲剧早已注定。

而在汉中“聚兵敛谷、开门缉盗,姜维对蜀亡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无论是洮西大败王经、阴平桥头戏耍诸葛绪,还是固守剑阁挫败钟会,姜维的战术能力,是胜过同时代其他将领的。

除了···邓艾。

邓艾:永远出人意料的奇才

姜维的另一个悲剧是:遇到了邓艾。

与邓艾交手,姜维就没有赢过。

段谷之战中:姜维先出祁山,邓艾有备,遂改路线;姜维改走董亭,邓艾已抢占武功山;姜维沿山路取上邽,邓艾已移军于段谷···

整个过程,邓艾料敌于先,把姜维料得死死的。

此后,姜维数次北伐,遇到邓艾,往往仍被算得死死的,无功而返。

魏灭蜀之战,姜维以出色的将略,戏耍诸葛绪,粉碎魏军羁绊其于沓中的企图,退守剑阁。

钟会等人无计可施,已准备退军。

邓艾偷渡阴平,一举灭蜀!

在邓艾面前,姜维永远无法出人意料;在姜维面前,邓艾永远都能出人意料!

邓艾的天才,不仅仅只是在军事上。

邓艾,是靠搞经济起家的。

《济河论》,提出了解决淮南军区粮草问题的解决方案。

灭蜀后,邓艾又提出“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的攻心之策,瓦解吴人抵抗意志。

遗憾的是,邓艾谋国老成,短于自保。

最终,邓艾稀里糊涂地死于内斗。

陆抗:定海神针

魏蜀打得天昏地暗,吴国却成了最长寿者。

陆抗,正是吴国的定海神针。

仅凭西陵一战,陆抗就可为自己证名:他不只是陆逊的儿子。

西陵,被陆逊称为国之藩表。

272年,西陵守将降晋,藩表动摇了。

司马炎一面派名将羊祜攻江陵,一面派人接应西陵。

一面是难以急克的西陵,一面是出于危险中的江陵,东吴危矣。

陆抗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

江陵方向,羊祜一面扬言要破坏堰坝,以牵制吴军,一面组织水运。陆抗看出羊祜的花花肠子,干脆主动决坝,截断晋军水路。

如此,羊祜只得改用车运,道路泥泞、效率低下,对江陵威胁被迟滞。

西陵方向,羊祜集中主力,不急攻坚城,而是在外修筑工事。

在准确判断援军进攻方向,击败援军后,陆抗轻松攻破孤城西陵。

几年后,当杜预等人上陈可以伐吴时,特意强调:陆抗已死,吴无良将!

整体素质

三国后期的将领整体素质仍然是很高的。

毋丘俭,在中原人士面前,不算出彩。淮南叛乱中,哥们表现一般。

可谁知道,他曾两次出塞,征服朝鲜半岛,确立魏国东北亚霸主地位。

罗宪,因在吴蜀前线,本没有太多显山露水的机会。

蜀汉亡时,罗宪却能以孤军独守永安半年,挫败陆抗的东吴大军。

三国后期的将领们,或许没有成为关张马黄那样的文化符号,但他们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前辈!

赵云张郃死后,后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名将,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谁?

赵云之死,宣告了蜀汉五虎将彻底成为历史。

蜀汉五虎大将,代表了蜀汉一个时代,在汉中之战、襄樊之战中,以黄忠刀斩夏侯渊、关羽生擒于禁庞德为代表,将蜀汉阵营的光复大业推向了顶峰。然而,襄樊之战的惨败,是五虎将相继陨落的导火索,关羽兵败身亡,张飞急兄仇而遇害,黄忠又在夷陵之战中阵亡,此后,郁郁不得志的马超最终惨淡离世。至此,五虎将仅余一位老赵云,虽然在南征北战中劳苦功高,但早已难寻昔日的辉煌了。

街亭之战,张郃大破马谡,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大计以破产告终。在休养生息了半年之后,诸葛亮再次上表,二次伐魏,于是设宴大会诸将,计议出师。正饮酒之间,忽然出现不祥之兆。

忽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众皆大惊。

庭前青松折断,暗示了栋梁之才的陨落。众人正在惊疑不定时,赵统、赵广前来奔丧,哭拜于地,原来赵云已于昨夜三更时分病重而死。诸葛亮顿足而哭,说道:“出师未捷,而子龙身故。此国家损一栋梁,而吾去一臂也!”噩耗传到成都,后主刘禅放声大哭,于是下诏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封顺平侯,厚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并设立庙堂,四时享祭。

赵云两扶幼主,志酬昭烈,足可青史留名,百世流芳。

张郃之死,代表着曹魏五子良将时代的终结。

曹魏五子良将,也代表了曹魏一个时代,正所谓“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在五子时代,曹操扫灭了袁氏势力后,荡平北方,又先后鲸吞荆州刘琮,平定汉中张鲁,大破潼关马超,曹魏的事业基本达到了顶峰。但是,五子的相继陨落,相比于蜀汉五虎大将,却倍感凄凉。乐进在濡须口之战中单挑凌统,被甘宁暗箭射中面部,被救回后不久病故;于禁在被关羽囚禁后,几经周折,最后被曹丕羞辱而死;张辽在跟随曹丕伐吴时,被丁奉射中腰窝,不治而死;徐晃在跟随司马懿奔袭新城时,被城楼上的孟达一箭爆头,伤重而死。至此,五子良将仅存张郃一人。

张郃在前期遭遇五虎时,屡次蒙羞,但他隐忍,明哲保身,终于在后期迎来了人生巅峰,其武力值堪称天下第一(赵云死后)。刘备时代,曾亲口说出“若斩张郃,胜夏侯渊十倍”;诸葛亮时代,前两次北伐的最大阻力就是张郃。诸葛亮对张郃深深忌惮,总想除之,但计无所出;直到剑阁退兵之际,诸葛亮派出魏延、关兴二人,在张郃面前连番诈败诱敌,终于将张郃引入木门道口,然后乱箭射死。

张郃跟随曹操二十年,效忠曹魏三十年,赤胆忠心,无愧于五子良将之英名。

在赵云、张郃死后,三国后期还有哪些名将呢?

