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陆逊打败刘备后孙权要主动讲和?
夷陵之战后,孙权倒是没有特意要求和,率先主动示好的人,是刘备。
在整件事情的处理中,孙权表现出的老辣,完胜刘备、曹丕。
夷陵之战后,到底谁先勾搭谁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兵败夷陵后,仍驻扎白帝,孙权惊恐,主动遣使求和,刘备同意了。
这则记载,或许正是“孙权主动讲和”的来源。
而裴注《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则做了补充。
孙权,确实派了郑泉去件刘备,“通好”。
可是,郑泉出发前,孙权说道:刘备之前已经来过信,信中“以深引疚”。但是,当时我觉得刘备擅自称帝不合规矩,没搭理。现在汉帝已经被废了,就承认他是汉中王(其实当时刘备已称帝)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刘备先“认怂”,孙权犹豫再三,才和刘备复好的。
事实上,从逻辑上说,孙权也不可能是主动做出改变的一方。
因为:夷陵之战前,孙权就一直在“求和”呀。人家一直没有变呀!
孙权是赌桌上那个赢了钱的玩家!人家当然希望差不多得了,别再闹了。
赌局还要不要玩下去,当然是输家刘备说了算!
所以,与其说为何孙权为何在夷陵之战后主动求和,倒不如问:为啥夷陵之战后刘备答应了求和···
而如果您认为:孙权派人与刘备通好,就是希望恢复双边关系,逐渐恢复同盟关系,那就想简单了!
孙权的骚操作:笑脸相迎、刀枪相向。孙权在当年11月派人和刘备通好,当然不是如他自己所说的,“突然”想明白汉朝已经灭亡了(都灭亡很多年了)。
当时,曹丕的三道伐吴已经进入高潮,江陵内外一度被断绝。
孙权讲和,只是权宜之计,人家并没有下决心和刘备交朋友。
三道伐吴结束后,孙权依然与刘备通好,但同时,他上奏天子(曹丕),表奏刘璋的儿子为益州刺史(这意思就是不承认益州是蜀汉领土)。同时,他还支持南中等地的蜀国叛乱。
同时,孙权对曹丕仍然称臣纳贡送钱,比孙子还孝顺。当然,什么送儿子作人质什么的不答应,双方一边作朋友,一边开打,断断续续打了3次,没怎么停过。
总之,这段时间,孙权的策略大体是“笑脸相迎,刀枪相向”。
为什么孙权的行为如此“分裂”呢?
复杂的形势孙权的行为之所以如此“人格分裂”,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形势。
从总体角度看:两弱抗一强的局面,是非常理想的。
但是,是否能够恢复这个局面,孙权可不能一厢情愿。
首先,蜀国还有没有能力成为盟友?
后来,诸葛亮派邓芝去见孙权,讨论恢复同盟时,孙权还不大想见。
见到邓芝后,孙权开门见山:蜀国太弱了,我害怕他被魏所吞并,所以不敢与你盟。
这句话,道出了孙权的用心。
蜀国国力原本就弱,夷陵战败后,更弱了。
作盟友是要有条件的。如果蜀国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需要依靠孙权的保护才能存活,那么,孙权为何不直接统治蜀呢?
其次,蜀国愿意不愿意成为盟友?
重新成为盟友,意味着蜀国要做出巨大的牺牲。
因为:蜀国这就是放弃了对荆州的领土要求。
荆州有多重要先不提,刘备、关羽,都死在对这片土地的争夺上,蜀汉要想认怂放弃,怎么和国内的人交代?
再者,吴蜀还有足够的互信吗?
当初,孙权趁人家不留意,偷了关羽一把,以后,双方还有没有互信?会不会再冷不丁来一把?
因此,夷陵之战后,孙权并没有急切地与蜀国恢复关系,而是在观察形势。
直到诸葛亮稳定局势,蜀国已站稳脚跟,而邓芝以卓越的外交才能重建互信,孙权才放下顾虑,恢复吴蜀同盟。
如此,天下形势才回到两弱抗一强的稳定格局上来。
可以说,在夷陵之战前后的一连串外交博弈中,刘备昏了头,曹丕浪费了时机,只有孙权脑子清醒,既得了便宜(夺取南郡),还稳住了局势(恢复了吴蜀同盟)。
至少从这一波博弈的表现来看:尽管孙权打仗一般般,但他在外交上比刘备、曹丕都要成熟。
为何陆逊打败刘备后孙权要主动讲和?
