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表现消极?

1860年,湘军攻至安庆,安庆保卫战一触即发。

在这场关乎太平天国国运的决战中,李秀成却表现得颇为诡异。

其实,回顾当时形势和李秀成的所作所为,李秀成“诡异”的原因,非常清晰!

李秀成的诡异表现

李秀成在此战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得非常“诡异”。

1、出兵时间拖沓,致全局被动。

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湘军即已开始威胁安庆。

太平军既想抓住时机向苏浙发展,扩充实力,又不愿令安庆危急,遂定下计划:各军先向苏南发展,以一个月为期。一个月后,大家回天京集合,再救安庆!

陈玉成在一个月后,即勒兵,准备回救安庆。

可是,李秀成却刹不住车了,一意东进,一口气打了将近5个月,才掉过头来。

这是致命的5个月,湘军攻破枞阳等要点,已团团围住安庆,太平军的形势已极为不利!

2、进军拖沓,致计划失败。

10月,太平军定下方略:陈玉成在江北、李秀成在江南,各自行军,约定于1861年3月会攻武昌,“围魏救赵”,解安庆之围。

陈玉成再次“守约”,3月抵达了武昌附近。

可是,李秀成却再次爽约!他早已进入江西,却直到7月10日才进入湖北!

当时江西战场,李秀成并未遇到什么大敌,居然迟到4个月,这真是说不过去!

3、滑头仗,致安庆失守、陈玉成身死。

李秀成进军武昌附近时,武昌十分空虚,李秀成如攻武昌,对安庆保卫战将极为有利。

可是,李秀成却掉头走了,又在江西晃荡了2个月,基本未作大战,在得知安庆失守后,回到了浙江。

为什么李秀成在此战中表现如此消极呢?

赵烈文的疑惑

对此,对手湘军也是颇为不解。

李秀成被捕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采访”了李秀成:当年你去湖北,再进一步武昌就会动摇,安庆就可能解围,为何你退兵了?

李秀成回答:兵力不足。

赵烈文不傻:到处都是你的兵,怎么会不足呢?

李秀成说:当时苏州已得,杭州未下,如同鸟没有翅膀,我急着回去!

赵烈文不依不饶:既然你要取杭州,干啥费力跑这么一大圈?而且,你弟弟李世贤就在附近,让他去不就好了?

李秀成解释不过,只好说:我思虑不周。

从这段“半推半就”的对话中,已能看出李秀成“消极”的原因。

“诸侯”的形成

早年的太平天国,在杨秀清的统一调度下行动:打仗的只管打仗。后勤、兵源、财政、治民,统一由中央来办!

天京事变后,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中央已无威信、能力统一安排。

于是,陈玉成、李秀成等统兵大将自己招兵、练兵、调兵,自己安排官吏管理民政、财政。

“兵为将有”+“经济独立”,陈玉成、李秀成等人都成了“诸侯”。

安庆,自石达开出走后,一直是陈玉成在经营,已成了陈玉成的“独立王国”,因此,曾国藩把“安庆陈玉成”与“天京洪秀全”相提并论。

此前,李秀成几乎没有什么地盘,好不容易在进军苏南作战中打下苏州等地,算是有了自己的“诸侯国”。

因此,李秀成说“苏州已得,杭州未下,如鸟没有翅膀”,自己的诸侯国都不安稳,怎么有心思为陈玉成呕心沥血呢?

同样,赵烈文所说:为什么不让你弟弟李世贤去呢?这也是“不了解”情况呀!

李世贤虽与李秀成是兄弟,但毕竟也是“一方诸侯”,他去打下杭州,那杭州是你李秀成的吗?

陈、李矛盾已深

李秀成未方便说出口的事情是:他与陈玉成早已生龃龉、矛盾已生。

陈玉成、李秀成长期并肩作战,关系不错,但毕竟大家各有各自利益,摩擦早已有之。

当初,韦俊因被杨辅清所扰,企图渡江靠近李秀成。但是,陈玉成担心韦俊过来抢地盘,遂坚决打击!