1.蜀汉——魏延

在张郃死后,魏延的武力值坐拥天下第一。

诸葛亮死后,傲娇的魏延说,“丞相虽死,我今犹在,岂可以丞相之死而废北伐大业?”在电视剧中,魏延说出了“他今已死,天下谁敢敌我?”也许,魏延被诸葛亮压抑的太久了!客观而论,魏延最初并没有任何反意,与姜维等人也没有任何冲突,他只是在与杨仪的权力斗争中行为失当,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真正的历史中,魏延可是刘备的心腹爱将,官拜汉中太守。魏延镇守汉中二十年,稳如磐石;魏延死后,姜维很快就把汉中弄丢了。

2.蜀汉——关兴

关兴是演义中二代将领中的佼佼者,能力突出,武力值也更高。张苞在二次北伐前,因为马失前蹄,摔死在山涧中。关兴在五次北伐前,病故。关兴死后,五虎将后人基本没人嫩够再上前线了。

在史实中,关兴并没有那么突出,远不及关平。

3.蜀汉——姜维

蜀汉后期的擎天柱,无须过多介绍。

刘禅献城投降时,姜维正在剑阁做生死之搏。听闻消息后,姜维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而大叫,“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不得不说,刘禅投降,蜀汉尚存不屈的灵魂;而姜维之死,才是蜀汉真正意义上的灭亡。

4.蜀汉——王平

本是徐晃的副将,但受到打压排挤,在汉中之战时归顺了刘备。

南征北战期间,王平是诸葛亮的得力干将,劳苦功高,尤其是在街亭之战,王平酣战张郃数十合,终因势孤力穷,无奈引兵退走。

诸葛亮死后,王平镇守永安,以防备吴国。此后,王平病故。

5.蜀汉——夏侯霸

曹魏政归司马氏之后,夏侯霸在走投无路之下,归顺了蜀汉。

刘禅亲自出迎,亲切地握住夏侯霸双手,以良言宽慰,并特别开导当年夏侯渊战死一事,并非私人恩怨,而是出于国事。夏侯霸在蜀汉得到重用,被拜为车骑将军。

作为后期少数猛将之一,夏侯霸可以数合斩杀辽东第一战将卑衍,十合杀败曹魏后期名将郭淮。洮阳之战,夏侯霸中了邓艾的埋伏,被乱箭射死。

蜀汉阵营中,还有廖化、张翼、张嶷、吴班、马忠、傅佥等名将,但武力和个人能力并不算太突出。

6.曹魏——郭淮

郭淮是一位智勇兼备的大将,颇有机谋,而且还是张郃的救命恩人。

汉中之战时期,郭淮曾极力劝阻曹洪不要斩张郃,在夏侯渊战死后,郭淮又极力推荐张郃临时主持帅印,并顺利收拾了残局,把损失降到最低。不得不说,郭淮真是慧眼识英才。

铁笼山,郭淮追击空手败逃的姜维,却被逆袭射死。此一战,是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箭术单挑。

7.曹魏——徐质

善使一柄开山大斧,大有昔日徐晃的风采。在司马昭伐蜀时期,徐质官拜先锋。

徐质的武力较高,如果公平单挑,应该在姜维之上,比如不数合战败廖化,又不数合杀败张翼,而姜维却没有直接出阵单挑。姜维对于徐质的反应是,不能力敌,只有智取。徐质最终中了姜维的弃粮之计,狼狈奔逃,在人困马乏之际,遭遇姜维拦路突击,在大惊无措之际,坐下马被姜维刺倒,翻身落马后,被姜维率众军乱刀砍死。

姜维射杀郭淮、刺杀徐质,令魏国之威为之挫动!

8.曹魏——邓艾

姜邓斗智,无须过多介绍。

邓艾之死,实在窝囊,只能说老实人未必有好下场。

曹魏阵营中,还有张辽之子张虎,乐进之子乐綝,但他们的能力和表现,远不及郭淮、邓艾等人突出。

9.孙吴——丁奉

丁奉在前期就是酱油角色,遇到赵云这种五虎级别的猛将,只有抱头鼠窜的份儿。后期的丁奉,形象比较符合史实,堪称东吴的擎天栋梁,尤其是东兴之战,丁奉雪中奋短兵,大破魏军;又设计除去了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皇权。丁奉是孙吴的四朝元老,最后官拜大将军、大司马,寿终正寝。

在东吴阵营中,还有陆抗、周鲂、全琮等名将,但他们的戏份太少,没有武力表现。如果以史实论,陆抗绝对是独扛东吴末期的大旗!

