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晋阳,在历史上是许多王朝的龙兴之地。

可是,对当时的赵国来说,长期定都晋阳,却不合适。

而邯郸,更利于赵国在中原站稳脚跟,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赵国定都晋阳的弊端

历代不乏从晋阳出发,成就大业的政权。

煌煌大唐,正是从此开创三百年盛世。

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无不是立足于此,开创大业。

晋阳之所以成为龙兴之地,在于以他为中心,地方政权往往可以南阻大河、依太行吕梁之险,“表里山河”,进退自如。

晋阳,也是赵国起家的地方。

可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定都晋阳的赵国,却吃了不少亏。

一方面,南面过雀鼠谷,就是魏国都城安邑。赵国根本无法凭此向南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为韩、魏所阻,赵远离中原,在三家联合作战中,往往为韩魏作嫁衣,分不到什么土地。

同时,由于赵内乱不休。久在晋阳附近的赵公子势力强大,对赵君的统治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因此,在经略代地后,赵国继续都于晋阳,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在经略代地后,赵开始把政治中心迁移到太行山以东的中牟、邯郸,寻求发展机会。

定都中牟

赵国先是迁都中牟,企图像周、卫发展。

战果不错,赵一度攻取卫国许多领土。

可是,卫国称臣于魏。在魏的干涉下,赵国一度十分被动。

尤其在魏国设立邺后,赵国更加尴尬了。

中牟,几乎陷入魏、卫、的包围中。

迁都邯郸

迁都邯郸,对赵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邯郸,附近的安阳、朝歌,是古代夏、商古都所在。该地人口密集、农业经济极为发达,无论政治位置、经济位置,均十分重要。(直到东汉,邯郸地位才渐被邺取代)

定都于此,可以扩大赵国政治影响力、经济势力。

赵国借此,可以摆脱魏国的影响,更多的参与中原事务,成为中原大国。

当然,战国时期,黄河尚经邯郸。当时的邯郸,有黄河、彰河环绕,也不容易攻取。

今天的邯郸,也是河网纵横,战国时期,黄河干流从此过,水系更加复杂。同时,以邯郸为依托,赵国可以经略中山等地,扩张疆土。

总的来说,赵国几次迁都,反应出赵国在历史上的几个历史阶段。

定都晋阳,经略代,拓展疆土。但是,继续向北发展空间有限,远离中原,经济、政治上不划算。

迁都中牟,是为了更好的参与中原事务,寻求发展机会。但是,过于偏激,终陷入被动。

迁都邯郸,算是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可以尽可能摆脱魏国的制约,寻找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赵国历史上一共有三个国都,分别是现在的山西太原、河南鹤壁、河北邯郸。

三家分晋前,赵国最早的国都定在太原。当时选太原为首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太原盆地物产丰富,农、牧业发达,在太原建城,可以就地取材,建立后勤基地。

二是太原的军事意义非凡。太原的东西南三面都有大山,建都于此,赵国对三晋大地握有居高临下的攻掠主动权。

另外赵国南面是魏、秦、韩三国。赵国在南面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赵国与其过早到南面与群雄厮杀,不如先向北发展,在解除林胡和楼烦两个游牧部落的威胁后,再向南到中原扩张。

而太原因为地缘优势,也就成为了赵国早期最理想的定都点。(有物资生产能力,并且地理相对靠北)

既然太原有两大好处,后来赵国为什么要迁都到中牟(鹤壁)呢?

