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会先灭蜀国?
如果不是蜀国自己作,魏国本来没打算先灭蜀的。
魏国对伐蜀一直非常谨慎三国时期,魏国一言不合就大举伐吴,但伐蜀一直非常谨慎。
曹丕组织过三道伐吴,又三次伐吴,曹睿也组织过伐吴,每次都轰轰烈烈。江陵之战、东兴之战,打得惊心动魄。
魏国伐吴,说打就打,打了就打了,输了就输了,一直都是干脆得狠。
但在伐蜀上,魏国就磨叽多了。
汉中争夺战,曹操磨磨唧唧准备了大半年才出兵,结果进去打了2个月就退兵了。
曹真伐蜀,出兵前陈群、司马懿、曹真大家磨叽了很久。最后出兵遇到大雨,蜀国的毛都没摸到(也可能摸到了几根毛)就退兵了。
曹爽伐蜀,从准备发兵到退兵,整个过程曹爽一直和司马懿在磨叽。最后退兵,曹爽、夏侯玄还成了笑话,为时人所讥。
即便是司马昭决心伐蜀时,满朝上下也很磨叽,连邓艾都表示反对,只有钟会一人支持!
所以,魏国一直不太想去打蜀国。既捞不到什么好处,还容易给自己搞出一身毛病来。
伐吴一直是魏国的优先选择今天的朋友都知道:要取江南,要先平蜀,平蜀后顺流而下,可以平吴!
不过当时的魏国君臣可没有这样的历史经验可以学习!吴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长江立国与北方长期对峙的势力!
魏国可以借鉴的,是刘秀平公孙述。
当时,刘秀正是先平定荆州等地,再从陇右、荆州两个方向夹击西川。(最后因各种原因,荆州方面变成了主攻)
所以,魏国一直在讨论的,是伐吴。
邓艾作“济河论”,就是希望通过屯田强化淮南的粮食供应,以备伐吴。
魏国的核心区在洛阳、邺一带,从这里出发,确实是吴近而蜀远。
所以,魏国伐蜀,要千里馈粮,劳师动众,但魏国伐吴,就近发粮,非常便利,即使打不过至有什么了不起的。
所以,魏国一直优先伐吴,本来没打算先伐蜀的。直到···
不必再过于防备东吴魏国不敢发起大规模的灭蜀战争,诸葛亮、姜维敢于数次北伐,很大程度上与吴国的牵制有分不开的关系。
魏吴的边界线漫长,魏国始终在荆州、淮南战场保持着20万左右的军事力量。
由于魏国需要在洛阳保持10万以上的中军以为预备,并在北境安置10万以上的军队,所以,魏国能用于对蜀作战的只有10来万人,并没有绝对优势。
淮南三叛,让魏国明白:不必太担心吴国了!
当时,孙吴趁机抵达寿春一带,配合叛军一起反抗司马家。
可是,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吴国仍然控制不住局势,败逃而出。
这个事情说明:不必太担心吴国。就算吴军进入寿春,又怎么样呢?
一方面: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即使全力伐吴,自己也没有机会;
另一方面:即使削弱防吴力量,吴国也没有机会。
那么···如果蜀国有机可趁的话,抽调力量伐蜀是天然的选择!
好巧不巧,蜀国,正好也开了桌赌局,等着魏国去参加。
姜维开的赌局姜维北伐,确实耗费了国力,但即便如此,蜀国自己不作死,魏国仍然没有可趁之机。常年与蜀军打交道的邓艾也知道:蜀军仍不可小视,伐蜀机会仍然不大!
可是,蜀国自己却给魏国打开了一扇门!
262年,蜀汉灭亡前1年,姜维作了两件事。
1、聚兵敛谷。
姜维认为:凭借秦岭阻击,打阻击战没意思,不如把敌人放进来打!
所以,蜀军改变了魏延、王平时期的防御策略,撤险要驻军,屯兵于汉、乐两城及阳安关,企图把魏军放进来打!
2、屯兵沓中。
姜维为了避祸,引军到沓中屯田。
姜维的意思很明显:一旦有事,汉中蜀军把敌人放进来,姜维率蜀军切断魏军补给线,封锁退路,聚歼魏军!