为此,陈玉成与韦俊、李秀成的部队在和州进行了械斗!

这还不算完。

进军苏南,陈玉成也参加了作战,自然人家也要分一杯羹!而且,苏南富庶,谁不想要一点地盘呢?

于是,李秀成、陈玉成的部队在苏南已经进行过暗斗,甚至械斗,关系非常紧张!

曾经密切的双子星,早已在摩擦中貌合神离!

扩充兵力

那么,李秀成为啥还要绕这么一大圈呢?

服从统一调度,“做做样子”是必要的,但却不是主要原因。

我们看李秀成这一趟到底在干啥!

自2月抵达江西后,李秀成除了中间去湖北晃荡了一小圈,基本就在江西。

他在江西干什么呢?

招兵买马,扩充军力。

尤其是:离开石达开返回天京的部队,共20万大军,多在江西加入了李秀成!

9月,当离开石达开返京部队大部加入李秀成后,李秀成旋即回攻浙江!

晃荡这一圈,李秀成算是把原石达开的大部队给吸下来了,又新招了一波兵,发了一笔财!

李秀成的本性:顾大局、识大体

李秀成并非天然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

当初,石达开被逼出走,李秀成仗义执言,险些被天王撸了!

李秀成遭天王猜忌时,石达开伸出橄榄枝,李秀成仍以“大义”为先,坚决不从。

后来,李秀成更是以其大局观、谋略,在太平军中,起到了主要策划人的作用,各种协同作战,多是他谋划的。

最后,天京陷落,李秀成更是将良马给幼主,自己乘劣马被俘。

可以说,李秀成的本性,是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可是,在太平天国扭曲的氛围下,他却难免变色。

洪秀全、杨秀清们的明争暗斗,早已把自私的基因注入太平天国政权。

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李秀成、陈玉成,不自相残杀就好了!各扫门前雪,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好氛围,使坏人变好。坏氛围,使好人变坏。与君共诫勉!

为什么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表现消极?

为什么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表现消极?

安庆为天京上游门户、最后屏障。

安庆在,即屏障在,天京无虞;安庆失,即门户失,天京险矣。

李秀成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不可能不会认识这一点。但他在安庆解围过程中表现消极,主要有两点:

一、小农意识浓厚,缺乏大局观;二、过高估量了陈玉成的能力,认为有陈玉成在,安庆就不可能丢。

先说第一点。

李秀成和陈玉成同为广西藤县大黎乡新旺村人,虽说两人年龄相差十四岁,可以划为两代人,但毕竟是邻里乡亲,知根知底,感情自然比寻常同僚、战友要好。

两人同从小兵做起,屡历战阵,一点点累积战功,最终成为了太平天国后期相互辉映的双子星座。

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中深情回忆:“至陈玉成在家,与其至好,上下屋之不远,旧日深交,来在天朝,格宜深友”。

虽说后期李秀成得堂弟侍王李世贤相协,风头一度盖过陈玉成。但陈玉成早期有堂叔佐天侯陈承镕助力,在封王拜侯的道路上还是领先了李秀成好几个身位。

这里插一句,《李秀成自述》里说,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共有七人,即一是天王洪秀全、二是东王杨秀清、三是西王萧朝贵、四是南王冯云山、五是北王韦昌辉、六是翼王石达开、七是燕王秦日纲,这七人为“起首共事之人”。爱尔兰人肯能即在他的口述记录中,分别管这七个人称为NO.1、NO.2、NO.3……一直标识到NO.7,而陈承镕,在肯能的口中,赫然为NO.8!

