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
219年,关羽发起襄樊之战。结果,不但襄樊没打下,还“大意失荆州”,全军覆没。
对此,许多朋友认为关羽发起襄樊之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其实,未必如此。
襄樊,是必须要打的。当时时机不错,关羽当然要不失时机的发起战役。
关羽发起襄樊之战的企图是靠谱的。
只不过:许多事情本来就是“不靠谱”的,是当事人难以预料的。
必须打的襄樊襄樊,必须要打,只是时机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刘备集团这个阶段的发展思路,基本是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展开的。
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构想中,刘备在取得荆州、益州后,应兵分两路:刘备自率大军出秦川入关中,另派上将出荆州“以向宛洛”。
随着汉中之战的胜利及刘封、孟达攻占上庸,全取益州的计划已经完全实现。
不过,荆州方向,不夺取襄樊,所谓“以向宛洛”将成为一句空话。
荆州的地缘中,“以天下而言,则重在襄阳”。
如果夺取襄樊,那么,从襄樊出发,关羽可以直接威胁曹操的统治核心区——宛、洛。
如果不能夺取襄樊,那么,曹操以襄樊为屏障,基本可以把刘备集团隔离在外围。
因此,夺取襄樊,是《隆中对》的既定目标,也是“待天下有变”时,发起决战的基础。
襄樊,必须打,只是时机合不合适的问题。
时机219年,机遇似乎出现了。
1、襄樊兵力空虚。
由于曹操过去10年的重心一直在西争汉中,东下巢湖,中部荆州的力量受到了不断削弱。
到219年关羽北伐前,曹操集团在荆州战场的兵力只有“仁人马数千守城”(三国志.曹仁传》,兵力十分空虚。
2、曹操总体实力正处于低谷。
217年,中原遭遇了罕见的大瘟疫,这场大瘟疫对曹操集团的破坏非常大。
与此同时,曹操集团的军队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曹操的军队,主要是世兵。父死子继,兄死弟继。
曹操的精锐部队,多是在190年左右入伍,彼时已过近30年,已经老去。而新一代的军队及后来征发的部队战斗力不足。
后来的历史也表明了曹操的处境。
在于禁军团覆灭后,曹操只能让徐晃率军救援,除此之外,曹操只能从对东吴前线调集军队了,可见:曹操手里的预备队真不多。
同时,徐晃在率军抵达前线后,又因新兵居多,不敢过早作战,一定要在等待不断加强,在兵力上处于绝对优势后才敢与关羽大战。
可见:此时的曹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史无前例的低谷中。
3、民气可用。
随后,曹操为进行汉中之战,征发大量民夫,耗费巨大,激起了南阳等地的民变。
因此,许昌以南,民变四起!
无论是敌军总体实力、敌城防御兵力,还是民间支持,均有利于关羽。
这个时候不打襄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适合打襄樊了!
风险那么,关羽打襄樊之战的风险大吗?
单纯以曹操为对手,风险并不大。
后来,关羽被徐晃击败后,仍然以水军围攻襄阳,直到得知江陵城破才回军。
由于有水军优势,关羽即便不利,也可以来去自如。
打得下就打下来,打不下就退回来,关羽风险不大。
最大的风险来自东吴。
东吴如果趁虚而入,直捣关羽后方,关羽将有覆没之险。
不过,关羽并非没有预防的能力和准备。
关羽在江陵、公安留下了不少兵马,为此,吕蒙曾诈病欺敌,陆逊曾致信示弱,试图诱使关羽削弱守备力量。
不过,关羽也只是”稍撤“留守兵马,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防备力量。
在关羽看来,“一定”的防备力量,是可以预防风险的。
当初,周瑜趁赤壁战胜之威进军江陵,曹仁仅率数千军孤守坚城,尚可坚守大半年。
何况,关羽接手江陵后,对城防进行了改造,江陵城池非常坚固。
如果江陵、公安稍微坚持一段时间,不但关羽能够回援,就是益州刘备也可以迅速来救。(在215年南三郡之争中,刘备在很短的时间就率4万大军进驻公安)
关羽一开始得知东吴要袭击的消息时,他认为江陵城固,可以坚守,这说明:关羽对袭击并非毫无心理准备,他对留守后方的力量也是有信心的。
所以,在关羽看来:他发起襄樊之战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意料之外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无论对机遇还是风险,都是有所评估的。
不过,事态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1、东吴下死手。
东吴不希望关羽过于强大,有可能干点什么是可以预料的。
可是,东吴直接与曹操结盟,倾举国之力对关羽下死手,这就出乎意料了。
尽管孙刘之间有利益冲突、摩擦不断,但大家在联合抗曹问题上的利益是一致的,“两弱抗一强”是符合双方根本利益的。
因此,尽管此前双方摩擦不断,但都留有余地,不愿让联盟彻底破裂,更不会对对方下死手。
这次,孙权干脆和曹操结盟,一出手就要夺取整个南郡,甚至一定要取关羽的命!
