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怎么会被轻易刺杀?
费祎是大将军领益州刺史、后开府,他是被魏国投降蜀汉的郭修杀害的。当时宴会之时,费祎喝得大醉,郭修趁机杀之。郭修杀掉费祎之后也被当时的卫兵杀害。
郭修原来是姜维俘虏的,后来投降蜀汉。费祎死后,姜维就升官掌权,有人怀疑郭修是受姜维之命去刺杀费祎,因为从利益的角度来说,费祎一死获利最多的就是姜维。
郭修杀死费祎的消息传到魏国,魏国一片欢呼,魏帝曹芳下诏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号为“威”,其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鉼,绢千匹。当然这个杀掉费祎之人是郭修还是郭循是有争议的。
费祎是继诸葛亮、蒋琬之后的又一名相,他与刘禅是联姻的,他深得蒋琬、诸葛亮、刘禅、杨仪、魏延、孙权等人的信任。他的社交能力是十分强的。杨仪被废、魏延被杀他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费祎是跟着自己的伯父来到蜀汉,他与董允齐名,他与蒋琬、诸葛亮、董允合称蜀汉四贤相。
费祎为人十分大气,好酒,也很洒脱,从不惧任何场面,诸葛亮对其特别欣赏,南征回来之时,一大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诸葛亮让来迎接的费祎跟自己同车而坐,一下子就将费祎的社会地位直接拉高,当时蜀汉众官就知道费祎终究不会屈居人下。
孙权对他的评价是: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费祎治理蜀汉也是行云流水一般,他不是一个拘于小节之人,正因为如此,他在处事时就不会谨小慎微,这也给了郭修一个机会。
费祎被杀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前一年他终于获得开府之特权。开府就是一个可以形成自己独立运行的班底。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才开府,蒋琬在诸葛亮死后不久才开府,费祎则是在掌权好几年后才开府。
这里面的差别也能说明很多问题。
费祎性格向来是爽直,再加上开府之后开心,或许更加宽松,所以这给郭修一个很好的机会。当时又正值春节,又是一个很放松的时刻,这些所有因素合起来才促成郭修轻易杀死费祎。
当然也有说法是郭修一开始想刺杀刘禅,不过找不到机会,这才转向刺杀二号人物。
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怎么会被轻易刺杀?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费祎遇刺是三国中细思极恐的一件事情,因为纪录实在太少,刺客本人也被现场击毙,没能取得行刺理由,只能拿区区仅有的资料进行猜想、分析。
一、受害者费祎费祎是荆州江夏人,因为和益州牧刘璋有些亲戚关系得以在益州任职。刘备占据益州后,费祎作为原益州本土势力的一员转而效忠刘备,并且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才华。
关于费祎的才华,《三国志》中记载的更多是费祎作为外交官和东吴君臣斗嘴的逸事。
后来跟着诸葛亮,费祎起到了调和杨仪和魏延矛盾的作用。魏延和杨仪在诸葛亮开会的时候一度闹到魏延拔刀向杨仪,杨仪一个劲的哭的地步。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继任,但是没几年蒋琬就把手中的大权陆陆续续过度给费祎。费祎也成为蜀汉建国后的第三位丞相。
但是很遗憾,费祎刚刚开府第二年,在岁首大宴会上喝的醉醺醺的费祎被魏国投降来的高官郭循所杀。
二、刺客郭脩郭脩据记载是魏国在西凉的中郎将。按照《魏氏春秋》记载:“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修不为屈。”
郭家也算是豪门,但是在姜维北伐的战争中,郭脩成为了姜维的战利品。
在返回蜀国后,郭脩这样的一名战俘和降将却火箭一般的蹿升为左将军。
但是就在郭马上要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却不要自己的性命,干出了刺杀蜀汉丞相费祎的大案,并在成功后自杀。留下来了千古迷案。
那么此案的背后有人指使吗?有的话嫌疑人是谁呢?一、曹魏
曹魏指使郭脩的可能性不小,郭脩自己本身就是曹魏的中郎将,而且郭妻儿都在曹魏。有理由被曹魏策反。
但是疑问也很多。首先费祎是著名的主和派,而且一度压制住主战派的姜维只能带领一万人,这对曹魏极为有利。
其次曹魏此时正在面临内部曹氏和司马氏的大内斗,根本无暇顾及外部。
二、姜维
首先姜维和费祎不合很久了,费祎不喜欢主战派姜维,前面说了一度压制的姜维只能统领一万兵马。姜维有动机。
其次,本案的凶手就是姜维俘虏过来的,姜维有很大的机会暗中替换死士伪装郭脩。姜维也有操作的时间和手段。
第三,姜维在费祎死后获得了军权,是费祎死后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但是姜维也有疑问,姜维虽然能力很大堪于费祎相比,但是姜维自己都只是个卫将军,都没有坐上左将军一职,他又有啥权力把一个降将推到左将军位置上?
