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平平的董卓是如何千骑定洛的?
入主洛阳前,董卓已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已是天下最强的地方实力派之一。
当然,单单只靠实力,董卓要想挑战大汉中央,把持朝政,还是绝对不可能的。
董卓能把握时机,入主洛阳,成为汉末第一个“大魔王”,靠的是权谋。
董卓入洛阳前的实力东汉后期,外有羌胡侵扰,内有黄巾起义。
作为凉州人,董卓对羌胡的情况又非常熟悉,而且,哥们又能打又讲义气,正是大汉急需的人才。
在为大汉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董卓打造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成长为一个不容小视的地方实力派。
董卓的实力,引起了朝廷的不安。
汉灵帝觉得董卓小子力量强了,将来可能尾大不掉,就任命他为并州牧,但要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
董卓接受任命,但不愿交出军队。
此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的一席话,说明了当时董卓的实力。
皇甫郦说:天下可能会乱,能够安定天下的,除了你皇甫嵩,就是董卓了。
看来,董卓当时已经成长为天下极有影响力的实力派,其实力甚至足以引起朝廷的猜忌。
董卓的对手们但是,仅仅只靠实力,董卓要把持朝政,也是不可能的。
就在董卓入洛阳的前一年,大将军何进讲武平乐观。
当时,汉军步兵横列,骑兵数万,列阵为营,声势惊人。
此外,朝廷还设“八关都尉”,八关各有精兵,由何进统领。
不久,为了制衡何进,朝廷又设西园八校尉,由宦官蹇硕统领。
可以说,就算朝廷不从外调兵,就只是洛阳周边的军力,就远远强过董卓及任何地方实力派。
除此之外,皇甫嵩、朱隽、丁原,也都有较强的武装力量,也是董卓必须认真对付的对手。
既然如此,董卓是如何掌握洛阳的呢?
信息优势: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汉灵帝要董卓交出军队,去当并州牧。
董卓接受了任命,但没有去就任,而且是率5000骑在河东“观形势”。
当时大汉朝廷看起来还算稳定,董卓观什么形势呢?
“观形势”,正说明董卓敏锐的政治嗅觉。
当时,朝廷的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士族领袖们已经各怀心思、杀机四伏。
何后、董后、何进、何苗、蹇硕、张让等人正磨刀霍霍,朝廷有分崩离析之患。
不过,这些事情,有的是军政机密,有的甚至是宫闱秘事,外人大概是很难知道的。
董卓,有线人。
董卓的弟弟董旻当时正是奉车都尉,掌天子车舆。朝中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闻,他通通知道!
看来,董卓应当是从弟弟处了解到朝廷情况,已早早开始作准备了。
信息优势,使董卓可以在机遇来临时先下手为强!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很快,机会来了。
吞并禁军大将军何进想要除掉宦官,但因何太后反对,不便下手。
在袁绍的推动下,何进召董卓等人进入洛阳,给何太后施加压力。
结果,董卓还没到洛阳,何进就被宦官除掉了!
趁着群龙无首,董卓把何进、何苗的军队吞并了!
群龙确实已经无首,可是,群龙为何要奉你董卓为首呢?
董卓集团,作了两件事情。
1、董旻趁乱除掉何苗。
何进集团中,大将军何进是一号人物,车骑将军何苗是二号人物。
何进已死,但如果何苗尚在,董卓的力量有是干不过的。
不过,弟弟董旻已经先帮他除掉了何苗。
何进被杀后,何进的部将吴匡认为是何苗有与宦官串联的嫌疑,遂与董旻一起出兵,趁乱袭杀了何苗。
当时,二袁等人忙着杀宦官,寻天子,并没有人想到何苗。
一片大乱中,董旻却与吴匡一起杀何苗。
可见:董卓集团从一开始,很可能早有准备!