也是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内乱。赵家的第十一代家主赵简子认为太子赵伯鲁不行,为了赵氏的未来,他就将大位传给了聪慧的庶子赵襄子。赵襄子后来对这件事很愧疚,在选定继承人时,就把大位又传回了赵伯鲁的孙子赵浣。

可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对此很不满,于是他在赵襄子死后,就自立为王,将赵浣流放。

赵桓子死后,将大位传给了儿子。但赵家宗室认为赵桓子的王位是篡来的,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于是宗室就合谋联手杀死了赵桓子之的儿子,再迎回赵浣。赵浣也因此继位,是为赵氏第十四代主君赵献侯。

赵献侯继位后,忌惮赵襄子和赵桓子残余势力的影响力。为了摆脱掣肘,他便动了迁都的念头。

第二是赵献侯继位后,魏国强势崛起,与韩国瓜分河南,不仅把赵国排斥出了河南,并且对赵国在河北的地盘产生了威胁。赵献侯也有向中原扩张的雄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赵国的大国地位。

为了避免赵国被魏国占便宜,赵献侯便将都城从太原迁到了河南中牟。(河南鹤壁)

迁都中牟后,事实证明,赵献侯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后来魏国灭了中山国,而且由于李悝变法,魏国实力大增,对赵国在河北的地盘造成了实质性威胁。是时,如果赵国的都城仍然定在晋阳,赵国在河北的地盘可能都会丢。而因为有中牟这座横亘黄河中下游的“铁闸”,赵国也就保住了河北的地盘。

另一方面,中牟离中原近,本身也具有攻掠意义。赵献侯之子赵烈侯在位期间,以中牟为根据地,连续联合魏、韩打赢齐国,使得赵国声势大振,抢了不少地盘。

当然,定都中牟也有劣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烈侯的儿子赵敬侯在位时,便把首都从中牟又迁到了邯郸。

什么原因呢?也是两点。

第一也是因为内乱。赵烈侯临时前,立了自己的儿子赵章为太子。可赵烈侯去世后,群臣因嫌弃赵章年龄太小,就改立了赵烈侯的弟弟为国君,是为赵武公。

赵武公在十三年后去世,赵章再度被群臣拥立为国君,是为赵敬侯。

赵敬侯继位后,40年前的一幕再度重演,赵武公的儿子公子朝不服,起兵作乱。赵敬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击败叛乱后,考虑到赵武公和公子朝的残余势力影响,便动了迁都的想法。

第二是当时魏国国力持续上升,成为了战国初期的一霸,为了挤压赵国,魏文侯故意在中牟附近设立多个据点。赵敬侯不仅南扩无门,继续待在中牟,反而还有被魏国包饺子的可能性。于是他就干脆把国都从中牟搬到了邯郸。

国都搬到邯郸,对于赵国来说有三点好处。

一是邯郸地处沁河冲积扇的中心,地势比较平坦,土地非常肥沃。并且,邯郸附近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此地建都,不愁物资方面的问题。

二是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交通便利。再加上邯郸的物产丰富,这也使得邯郸在当时是“即便我自己不要,也不给留给你”的北方军事重镇。赵国既想保邯郸,又想攻掠中原,最优解就是把国都迁到邯郸。

第三,赵国一直想吞并中山国(战国初期被魏国吞并,后又复国),邯郸相比于晋阳和中牟更利于赵国北上消灭中山国。

后来魏国在秦国的打击下,国力日衰,赵国趁机吞并魏国在山西、河北的插花地,又顺带灭了中山国。到赵武灵王在位时,一统河北。赵国也成为仅次于秦国的战国中后期第二强国。(太原的地理位置太偏,赵国如果一直以太原为都,就不会有后来一统河东、河北的成就了)

总的来说。赵国的国都并不是从晋阳直接迁到邯郸。正确的顺序是从晋阳迁到中牟,再从中牟迁到邯郸。这两次迁都,基本上代表了赵国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战略。太原的地理位置当然也不差,但对于赵国君臣而言,迁都到邯郸显然更有发展空间。

另外,经常有人说赵国迁都邯郸是因为要躲避秦国的锋芒。但其实赵国迁都时,秦国并没有崛起。“避秦”这一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战国定都,一定要考虑军事。所以,赵国自然会从军事角度来考虑定都的问题。但考虑的出发点,却不一定是安全。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战国是一个大争之世。赵国一直争心满满。比之安全,赵国更关注对外扩张。而定都的问题,则直接决定了对外扩张的方向。