要知道,蜀汉的左将军一职是有特殊含义的,因为当年刘备曾长期担任这一职务的原因,蜀汉后来继任左将军一职的不是皇室心腹就是名望极高的重臣。有资格任命大臣成为左将军的,除了丞相和皇帝本人,再无他人有这样的权力。
那么曹魏、姜维都有可能又都有疑问,难道是马伯庸小说所言郭脩是假死脱身的马谡前来报仇嘛?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后主刘禅!
诸葛亮死后,刘禅终于摆脱了丞相一职的制约,有了足够的权力。
于是刘禅不打算再来一个“相父”制约自己,于是他有理由敲打继任丞相不要学诸葛亮。
所以第二位丞相蒋琬才在当上丞相没多久就开始主动躲避,不在成都办公,而是在涪地办公,而且把手里的权力分给费祎、姜维等人,极力避免被后主猜忌。
但是费祎继位丞相后,却没有领会领导的意思,称为大将军在汉中办公,一度准备前往成都。
但是三国志中记载了非常奇怪的一句话: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
费祎打算去蜀汉首都成都当丞相,这没有问题的,为何突然冒出来一位望气士跟费祎说啥成都没有相位这样的话?
而且费祎很明显完全明白了这个望气士的意思,马上就退出成都,来到汉寿这个地方准备开府。
望气士这种掌握天象解释权的人一般都是权势不大,但是必要关头极为致命的那种人。谁会派/谁有权力派望气士出来跟一国丞相说成都没有相位这样的话呢?答案只有一个:皇帝刘禅!
而且费祎死后得利最大的真的是姜维吗?
皇帝刘禅才是最大的得利者!刘禅短时间内失去蒋琬、费祎两位专权的丞相,后来的丞相在没有一个可以有堪媲美皇帝的权力。刘禅终于可以随意重用自己喜欢的臣子了,这才为后来宦官黄皓专权铺下来了伏笔。
而且郭修在死前说自己是本来打算刺杀刘禅,没有机会才改为刺杀费祎。这一席话可以说把刘禅摘的干干净净的。但是郭修死就死了,为何还要画蛇添足的强调一下本来要刺杀皇帝呢?
写三国志的陈寿估计也猜到这件大案后面的水深不可测,所以把这件三国第一大案竟然轻轻一笔带过,给后来人留下来了无尽的遐想……
所以说费祎遇刺一案细思极恐,你认为凶手是谁呢?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怎么会被轻易刺杀?
公元234年,诸葛丞相陨落于五丈原,临死前,他给后主刘禅留下遗折,里面说可重用的继任者为蒋琬、费祎、董允。
蒋琬死后,刘禅就把费祎给提拔了上来,自此费祎也就逐渐总览军政,守尚书令,官至大将军,成为蜀国实际上的丞相。
此时的费祎,位高权重,在蜀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然而如此一位蜀国的重臣,却在十年之后,突然遭人刺杀,死于非命。
费祎到底为何会遭此横祸呢?
