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李陵何以能用5000汉军对战8万敌军并杀敌万人以上?
公元前99年秋,浚稽山(今外蒙古土拉河一带)。萧瑟秋风中,汉将李陵率领的5000步兵遭遇了匈奴单于大军。
一场惊天碰撞开始了!
初战告捷:弓弩之争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言兵事疏》
此时,对面的匈奴大约有3万骑兵。面对6倍于己的对手,李陵并不慌张。他在两山间“以大车为营”,自率兵出营作战。“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
“以大车为营”,迅速构筑野战依托,再派军前出作战,这是汉军常见的路数。
漠北决战中,卫青就是以武钢车结营,并以5000骑兵前出作战。
而以戟盾居前,弓弩在后的配置,则是古代以步制骑的常见战法。
匈奴马擅长“上下山阪,出入溪涧”。在山谷地形中,李陵如早早陷入近战,1步打6骑,众寡不敌,将非常被动。
因此,远程火力的较量将决定胜负!
匈奴骑兵擅长骑射,他们能在5、60米外精准射中目标,而他们的弓箭有效射程为150米左右。
相比之下,汉军的弩在射击精度和射程方面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汉弩,按照射程和强度,分为1、3、4、5、6、7、8、10,共八级。
其中,最常见的6石弩,射程约为260米。在瞄准工具的辅助下,射击精度远高于对手。
但是,弩的射速相对较慢(除了精度、射程大打折扣的连弩)。因此,如果李陵的弩兵一波射击不能压制住对手,由于射速慢,当匈奴骑兵冲入能精准射击的距离,汉军将遭到压制。
汉军将士能否把握主动,就要看他们仅有的那1、2轮远距射击效果如何了!
李陵他所率的这支部队原本就在张掖、酒泉教射,是射击教官队。
既然是射击教官队射击,自然要上演教科书级的表演。
汉军“千弩齐发”,匈奴“应弦而倒”,剩下的惊恐而退。
汉军趁势杀出,杀敌数千。
面对以骑兵为主的对手,步兵进行大规模追击,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由于追击时阵型容易混乱,很容易被敌军骑兵抓住机会打反击。
因此,面对骑兵为主的对手时,步兵阵战,“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对于追击非常谨慎。
李陵军能在追击中取得斩杀数千的战绩,可见其军的战术素养。
且战且退:强悍的单兵作战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20),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言兵事疏》
单于知道遇到强敌了,遂调8万骑兵增援。
李陵知众寡不敌,遂决心沿故龙城道退却。
且战且退,李陵又斩杀3000余级。
退至大泽时,匈奴顺风放火,李陵烧掉外围水草断绝火势,并趁机退入山下树林。
树林,不利于骑兵驱驰,也不利于远程射击,更难以展开复杂大阵作战。
于是,双方“步斗山林间”,进入了近距步战。
这种地形中,支离破碎的战场使匈奴虽有兵力优势,却难以同时展开,只能打“添油战”。
匈奴军,本是骑兵,近战装备以短刀、匕首、套索为主;而汉军步兵,不论戟盾、战甲均远远优于匈奴军。
何况,李陵部皆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皆能“力扼虎,射命中”,更是步兵精英中的精英。
没有悬念:汉军杀敌数千。
悲歌此后,李陵又一日数十合,杀敌两千余。
单于屡战不利,又因迁延时日,靠近汉境,害怕遭到伏击,已生放弃之意。
胜利曙光,依稀可见。
跟所有的悲剧英雄电影一样,这个时候,叛徒出场了。
李陵手下的管敢临阵投敌,将汉军的情况告诉了匈奴:弓矢差不多用完了,而且没有什么后援!
单于得信,放胆发起进攻!
单于出兵断汉军退路,并以骑兵在山上射击。
此时,李陵还剩3000余人,但弓矢用尽,近战武器也在连续厮杀中多又损坏,遂只得以车幅、卷刀为武器力战。
“矢尽兵疲”的李陵只得分散突围。
最终,李陵被俘(一说降敌),汉军只有400余人回到居延。
总的来说,汉匈战争中,汉军装备精良、擅长步战的优势非常明显。此战中,李陵以其出色的将略,在不同地形中选择了正确战术,保障了汉军优势的发挥。
而“力能扼虎,射必中”的荆楚勇士更是将他们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战略上的失误,李陵终寡不敌众,惨遭失败,而李陵本人的“晚节”更是充满争议。
但是,汉家男儿“一汉当五胡”的冲天豪气,穿越千年,至今仍令人热血沸腾!
汉将李陵何以能用5000汉军对战8万敌军并杀敌万人以上?