所以,定都晋阳还是定都邯郸,不能只用安全解释,还需要结合战国大势和赵国战略。

首先说晋阳

晋阳未必是赵国定都的首选之地,但肯定是重要的后方根据地。从尹铎治晋阳之事,就能看出赵氏家族对晋阳的重视。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没有受命即赴任、赴任即执行,而是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赵简子对晋阳的定位。

“以为茧丝”,就是把晋阳当成会吐丝的蚕。蚕是不是开心,不重要;吐出多少丝,才重要。所以,“以为茧丝”的治理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压榨晋阳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晋阳当成赵家的摇钱树。

“抑为保障”,保障的本义是堡垒,意思是把晋阳当成赵家的堡垒来治理。堡垒的治理模式,与茧丝的治理模式,完全不同。不仅要在晋阳加固防御,而且还要善待和团结晋阳百姓。简单说,就是把晋阳打造成老赵家的后方根据地。

这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才能团结晋阳百姓?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再高、池再深、兵革再利、米粟再多,甚至山川再险,也没用。关键的因素是人。所以,继董安于担任晋阳宰的尹铎,必须为老赵家团结晋阳百姓。

办法早就有了,不需要尹铎去发明创新。那就是“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于是,“尹铎损其户数”。征税是以户为单位的。而“损其户数”,就相当于给晋阳百姓减税了。这就是财散则民聚。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赵简子的意思是说:家族一旦有难,不要因为尹铎年轻就轻视他,也不要因为晋阳太远就忽视它。所以,智瑶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无恤的时候,赵无恤在长子、晋阳和邯郸之间,果断地选择了晋阳。

晋阳百姓与赵氏家族同仇敌忾,足足坚守了三年时间。这足以说明老赵家对晋阳根据地的经营非常成功。后来,赵无恤联合韩魏两家,在晋阳城下,一战灭智瑶,玩了一个逆袭大反转。

所以,在三家分晋前后,晋阳一直是赵世家的根据地,也就是赵国的首都。

晋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太原的古称晋阳。自古至今,山西太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原因有二:

首先,山西内部沟壑纵横,而晋阳位于山西中北部的太原盆地。北依雁门山脉遥望大同、南凭上党高地威吓天下,西跨黄河联通关中、东出井陉直下河北。这就是晋阳的地利。

其次,山西地区宜耕宜牧,发达的农耕提供了足够多的粮食,丰美的牧场提供了足够多的战马。赵武灵王之所以能搞胡服骑射,就是因为赵国占着山西。这就是晋阳的天时。

天时和地利都是客观因素。主观努力很重要,但主观努力需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所以,晋阳对于赵世家和赵战国都非常重要。

其次说中牟

但是,赵国为什么要放弃晋阳呢?

因为内乱了。

赵无恤死后,并没有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哥哥赵伯鲁的儿子赵浣。但是,赵无恤的弟弟赵桓子(取《史记》的关系说法),于是出兵赶跑了赵浣,自己当上了赵家族长(这时候还没有三晋分晋,没有赵战国)。

坏人活千年,但赵桓子这个坏人在篡位一年后就死了,算是一个现世报。因为当族长的时间太短,所以赵桓子的威信远不及赵襄子。于是,族人就杀掉了赵桓子的儿子,迎回赵襄子指定的继承人赵浣。赵浣,就是后来的赵献子或赵献侯(简子、襄子、桓子、献子,都是这些人的死后谥号)。

赵献子死后,儿子赵籍继位,也就赵烈侯。到赵籍这里,就要称侯了,因为赵世家变成了赵战国。即: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而就在这一通乱局的过程中,赵桓子将赵家的后方总根据地从晋阳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也有说是赵献子的。所以,迁都时间,最好取个约数。时间是公元前425年,但到底是小人赵桓子操刀还是君子赵献子操刀,只能人云亦云了。

而迁都中牟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赵家内乱。这种事以后还会发生,老赵家的内斗比外战厉害多了。赵桓子干了不是人的事,所以有迁都的需要;赵献子忌惮赵桓子一系,也有迁都的需要。最后,晋阳这地方,谁也不敢呆。

