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鲁国的衰落,是理想主义的悲剧。
条件优越的鲁国鲁国,几乎是西周时最重要的诸侯国。
鲁是以周公为始君的,也是唯一拥有“天子礼乐”的诸侯。他的政治地位高于其他诸侯。
而且,鲁国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优越的。
《读史方舆堪论》的描述是:“据河济之会,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东带琅琊,地大物繁,民殷土沃···足以方行于中夏也”。
春秋初年,鲁国也曾强大一时,他仅一败于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与强齐相匹敌。
可是,随后,鲁国就迅速走向了衰落。
其中的问题,鲁的始祖周公早已点明。
周公的叹息:理想主义的隐患当初,分封诸侯后,各诸侯君主就任。
由于要处理中央事务,周公仍然留在中央,鲁国的实际领导人是伯禽。
不到半年,齐国的姜尚就回来述职了。
周公非常惊讶:怎么这么快?是不是齐国出动乱了?
姜尚答:没事。我简化君臣之礼,从齐地的风俗,很轻松。
三年后,鲁国的伯禽才回来述职。
周公又非常惊讶:怎么这么久才回来?
伯禽答:我就国后,要变更那边的风俗,宣扬我们的周礼,梳理政事,忙得要死,所以才慢了。
听完,周公叹息:看来,以后我们鲁国要被齐国欺负了。
伯禽不解,周公解释道:治理诸侯,贵在简政。只有简政,才能亲近人民,使人民归顺。搞得太复杂了,人民必定远离呀!
周公,正是周礼的代表性人物。
可是,周公也认识到:如果地方上不能因地制宜,只是盲目推行周礼,是不能强国的。
周礼,是周公的理想。但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深知:理想,只有植根于现实,才可能有生命力。
周公的担忧,很快就发生了。
鲁公的衰落最先背弃理想的,正是鲁国的国君。
早在西周时,鲁国在继承人问题上,就屡次背弃周礼中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爱妾的儿子或者亲近的儿子继位。
于是,掌天下礼乐的鲁国,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混乱。弟弟弑杀哥哥,诸子夺位的惨剧,多次发生在鲁国宫廷。
连续的内乱,导致了两个后果。
1、鲁国成了春秋霸业的配角。
早先还能与强齐一较长短的鲁国,如今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其政治地位,参与会盟、调停争端,成了霸主们的啦啦队队长。
2、公室衰落,三桓崛起。
在不断的内斗中,鲁国国君的力量、威信被不断削弱,“三桓”势力迅速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私田迅速发展了起来。
执政的“三桓”人物,借此良机,大力发展私田,破坏井田,侵夺鲁公的经济利益。
有了经济基础后,既有钱又有权的“三桓”又瓜分鲁国的军队,不断削弱鲁公的实力。
孔子登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前551年,鲁定公找到了孔子。
孔子在鲁国六年,展现出了不俗的才能,使鲁国的国力得到了增强。
外交方面,孔子施展谋略,让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土地。
内政方面,“路不拾遗,路不闭户”正是出自于此。
不过,鲁定公、孔子的主要任务,是打击三桓,加强集权。
孔子的方略,是非常大胆的:正面进行政治决战!
“堕三都”,拆毁三桓封邑的城墙,收回三桓的私兵,废除三桓的独立治权。
这个“莽撞”的行动,效果不错:季孙氏、叔孙氏的抵抗失败,城墙被拆毁,只有孟孙氏仍在反抗。
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但他绝非是一个腐儒。
无论是迫使他国归还土地,还是使民安居乐业,抑或是“堕三都”的部分成果,都需要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能力。
与周公一样,孔子也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大凡真正的高手,虽有明确的主张,但都深知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深知变通之道。
孔子出走,理想之殇鲁国的国势日盛,引起了齐国的不安。
齐人担忧: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
孔子继续这么搞下去,齐国将受到巨大的威胁!
齐国遂定下计策。
齐国送女乐宝马到鲁,鲁定公沉醉其中,三日不朝。
孔子深感失望,离开了鲁国。
其实,三日不朝,真不算过分!
孔子对国君,抱有过于理想的期待了。
孔子对具体事务,能够抱以务实的眼光,只是,对于国君的修养,实在过于严苛了!