2、虚张声势,恫吓袁绍。
董卓来时,禁军群龙无首。
可是,董卓要掌握禁军,并非没有潜在的对手。
袁绍,原本是强劲的对手。
就职位而言,袁绍当时是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在当时的洛阳权力非常大。在东汉的多次权力斗争中,司隶校尉都是“除恶”的重要角色。
就人脉而言,禁军众将中很多是袁绍的故吏,或者是袁绍的奔走之友。
可以说,袁绍如果发力,董卓要想接管禁军,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袁绍为人“见事迟”。
虚张声势,对付的就是这种人。
董卓只带了数千人来。但是,他虚张声势,造成了兵马众多的假象。他晚上把部队拉出城去,白天再大摇大摆入城,造成兵马源源不断入京的假象。
虚张声势镇住了袁绍,袁绍迟迟不敢行动。
直到···董卓控制了禁军!
攻敌软肋,除掉丁原尽管收集了何进、何苗所部,但若不除掉丁原,董卓要控制洛阳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丁原是执金吾,掌武库兵器。
东汉的执金吾,权力比西汉有所减少,主要“掌宫外非常水火之事”及主武库兵器。
后来,司马懿政变时,第一步,正是控制武库。
不控制武库,董卓根本不可能控制洛阳军事!
其次,丁原手中有一支较强的并州军。
东汉中后期的对外战争,主要是在西北与羌胡作战。因此,并州军是与凉州军并称的天下骁勇。
可以说,硬碰硬,董卓没有必胜的把握!
董卓采取了“斩首行动”。
董卓实施“斩首行动”有两个条件。
1、丁原对并州军的掌握不稳当。
丁原是188年才到并州担任州刺史,开始掌握这支并州军。
也就是说,丁原掌握并州军不足1年!
所以,丁原此时非常依赖吕布这样的本地人才。
2、董卓在并州军有基础。
黄巾起义前,董卓就担任过较长时间的并州刺史,并且指挥过当地的战事。
也就是说:董卓与并州军的羁绊关系,并不比丁原少!
其次,就名分来说,董卓,此时正是并州牧!
因此:只要除掉丁原本人,并州军没有理由不归董卓!
董卓找到了吕布,然后···
兵不血刃,董卓通过吕布,控制了并州军!
至此,只带了数千骑兵的董卓,以小搏大,兵不血刃,控制了禁军、并州军,控制了洛阳,也控制了大汉朝廷!
总的来说,董卓成为汉末第一个大魔王不是没有理由的。
他拥有的较强武装力量,使他获得了趁火打劫的基本力量。
他对权力的高度敏感和不错的权谋,使他看准机会,抓住机遇,并以小搏大,一举控制朝廷。
遗憾的是:董卓虽有趁火打劫的权谋,却缺乏安定天下的大略。
混乱之火,并未熄灭,反而越烧越大,蔓延到整个天下!
乱世,开始了。
实力平平的董卓是如何千骑定洛的?