姜维开的赌局很不对等:姜维赌胜了,充其量打一场类似于当年陆逊“石亭之战”这样的胜利,赢得一些功绩,但却改变不了局面。而姜维一旦赌输了···蜀国就要灭亡了!
姜维如同一个赌徒,高喊着:比大小,我压10万,来赌一把!
赌10万!但蜀国的全部赌本也就只有10万,但魏国的赌本有100万!
司马昭又不傻,为啥不来赌一把?
司马昭抓住蜀的命门:一道数学题当年,曹睿想伐蜀时,刘放给曹睿算过一笔账:魏蜀边界这样的地形,攻势方要3:1的优势才能作战!
一直以来,魏国要投入3倍于蜀的优势兵力还是有些吃力的。
现在,姜维给了司马昭机会!
司马昭断定:蜀军共计9万!姜维在沓中带了5万,成都及对吴边界至少1万,汉中充其量不过3万人!
于是,司马昭做出了安排。
1、西线,邓艾率3万人牵制姜维,诸葛绪率3万人切断姜维进入汉中的通道。
这样,6万人对姜维5万人,歼灭姜维没有把握,但牵制住姜维还是问题不大的。
2、东线,钟会12万大军进攻3万汉中蜀军。
如果用对等兵力把姜维牵制住,那么,汉中战场,魏军将形成4:1的兵力优势,比刘放当年3:1的假想还要富余!
司马昭认为:如此拥兵,汉中可得,而一旦汉中可得,蜀汉就必然灭亡了!
失控的赌局如果司马昭在赌桌上的对手只是姜维,那么,姜维未必不能保护蜀国。
姜维再次出乎了司马昭的预料。
姜维的巧妙用兵,甩开了诸葛绪,回到东线。
可是,姜维并不能控制蜀国在赌桌上的表现。
此前,姜维预感魏国要进攻,为了确保汉中,已经请张翼加强阳安关口,廖化加强阴平桥头。
可是,由于黄皓阻止,未能如愿。
最终,阳安关守将投敌,汉中失守!
姜维退守剑阁,再次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堵住了魏军。
魏军一度因粮运困难,考虑在汉中转取守势,暂且撤回大军了。
可是,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在绵竹关全军覆没,蜀国士民纷纷躲避不敢阻击,刘禅不战而降···
可以说:不管是邓艾的奇谋,还是诸葛瞻、刘禅乃至蜀中士民的表现,都是姜维控制不了的,也是致命的!
这是一场失控的赌博!
蜀汉灭亡了!
蜀汉国力一直弱于魏国。到了蜀汉末期,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双方实力更悬殊了。
可是,正如邓艾所判断的一样:如果蜀国继续依托天险防御,魏国并没有可趁之机。
如果姜维不开这桌赌局,魏可能暂时还没有什么好机会灭蜀。
姜维组的这场“开放式赌局”是蜀国灭亡的加速器。
这是一场蜀国根本输不起的“开放式赌局”。
魏蜀国力悬殊,邓艾等人将略又不在姜维之下,姜维哪有制敌的把握呢?而蜀国经济疲敝、内部矛盾尖锐,危急关头,姜维纵然将略杰出,又怎么能预料国内形势的发展呢?
蜀国,亡于这场不该开的赌局。
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会先灭蜀国?
