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真的有望恢复汉室天下吗?
如果从刘备称帝、蜀汉政权建立开始算起,那么,蜀汉最巅峰的时刻就是他建国的那一刻。
从刘备称帝往前追溯两年,219年,是蜀汉的巅峰时刻。
即使在巅峰时刻,蜀汉与曹魏的牌面差距依然很大。
诸葛亮很早就指出了蜀汉取胜惟一的机会:做好自己(表现出远远胜出对手的牌技)+天下有变(运气好到爆,或者对手遇到倒霉事)!
蜀汉的巅峰时刻221年,曹丕篡位,刘备闻讯也称帝。蜀汉政权,正式成立。
遗憾的是:刘备集团,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巅峰时刻。
2年前,219年,是刘备集团的巅峰时刻。
当时,刘备赢得了汉中之战,全据益州。不久,关羽围困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可是,“大意失荆州”,关羽军团灰飞烟灭,随后,上庸又被曹丕夺去,刘备集团的军力、疆域大幅衰减。
刘备称帝,并没有“冲喜”。
很快,夷陵之战,刘备再次大败,大量精锐、物资损失,使蜀汉遭受了史无前例的重创。
诸葛亮治蜀有方,蜀汉渡过了夷陵之战后的至暗时刻,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无论军力还是疆域、人口,蜀汉都再也没有恢复到其巅峰时刻的水平。
234年,诸葛亮去世。诸葛亮让自己埋葬于定军山。
或许,诸葛亮也意识到:以定军山之战为代表的219年,是蜀汉的巅峰时刻吧!
还没有被将死的棋局可是,即便是在巅峰时刻,蜀汉(含建国前)与曹魏的实力差距仍然大得惊人。
《中国人口史》对黄初二年(221年),三国的国力对比做了分析。
蜀国人口132万,20万户,约为三国总人数的12%;吴国人口315.5万,47.8万户口,约占三国总人口的28%;魏国人口为682.4万,103万户,占三国总人口的60%。
以东汉的州郡划分,魏国占有9州,吴国3州,蜀国1州。
换而言之,在魏、蜀各自称帝的时候,蜀国的人口只有魏国的1/5,州数只有对手的1/9。
如果推算到219年。这个差距可能会稍微小一点,尤其是在军力方面。
夷陵之战后,蜀国大约有军队10万。如果算上荆州之战、上庸之战、夷陵之战的损失,巅峰时期的蜀军有可能接近20万。
魏国的军队数量长期稳定在50万上下。
所以,巅峰时期的蜀军,他的军队数量大约是魏国的2/5。
仅就军力而言,双方有差距,但尚不到无可逆转的地步。官渡之战时,曹操以一敌十,情况更加不利!
所以,虽然双方实力悬殊,但要说三国的棋局这一刻就已经确定胜负,蜀国就已经被将死,那也未必。
蜀汉取天下的两个条件战争绝不是简单的“比大小”,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了。
诸葛亮曾经对蜀汉取天下的机会做了设想。
蜀汉手里的牌比对手差了太多,只有在自己的牌技比对手胜出许多、运气比对手好许多的情况下,才有机会。
诸葛亮的出牌思路是:做好自己(打好牌)+天下有变(对手走霉运)。
所谓做好自己,就是在取益州、荆州之外,再“西和诸戎,南抚蛮越,东联孙权,内修政理”。
当时,吴蜀的力量加起来,人口约占天下的40%。如果蜀汉能真正搞好与孙权的关系,并把西戎、南蛮的力量也整合进来(不算公孙渊),那么,双方的实力将非常接近。
所谓天下有变,就是期待出现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魏国的牌面好,而曹操集团的政治、军事素养也很高。如果人家不倒霉,蜀汉就算做得再好也没机会。
做好自己、天下有变,两个条件同时出现,才有机会!
巅峰时刻:狭窄的交集。219年,这两个条件出现了一个狭窄的交集。
天下有变:倒霉的曹操。
217-219年,正是曹操最倒霉的时刻。
217年,建安22年,中原地区出现了一场史上罕见的瘟疫。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建安七子,5人在这一年盛年去世。
同时,世兵制下的曹家军队,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早年追随曹操南征北战的世兵年事已高,新一代军人尚未成熟。
而曹操屡屡对西北、汉中用兵,也使南阳等地民众不堪重负,纷纷起兵反抗,与关羽遥相呼应。
更倒霉的是:于禁军团,居然在山洪暴发中灰飞烟灭!