首先要说的是,董卓可不是实力平平,而是实力雄厚的一方军阀。
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出生在富足的豪强家庭,“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董卓力气过人,能骑射,使羌人主动依附与他,与他交好。
公元185年,羌人内部发生叛乱,韩隧带兵十余万围攻陕西。之后马腾加入与韩隧一起打到陈仓,危及长安洛阳,汉灵帝封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崇一起平乱。结果大败韩隧马腾,董卓因此又被朝廷嘉奖。
董卓屯兵河东,势力不断扩大,朝廷两次调他入京,想削弱他的兵权,他都不接受。他不光是地方军阀,还是朝廷命官,守边的重臣。
公元189年,汉景帝刘宏去世,少帝刘辩继位。由于年幼,有何太后听政,大将军何进掌握朝政。宦官与外戚势力争权夺利日益激烈,十常侍以张让为首的势力,让何进也无法控制。他与司隶校尉袁绍商量杀张让,可是何太后不同意。
于是,何进听取了袁绍的意见,答应给董卓以好处,并以圣旨的名义,让董卓进京诛杀张让。
董卓权势扩张后,早就窥视京城。何进给他的消息,正好使他有了理由,他一面上书汉少帝,说要“清君侧”,“收让军,以清奸秽”,一面先领少数起兵进发洛阳了。让董卓没想到的是,他还没到洛阳,大将军何进被张让诱骗到皇宫杀了。袁术,袁绍带人进宫追杀张让等宦官。张让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一起逃跑了。
董卓在路上听到消息,汉少帝在北邙山,便驰兵来救。汉少帝见到董卓兵马威风凛凛,吓得战战兢兢,至此,董卓将汉少帝迎接进了洛阳皇宫,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逐渐掌控东汉朝政。
董卓十分精明,他知道没有强大的军队是不能稳定自己的权利的,于是他每隔几天就让自己的兵马晚上悄悄出城,白天大摇大摆的进城,这使整个朝廷官员,都以为他有千军万马在京城,都不敢反抗与造次。
之后,董卓的一系列的动作,废少帝,立献帝,毒杀皇后,肆意弄权,残杀无辜,火烧洛阳,迁都长安等,暴漏出了残暴不仁的本性,以至于历史上同时期的人给他评语是“豺狼也”。
实力平平的董卓是如何千骑定洛的?
董卓,字仲颖,陕西临洮人,十常侍之乱后掌握汉帝国实际权力,任太尉,封爵郿候。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杀何太后,专权乱政,东汉名存实亡,历史上骂名千载。董卓征战一生,谋略出众,也是那个时代出类拨粹的人物,靠三千兵力把东汉文武大臣玩弄在股掌之间,乃一代枭雄也!
董卓生在临洮,生长在凉州地区,那里胡汉混杂,农牧并举,民风骁悍,皆英雄善战之士,凉州人是东汉时期最好的兵源。董卓年轻时同羌人打交道,好轻侠,知羌人习性,名声不错,被朝庭征招做羽林郎,个人武力是非常历害的。
史书上说董卓力大无穷,善长骑射。"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惧。″董卓同羌人打过上百仗,又镇压过黄巾起义,所得赏赐都分给手下士兵。董卓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才华远非一般人可比。
董卓手下的西凉兵是各民族英勇善战之士组成,是汉帝国最精锐的正规军之一。董卓出身一般,不备名门望族看中排挤。
东汉政权的白特点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权。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同张让,段珪等十常侍之间水火不相融。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暗中召手握兵权的董卓带兵声讨十常侍。
董卓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当然不放过千载难逢的机会。董卓带三千如狼似虎的西凉兵杀向洛阳。东汉洛阳官员是绝对不许地方军队染指中央权力的,一番争吵后,董卓距离泾阳城二十里的地方等待时局的发展。
中平元年(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被骗入宫中杀死,司隶校尉袁绍率兵杀入皇宫,把宦官几乎杀尽,火烧皇宫。左右东汉政权的两股政治势力火拼,为董卓登上历史舞台开避道路。
董卓远望洛阳城浓烟滚滚,知道洛阳城中发生大事,便率西凉兵向洛阳城开进,途中听说宦官把小皇帝和陈留王劫持到北芒山,便把小皇帝救出来,功高莫过于救驾,这也是董卓把持中央权力的政治资本。
董卓的西凉兵才三千人,洛阳城是有数十万人口,方圆几十里的大城。董卓这点人控制这么大的地方是困难的,很容易被敌手吞并。董卓是久经战阵的大将,玩疑兵之一驾轻就熟。每隔四五天,董卓让士兵换上一种颜包色的衣服,夜间从城中潜出,第二天早上,敲锣打鼓的开进城中。
朝中文武大臣以为董卓的军队源源不断,都不敢轻举妄动。董卓又把大将军何进的部曲,车骑将军何苗的部曲(张辽等人)收到帐下,又诱惑吕布杀死执金吾丁原,吞并州军队。洛阳城附近的军队都被董卓收到帐下,开始他的权臣之路。自古丘八斗不过文人,董卓军事能力出众,鲜有对手,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不是经验丰富的文人对手。手无缚鸡之力的王允,略施巧计便灭了董卓。
实力平平的董卓是如何千骑定洛的?