章武元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决定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在此之后,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出兵讨伐东吴,当时张飞被部下所害。
即便如此,刘备还是一意孤行,攻打东吴。在战事之初,吴将陆逊等人屯兵秭归,随后蜀将吴班打败陆逊等人,刘备军因此占据秭归,在这此后,刘备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
第二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但在七月的时候,蜀军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和张南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当时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于是派遣人来请和。
孙权主动请和,主要是因为当时曹丕的举动。要知道夷陵之战是在闰六月结束的,到了冬十月时,曹丕就出兵三路伐吴,而这一战就是将近半年。
战事之初,东吴连战连败,长江防线险象环生,东线这边,吕范大败于江中,曹休率军进入江南,中线曹仁占据濡须,虽被朱桓挡下,但也损失惨重,西线诸葛瑾被夏侯尚击溃,江陵被围。
当时东吴西线的主将正是陆逊本人,然而在曹丕三路伐吴的情况下,魏军赢得了一系列的战绩,其部下宣城侯蒋壹战死,刘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写出一封恐吓信来威胁陆逊。
陆逊看似巍然不惧,反而提出若是刘备敢来,就敢再灭刘备一次这样的话。但当时孙权并不知道朱然可以凭借数千人马死守江陵,况且此时诸葛瑾的援军已败,如果江陵有任何闪失,东吴的荆州防线就会瞬间土崩瓦解,如果此时刘备真的率军趁火打劫,东吴真就危在旦夕了。
也就是说,在曹丕南征后,陆逊率军抵抗不利,东吴防线险象环生,刘备看到这样的情况,趁机向东吴发出书信以试探东吴的反应,孙权鉴于战局不利,又担心刘备趁火打劫,于是只能派遣使者求和。
半闲认为:对孙权的请和,刘备正中下怀,于是借坡下驴,两家互通友好。毕竟在利益面前,无论是面子也好,仇恨也罢,都会暂且搁置,因此在如此大的环境下,孙权主动向刘备请和,也不过是权益之计。
为何陆逊打败刘备后孙权要主动讲和?
夷陵之战,陆逊虽然打的刘备惨败,但也没有能力灭掉蜀国,曹丕又虎视眈眈盯着东吴,和刘备讲和是孙权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决定。所以孙权才会在得胜的时候主动和刘备讲和。
刘备兵败夷陵后在赵云的接应下退回白帝城,刘备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给陆逊写信还要去攻打东吴,要知道刘备一生经历过许多败仗,可以说是屡败屡战,比方说在曹操的打击下就屡次惨败,从北方一直败到南方,但败了之后还会卷土重来,最终建立了蜀国,做了皇帝。那个时候刘备还兵微将寡,也没有地盘,都没有灰心丧气过,现在有西蜀做后盾,还有诸葛亮,赵云等文臣武将,经历一场败仗,在整顿兵马和东吴一战还是有这个实力的。
东吴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曹魏,孙权最担心刘备和曹魏联合灭吴,那吴国就真的完了。
东吴曾经和曹魏联合夺取了荆州,杀死了蜀国名将关羽,但孙权也明白,曹魏这个盟友是靠不住的,刘备伐吴的时候,孙权就派使臣赵咨上表向魏主曹丕称臣,想让曹魏发兵攻打蜀国,以解东吴的危局。但曹丕答应了孙权称臣,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就是不发兵相助孙权。曹丕在等待孙权刘备两败俱伤,然后自己在选择是灭蜀国还是灭东吴。
还有更可气的,陆逊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然后乘胜追击刘备的时候,曹丕没有进攻刘备,而是趁机命曹仁率兵攻打濡须,派曹真领兵攻打南郡,幸亏陆逊有准备,打败了进攻的曹魏军队,但也证明曹魏只能是敌人,不能做盟友。
以当时孙权的实力虽然打了胜仗,但比起曹魏来还差很多,甚至也不如刘备,如果把刘备和曹丕都作为敌人对待,那两方面真来进攻,东吴是会很危险的,曹丕已经证明不能联合,那最好的选择是在胜利的时候主动和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魏,稳定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东吴立于不败之地。
为何陆逊打败刘备后孙权要主动讲和?