二是战国争霸。晋阳之战后,三家分晋已成事实,赵家基本成了赵国。于是,赵国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会是“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而是要对外扩张、战国争霸。战国就要干战国的事情。所以,中牟成了赵家与魏家、卫国和齐国的矛盾交织地带。

都城是什么?对国家来说,是堡垒根据地;对军队来说,是作战指挥部。

既然是作战指挥部,迁都就不能只考虑安全,还要考虑怎么高效率地指挥军队和对外扩张。

进取型的迁都,就要把国都迁徙到对外扩张的方向上。比如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首都从栎阳迁到咸阳。因为秦国此时的战略意图是东出天下。赵国也是这个套路。如果要逐鹿中原,那就必须迁都。继续呆在太行山里,河北这个地方就会被魏国、齐国给蚕食掉。

当然也有收缩性迁都,这时候就要考虑安全了。而最直接的安全,便是拉开足够的距离,给对手的进攻制造障碍。所以,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就是避开秦国的军事压力。秦军一个冲锋,就干到自家首都,这谁也受不了。但是,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所以,进取与收缩,也堪怎么说。魏国迁都大梁,实际上也是一种进取。进取的方向是中原,而不是河西以及秦国。

第三说邯郸

迁都邯郸,还是因为内乱。

赵国的这个内乱从来不断。这就导致赵国的编年跟着一起乱。在赵烈侯死后,是其弟赵武侯继位,当政13年。但,这个赵武侯要存疑,有没有这一代不好说。

接下来是赵敬侯。赵敬侯是赵烈侯之子,刚刚继位,就遭遇了公子朝叛乱。

这个公子朝按照通行记载是赵武侯的儿子。但赵武侯去世后,国人拥立了赵烈侯的儿子。所以,这又是一起继位之争,与赵襄子之后的局面如出一辙。

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但是,这一次内乱,折腾出来的动静实在太大。因为魏国武装干涉了,公子朝得到了魏国的支持。公元前387年 ,公子朝叛乱;公元前386年,公子朝联合魏国的军队,袭击邯郸。

叛乱失败之后,公子朝逃到了魏国。这相当于魏国捏住了赵国的软肋,随时都能派出军队帮着赵国换个君主。这个危险实在太大。

而在公子朝叛乱的过程中,中牟的弱点也暴露出来。

中牟确实可以作为赵国逐鹿中原的作战指挥部。但是,中牟距离魏国太近,中间没有纵深。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第一个崛起。所以,赵国朝堂就在魏国的眼皮低下,魏国大军随时都能灭了赵国。

所以,在公子朝叛乱的当年,赵敬侯就已经迁都邯郸。所以,才有第二年,公子朝带领魏国军队袭击邯郸的事情。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

邯郸位于中牟以北偏东的方向,距离大约250公里。收缩性迁都主要考虑安全。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山川之险都比不上拉开距离的作用,更直接。所以,赵国迁都邯郸,就相当于在赵魏之间拉开了战略纵深。

赵魏争霸,为什么是赵国迁都而不是魏国迁都?

一个原因是魏国有公子朝这个筹码,分分钟就能把赵敬侯换掉;另一个原因是打不过,魏国第一个崛起,赵国完全不是对手。

即便赵国迁都邯郸,魏国也没让赵国消停。原因就是实力不允许。魏国的崛起速度太快、实力太强。即便赶上一个魏惠王死命折腾,也能吊打赵国。

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把赵国都城邯郸给包围了。之后就是孙膑出场,搞了一场围魏救赵。但是,围魏救赵有bug。

围魏是事实,桂陵之战还让魏军一败涂地。“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但救赵不是事实。因为魏军是攻破邯郸之后,才回过头来对战齐军的。在“六国年表”中,魏国和赵国的年表叙事中都认可了这一点,即“魏拔邯郸”。

公元前351年,“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到这个时候,魏赵签订漳水之盟后,魏国才把邯郸还给赵国。所以,邯郸作为赵国的国都并不安全。

赵国邯郸和魏国大梁之间,相距200多公里,隔了一道黄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距离是足够了。但魏国的实力太强,中间除了了黄河,魏国打赵国完全没障碍。所以,魏国占了邯郸之后,就可以逐鹿河北了,把赵国彻底赶回山西晋阳老家。但是,魏国为什么“归赵邯郸”了?