鲁国的彻底衰落孔子出走,“堕三都”半途而废。
三桓的问题越发严重。
到鲁悼公时,鲁国公室的军队已经全部被三桓瓜分,“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为了摆脱三桓,鲁国历任国君绞尽了脑汁。
鲁哀公曾经希望越王勾践帮忙消灭三桓,但因文种的反对,越王未支持。
最后,三桓的衰落,仍然靠的是“外部势力”。
前412年,齐伐鲁,攻灭了叔孙氏。
前408年,齐伐鲁,攻灭了孟孙氏。
前385年,齐伐鲁,季孙氏分裂出来,成了费国。
巧合的是:这正是鲁穆公时期。前415年,鲁穆公任用公仪休为相,开始奉法循理,打击三桓。
有理由相信:三桓的衰落,是齐鲁联手的结果。
三桓问题的解决,是以连续遭到齐国打击为代价的。
因此,三桓衰落后,鲁也彻底衰落了。
此后,鲁国再无作为。
前256年,鲁为楚所灭。
理想主义的悲剧鲁国的命运,是理想主义的悲剧。
伯禽企图以周礼为模板,打造一个理想社会。
可是,这种礼治的巨大约束,不仅令人民感到繁琐,就连统治者自己也难以恪守。
礼崩乐坏,鲁国内乱不断,一落千丈。
孔子以惊人的才能和感染力,几乎使鲁重见希望。
可惜,言必称尧舜周文的孔子,骨子里仍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对先贤圣主的期待,是任何君王都不能承受的。
孔子出走,良机错失。
后世的鲁国国君为了补上前人留下的锅,选择了最卑鄙的“里通外国”。国君居然引诱外国来攻打自己的国家!
最终,既失去理想,又失去实力的鲁国,已彻底失去了生存空间。
亡国了。
脱离深根于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力的。
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谢谢邀请!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我认为就是因为有了孔子,才没有使鲁国成为战国七雄,若没有孔子,鲁国有可能成为战国七雄。
在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诸侯,鲁地是分封给周公旦父子的,本来经营得很好,使鲁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到了孔子的时代。鲁国的国力早就衰落了。诸侯争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均被许多国君所采纳。这时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推行“仁政”,要求统治者爱人,不要吞并他国,这怎么能行呢?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战国末期,封建制将要取代奴隶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孔子要求统治者放下屠刀,统治者怎能接受呢?当时,适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是法家思想。只有依法治国,才能扩大地盘,称霸诸侯。孔子在自己的鲁国,推行“仁政”,反对依法治国,就是等着别人来消灭自己,这样,怎能成为战国七雄呢?
由于鲁国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向外扩张,结果与公元前256年,被楚国所灭。至于孔子的“仁政”思想,到底有没有用,这要看是什么时代?秦始皇运用法家思想,打下了天下,在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建立以后,若推行“仁政”,就会发现“仁政”的思想作用了。
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乱世带给百姓的是灾难,带给野心家的却是成就千秋大业的好时机。时世的变化也引起了当时思想家的思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仁者爱人。这种思想虽然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思想虽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他的思想只适合于后世大一统的封建时代,极不适合他所处的乱世。在乱世,只有靠拳头,靠杀伐决断才能发展实力,才能雄霸一方。当时最适合的是法家的思想,法家的严刑峻法被秦国采纳,秦国最后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从而统一了全国。
既然当权者明白靠爱心,靠仁政根本换不来自己需要的土地,人口,换不来自己实力的强大,他们即对孔子的思想嗤之以鼻,拼命打压排挤他。孔子最后只能转行教育事业,广收门徒,接着宣传自己的思想。
假如孔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又假如鲁国正好采用了法家思想,鲁国可能强大,也可能成为战国时期的雄主。既然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的时代,他无论在哪个国家,只要这个国家没采用适合当时时代的思想,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成为雄主。
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弃贤而用不肖,很多国家由此而败。
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这个问题有意思,也许有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坚决反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秦国从弱到强成就了中国的大一统,而拥有孔子的鲁国却沦落为一个弱小的国家又最终消亡,这里面确实存在有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可是很少有人清楚孔子的政治热情与他的政治野心,他曾经用了14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去宣扬他“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政治主张,但是却很不得志,所到之处不是被打击、排斥、嘲弄,就是被围困饭也吃不上。