孙权的器重从领导看人的角度来说道一下,最看重费祎的皇帝或者老大居然不是蜀国的刘备和刘禅,而是吴国大帝孙权。
诸葛亮恢复蜀吴联盟之后,当时两个国家虽然不再相互打仗,可以钩心斗角始终没有停止,互相算计以争脸面的事情还是发生不少。
有次派费祎出使吴国,孙权就出了个鬼主意,命令大家在费祎来了以后装作没有看见,不要搭理他。费祎来到孙权所在的宫殿以后,发现只有孙权一个人拱手作揖表示欢迎,大殿里其他大臣都在埋头吃饭,把他的到来当成空气,完全无视。
费祎是个聪明人,脑筋一转,马上吟诗一首:
凤皇来翔,骐驎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这首诗一方面自高身价,一方面对孙权进行恭维,一方面则影射形容了不礼貌的众人是驴骡,一下子把所有在场吴臣都装进去了,狠狠嘲弄。
吴国君臣本来想联合起来恶搞一下费祎,结果被费祎一个人给搞了。
幸亏诸葛恪表现机智,临时赋诗一首,说来的不是什么凤凰而是不知哪儿来的燕雀,反唇相讥,总算救场成功,全了脸面。
自此后,孙权便更看得起费祎了。到了费祎后来回国被委以重任,将无法再次出使的临别之际。
孙权恋恋不舍,居然赠出了自己的宝刀,宝剑赠英雄,而且送的还是别国的使臣,这种超规格的非常大的情义,足以说明孙权对费祎的赞赏,也充分说明了费祎人格的魅力。
蜀国的栋梁费祎本人很有政才,蜀国当时人口不多,费祎作为大管家,就异常爱惜民力。246年,刚接替蒋琬执掌蜀国,他顾不上被人攻讦法度不严会让国家出现不安定的因素,上书刘禅要求大赦,是年秋便发了大赦天下的诏书。
大司农孟光"所为大赦,乃偏枯之物,不是明世所宜设有。除非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才可权量而行赦。如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要数施非常之恩,以让奸宄之恶受惠呢?又鹰隼(凶猛之禽)始其毁正之击,而朝中更原宥有罪之人,上犯天时,下违人理。老夫驽朽无用,不达治体,但却认为谓此法难以经久,岂是万民具瞻,所望于明德之政呢!"
可能有人疑心费祎沽名钓誉,但是费祎还真不是这样的人。这其实是费祎当国之策的一个明确信号,那就是休养生息,以求稳定发展。
热血青年姜维想效仿老丞相诸葛亮大规模北伐,费祎不便于直接泼冷水,那么利用自己大将军的权限进行干预,每次只给姜维不超过万人的军队。
其实费祎这样的做法,是延续了蒋琬时代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别于诸葛亮的,蜀国穷困成这样,国家彻底经不起折腾。
可是费祎不止于此,他心心念念,当时吴蜀联盟,无间道也就在魏蜀,魏吴之间开展。
赤心以待怎么才能引诱敌方阵营的将领过来投靠呢,那么就是礼遇,优待。
房子车子美女,然后政治待遇,高官厚禄,这些之外,还给予特殊的荣宠,让你跟蜀国的亲贵大臣们经常一起出入,参加各种宴席。
总之,就是让大家看到,来我们蜀国这边,肯定比在魏国那边好。
因此,费祎就在举办宴会的时候,往往会把那帮降将降人带过来一起参加,而且不设防备,以示优容信任。
为此,有不少人出于对费祎的爱护,就不断提醒他潜在的危险,张嶷就曾经写信给费祎让他注意:
"昔日岑彭率师,来歙杖节,然皆见害于刺客,如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应宜鉴知前事,稍为警惕。"
毕竟是新投靠的降将降人,本来就不爽,万一出一两个居心叵测的人,事可就大了。
费祎却不以为然,当然,我们可以这样看,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气度,甚至是置生死于度外的超然。
不过这也是拿自己的安全不当回事,示范给天下人看。
魏国的诸位贤达们,来我们大汉吧,我们会对你们进行重用,而且重用之后,不会有任何成见,降将和其他蜀臣没有分别,一视同仁。
在249年,魏国高平陵事件发生以后,权臣司马氏和曹魏宗室之间已经分裂,但是司马氏虽然占上风,并没有完全控制朝政,国内明里暗里拥护曹魏的实力派都还在观望,各怀鬼胎,在这时候树起一面优待降将降人的大旗,也确实是有一定宣传价值。
大家看看,夏侯霸来到蜀汉以后,封为车骑将军,其余的降将们我们也决不让他们当二等公民,那么跟着压迫你们企图颠覆你们皇帝的逆臣贼子司马氏,有什么意思。都来吧,都来!