李陵以5000步兵,对战匈奴8万骑兵,杀敌万人以上。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军士勇敢,训练有素。
李陵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任命他为骑都尉,让他训练从丹阳楚地召来的5000士兵,教练射箭技术,当然还有阵法。在古代打仗是最讲究阵法的。楚地丹阳兵,基本就是荆杨一带的人,民风彪悍,吃苦耐劳,自古就是出精兵之处。
这些军事素质优良的人,再加上李陵的精心教练,自然就成为一支劲旅。
二、处乱不惊,主动出击,杀敌3千多。
公元前99年,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师酒泉,攻击匈奴右贤王的军队,这是进攻主力军。而派遣李陵率领这5000步兵出兵居延到达浚稽山(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推河、塔楚河之南的古尔班博克多山。在杭爱山之南。)一带,是为了牵制匈奴的兵力,并不是主力军。
当李陵率军到达浚稽山,偏巧遇到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单于仗着兵多马壮,把李陵军团团包围。
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汉书李陵传》)
李陵在匈奴的包围圈中,自然列成防守阵型,步兵防守阵型最好的就是圆阵,把辎重车辆布列周边,车辆后面是弓弩手和长枪手,匈奴靠近,千弩齐发。李陵带领的5000人可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弓弩手,汉朝的强弓劲弩,可是优良于匈奴的,一阵齐射,匈奴死伤惨重,向后败退。下图:圆阵
李陵肯定又变换阵型,如变换成鱼鳞阵,车辆与士兵互相配合、掩护,攻中有守,守中有攻。下图:鱼鳞阵
这一战,杀匈奴兵数千人。一般3千以上才称作数千,可见杀敌3000多人。吓得单于带着兵马跑到山上去躲避。
三、匈奴增兵8万,来日大战,杀敌八、九千人。
单于见被打败,遂又紧急召集援军,兵力达到8万人。第二天列阵又战,斩敌首3千余: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汉书李陵传》)
单于又派遣他的儿子率军攻击李陵军,李陵利用步兵长于山林树木作战的优势,与匈奴骑兵在树木间展开格斗,步兵大显身手,格杀敌人数千人。
李陵整顿部队,列成防守阵型,因为连续发生两次战斗,士兵应该很疲惫,难以吃饭和休息,只得防守为主。故而在一天之内匈奴军进攻了数十次,虽然李陵军士抵挡住了进攻,但杀敌不多,只杀了2千余人,可见已经疲惫。
四、边战边撤,矢尽粮绝,终至失败。
单于连战皆败,打算退兵,但因汉军军候管敢因私愤投降匈奴,把李陵矢尽粮绝,没有援军的情况告诉了单于,单于死缠不去,李陵只得退军。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汉书李陵传》)
经过连续数日、数十次战斗,李陵还有军士3千余人,可见才损失了不到2千人。杀敌万余,自己才损失2千人不到,可见是个辉煌胜利。
但是,李陵军物资损耗非常大,还得不到补充,弩箭剩下不多了,枪刀折损也很大,辎重车辆也是没有了,有些士兵赤手空拳,只得把车辐砍下来当武器使用,军吏也只能拿着尺把长的青铜剑作为格斗武器。
李陵率军边走边战,单于率军遮断李陵南退的去路,在一座山前,把守住山口,居高临下,准备了充足的垒石。李陵攻打山口时,大石从山上一齐滚下,士兵死伤众多。
历经8日苦战,士兵疲惫不堪,眼见此山难以通过,李陵只得把士兵化整为零,分头突围。
李陵只带十几个人突围,被匈奴骑兵紧紧追赶,军士多战死,李陵被匈奴俘虏,后投降匈奴。
突围出去的军士有4百多人,都回到了汉地边关。
李陵失败的地方距离汉朝边关只有100多里地。当初,武帝是派遣将领接应李陵的,但听信了将领的奸言后,改变了主意,撤消了援兵,导致李陵征战数千里,孤军无援,功亏一篑。不然,汉军在百里之处接应,李陵杀敌万余,率3千军士成功撤退,将会是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真是可惜呀!
汉将李陵何以能用5000汉军对战8万敌军并杀敌万人以上?
