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若是孔明亲自出山,攻打东吴,还会不会惨败?

夷陵之战,蜀军不管换不换主帅,都是很难取胜的。

但是,夷陵之战最终败得这么惨,就不得不说是刘备的失误所致了。

以诸葛亮用兵风格来看,如果他指挥夷陵之战,虽然一样不能取胜,但也不会招致大败。

夷陵之战不可能取胜

古代历史上,平江南作战,都是多线进攻。尽管从西川顺流而下常常是主攻方向,但仍然需要其他各路的紧密配合。

后来的晋灭吴之战中,双方实力已经非常悬殊了,但晋军出三峡,仍然需要杜预攻取乐乡来策应。

回顾整个古代史,似乎只有初唐李靖灭萧铣时是单从西川顺江而下取胜的。

但那只是一个特例:萧铣并非全据江南,李靖的军事天才更是不可复制。

回到夷陵之战,当吴军依三峡之险坚守时,蜀军很难完成突破。

而后来数次北伐也表明:诸葛亮并非一个擅长出奇制胜的人物,当陆逊坚壁防守时,诸葛亮恐怕也想不出比刘备更多的办法来。

所以,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都不可能赢得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惨败本可避免

三峡之险,双方兵力都不易展开,打成僵持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黄权曾经建议:我军地处上游,易进难退,不如我领军在前,您率大军在后。我作试探性进攻看是否有机可趁,您再大军跟进。

可惜,刘备不采纳,非要自率大军直接发起进攻。

结果,刘备军陷入陆路崎岖、水路惊险的三峡,行军队列被拉得很长,兵力不能展开,刘备只能在沿途险要分据险要,依山扎营,连营50多座,陷入被动。

曹丕听闻刘备连营数百里,也知道刘备必败,可见刘备此招失策之甚!

如此,刘备大军如一条长蛇,蛇头被卡在夷陵,不能伸缩,只能等着被动挨打!

随后,盛暑难耐,刘备又将水军舍舟就陆,依山林、溪水驻扎,准备待秋天再攻。

当刘备的水军也上陆驻扎后,刘备就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机动兵力,这也意味着:一旦遭到进攻,由于山路难行,各部很难互相救援!

陆逊得知后,认为破敌之的时机已到!

随后的事情就不必说了,陆逊组织的反攻很快将刘备打得首尾不能相顾,几乎全军覆没!

以诸葛亮的风格,不至大败

败仗,谁都有可能会打。但刘皇叔打的败仗有一个鲜明的个人特征:一言不合,就全军覆没、妻离子散。

从徐州到长坂坡到夷陵,刘皇叔数次裸奔,这样的纪录不是谁都能比得了的。

此次夷陵之战,刘皇叔的表现说明:他这些年的裸奔,奔得一点都不冤!

相比之下,诸葛亮就要靠谱多了。

诸葛亮的对手:张郃、司马懿,也都是不好惹的主。

司马懿平孟达、征辽东,风驰电掣,他们对战机的敏锐嗅觉并不比陆逊差。

如果诸葛亮也像刘备一样破绽百出,司马懿也是不会客气的!

诸葛亮数出祁山,虽然多次无功,但每每都能全身而退。

而且,诸葛亮在撤退中取得的成绩,似乎比他正儿八经进攻阶段的战绩还多:王双、张郃,都是在追击诸葛亮时被杀的。

所以,诸葛亮领军,虽不能大胜,但大败是不可能大败的!

不必苛责

夷陵之战相持阶段,刘备曾令吴班率弱卒诱敌,试图诱吴军出来打。

当时,东吴众将多主张出战,唯陆逊头脑冷静,果断制止。

刘备骗过了除陆逊以外的一众东吴将领!

刘备、诸葛亮,都是在一众英雄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人物。

对于他们的表现,我们学习其经验,吸取其教训就好,不必苛责,更不必笑话他们。

因此,本文立意,不在非要纠结“如果”类问题,而是希望能和您一起吸取刘备战败的教训。

现实中,我们也不可能每次行动都遂人愿。即使是那些最成功的商界大佬,也不乏失败的产品。

因此,未虑胜先虑败,进退自如,才能保留有生力量,以图将来!