看看费祎的为人,他为人明理重义,温文尔雅,谦虚下士,乃是诸葛亮一流的正人君子,连口角之争都很少,更不会有杀身之祸。
这么一看,怎么会出问题呢。
问题其实不是出在费祎个人身上,出在了他的位置上。
历史上记载,郭修一向有功绩德行,其实就是说这个人忠孝。考虑到东汉时节那种作秀来博名声的情况,郭修很大程度上是非常在乎虚名的,这个人被姜维俘虏以后就想着干一票大了,以青史留名。
郭首选目标就是蜀汉皇帝刘禅,不过这个难度过大,他策划了好几次就没得手,便退而求其次,目标锁定在费祎身上。
有一次费祎举办宴请,郭修正好也在,而且费祎喝大发了,有点恍惚。
郭修便暴起把费祎刺杀了,而后当然自己也丢了脑袋。
费祎与降将同饮时被杀,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属于一场玩砸了的政治秀,但是这也充分证明了费祎公而忘私的忠贞之士。
他没有辜负诸葛丞相的一番信任,是一个至诚君子!
他死于非命,当然是他自身的疏忽,不该过于相信新归附的降将,但是这场意外的发生是因为费祎对于蜀国的忠诚,对蜀国全心全意,他是一个为国家而不避厉害的忠臣。
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怎么会被轻易刺杀?
费祎,字文伟,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费祎在北伐时担任中护军,所谓中护军,职责是掌管禁军,总领诸将并且负责武官选举,这个职位需要有秉公无私的人品以及深厚的人望,费祎正是这样的人。此后,费祎从中护军转为司马,这是一个类似于参谋长的职位,十分重要。足可以见诸葛亮对费祎的器重。
诸葛亮死后,费祎为后军师,是丞相府重要属吏,参与军事谋划。由此职位,费祎代替蒋琬成为尚书令。所谓尚书令,一开始是皇帝为制约相权而设立的内朝长官,发展到三国时期,尚书令地位尊贵,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一切政令的首脑。
其后,费祎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何谓“录尚书事”?它是一个官名,但并不是独立的官职,常常以其他官职兼领,是外部人员对内朝事务拥有的干涉权。大将军已经是总领三军,再兼录尚书事,此时费祎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仅次于皇帝。
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等攻蜀,费祎率兵击退曹爽,又因功被封为成乡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位尊权重的人,却在公元253年春正月,蜀汉举行的岁首大会上,不及防备,在沉醉中被魏国降人郭修刺死。可以说,安保的水平,着实够差。在这样重要的盛会上 ,不但允许了敌国降将参与,更加没有丝毫保护措施。
究竟为何?我想主要是费祎的性格使然。史书记载,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 无异凡人”。这样一个人,尽管位极人臣,但仍然保持着普通人的做派,出入甚至不用车骑,因此给了歹人可乘之机。
陈寿也评价他“宽济而博爱”,即使对待敌人、或者从敌国投降的人,也绝不猜忌,以诚相待。当时的将军张嶷,就曾经告诫过费祎,曾经有许多位高权重的名臣都死于刺客之手,要引以为戒,做好自身的安保工作。但费祎显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因此被郭修所害。
不得不说,费祎作为一个政治家,缺乏了一些铁腕,心不够狠,甚至有些天真,这是他被害的最主要原因。可是他依然是一个非常成功、值得尊敬的政治家。费祎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器重,受到蜀汉朝野的尊敬、爱戴,当然也与他这种性格是息息相关的。这是一个宽仁领导者的典范,虽然,宽仁也往往具有两面性。但我们依然敬佩这样的政治家。
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怎么会被轻易刺杀?