接连的事故,使曹操一度产生动摇,试图迁都以避兵锋。
与此同时,东面的孙权、吕蒙也认为:如果向北进攻,可以夺取徐州。
可以说:如果当时“东和孙权”不出问题,刘备把握好这个机遇,那么,如满宠所说:“洪河以南,非国家所有”。孙刘是有可能把战线推进到黄河流域的。
诚如此,后面的事情确实不好说。
可是“东和孙权”出现了问题,关羽“大意失荆州”,形势瞬间逆转!
这是孙、刘唯一一次可能大幅逆转局势的机会。
遗憾的是:刘备集团既没有设法加强与孙权的关系,也没有部署适当的力量防备。
最终:刘备集团迅速从巅峰滑落!
机会不再来此后,蜀汉再没有219年这样的机会了。
诸葛亮时期,诸葛亮治蜀有方,与孙权的联盟关系也保持得较好。
可是,曹魏的统治稳固,“天下无变”。
姜维时期,“天下有变”。淮南三叛,曹魏内部出现了数十万级别的内战!东吴也出兵数万北上。
可是,蜀汉早已“民有菜色”,国力不振。姜维出兵响应,被司马望、邓艾轻松阻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抵如此。
非惟天时,亦抑人谋蜀汉要取胜,对“做好自己”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以弱打强,你要比对方更善战才有机会呀!
诸葛亮北伐,每次交战的兵力都不处绝对劣势。
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在斜谷、祁山的兵力“皆多于贼”。
可是,即便如此,诸葛亮、姜维的屡次北伐,依然效果甚微。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张郃、曹真、司马懿、邓艾,都是一时人杰。他们的用兵之能并不在诸葛亮、姜维之下。
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尚且不能取胜,凭什么来以弱胜强呢?
蜀汉之不能有所作为,“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总的来说,魏蜀的国力一直非常悬殊。只有在蜀汉棋手棋术远高于对手,运气远远好于对手时,才有机会赢。
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胜曹丕十倍”,正是期望诸葛亮好好下棋,用“人谋”改天换命。
以后人的眼光看:曹操、司马懿都是一时人杰,才略不比刘备、诸葛亮差,蜀汉想靠人谋来改天换命,谈何容易?
但是,对于刘备、诸葛亮这些身处历史中的当事人来说,不轻易认命,努力寻找机会,值得尊敬。
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真的有望恢复汉室天下吗?
蜀汉政权是三国时期崛起最晚的一个,真正能称得上崛起的时间,是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开始,到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夺取汉中为止,蜀汉达到顶盛时期。
从兵微将寡、寄人篱下到进入全盛时期,刘备只用了11年时间,靠的是正确的谋略和不俗的武力,一步一步打下的地盘。
在公元219年刘备历经2年时间,举益州全州之力,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军团,并且还在阵前斩杀了曹魏西部军区总司令夏侯渊,天下为之震动。即使曹操亲提大军与刘备来争汉中,也因为策略失当,无奈退兵,原本强大的曹操很无奈的将汉中之地让给刘备,这是曹操平生第一次面对刘备经此大败。
蜀汉巅峰时期的实力有多强?
可以这么说,蜀汉巅峰时期的实力,在与强大的曹魏作战中取得全胜的战绩,虽然在硬实力上,蜀汉完全不及曹魏四分之一,但是蜀汉能保持战略进攻姿势,经历过战争的人都会明白,在战场上能保持进攻姿势,意昧着什么?说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个优势可能是士气、谋略、武力或实力中的一种。
蜀汉在巅峰时期与曹魏进行的三场战争:汉中之战、上庸之战、襄樊之战,在前期都保持了胜利。
汉中之战,刘备历经2年,赶走了曹魏的势力,夺取了汉中郡,曹魏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平生与刘备的第一次直接对抗中失败,此战对于刘备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庸之战,发生在汉中之战及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刘备派出孟达、刘封二人,攻占了曹魏的上庸三郡,成功占据上庸郡、房陵郡、西城郡三郡。
襄樊之战,关羽从与曹魏交界的汉津(今湖北荆门)一带一直向北推进,推进了数百公里,包围了襄阳,并跨过汉水,围攻樊城,在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凭一已之力,消灭并俘虏了于禁的七军三万余人,这是曹魏绝对的精锐部队。
同时擒拿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搅得曹魏中原核心地区不得安宁,全都因为关羽的威名起来反对曹魏的统治,一时之间洛阳、许都危急。
正是因为蜀汉巅峰期的强盛,让这个曾经最弱小的政权变成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强国,迫使曹魏与东吴联合起来对付蜀汉,这难道不是蜀汉强盛的证明吗?
