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起在魏国时,魏武卒天下无敌,而吴起去了楚国,就反而吊打魏武卒?

这是一场关于“进化”的游戏。

前389年,阴晋,吴起率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魏武卒之威,令天下震动。

仅仅8年后,吴起率楚军大破魏军,煌煌大魏险些被劈成两半。

吴起是怎么做到的呢?

谁能找到新的建军方法,谁就能称霸

春秋末年,天下开始了大变革的时代。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大批自耕农出现。

与之相对应的,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兵役制度逐渐瓦解,诸侯们的征兵范围大幅提高。各大国可征集、调用的兵力大幅增加,常备军的规模急剧膨胀。

可是,军队的素质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下滑。

当年,诸侯们的军事训练,采取的是“蒐狝”制度,即通过田猎的方式来进行军事训练。

这种半娱乐半正式的训练方法,显然不适合以自耕农为主的战国军队。

谁能率先找到合适的军队组织方法、军事训练方法,谁就能崛起!

最先进化的,是受旧“军礼”束缚较少的吴国、越国。

在孙武、伍子胥、范蠡等人的指导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以专业化训练的方式来选练强军。

因此,偏处于南方不发达地区的吴越,在春秋后期嚣张一时,相继成为天下霸主。

进化的脚步,开始了。

吴起练兵:引领潮流的魏武卒

让这场进化更进一步的人,是吴起。

吴起在魏国,率先提出了系统的、专业化的选拔、训练方法。

与此前各诸侯宽泛的“选拔精锐”不同,有法家功底的吴起,将选拔、训练方法制度化下来。

选拔上,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标准:能披着三重重甲和铁盔,开十二石弩。能背着五十支弩矢,拿着近战武器,携带三天军粮,半天跑完一百里。

待遇上,也作了明确规定:一旦通过选拔,得以入选,家里立刻得到良田美宅,全家致富!

训练方法上,“以一教十”、“以十教百”,军队编制、训练,都有极为专业、明确的规定。

当时,像秦国这样的诸侯,仍然在采用春秋时期近似“半娱乐性质”的编制、训练方法。

因此,魏武卒与对手之间,是专业化部队与业余部队之间的较量,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时代!

由此,魏武卒的素质,冠绝天下!

不过,魏武卒仍有局限性。

吴起,只是河西太守。

他练魏武卒,只是在河西一地进行的。

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的魏武卒无论规模、选材面、资源,均略显不足。

吴起变法:强军3.0版

在魏国受到排挤,吴起到楚国后,开始施展其全面的军事、政治才能,将改革推进到了3.0版。

吴起变法的全面内容,一言难尽,但是,从其中几项政策,可以看出:吴起对楚军的改造,比在魏时更为彻底、全面。

1、举国为后盾。

吴起在楚,组建了一支“选练之士”。

与魏武卒只依靠河西不同,这支“选练之士”是从全体楚军中选拔的。

同时,这支楚军的财政来源,是通过削减封地收入,充实国库后成立的专项“基金”。

可以说,吴起当初创建魏武卒,只算是一个“试点”,尚未推广到全国。从此开始,强军改革,得到举国之力为后盾!

2、凶残的整合。

吴起在魏国时,参与了李悝变法。

比之李悝的变法,吴起的变法非常“凶残”。

打击旧领主,加强中央集权。没收他们的私兵、削减其封地、收入,甚至把旧贵族迁徙到偏远地区。

没有功劳的贵族不得世袭,官位不得世袭,这也意味着:底层人士,通过战功,可以实现阶层逆袭!

整肃官场风气,削减大臣俸禄、特权,以严刑峻法来整肃吏制。

吴起极端、激进的变法方式,使楚已经接近后来的秦,成为一台战争机器!