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湖北孝感市孝昌县)人。费祎是蜀汉的第三任执政者,他执政平和,志虑忠纯,以守江山为主,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费祎在蜀汉的官职。刘备在世时,封费祎为太子舍人,迁庶子。
刘禅即位,费祎为皇宫侍从。
诸葛亮主政期间:- 命费祎为昭信校尉。
- 出使东吴后,回蜀国,升迁为侍中。
-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北伐汉中,请费祎为参军。
- 建兴8年(230年)。费祎转为中护军,后又转为司马。
诸葛亮死后:
建兴12年至建兴13年(235—236),费祎为后军师。
不久。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
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费祎升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费祎之死。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初一,蜀汉举行岁首(年初)大会,费祎已经有些微醺,一时不备,被曹魏降将郭循(也称郭修)手持利刅杀害。
后主刘禅根据他对汉室所建的功勋,谥赠“成乡敬侯”,并为费祎举行国葬,将其安置于汉寿城西门外社稷坛南边。
费祎之死的原由。一、是因为费祎的性格原因。他待人真诚,有儒雅君子之风,对人防备心不够强。居高位,而无戒心,是他被轻易刺杀的原因。
二、喝醉酒的原因。当时岁首大会,费祎已经喝了很多酒,人喝醉之后就会放松,对人缺少戒心,以至于让郭循轻易得手。
三、郭循降蜀,伪装得很好。郭循降蜀汉后,受刘禅封为左将军,才得以参加岁首大会,才有接近费祎的可能。
费祎之死,是谁所为?一、费祎之死,有可能是姜维所为。
费祎死后,据史书上的记载,似乎姜维是完全无辜的,和这个这件事情没有关系。但他却是这次事件的最大的受益者。
郭循是姜维的西平战役中俘获的,姜维抓住郭循后,没杀他反而送回了朝廷。郭循被俘入蜀,这都是姜维一手操作的,他很难撇清关系。
而姜维和费祎的不合是众所周知的,姜维是北伐的主战派,而费祎是保守战略的支持者,两个人在日程公务中,常有争议。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姜维被费祎压制的很惨。费祎死后,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姜维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家都能看出来。
所以,费祎的死,姜维是有充分的动机。
二、费祎之死,有可能是曹魏政权所为。
据《资治通鉴》七十五卷记载,“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
由这里可以看出,郭循之所以降蜀汉,就是想刺杀刘禅。
而曹魏对郭循的恩典是他刺杀费祎7个月后,魏帝曹方,下诏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号为“威”。
由此可以看出,曹魏为了削减蜀汉的实力,也有理由派郭循诈降,因杀刘禅而不能,后杀死费祎。
我的总结:费祎对蜀汉,也算是鞠躬尽瘁,被郭循刺伤,也是自己防范心不够。身在高位,命不止关乎自己,而且还关乎国运,应该更加警惕一些才好。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怎么会被轻易刺杀?