如果不是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在前线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在襄樊前线,关羽能创造多大的辉煌真不好说,曹魏能否击败关羽都是个未知数,这难道不是强盛吗?
冷兵器时代,绝对的实力并不代表绝对的胜利,因为一场战争而失去政权的大有人在,前有官渡之战,后有淝水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蜀汉整体实力虽弱,强盛时期也仅有一州半的地盘,150万的人口,15万的带甲武士,与曹魏相比,地盘只有曹魏的四分之一,人口只有曹魏的三分之一,士兵只有曹魏的四分之一,实力相差较大,如果战争是靠实力来说话的话,那么还打什么?直接比实力就得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蜀汉虽然弱小,但是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如果有一个好的谋略,同时作为最高领导人的刘备能够头脑冷静的话,统一天下、恢复汉室还是有希望的。
之所以蜀汉没有能统一天下,主要原因就是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后,头脑开始发热,紧接着派出孟达、刘封攻占上庸三郡,再派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刘备固然有为益州减轻夺力的想法,但是在益州经历两年的艰苦战争后,实在是没有能力继续对外发动战争。
曹操在219年接连败于刘备之手,是因为曹魏当时面临内忧外患,曹魏家大业大,敌人也多,四处都要防守,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西北的鲜卑人和匈奴人,东北的公孙氏,北方的乌桓人,都是敌人,一个把握不好,有可能全盘皆输。
曹操有曹操的难处,刘备有刘备的优势,但是最不应该的就是刘备悍然发动的襄樊之战,在益州无力支持的情况下,关羽又扩大了战争,导致变成了蜀汉与曹魏的局部对决提前上演。
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曹魏和东吴在暗地里联合到一起了,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两弱联合对抗一强,现在却因为蜀汉的战力强悍,变成了曹魏和东吴的眼中钉,欲除掉而后快。
刘备如果头脑冷静的话,不要发动襄樊之战,让整个蜀汉休养生息一到二年时间,同时积极防备孙权的东进荆州战略,等到二年后,再发动对曹魏的战争,真的有可能统一天下。
如果刘备不发动襄樊之战,那么关羽不会死,张飞也不会死,荆州不会丢,而曹操会死,因为曹操是病死的,不是因为襄樊之战而去世的,如果休养两年后,刘备再发动襄樊之战,同时让益州积极支持配合荆州的战事,那将是隆中对中出现的绝佳机会。
因为曹操的去世,曹魏会陷入权力交接,这是刘备最大的机会,两路出兵,防备东吴,统一天下,真的有可能。
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真的有望恢复汉室天下吗?