2、对方多位将领的杰出。
战争是双方博弈的游戏,当对手有“神来之笔”时,即使您做的好,也难免失败。
襄樊之战中,关羽表现得不错,但是,他遭遇了几处“神来之笔”。
曹仁、满宠在危机之中,沉白马以示必死决心,颇有破釜沉舟之风。
徐晃在解围作战中,制造了“长驱直入”的成语,连用兵三十年的曹操都感佩不已,直呼他有“周亚夫之风”。
吕蒙袭荆州时,白衣渡江、严明军纪,瓦解敌心的一连串操作,更使“吕蒙取荆州之法”被后世将领屡屡提及、学习。
曹仁、徐晃、吕蒙,都是天下罕见的良将,他们将自己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一起用在了关羽身上,这确实为关羽所不能预测!
3、意外的叛变。
关羽“大意失荆州”,还在于留守后方将领的叛变。
诚然,糜芳、傅世仁都对关羽不满。
但是,他们一位是刘备的小舅子,一位是从幽州开始跟随的将领。
他们追随刘备创业,好不容易现在刘备发展起来了,却又在这样的时刻献城投降。
如此,关羽不仅襄樊之战无功,就连老巢也被端掉,兵败身死。
总的来说,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是出于他对形势的判断。
以常理而言,他的判断是理性的、靠谱、风险可控的。
可是,三国多变的外交环境、各将杰出的军事表现、创业元老的轻易背叛,这些都不能以“常理”揣度。
尽管关羽在襄樊之战中的表现有不足、争议之处,但他仍然是一位杰出的将领。
许多朋友单纯以“贪功”、“骄傲”等戏剧性语言,来嘲讽关羽发起襄樊战役、“大意失荆州”,把关羽看成一个自私、愚蠢的将领。
这是不可取的。
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一个纵横天下的历史人物,还可算作一种“娱乐精神”。
但如果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现实中的人物,那就可能要吃亏咯。
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北伐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年底,这是一件轰动当时、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大事,同时这件事也扑朔迷离,有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搞得太清楚,比如关羽为什么要北伐。
关羽北伐带有一定个人情感因素
关羽北伐的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关羽北伐的几个月前,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曹操从汉中退出,之后刘备在汉中称王,当时举行了很隆重的汉中王就职仪式,不过关羽没有参加,他一直坐镇荆州。
关羽独自守荆州有5年时间,还算称职,虽然经过了一些波折,但地盘还在。刘备是这一年的7月在汉中称的王,称王之后对蜀汉方面文武官员的职位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涉及到武将方面主要是任命了“四方将军”,其中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在酝酿这项人事安排时曾出现分歧,诸葛亮有不同的意见,之前刘备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地位高于关羽,关羽已经很不高兴了,专门给诸葛亮写信,间接地表达了不满。所以诸葛亮提醒刘备是不是考虑得更周全一些,照顾一下关羽的感受。
刘备一向尊重诸葛亮的建议,但这次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刘备对诸葛亮说:“吾自当解之。”不久刘备从汉中回到成都,尽管很忙,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关羽的事,刘备觉得关羽那边确实需要安抚,所以刘备派了费诗去做关羽的工作。
费诗是蜀汉著名的外交家,口才超一流,当时全下口才最好的是江东的虞翻,这位费先生可以排进前5名。
费诗去了荆州,关羽一开始态度确实不太友好,但费诗没有害怕,没有为讨好关羽而乱拍马屁,但也没有跟关羽叫板,而是通过不软不硬的一通话让关羽自己去掂量。由于话说得在理,关羽也不是完全听不明白话的人,所以赶紧接受了任命。
关羽送走了费诗,心里还是觉得不舒服,不仅黄忠与他平级平坐,而且刘备让魏延守汉中,也让关羽不痛快。汉中的地位与荆州相当,从地位上黄忠实现了与关羽平起平坐,从实际作用看魏延又与关羽相当,关羽觉得自己这个蜀汉“带头大哥”当得有些水分。
黄忠、魏延进步快,是因为他们这几年立的功劳多,立功这种事,必须有机会,在益州和汉中天天都有机会,而有荆州就没有,没有机会,怎么去立功?