10.文鸯

乐嘉城,文鸯足可一战封神!不管是正史中,还是演义中,此事均有详细一致的记载,相信广大三国迷均已熟知,此处不再赘述。

文鸯本是魏官,因讨伐司马师兵败而投奔东吴,最后又回归到司马昭阵营。在西晋时期,文鸯曾经战功赫赫,但最终被宫廷权力斗争牵连,得罪了皇后司马风,最终被处死,并夷灭三族。

结语:上述名将中,如果以武力排名,前五应该是文鸯、魏延、徐质、邓艾、姜维;如果以综合能力排名,前五应该是魏延、姜维、邓艾、郭淮、丁奉;如果以史实来论,愚认为,前五应该是姜维、邓艾、魏延、陆抗、丁奉。

赵云张郃死后,后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名将,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谁?

三国迷朋友们都知道,后三国时代的战将们与前三分时代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前三分是猛将叠出如鳞次栉比,而到了后三国时代,擅长阵前单挑厮杀的勇士如凤毛麟角,拔拉不出来几个。前三分时代比较能熬的,撑到后三国时代都能混成名将。

以蜀汉五虎上将最后一位凋落的赵子龙将军的离世做为标志,三国正式迈入了无“超级猛将”时代。曹魏猛将张郃成为这段时期的天下第一勇士,征战沙场,所向披靡。如果把张郃放在前三分时代,他根本就排不上号,哪能轮得到他在两军阵前耀武扬威?能够轻松镇压住他嚣张气焰的最起码得有十七八个。

正所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那么,当张郃横行了一段岁月,却在木门道中伏殒命之后,魏蜀吴三方还有哪些武艺高强的战将呢?他们的武力值高低又当如何排列呢?咱们就根据《三国演义》原著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魏延

当三国时代的“超级猛将”们纷纷凋落以后,曹魏阵营中的第一猛将就是张郃,而蜀汉军中的第一人就是魏延,只有他能够与张郃相抗,这也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唯一拿得出手抗衡张郃的人物。

张郃木门道中伏殒命沙场,魏延就取而代之成为事实上的天下第一勇士,阵前单挑已无对手。诸葛亮五丈原归天,蜀汉军中也无人能压制住他的骄狂气焰。魏延作乱,率部烧毁栈道,阻截蜀军主力回归,兵至南郑,姜维与杨仪商议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以此看来,在姜维心中也承认自己的武艺尚在魏延之下。

二:文鸯

文鸯是《三国演义》余晖中的最后一抹亮色,最后一位“万夫不当之勇”,乐嘉城之战则是三分时代最后一场堪称精彩的战斗。

年仅十八岁的文鸯乐嘉城夜踹司马大营,从“三更时分”开始杀入,文鸯是“左冲右突,所到之处,人不敢当”,敢于相抗者,都被文鸯“枪搠鞭打,无不被杀”。后又单骑突围,五次回身反战,勇拒追兵,有长坂坡子龙将军之风采。但司马大营外,文鸯遇邓艾拦阻,“战有五十合,不分胜败”,与前辈相比差距还是蛮大的。

在激战一夜,体能巨大消耗状态下仍六十合战平邓艾,文鸯的武力值当在姜维之上。但战斗生涯中无一次斩将记录是文鸯的瑕疵。

三:徐质

曹魏辅国将军徐质,武器是一柄开山大斧,和徐晃一样,是个力量型的猛将。他素来“英勇过人”,曾在魏蜀前线随司马昭出征,被任命为先锋之职。

在董亭之战中,徐质挥斧上阵,“战不数合”击败廖化,又“战不数合”打败张翼,姜维在阵前尚不敢亲自迎战,回营后与夏侯霸商议:“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大家记得,姜维曾经在冀县城外与张翼有过一次交锋,“战不数合”,王平赶来,两下夹攻,姜维“力穷抵敌不住,夺路归城”

以此看来,如果正常单挑,徐质的武力值应在姜维之上。但徐质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比较差,中了蜀军弃粮之计,遭到火攻后突围,人困马乏时突遇姜维,徐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挑落马下,众军乱刀砍死。应变能力远不及姜维。

四:姜维

魏延作乱被马岱脑后一刀袭杀以后,三分时代事实上的天下第一勇士就是姜维了。姜维占据这个宝座很长时间,直到后来文鸯出世。

姜维初次亮相就展示了强大的潜力。天水关一战,居然击退了威震天下的老赵云,还被子龙将军夸赞枪法“与他人大不同”,可谓是一战成名。

但姜维的发挥极不稳定,受情绪影响很大,长城之战,拿不下毛头小子邓忠;疆川口之战,追射杨欣,三箭不中,折弓再追却马失前蹄;侯河、沓中两战奈何不得邓艾。以这样不稳定的发挥,姜维排名自然不可太前。

五:关兴

在蜀汉将二代中,最为出色的年轻人是关兴和张苞。但张苞早死(在张郃之前),战斗中又有多次失误,关兴的表现要略胜一筹。

秭归之战,突袭斩杀李异,三十回合杀败孙桓,乱军中生擒谭雄;猇亭之战,一刀斩杀周泰的弟弟周平,震慑周泰、韩当惧不敢战。杀死潘璋,夺回青龙偃月刀;凤鸣山解围,刀劈魏将董禧;西平关之战,乱军中斩杀羌军越吉元帅。关兴的战绩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诸葛亮在历次北伐中,并未派关兴去迎战敌方猛将,如抵挡张郃、斩杀王双这样的劲敌,都是让魏延去执行,说明关兴的武力值尚在其下。