由此可见陈承镕的地位。

朝中有人,升迁自然快速。

但话又说回来,陈玉成也的确是人中龙凤,能打、善打,天生名将,上战场不怕死,一马当先,骁勇悍猛。

打武昌城,尚为童子军中牌尾兵的陈玉成捷足先登,最早攀上武昌城头。

洪秀全得知,大赞“英雄出少年”。

陈玉成最出彩的战斗是天京事变前夕诸军合击天京城下的江南大营。战斗中,陈玉成撑一叶孤舟,冒死闯出一条血路,沟通了援军与镇江守军的联络。两军内外发力,终于拔掉敌营,解开了长达三年的天京之围。

难得的是,陈玉成少年英雄,浑身充满了侠士风采和气息,能急人所急,仗义解困。

1856年9月,李秀成兵困桐城,挣扎着作困兽斗。

生死关头,陈玉成千里来援,以电击之势,击溃了清军。

当此之时,李秀成对陈玉成感激不已。

而在陈玉成兵困二郎河时,李秀成也因此以桃报李,引军接应,帮陈玉成溃围而出,全军退还太湖。

战斗中结下的情谊,血浓于水,他们彼此信任,合力攻略皖北,共救镇江,先后在1858年11月破湘军江北大营、1860午5月破清军江南大营。

……

但是,随着两人战功的累积、势力的坐大,开始陷入了明争暗斗的激烈竞争中去。

洪秀全此人,装神作鬼有一套,但要论治国平天下,并非那块料。

所以,他只能当一个甩手掌柜,“虚君”,做精神领袖的角色。

则洪秀全以下各路实力派,就一个个割据自雄,争地盘、争财富,构建自己的小王国。

前面已经说了,在封王割据的路上,陈玉成领先了李秀成几个身位,而且,天京事变后,石达开远征,其打下的以安庆为核心的偌大地盘就落到了陈玉成手里。陈玉成遂以安庆及其附近淮南、皖西之地为资本,不断向外扩张,势力范围一度扩充到鄂东黄随州、州等地。

清军由此把石达开、陈玉成并列为两大劲敌,称:“其能为夷者,无过石达开、陈玉成两逆。”

反观李秀成,所据地盘仅局限于桐城周围一带,难成气候。

李秀成在《自述》中悻悻地说:“那时英王名显,我名未成,日日勤劳,帮为远算,凡事不离”。

但就因为“日日勤劳”、“凡事不离”,到了1859年,李秀成拥有了江北一角(天浦省)地盘,渐渐拉近了与陈玉成之间的差距。

为了完成超越陈玉成,小农意识、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李秀成,就有意无意地对陈玉成进行分化、打压。

1859年5月,陈玉成得封英王。原北王韦昌辉之弟韦俊成了陈玉成的部属。韦俊表示严重不服,闹分裂,搞独立,率本部兵马从盱眙南下,霸占池州自立。陈玉成性情火爆,不服就打,派军前去教训韦俊。两军在和州附近开打。和州属李秀成的势力范围,李秀成不从大局出发,从中调停,反而幸灾乐祸,并在暗中煽风点火,派和州守军助力韦俊合攻陈玉成。

还有,李昭寿是那个乱世中的一个水性杨花的男人,他先从清军阵营投降了李秀成;后来又在李秀成阵营投降了清军,是个典型的墙头草。

陈玉成进军河南时,李昭寿是李秀成部属,陈玉成本以为他会发兵协同自己的作战,哪料,李昭寿不但没发起任何配合行动,并而掳掠陈玉成军的饷源地叶集一带。陈玉成要求李秀成严办李昭寿。李秀成却对李昭寿百般维护。

1860年,干王洪仁玕召集各路实力派,提出合力攻打清军江南大营。

陈玉成只留下少量兵马驻守自己的后方安庆、庐州,其余兵马倾巢而出,攻破江南大营,乘胜追击,一口气取下了常州、苏州、无锡、芜湖、江阴、常熟、青浦等地。

李秀成却在攻江南大营中耍起了滑头,跟在陈玉成后面,招收败兵溃勇,掠夺财物。等陈玉成的战斗力已成强弩之末,他才开始大显神威,分取上海和嘉兴,准备构建自己的江浙基地。

苏南地方富庶,是一个香荸荸,陈玉成早想将这一地区划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在常州、苏州大造英王府,分兵驻守各州府城镇。而当他进歼浙江清军,李秀成便派兵在苏常各城镇设卡,致使一地出现了两个不同政权