当然,在旧贵族强大的楚国推行如此激烈的措施,也注定了吴起最后的命运···

一将之能

当然,短短几年,楚军要在战斗力上碾压对手,也是不可能的。

将略,仍然是胜负关键。

吴起对魏作战,史料信息不详,但透过零散的信息,仍然能看出吴起惊人的将略。

1、围魏救赵。

此战的起因,是魏赵开战,赵求援。

楚军先在州西击败了魏军,又穿越梁门,抵达林中,切断了魏都安邑与河内郡之间的联系。

攻赵魏军后援缺乏,士气顿挫,被赵军大败!丢失了黄城。

可以说,吴起用兵之精准,比后来孙膑的“围魏救赵”,有过之而无不及。

2、威慑:间接路线!

吴起在抵达林中后,饮马黄河,并没有立刻大举进攻。

这是史诗级的威慑战略!

驻于林中,几乎可以将魏切为两半,为魏所不能忍受。

同时,从林中出发,无论是进攻魏都安邑,还是攻略魏后来的都城大梁,都极为便利。

可以说,吴起的方略,使魏十分难受。

要打吧,兵力不能呼应,林中易守难攻,很难取胜。

不打吧,这么耗下去魏国有分裂之险!

其实,并没有证据表明吴起击败的魏军是他当年自己操练的魏武卒。但从吴起攻到的位置,以及魏武卒后来对秦、齐作战的表现看:魏武卒正在“过气”。

如果不是楚悼王去世,吴起被迫回国,这一仗,吴起可以狠狠地敲一笔,甚至一举奠定霸业!

当初,吴起离开魏国前,对着黄河哭泣: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必然被秦人夺去!

胜负兴衰,有时,真的只决于一人而已!

魏武卒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曾站在变革大潮的浪尖,以专业军队欺负不专业的军队,自然威震天下。

吴起到楚国后,将军事改革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举国体制的强军政策,显示出惊人的生命力,也成为后来列国军事变革的主要方向。

而吴起本人,更是胜负天平中,最重要的一各砝码!

决定诸侯兴衰的因素非常多。不过:吴起、孙膑、商鞅大才的去就正是国运的风向标。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为什么吴起在魏国时,魏武卒天下无敌,而吴起去了楚国,就反而吊打魏武卒?

战国是群雄争霸的年代,七雄都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其中最著名的军队有四支——魏武卒、赵骑士、齐技击、秦锐士。

在四大强军中,魏武卒的战斗力首屈一指。

战国末期秦军战无不胜,被称为虎狼之师,但是鼎盛时期的魏武卒把秦军打得抱头鼠窜、屁滚尿流;魏国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中原霸主。

可是在公元前354之后,魏国在和孙膑带来的齐国军队的较量中连战连败,魏军大将庞涓也被斩首。

接下来魏军和齐国、楚国、秦国的较量中接连失利,曾经所向披靡的魏国军队风光不再;魏国也从中原霸主的宝座跌落,日渐衰落,直到在公元前225年被秦国灭掉。

曾经天下无敌的魏武卒,为什么会成为一支人“熊兵”,曾经是魏武卒手下败将的楚军,为什么把魏武卒打得满地找牙?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魏武卒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魏武卒是魏国名将吴起一手打造的一支精锐步兵。

吴起是卫国人,这个卫国不是魏国。魏国地盘在河南,都城在开封;卫国在山东(今曹县一带)。

吴起是个富二代,但胸有大志,一心想当大官,实行自己抱负。

但是他在自己祖国卫国没有人赏识,花了很多钱也没有谋到一官半职,因此受到乡亲们就嘲笑他,吴起一气之下杀了三十几个说他风凉话的老乡,离开了祖国。临走的时候对母亲说,不当大官誓不回乡(:"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一开始吴起投奔了鲁国,由于他的妻子是齐国人,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鲁国公怀疑他的忠心,于是吴起就把自己老婆给杀了表明立场。

由此可见,吴起是个狠角色,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带出一支狠兵。

31岁那年(公元前409),吴起来到魏国,得到国王魏文侯重用,被任命为吴军主将。

魏文侯是一个很有远见、有抱负的政治家;为了魏国崛起,放权给吴起,让他放手干。

在此情况下,吴起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训练出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魏武卒之所以战斗力强悍,首先是征兵的时候精挑细选,只有那些膀大腰圆、体格健壮、精力旺盛的小伙子才能入围。