谢谢。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吴国安危在此一举,孙权得罪人在先,必须主动讲和。
夷陵之战,也算是襄樊之战的后续进展了,关羽率兵攻打曹魏,结果被盟友被后偷袭遭遇惨败,不仅导致蜀汉丢失荆州这样的战略要地,而且孙权还下令杀害了刘备义弟关羽,双方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刘备损失严重,孙权也没得到多少好处。蜀汉和东吳之斗,东吳实力并没有强大,面临着有朝一日被曹魏吞并的风险,孙权自知东吳处境艰难,又遇刘备杀气腾腾前来剿战,在刧难逃。东吴犯错在先,为求蜀吴生存大计,孙权只能遣使躬身施礼,和刘备主动讲和。
二、联吴抗魏是蜀国百年大计。
联吴抗魏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依据天时、地利和人和为蜀国取得天下的基本国策,也是通过″赤壁之战"和″大意失荆州″等诸多战役案例证明是正确的。遗憾的是合作都揣着小心眼,利少的事少做;没利的事不做;有利的事抢着做。
刘备在"夷陵之战"损兵折将,自己差点还丢了性命,吃了个大亏,也有所感悟。这次率兵亲征征讨东吴,虽然胜算较多,但让孙权这么一忽悠,蜀汉也有被曹魏兼并的危险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孙权早晚是我刘备的菜,国家安全稳定高于一切,蜀汉和东吴又出现了联合抗魏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蜀汉和东吴大多是借着地形优势才勉强能够和曹魏抗争的,若是单从实力来看,还是曹操最强。
刘备率军亲征东吴,刘备的边防空虚,心有疑虑;东吴前有刘备高手挥刀威胁,后有曹魏虎视眈眈。蜀汉和东吳的联合都是做样子,因为没有了赤壁之战之前的军事家和谋略家那样的远见和智慧。这次蜀汉和东吴谁和谁都不是真心联合抗曹,而是互相耍心眼,动招术,让诡计多端的奸雄曹操几番折腾打击,东吴、蜀汉先后被曹操打败。从公元195年董卓之乱,到221年形成三国鼎立,又经过四五十年的争斗,变成三国归晋,公元265年腊月十七,曹操的后代曹奂让位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司马炎改国号为西晋,并成为晋朝开国皇帝。
希望能看到你的点评
谢谢你关注、点赞!
为何陆逊打败刘备后孙权要主动讲和?
夷陵之战,以陆逊完胜而告结束,刘备不仅损失了几万人马和众多大将,还差一别丢失了自已的性命。然而,孙权却没有剩胜追击,布置一番后,东吴撤退了。不仅如此,孙权还派人到蜀汉和刘备讲和,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被大形势所迫,另一方面,孙权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物,他知道孙刘共同的敌人是魏,而不是彼此之间。
襄樊之战后的曹孙关系。襄樊之战后,曹魏和东吴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登基后,孙权立刻上表称臣。魏文帝曹丕很高兴,
黄初二年八月,曹丕命孙权为吴王,同时授予孙权调兵用的金虎符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撤销孙权骠骑将军一职升任大将军。继续持节督交州,仍兼任荆州牧。给孙权加九锡。
总之,曹丕把能够给予孙权的都给了,面子上给足了。曹丕希望从此开始,曹,孙能够共同对付蜀汉。
但是,他们之间还有一道坎过不去,那就是孙权把儿子送到曹魏当人质。所以表面上和睦,暗地理却潜伏着分裂的危机。
夷陵之战后的曹孙关系。夷陵之战,刘备败得狼狈不堪,退到白帝城后,刘备不走了。他给陆逊去了一封信,信中说:贼今巳在江陵,吾将复东。
这句话,前半句是亊实,后半句是刘备说大话。此时的刘备根本无力反击,说这话只是挣面子而已。
陆逊回了信,信中说: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口气相当强硬。