谢邀。
汉末那么多诸侯,董卓的实力不算最强,也没有袁氏那样四世三公的背景,但他却敏锐地抓住机会,带兵进入洛阳,一步步掌握大权。
董卓掌权过程,大概分三步:先名正言顺进入京城,然后虚张声势扩充军队,最后废立皇帝夺下大权。
1、进入京城董卓能名正言顺进京,这要感谢何进。
何进为了彻底清除宦官势力,矫诏让外地诸侯带兵进京,董卓本来就心怀不轨,这下真是瞌睡碰到枕头,响应何进的矫诏,以外州刺史的身份,名正言顺地进军京城。
洛阳城中的权力斗争,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和宫中宦官两败俱伤,董卓趁机进入洛阳,顺道还捡了个“救驾”的功劳。
2、扩充军队董卓的兵力其实不多,不像《三国演义》写的那样,统领西州大军二十万,董卓实际上就几千人马,实力薄弱。
董卓是非常重视军权的,灵帝时期,就已经觉察到董卓的不安分,责令他把军权交给皇甫嵩,但是董卓一直在推脱,把军权牢牢攥在手里。
董卓到洛阳以后,让军队白天大张旗鼓开进来,等晚上再悄悄出去,第二天再开进来,给人一种他兵力很多的样子。何进、何苗死后,中央军群龙无首,纷纷归降了董卓。董卓又挑拨吕布杀掉丁原,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这么一来,董卓的军队大大扩充。
3、废立皇帝手里有了兵,腰杆子就硬,接下来,董卓急于快速立威,就从废立皇帝下手。
废立皇帝是一件大事,形同篡逆,汉室忠臣还是很多的,董卓的阻力很大,但是董卓兵权在手,谁敢不服就用刀枪招呼,最终在董卓的强压下,还是施行了废立,董卓的官职也一步步上升,一直做到太师,比诸侯王地位都高,大权尽在手中。
不过废立皇帝虽然能让董卓迅速立威,但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董卓后来败亡埋下伏笔。
实力平平的董卓是如何千骑定洛的?
引言:先说下,董卓是很有实力的,并不是实力平平哦。董卓进京前前,是一方豪强,在陇西一带极有威望,通过非凡手段笼络了西凉当地的大小势力,并组建了当时战斗力极其强悍的西凉铁骑。在镇压黄巾起义和哦评定边境羌人的暴乱过程中,已成为东汉朝廷不得不重视的地方武装力量。朝廷虽然对董卓加以抑制,但羽翼日趋丰满的董卓自恃战功与威望,越来越变得野心勃勃,目中无人。 屯兵河东以后,整个陇西便成了董卓的势力范围,陇西地区离京都洛阳并不是很远,所以董卓一直紧密关注着洛阳的形势,并在谋士李儒的谋划下随时准备着向关中和中原地区扩展势力。何进的诏令为董卓进京提供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东汉汉灵帝死后,朝廷分为多派,尤其以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十常侍的矛盾日益激烈,何进与西园校尉曹操、袁绍等极力主张对宦官斩草除根,奈何何太后不准。何进听取袁绍等人建议,招外地势力董卓、丁原等进京来威逼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董卓接到诏令后,喜出望外的同时,立刻向京都进军,但没有立即进京,而是把军队驻扎在离洛阳不远的地方,时刻密切关注着密切注视朝廷各派动向,随时准备相应措施,见机行事。
在何进被杀后,洛阳大乱,以袁氏兄弟为首的校尉带兵进宫杀了宦官,太后带着少帝刘辨逃离皇宫,好巧不巧地遇到了董卓。于是董卓迎奉皇帝回宫,并趁机干预东汉的朝堂,董卓大概带着的兵马大概在三千左右。
董卓是如何控制京都洛阳的董卓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粗莽的人,相反还是有些能力的,并对手下谋士李儒是言听计从的。洛阳毕竟是京都繁华之地,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如何才能控制住局面呢?董卓想到了好办法