该年8月下旬,陈玉成要求李秀成按照天王御前会议的指示精神,合兵攻打上海,然后回救安庆。

安庆是陈玉成的老巢,小农意识浓厚的李秀成认为,拯救安庆,根本是为人作嫁衣,吃力不讨好,断然拒绝。

没奈何,1860年10月,陈玉成只好孤军北上解救安庆。

说完了李秀成不救安庆的第一层原因,再来说第二层。

在李秀成的心目中,他一直把陈玉成看成自己人生最大的竞争对手,过高估量了陈玉成的能力,而没有想到,为破清军江南大营,陈玉成已经是倾巢出动,致使安庆、庐州在清军的猛攻之下,势力日蹙、度日维艰;且陈玉成虽然打下苏常等地,却连月征战不息,根本没来得及经营,根基尚浅,已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陈玉成一走,李秀成就巧取豪夺,把苏南全部地区据为己有。

所以,陈玉成孤军回皖,性命堪忧。

高估了陈玉成的李秀成并未觉察其中的危险气息,沉浸在经营苏州的快乐之中。

甚至,陈玉成战事吃紧,数次向李秀成求援呼救。

李秀成的回答却是:“苏省地方费了多少年苦,现在百姓未伏,万不能来救。”

陈玉成只好通过天京方面敦促李秀成入援安庆。

李秀成阳奉阴违,答应是答应了,却拖拖拉拉,表现消极。

好不容易到了江西,又一头扎在南岸,树旗招兵买马,置北岸战事于罔闻。

陈玉成急得不行,连连发书向李秀成求援。

李秀成装聋作哑,不作反应。

对太平天国战事中,曾国藩曾狂笑过两次。其一是天京事变爆发,另一即为此。

曾国藩仰天狂笑,说:“若北岸办得好,能得安庆之贼屠戮殆尽,则四眼狗(指陈玉成)必深恨李秀成不救北岸,将来必有自相仇杀之日。”

曾国藩认为,只要攻陷安庆,将来必然会发生与天京事变类似的大型内讧。

但事后证明,曾国藩的预计还是太保守了。

陈玉成根本没有向李秀成兴师问罪的机会。

1861年9月,安庆失守,陈玉成英雄末路,被迫铤而走险,远蹈苗沛霖的危地,中了苗沛霖的奸计,落了个凌迟千刀的惨烈下场。

陈玉成覆灭,李秀成尚未惊觉这是一鸟双翼已折一翼、一车两轮已毁一轮,反倒沾沾自喜,认为陈玉成一死,自己从此成为了太平天国国内头号实力派。

哪知,安庆失,天京门户已失,清军不但完成了对天京的第二次合围,还把军队嵌进了太平天国防线腹心雨花台,天京岌岌可危。

偏偏,甩手掌柜洪秀全又坚定地拒绝了李秀全“让城别走”的走为上计,最终,李秀成沦落为了天国的陪葬品,在天京沦陷后为清军所俘。

1864年7月,李秀成在囚笼中写下了让后人争议无限的《李自成自述》后,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走向了刑场……

为什么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表现消极?

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庆(当时的安徽省会),之后安庆一直是太平天国西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清军想极力收复、重点进攻的对象。

到1859年下半年,因三河之役惨败而痛失爱将李续宾和弟弟曾国华的湘军统帅曾国藩,逐渐走出了沮丧的阴影,开始挥军分路进击安徽。曾国藩的计划是:只要全力攻取安庆,就可以图得整个安徽,进而向南京(太平天国天京)推进。

1860年5月初夏,曾国藩亲率湘军主力8万多人,将安庆围了个水泄不通。

正在浙江统军作战的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闻讯后,迅速回师安徽,并在太平军友军的配合下,与湘军鏖战,接连收复了皖南的一些城镇,随后挥师渡江抵达皖北。