孔子政治生涯最辉煌的时候是在他56岁的时候当了3个月鲁国的宰相,取得了“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与之于归”(意思是贩卖羊和猪的商贩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走路分开走,路不拾遗,四方的宾客来到鲁国不必向官员送礼求情,就会受到照顾满意而归)的政绩,以致于使邻居齐国感到害怕,如果孔子一直参与鲁国的政事,鲁国必定会人心所向最后称霸,齐国就会被鲁国吞并。
于是齐国就有人给皇帝建议给鲁定公送美女和马车加以贿赂,使其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而荒废政事,鲁定公果然上当。这时作为宰相的孔老夫子不是选择直接谏言制止鲁定公的荒唐行为,而是选择了在一旁观望和溜之大吉,这正中了齐国人的下怀。
史书有云:当鲁定公上了齐国的圈套之后,孔子的学生子路对孔子曰:“夫子可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我们可以离开了,孔子说先观察一下,如果鲁定公到郊外不是去声色犬马而是祭祀,那我们可以先留下来辅佐他,如果他是玩乐去了我们就离开。三日后孔子看到鲁定公一心玩乐不理朝政,于是就离开了)。
这件事情的发生对于鲁定公和孔子来讲都是一种悲哀,一个好色,不理朝政,一个怕招灾惹祸,明哲保身,鲁国能好的起来吗?所以这也是鲁国的大悲哀。
再说孔子这一离开鲁国就是14年的时间,这14年里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不遗余力地强调“克己复礼”对国家实行统治的重要性,号召人们要遵守已经过去被历史淘汰了的周制古礼,要遵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国君应该符合国君的本分,臣下要符合臣下的本分,父亲要符合父亲的本分,儿子要符合儿子的本分)。但是在烽火连天、人不聊生的战乱年代,所有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对国家实行变法改制,期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迅速的强大起来争雄称霸,那里还顾的上有那么多的礼仪可讲,所以除非自己想作死才有可能去接受孔子“克己复礼”的那一套东西。因此无论孔子走到那儿去宣传他的主张都是不受欢迎,都要碰一鼻子灰的,所以孔子在游说无望心灰意懒之际,曾经喟然叹曰:
“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果有人肯重用我,国家一年就可以小有成就,三年就会有很大的成绩)。这只不过是孔子认不清形势的自我安慰罢了。
晚年后的孔子在外面漂泊了14年之后又重新回到鲁国,这时的孔子已无心于政治操弄了,开始研究周易、彖辞、说卦等玄学类的书籍,也开始了对《春秋》的写作,发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悲叹。
因此,天下大乱之时也正是天下大治之时,一定要动用铁的手腕对国家进行治理,自己才能够强大起来。鲁国从鲁隐公到鲁哀公虽然前后有12位君主执政,却在历史上仅存了14年的国运,刚好是等于孔子周游列国的时间,其统治者软弱无能的程度可想而知了,怎么还能够去战胜敌人呢?而孔子一心要把人们囚困在“克己复礼”,寄希望于“天下归仁”,用慈悲换取天下的那一套更是行不通的。骆驼草认为这就是为什么鲁国虽然拥有了天下独一无二智慧超群的孔子,却并没有战胜其他诸侯成为战国七雄的原因所在。
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前言:
鲁国,(前1043年—前249年),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儿子伯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
公元前256年,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楚考烈王所灭。
一、建国扩张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
1.国小力弱
鲁国刚建立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
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
但是,与其它战国七雄相比,显得非常国小力弱。
2.处在战国七雄齐,晋,秦,楚之间。
春秋时期,鲁国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修朝 礼,小国亲鲁,皆因鲁乃周礼所在。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
鲁庄公十年春,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
鲁庄公采用曹刿的建议,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
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重获旧地,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
但是,随着周边各诸侯国的变法图强,鲁国的领土,渐渐被瓜分殆尽。
3.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民风谦逊、礼让、淳朴,没有称霸天下的雄心。
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各国诸侯常常派人到鲁国学习了解周礼,使鲁国成为了有名的礼仪之邦。
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结语:最主要原因是处在战国七雄齐,晋,秦,楚之间,大国之间的争霸不断,虽然比的是人力,孔子等只代表文化方面比其它诸侯国强,但是在武力,财力,这方面要弱,权利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你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得证明你的实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