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夷陵之战后,东吴并非没有尝试进一步扩大战果,只是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了而已。
陆逊的追击部署作为战役指挥关,陆逊当然希望尽可能扩大战果,多歼灭敌军,多占领地盘。
在对刘备取得决定性胜利后,陆逊派孙桓、李异、刘阿负责追击。
这是一个高明的追击部署。
自白帝到夷陵,是狭窄的三峡,大军在此难以展开。
当初刘备东征时,黄权就建议:刘备不必马上亲自率大军进攻,黄权自己可任前部,打开局面后,刘备的大军再上。
刘备未采纳,亲率大军进入三峡。
结果···连营七百里,出尽洋相。
此时,刘备败退,轮到东吴攻三峡了。
陆逊将追击任务委托给孙桓、李异等人,正是与当初黄权的策略类似:以先驱开路,大军在后视情况而动。
以此来看,陆逊能胜过刘备,不是偶然,他的军事才能确实胜过先主!
虽然要一举灭蜀类似痴人说梦,但如果进展顺利,东吴扩大战果,全据三峡,甚至攻略江州,是可能的。
遭遇“顶点”李异等人的追击非常有水平。
追击军先是击破断后的蜀军,斩杀傅彤。
随后,吴军又粉碎了刘备在秭归、南山等地的抵抗企图,一直追到了三峡西侧的口子——白帝。
攻克白帝,吴军将全据三峡。
自古以来,从荆州方向攻略西川,关键在三峡。
东汉灭公孙述、诸葛亮张飞等人入川,无不是快速通过三峡,直取江州,然后进取西川。
一旦东吴能控制白帝,全据三峡,那么,即便此刻无法继续灭蜀,将来,也可以随时出江州,取广汉、成都。
不过,东吴在白帝,遭遇了进攻的“顶点”。
白帝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蜀汉灭亡后,罗宪独守孤城半年多,陆抗等名将硬是拿不下来。
而且,刘备逃亡过程中的收集散卒加上后续抵达的援军,刘备军的兵力已经得到恢复。
李异军只的屯驻南山,无能为力。
吴军的追击,遭遇“顶点”。
陆逊的决断刘备进入白帝后,吴军的名将徐盛、潘璋、宋谦纷纷给孙权上表:“请复攻之”。
孙权问计于陆逊。
陆逊表示:曹丕集结大军,假装帮我门打刘备,实际上一定用心险恶!应该立刻停止追击,转入对魏防御!
孙权采纳。
吴军停止了追击。
此时,是八月。
仅仅一个月后,曹丕的三路攻吴就开始了!
而参与这次决策讨论的朱然、徐盛、潘璋等人,正是东吴后来得以击退魏军的中坚人物!
陆逊的未雨绸缪是何等及时。
不过,这从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东吴为了扩大战果,已经尽可能延长了追击距离、追击时间。
夷陵之战,蜀军损失虽重,但实力尚存。
就在吴军退却时,蜀军又有赵云的后队、马忠的巴东兵赶来白帝增援。
3年后,诸葛亮平南中;7年后,诸葛亮大举北伐。蜀汉的战争潜力依然没有枯竭。
即使不考虑魏国,单以吴军之力,要一举灭蜀,也如痴人说梦。
因此,陆逊以部分兵力追击,企图趁刘备大败,全据三峡,是务实、合理的计划。
在白帝受阻后,陆逊清醒地认识形势,不作过多纠缠,果断调整计划,转入对魏防御,尽显良将之风。
刘备伐蜀大败;陆逊追击受阻;曹丕伐吴无功。
三足鼎立的格局还非常稳定,暂时还没有任何一方能打破平衡。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陆逊,不愧良将之名。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虽然败得很惨,但蜀汉当时仍然还有五六万的预备兵力,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而孙权当时自身难保,也根本没有精力去打刘备。
公元221年农历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挥兵东征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魏国当时接受了孙权求和的请求,但是没有派兵支援东吴。魏帝曹丕的心腹谋士刘晔曾经建议他趁机伐吴,然而曹丕却以无故打孙权会遭至天下人的耻笑为由,否决了刘晔的提议。
刘备当时的总兵力应该是十万出头,他出征兵力大约是四万人,这也就是说,益州当时应该还有五六万守备兵力。(刘备之所以要以四万兵出征,主要是为了将打孙权的风险尽量的可控。即便他在夷陵被打败了,也无非是损兵折将而已,蜀汉的根基还在,孙权绝不可能乘胜追击到益州本土)
一年后,即公元222年农历六月,夷陵之战以刘备惨败结束。蜀汉损失了两万精兵,以及冯习、张南、傅彤等一票大将。(刘备的具体损失有多种说法,两万人马损失只是最低数字)
随后,刘备率残部向益州方向退却,在一连退了两百多里后,退至奉节时,赵云和李严先后率军赶到奉节,与刘备会和。刘备决定不再后撤,就在奉节部署防线,决心死守巴蜀门户。
公元222年农历八月,陆逊率军与蜀汉军在奉节一线对峙。当时徐盛、潘璋等人认为机不可失,建议杀向白帝城,活捉刘备。但被陆逊直接否决。