蜀汉巅峰时期,即公元219年,蜀汉诸事顺利,黄忠定军山阵斩夏侯渊,一举夺取汉中。关羽从荆州北伐,乘风破浪夺取襄阳,围困曹仁于樊城之。此时的蜀汉,拥有益州、汉中、南中、荆州大部核心区域,还有“五虎上将”及诸葛亮、马良、法正等文臣武将,为最鼎盛时期。即使蜀汉巅峰时期,恢复汉室江山的希望仍旧渺茫。下面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首先,蜀汉巅峰时期,人力、物力也无法和地大物博的中原相媲美。据记载,公元219年,蜀汉仅有一百万人口,15万左右军队,而曹魏有五百万人口,轻松组织数十万军队。这样悬殊的人口比例,蜀汉很难统一天下,恢复汉室江山。
蜀汉除了关羽占据的部分荆州物产丰富,益州虽然是“天府之国”,无奈蜀道难限制了其发展。古代益州(四川盆地)属于偏远地区,无论是人口、物力,和高度发达的中原无法相比。
其次,蜀汉巅峰时期,文臣武将和曹魏及东吴有很大差距。或许会有朋友不服,说蜀汉五虎上将都是一等一的大将,诸葛亮是三国第一智者。这是被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所误导了,关羽和张飞确实是当时“万人敌”,一流武将。然而,曹操手下大将、猛将更多,著名的就有夏侯惇等曹魏宗亲“八虎骑”、张辽等“五子良将”,还有典韦和许褚两员虎将。就连极其低调的东吴,也有“四大都督”和“二十四虎臣”。
再看看文臣谋士,刘备仅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庞统和法正不久去世)少数能上得了台面的一流谋士,就连徐庶也被曹操挖走了。同时期的曹老板阵营,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五大谋士,二流谋士更是不可计数。东吴也有张昭、张纮、诸葛瑾、陆绩、顾雍等重量级谋臣。曹魏和东吴的这些重要谋士,大部分并逊色于诸葛亮。
在哪里都是人才最重要,如果有力王狂澜统帅,足够中坚力量,何愁大事不成。一个单位,有多大成就,和领导及中间力量有很大关系。至于普通人人员,完全可以培养训练,使其按部就班工作。如果领导才能平庸,你会发觉,干一件事事倍功半。在人才的较量下,蜀汉一败涂地。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后期蜀汉只有姜维、王平、夏侯霸等外来人才可用,悲哀。
最后,蜀汉巅峰时期,关羽没有稳定后方,轻率北伐,功亏一篑。关羽作为蜀汉老大刘备的结拜二弟,深得信任,镇守荆州。演义中,诸葛亮接到刘备的求援信,分兵西进益州之时,曾和关羽探讨该怎么镇守荆州。诸葛亮问道:如果曹操率兵来夺取荆州,该怎么办?关羽不假思索答道:“率兵抵抗”。他又问道:如果曹操和孙权一同前来瓜分荆州,又该怎么办?关羽仍旧是回答:分别派兵抵抗曹操和孙权。
诸葛亮听了,沉默良久,说了句如果这样做,荆州就危险了。他赠送给关羽作为镇守荆州基本方针,即“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然而,关羽表面铭记肺腑,一转身就忘了个一干二净。如果关羽严格按照这八个字方针镇守,不说万无一失,荆州也不会轻易被东吴吕蒙偷袭而得。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诸葛亮离开荆州不久,东吴孙权为了缓和和荆州关系,特意派遣诸葛瑾来荆州为其子求取关羽之女,结成秦晋之好。关羽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一口回绝,加深了孙权和关羽的矛盾,为孙权强取荆州埋下了伏笔。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世道轮回,盛极而衰。关羽从荆州北伐,将曹仁围困于樊城,围点打援,成功消灭于禁七万援军,威震华夏。曹操还差点迁都,以避关羽锋芒。这时的蜀汉达到了巅峰时期。在司马懿的运作下,曹操和孙权为避免关羽做大,联手消灭关羽,夺取荆州。
荆州的丢失,标志着巅峰时期的蜀汉盛极而衰,丧失了恢复汉室江山的希望。关羽死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和东吴血拼,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进一步泯灭了恢复汉室江山的希望。
有人说,关羽是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他们将蜀汉败亡的责任追溯到关羽这儿,认为如果不是关羽目中无人,内没有团结糜芳、傅士仁,外没有安抚好江东孙权的情况下,轻率北伐,最终人亡地失。有识之士应该为关羽鸣不平,关羽北伐也是为了刘备复兴汉室的大业,难道像关羽这样忠义之人就可以随意诬陷吗?
你是如何看待蜀汉巅峰时期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真的有望恢复汉室天下吗?