刚刚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何曹丕置蜀国不闻不问,一个劲猛攻孙吴。现在又看到了诸葛亮北伐,威震关中,反而是魏国先灭掉了蜀国。
夷陵之战后,蜀国已经是可有可无,魏吴基本不把它作为存在了。魏吴眼里只有对手,彼此对决已经到来。
可由于曹丕伐吴的江陵之战因为疫疾撤军,另一次规划的广陵之战也因为天气严寒而作罢。曹丕英年早逝,再也没有机会讨伐孙吴。
令魏吴没有想到的是,蜀汉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咸鱼翻身。经过诸葛亮五年苦心经营,蜀汉缓过来了,还扎扎实实嘚瑟了一把。这大出曹魏意料,打了曹叡一个措手不及。
公元228年,诸葛亮在曹丕病逝两年后,开始了伐魏。
由于曹魏根本没有想到蜀汉还胆敢主动进攻,得到蜀汉进攻的消息,大臣们都很惧怕,可年轻的曹叡却很开心。说:“正愁蜀汉龟缩在山里不出来,不好收拾他,现在出来了正是我打败他的好时机。”
朝中的大臣尚且害怕,就更不用说近十年毫无战事的西北州郡,疏于防御,听说诸葛亮大军北伐,自然更加惧怕。
诸葛亮屯兵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投降了诸葛亮。诸葛亮初次出兵,可谓是威震关中、陇右。
这跟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一开始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刘备发动伐吴之战,一开始势如破竹一样,在对手毫无防御的情况下,取得战役初期胜利,这算不得啥。
常言道,奶胖不算胖。蜀汉所有的战事包括前期的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都是突然袭击。看上去气势很雄壮,三板斧之后,也就偃旗息鼓啦。
诸葛亮也一样,由于安排马谡守街亭这一重大战略失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很快就失败了。之后的历次北伐,也几无大的收获。
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屡屡无功而返,充分暴露了蜀汉势力严重不足。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费祎主政时期,认识到了蜀汉的不足,几乎没有挑起对魏国的战事。魏国延续曹丕时期的策略,还是把东吴作为主要的对手。
姜维主政时期,又重新拾起了诸葛亮的衣钵,更加频繁的伐魏,姜维就是典型的“狗不咬用棍捣”的套路。
魏国不讨伐你,你惹他干嘛呢?
等魏国跟吴国决战的时候,你背后弄他一下。吴国不亡,蜀汉就安全。
但姜维屡屡北伐,把蜀汉的国力彻底拖垮啦。
既然吴国不好对付,那就先把蜀汉灭了吧。蜀汉已经侥幸多生存了四十年,再存在下去,不说魏国,就连刘禅自己也没情绪啦。
之所以曹丕置蜀汉于不顾,先灭吴国,是因为魏国在实力上有灭掉吴国的可能。只要吴国一灭,蜀汉就会缴枪投降。
但曹丕依然不走运,屡屡遇到意外情况的发生,没有实现自己的意愿。
试想一下,夷陵之战后,曹丕随便派遣一员大将,从汉中出兵就会灭掉蜀汉。那时的诸葛亮已经无能为力,再组织像刘备那样的汉中保卫战啦。但曹丕过于轻视蜀汉,没料到诸葛亮沿袭了刘备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居然咸鱼翻身啦,这也是历史的偶然性。
等司马昭腾出手来,决意要消灭蜀汉的时候,蜀汉就在劫难逃啦。
曹丕先灭吴再灭蜀,跟司马昭先灭蜀后灭吴,都是很正确的战略,只不过司马昭比曹丕运气好一些而已。除此之外,没有根本区别。
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会先灭蜀国?
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宗亲被司马懿父子连根拔起,自此以后军政独揽,乾坤独断,统治势力日益稳固。司马昭接替司马师担任大将军以后,由于擅权结党,为魏帝曹髦所恶,曹髦暗中交结大臣,意图亲自讨伐司马昭,但事情泄露,被司马昭手下所杀。司马昭虽然专权跋扈,却堵不住天下士人悠悠之口,为了转移焦点,司马昭急需对外战争来提升自己的威望。
曹魏政权一直奉行的军事战略是“先蜀后吴”,魏文帝曹丕就曾经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东吴,曹叡也多次对孙吴用兵,并在淮南地区实行屯田并部署重兵。那么司马昭为何会先攻打蜀国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以及现实因素。
一、蜀多山地,山地作战便于重点突破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蜀汉占有四川盆地,汉中盆地以及秦岭山脉,地形险要,确实易守难攻。而正因为地形的因素,蜀国不可能全面设防,阻挡魏国的大军,只能在险要的关隘重点防御,拒险而守,等待魏军主动撤军。这意味着,如果蜀军的防御出现纰漏,或者兵力不足,那么魏军便可趁虚而入,只要一点突破,便会像尖刀一样直插腹心,防御的蜀军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