被录取之后,也不是万事大吉,还要进行刻苦的校场和野外训练,训练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美军的海豹突击队。

最后被编入魏武卒的军人,射箭技术和拼刺技术样样过硬,耐力被爆发力惊人。

具体来说,这些军人必须在手执一支长矛、腰带挎五十支长箭与肩扛一张12石的硬弓、背负三天军粮(总重约50斤)的情况下,进行12小时、距离百里的急行军;还能迅速投入战斗。

否则的话,只能被淘汰。

成为魏武卒的一员后,政府的待遇也非常优厚,“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夺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也就是说,魏武卒成员可以免交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直到退伍、终老也不用再交。

这样一来,魏武卒成为一支战斗力爆棚的快速反应部队,在跟强国的较量中几乎战无不胜。

吴起时期的魏武卒战绩如何呢?“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胜负难分)”。其中最著名的一战,是在公元前389年,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在魏国的阴晋(陕西华阴),打败秦国的五十万大军。

不管怎么说,秦军在跟魏武卒的较量中屡战屡败,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被魏国收入囊中,秦国被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动弹不得。

那么,战斗力如此强悍的魏武卒后来为什么衰败了?

中国有句老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反过来说,如果大将会带兵,就能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的军队。

并不是每个将领都有吴起这样的统帅能力,魏武卒离开了他的率领,战斗力肯定要下降,一步步走向衰亡。

那么吴起是为什么离开魏武卒的?是因为权力斗争。

吴起在魏文侯统治的时候受到重用,但是吴起只是被任命为西河这个地方的守将,离自己当初“当卿相”人生目标相距甚远,心里难免有些失落。

尤其是魏武侯即位,重用了并没有战功的田文(也就是孟尝君)做相国之后,他的内心就更不平衡了。

于是吴起就跳槽到楚国去,到那里就被封为相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因为吴起会带兵,将自己在魏国训练魏武卒的经验照搬到楚国,就能很快训练出一支战斗力爆棚的军队。

换句话说,到哪里都不缺体格健壮的小伙,缺的是能点石成金,将他们训练成精兵的将军。

而魏国则启用了庞涓这个小肚鸡肠、嫉贤妒能人担任魏军将领,魏武卒的战斗力肯定会江河日下、风光不再。

庞涓是谁,就是因为妒忌老同学孙膑,设计陷害人家,将其致残的家伙。

后来孙膑成为齐国的智囊,庞涓带领的魏军在马陵中了齐军的埋伏全军覆没,庞涓本人被射杀。

带出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是要有一套管理手段的。

吴起带兵的时候爱兵如子,对下属体贴入微,和士兵同吃同住同甘苦,行军时也跟士兵一道,不搞特殊化。

最叫人称道的是,为了士兵康复,他曾经用嘴去吸士兵的脓疮。

这样一来,吴起得到了士兵的拥护和爱戴,就愿意为他在战场上效命。

吴起的代表方法,庞涓根本就学不会也不愿意学,所以他也就带不出一支精锐的步兵,魏武卒也毁在他手里。

为什么吴起在魏国时,魏武卒天下无敌,而吴起去了楚国,就反而吊打魏武卒?

魏文侯任用吴起,率先建立常备军魏武卒,而且是重装步兵,配备精良铠甲和武器。新军组建后,吴起多次用它以少击众,开疆扩土奠定了魏国在战国时代率先崛起的霸主地位。

在吴起走后,魏国的魏武卒依然横行天下,尤其在孙膑出山前,庞涓也用的得心应手。

说到底,魏武卒的强悍在于精兵政策,当时的列国基本没有什么常备军,魏国打秦国那一仗根本就是正规军打民兵。

为什么齐国可以打魏国?齐国当时也有常备军,名叫技击,然而战斗力不如武卒。可是有了孙膑这个神棍军师后,齐国虐魏国就成为了可能。

秦孝公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也建立一支强军,名为锐士。荀子曾说齐之技击打不过魏之武卒,而魏之武卒打不过秦之锐士。