当年当月,刘备派使臣赴吴军大营,扬言要跟陆逊再战。陆逊则直接遣使回复称,你刘备先管好你自己再说吧。
从以上时间线可以看出:刘备六月兵败,随即撤往奉节。陆逊大胜后,一面派人收拾荆州各郡县,一面率军在后面追击刘备。到了八月份时,陆逊追击至奉节,见刘备已经有防备,便不再继续追击,与刘备在奉节一线对峙。
如果不出意外,陆逊和刘备必然要在奉节一线长期对峙。因为刘备输了之后,肯定是要再次兴兵报复的,陆逊不得不有所防备。然而仅仅一个月后,风云突变!打乱了陆逊和刘备的这次对峙。
公元222年农历九月: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是真心臣服为由。下旨起倾国之兵攻吴,魏军从洞口、濡须、南郡,兵分路三伐吴。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三国志·吴主传》魏军数十万大军南下伐吴,曹仁、张辽、夏侯尚、曹真、曹休、张郃等一票大将全部都上了战场。这很显然,魏军就是奔着灭掉东吴而来的。所以在当年十月,孙权立即从奉节前线调回陆逊大军,并遣使赴奉节跟刘备道歉。希望刘备不要落井下石。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三国志·先主传》由于刘备当时身体不好,蜀汉军的元气也没恢复。因而刘备当时便答应了孙权,派使者赴武昌与孙权结好。
公元222 年农历十一月,吴军与魏军正式展开大战。
魏吴的第一战,吴军东线都督吕范被曹休打得大败,损失了数千人。东吴在长江以北的领土全部沦陷,吴军残部只能依靠长江天堑与魏军对峙。
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三国志·吴主传》面对此情此景,孙权赶紧将徐盛、全琮、孙韶等从奉节前线退下来的吴军调往扬州,增援吕范,于洞口与魏军厮杀
主力东调,西线必然空虚。曹真、张郃等魏将趁吴军江陵一线空虚,接连发动猛攻。吴军节节败退,差点连长江都没守住。(魏军一度攻上了荆州江心的小岛)
此时,孙权慌神了。他不放心刘备,便再次派使者与刘备示好,希望刘备别打自己。刘备再次允诺。
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三国志·吴主传》随后,孙权展开反击,与魏军互有胜负。后来由于西线和中线魏军遭遇瘟疫,便撤军退回了襄阳。东线的曹休见另外两路撤了,便也宣布退军。
三月,曹仁遣将军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彫等。是月,魏军皆退。——《三国志·吴主传》公元223年农历三月,持续了六个月之久的魏吴大战,以东吴惨胜结束。
一个月后,刘备病死白帝城,享年63岁。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三国志·先主传》刘备病死前,托孤于诸葛亮。由于诸葛亮一向不同意伐吴,因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即遣使与东吴休好,再次结为盟国。
建兴元年夏……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三国志-后主传》汉吴两家结好后,孙权再无理由攻蜀。因而自此之后,双方便再无战争。
时间来到公元224年,诸葛亮在益州专心搞生产,无暇管益州之外的事。而曹丕和孙权则又发生了龌龊,再次开战。
这一次,曹丕亲自率领十万大军,魏军旌旗数百里,与吴军隔长江相对。
不过,由于孙权严防死守,加上当时已经晚冬季节,河水结了兵,魏军的庞大舰队开不进长江。曹丕兵洋兴叹,深感这次必然也是无法取胜,便下令撤军。
孙权依靠长江天堑,再一次保住了东吴。
(夷陵之战的关键在于曹丕。当时只要他趁火打劫,孙权必然要吃大亏。但曹丕却选择坐视不理,眼看刘、孙死磕,却不发一兵一卒趁火打劫。等到夷陵之战后,他再三路伐吴时,孙权已经有了应对的时间。公元225年的二度伐吴失败,让曹丕悔恨不己,感叹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愚蠢)
综上所述,刘备在夷陵之战后,精锐战力损失惨重,但由于他在出征之前并没有带上所有人马,依然留了一部分人马留守老巢。因而夷陵惨败后,他并非无力一战。(阻挡陆逊入蜀的实力还是有的)
而孙权由于得罪于曹丕,在夷陵之战仅仅三个月后,便遭到了曹丕灭国级的打击。因此孙权也没有精力与刘备再战。趁势灭蜀汉也必然是痴人说梦话了。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但答案也很简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果孙权趁机吞并了蜀汉,那么曹魏唯一的敌人就是东吴。
没有了蜀汉,那么东吴只有单独面对曹魏,如果不能与之抗衡,东吴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东吴本身都不存在了,还想着蜀汉干嘛呢?岂不是为曹魏打工吗?