因为秦国。

秦国正值商鞅变法的高峰期,实力剧增。秦军已经拿下了魏国旧都安邑,接着继续东进,拿下固阳。中原的头号强国魏国,遭遇到了真正的威胁。所以,逐鹿中原就要告一段落。

同时,秦国不仅打魏国,而且连赵国也一起打。公元351年,也就是魏赵漳水之盟的同一年,秦国还攻打了赵国的北蔺。北蔺位于今天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临黄河,是赵国的西边要塞。所以,赵国也面临了来自秦国的压力。

有个曹操在,孙刘才能联合。这时候,秦国就是曹操,魏赵就是孙刘。所以,魏国才会拿出足够大的诚意,把新打下来的邯郸还给了赵国。这就相当于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

最后说赵国为什么一直定都邯郸

自赵敬侯迁都邯郸之后,邯郸一直是赵国首都,历经八代君主、长达158年。但是,之前已经说了,邯郸并不安全。魏国一个冲锋就能包围邯郸,再一努力就能攻占邯郸。

那么,赵国为什么一直定都邯郸呢?

一个原因是魏国的实力下降了。

齐国搞了一次围魏救赵,又搞了一次围魏救韩。桂陵之战再加一次马陵之战,魏国已经被魏惠王给折腾废了。所以,邯郸自然安全了。

不是还有齐国吗?齐国也是大国。但齐国一直折腾燕国,基本没空折腾赵国。战国不是一个你打我然后我就打你的乱战,而是你打他然后我才打你的乱战。

前面的叙述已经展开了这个逻辑。魏国打赵国,赵国完全打不过;但是,齐国却打魏国了,非但齐国打魏国,楚国也来凑热闹,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这两个还不是最嚣张的,最嚣张的是秦国。秦国不仅打魏国,而且还打赵国。

后来的围魏救韩也是这个套路:魏国打韩国,韩国完全打不过;但是,齐国接着打魏国,马陵之战直接把魏国干废了。

另一个原因是赵国的进取方向。

魏国之所以迁都大梁,是因为秦国的东出。简单说就是魏国打不过秦国,所以向东迁都了。但是,魏国为什么没有继承吴起的良好开局,吴起已经取了河西之地,被任命为西河守。这时候,魏国完全可以向西捅死秦国。魏国为什么没有这么干?

当时的秦国就是一块鸟不拉屎的地方。打仗是为了拿到城池、赚取收益,魏国死命打秦国,就是只赔钱、不赚钱。

关键是中原才能逐鹿。

秦国一定要东出天下。因为只有东出,才能逐鹿中原,才能成就秦国的大国梦。秦国为什么不从陕西往甘肃打,提前开疆河西走廊。一个是因为没钱,搞几个胡人部落能赚多少钱?另一个最重要,那就是没名。要提高知名度,就要融入国际社会。而当时的国际社会只能是中原,既不可能是甘肃也不可能是山西。

所以,魏国迁都大梁的战略意图,也就清楚了。秦国给不给战略压力,它都要向东发展。只有这么玩,才能既有钱又有名。魏国就是把秦国折腾死了,也成不了中原霸主。

魏国是如此,秦国是如此,韩国也是如此。

先是从山西平阳迁都到了河南宜阳,这肯定是奔着攻灭郑国去的。而攻灭郑国之后,则直接迁都到了郑国的首都,即新郑。韩国只有一路向东,才能在国际社会刷存在感。

燕国呢?燕国这家伙两面出击,东面折腾齐国、西面折腾赵国。

燕国的存在感太低,始终无法融入国际社会。所以,燕国只能死命往南推进。但是,一推进就撞到了齐国和赵国这两只大老虎。燕国肯定打不过。打不过,燕国就不打了吗?然后,燕国回头去折腾北方胡人了吗?并没有,打不过也得打,否则呆在北边只能孤独寂寞冷。为了向南推进,燕国都把自己打成了当时的国际玩笑。