刘备进攻益州、夺取汉中后,又派遣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同年关羽进军北伐,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围困曹仁于樊城,不仅让刘备的威望达到顶峰,更是让蜀汉的实力达到最强时刻。当时不知道有多少人认为,刘备即将打败曹操,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大概的分析下刘备巅峰时期到底是有多么的强大吧。
从地图上看,刘备已经占据整个益州,大半个荆州,外加一个汉中。要知道,东汉末年,大部分战争都爆发在北方,南方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多少战争的伤害。因此刘备占据的益州,荆州,是当时天下最稳定,最富裕的地方。
再加上这两个州的地盘也是东汉十三个州里最大的,因此当时的刘备是真的,要钱有钱,要地盘有地盘,要人又有人。
再看看武将上面。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外加魏延,他们六人算是刘备阵营的顶级战力。
仅次于他们六人的战将呢,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孟达,刘封,周仓,关平,马岱,严颜,张翼,冯习,张南等等等,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丝毫不弱于孙权,甚至还要强上几分。
还有文臣上面。不用说,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诸葛亮。除了诸葛亮,还有法正,蒋琬,马良,马谡,糜兰,孙乾,简雍,杨仪,王甫等等等,随便挑出一个,都是能治理一方的存在。
还有刘备的军队。当时刘备在益州的军队4万,汉中6万,荆州5万,这样加起来就有15万人,刘备随随便便就能发动一场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而且不论是步兵骑兵,还是水兵,刘备都一应俱全。
坐拥荆州、益州,麾下15万大军,武将上有关张赵马黄和魏延,文臣上有诸葛亮和法正,这便是蜀汉最为强大的时候。那么在这个时候,蜀汉真的有希望恢复汉室天下吗?
希望是有的,只不过十分有难度罢了。
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待到天下有变的时候,刘备和关羽就可以兵分两路,进军中原。
但是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是天下有变呢?
曹操西征马超后,便开始实施修生养息的政策,这让曹魏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西凉地区的马匹资源,从而额加强军队战斗力。
随后后来的汉中之战,曹操无奈的撤退,但他带走了汉中几十万的老百姓,可以说他留给刘备的,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山区。
更何况汉中之战让刘备达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见他也只是惨胜,不然也不可能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益州方面都一直没能派出军队去支援关羽。
曹魏阵营盘踞北方,拥有最多的土地和人口,因此他可以实行屯田制,为军队提供粮草军械的支持。
但蜀汉阵营不一样,人口和地盘都无法和曹魏相比,不然也不可能在汉中之战时,让女子去运送粮食。
没办法,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人口数量就决定实力。
更别忘了,一旁还有孙权,他可不希望刘备做大,更不希望刘备真的把曹操给灭了,在他看来三足鼎立,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局面是最好的,不然他也不会在襄樊之战中,偷袭关羽。毕竟他知道,曹魏别灭,东吴灭亡的日子也不远了。
孙权和曹操,如果是单独面对刘备,那刘备还是有成功的机会。但要是孙权和曹操联合起来,那刘备还真是希望渺茫。毕竟孙权拥有最强大的水军,曹操拥有最强大的骑兵,步兵也差不到哪去。
何况,当时的老百姓仍然是民心向汉吗?
在东汉朝廷的统治下,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但是在曹操的屯田制下,百姓的衣食住行得到了保障,谁好谁坏一目了然。
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天下百姓还真的是希望兴复汉室吗?
正是基于这种种原因,因此即便是在刘备的巅峰时期,兴复汉室的可能性依旧是很小。
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真的有望恢复汉室天下吗?
希望总是有的,而且蜀汉的战力一度冠绝天下。
蜀汉的巅峰期就是在汉中之战后,刘备第一次独立叫板曹操成功,拿下汉中。但是此时刘备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能有更多行动,从刘备没有继续北伐就可以看出来,这不是不愿意,而是力所不能了。而蜀汉再次北伐已经是228年,将近10年之后的事了。
刘备带领的益州军团无力再向前推进,所以在荆州的关羽开始北伐,但是关羽北伐的条件不太成熟,没有安抚好孙权,把后方空出来本身就是比较危险的。而且以关羽荆州三郡的力量,北伐曹操或者东征孙权力量都是不够的,所以关羽北伐目的也不在于把曹操打的怎么样,目的只要能取得南阳郡就已经足够了,当时的南阳郡是很大的,熟悉的人可能知道原本还有一个章陵郡,被合并到南阳郡里了,所以南阳郡实际相当于两个郡。这里有很多要地,比如宛城、樊城、新野,而且下辖的有37个县之多,而且人口众多,对关羽来说,能打下南阳郡,跟刘备打下汉中基本算是一个级别。但是结果都知道关羽最终失败了,这也是转折点。
关羽如果成功,那关羽将拥有荆州的所有核心地区,实力几乎可以翻倍,那在加上刘备之前已经占占领的益州和汉中,刘备集团就有了一争天下的实力。不过即便关羽胜利也需要休养生息几年,刘备集团才能有实力继续扩张。
事情总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如果关羽不战死,那张飞应该也不会死那么早,那刘备不会攻东吴,那刘备应该就不会忧心去世的这么快,刘备如果不死,那主持北伐的将会是刘备,而最好地点和后来诸葛亮一样,就是出祁山,夺关中,刘备只要能夺得关中地区,基本就可以奠定成功了。夺得关中就能拥有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包含雍州和凉州,如果真的实现蜀汉就可以立于不败,瞅准时机必能一统天下。
所以说机会总是有的,但是必须要满足很多假设才可以,而最重要的就是关羽北伐成功,夺得南阳郡。那么下面的假设才有可能实现。
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真的有望恢复汉室天下吗?