第一,夷陵之战后,曹丕基本把蜀汉忽略掉了,唯一的目标就是战胜东吴,蜀汉自然也就归顺了。曹丕在位期间,连续发动了两次对东吴的战役,但都因为意外情况无功而返。
黄初二年(221年),曹丕称帝后,孙权清楚因为荆州之事,蜀汉刘备绝不肯善罢甘休,一定会采取报复。为了稳住北方的曹魏,就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同意遣子去洛阳为质。曹丕赐孙权九锡,册封为吴王、大将军、领冀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夷陵之战后,孙权解除了蜀汉的威胁,稳固了统辖荆州的疆土。于是,对遣子入质一事,一拖再拖,魏吴联盟出现貌合神离的状况。
黄初三年(222年),盛怒之下的曹丕发动了对孙吴的战役。曹丕从许都南征,诸兵种并进,势如破竹。曹丕大军围困江陵,胜利在望之际,又发生了瘟疫。孙权趁机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军。
由于孙权对曹丕称臣,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对付刘备的东征。此时的曹丕,看似是坐山观虎斗,其实,随时准备进攻孙吴,孙权更大的威胁来自于北方。
如果在夷陵之战后,孙权继续进兵,恐怕曹丕会趁机南征,孙吴灭亡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第二,夷陵之战是在孙权控制的荆州地面发生的,刘备孤军深入,后勤保障困难。
如果孙权攻入蜀汉本土,情况就完全相反,地理优势将不会存在。
且不说曹丕是否会趁机进攻,就是孙权与刘备直接对战,也未必有必胜的把握。
刘备沿江东进那是顺流而下,但孙权进攻蜀汉可是要逆流而上,困难要大得多。
刘备虽然战败,退守白帝城,但赵云的后援部队已经抵达,并且收集残兵,也集聚了两万兵力,也还可以一战。
而且此战的性质不同,是防御侵略的战争,更能够激发蜀汉将士的斗志。其结果,还真的不好说,孙权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因此,在豹眼看来,孙权见好就收,已经把荆州全部夺了回来,基本就实现了当时的战略目的。图谋蜀汉一事,只能慢慢打算。
这就是孙权在夷陵之战取胜后,立马再次与刘备请和的目的。
这应该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218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亲自率军北攻汉中。经一系列激战,刘备击退曹军,全取汉中。接着,他又派刘封、孟达等人攻占了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等地。彼时刘备的人生与事业均达于巅峰。那段时期,是其所占地盘最大、势力最烜赫的兴旺时期。
几乎同时,刘备派骁将关羽自荆州出兵攻打被曹魏占据的襄樊地区,并一举击败曹魏大将曹仁, 于水战中逼降于禁,斩杀庞德,于是关羽威震华夏,唬的曹操都欲迁都以避其锋芒。不久,正当关羽率大军全力围攻樊城时,已和曹魏暗通曲款的孙权见有机可乘,趁机派大将吕蒙率奇兵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猝不及防,大败亏输,后在南郡临沮县彰乡被吴将潘璋、马忠设伏擒杀。
220年正月,雄才大略的曹操病逝于洛阳,时年66岁。子曹丕继为丞相,称魏王。之后,刘备听说曹丕(魏文帝)篡汉自立,建立魏国,还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也趁机于次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刘备称帝建国后,倚重诸葛亮、法正,着力整饬内政,推行法治,使兵戈扰攘不断的西蜀初步稳定。
221年,刘备为重夺荆州和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的反对与劝阻,拒绝孙权求和,一意孤行,亲率四万大军( 加上随征的武陵蛮王沙摩柯率领的一万少数民族军队,共五万余人)顺江东下,自巫峡建平至彝陵(今湖北宜昌)界立营40余座 ,树栅连营700余里,蓄时以待,讨伐东吴。