10月,陈玉成率军从安庆以北的桐城往南推进,试图解安庆之围,谁知遇湘军凶猛阻截,未能成功。

为了救援安庆,太平军高级将领开会商议决定,兵分两路,捣入湘军后方,继而围攻武昌,迫使湘军回援,以减轻安庆守军的压力。

太平军实施“围魏救赵”的两路军马是:北路由陈玉成统率,从皖北进入湖北;南路由忠王李秀成率领,从皖南经江西入湖北。最后,实现对武汉的南北夹击之势。

1861年2月初,陈玉成率部攻占湖北黄州府,兵锋直逼武昌。在安庆前线督师的湖北巡抚胡林翼得知这一消息后,恐慌异常,责备自己居然是一个死不顾家,愚笨至极的蠢人。

彼时湘军正加紧围攻安庆,曾国藩对这个皖省重镇是志在必得,不可能亦不愿分出很多兵力回救武汉。太平军如果按既定谋划坚持进攻,重新攻取武昌绝非一句空话。只要一举拿下武昌,曾国藩即便万分不愿,也不得不分兵来援,那么安庆之围也就不攻自破了。

恰在此时,英帝国为了保护其商民在长江中游广大地区的切身利益,开始出面干涉,其驻华海军司令霍伯和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率舰队驶抵汉口。巴夏礼还特地赶到黄州去拜访陈玉成,告诫他不要进攻汉口,以免损害大英帝国的利益;同时他还别有用心的提醒陈玉成,李秀成根本没有按约率军前来,因为九江那边根本没有探听到李秀成进兵的消息。

陈玉成听后大失所望。一心牵挂安庆之围的陈玉成,感觉到若英军介入,局势就会愈发凶险,李秀成并未依约统军前来,自己独木难支,最终被迫放弃了进围武昌、开辟湖北战场、牵制湘军精锐的想法,于3月间率军折返安徽,回援安庆。

陈玉成无奈从湖北黄州撤兵,前功尽弃,与忠王李秀成的消极态度有很大关系。李秀成一心只想保住他苦心经营的江南地区(他在那建立了所谓的苏福省),对西征毫无兴趣。后来,尽管在天王洪秀全的严厉督责下,他被迫回军武昌,以援救安庆,但心里万般不情愿,将精锐主力全部留在江南。李秀成只想保存实力,以拱卫自己的根据地苏福省(江南地区),他的私心严重的影响了安庆守军的士气和整个天国大势。

1861年5月,兵锋已经逼近武昌的李秀成听说陈玉成已经撤出湖北,回师安庆,又获悉太平军在江西东北部接连受挫的消息时,迫不及待地从湖北撤军,东下浙江,并迅速攻克杭州。

围武昌、救安庆的策略本是非常正确的谋划,但由于李秀成不愿放弃既得利益,结果半途而废,曾国藩识破太平军“调虎离山”之伎俩,只派少量军队回救武汉,主力仍然在不停围攻安庆,安庆仍处于清军的重重围困之下。

从1861年3月起,陈玉成率部全力进攻围困安庆的数万湘军。但由于曾国藩、曾国荃等人为攻取安庆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与周密部署,因而安庆之战进行了5个多月。尽管陈玉成的部队作战勇猛,但湘军亦剽悍能战,一面与陈玉成援军苦战,一面攻城不休,安庆城终于在8月初被攻克,陈玉成部伤亡颇重,见安庆已经沦陷,守军几乎伤亡殆尽,他只得率余部撤退。

据记载,安庆攻防战进行的异常残酷,共有两万余太平军将士战死。湘军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伤无数。

安庆失陷后,太平天国国都天京以西尽成清军的天下,王都西边门户洞开,已无屏障,太平军只是在苏杭、浙江部分地区(李秀成地盘)暂时保持着一定优势。

之后,清廷“借师助剿”,列强军队由观望、等待,变作坚决、彻底地支持清廷。他们不仅向清军提供先进的洋枪洋炮,还以雇佣军的形式公然进行武装干涉。太平天国的丧钟已被隐隐敲响......