位高权重的费祎被魏国降人郭修轻易刺杀,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性格和行为的缺陷导致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费祎其人其事
费祎年少丧父,和族父费伯仁一起生活。费祎比早年的刘备要幸运得多,刘备幼年丧父后不得不和母亲一起贩履织席,日子过得比较艰难,而费祎则强太多了,因为他有一个非常负责任的族父。
费伯仁有一个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也就是费祎的族姑,因为这个关系,刘璋在迎接费伯仁入蜀的时候,费祎也一起来到蜀地。
刘备入蜀并平定益州,费祎留在益州,和当时的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俩人齐名。
有一次,费祎和董允一起参加许靖的儿子的葬礼。董允就向他的父亲董和要求一辆车以便出行。董和就给了一辆鹿车给他们,董和看到后面露难色,但是也不敢说什么。费祎看到了后神态自如地上了鹿车,和董和一起参加了葬礼。
到了葬礼的地方,诸葛亮以及许多达官贵人都去了,他们乘坐的车子非常豪华高贵,董允声色始终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而费祎就像没事一样。
回来后,董和就问下人关于他们的情况,下人如实告诉后。董和非常感慨地说道,我以前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现在终于知道了。
刘禅即位为王太子后,董允和费祎同时被立为太子舍人,随后被任命为庶子。在刘禅继位为帝后又担任皇宫侍从。
诸葛亮征讨南中得胜归来后,许多人的位置都在费祎之上,可是诸葛亮唯独将费祎拉到车上一起同坐,从而震撼了蜀汉政坛。
此后,费祎被委任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从而为蜀汉和东吴结为盟友立下汗马功劳。
诸葛亮北伐曹魏,费祎担任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当时杨仪和魏延不合,而费祎常常居中调停,极大缓解了矛盾, 防止事态恶性发展。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意图夺取全军指挥权,费祎无力阻止,只得借故溜走。
魏延死后,费祎被任命为后军师。不久之后,费祎代替蒋琬为尚书令,逐步成为蜀汉继诸葛亮以及蒋琬后的第三位“相”。
二、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
魏延被杀后,费祎等人入朝,费祎担任后军师。不久之后,费祎替代蒋琬为尚书令。公元243年,大司马蒋琬从汉中返回涪城后,费祎就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不久,蒋琬将益州刺史让给了费祎,至此基本完成了蜀汉权力交接。
公元252年,费祎开府。第二年,费祎被魏国人郭修刺杀。
三、他为何被轻易刺杀?
费祎被杀不是没有征兆的,获得了当时的怃戎将军张嶷劝谏,他说当年的岑彭和来歙都是位高权重的人,结果被刺客所杀,你应该提高警惕,防范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张嶷说的不是没有道理,问题就出在费祎的身上。此时的费祎已经身居高位,有两点做得有些不合常理。
第一个点就是爱心泛滥。所谓的爱心泛滥不单对人太好,而是待人过于友善,甚至没有边界。对于普通人,或者地位相对比较低的人而言,这个是没有问题,但是对于高位的人来说,这样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身居高位,手握重权,被觊觎的人就多了起来。比如孙策就是拥有数万之众却被昔日仇敌寥寥几个门客给刺杀了。在战场上杀不到的人,在野外却被数人所杀。
反观费祎,他为人非常和善,能够和很多人打成一片,没有间距,这样容易给对手以机会。
第二个点就是过于宠信降人。姜维在一次战斗中捉了一个叫郭修的魏国人。郭修投降后,姜维将他举荐给费祎。费祎对待郭修非常和善,如同自家人一样,这就给了郭修机会。
因此,郭修在一次宴会上见机刺杀了费祎。
郭修投降蜀汉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经过一些考研和详细的调查就彻底相信郭修,俩人见面没有什么边界,从而给了郭修机会。
正是费祎这两个致命的缺点从而给了对手机会,导致费祎被轻易地刺杀。
四、谁最有可能刺杀他?