一方面:刚到洛阳时,兵力不够三千,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命部队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们,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另一方面:董卓利用何进部曲吴匡与何进之弟何苗的矛盾,灭了何苗,收编了何氏兄弟的部队,扩大了自己的实力。与董卓一起进京的丁原,对董卓不满,董卓花重金和一匹赤兔马收买了丁原部下吕布,吕布杀了丁原,带着并州军投靠了董卓,自此董卓不仅控制大量常规部队,而且还掌握着洛阳的直属部队,完全具备了左右朝政的军事基础。
结语:从一开始董卓就打算向着关中地区发展,何进成全了董卓。在洛阳大乱之际,董卓趁机进京,并通过武力吞并和拉拢党人等一系列的手腕,成功控制了洛阳,并通过培植亲信和心腹到地方,从而达到控制东汉朝廷的中枢体系。董卓并不是实力平平,在乱世只有强悍的军事力量,才有话语权。但董卓进京后,倒行逆施,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民怨沸腾,欲望膨胀的董卓终于为自己挖下了日后被杀的坟墓,像董卓这样的人可以得意一时,又怎能如意一世呢?灭亡是早晚的事。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喜欢我写的内容可以点赞、评论、转发,当然关注我肯定是极好的。
实力平平的董卓是如何千骑定洛的?
董卓的实力并不弱小,而是非常强大,他正是凭借强大的实力霸占了洛阳,从而把持东汉朝政。为何这么说,我们从历史的印记中去寻找答案。
一、董卓真的实力平平?
说董卓的实力平平是有人在误导我们,是谁误导我们?是小说。
看小说是如何误导的:
行无二日,忽闻山后喊声大震。玄德引关、张纵马上高冈望之,见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书“天公将军”。玄德曰:“此张角也!可速战!”三人飞马引军而出。张角正杀败董卓,乘势赴来,忽遇三人冲杀,角军大乱,败走五十余里。
董卓首次出场就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一出场就是大败,狼狈不堪的狂奔。在刘备、关羽和张飞的冲击之下,击败了黄巾军,救出了董卓。
仅凭三个人就击败了漫山遍野的黄巾军,而董卓却大败,他不是脓包是啥?
对董卓的第一印象就是来自于这里,此次董卓打仗不行,残暴的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个是真实的历史吗?当然不是的。
董卓很厉害,不能因为一场失败就认为董卓实力不济,是脓包。
我们看看他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取得辉煌战绩:
- 起步:公元167年,羌人进攻三辅。名将张奂派军司马董卓等人击败叛乱的羌人,杀掉他们首领,俘获了一万多人。董卓因功拜为郎中,并且获得了9000匹绢的赏赐。董卓将这些赏赐全部分给了下属和士卒。可见,董卓打仗不但勇猛,而且非常慷慨大方,能够做到像他这样的人不多,也说明了年轻时期的董卓就很会收买人心,并非莽夫。
- 荣升:此后的数年中,董卓陆续出任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等要职。这些职位都是位于边塞地区,非能人不可任用。如果董卓只是一个脓包,能力平平,在这个战乱纷扰的地方,他能够活那么久?能够平步青云?