我们看三国的历史,总是为刘备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他在兄弟们的帮助下,虽然屡战屡败,可是依然毫不气馁,再次重整旗鼓。最终,在退入荆州后,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确立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荆州南部四郡的根据地,终于得到了事业腾飞的机会。
刘备在施展政治手腕,从孙权那里借得南郡后,刘备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篇章。他率领军队,夺取西川,拥有了稳固的根据地。然后与曹操争夺汉中,使得曹操首次在刘备手下尝到了败绩。在刘备实力最强大的时候,他拥有益州、汉中、上庸三郡和荆州一部分,兵力达到十万人以上。
那么,刘备拥有这个实力,是否有恢复汉室的希望呢?我们看,这个实力是有希望的。虽然当时的曹操拥有的地盘、人口和兵力都超过了刘备,可是双方的形势是不同的。刘备在多年之后,厚积薄发,事业走上了正轨。刘备正处于上升阶段,在战略上处于进攻的态势,占据了战略的主动权。
而曹操则处于疲于奔命的阶段。他在汉中的败绩,已经显示出对大局的失控。曹操内部正处于新旧更替的阶段,匡扶汉室的势力和要求政权变更的势力,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由于曹操不愿意以禅让的形势接替汉朝的江山,使得内部的矛盾无法解决。曹操的统治区叛乱四起,战火连绵。曹操依靠武力镇压也无济于事。
而在军事上,曹操也陷入颓势。曹操的兵力虽多,可是能够统领重兵的将领不多。由于上述的原因,曹操也不敢让异姓的将领统领重兵。他信任的大将只有夏侯渊、夏侯惇和曹仁几人。这几人中,夏侯渊在汉中战死,夏侯惇病入膏肓,唯一能够坚持作战的唯有曹仁。曹操自己的身体也多病多灾,没有大将指挥的军队,数量再多也不能发挥作用。
因此,曹操只得在战略上转入守势。他以关中、襄樊和合肥为防御据点,来防御刘备和孙权的进攻。可是这种防御的稳固性,曹操心知肚明。在襄樊一战中,曹操的防御在关羽的进攻下一触即溃。如果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一起进攻曹操,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可以说,刘备的实力虽然相对曹操要弱小,可是由于攻守易势,曹操处于层层设防、防不胜防的态势,形势对刘备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刘备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就很有可能彻底打败曹操,恢复汉室江山。
可是,我们也知道,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如同我们预料的一样。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出兵襄樊。关羽利用自己的兵种优势,借秋雨连绵的气候条件,利用汉水暴溢之机,水淹七军,以水军将于禁、庞德率领的曹军全部歼灭。在这个时候,关羽威震华夏,逼得曹操考虑迁都来躲避他的锋芒。
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孙权趁关羽出兵襄樊,后方空虚的机会,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关羽在撤军之后,大军离散,自己也被东吴所擒杀。孙权这一次背信弃义的袭击,使得刘备失去了荆州的土地、民众,还丢失了以关羽为首的一支北伐的主力。这使得刘备元气大伤,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如果没有东吴的败盟,偷袭荆州之举,曹操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这还只是关羽一支人马的进攻,如果是刘备全军的进攻,那局面就会更不相同了。那么,为什么刘备恢复汉室江山的大好形势,到了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会突然毁于一旦呢?