此外,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先蜀后吴有利于更快统一。历代军事将领都认为川蜀是“喉衿之地”,打下蜀汉,便可大制舟楫,大兴水师,顺流而下,高屋建瓴,荆楚吴越之地便如同探囊取物,正如司马昭所说: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反过来看,如果魏国先攻打东吴,难度系数便会加大。首先攻打吴国,需要大量的舟楫,而北方领土为主的曹魏并没有,也没有合适的造船基地。曹丕三次大规模进攻无功而返,只能留下“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的临江之叹。
其次,自古灭江南,一定要先渡过长江,而横渡长江,从下游进攻的难度很大,还容易被东吴水师切断补给线。如果“先蜀后吴”,便能占据长江上游,不仅方便训练水师,还可以从多个方向进攻江东,江防数千里,备多力分,很容易被大军轻易突破。因此,先拿下蜀汉,从地理角度更方便对吴作战。
二、吴强蜀弱,先弱后强较为容易从蜀国和吴国的国力对比来说,天下十三州,蜀国仅一州之地,三国之中,蜀国最为弱小。在古代,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兵源以及税收,而蜀国带甲将士仅十万,民众九十四万,况且多山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反观当时的吴国,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增长很快,城市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士兵二十三万,民众二百三十万,实力远超蜀汉。
更为重要的是,蜀国国小力弱,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勉强维持,诸葛亮死后,姜维多次北伐魏国,不仅胜少败多,还大大的削弱了蜀汉国力,史载“维数出兵,蜀人愁苦”。不仅如此,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宦官黄皓擅权作威作福,政治腐败,边备不修,民力困顿,蜀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正如魏国讨蜀诏书所说:
“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往岁破败之后,犹复耕种沓中,刻剥众羌,劳役无已,民不堪命。”而当时的吴国,吴景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心忧百姓,名臣陆机评价他“景皇聿兴,虔修遗宪,政无大阙,守文之良主也。”孙氏父子三代经营江东,如果魏国兴兵来犯,必然会迎来举国抵抗,再加上东吴有着足够的战略纵深,如果对吴战事陷入胶着,便会给蜀汉以可乘之机,造成陇右以及关中的危局。
三、蜀汉的边防部署出现漏洞蜀国的地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汉中、四川盆地以及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且这几个地区不是横向分布,而是纵向渐次,对蜀作战,方便分兵实行碾压推进。而最先承受魏军军事压力的便是汉中之地,蜀国太守曾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由此可见,汉中的防御对于蜀汉至关重要,汉中被突破,益州危在旦夕。
刘备时代,蜀汉在汉中的防御部署,是实行拒敌于外的战略,派兵驻守汉中外各关隘要点,坚守不出,魏军久攻不下,粮草断绝,便会自行退去。姜维接任大将军后,认为在汉中外实行重点防御,虽然不会失败但是难以大胜,因此姜维改变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实行诱敌深入击其惰归的边防策略。
敌人进攻时,汉中各外围要点“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池,放敌人进入汉中盆地,以逸待劳,敌人攻关不克,野无散谷,自然退却。蜀军等到魏军退却时全军出击,协力进攻,魏军自然大败。但是这个战略的核心在于,蜀军需要抵挡住魏军的前几波进攻,不能让魏军拔城掠地,因此在汉中防御,需要配备蜀军的主力部队。
可是姜维得罪宦官黄皓后,为了躲避祸患,便借口准备北伐,主力部队迁移到沓中屯田,而这就造成了汉中的防御空虚,对于这一点,司马昭看得十分清楚:
“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阍,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最终,魏国三路大军攻打蜀国,而司马昭为了牵制住在沓中的姜维主力,派遣三万人从狄道截断姜维归路,虽然最终姜维得以与蜀汉援军回合,把守剑阁,却没有时间和兵力堵住全部缺口,给了邓艾钻空子的机会。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城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邓艾知道蜀军主力全在剑阁防守,益州空虚,便偷渡阴平,如神兵天降般来到巴蜀平原,长驱直入,击杀蜀军将领诸葛瞻,占领绵竹,刘禅自知退无可退,成都难受守,只能开城投降。蜀汉防备剑阁的军队回援成都,在路上得到刘禅投降的消息,只能留下“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千古之叹。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读史方舆纪要》
3、《三国时期国家关系的地理阐释》
4、《魏晋南北朝经济研究》
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会先灭蜀国?