(插图源自网络)

为什么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表现消极?

这与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天国内部急速分化,各部之间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将主要力量用于经营自己的地盘上,而不顾大局有关。

安庆是太平天国和皖北捻军联系的纽带,也是屏障天京,为天京保障粮食供应的战略要地,对于太平天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着“安庆一日无恙,天京一日无险”的说法。而安庆对于湘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只有攻陷安庆,才能保证湘军的战略后方湖北的安全,起到以上制下的作用,以钳制太平天国。

1859年11月,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自湖北大举东进。在攻陷安徽太湖、潜山后,将夺取安庆为此行的目标,由曾国荃率领陆师8000人,杨载福率水师4000人,担任围城任务;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率2万人驻扎在桐城西南挂车河、青草塥,担任打援任务。至1860年6月20日,完成对安庆的合围。当时,太平军安庆守将叶芸来、张朝爵率万余人驻守待援。

为了解安庆之围,1860年9月,陈玉成和李秀成在苏州商讨解救的办法,最后决定采取沿长江两岸两路分兵西征,合围武汉,起到“围魏救赵”的效果,达到调动湘军从安庆撤围的目的。但是,陈玉成在回到安徽后,并没有开始西征,而是准备采取直接攻击围困安庆的湘军,以解安庆之围。陈玉成亲率太平军围攻皖北重镇舒城无果,又在挂车河被湘军击败,造成太平军损失近万人。

无奈之下,陈玉成开始实施西征计划,率部突破湘军的英山、霍山防线并很快占领了蕲水和黄州,离武昌仅有两百多里了。陈玉成此举也的确令湘军大为震惊,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得连日吐血。但是,曾国藩并没有上当,始终坚守对安庆的围攻,并不撤军去救武昌。他清楚陈玉成目前是孤军深入,而且缺乏水师,很难对武昌造成威胁,即便陈玉成攻下武昌,而武昌已经是个空城,他也守不住,再说,朝廷已经下令湖南巡抚骆秉章增援武昌了。这样一来,陈玉成围攻武汉,解围安庆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而与陈玉成计划合围武汉的李秀成在哪里呢?当时李秀成正率部在江西,其实在陈玉成与李秀成商定采取分兵两路西征解救安庆后,天王洪秀全突然改变决定,要求李秀成北上直接参与解救安庆的作战,但李秀成到天京面见洪秀全,表示不愿北上,希望按计划西进。而李秀成西进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合围武汉,而是因为江西和湖北等地的小股农民起义军,派人联络李秀成,想加入他的队伍,李秀成此去是为了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实力。

李秀成之所以对解救安庆不太积极,主要还是因为安庆所在的安徽一带,是陈玉成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基本上算是陈玉成的基地。而天京事变后,太平军的将领热衷于发展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李秀成在陈玉成派人协助下,攻下了江阴和常熟,将苏福省作为他自己的私人地盘。此时,李秀成的主要精力是扩充实力。这其中也有李秀成对陈玉成不服气的原因,两人本是同村的好友,但陈玉成比李秀成年轻,却成名得早,实力也比李秀成强,这对不甘人后的李秀成是一种刺激。所以在李秀成有了自己的一方地盘后,他急于扩大成果。

李秀成为了实施西征计划,率部进入皖南,沿途攻克了南陵和黟县,在攻打祁门时,距曾国藩所在的湘军大营不到八十里,曾国藩身边当时仅有三千士兵,如果李秀成猛攻祁门,曾国藩就在劫难逃,当曾国藩得知李秀成准备攻打祁门时,遗书都写好了,而且将宝剑放在床上,准备随时自杀,可惜,李秀成却无心在此恋战,在攻打祁门时稍遇抵抗,便撤军转道江西了。在江西,李秀成获得了二三十万的兵员补充,所以迟迟没有按计划与陈玉成到武汉会和。陈玉成见李秀成一时难以赶到武汉,只得留下赖文光一部驻守黄州,他自己率部返回了安徽。自此陈玉成与李秀成商议的沿长江两岸分兵合围武汉,解救安庆的计划彻底失败。