关羽的心里不太痛快,危机感倒也谈不上,但多少有些焦虑,想找机会建功立业,让大家看看我关羽不是只会摆老资格,我是有两下子的。
关羽北伐也是特殊天气因素促成的
就在关羽想建功立业的时候,机会来了,这时候大概是8月份,是长江流域最容易发生汛情的季节,这一年江汉一带就发生严重汛情,下起了特大暴雨,汉水暴涨。
曹军在荆州前线的主要据点襄阳和樊城都在汉水边上,一个是汉水南岸,一个是汉水北岸,汉水发了大水,水势很猛,“平地数丈”,城池及军营都被淹了。
这场大雨引起了关羽的沉思,关羽觉得这是一个好发动北伐的好机会,于是决定马上发起北伐。出发前,关羽对后方的防务也进行了一些安排,命令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留下了一支数量不下的人马,得防备老窝被端了,之后,就率军北上了。
关羽北伐算不上蛮干,不说气象条件,就是从其它客观条件上说,当时刘备汉中得手,上庸三郡成片,使得襄阳、樊城地位变得孤立,曹操新败于汉中,曹军士气低落,攻取襄阳、樊城的条件的确成熟了。
关羽北伐也有被动防御的可能性
除了上面说的理由外,仔细梳理一下其它史料,还会有一些新发现,能进一步揭示关羽北伐的决策过程。
根据史书记载,曹操兵败汉中,退到了长安,在那里他曾向驻守在襄阳的曹仁下达了一道命令,让曹仁率兵讨伐关羽,同时派于禁率部增援曹仁,负责增援的还有徐晃所部,这几位都是曹操手下最能打的将领,他们率领的是曹军的精锐。
根据这个记载,这场仗不是关羽发起的,而是曹军先主动进攻。曹操刚在汉中打了大败仗,为什么突然在荆州主动出击呢?推测起来有两种可能:
一个可能是减轻关中方向的压力,汉中已失,曹操担心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在荆州故意挑战,提醒刘备,你别不管不顾,占领汉中就行了,不要趁机图谋我的关中;
另一个可能是减轻合肥方向的压力,就曹操还没退到长安时,还在撤退的路上,这一年7月,孙权又来了一次趁火打劫,在合肥方向动手,当时曹操在合肥的兵力不到一万人,合肥方面压力更大,曹操知道荆州不仅是刘备的地盘,也有一小半归孙权,曹操想在荆州制造事端,把孙权、刘备的眼光都吸引到那里来。
综合以上分析,关羽之所以突然北伐也许是这样的:曹操汉中之战失利后,立即命令曹仁在荆州方向发起一轮攻势,目的是缓解关中、合肥他两个战场面临的压力,作为刘备董督荆州军事的关羽,本来就想建功立业,又恰遇千载难逢的天时,几个因素碰到了一起,这才让关羽在来不及请示的情况下率兵北伐。
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原本威震华夏的关羽,在此战中虎头蛇尾,不仅没能拿下襄樊,反而丢失了蜀汉在荆州所有的根据地,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蜀汉也因为此战让蒸蒸日上的国运开始转入衰弱。
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发动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而战争又是政治的延续,想要说清楚襄樊之战,就得从汉中之战说起。
从赤壁之战后,蜀汉政权开始发展壮大,孙权与刘备的联军击退了曹操的军队,三家瓜分了原本属于刘表的荆州,刘备在战后拿下了荆南四郡,向孙权借来了南郡,然后又发动了益州之战,夺取了刘璋的益州。
关羽
拿下益州2年后,刘备又发动了汉中之战,汉中之战是刘备的国运之战,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刘备想要在益州立足,必须拿下汉中,如果曹操占据了汉中,那益州将永无宁日,曹军将不断骚扰刘备的益州。
为了改变劣势,增强国运,刘备拿出益州全部的力量争夺汉中,在持续2年的战争中,刘备利用计策斩杀夏侯渊,夺取了汉中,并与曹操在汉中对峙了2个月,因为后勤运输原因,曹操无法率领大量的兵力与刘备在汉中对峙,所以退出了汉中之战,刘备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刘备夺取汉中之后,蜀汉政权的地缘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夺取汉中可以以秦岭山脉为天险来防守外敌,刘备的大本营益州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之后,刘备称汉中王,几乎是同一时间,刘备命令孟达与刘封攻取上庸三郡,紧接着,关羽开始北伐襄樊,襄樊之战爆发。
襄樊之战