替补:邓艾

蜀汉大将军姜维继承先师诸葛武侯兴复汉室江山之遗志,重整大军,九伐中原,矢志不移。而在他历次北伐的征途中,遇到的最强劲的敌手就是邓艾了。

不仅在领兵作战的统帅能力上,邓艾足以与姜维匹敌,在两军阵前单挑厮杀,邓艾的武艺也堪与姜维旗鼓相当。侯河之战,姜维自引兵阵前搦战,邓艾迎敌,“二人交锋数十余合,不分胜负”;沓中之战,姜维击退王颀,追击中遇邓艾阻截,“维抖擞精神,与艾战有十余合,不分胜负”。两战姜维平手,可见邓艾武艺不容小觑。但姜维年已五旬,屡次主动挑衅,邓艾都曾避战不出,其武力值当在姜维之下。

以上就是后三国时候的几名武艺比较高强的猛将。而实际上蜀汉大将王平在街亭之战中曾力战张郃“数十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也算是武艺高强了。

隐藏高手:李严

但我们必须要提到一位隐藏的高手――李严。张郃殒命木门道时,李严尚在世。如果真要论起来,李严才是当时真正的天下第一勇士。

刘备入川时兵至绵竹,李严奉刘璋之命率兵抵抗,猛将黄忠出战,“与李严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败”,诸葛亮鸣金收兵,黄忠不满,诸葛亮却说:“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可见李严丝毫不落下风,能与蜀汉五虎将之黄忠大战四五十合旗鼓相当,李严武力值决不可能在张郃、魏延之下。但由于复杂的政治因素,李严始终处于边缘位置,实际上被荒废了。

所以严格地说,张郃死后,后三国时代真正武力值能排在前五名的是:李严、魏延、文鸯、徐质、姜维。

(本文根据《三国演义》分析而来,与正史无关。)

赵云张郃死后,后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名将,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谁?

三国前期,名将众多,如吕布、公孙瓒、关羽、典韦、赵云、张飞、马超、张辽、太史慈等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大将不是战死沙场,就是病逝。公元220年左右,三国便有不少大将死去,如关羽、张飞、马超、夏侯惇、张辽等人。

公元229年,蜀汉最后一位五虎上将赵云因病去世,公元231年,曹魏最后一位五子良将张郃战死在木门道,标志着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时代的过去。那么,在最后一位五虎上将赵云、最后一位五子良将张郃去世之后,三国还有没有名将?排名前五的都有哪些人?

第一:魏延

魏延,被称为蜀汉第六大将,仅次于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他是在入川之战和汉中之战中,表现非凡,受到刘备的器重,战后被封为汉中太守。

无论是武力,还是谋略,魏延都是一等一的。如武力方面,他最出色的战绩为斩杀曹魏大将王双。王双是曹魏后期的一个猛将,身长九尺,孔武有力,却被魏延所斩。

如谋略方面,魏延曾提出“重门之策”和“子午谷奇谋”。汉中是蜀汉的北大门,是蜀汉与曹魏交战的前沿阵地。魏延担任汉中太守十几年,制定“重门之策”,曹魏都不敢来犯,汉中固若金汤。

而子午谷奇谋是魏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的,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计策,可惜被谨慎的诸葛亮一票否决。因此,魏延是赵云、张郃都去世之后的三国第一大将。

第二:邓艾

邓艾,蜀汉终结者,与姜维是一对生死冤家,多次大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他曾和姜维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这没什么,他最厉害之处是和文鸯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文鸯号称后三国时期第一勇士,再现赵云七进七出曹营的奇迹。

而邓艾却能和他大战五十回合,这说明邓艾的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能在超一流武将的手下保住性命。邓艾偷渡阴平,逼降后主刘禅,他的对手姜维无奈放下武器,归顺曹魏,等于败给了邓艾。因此邓艾名次超过姜维。

第三,陆抗

陆抗,字幼节,东吴四大都督第四位陆逊次子,继承了他的父亲陆逊的儒将之风,被誉为三国东吴最后的名将。在蜀汉被灭、曹魏被晋取代后,陆逊镇守江陵,与强大的西晋抗衡。

他与击退西晋大将羊祜,并除掉叛将西陵督步阐。战后陆抗被拜为大司马、荆州牧,常年坐镇荆州,与西晋对峙,维护了东吴的边境。在陆抗活着时,羊祜也不敢擅自攻打东吴,并与之交好。

第四,姜维

姜维,字伯约,被诸葛亮称之为“凉州上士”,他刚出场,便识破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并和赵云战成平手,精神倍长,击退赵云。诸葛亮对这个少年惊讶不已,于是动了收服他的心思。诸葛亮经过一番巧妙布置,离间姜维和曹魏主将的关系,使其走投无路,归顺蜀汉。

姜维在归顺蜀汉后,屡立奇功,迅速成长为蜀汉的高级将军。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继承了诸葛亮遗志,多次讨伐曹魏,想要克复中原,恢复汉室江山。在战斗过程中,姜维骁勇善战,杀伤曹魏猛将徐质,反手射杀郭淮。

第五:文鸯

文鸯,是曹魏大将文钦之子,少年成名,是一员可以和赵云相媲美的猛将。司马师废立皇帝后,文钦与毌丘俭在寿春反叛,称之为“淮南二叛”。司马师亲自带大军讨伐,与文钦军队在寿春对峙。