楚国自然更要如此。

呆在荆楚之地,都不用辛苦种地,楚国人民靠采集都能活。但是,满足了大白馒头的生活,就一定要追求奔着自我实现去努力。所以,楚国打起中原诸侯才会特别狠。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小诸侯,基本都被楚国干废了。原因就是这帮家伙挡路了。不干掉它们,楚国就无法到国际社会扬威立万。

魏国、秦国、韩国、燕国、楚国,都是这个套路,即积极进取地参与中原争霸。赵国自然不可能看破红尘、优哉游哉。它也要积极进取地参与中原争霸。所以,赵国一定要定都邯郸,而不会还都晋阳。

晋阳,即便再山河之险,却成就不了赵国的雄风万丈。邯郸,即便无险可守,却支持了赵国的争心满满。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我字多,看我!晋阳—中牟—邯郸,从赵国的迁都史,看赵国的血泪史。

早在三家分晋之前,赵国还只是一个依附在晋国之下的大家族而已,虽然权力滔天但是远不足以跟其他国家抗衡,直到赵敬侯和其他两位君主瓜分了晋国之后才正式成为一个国家,同时也标志着进入到了战国时期。

赵国从初始的晋阳到后来的邯郸中间还经历了中牟,转移都城意味着劳民伤财,相当于将原有的根基放弃再到重新一个地方扎根,所以除了不出现什么危机情况是不会转移都城的,而赵国这三次转移我们也能看出赵国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

以晋阳为始

此时赵国还不能称之为赵国只能算是晋国下的一个小家族而已,晋阳也不能说是赵家的都城只能说是大本营,那么为何初始赵简子会将大本营建立在晋阳呢?有什么意义?

这是因为赵家在刚起步之初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而晋国中的其他大臣早已形成气候,赵家的突然出现肯定会遭到其他人的敌对,而如果想要在其他五大上卿中活下来肯定要选择一个有着地理优势的地方,不得不说赵简子的眼光非常的独到,最终选择了晋阳这个地方。

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在这个地方中没有什么其他地方的优势,就是在地理上完全占优,在晋阳可以让赵家处于一个居高临下的地位,所以其他人就算强攻最后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还有一点就是晋阳适合耕种,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家就可以安然在此发展,为后来的分晋打下了基础。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家现在实力还并不算得上强大,否则挑选地理位置也不会优先选择晋阳,并且在赵简子病逝之前还嘱咐自己的儿子,如果遇到什么不利,可退居到晋阳,可见晋阳的军事地位,也能看出此时的赵国并不算强大。

以中牟为中

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谨记其父的遗嘱,就一直在晋阳慢慢发展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直到赵襄子去世之后下一任当家的才将大本营迁至中牟,这又是赵国实力上的一次转变。

此时的赵国实力已经不弱,并且晋国已经有名无实已经被韩、赵、魏给瓜分了,但是瓜分下来的土地非常不利于赵国的发展,为何?因为韩和魏都处于中原地带,只有赵国是在中原以北,或者说已经不在中原了,而中原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赵国当然不想就此退出,但此时赵国的都城还是在晋阳,晋阳可保平安但是不利于发展,这怎么办?于是当时的国君就将都城从晋阳转移到了中牟,虽然未能进入中原,但却也是对中原虎视眈眈。

从这次迁都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时的赵国已然不再像当初那般弱小,已经有实力可以跟其他两个国家争地盘了,这说明赵国的实力再一次进行了蜕变。

以邯郸为末

第三次迁都已经是在赵敬侯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韩、赵、魏三国彻底瓜分了晋国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于是此时的赵国再定都于中牟已经有些不合适了。

从地理上讲

魏国可谓是天命之国,占据了最好的土地完全处于中原地区,所以说魏国是这三个国家中发展最好的一个,并且随着魏国的扩张已经将赵国三面包围,只剩下最后一面就彻底包围了,这是赵国的都城自然不会在如此危险的地方,所以自然要迁都;