但我分析秦国当年靠的不是兵器而是精神才在战斗力上胜过魏人的。俗话说,身材壮的怕会打仗的,会打仗的怕不要命的。这三者套用在技击武卒锐士身上我觉得会比较贴切。

再者,永远不要忽视将领的作用。吴起毕竟是古今军神,个人能力好,武卒也是他建立的。换句话说,这支军队就是为了配合他的战法而打造出来的杀器。没了吴起,武卒的战绩下降也是正常的。

最后,请不要误会,没有所谓吊打。魏文侯死后,儿孙两代穷兵黩武,武卒又先后遭受孙膑指挥的齐军和商鞅打造的秦军重创,早就是徒有其表的的精锐部队了。而魏国国力一再下滑,也很难强化这支精兵。而此时的列国,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和对付武卒的办法,武卒势必不进则退,沦为败军。

为什么吴起在魏国时,魏武卒天下无敌,而吴起去了楚国,就反而吊打魏武卒?

吴起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生未尝败绩的将军,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说到吴起熟悉历史的人多少也都知道一点,也许有人会怀疑吴起是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生无败绩的将军,但是他在战国时期确实建立了不少功业,在魏国训练出了战国最精锐的步军——魏武卒!魏武卒和吴起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没有吴起就没有魏武卒,而魏武卒的强大也成就了吴起百战不殆的赫赫威名。然而在后来吴起投靠楚国,主持了“吴起变法”,当魏武卒失去了它的将领,仿佛人丢失了灵魂一般。

在魏国时吴起通过严苛的兵员选拔,将“精兵”二字贯彻到了极致。凡是能够进入魏武卒的都是极为精锐的战士,在身体素质上就领先别的部队一大截。而且吴起又利用极具诱惑的福利政策来鼓励符合要求的百姓参加魏武卒,加上吴起对于士兵的战功记录也非常在意,经常是战士立功,全家受益,更是激起了士兵旺盛的求战欲望。

魏武卒有了优秀的兵源,旺盛的作战意志,精良的武器装备也非常重要。吴起对于魏武卒的装备,大胆启用了当时才刚刚推广使用的铁器。这首先得益于魏国就是当时最大的冶铁中心,再者是魏国刚刚经历两场重要的变法,国富民强,为打造铁质武器装备提供了经济支持。另外,严苛的纪律、灵活的作战手段和愿意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优秀将领,使魏武卒一诞生就是冠绝当时的巅峰状态。一度以几万人占领秦国河西之地,压制秦国百年之久!

但是随着支持吴起的魏文侯去世,吴起不受新国君的喜欢,在魏国越来越混不下去,最后只能跑到楚国重头再来,此时局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吴起舍弃魏国投奔楚国后,再次受到重用,主持了变法,按照同样的方法训练出了一只精锐的楚军。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吴起亲自率领楚军进攻魏、齐、卫联军。魏军是联军中的主力,是楚军最强有力的对手。两支部队用同样方法训练出来的军队,也都在吴起的指挥下都取得过显赫战功。

结果,楚军在吴起出色的指挥下,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将魏军赶到黄河以北,楚军占领了魏、卫、郑三国在黄河南岸的大片土地,控制了魏、卫、郑临近的黄河南北两岸,为楚国人实现了“饮马黄河”的煌赫战绩。

离了吴起的魏武卒虽然一直都是魏国的杀手锏,但是没有了吴起这样的灵魂人物,再加上部分魏武卒有了战功之后反而贪生怕死,开始慢慢走上了下坡路。

到了魏惠王时期,魏武卒交给大将庞涓统领,庞涓虽然多次击破赵军,击败齐军,但是在关键性的马陵之战中惨败给老对手孙膑。不但自己身死,还使得魏军十万人被歼灭,甚至魏国主将太子申都被敌军所俘虏。由此魏国元气大伤,不但失去了魏武卒创造的霸主地位,而且精锐的魏武卒也死伤殆尽,日渐走向衰败。

可以说魏武卒方阵就如同一柄由水晶组成的长剑,在吴起手里,它可以避开自己的脆弱处,用自己锋利的刀刃去切割该敌人的防御。可是一旦握在别人手中,就会变得易碎,被打败也是情理之中。

为什么吴起在魏国时,魏武卒天下无敌,而吴起去了楚国,就反而吊打魏武卒?