文鸯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给司马师一个下马威,于是夜袭曹营。他从北门杀入,势不可挡吓得司马师眼珠迸出,丢掉半条命。司马师大营之中,也只有邓艾毫无惧色,挺枪大战文鸯。两人单挑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文鸯看到凭借个人之力,无法斩杀司马师,在大显神威之后,扬长而去。他在撤退时,背后数百名魏将追杀而来。只见文鸯不慌不忙,在这些魏兵魏将快追上的时候,突然杀个回马枪,将追上来的魏兵魏将斩杀一通,继续逃走。这些魏兵继续追杀,快追上时,再被斩杀一通,如此反复几次,曹军便不敢再追杀了。

结语

以上五人,是综合考虑大将的武力和谋略的排名,在最后一位五虎上将赵云和最后一位五子良将张郃去世后,选出的五大名将。

其中魏延有勇有谋,排在第一,邓艾覆灭蜀汉排在第二位,陆抗在蜀汉被灭后,与西晋抗衡十几年,排在第三位,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排在第四位,文鸯在司马师大营中如入无人之境,武力无敌,排在第五位。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赵云张郃死后,后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名将,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谁?

一般来说,前三国与后三国的时间分界线就在于赵云、张郃以及诸葛亮等人去世的时候,这个时候前三国哪吒风云的名将差不多都去世了,举几个例子,三国第一名将关羽在公元220年去世,同一年去世的还有曹操、黄忠、甘宁、夏侯惇、吕蒙等人,公元221年去世的有于禁、张飞,公元222年去世的有马超、张辽,而赵云是229年去世的,张郃是231年去世的,诸葛亮是234年去世的。

也就是说到公元234年时,前三国名将几乎都去世了,由于诸葛亮的去世,蜀汉的北伐暂时中断了一段时间,整个三国的局势趋于平缓,但是,战争仍然无处不在,那么接下来的后三国,有哪些名将呢?

三国二十四名将

后三国第一名将:司马懿

之所以是司马懿,是因为自从曹休、曹真去世之后,诺大的曹魏政权,能够南征北战的只有司马懿一人了,司马懿就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为曹魏政权南征北战,同时掌握了兵权,司马懿最早是曹魏政权荆州军区最高军事指挥,当时荆州军区的驻地是宛城,最经典的战役就是司马懿八天急行军1200里路斩孟达。

孟达在诸葛亮北伐前受到诸葛亮的蛊惑,再加上曹睿时代,孟达被边缘化了,于是就有些摇摆,结果就被申仪与申耽兄弟将情报上报给司马懿,司马懿得知情报后,没有按照正常程序向皇帝上报,而是直接选择急行军往孟达所在的新城郡赶,司马懿最为经典的手段就是两面派手法,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突然赶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结果被斩,孟达的叛乱就这么轻易被司马懿平定。

司马懿

司马懿最为经典的战役就是挡住了诸葛亮的北伐,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也就是曹真去世的那一年,司马懿从荆州调到关中负责全面军事,两人的第一次就是卤城之战,虽然司马懿在卤城之城输给了诸葛亮,损失了三千甲士,但是没能让诸葛亮前进一步,也算是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而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就干脆闭而不战,以消耗战来对抗诸葛亮,最终熬死了诸葛亮。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整个三国可是数一数二的,司马懿能挡住诸葛亮也算是出类拔萃了,除了挡住诸葛亮,司马懿还用了九个月时间平定了辽东公孙渊,司马懿利用声东击西、主动示弱之计,击败了公孙渊,可谓是干净利索,雷厉风行,司马懿一生的战绩除了对阵诸葛亮失败过一次外,其他所有战绩都是全胜,光凭这个战绩就算得上诸葛亮之后的后三国第一名将。

司马懿随后成为魏明帝曹睿的托孤二重臣之一,与曹爽一起辅佐曹芳,但司马懿先用欲擒故纵之计让曹爽膨胀,并且肆意妄为,然后司马懿靠装病骗过曹爽,趁曹爽出城之际发动了高平陵政变,篡夺了曹魏的政权,随后逐渐司马家族以三代人的努力成功取代了曹魏政权,所以司马懿虽然排名后三国第一名将,但却是篡夺一国政权的人

司马懿与邓艾

后三国第二名将:邓艾

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名将,原本只是屯田的小吏,而且还有口吃的毛病,但邓艾聪明好学,喜欢军事和地理,平常喜欢研究,之后被时任太尉的司马懿提拔为太尉府佐治的官吏,后来任尚书郎,这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从此之后邓艾开始屡屡被提升。

邓艾在屯田方面也有功劳,但是最大的功劳还在军事方面,姜维作是蜀汉的大将军,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而挡住姜维北伐的大部分时间就是邓艾,如果当年司马懿挡住诸葛亮一样,司马懿挡住诸葛亮主要是按兵不动以消耗退兵,但邓艾挡住姜维大多是靠运动战,邓艾与姜维的三次直接交锋中,两胜一负,算是击败了姜维。

邓艾在当兖州刺史时,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意图反对司马师,邓艾得到消息后快速反应,迅速出兵占据了乐嘉,为司马师出兵提供了便利,从而快速平定了毌丘俭与文钦的叛乱,邓艾算是首功,但是邓艾最大的功劳却是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