祝君胜利!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诸葛亮出兵攻打东吴,结果会是如何呢?这个其实就是个假设性的话题了,既然是假设,就得有一些真实的依据作为基础,这样才能说服别人。

咱们先看诸葛亮的战争实绩,从历史记录看,到夷陵之战前夕,诸葛亮没有任何指挥战争的记录,可以说是零败零胜,完全是一个素人。

而东吴这边主将陆逊的战争实绩,其实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后方。所以,如果诸葛出手,这一战便堪称素人对决。好比是两个从来没上过拳击台的拳手要比赛,估计观众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诸葛的谨慎,加上荆州西部地形的复杂,他的行军速度一定极其缓慢。而陆逊又考虑到自己是个新人,最初的行动同样会以坚守为主。所以,这一仗,一定会旷日持久。若是旷日持久,又会对哪一方有利呢?显然是守御阵营,你看三国志也好三国演义也罢,诸葛亮攻城从来是个弱项,后来的陈仓只是一个郝昭去防守,诸葛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毫无进展,最后被迫退军。所以最合理的结果,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劲,最后是攻不下城池,更别提打败陆逊。当然,东吴那边因为是诸葛出来打,注意力也不会那么高,估计陆逊就算是打得诸葛亮落花流水,也没啥大成绩。而且,因为是诸葛亮来,说不定孙权还会让他哥诸葛瑾来做前锋,孔明你敢打你亲哥?

所以,如果诸葛出兵,六次北伐无功而返的场景,便会在此时提前上演。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

浏览了一下网页以上朋友都答得较全面,本人只能从另一角度去破析,由于三国历史在演义的光环下若干个问题都被转化,现在的历史专家们也意见不统一,有扬刘抑曹的,也有扬曹抑刘的,总的来说渐渐人们都以历史为依据,小说必竟是小说,例如三国演义至少三十大误区,为了神话诸葛亮,把鲁肃,周瑜描写成傻猫,心胸狭窄,还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孙坚斩了华雄,记在关羽头上,过五关斩六将,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诸葛火烧几个大仗都取得了大胜,司马懿等于是诸葛掌中之物,什么许诸怕张飞等,是多么精彩的埸面,可惜这都是罗贯中先生编造的,事实并非这样。

无论诸葛亮守哪里,刘备打哪里,有一点足以说明,法正,庞统在时都随刘备出征,入西川带庞统,这夷陵之战可以说是刘备拼了家底国与国的较量,为什么刘备不带上诸葛亮呢?无论水路陆地战场上是稍纵即逝,瞬间变化莫测的,诸葛亮这么能打仗为什么刘备要亲自出征呢?他大可和孙权一样让陆逊去前敌指挥,只有一种理由解释可以说得通,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放心,做好后勤保障较适合他,换一说法如法正,庞统在百分之一百会随军作战,所以刘备深入吴国腹地作战就当时蜀国的国力,兵力,都会以失败告终,吴国的国力要比蜀国大了两倍有余,而善于攻城掠地的关羽,张飞,已不在了,刘备去了左右手,实在算不上精兵强将,也找不到蜀国能性的理由。再见!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刘备不顾劝阻,贸然起倾国之兵长途奔袭攻打东吴,本来就是在被私仇冲昏头脑,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决策失误,所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在那种情况下,且不说诸葛亮不会领军前来,就是来了,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取得夷陵之战的利。更不用说攻战荆州,剿灭东吴。

关羽丢荆州,走麦城全军覆没,使西蜀失去了战略要地。此时的蜀国在三国中已处于颓势,加之当时的四川,情况复杂,西蜀的孟获等作乱,益州政权并不稳固。若派诸葛亮出兵伐吴,刘备留守益州,如孟获等作乱,刘备岂能拒之?倒使诸葛亮首尾不能相顾。

孙吴坐拥江东,已历三世,兵精粮足,况有长江之险。当年,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进剿东吴,赤壁一战,也大败亏输。而他刘备败于夷陵,殒命白帝城,也就不足为奇了!

l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如果换诸葛亮征东吴,绝对不会像刘备那样一败涂地,而是会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一是隆中对决策,已坚定了诸葛亮东和北拒的大策略,诸葛亮时时刻刻都会清醒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东吴,东征东吴,也是无奈之举,如果造成魏吴联合,那是绝对不利于蜀汉的。二是诸葛亮用兵谨慎,熟悉排兵布阵,决不会像刘备那样把军队驻扎在山林之中,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因此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情况绝对不会发生。三是诸葛亮是战略大家,他明白战争也是为政治服务的,更何况蜀汉军千里远征不利久战了。蜀汉军经过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的锻炼,战斗力很强,在征东吴初期,吴军根本抵挡不住,孙权已派人向刘备表示愿意和解,但刘备没答应。如果换诸葛亮,一定会认真分析形势,正确权衡利弊,在适当条件下,一定会接受东吴和解建议,修复蜀吴关系,与东吴共分荆州之地,在达到既得利益后,诸葛亮就会退兵,派得力将军驻守要塞,与东吴和平相处。四是即使陆逊领兵出战,以诸葛亮的智慧,绝对不会让陆逊计谋得逞,形成双方持久对峙对哪一方都不利,最终两国还得向和解上走。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胜与败有时是会改变历史走向的。用对了人,战争就对我方有利,用不对人,战争就会影响我方前途命运。不然怎么会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呢?因此将领的好坏对敌我双方都是至关重要滴。聪明人不办傻事。由以上四点,如果诸葛亮征东吴,一定会为蜀汉带来莫大利益,为克复汉室打下良好基础😊。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假如诸葛亮伐吴,刘备守蜀汉还会惨败吗?