费祎死于魏国人郭修之手,因此一直以来对于费祎之死有不同的猜测,大体有两个:
一个猜测就是曹魏派来的间谍。郭修是曹魏的间谍这个事一直为历史史书所倾向,因为曹魏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先例。比如就曾派间谍隐蕃去东吴搞乱江东的政坛,结果失败了。再如派韩龙去刺杀了鲜卑首领轲比能,从而瓦解了鲜卑势力。又如在公元263年的时候,魏国朝堂就有人建议派刺客杀掉蜀汉姜维,可见,曹魏对于派刺客这个事情一直都是非常热衷的,因此派人混入蜀汉刺杀蜀汉高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一个猜测就是姜维干的。费祎之死归结于姜维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费祎之死最大的受益人是姜维。费祎一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不主张大规模的对曹魏用兵,给姜维的兵马顶多一万,让姜维备受掣肘。
杀掉费祎后,姜维就可以放开手脚大规模用兵,从而解除了束缚,不过这个说法还有一个支持,那就是姜维喜欢阴养死士,而郭修则是姜维从魏国请来的死士。
这两个说法流传甚广,要么是曹魏干的,要么是姜维干的,当然这个说法也只是推测而已,缺乏直接的历史证据。
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推测出来。那就是费祎死于三方联合谋算。
这三方就是曹魏、姜维以及蜀汉朝廷。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费祎被杀于公元253年,这一年曹魏已经是司马师掌权,掌控着朝政,主要精力放在曹魏内部,无暇顾及蜀汉。可以看出,费祎是否死亡对于司马师而言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因此这事不是即兴谋划,而是长久以来的谋划。
郭修入蜀时间是延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50年。如果再往前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如果再往前推,司马懿一直闲赋在家没有什么事情干,特别是司马懿的根据地雍凉地区一直比较平静。司马懿要想重新获得军权,最好的办法就是边境有事,可是东吴爆发的战事不足以让司马懿长期居留军中,而蜀汉则不同,一旦形成对峙,司马懿就可以长期拥有军权,在曹魏国内居于优势地位。
因此,在发动高平陵政变以前,司马懿等人极有可能谋划了郭修入蜀的事情,而姜维处于获得个人利益的需求,采取了顺势的行为推荐给了费祎。
此时的费祎在经历兴势之战后威望大振,特别是在蒋琬将权力全部过度给费祎后,费祎的权力愈来愈大,已经逐步接近昔日的诸葛亮。为了成为新一代的丞相,有人在成都望气,宣称说成都有宰相气。这事流传甚广,而费祎也不回到成都,就返回汉寿。
自从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为了避免专权的事情继续发生,就撤销了丞相一职,将权力分散,交给了蒋琬,费祎以及董和等人。
可见,刘禅是不愿意出现第二个诸葛亮,有人大肆宣扬成都有宰相气的时候,郭修也来到了费祎的身边,此后在一次宴会中被刺杀而亡。
费祎死后,权力更加分散,即使后来的姜维上位,其权力也远远不如费祎,除了带兵打仗外,极少有机会参与政事,别说出现诸葛亮这样的人,连费祎这样的人也没有机会出现,因此费祎之死对于刘禅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事情。
因此,费祎之死有利于三方,一个就是曹魏,另外一个就是姜维,再一个就是蜀汉皇帝刘禅,也就是说郭修能够如此顺利地刺杀费祎,这三方都脱离不开关系。当然,这个也只是合理的推测而已,并没有太多的历史根据来佐证。
五、费祎之死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费祎死后,给魏国以及蜀汉刘禅乃至姜维都带来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历史。
对于姜维而言,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带着万把人去骚扰魏国边境,可以尽可能带着大队人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不仅只是自己的理想,也是蜀汉内部许多致力于复兴汉室的人的理想。如果将费祎之死只是归于姜维获益是不对的,而是一大群致力于北伐的人的意愿。
对于刘禅而言,再也没有人有足够的分量提出设置丞相这个职位。费祎死后,姜维很快上位,可是只是获得当年丞相一小部分权力,其他的权力被其他人分享。把军权交给一个投降蜀汉的人,除了感恩外,几乎没有可以威胁刘禅的力量存在。
这样,刘禅顺利地瓦解了丞相权力,完全掌控了蜀汉权力,成为真正的皇帝。
对于曹魏而言也是不小的收益。郭修死后,魏国皇帝曹芳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多达千户,赐谥号为“威”。鉴于郭修已死,就让其子继承爵位,并且拜为奉车都尉,另外赏赐银千鉼,绢千匹,以表示对他功绩的肯定。此时的魏国政权权力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司马氏已经掌握了魏国绝大部分权力。费祎之死又成为司马氏一大功绩,极大地巩固了其地位。
可见,费祎之死为各方面势力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六、总结。
身居高位的费祎,其权力已经接近昔日的诸葛亮丞相,可惜因为其身亡而噶然止步。由于其自身性格和处世方式的缺陷导致被魏国降人郭修轻易刺杀,然而其死深层次的原因却难以让人揣测,最终成为千古迷案,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