邓艾偷渡阴平小道

这一战魏国18万大军伐蜀,虽然蜀汉的汉中沦陷,但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15万人被姜维堵在剑阁险关不能前进,钟会都有退兵之意,原本伐蜀无望,但是,这个时候的邓艾来了偷渡阴平的神来之笔,率领数万人翻越了七百里无人的阴平小道,突然出现江油,逼降了江油守将,然后在绵竹击杀了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逼降了刘禅,蜀汉灭亡。

可以说,蜀汉灭亡最大的功劳就是邓艾的,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蜀汉是不会灭亡的,邓艾虽然排名后三国名将第二名,但是他凭借一己之力灭亡了一个国家。

后三国第三名将:姜维

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的军事支柱,说他是支柱,是因为后期的蜀汉政权,在军事上完全靠姜维一个人顶住曹魏的军事压力,同时,姜维还进行了前后11次的北伐,这个北伐数量比诸葛亮还多了一倍,其北伐的决心同样不输诸葛亮,前后11次北伐,姜维仍然是不知疲倦的北伐,北伐,直到北伐引发了蜀汉朝廷所有人的反对。

姜维

姜维的北伐有胜有负,其中大胜有2次,小胜3次,打成平手4次,大败1次,小败1次,总体来说是胜多败少,但也损失了不少人力物力与财力,如果没有姜维撑起蜀汉的半边天,蜀汉早就要被曹魏灭亡了,就算是蜀汉灭亡了,姜维仍然在不遗余力地为蜀汉复国做工作,但最终惨死于乱军之中,姜维的才能算是后三国排名第三的名将

后三国第四名将:陆逊

陆逊算是从三国前期一直活到三国中后期的人,陆逊参与了公元219年东吴偷袭荆州的战役,并且直接率军打到与蜀汉交界的秭归,切断了关羽的退路,陆逊还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老兵油子刘备,歼灭了刘备东征的5万主力军,不仅保住了东吴偷袭荆州抢来的成果,而且还让刘备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夷陵之战是陆逊的成名之战。

陆逊

陆逊还参与石亭之战,大败曹魏名将曹休,斩获魏军一万余人,但没有趁胜扩大战果,夷陵之战与石亭之战是陆逊的两大战绩,因此凭借这两战,陆逊可排名后三国名将第四名

后三国第五名将:陆抗

陆抗是陆逊的儿子,是东吴政权最后的顶梁柱,陆抗负责镇守西陵,平定了吴将步阐的叛乱,并且挡住了晋军名将羊祜率领5万晋军的进攻,平定了一场可能引发东吴灭亡的战争,可惜的是陆抗在公元274年去世了,之后没几年,晋军就开始准备了伐吴之战,最终吴国灭亡。

可以这么说,陆抗的死,是东吴灭亡的原因,有陆抗在守卫边境,晋军是无法攻进来的,这也是晋军名将羊祜的原话,陆抗在东吴的作用,就像是姜维在蜀汉的作用,但是陆抗没能多活几年,于是乎,陆抗死,东吴亡,陆抗就是东吴最后的定海神针,他的死预示着东吴的灭亡,所以陆抗算是后三国排名第五的名将,同时也因为他的存在,就拯救了东吴这个国家,一旦他不存在了,东吴也就灭亡了。

赵云张郃死后,后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名将,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谁?

由于《三国志》的影响,史家一般把陈寿先生所记载的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三国时期。但三国究竟从啥时候算起,到啥时候结束,史学界是一直存在争议的。

比如《三国演义》从黄巾军起义写起,《三国志》第一卷就是《魏书·武帝纪》,写的是曹操。这就是说,无论陈寿还是罗贯中,都没有把曹丕称帝作为三国的开始。

三国的具体时间说不清楚,那么后三国时代就更不清楚了。在这里,豹眼没有必要去较真,后三国究竟是指三国之后的时期还是三国时代的后期。

就按照题主的说法,赵云、张郃死后,就进入后三国时期吧。但是,后三国时期的结束到哪里为止呢?是到蜀汉灭亡,还是到曹魏灭亡、西晋建立,还是孙吴灭亡为止?

就《三国演义》而言,三国还是从黄巾军起义爆发开始,到西晋灭掉孙吴一统天下结束。

豹眼认为,前三国时期,以黄巾起义开始,到曹操病逝、曹丕接受献帝禅让为一个阶段;中三国时期,以魏、蜀、吴三国的先后成立,到蜀汉被灭为一个阶段;后三国时期,应该以蜀汉灭亡到孙吴灭亡为一个阶段。

这是豹眼的理解,尽管赵云、张郃都是风云一时的人物,但他们的死亡并不足以成为划分一段历史的节点。

但题主既然说从赵云、张郃死后,就进入了后三国时代,那么豹眼就按照这个时间节点,说一下后三国时期的名将吧。

月明星稀,有诸葛亮、司马懿活着,名将都失去了风采

赵云、张郃死了,但诸葛亮、司马懿还活着,而且西晋建立后,在灭亡孙吴的战争中也出现了一些名将,他们都应该包括在内。

这样看来,豹眼给他们的排名,应该是: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羊祜、陆抗。

只要诸葛亮、司马懿还活着,就几乎没有别人啥事。这段时间,真正的交锋,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其他人都是在打酱油,名将们都失去了风采,新将星也没有出现。给后世的感觉就是将星匮乏,星光黯淡。

陆逊成名较早,后期也没有突出的成就,存在感少了很多。其实,陆逊(183--245年)在魏延被杀十多年后才病逝,但感觉他比魏延似乎更早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晋代魏之后,真正的战略家是西晋的羊祜,是他主持了灭亡孙吴的战争。蜀汉已亡,孙吴能够抵御西晋羊祜的将领也就只有陆抗,陆抗一死,孙吴很快就玩完了。

因此,在这段时期,真正称得上名将的、在战略军事家这个层面的人,也就是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羊祜、陆抗,以及灭亡蜀汉的邓艾。其他人在他们面前都逊色不少,不能相提并论。

不过,看题主的意思,似乎不是在说这些人,豹眼注意到题主自己也做了回答,而且仅仅列出了五位蜀汉的名将,魏吴方面没有一人上榜。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蜀汉不就一统天下了吗?