感谢友友的好问题。如果从史实出发,这里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三国之中,魏国先灭蜀国其实有其偶然性。不过,讨伐蜀国的战争一旦发动,蜀国的灭亡、魏国的得手却有其必然性。即便是偶然因素叠加,从中仍能感受到某种必然性。
从魏国角度而言,这里我们就着重分析魏国得手的偶然因素。
(凡事皆有两面性,分析时得辩证地来看。魏国灭蜀,开始有其偶然性,但结果却有其必然性。)
专修内政,西守东战:曹魏的国防战略
首先明确一点,三国当中地域最广、人口最众、兵吏最多的是曹魏,但在军事最保守的也是曹魏;地域最狭、人口最寡、兵吏最少的是蜀汉,但在军事最具攻击性的反而是蜀汉。当然,各有其缘由。从曹魏的角度而言,内部的稳定始终是首要命题。军事上长期处于防守状态,其防御要点在祁山、襄阳和合肥三地。
纵观曹魏的历史,在西线对蜀以祁山以支撑点,长期处于防守状态。曹丕执政的七年几乎是“西线无战事”。曹叡执政期间主要是抵挡诸葛亮规模大小不一的五次进犯。公元230年夏至冬季的仅有的一次的主动进攻,还因为天气原因,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顺带说一句,此次进攻以曹真为主力、司马懿掩护侧翼,曹真兵分两路,其中曹真本军走子午谷,可是走到一半就原路折返了,由此可见所谓的“子午谷奇谋”究竟有多少胜算。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曹魏政权进入晚期,除了抵抗来自姜维的持续进攻,公元244年曹爽来了一次军事冒险,却险些全军覆没,成就了王平兴势之战攻势防御的大名。
(三国鼎立,魏长时间呈现西守东攻的态势。)
对于曹魏政权,相比于东线的你来我往,西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防守,可以概括为西守东战。
力排众议,偶然累积:司马昭的灭蜀战争
曹魏发动灭蜀战争的时候,已经是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为期60年的三国已经进入后半段。当时曹魏的实权早已转移到了司马家族,彼时司马懿和司马师皆已不在人世。与其说魏国的,但不如说是司马昭的灭蜀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都有记载,我们不妨一一回顾一下: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四年秋,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可见,灭蜀之战从发动就意在完全解决即“图蜀”,而且是“大举”。在此决策上支持司马昭的只有钟会一人。可见,钟会是关键人。而且他是主帅,一发动就是十余万众,有志在必得之势。
初,夏侯霸降蜀,姜维问之曰:“司马懿既得彼政,当复有征伐之志不?”霸曰:“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然非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后十五年,而会果灭蜀。
—《汉晋春秋-后主炎兴元年(魏曹奂景元四年,吴孙休永安六年)》
这里也提到关键人物钟会。
(钟会的形象。他是三国晚期最耀眼的将星之一,只是他想要的太多了。)
可见,司马昭灭蜀的第一个偶然性就是关键人物钟会。
可问题是在钟会伐蜀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甚至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
司马昭灭蜀之战委派了三个将领,除了钟会以外: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不仅如此,根据其他文献,无论是钟会还是邓艾都遇到了同样困扰诸葛亮和姜维的难题:粮草不继。
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袁准《又诸葛公论》
看来之前司马昭商议伐蜀时众人的不支持,还真是有原因的。此时钟会受阻退兵,诸葛绪被钟会槛送京师。如果另一路邓艾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恐怕,蜀汉政权还会延寿的。可是,邓艾偏偏是第二个偶然因素。
(邓艾偷渡阴平的场景。“既生会,何生艾”,恐怕是钟会的心声。毕竟,本来一个承担牵制任务的却打成了主角,这能容忍?)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属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本来只是起牵制作用的邓艾偏师,却成了灭亡蜀汉的一锤定音的力量。邓艾的主动性、坚韧度和一往无前的气势,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奇缺的。
即便如此,邓艾打到成都城下之时,他面对的并不是一座空城。同时,后主刘禅无论是向东投吴,还是向南迁都,都还有回旋余地。可是偏偏此时不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让刘禅去亲近的“贞良死节之臣”,却是谯周的用心良苦。
(谯周的形象。为什么他劝主降敌成了习惯?只因为他是益州本土势力的代言人。)
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 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 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后主犹疑于入南,周上疏曰:“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 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 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 必复反叛,一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二也; 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 也;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逼于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 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 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于今,四也。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 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 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 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绶于人,况祸以至乎!故 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之所以大段引用,只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谯周为了使刘禅投降费劲了心机,投入了大量精力。呜呼哀哉!中国自古以来卖主(祖)求荣者有之、临阵脱逃者有之、出卖祖宗者有之,可向谯周这般费劲心机“劝主降敌”者着实不多见!