此时的刘备风光无限,尽管在三大政权中蜀汉最弱,但是刘备在战略上仍然采取了攻势,从217年到219年这三年的时间来看,刘备在不断向曹魏用兵,汉中之战、上庸之战、襄樊之战接连发生,如果把这三个地方在地图连成一条线,你会发现刘备集团在当时的战略是:打通并控制从汉水经上庸到襄樊地区的汉水流域。
襄樊的南面就是当时关羽据守的荆州,上庸的南面是蜀汉控制的长江三峡,益州的南面则是蜀汉的大本营益州,从益州经长江三峡到荆州则有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就是长江,刘备集团占据了长江全部的中上游。
从这些情况来看,刘备集团在当时拥有极为有利的战略条件,只要打通了汉水流域,刘备集团就拥有汉水与长江两条战略通道,这样的政治局面极为有利将来的北伐战争,也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两路北伐,然而条件只差一个:天下有变。
219年三国形势图
那么问题来了,天下是不是有变呢?
再来看曹操,根据史书的记载,从公元218年开始,曹魏内部不断发生叛乱:
《三国志 武帝纪》: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
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讨破之。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
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把这些记载连起来看:
218年正月,在许都发生了一场叛乱,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发动叛乱,攻打许都,放火烧了丞相长史王必的营地,结果被王必与典农中郎将严匡平定。
218年4月,代郡、上谷郡乌桓族无臣氐等人反叛,曹操派自己的儿子曹彰率军征讨并打败了他们。
218年7月,曹操在操练士兵,然后西征刘备,当时汉中之战正在发生,夏侯渊、张郃、曹洪等人在汉中对抗刘备,曹操准备亲自率军讨伐刘备,到9月份,曹操才率军到达长安。
218年10月,宛城守将侯音与卫开发动叛乱,俘虏了南阳太守,抢劫了官吏与百姓,据守宛城,结果被曹仁率军平叛,曹仁为威慑,还在宛城屠城。
218~219年曹操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从这些叛乱来看,曹魏的都城、边境、前线都发生了叛乱,这还是218年,再来看219年:
219年正月,在汉中之战,黄忠斩杀夏侯渊,战场上的局势瞬间发生了转折,刘备占据了主动,汉中之战胜利的天平向刘备倾斜。
219年3月,曹操率领主力进入汉中与刘备对峙,5月,曹操率军退出汉中,暂居长安。
219年7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到8月就威震华夏,擒拿于禁、斩杀庞德,俘虏曹魏中央军3万余人,于禁的军队可是留守都城的主力,曹魏中原门户大开,此举对曹操的影响非常大,曹操甚至有了迁都的念头。
219年秋天(8~9月),刘备称汉中王。不久,孟达与刘封攻打臣服于曹魏的上庸三郡,成功征服了当地。
219年某月(大概是8~9月),曹魏大本营邺城发生了魏讽谋反案。
219年某月(月份不详),孙权率军攻打合肥。
219年某月(月份不详),孙狼在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发动叛乱,攻破了县城,杀死了县主簿,然后南下投靠关羽。
关羽威震华夏
从这些记载来看,从218年到219年,可以说是曹魏的多事之秋,既要面临内部一系列的叛乱,又要应对外部敌人不断地进攻,在内忧外患之下,曹魏采取了守势,这从曹操的反应也能看出来。
汉中之战早在217年就开始了,曹操在218年7月到达长安,待了2个月,直到第二年(219年)3月才到达汉中,在汉中对峙了2个月就撤回长安了,曹操又在长安待了2个月,关羽北伐襄樊初期,曹操还在长安,直到219年10月,曹操才率军到达洛阳。
曹魏内部的乱局正是刘备集团所认为的“天下有变”,刘封、孟达攻打上庸与关羽北伐襄樊,其实都是刘备的北伐前奏,刘备要利用曹操内部的混乱,来为自己北伐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战略上,刘备又是采取了攻势,并且是全面北进的攻势。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在汉中之战结束后,曹操还在长安待了几个月,当时的淮南与襄樊地区都有战争爆发,曹操为什么要待在长安呢?