在陈玉成返回安徽后,李秀成在江西接连攻克了吉安、瑞州和义宁,随后进入湖北,并连克通山、大冶等地,前锋已经攻占了武昌,如果此时李秀成联系陈玉成留在黄州的赖文光,继续围攻武汉,即便曾国藩不从安庆撤军,也一定会减轻陈玉成的压力,但李秀成不愿在进攻武汉的过程中消耗自己的实力,而是急于返回江浙经略自己的地盘。恰在此时,李秀成接到弟弟李世贤在江西乐平战败的消息,立即又率军到了江西。

此时陈玉成正在安庆与湘军苦战,多次派人向李秀成求援,但李秀成并没有前往,反而和其弟弟李世贤从江西转道浙江。李秀成、李世贤在浙江先后攻克了金华、义乌、严州等地,控制了浙江中部地区,并准备围攻杭州。虽然李秀成在浙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对于他无意解救安庆,一心图浙的态度,干王洪仁玕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抚有苏杭两省,以为高枕无忧,不以北岸及京都为忧。”

李秀成不援安庆致使安庆保卫战失败,一个原因就是他将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了经略自己的地盘上了,其实当时不仅是李秀成如此,很多太平军将领也是如此,比如李秀成占据江浙、李世贤有金华、杨辅清在宁国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太平军战斗力削弱,面对湘军有畏战情绪,比如,李世贤在赣北时,以十万太平军对阵左宗棠的七千新招的士兵,竟被左宗棠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而李秀成在攻打建昌县城时,李秀成所部号称数十万人,竟然攻不下仅有六百绿营兵防守的县城。可见太平军的战斗力已经是非常之弱了,这也是李秀成不愿意驰援安庆的原因之一,目的是保存自己的实力。

在安庆失守后,虽然李秀成兄弟占据了苏杭,但它绝对无法弥补安庆的丢失对天京上游的损失,太平天国再也无法扭转军事上不利的局面了。而湘军的水师已经完全控制了长江沿线,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这也为湘军围困天京,最终攻取天京,导致太平天国的覆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什么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表现消极?

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确实表现消极,也是造成安庆失守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太平天国上层统治腐朽,缺乏政治纲领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非常腐朽(骄横奢靡,淫欲超过腐败的清王朝),对下层军人严格要求(不许夫妻同住,如夫妻冒险偷偷相聚,被抓到就砍头示众,),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诸王过着淫欲骄奢的生活,洪秀全的天王府内,除了他是男的,剩下的都是宫女,甚至连太监也没有。“天王”洪秀全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超过三千个宫女。

  太平军所有的财产都要上交“圣库”,供各个封王们一起挥霍,底层民众只能得到少量的定量物资配给。

  如此腐朽奢靡生活哪有心思理政,太平天国就没有什么可实施的政治纲领,即便后期发布《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实施。

  所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并没有什么政治纲领、价值观来引领部下,有的只是淫欲骄奢的生活和利益。

(二)洪秀全利用下属矛盾来维持统治

  没有政治纲领和价值观怎么带队伍内,怎么tongzhi 下属呢 ,洪秀全的办法,利用下属矛盾。所以先有天京内乱,石达开平定天京内乱后,洪秀全猜忌石达开,造成石达开出走。

  天京内乱后李秀成、陈玉成力挽狂澜,挽救太平天国。分别为封忠王、英王,但洪秀全并不完全信任他们,给他们封王同时封自己的兄弟(洪仁发、洪仁轩)为王来牵制他们。

  有这样的皇帝统治者,下属怎么可能心齐呢。

(三)李秀成和陈玉成的势力范围不同

   陈玉成封英王,势力范围在安徽中南部,驻守安庆。他的家人及王府都在安庆城,故能全力守安庆。李秀成封忠王,势力范围在苏南,忠王府在苏州城。安庆危机直接伤害的是陈玉成的势力范围,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何必拼死去守呢,无非做做样子罢了。

(四)总结

直接原因:二人面和心不和,李秀成的本位主义;

根本原因:洪秀全统治腐败,没有政治纲领,利用下属矛盾维持统治

 

  

    

   

   

为什么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表现消极?