从国家分布上讲

中牟虽然紧挨着中原但是赵国的大片土地是在中牟的后面,当初赵国以中牟为都城是在晋国还没有倒塌的前提下,这时候赵国还有机会收取中原的部分土地,但是现在晋国已经完全灭亡,赵国已经没有机会。

并且中牟还是位于赵国的最边缘,这样发号施令一个来回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现在需要为国家考虑自然需要选择一个位于中间的位置,便于发号施令和发展,而魏国实力强大,如果强行留在中牟,难免有被直攻都城的危险。

但是如果要是转移都城到晋阳,虽然都城得以安全,但是却十分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从对于国家发展来讲

此时的赵国已经是一个国家了,所以自然要为国家的发展所考虑,第一次确定大本营是为了自己可以延续下去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而第二次迁都则是为了占据更多的土地,因为此时的晋国大局还未定,所以还有机会,这就是中牟的作用,并不能给赵国带来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最终选择的邯郸则是最适合赵国发展的地方,虽然四周都是平原不利于防守,但是邯郸的经济水平却是赵国中最高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富国强兵,富国排在第一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早在赵襄子时期,赵襄子就曾想转移都城到邯郸,因为邯郸曾是殷商时期的商业中心,并且就算是在赵国之后,邯郸在中国历史上依旧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结语

可谓是不同时期的都城有着不同的使命,最弱的时候选择安全地带,实力强大之后自然要选择一个易于收取其他土地的地方,等国家稳定之后发展就是国家的首要选项了。

这三个不同时期的都城如果把顺序调换了那么赵国也必然不会长久,如果在早期就把都城建立在邯郸,那么恐怕就没有赵国这个国家了,同理,后期把都城建立在晋阳,虽然安全了但是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只能说是有害无益。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每一座都城可谓是赵国的成长史和血泪史。

(文中插图节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您对文青原创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先说邯郸并非无险可守,襄城—邯郸—邺城可以看作一体,南靠黄河,西倚太行,邺城从某方面来说可以看作邯郸的延续。直到580年,邺城被杨坚下令焚毁,才是去其战略意义。

杨坚为何焚毁邺城?还不是因为邺城是河北插入中原的一颗钉子:自邺城北可收河北,南可进中原,西可进山西,东可入山东。再加上邺城墙高城深,一旦被“歹人”占据,危害太大。

干脆,烧了完事。

选都城,可不能仅仅处于安全考虑,否则为何不找个山头?山头肯定易守难攻。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换句话说,都城权贵最多、最有钱、最强。

都城具有天然“吸引人力”的功能,所以都城在古代一般都是人口最多的城池。可以参考今天的北上广。

唐宋以前,都城表示己方的战略核心,而迁都表示战略转移。

秦国九次迁都,一次次都是向东迁徙,为的是离中原更近一些。战国也是。

晋阳离中原太远,不符合赵国战略发展,只能想法向中原迁徙,把人口、财富、军事力量往中原方向带,好让赵国更容易参与到争夺天下的战争中。

关中确实有天险防守,可唐宋后逐步放弃关中,为何?养不起人啊。

隋朝定都关中,可隋炀帝没事就往洛阳跑,唐朝也是。宋朝结束五代后干脆定都开封(开封在五代就已经作为都城了),都不愿去关中,为何?关中运粮太难。

都城人口多,消耗就大,古代运输条件低,粮食运输效率太差。洛阳守着黄河,可以将河北、山东、乃至南方的粮食通过黄河运到洛阳,大大缓解人口压力。

但洛阳比不上开封,开封水系更发达,南方的粮食更容易运到。所以选择开封为都城完全没问题。

宋朝徽钦二帝被俘虏,不是开封问题,而是宋朝不打而降。扯远了,就这吧。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