隆中对战略规划
唯一的原因就是曹操尽管退出了汉中,仍然想坐镇长安,随时威胁刘备的汉中,因为刘备在汉中之战消耗了益州全部的兵员与物资,此时的益州极度疲惫,根本没有继续发动战争的可能,而曹魏则不同,尽管失去了汉中,但是曹魏有实力同时打三场战争,毕竟曹魏的实力比蜀汉与东吴加起来还要强。
为了解除汉中的威胁,刘备在战略上就要分散曹魏的军事压力,所以上庸之战和襄樊之战相继爆发,让曹操疲于应付,以此来消耗曹魏实力,并防止曹操从汉中威胁蜀汉。
现在回过头来看关羽北伐襄樊,有人说关羽北伐是自作主张,这绝对不可能,在冷兵器时代,任何将领没有发动战争的权力,除非是控制政权与兵权的权臣,将领擅自发动战争,等同于谋反,甚至擅自调动军队都是谋反。
刘备发动汉中之战
在刘备集团中,关羽虽然地位特殊,但远远还没有到达权臣的地位,再说刘备也不是傀儡,而是善于识人、用人的明主,关羽虽然骄傲,但是并不敢违背刘备的意志,除非刘备命令关羽这样做,因此襄樊之战肯定是刘备命令关羽北伐襄樊的。
但是,关羽北伐也不是一天就开始的,在史书中曾经记载过曹仁在218年讨伐关羽,当时曹仁驻守樊城,准备讨伐关羽,结果后方宛城发生叛乱,所以曹仁放弃讨伐关羽,而是北上宛城了,等曹仁平定了叛乱,已经是219年正月了。
这说明在襄樊之战爆发前,曹魏与蜀汉在边境就可能发生了战争,当时曹魏与蜀汉的边境线大概在今天湖北省襄樊市与荆州市之间,关羽从荆州出发攻打襄樊,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陆路,沿着荆州-荆门或者宜昌当阳-宜城-襄樊北上,另一条是水路,先从荆州往东到达夏口(武汉江夏),再从夏口沿着汉水北进。
三国局势图
不管走哪条路,里程都有200多公里,事实上关羽两条路都走了,关羽北进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双方会不断发生战争,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曹仁会在218年讨伐关羽,但是关羽直到219年7月才打到了襄阳与樊城,这才是襄樊之战的真正开始,而在此之前,关羽有一年多的时间都在不断地北进。
而218年正是刘备在汉中之战时最艰难的时刻,所以并不排队刘备在218年就命令关羽北伐襄樊,希望借此来减轻自己在汉中战场上的压力,毕竟双方实力不对等,只能靠这种方法来不断消耗曹魏的实力,这也是关羽北伐的一个原因。
由此可看出,关羽北伐确定是刘备命令的,但是,关羽作为有假节钺权力的将领,有权决定战争是否扩大,合起来就是:刘备命令关羽发动北伐襄樊的战争,结果关羽擅自扩大了战争规模,把整个荆州的军队全部压上,最终导致了国运的衰弱,这是刘备集团战略的失败。
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从荆州起兵,攻打襄樊。这一役,成为关羽一生征战生涯的绝唱,也成为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契机。在这一仗中,关羽先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接下来是曹操的援军由徐晃率领赶到前线,挫败了关羽的攻势。而东吴则趁荆州空虚,袭取了荆州。关羽遭到两面夹击,最终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在逃往西川的途中被东吴擒获,当即被杀。那么,关羽为何要出兵攻打襄樊,给刘备集团造成这么大的恶果呢?