豹眼这次就不较真了,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思,把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羊祜、陆抗等人排除在外,勉强列举一下后三国时期的五位名将吧。

把诸葛亮、司马懿排除在外,还好理解,因为名气太大,已经无法以名将来论;陆逊更多是在前三国时期的战绩,羊祜、陆抗二人主要是在西晋与孙吴的决战时,才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排除在外吧。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张郃(hé)(?-231年),字儁乂(yì),冀州河间国鄚(今河北省任丘附近)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五子良将之一。

赵云于229年病逝、张郃于231年战亡,诸葛亮继续进行他的北伐事业。但由于诸葛亮的北伐并没有实质性的战绩,其手下尽管有不少大将,如魏延、王平、马岱、姜维等等,由于主帅没有突出的战绩,战将也就不能够成为超级战将;

司马懿方面,面对诸葛亮的屡屡北伐,大多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曹魏方面也没有战将有突出的战绩。

毕竟要依靠成绩说话,没有战功,说破大天,也成就不了名将。

诸葛亮之后,蜀、魏方面基本上暂时相安无事,没有大的战争,也就成就不了名将。

曹魏方面除了自相残杀,与孙吴方面基本是小打小闹,没有大的战事爆发,也就没有名将出现。

在后三国时代,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多惨烈的战役,这由当时的局势决定的。

英雄造时势,时势也一样造英雄。这也是这段时期名将不多的根本原因。

既然要排名,那就以这段时期的战绩和影响力,勉强做个说明吧。

邓艾第一

邓艾(本名邓范,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

邓艾出身贫寒,得到司马懿的赏识后,青云直上。特别是在曹魏政权的后期,邓艾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与蜀汉名将姜维的五次对决中,邓艾四胜一平,毫无败绩,唯一的一平还是因为邓艾坚守不出,姜维毫无办法,只得退军,才勉强没有被邓艾战败。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三路大军伐蜀,邓艾出奇兵偷袭阴平成功,绵竹之战斩杀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城下,一举灭亡蜀汉。

邓艾凭借此功,一举奠定了后三国时期名将的地位,这是该时期无人能比的。

魏延第二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省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魏延作为蜀汉名将,不仅是在后三国,就是整个三国时期也是数得着的,这不应该存在争议。之所以把他排在邓艾之后,还是以战绩说话。

魏延作为名将,实在是没有响当当的战绩,唯一的子午谷奇谋被时人和后世津津乐道。

但不管多么神奇,毕竟没有付诸实施。有人替魏延抱屈,认为是诸葛亮在打压魏延。其实,这不公允。

如果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的话,诸葛亮不至于坚决不采纳。

邓艾也是依靠奇谋取胜,有很大的风险性,但毕竟邓艾成功了,这也是豹眼把邓艾排在魏延前面的根本原因。因为再高明的谋略没有得到具体实施,就不能作为其战绩。

没有足够的战绩,也就影响了魏延的历史地位。

如果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得到实施,并取得胜利的话,那魏延还了得,岂不与韩信等人齐名哦?

朱然第三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

朱然是孙吴名将,与邓艾、魏延相比,显然名气要小得多,这只是我们不太熟悉而已。

但朱然是继吕蒙、陆逊之后,孙吴最具能力的战将。可以说,几乎是朱然一人之力挽救了孙吴的命运。

在这里,豹眼就多介绍一下朱然的战绩,以便友友们对他有更多的认识。

吴书·朱然传: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吕蒙病重,孙权就问其后谁可以替代他,吕蒙就举荐了朱然。吕蒙病逝之后,孙权就让朱然假节,代替吕蒙镇守江陵。

朱然与孙权曾经一起读书、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朱然得到器重,官至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朱然追随吕蒙擒杀关羽,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

黄武元年(222年),刘备东征,攻打宜都,朱然督领五千人与陆逊共五万人抗击刘备。陆逊、韩当在涿乡大破刘备,朱然则攻破刘备前锋,并截断刘备后路,刘备败走白帝城。

此时,徐盛、潘璋、宋谦都上表说刘备一定可擒,而朱然与陆逊、骆统认为曹丕大举集合军队,表面上是帮助我们讨伐刘备,实则是怀有奸心,应该谨慎决策。

孙权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召还大军,与刘备讲和。没过多久,曹魏果然出兵,孙吴面临三面受敌。

夷陵之战,朱然与陆逊配合大败刘备,被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

朱然传: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黄武二年(223年),曹丕自许都南征,曹真、曹休等诸路大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击败吴将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仅朱桓在濡须一路击破了曹仁,是唯一的胜绩。

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迅速兵临江陵城下,围困江陵。

江陵被围困长达六个月之久,几乎要被魏军攻破,曹丕胜利在望。就在此时,爆发了疫疾,孙权乘机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见好就收,就此退兵。