一说到赵国,很多人都会想起邯郸学步这个成语。邯郸作为赵国的首都见证了赵国的崛起、强盛、衰弱以及最后的灭亡。可以说,邯郸就是赵国百年历史的一个展示的窗口。其实这个窗口最初并不在邯郸,而是在晋阳(今太原)。

赵国成为诸侯国后,其统治的核心在山西,首都自然而然坐落在晋阳。当时的晋阳坐拥汾河谷地,物产丰富,农、牧业发达,在太原建城,可以就地取材,建立后勤基地。除此之外晋阳的军事意义非凡,它东西南三面都有大山,建都于此,赵国对三晋大地握有居高临下的攻掠主动权。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晋阳的地理优势日渐被削弱,主要是因为三晋之间的领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着变化。为了能够在三晋的争斗当中抢占先机,赵国将国都迁到了河南中牟。不久之后,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将国都迁移到了邯郸,自此赵国的国都再也没发生过迁移。

几度迁都,邯郸是凭借什么样的优势常坐国都这边交椅呢?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不管是晋阳,还是中牟都有着肥沃的土地、发达的农业。邯郸也不例外,当时的邯郸位于滏阳河支流沁河与渚河的冲击扇区中心,地面和地下水源也比较丰沛。丰富的水资源为邯郸城市聚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地理上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可以提供各种手工业和农业产品,提供各种商业服务,保证有充足的物质供应。

除此之外邯郸附近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今河北武安境内的磁山山头呈赭色,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山,红山矿、矿山村矿、凤凰山矿也都是邯郸著名的铁矿。这些铁矿资源为邯郸后来发展成为与宛、临淄一样享有盛名的冶铁名都和手工业中心创造了条件。

其二,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捷的交通

战国时期,邯郸在沟通南北各国的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史记》中曾有明确的描述:“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邯郸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大道以西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峻岭,以东是河流纵横的平原,间有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的低地。当时的南北大道是沟通南北的唯一通道,正因如此邯郸的交通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再后来,太行地区的山地道路逐渐开发起来,太行山脉原有几条天然峡谷被开辟出穿越山间的“陉道”,形成了著名的“太行八陉”。邯郸正好处于滏口陉和南北大道的交汇点上,滏口陉位于邯郸西南的石鼓山下,因是滏阳河的上源而得名。从滏口陉往西,可以到达上党地区和三晋腹地,往东可以争霸中原。

其三,与时俱进的国家战略

前文提到,赵国不断换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国家的战略。早在春秋末年,赵国还只是卿大夫的时候,便依托于晋阳,对其他五卿加以防备。到了战国时期,晋国的六卿只剩下三卿。不仅如此,赵、魏、韩三家还将晋国给瓜分了。瓜分之后,三国领土犬牙交错,此时的晋阳偏居西北,不利于赵国与魏国、韩国争夺地盘。

为此赵国将国都迁到了河南的中牟,欲与韩、魏两国逐鹿中原。奈何此时魏国实力过于强大,赵国在中原讨不到好处。不久之后,赵国就把目标放到了中山国这块肥肉上。为此赵王又将国都迁移到了邯郸,以筹备灭中山国的计划。需要说明的是迁都邯郸并不大代表赵国放弃了逐鹿中原的想法,当时中牟太靠近魏国边境,在魏强赵弱的情况下,中牟很容易被魏国给包围。定都中牟,不仅不能够逐鹿中原,反而还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相反邯郸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与中原不远不近,进可攻退可守。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定都邯郸还有一些历史原因。赵国的王位传承曾经经历了大小宗的变化,当时的赵王赵烈侯临死前,立了自己的儿子赵章为太子。可赵烈侯去世后,群臣因嫌弃赵章年龄太小,就改立了赵烈侯的弟弟为国君,是为赵武公。赵武公在十三年后去世,赵章再度被群臣拥立为国君,是为赵敬侯。赵敬侯继位后,赵武公的儿子公子朝不服,起兵作乱。赵敬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击败叛乱后,考虑到赵武公和公子朝的残余势力影响,再加上中牟已经不再适合赵国的国家战略,于是便将国都迁到了邯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