我们看《三国演义》中,认为关羽出兵襄樊是受刘备、诸葛亮的指派。这是因为曹操和东吴联合,企图攻打荆州。为了先发制人,诸葛亮建议刘备,派关羽先出兵攻打襄樊的曹仁,这样曹仁战败,东吴自然就不敢图谋荆州了。
这个理由看似有理,可是真的要分析起来,却是似是而非。如果刘备、诸葛亮知道曹操和东吴合谋荆州,那么派关羽出兵襄樊先发制人的时候,关羽就应该明白自己此战的目的。他就不应该抽调防备东吴的兵力北上,使得自己的根本重地遭到东吴的奇袭,使得自己兵败身亡。
而且刘备、诸葛亮派关羽出兵,那他们也该配合关羽,给他一定的援助。西川的战事已经结束,像张飞、赵云、马超这些将领都暂时闲置无事。哪怕派一两人率军到荆州帮助关羽,也不会有荆州之失。而且在当时,刘备、诸葛亮正在忙着对西川进行建设。他们大肆征集民夫,从成都到白水关,修建馆舍邮亭四百多所。整个西川的民力被刘备、诸葛亮征用一空,根本就没有顾及到荆州方面。
从以上的这些情况来看,刘备和诸葛亮正在实施的是《隆中对》里完成跨有荆益后的战略步骤。那就是对内加强建设,对外结好孙权,等待天时,待机北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刘备和诸葛亮是不会派关羽北伐襄樊的。而且在襄樊之战中,上庸的刘封、孟达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果刘备、诸葛亮给了他们明确的援助关羽的指示,他们是不敢不增援关羽的。所以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完全是他自己的个人行为,与刘备、诸葛亮无关。
那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他的个人行为,这个举动是否不当呢?如果从法理上来讲,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合理合法的。这是因为,关羽一直镇守荆州,无论外界有什么变化,他都保证了荆州的安全。可是,在他得到了刘备的封赏后就发动了襄樊之战。这是因为,在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的同时,还赋予了关羽“假节钺”的权力。关羽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就可以在军事上先斩后奏,有了独断专行的权力。因此,关羽就从他个人的角度出发,发动了襄樊之战。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选择得恰到好处。这个时候,东吴在合肥方面调兵遣将,企图发动对合肥的攻击。东吴和合肥方面曹军的兵力互相吸引住,不能对荆州造成危害。襄樊方面曹仁的军队,刚对宛城的叛乱进行了镇压,兵力受损,十分劳顿。曹仁在襄樊的兵力也很单薄,只有七八千人,后方的徐晃也只有一万新兵,派不上用场。关羽能够出动三万多水陆军,对襄樊的曹仁兵力占据优势。
再加上曹操的主力滞留在关中,这主要是因为曹操的身体欠佳。由于曹操不敢将大军交给不是自己亲族的将领率领,他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只有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这三人中,夏侯渊在汉中战死,夏侯惇身体有病,曹仁镇守襄樊。这就使得曹操无法将大军一次性的投入到襄樊前线。
曹操最后派出的援军只不过是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合计三万多人。这也是曹操能够派出援军的极限了。这样,就算是加上于禁、庞德的七军,曹军在襄樊地区的兵力也不过对关羽略占上风。
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将领的能力就起决定性的作用了。众所周知,关羽的能力要比曹仁的能力高得多。再加上关羽的军队中,还有一支精锐的水军。在当地河川纵横的条件下,这给关羽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关羽可以用水军控制汉江,割裂襄阳和樊城的联系,对敌人各个击破。最起码,关羽也可以夺取襄阳。在夺取襄阳的基础上,曹仁是难以守住樊城的。最终,曹仁就如同当年在江陵一样,弃城而走。因此,关羽攻打襄樊,是有着很大的胜算的。
而且,从地理条件看,关羽也必须要夺取襄樊。这是因为江陵孤悬长江北岸,和襄阳之间有着直接的陆地交通。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五百里,势如唇齿相依。如果江陵没有襄阳做屏障,就时刻遭受敌方的威胁。关羽夺取了襄樊,就可以通过汉水和上庸联络,后方又增加了五百里的纵深。这样,即便是东吴将荆州整个江南地区全部夺去,也威胁不到江陵的安危,关羽的荆州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关羽在得到“假节钺”的权力后,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发动了襄樊之战。由于关羽指挥得当,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辉煌胜利。可惜,在胜利后,关羽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战役目的,将目光投向了远方的宛洛。
如果关羽继续完成襄樊之战的进程,稳扎稳打的依次占领襄阳、樊城。而不是把嘴张得那么大,把他自己有限的兵力撒在广阔的地域中,关羽还是可以保有丰硕的战果的。可惜关羽在胜利后失去了冷静,加上兵力有限,又得不到西川和上庸的援助,最终失败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之下。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