这是因为关羽的北伐是完全违背刘备、诸葛亮已经制订的《隆中对》计划的。我们可以看到,在《隆中对》里,严格规定了三个战略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跨有荆益,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第二个步骤是加强内部建设,加强对孙权的外交工作,休养生息,等待时机。第三个步骤是在时机到来之时,兵分两路发动北伐。主力由刘备率领兵出秦川,另一路由一员上将率领兵出宛洛。刘备势力达到顶点的时候,正是第一个步骤基本完成的时候。
那么,在第一个战略步骤完成之后,刘备、诸葛亮就准备进行第二个战略步骤,那就是进行战略休整,准备为最后的决战,也就是第三个战略步骤做准备。刘备在西川动员民夫开始基础建设,就是这个实行这个步骤的表现之一。可是,关羽的兵出襄樊,就完全打乱了刘备、诸葛亮的战略部署,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如果按照《隆中对》的部署,这个时候正是刘备方面进行休整的时期。在汉中之战中,刘备虽然取得了胜利 ,可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但西川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程度,人力、物力消耗很大,而且曹军在撤退的时候将汉中的人口迁移一空。这使得刘备急需要进行休整,恢复元气。这样,蜀中的军队主力暂时无法遂行较大的战略军事行动。所以,刘备依照《隆中对》的计划转入了战略休整阶段。
按理说,荆州的关羽也应该遵照《隆中对》的部署,坚守荆州,休整军队。并且发挥自己和东吴接壤的条件,做好与孙权的外交工作,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可是,关羽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发动了北伐。
如果单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关羽北伐襄樊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此时曹操从汉中撤退,主力滞留关中,一时无法撤回。在襄樊地区虽然曹军比关羽出动的兵力要多,可是他们兵种单一,只是陆军。而关羽则拥有一支精锐的水军,在战场上可以利用汉水分割对方,各个击破。再加上刘封、孟达占领了汉水上游的上庸,可以对关羽予以配合。
关羽就算无法击破曹军主力,他也可以在水军的掩护下,先夺取襄阳。然后在长期相持下,如同当年周瑜夺取江陵一样,逼退曹仁,夺取樊城。这样,在夺取襄樊后,关羽就控制了襄樊和江陵间几百里的纵深地区,再加上长江和汉水两条与蜀中沟通的交通线,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说,关羽的军事眼光是十分敏锐的,他一举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可是,他只是从战术的角度处理了这个问题,却没有从战略角度来看待这个情况。在当时的情况下,关羽的战略任务是保有荆州,与孙权做好外交工作,夺取襄樊并不是关羽当前急迫的任务。而且,在关羽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即使是曹军援军到达,胜利无望的情况下也不撤退,这最终造成了丢失荆州的恶果。
如果关羽有清醒的战略头脑,他就会始终将荆州的得失放在第一位。在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后,无法打破曹军的增援,就会回师荆州,保卫自己的根本重地。可是,他本末倒置,最终造成了败局。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关羽遵照《隆中对》的计划行事,天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刘备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后,曹操的生命也到了尽头。曹操一死,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的时机就到来了。由于曹操没有进行禅让,他的统治区依然是两元式统治。当曹操死去的时候,他手下的青州兵就发生了兵变,击鼓鸣角,自由行动,没有人敢去制止。可想而知,曹军的控制区人心不稳,带来的后果将是一片大乱。
这时,刘备和关羽两支人马就可以向曹军的控制区发起进攻。我们可以想见,一方是养精蓄锐已久的精锐之师,一方是军心涣散的混乱之师,而且天下的将领,已经很少有人是刘备、关羽对手的,胜负早已得到了分晓。刘备的军队肯定会势如破竹,诸葛亮所说的百姓箪食壶浆迎接的场景也会出现。
至于说孙权一方,这个时候吕蒙已经病死,即便是孙权想要袭击关羽的后方,也派不出大将。他只能配合刘备一方北伐,从曹军的控制区得到补偿。这样,曹军一方更是雪上加霜。在进入北方之后,脱离了水网地带,刘备的主力就显示出更强的战斗力。这样,刘备会控制更多的地盘,而战略纵深的增加,使得东吴败盟的可能性变得更小,即便是东吴败盟,造成的危害也更小,不可能影响刘备统一天下的大局。
因此,如果按照《隆中对》的步骤来行动,刘备是有可能恢复汉室江山的。只要关羽能够再耐着性子再熬一年时间,保守荆州不失。那样,曹操和吕蒙就双双离世,刘备等待的统一天下的时机就到来了。可惜关羽没有战略头脑,贪图战术上的胜利,最终葬送了刘备统一天下的希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