吴起:一个核心的有才人物,远比很多碌碌之才更有用!一套有用的制度,远比泛泛之谈更有用!

班固: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

彼孙、吴者,上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暴乱昏嫚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诈也、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

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曹操: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从上面的历史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吴起的个人德行如何,大家对其的军事才能还算持肯定态度的!

吴起的成败和好坏,从很大程度上有一条明显的界限!那就是技能和品德分开!

吴起一生,干了几件荒唐事,但是不影响他的主子对他的信任!

配图-1

先是因为花钱买官不成,被乡里乡亲笑话,恼怒成羞杀了三十多人,这可是一件重大案件!最起码说明吴起在性格上是有很大缺陷的!

他跟韩信比,这方面就差远了,韩信能忍胯下之辱,而他却不能忍言语之羞!

逃亡天涯之后,拜师学孔门儒学,结果母亲去世也没有回去吊丧守孝!在当时可是又一件大事,于是又被逐出师门!他开始转投兵法之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背叛了师门!这次他不在意别人怎么说了!

齐国人攻打鲁国,而吴起作为鲁国的公务员,得不到鲁穆公的重用!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有裙带嫌疑,于是吴起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杀了妻子,取得鲁穆公的信任,当上大将军,打败齐国!这是一个什么逻辑?我想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当吴起在鲁国受到排挤时,他逃到了魏国!

魏文侯对待他还是不错的,所以吴起在魏国期间是发挥到最好的时候!

那么为什么吴起在魏国,魏武卒这么厉害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魏武卒和武卒制的概念!

武卒制的选拔、编制、人数、纪律都很特别!我们知道战国初期,已经是形成了很成熟的车马战技术!秦国的铁骑就是让各诸侯国闻之丧胆的一支军队!

但是吴起偏偏是不按正常逻辑来!

武卒制是纯步兵编制,没有错,就是纯步兵编制!那么可能你我都有疑问,这种编制,怎么能够打赢车马编制?

配图-2

武卒制诞生的背景很特别,魏国属于三家分晋之后的一股势力,它的疆域横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而且是夹在各个诸侯国中间,稍有大意就有可能国破家亡!

这种环境下,要想立于诸侯国之中而不败,那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队伍!

武卒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们知道春秋过度到战国,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从青铜器时代,慢慢地转变为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的到来,给魏国的武器发展带来机遇!

魏国的炼铁技术非常的厉害,率先在各诸侯国中,大规模的使用铁器,这就给吴起的兵制改革带来重大利好!

因为武卒制都是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装备非常的精良!

《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这么一小段文字,就很详细地说明了武卒的厉害!

武卒的选拔标准是能拉十二石的弓,能背得动五十箭矢,还能带着这么多武器一天行军百里!典型的特种部队的特种部队!使用的武器都很全面,有戈有剑有弓!

而且它的编制很特别!

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

一千人就是一个作战单位,设置一个指挥长,这样就灵活地解决了指挥层级的问题,有点扁平化管理的意思!

配图-3

吴起用兵,兵不在多,而在精!

他的思想就是,编制内的兵员,一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士兵,能够以一敌十!

吴起治军,奖罚分明,纪律严格,待遇不错!

吴起治军之严,那时历史有名的!凡是能够被入选为武卒编制,在当时是一种荣耀!

入编人员国家给予徭赋租税的减免政策,还有奖励田地房产!也就是说武卒入军之后,一家人的生活就有着落了!不用再担心生计问题!

吴起不仅仅讲究重罚重赏,他还给士兵上升通道,甚至立了军功,你的家人都能得到重赏!

但是魏武卒的训练强度和其它普通兵种的训练不一样!要想兵马作战能力强,就必须有特别的训练方法,就日行百里这个条件,就可以筛选掉大部分人!

体力,技能,兵器使用,阵法等都是他日常训练的科目,可以说比起其它普通军队,这就是一个魔鬼训练营!