西汉著名将领陈汤曾经说过一句华夏民族非常自信的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但很少有人知道,陈汤还说过一句话,这话就是: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这话的意思是说:五个胡兵(匈奴兵)才抵得上一个汉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胡人(匈奴人)的兵器原始笨重,弓箭不锋利,现在胡人也学习了汉人的技术,然而以战斗力来说的话,3个胡兵才能抵一个汉兵的战斗力。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李陵生活的年代是汉武帝的中后期,比陈汤早了六七十年,如果陈汤说得没错的话,李陵所在的时代应该是“五个胡兵才抵得上一个汉兵”的时代,也就是说,汉武帝时代能够打败匈奴凭借的是强大的国力、高端的科技、优秀的身体素质,明白了这个大前提,再来看李陵是如何率领5000步兵对战8万匈奴骑兵的。
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5000步兵北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李陵的主要目的是牵制匈奴人,为当时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出酒泉攻击匈奴右贤王做呼应,结果李陵在浚稽山附近遇到了匈奴单于率领的3万骑兵主力,李陵只有5000人,被匈奴骑兵包围在浚稽山之间。
众所周知,骑兵冲击步兵,那可是一面倒的屠杀,但是李陵却率领步军运用正确的战术、合理的指挥以及强于匈奴人的武器装备,打退了匈奴骑兵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匈奴单于3万骑兵居然拿不下李陵的5000步兵,然后匈奴单于继续增兵到8万人,最终靠消耗战,耗尽了李陵5000汉兵50万支弓箭,在弹尽粮绝之下,李陵最终失败被俘虏。
李陵与五千步兵
这一战,李陵虽败犹荣,这一战,是经典的步兵打骑兵的正确战术、合理指挥的演示,那么李陵是如何以5000步兵血战8万骑兵,杀死杀伤一万多匈奴骑兵的?
主要是三个原因:
1、正确的战术
李陵虽然带领的5000步兵,但是跟随步兵一起深入匈奴境内的有运输辎重的战车,李陵是用战车结成营寨,然后率领步兵在营外布阵,因为战车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所以可以作为营寨的防御设备,营寨之内匈奴人暂时攻击不到,这里是李陵的后勤运输部队与补给。
李陵以步兵布阵来抵御匈奴骑兵的冲击,兵阵的最前面几排是手持长兵器和盾牌的步兵,长兵器主要是戟,长度一般有3~5米长,同时有执盾牌的步兵,以保护前排士兵的安排,军阵的中间是手持弓箭的汉兵弓箭手,最后面是弩箭。
汉军
李陵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是为了抵御匈奴骑兵的进攻,匈奴骑兵如果冲击汉军军阵,首先得冲破汉兵的中后排的弓箭和弩箭的攻击,即使冲过了弓箭和弩箭的射程,匈奴骑兵也要面对汉兵长达3~5米的长戟,能冲破这两道的匈奴骑兵,基本上少之又少,大多数在汉军的弓箭和弩箭打击下伤亡,少数能冲到军阵前的匈奴骑兵也死于汉兵的长戟攻击。
2、合理的指挥
李陵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在山间的峡谷里,这里不适合匈奴骑兵的大规模攻击,这也是李陵依靠地形阻击匈奴骑兵的指挥,尽管把敌人引入到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方,李陵甚至把匈奴人引到树林中作战。
同时李陵手下的汉军士兵训练有素,听从安排,且战且退,李陵将伤兵按受伤严重程度分为三级,受伤最重的士兵坐车,受伤次之的驾车,受伤最轻的作战,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士卒的战斗力,这同样是李陵合理的指挥。
李陵
3、强于匈奴人的武器装备
汉兵的武器装备明显强于匈奴人的武器,是李陵能最大程度地杀伤匈奴骑兵最重要的原因,先说弓弩手,汉兵的弓箭能射50~100米左右,弩箭最远能射150米,匈奴人的弓箭只能射30~50米左右, 匈奴人的射程不如汉兵, 所以匈奴骑兵在进攻时,到达了汉军弓弩射程时,匈奴人却射不到汉兵,这就是武器装备的原因,也是匈奴人大量受伤的原因。
再一个原因就是汉兵的箭头都是用金属材料制作而成,汉武帝时期铁器已经大量使用,汉军的箭头基本是铁器制作而成,杀伤力强,而匈奴人当时还没有铁器技术,是以磨尖的骨头作为箭头,杀伤力不如汉军,这同样是匈奴人大量受伤的另一个原因。
步兵装备长戟与盾牌
当时骑兵还没有马鞍,是用双腿夹紧马身来稳定身体的,这样很容易影响匈奴弓箭手射击,再加上射程不如汉军,匈奴骑兵伤亡就比较大,就算是手持弯刀的匈奴骑兵冲锋,更容易受到汉军弓弩手的射击,冲锋时受到攻击匈奴骑兵很容易从马上掉落,一掉落不死也残废了,所以匈奴人受伤很多。
就算有匈奴骑兵冲击到汉军军阵前,能对付3~5长的长戟,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匈奴人当时又没有长兵器,骑兵用弯刀对付汉军的长戟,吃亏的是匈奴兵,受伤的也是匈奴兵居多,这就是匈奴兵武器装备不如汉兵而导致的伤亡,也是六七十年后陈汤所说的:“兵刃朴钝,弓弩不利”。
汉军弩箭比匈奴人先进
所以,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是5000汉军能够杀伤杀死一万多匈奴骑兵的原因,5000对八万,比例是1:16,差不多16个匈奴兵要对付一个汉兵,当然是李陵会失败了,李陵手下的汉兵在射完了所有随身携带的50万支箭后,没有兵器再对抗匈奴骑兵了,只有突围,还是因为汉兵中出了叛徒,才导致李陵投降,最终5000汉军只有400多人逃回了汉朝,绝大部分汉军战死,少数人投降匈奴,这便是最终结果。
汉将李陵何以能用5000汉军对战8万敌军并杀敌万人以上?