曹丕撤军,固然与疫疾有关,但朱然坚守江陵达六个月之久,城池没有被攻破,其居功至伟。

当时,曹丕亲自抵达宛城,为曹真等作后援。孙权也派遣孙盛率领一万人作为朱然的外围救援部队,但孙盛被张郃击败,致使朱然与外界完全断绝了联系。

孙权又派遣潘璋、杨粲等将解围,但依然失败。此时,城中守兵大多都患上了浮肿病,只有五千人具备战斗能力。

曹真等筑起土山,开凿地道,建立楼橹逼近城墙,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但朱然晏然无惧意。

江陵县令姚泰率领军队守北门,见魏军强盛,城中守兵少,粮食将尽,便与魏军沟通,图谋为内应。

姚泰的图谋就要施行的时候,被发觉,朱然依法处斩了姚泰。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最终无法攻克江陵。

因此战,朱然威震敌国,被改封当阳侯。

试想一下,如果朱然把守的江陵失守的话,孙吴很可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大概率就没有后三国这个阶段了。

江陵保卫战,其战略意义堪比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同样是挽救了孙吴被灭亡的命运。

但到了后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并没有大规模决战性质的战役,朱然跟所有的将领一样,并没再有更大的成就。就算是击败刘备的陆逊,也没有高光时刻再现,这是由当时的局势决定的。

但朱然继吕蒙、陆逊之后,在孙吴的军事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朱然是后三国时期孙吴的压舱石。

赤乌十二年(249年),朱然病重,孙权为此日间膳食减少,夜间为之失眠,派去探视朱然并馈赠药物、食品的使者相望于道。

孙权自创业以来,功臣患病,孙权最在意的,除了吕蒙、凌统,就是朱然了。

朱然病逝,年六十八岁,孙权为其素服举哀。

姜维第四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

姜维是诸葛亮的高足,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其一生十一次伐魏,但鲜有大的、拿得出手的成就。

不过呢,在后三国时期,名将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

喜欢三国的友友,对于姜维的事,可谓耳熟能详,豹眼也就不再啰嗦了。

只说明一点,尽管姜维非常辛苦,但毕竟对蜀汉的命运没有多少改变。等到曹魏腾出手来准备收拾蜀汉的时候,姜维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大权在握,掌握重兵,没有挽救蜀汉的命运。

在豹眼看来,姜维至多是一员名将,但到不了军事家的高度。

文鸯第五

文鸯(一作文淑,?-公元291年),字次骞,谯郡(今安徽亳州市)人,曹魏扬州刺史文钦之子,魏末晋初名将。

文鸯,文钦之子。文钦与曹魏一族同乡,与当时得势的大将军曹爽关系不错,文钦因此行为倨傲。

据《三国志》、《资治通鉴》记载,文钦经常冒领军功,受到司马师的压抑,因此对司马师极为不满。

之后,文鸯跟随其父文钦驻守扬州,以防御孙吴。

嘉平六年(255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引起了镇东大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等的愤怒,决定起兵勤王。

正元二年(256年),文钦等起兵讨伐司马师,并约兖州刺史邓艾一起起兵。但邓艾斩杀了使者,并受命率领万余人急行军到达乐嘉城(今河南项城)做浮桥,迎接司马师。

文钦见司马师大军突然到达,错愕不已。年仅十八岁的文鸯,告诉其父说:“趁敌人立足未稳,马上出击,必定大败敌军。”

文鸯率领壮士冲到司马师寨前,击鼓喧闹,大喊司马师的名字,司马师全军震动。

当时,司马师眼睛上有瘤,刚刚做了手书,抱病出征,受到惊吓,眼球爆出,血流满地。

司马师恐怕军心有乱,就咬着被头忍耐,把被头也咬烂了。

文鸯鼓噪了一夜,但其父文钦却没有带兵前来会合。司马师命诸将追击,但诸将惧怕文钦父子骁勇不敢行动。司马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文鸯鼓噪,没有得到回应,说明他们气势已经受挫,不得已而逃走。”

这时,文钦要回寿春,文鸯认为一定要再挫一下司马师的士气,便率领骁骑数十人一同杀入敌阵,所向披靡,之后才引兵离去。

司马师派遣左长史司马班率领骁将八千翼来到,文鸯单枪匹马冲入数千骑兵阵中,进出六七次,骑兵不敢逼近。

这才是真正的杀了个七进七出。司马师回军后,不久就病死了。

毌丘俭兵败寿春后,文钦投降了吴国。

甘露二年(257年),魏国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司马昭,吴国命文钦父子等入寿春支援。

但寿春战况不顺,诸葛诞与文钦关系又不好,相互猜疑,诸葛诞就杀了文钦。文鸯与其弟文虎就投靠了司马昭。

咸熙二年(265年),西晋代魏,文鸯仍仕晋朝,任平虏护军。

泰始六年(270年),秃发鲜卑部落举兵反晋,先后击杀胡烈、苏愉、牵弘、杨欣等封疆大吏,晋武帝司马炎为此寝食不安。

次年,文鸯临危受命,都督凉、秦、雍三州军力,大破秃发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使得胡人部落二十万人归降,名闻天下。

此战,奠定了文鸯后三国时期名将的地位。

豹眼一向认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虽然许多友友喜欢给三国时期的战将排名,但豹眼还是觉得很难给他们排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座次。

其实,不管任何人排出的次序是否合理,起码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名将们的战绩及其影响力,让大家了解了更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这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去计较这些排名是否真正确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