晋阳之战,吴起之所以能五万对决秦五十万并且打败秦军,那就是他训练的结果!

配图-4

尉缭子: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那么为什么吴起去了楚国,魏国的魏武卒就衰败了呢?

吴起去到楚国,被楚悼王重用,并且任命为令尹!他对楚国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远远比在魏国的改革要广要深!

1、制定严格的律法,并且公布于众,官名一同执行一套法律!

2、改革爵位世袭制,凡已经传承三代的爵禄一律取消!原来那些贵族都被分派到地广人稀的边远之地!

3、大量裁撤不必要的部门和官员!削减官员的俸禄,国库收入的分配偏向于强军强防!

4、严抓腐败问题!

5、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加强建设楚国国都郢

配图-5

通过一些人全国性的改革,楚国的国力大增,而与此同时,魏国还是按照老一套的制度在进行治理,楚国的国力大增之后,就开始向南扩充国土!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又加强了楚国的国力!

所以说楚国打败魏国,并不能单一的从军事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而是一个综合国力起伏高低的过程!魏国虽然有武卒制,但是吴起可以在楚国复制同样的部队!

但是如果综合国力不够,则没有办法改变!比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么两国的兵饷,谁高谁低呢?这个就很难说了,楚国要是比魏国的奖惩力度还大,那么就有可能诞生一支比魏武卒更强大的军队!

综上所述,吴起其实是一个改革型人物,他所到之处,目的就非常明确!所以无论他到了哪里,他的那一套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吴起在魏国时,魏武卒天下无敌,而吴起去了楚国,就反而吊打魏武卒?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那就是吴起去了楚国之后的楚军已经不是以前的楚军了。

魏武卒在刚被吴起训练出来的时候,地位有点像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训练的常备军。战国初期,各个国家要么是没有常备军,要么就是常备军的数量极少,都是打仗之前临时征召士兵。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则是依靠魏国强大的国力,养育的一支职业常备军,无论打仗还是不打仗,这只军队一直存在。平时没有战争时就加紧训练,战争时拉出去就能打。这样一支部队,在面对当时其他国家临时征召的业余军队时,可以说是一群虎狼之师攻击一群待宰的羔羊,怎么有不取胜的道理呀。最好的证明就是,吴起曾以五万魏武卒,大败秦国五十万大军。

但是魏文侯去世之后,魏武侯开始对吴起有了猜忌之心,吴起明白如果得不到国君的信任,自己是没有好下场的。于是吴起毅然决然的放弃在魏国所得到的一切,投奔到了楚国。

此时的楚国不可谓之不惨,在春秋时期落下的好名声,都被吴国的伍子胥和孙武打没了。进入战国之后,西边被秦国欺负,北边被魏国打的找不着北。可怜的楚悼王看到吴起来了之后,差点眼泪没掉下来,很快吴起就做到了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的位置。楚悼王全面的信任吴起,全力支持吴起的改革措施,楚国经济很快就变得富裕起来。

经济搞好之后,吴起又着重训练楚国的军队,先是领兵爆锤不听话的百越,让楚国的军队开始重拾信心,但是真正让楚军重新打出军威的还是楚魏之战。

魏国在经过李悝变法和吴起的强军之后,开始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于是不断进攻周边的国家,这次又把目标瞄准了北面的赵国。赵国还是固守春秋时期的那一套,当然挡不住魏国精锐的魏武卒,于是向楚国求救。吴起力排众议答应了赵国的请求,率领楚军进攻魏国。

作为魏武卒的组建者,吴起深知魏武卒的厉害,但是魏武卒的缺点机动性不足,吴起也深深的了解。所以吴起的作战计划尽量避免和魏武卒正面对刚,而是发挥楚军灵活的优势,对魏军实施穿插战术,避开魏军主力,袭击魏军后方,失去补给的魏军只能后撤,楚国趁机占领了魏国黄河以南的很多领土。

由此就可以看出,魏武卒依然是当年的魏武卒只不过领导者变弱了;楚军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楚军,而且有了一个更强的领导者。所以也就难怪楚军会战胜魏武卒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