东吴都督陆逊见蜀军兵锋甚锐,咄咄逼人,知道硬拼会吃大亏,于是力排众议,主动收缩防线,将兵力布防于夷道、猇亭一带,据险坚守,与大举进攻的刘备军形成对峙之势。
吴、蜀两军相持6个月之后,陆逊抓住有利战机,采用火攻之策,大破连营700里的刘备军于猇亭(今四川奉节以东)。这一仗史称“彝陵之战”。这场战役,蜀军除少数人马侥幸逃脱外,基本全军覆没。
是役开始后,陆逊见蜀军大营已陷入一片火海中,遂令吴军发起全线反攻。大将朱然奉命率5000兵马击破蜀军先锋,接着向刘备侧后迂回,准备一举切断蜀军的退路。
刘备见四下里火势汹汹,且火借风势,吞噬一切,忙下令退军,吴将韩当等率兵紧追不舍。蜀军败退时,吴军不依不饶,大举追杀,蜀将张南、冯习、傅彤、程畿、蛮王沙摩柯等相继战死,杜路、刘宁等人进退无路,被迫投降。
刘备收拾残军往北溃逃至马鞍山,部署兵力据险固守,准备组织力量发起反攻。陆逊丝毫不给刘备喘息之机,他督促吴军从四面发起猛攻。蜀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落 ,面对吴军的大举围攻,很快土崩瓦解,数万兵马基本损失殆尽。刘备乘夜色组织突围,侥幸逃出后沿三峡拼命往后撤。陆逊命吴将孙桓、李异、刘阿率军衔枚追击。
刘备好不容易逃到秭归,他在此收集残兵败将,准备利用这里已有的防御工事反击吴军、站稳脚跟。但吴将孙桓等人穷追不舍,很快就大举袭来,根本不给刘备立足的机会 。秭归一战,蜀军再遭重创。
秭归惨败后,蜀军所剩无几,基本没有还手之力了,刘备只得率残军放弃该地继续西逃,为了阻挠追兵,刘备命军士在大路上焚烧车杖铠甲。就在这危急时刻,又传来吴将孙桓走小路欲抢先占据夔道的消息。刘备大惊,知道如果被孙桓占了夔道,自己的退路就被彻底堵住,于是他急忙率残部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抢先抵达夔道,这才侥幸逃出生天,幸免罹难。
就在这时,翊军将军赵云率军抵达白帝(今四川奉节境内),巴西(今四川阆中)太守阎芝也派小将马忠率5000人马前来接应。赵云、马忠击退吴军追兵,刘备这才得以进入白帝城。
彝陵之战,刘备的大部分兵马被陆逊歼灭,舟船、器械、辎重、粮草损失殆尽。刘备率数百残军狼狈退回白帝城后,羞愧难当,追悔莫及,忧心如焚,加上年老多病与劳累过度,终于在白帝城永安宫一病不起了。
刘备起于蓬蒿,能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更有用人之能。然而在处理与盟友东吴的关系上,他却欠缺战略家的眼光与政治家的气度。下决心与东吴为敌,甚至撕破脸大打出手 ,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失策。
此外,刘备的军事才能似乎不咋地,他在彝陵之战时犯了兵家大忌——战线拉得过长。曹丕评价道:“刘备不知兵法,岂有连营700里与敌对峙作战的道理呢”? 他一语道出了刘备大败于猇亭的原因所在。
223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他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又叮嘱赵云尽心辅佐嗣君。刘备殁年63岁,在位3年。谥号昭烈帝。
刘备死时,因他之前举兵空国远征,惨遭失败,给蜀汉带来了深重灾难,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此时的蜀汉人才也是迅速凋零,有些后继乏人了。
随着关羽、张飞、马超、许靖、刘巴等文武大才相继死去,蜀汉陷入了人才匮乏的窘境。彼时,外有虎视眈眈的曹魏与得胜后气势逼人的东吴,诸葛亮面对刘备留下的这一副烂摊子,深感责任重大,压力也是巨大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非常担心孙权“恐有异计”。他深知彝陵惨败后,孙权之所以没有继续派兵攻伐巴蜀,是因为畏惧北边强大的曹魏,是为了全力应对曹丕当时派兵攻打江南所施加的压力,这才继续与蜀汉通好的。之后,孙权击退了魏军的进攻,取得了小胜,为免事态扩大, 他继续向曹丕表示臣服,刘备病死后,吴蜀之间的联系告一段落。诸葛亮一方面派李严率重兵驻守白帝,以严密防备东吴,待刘禅即位、朝中大事基本安排妥当后,他就开始考虑和东吴重修旧好的最紧要之事情了。