一但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彰武元年,也就是刘备称帝后得三个月,刘备举兵伐吴,三军即出,举国震动。东吴孙权,因惧怕刘备势力,再者说无端偷袭荆州,背信而杀关羽,也是理亏,于是派人向刘备言和,却被刘备严词拒绝,声称为兄弟报仇,至死方休。刘备军乘势沿江而下,水陆并进,势如破竹,连克东吴数十座城池。孙权启用陆逊为大都督,陆逊佯装败退,直到夷陵地区,吴军已经退无可退。蜀军便遭到了吴军疯狂抵抗陆逊更是用火攻破刘,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一败涂地,将士死伤十之八九,退守白帝城,不久便病逝。

刘备起兵前,诸葛亮赵云曾苦劝刘备,不要兴兵伐吴,应该北伐攻魏。刘备因替关羽报仇心切,并没有理睬,而对诸葛亮赵云等反对伐吴的官员一概不任用。刘备一意孤行,才导致夷陵大败,假如刘备守蜀汉,诸葛亮率军攻打东吴,还会如此惨败吗?笔者认为基本不会,以下做简要分析(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诸葛亮伐吴,不会冒进犯险。诸葛亮可谓是用兵如神,不打没把握的仗,会采取稳中求剩的选择。诸葛亮六次北伐,从未有过大败,曹魏当时的兵力远胜蜀军,而司马懿的军事韬略也远非陆逊可比,诸葛亮都没有惨败过,面对当时的东吴,加上刘备当时的兵力,诸葛亮不但不会惨败,相反还会大胜。诸葛亮求胜的法宝就是稳打稳扎,刘备军队势如破竹,孤军深入,岂能不败。

诸葛亮的用兵计策,远非刘备可比,而诸葛亮早已看出陆逊非等闲之辈,让刘备不要轻敌。刘备始终听不进去,正是刘备当时张扬狂妄的性格,让他看不清陆逊的用意,才会大败。诸葛亮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性格优势,都远胜刘备,如果换做诸葛亮伐吴,不会惨败。

其次诸葛亮不会像刘备那样,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不会让自己的军队变成愤军和骄军。刘备伐吴得目的是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无论这是否属实,刘备确实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从以下三点就可以看出,其一孙权提出交还荆州,交出凶手,罢兵言和,刘备不予理睬,如果换做诸葛亮就会考虑一下。其二孙权愿意让孙尚香回到刘备身边,刘备却说这也无法还关羽张飞的性命,为兄弟报仇,至死方休,让孙权洗干净脖子等着我。

其三诸葛瑾曾游说刘备,问他如果曹丕偷袭荆州怎么办,刘备居然回答,曹丕若敢来犯,我一并灭了他。有次足见,刘备已经杀红了眼,报仇心切,而张飞之子张苞,关羽之子关兴更是把蜀军变成了愤军,全军上下都失去了理性。

陆逊又采取了骄兵之计,故意节节败退,让刘备攻占城池,最后竟然让刘备自认为,蜀军战无不胜,不久便可以攻下整个东吴。常言道骄兵必败,最主要刘备军还是愤军,这严重蒙蔽了刘备的眼睛,才会有此大败。倘若诸葛亮讨伐东吴,就不会让蜀军变成骄兵,更能看出陆逊的意图,因此诸葛亮伐吴,不会惨败。

再次诸葛亮用兵如神,不会连营七百里。刘备在与吴军征战近一年后,次年六月,天气炎热,刘备便让蜀军沿江下寨,陆军更是在山林中下寨,目的就是为了避暑,就连水军也上岸避暑,于是蜀军几乎全在林子里面。军师马良将刘备的军队部署告诉诸葛亮后,诸葛亮大惊,是谁要主公这样安营扎寨的,可将其斩首,这是误国误主的策略。

马良却说这是主公自己的安排,诸葛亮仰天长叹,天要亡蜀汉。马良问原因,诸葛亮却说,夏季炎热,天气干燥,将士都在山林中,如果陆逊用火攻怎么办,难道主公忘记了赤壁之战了吗?马良要赶回去告诉刘备,诸葛亮只说来不及了,数日之后,主公的败报必到。果不其然,几天后,刘备就被火烧连营。

由此可见诸葛亮又先见之明,如果诸葛亮伐吴,他绝对不会让军队在山林中安营寨,更不会连营七百里,因为诸葛亮也曾感叹:岂有连营七百里,能拒敌的。由此可见刘备在军事策略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而诸葛亮伐吴,绝对不会给陆逊留下用火攻的机会,更不会惨败。

你是如何看待夷陵之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