其实,对于是否要降魏,刘禅是有犹豫的,开始倾向于南迁。如果此时,诸葛亮笔下的“贞良死节之臣”站出来,局面很可能不一样。邓艾在成都城下和城外,谯周在成都城内和宫廷之上,两股力量推动了刘禅开城投降。这是一个偶然因素。
(用此图收尾甚合适,对不对?)
总结司马昭的灭蜀之战,我们会发现:
第一个偶然因素在于有智谋、有雄心的钟会。没有他,灭蜀之战只会胎死司马昭的腹中。
第二个偶然因素在于主动性、善于捕捉战机的邓艾。没有他,灭蜀之战只会半路收兵,甚至会成为“烂尾工程”。
第三个偶然因素在于谯周的苦苦劝降。没有他,或者说有“贞良死节之臣”挺身而出,邓艾只会昙花一现。
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会先灭蜀国?
是形势决定了魏国一定要先灭亡蜀汉,而后再消灭孙吴政权的。这是为什么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在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国家是蜀国。无论是从地盘对比上,还是从人口和财力、物力对比上,蜀国都是最弱的。而且正是因为蜀国人口少、财力弱、地盘小,所以其持久作战能力也不会太强。而吴国在实力上虽比魏国差,但却比蜀国强。吃柿子要捡软的捏,所以魏国当然要先消灭蜀国这个较弱的对手,然后再利用蜀地的有利地形对东吴实行西、北两面夹击了!
(魏、蜀、吴三国疆域图)
其次,蜀国的实力本就弱于魏国,但却一直以正统自居。因此蜀汉政权便一直希望能够消灭曹魏,重新入主中原,并最终消灭东吴,再度一统天下。于是就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行动,其后又有了姜维九伐曹魏的战争,而这些战争行动却并没有夺取中原寸土,反而透支了蜀国国力。故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便有了《出师表》中所说的“益州疲弊”的后果。到了姜维九伐曹魏的时候,蜀国己经是疲惫不堪,国内百弊丛生了。故而这个时候,正时曹魏“趁蜀病,要蜀命”的最佳良机,因此魏国才会大举兴兵灭蜀。
(忠诚的化身——诸葛丞相)
最后,蜀国的核心统治区域在益州,汉中是其门户,而南中虽然辽阔,但却因经济发展落后,部族关系复杂,所以并非蜀汉政权的大后方。因此真正留给蜀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并不大,所以对魏国来说只要拿下了汉中与成都,则消灭蜀国的战争便是大局已定了!况且此时的蜀国不仅国力已衰,又兼內部人事不和。因而已经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立国条件中的“天时”与“人和”,只是凭着地利在苦苦支撑罢了!而地利却并非是无法突破的,因为再好的地利也要靠人来守护!因而魏国在扳着手指计算了一番后,还是做出了灭蜀的决定!
综上所述:即便是没有邓艾偷渡阴平奔袭成都的行动,蜀汉政权仍然是难以长期和钟会在剑阁对耗下去——蜀主刘禅仍将会在内外交困之下难以坚持下去,最终仍将在偷降派的怂恿下,向魏国投降了事!
(末亲政时的蜀主刘禅——小名斗斗)
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会先灭蜀国?