诸葛亮认为,以统治区域以及各项综合指标而论,蜀汉最小,实力最弱,如果总是以暴易暴同时去对抗两个强敌,绝对是不明智甚至乃自取灭亡的昏招。从基本立场来看,和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的曹魏是不可能握手言和的,而自己当初制定的“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在客观上仍然十分必要。
而先主为了争夺荆州要地,使吴、蜀剑拔弩张,最终不得不大动刀兵。因此,在当前蜀军新败、局势危殆的局势下,必须急速和东吴和解,这才是当前最紧要之事。
于是诸葛亮决心与吴国重新建立盟友关系,争取与江东孙吴政权和睦相处,不仅能携手对付共同的敌人——咄咄逼人的曹魏,还能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以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诸葛亮主动放弃了对荆州索讨,在战略方针上进行了合乎实际的修订,蜀国主动示好的诚意得到了孙权的充分理解与积极回应,两国间信使往来不断,关系日益密切。
诸葛亮派邓芝、费袆等人频繁出使东吴,与孙权重修盟好,不仅减少了蜀国的边防压力,还解除了他率军镇压南中叛乱的外部威胁,而且为他后来挥师北伐曹魏创造了有利条件。
诸葛亮非常重视与东吴的关系,毕生维系并保持着两国的盟友状态,在他死后,乃至于蜀国灭亡前两国间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争端,从而可以充分证明“联吴抗曹”政策的重要性与正确性。而且由于双方关系亲密,唇齿相依,曹魏不敢轻易集中力量进攻任何一方,而且两国间“驿使往来,冠盖相望”,民间的商业贸易交往也日渐频繁,这对于吴、蜀两国的经济发展自然是十分有利的。多亏了诸葛亮力挽狂澜,重新与东吴盟好,否则刘备彝陵惨败后,若孙权继续发兵穷追猛打,蜀国恐怕很快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应答:
引子:东吴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不起眼的一小国,从孙坚,孙策,到孙权,包括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还有东吴十二虎臣好像没有一个入流的,都属于二类角色,但有一点本人也奇怪,就是这些二类角色打赢了三国中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东吴无论是文臣武将放在蜀汉诸臣面前都是下等角色,事实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主题关羽失荆州损失人马约三万左右,刘备当了两个月左右自封的皇帝决定出兵不是打荆州,而是直接攻打东吴,据史记约带兵四万长途拔跋攻打东吴,魏国探子把蜀汉从驻军到布防汇报曹丕,曹丕大笑说刘备不会用兵,必败无疑,这话一点不假,刘备几乎以全军覆没而告终,问题是陆逊或胜刘备逃跑中途杀出个白马将军赵子龙来杀得吴军不敢造次,刘备得以逃命,为什么陆逊不乘胜追击灭掉蜀汉呢?有评论讲,蜀汉有十万兵马,刘备打夷陵带走四万人马,可益州还有六万之众,陆逊根本拿不下益州,所以不敢再打才退兵,其实益州留守部队已不过三万,刘备夷陵一战蜀汉己元气大伤,并非陆逊不敢攻打白帝城,而是陆逊根本不想打。
刘备被击败时已经失控,所败之时是逃的逃,降的降,己没有任何抵抗能力,说赵云吓退吴军纯是胡扯,当时东吴好战派建议穷追猛打,一举消灭刘备,吴军将领潘璋,朱然,都督陆逊即刻上书孙权,即刻退兵布防,他们知道真正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刘备,刘备根本对东吴行不成威胁,让东吴害怕的是虎视眈眈的曹魏,而东吴得了荆州,己控制了整个长江防线,根本没有必要去争一个远道的益州。