李陵浚稽山以少胜多奋战匈奴大单于,可谓一战成“名”!当然这个“名”字也可以不带引号的!因为世人对李陵战败投降一事始终耿耿于怀,说其是汉奸,但我个人认为,李陵是无愧于心,无愧于汉朝的!
李陵浚稽山一战,这里先不评说其投降的意义所在,我们只单纯的谈这场阵仗。这场战役我认为完全可以称之为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原因有很多,如军队数量悬殊、地形地貌复杂、无后备支援等,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战斗精神一流!
一、浚稽山之战的作战背景。汉武帝疲于边塞匈奴的连年骚扰,怒而发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口号,随之改变了对匈奴的作战策略,即攻守易形,由被动防御改为主动出击。
时汉朝大将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命讨伐匈奴西部的大宛,汉武帝派李陵作为贰师将军的后勤预备队,主要负责前军的军需粮草和接应工作。但是李陵觉得打击匈奴就该与之近身肉搏,真刀真枪的跟他们干,所以请求武帝准许他自成一军,直接给予匈奴单于有力一击,汉武帝准许但不给兵马,而且撤掉了他的后援力量,只应其领兵五千出征。
就这样,李陵带着他仅有的五千将士一路高歌奔赴沙场而去!
二,惨烈的浚稽山战斗,李陵率部以少战多,竭尽全力不畏生死,最终兵败投降。李陵带领五千步兵行至浚稽山一带安营扎寨,突遇匈奴单于主力三万兵马,随即展开战斗。李陵指挥将士万箭齐发,瞬间匈奴兵数千倒地,匈奴单于大惊,汉朝竟然有这样娴熟的弓弩士兵?遂召集左右贤王共八万人马围攻李陵。
最开始的战斗李陵还是很有优势的,我想这得益于他的五千箭术教官的军事素养。其实李陵带领的五千将士本是一个军官训练团,是专门向士兵传授箭术等技战术的老师,他们可不是一般的士兵,所以匈奴的死伤士兵多死于李陵训练团的教官箭下。
但是,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啊,经不住匈奴的人海战术啊,毕竟是人家的地盘,人家打不过就增兵,据说连老百姓都给揪过来参加战斗了。李陵部面对黑压压的匈奴兵并没有胆怯,李陵也一再的鼓舞士气,连兵士的随军家属都给杀了,这叫断其后路,绝处逢生!
李陵且战且退,几次杀退匈奴。其命轻伤不下火线,伤三处者车载,伤两处者驾车,伤一处者继续战斗,惨烈场景令人咂舌。充分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战斗精神!匈奴兵围攻李陵部就像一条恶犬扑咬一个重伤之人反被打的夹起尾巴时不时要躲一躲一样,可谓被打的垂头丧气。
就在匈奴单于久攻不敌的情况下,几乎要改变主意的时候,由于叛徒的出卖,致使匈奴单于得知李陵部已是强弩之末,遂发兵继续围困。
最后在李陵将士再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用尽手中最后一支箭、一把刀、甚至最后一截车辕木棍,无奈突围失败而投降。
三,李陵败降之我看。对于李陵的战败投降,我认为他的投降是于心不甘的,是诈降!肯定是希望来日方长,是要找机会反扑匈奴的。可是汉武帝没有给他这个等待时间,也没给他这个机会,在得到不实情报后,对李陵施以族刑,彻底打消了李陵回归汉朝的希望,李陵就此含冤在匈奴了此一生。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我是@玺印芳华 感谢您的关注!
汉将李陵何以能用5000汉军对战8万敌军并杀敌万人以上?
当时匈奴装备技术不如中原地区,比如汉朝环首刀。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并促成了匈奴分裂西迁。匈奴骑兵优势在机动性,正面打阵地战失去了优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