长话短说,关羽发动襄樊战争是有两方面原因的:自身的荣誉感和刘备的压力。
公元219年5月,刘备赢得了汉中之战,曹操从汉中撤退。虽说是胜利,却也是赢得很艰辛。而且就战获成果来说,刘备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早在217年的时候,张郃就把巴西的百姓迁徙到了汉中,而曹操从汉中撤退的时候,顺便把汉中的百姓也一同迁走了。这样一来,刘备等于损失了两个大郡的人口。战损比吃亏了。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南郑的张郃的威胁以及曹操在关中的大军,为了喘一口气,刘备很需要人分散曹操的注意力。因此当关羽出兵的时候,刘备并没有阻拦,而是默许了。
就关羽而言,发动襄樊之战不仅仅是从战略大局考虑,还有就是来自名将的荣誉感。一方面是218年的时候,曹仁就已经引兵南下,先是平定了宛城之乱,然后屯兵樊城,对南郡虎视眈眈,也给关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关羽的评价,就当时的很多人而言,关羽也是一代名将,镇守一方没毛病,领兵打仗也可以,自己也是勇冠三军,除了太傲,也没有什么特别要命的缺点。不得不说,因为没有任何资料说关羽是受命出兵,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襄樊之战的出兵计划全由关羽和马良等人设计。襄樊之战的出兵时机非常好,此时曹操刚刚结束了东西两个战线,总的来说大军还是比较疲惫的,而且襄阳正好雨季,于禁不了解情况把营帐驻在洼地,被关二爷借势用大水淹掉了三万大军。凭借此战功,关羽又一下子名震华夏,看关羽这边捷报连连,刘备也就没太管他。但是毕竟赢了于禁是老天帮忙,要真和曹操硬碰硬,就关羽的两万人是不够的,因此关羽要求上庸的刘封孟达出兵援助,但是被拒绝了。于是乎二爷派人找刘备请求出兵援助,结果信使还没到,关羽就被徐晃的5万人和曹仁里应外合给击退了。然后又被东吴偷了一波家,直接就凉了。
因此总的来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必然的,客观压力太大,而且关羽性格也在那摆着。只是自身实力不够硬,军队数量太少,一旦成了消耗战,基本上就没希望赢了。再有就是孙吴的背盟,真心坑了关羽一波,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关羽惹了东吴轻视东吴的问题。
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当年为何要发动襄樊之战?这就得说说当时的形势以及关羽攻打襄樊的有利条件了!
有人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为了争功,时刘备拿下汉中,荆州这边的关羽貌似无所作为,故借刘备大胜而发动襄樊之战,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实在太草率了!下面便和大家分析一下当年关羽之所以选择在刘备平定汉中后而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
战前形势公元219年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此前,刘备已于汉中击败曹操,并遣刘封孟达拿下了上庸三郡,表面上可谓形势大好,其实也不尽其然。为什么这么说呢?汉中一战,刘备虽然获胜,但也是损兵折将,消耗巨大,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当时曹操并没有走远,曹操从汉中撤离,又领军亲自坐镇长安,一来提防刘备乘势攻打关中,二来也是给刘备北境施加压力,且曹操撤离汉中时,也顺便把汉中的百姓一同迁走了。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夏五月,引军还长安。”
再有当时魏将张郃还有一支大军屯于陈仓,所以刘备在初定汉中后,所面临来自魏国的压力还是不小的,时刘备需要有人帮助分散曹操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关羽北伐,刘备没有阻止的原因,实际上刘备是赞同关羽这样做的。那么当时关羽攻打襄樊是否可取呢?我们接着往下谈。
攻打襄樊的三大有利条件当年关羽攻打襄樊,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其一:曹魏对荆州地区的掌控不稳(汉末荆州分为八郡,赤壁之战后,曹魏占据了南阳郡和襄阳郡)。公元218年十月,侯音,卫开于南阳反叛,曹仁北上平乱,直到219年正月才得以平息叛乱,那么为何会兴起这样一场叛乱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明确记载: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时南阳吏民早就有连关羽反曹之心,所以关羽攻伐襄阳,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人心所向,占尽天时!这也是为什么关羽前期势如破竹的原因。
其二:时刘封孟达占据了上庸,和江陵的关羽形成了夹击襄樊的形势,可谓占尽地利。这里我们用地图说明更为妥当。
其三:刘备汉中大胜,蜀军士气高昂。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关羽北伐实是必然。
关羽北伐,一来可以减轻刘备在汉中所面临的压力,二来也却有机会能成功拿下襄樊之地。曹魏若失襄樊,则关中危矣,而给蜀国的则是一片大好的前景。东吴方面一来不愿看刘备做大,二来也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故借关羽北伐之际袭取荆州三郡,将三国大势又推向了另一个局面!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