原因呢?有三条!其实说实话,我们首先得明白,安庆对于太平天国来讲,究竟有怎样的重要地位,才能知道在这件事情里面,某些人到底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想着不去增员陈玉成。

我们在之前曾经说过,安庆是太平天国首府天京的西大门!古往今来,攻下南京的无外乎就是依靠着长江水道,然后慢慢的向前推进,否则通过南京边上的群山进入南京,其军队规模,军事进攻路线都会被限制掉!

而想要通过长江进入到天京,你就必须得想办法控制长江上游,这个安庆实际上就是为太平军的长江防线提供一到预警和一个卡口,把长江上游的位置给他卡死了!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一旦丢失了安庆,那么长江的整条防线就形同虚设,湘军可以凭借水军的便利,轻松的将军队粮草运输到。长江南岸。

陈玉成明白这一点,李秀成也明白这点!陈玉成,他本身安庆就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地方一直都是他管辖的地盘,而此时受到湘军的进攻,那他是最急的!因此不顾一切地派军队前去增援安庆。与此同时,当时的洪秀全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命令李秀成配合程玉成作战!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面,李秀成犯了迷糊,这就涉及到第一个原因,(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李秀成的势力跟陈玉成的势力,他两边是互不搭界的!李秀臣的势力范围在哪儿,在江南地区,在当时的江苏,福建等地!这些地方钱粮附属出产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李秀臣舍不得他这块地盘。

安庆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块硬骨头,湘军的实力强悍,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太少量军队过去肯定不行,你只能派自己主力过去帮忙,但你主力撤出去了,浙江南地区就全部都暴露在清兵的火力范围之下!

在这种情况之下,李秀成当然要犯迷糊,他是要保自己的地盘,还是去帮助陈玉成帮他解除安庆之围呢?

这就涉及到第二点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的关系!陈玉成这个人颇有一些江湖习气,而且成名之路特别早,相比较而言,李秀成的发家之路就比较晚,这就导致了李秀臣对于陈玉成二者之间本身是一个竞争关系。再加上李秀成本人十分嫉妒。

所以陈玉成和李秀臣之间互不对付,尤其是李秀成,基本上是能帮到忙的时候,我就往死里帮的那种!

第三件事情就是当时的洪秀全根本就没有办法管这两个人,或者说他确实有权力,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管事儿的!

太平天国最困难的一段时期,除了后期被当时的湘军包围在天津城下!最困的那一段时期,很显然就是发家的那一段时期,也就是刚刚起义的那一会儿,那个时候洪秀全根本就管不了事儿,管事的是谁呢?杨秀清?他都知道杨秀清这个人号称天父下凡,但这个人本事还是有的,起码有一些战略眼光,所以每次都假借着天父下凡这样一个名号,说天赋在我身上你们都得听我的,洪秀全都必须得听我的,因此指挥着太平军,再加上当时一大帮兄弟鼎力相助,才终于杀出了这两条血路。洪秀全本身就是虚职,他管事情的时候,他并不是那种实际管理的人才!

所以对于他来讲,他这个时候也不可能,或者说这个人压根儿就没想下死命令,让李秀成去增援程玉成!如果说洪秀全这个时候有一点儿担当,站出来强行命令李秀成去增援程玉成,那太平天国灭亡的时间可能得往后延个几年!也正是因为洪秀全本人,他的不作为,或者说他这个人,他本身不大爱管事情,所以导致了这场事情的悲剧,明明所有的人都明白安庆的重要性,可最后呢,就指派了一个陈玉成过去!

李秀全后来也算是明白这件事情重要性,但是为时已晚,率领50万大军去弥补过失,结果打了几年,打的就没剩多少人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