聪明的孙权曾上书向曹丕称臣,他并非怕蜀汉而是在争取时间,调整布防,一担调整得当一样拒曹开战,养儿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非同凡响,于陆逊是不谋而合,事实证明孙权,陆逊的战略眼光,远远胜过刘备多多了。
理由是曹丕称帝,孙权自愿称臣,如曹丕乘蜀汉,东吴交战乘势灭了这两支部队,孙权己经称臣,还可以保命留守,吊打的只有蜀汉,所以讲孙权是做好了进退准备,进击败消灭刘备,退称臣留守等待机,这孙权(小儿)还是蛮精明的吗。
小结:东吴从孙坚,孙策,孙权就只想经营好江东半片江山,并没有像刘备诸葛亮整天叫着要伐魏恢复汉朝以汉室正统自居,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汉朝既亡又何必去做无谓的牺牲呢?所以要灭蜀汉的不是东吴,东吴知道没有必要去灭蜀汉,甚至孙权还向刘备求和,为什么呢?孙权明白蜀汉灭东吴也就不远了,齿寒唇亡这点道孙权是懂的,夷陵之战是刘备自寻死路,自己毁了自己的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还不如去做编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见!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刘备败退白帝城时,陆逊没有让刘备有喘吸的机会,东吴的军队跟踪而至。一时间,蜀汉的上空阴云密布,蜀汉的安危遭到空前的威胁。
东吴有吞并蜀汉的实力和机会。
夷陵之战刘备的军力大致有八万余人,经此一役,所剩无几,冯习,马良等将领战死沙场,黄权投降曹魏,再加上二年前,荆州之战,蜀军至关羽以下七,八万人的伤亡,弱小的蜀汉所剩军力不多了。
基于此,东吴的一众将领强烈建议一鼓作气攻打蜀汉。也就是说,东吴的士气经过荆州,夷陵二役的大胜己经高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们看来消灭蜀汉是指日可待的事。
然而,机遇和危险同在,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大多数的将领都主张追穷寇的时候,陆逊却极力建议退兵。原因来自于身后的那只螳螂。
在三国争霸的战场上,只要有一方发动战争,必然是三方齐动。然而,唯有这一次是个例外,吴蜀双方的争斗都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曹魏却少有的平静,大有坐山观虎头的冷静。
其实,这不是曹魏一方的高恣态,而是孙权灵活的外交手段所致。孙权为了能达到一心一意对付蜀汉,在夺取荆州的时候就放下身段投向了曹魏,在面对刘备咄咄逼人的时候,孙权甚至答应了曹丕所提的所有条件。
这一切都是孙权的权宜之计,他不甘心,也不可能从此就委身于曹丕的羽翼之下。然而,既然是虚于委蛇,那层窗户纸早晚有被捅破的一天,而且那个人一定是他自己。
所以,在一切都有利于东吴的形势下,孙权和陆逊仍然保持着非常清楚和冷静的头脑,他们知道来自于身后的平静不会保持多久。一但,那只螳螂失去奈心的时候,东吴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荆州,夷陵二役取得的大好局面,将在魏,蜀的夹攻下而荡然无存。
曹丕接受了孙权的纳贡称臣,但是却没有放松对东吴施加压力,你来我往的虚假应酬,没有消除他对孙权不臣之心应有的警惕,依然强调必须把太子送来许都作人质。在这一点上,孙权自始至终就没有丝毫让步的意思。
公元222年九月,在多次催要未果的情况下,曹丕勃然大怒,发三路大军攻打东吴。这时的孙权,己经完成了对蜀汉的讲和而全力应对曹丕的进攻,虽然是惨胜,但却成功避免了两路夹攻的窘境。
夷陵之战止步于公元222年七月,如果,当时,东吴不撤兵继续进攻蜀汉,即便是大败之时的蜀汉,面对灭国一战能不奋力一搏,在诸葛亮的严密防守之下,陆逊有几分把握能在几个月内消灭蜀汉呢?
东吴能够动员的兵力,也不过十几万人马,当这些兵力都被放在进攻蜀汉的一面时,空虚的后方能否挡住曹丕的致命一击呢?真到那时,陆逊这个年轻的儒将还能挥洒自若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