- 重用:到了熹平年间,董卓受人举荐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不久之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董卓能够被世家袁愧看重,也说明了董卓的能力不浅,而董卓凭借这个机会先后出任并州刺史和河东郡太守。从职位上讲,已经是二千石官职,具有极大的实权,可是控制一郡的钱粮和军事。诸侯反董卓的联军中,就有许多郡守带兵入盟,可见郡守的实权之大。
- 高升:公元185年到公元189年,凉州爆发了一场以韩遂马腾为首的叛乱,董卓受命参与平叛,先后立下功劳,因此被拜为前将军,封斄乡侯,又封为并州牧。当时的汉天下只有四个州牧:刘虞的幽州牧,黄婉的豫州牧,刘焉的益州牧,第四个就是董卓的并州牧。董卓除了拥有并州牧外,还是前将军,斄乡侯。那么他的这些封号是哪里来的呢?当然是荣立战功,通过血战获得的。
董卓出身于凉州,一个充满战乱和屠戮的地方。几十余年的战争极大的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意志。也给予了董卓出人头地的机会,董卓正是凭借过人的才识和勇力一步一步获得提升,从一个小小的军司马位极人臣,成为手握兵权的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可见董卓并非浪得虚名。
如果不是凭借这些殊功,董卓又怎么会入得大将军何进的法眼呢?怎么会诏令他入洛阳诛杀宦官呢?
单从军制的角度来看,依次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董卓排列第五位,可骠骑将军董重被何进给杀了,而卫将军也没有,只有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然后才是前将军董卓,实际上他名列第三。
董卓军队中排名第三,还有实封的并州牧以及斄乡侯,可见他的实力在当时各个地方实力派中最为强大,也是他此后入主洛阳的最大资本。
因此,董卓并非实力平平,而是实力最为强大。
二、董卓如何千骑定洛阳?
董卓他在进入洛阳的时候兵马不多,他又是如何凭借这千骑拿下洛阳的?
1. 董卓进入洛阳前的兵马在哪里?
在何进招董卓进京诛杀皇冠的时候,董卓还在河东郡,此前他准备带着数千兵马回到他的地盘并州去,可是听说何进招他,于是立即向洛阳进发。
当大军距离洛阳不到二十里地的时候,何进又派谏议大夫种劭劝阻董卓进京,于是董卓就到了河南尹,继续观看形势发展。
2. 董卓进入洛阳后如何扩大实力的?
董卓进入洛阳的时候兵力不足,大约只有三千人左右,其他兵马还在凉州没有跟过来。如此少的兵力怎么镇住各个实力派呢?
他采取了三个方式:
第一个方式虚张声势:董卓连续四五天,晚上偷偷的将兵马派出去,然后白天大张旗鼓的进城,这样全城的人以为董卓兵马雄厚,高达上万了,一下子将他们给镇住了。
第二个方式吞并其他势力:大将军何进死了,车骑将军何苗也死了,原本位列第三的前将军董卓现在成了位列第一,而且董卓又是何进招来的人,因此这些兵马全部归属于董卓所有。
第三个方式火并丁原:丁原是并州刺史,而董卓则是并州牧?为何出现这个怪异现象?原来并州刺史张懿被杀后,就任命了丁原为并州刺史,可是后来又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可是董卓眼瞅着洛阳要出事了,磨磨蹭蹭的没有去,也就是在去的路上,等接到何进的命令的时候就直接到洛阳了。
并州牧董卓收买了并州刺史丁原的部将吕布,让吕布诛杀丁原,而丁原所统领的并州军成了并州牧董卓的部下。
就这样整个洛阳城内的军队归属于董卓,而董卓则成了最大的军头。
3. 董卓如何掌控东汉朝廷?
董卓掌握了洛阳城内所有的军队后,指使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任命自己为司空,不久之后废皇帝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那些反对董卓的人则纷纷逃出洛阳。
董卓则正式成为洛阳城内的主人,顺利的掌控了东汉朝廷。
三、总结。
出身比较低的董卓凭借军功一步一步的获得高升,在洛阳处于危机之时,通过各种手段扩大了实力,实质性的控制了洛阳。如果实力较弱,哪里能够控制洛阳的呢?
董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凭借实力而获得的,并非投机取巧,这也是东汉末年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缩影,预示着东汉已经进入末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