我的答案:虽然诸葛亮曾经数次北伐,震慑曹魏,但在他死后的二十多年里,蜀国的自身综合实力,始终在走下坡路。而魏国,却在司马家族的手里日益强大。灭掉最弱的蜀国,只是顺势而为,也是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
天下十三州,蜀国只得其一想要持续发展,地盘必须大。地盘大了,人口相对会多,经济、军事的发展,都离不开充足的人口。天下十三州,曹魏九个,东吴三个,蜀国只有区区一个益州。随着三国相持的时间不断增长,实力的差距也逐渐拉开,最终地盘的大小成了综合国力的排名。
地盘过小是蜀国的先天劣势,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对这种劣势心知肚明,因此屡次北伐,并征服南中地区。一系列军事行动,吞并魏国一统天下只是最终目的,而直接原因则是为了改变蜀国人口过少和统治区域过小的窘境。没有足够的统治区域,相对的发展空间就会变得很小,长此以往,蜀国国力必定落后于曹魏与东吴。这也是诸葛亮没有等着“天下有变”的时机,便急于北伐的原因。
可惜了诸葛亮的吞魏之志,天不遂人愿,到死,他也没能为了蜀国更进一步。面对强大的魏国,蜀军已然困难重重,加之自身交通的不方便,军队与军需运输步履维艰,数次北伐,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民安定而后用之,到连年北伐蜀人愁苦,蜀国经济军事全面衰退前面说了统治区域的问题,地域的局限性导致蜀国经济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诸葛亮时期,整合了南中地区,促进了蜀国商业、农业的发展。虽然“无岁不征”,但本着“民安定而后用之”的前提,国家内部基本保证了收支平衡,人民生活相对稳定。
诸葛亮死后,姜维连年北伐,然而蜀国的经济形势已大不如前,常年的军事作战,国力下降,已经达到“蜀人愁苦”的局面。不得不说,姜维的军事才能虽然不错,但对国家的整体把握能力,实在不如诸葛亮。
经济的衰退必然导致军事力量的倒退,地域的局限性,注定人口上相对于魏吴的落后情况。诸葛亮一出祁山,仅北伐兵力就有十万。可是蜀国灭亡的时候还剩多少军队呢?全国兵力只有“士十万二千”。相比之下,魏国军事力量却有增无减,灭蜀前夕,“征四方之兵十八万”。
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落后,加速了蜀国灭亡的结局。
魏、吴以士族门阀为人才来源,蜀国人才凋零刘备在荆州时,刘表的下属大多归附了他。诸葛亮也凭借其自身能力和魅力,招揽了一些人才。可是刘备和诸葛亮死后呢?蜀国没有了这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前来投奔的人也少了,而蜀国本土也没有太多有用的能人。
而作为蜀国敌人的魏国和东吴,则以门阀士族为基础,军政人才储备充足。朝堂军队没有足够出色的人才,长此以往,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的有效性,必然受到影响。最终形成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处境。
绵竹之战,蜀国人心崩溃为了一举歼灭蜀国,司马昭分析过去失败的经验,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大力征收士兵,保证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暗度陈仓,建造大船,营造伐吴的假象。其实,经验丰富的姜维已经看出了司马昭的意图,上表刘婵提醒他早作防范,并对布防做出了具体建议。可惜,天要亡蜀国,朝中奸臣当道,国主昏庸。刘禅听从奸臣黄皓的建议,完全没有理会姜维的警告。
魏国大军浩浩荡荡,开伐蜀国。经过汉中之战和绵竹之战,蜀国上下人心涣散,再无抵抗之心。魏国大军虽然占领了绵竹关,可以直取成都,但蜀国并未丧失抵抗的军队。兵力虽在,人心却不在了。随着诸葛瞻的战死,诸葛家族对蜀国上下的积极影响力,变成了整体的恐慌。百姓逃到山里,群臣慌乱,有的主张逃到南中,有的准备投奔东吴。面对人心涣散的蜀国上下臣民,刘禅不得不好好考虑了。战,已不可能,没有战心,如何能赢。逃,也不是长久之计,魏国强大,逃到哪最终都会被吞并。不如直接投降魏国,还能保住身家性命。刘禅虽然昏庸,但却不傻。他的选择,在当时的形势下,已是最好的决策。
结论蜀国的灭亡,有先天特殊的局限性,也是后期一系列决策失误的结果,最终导致蜀国综合国力持续衰弱,远远落后于仍在向上发展的魏国。政治上刘禅昏庸,黄皓等奸臣祸乱超纲。诸葛瞻才能不足,没有发挥正面作用。姜维屡屡北伐,加速了蜀国经济的衰退。可以看出,蜀国的灭亡,并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原因。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人才储备各方面分析,蜀国都在走下坡路。面对日益强大的魏国,蜀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