话可以这样说,亊却没有这样做,陆逊准备撤军了。
来到前线的孙权对于打还是撤征询陆逊意见时,陆逊立主撤兵,他认为当务之急应当提防曹魏的背后偷袭,不宜再追击刘备了。
其实,孙权比谁都明白,曹孙不可能永久结盟,决裂是早晚的事。
孙权主动讲和。孙权在三国时代,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君主,在他眼里东吴的利益最大,为此,可以不要面子。为了对抗曹操,他可以联合刘备,甚至可以借南郡给刘备。为了得到荆州,他可以背信弃义转而与曹操结盟。为了对付刘备,他还可以向曹丕称臣。
孙权对时局和时机的把握很精准,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夷陵之战后,曹丕继续催促孙权送质子过来,但孙权干脆不予理睬。同时,孙权也不傻,知道凭一己之力不足以对抗曹魏,必须和刘备讲和。以防东吴和曹丕开战时,刘备背后的袭击,形成夹击之势。
那么,刘备会同意吗?会。这一点,孙权同样有足够的把握。因为,刘备手中的牌不多了。这是因为,一,经过夷陵之战的打击,刘备的身体己经不行了。二,蜀汉不可能和曹魏结盟。一切都在按照孙权的思路在进行。
黄初三年九月,曹丕在多次催孙权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未果的情况下,分三三路大举讨伐东吴。
孙权在和蜀汉讲和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从容应对,曹丕无功而返。
为何陆逊打败刘备后孙权要主动讲和?
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一把火烧的惨败,按照道理来说孙权应该乘胜追击争取更多战利品,可是孙权主动求和了,没有继续进攻,这是非常理智的,吴蜀两国都有意愿不想事情恶化下去,大家都想该停下来了,毕竟还有一只大老虎曹魏在虎视眈眈呢,这可是最大的危险啊!
孙权见好就收,非常理智和精明。本来刘备伐吴,是孙权无理在先,杀了关羽,刘备几十万大军讨伐东吴。那时东吴的群臣都害怕,希望求和,无奈之下孙权启用年轻的陆逊,没想到陆逊居然给了大家一个惊喜,打败了刘备,这对东吴来说实在太好了!打败了刘备,荆州一部分的郡县就落到了孙权手里,东吴终于可以安全了,不怕蜀国占据了荆州像一把刀顶在东吴的头上,让东吴寝食难安,现在好了东吴安全了,见好就收是明智之举,也就是说东吴和蜀国又回到了实力相对平衡的状态,大家何必继续相斗下去呢,你孙权无理在先,却又得到了好处,如果把蜀国往死里逼,运气以后就没有了,求和对大家都有好处啊!
孙权没有灭掉蜀国的实力,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便宜了曹魏,打破三国鼎立格局,对吴蜀是最不利的!虽说刘备败了,可是刘备家底还在呢,你孙权虽说赢了,可也付出了不少代价,继续攻打蜀国花费的钱粮庞大,支撑不起啊,再说刘备死后,蜀国激愤,你还去攻打蜀国反而让蜀国指责你东吴趁火打劫,愤怒之下更加团结,拼死对抗,你东吴就难打了,哀兵必胜,有时就是这么奇怪。所以东吴是没有能力继续扩大战果的,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双方都惨重,大家内耗下去只会给曹魏机会,你们两个伤了,曹魏肯定出兵把你们两个都收拾了,大家都什么也没捞到,全完蛋了,多不好啊!毕竟抵制曹魏才是吴蜀最大的目标,这才是大局,争夺荆州是内部矛盾,大家可以商量嘛,但是对抗曹魏,是东吴一致的目标,曹魏太强了,吴蜀必须联合起来,否则完蛋的就是东吴了!所以孙权得到了好处,东吴安全了,也就是给蜀国台阶下的时候了,大家都讲和,以后合作对抗曹魏,这才是大局啊!
好在诸葛亮也是理智的,你孙权给了我台阶下,我就受了,吴蜀联盟关系再次建立,共同对抗曹魏!其实夷陵之战只不过是让吴蜀两国回到平衡的状态,谁也不能压服谁,那就联合对抗曹魏就是啦,何必往死里得罪对方呢,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