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后来为何不愿再追随故主马超?是因为马超的人品不行吗?
马超、庞德的分道扬镳,只是因为他们被命运的大浪冲散了而已,与各自的人品无关。
庞德与马超:两个被命运大浪打散的男人。庞德,跟随马腾父子多年。
每战,常陷阵却敌,勇冠腾军。——《三国志.庞德传》庞德和马超一起在渭南大战曹操。渭南大败后,又逃到了汉阳,保冀城。再次失败后,庞德又随马超一起投奔张鲁。
可以说,庞德和马超一起,经历了大风大浪。
庞德跟着马超,一起风光,一起奔波,甚至破产后一起投新老板。
可谓不离不弃。
可是,在命运的大浪中,两位男人还是无奈地分开了。
马超遭到张鲁猜忌,前往投奔刘备。由于形势紧张,马超走时,连自己的老婆和仅存的儿子杨秋都没有带上。
可以说,这次分离,怪不得马超。人家连自己仅存的儿子马秋都没带出来。(后来曹操让张鲁把马秋杀了)
也怪不得庞德。此时的庞德已经拖家带口,一大家子了,而张鲁也不会像小说中的曹孟德豁达大度,庞德真没办法像小说中的关云长一样千里走单骑去找马超了。
小说之所以美好,在于超脱出现实。
现实之所以残酷,在于无法超脱,有许多的不得已。
现实就是如此,无关人品。
庞德从未背叛过任何一个主公在跟随张鲁后,庞德依然尽到了全力。
与演义中被曹操智擒、降服不同,庞德始终没有背弃张鲁。
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三国志.庞德传》。庞德是在曹操平定汉中后,跟着张鲁集团一起投降了曹操。
庞德投奔张鲁,是跟着故主马超一起投奔的;庞德投奔曹操,是跟着故主张鲁一起投奔的。
忠臣不事二主。
这是多么理想的情怀。
现实是:就算庞德抱定忠臣不是二主的念头。他的主公每次都投降了···
庞德虽然先后侍奉三家主公,却从未背叛过任何一个主公。
所以,当庞德被俘时,他不愿投降刘备,只是在延续了自己坚守了一生的忠诚!
岁月的痕迹,让两人都变了模样庞德跟随曹操后,他确实遭到过怀疑。
但是,几乎没有人把这种怀疑和马超联系起来。
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大家怀疑庞德,主要是怀疑庞德的哥哥在汉中。
同样,关羽劝降时,也没有提马超。
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焉?看来,大家都没有把故主马超纳入庞德归属的考虑范围。
这倒不完全是因为马超现在是刘备的打工仔了。关羽离开曹操回归刘备时,刘备也在袁绍帐下呀。
最重要的是:马超已经不是以前的马超了。
马超在刘备帐下小心翼翼,甚至把吐槽的彭漾供给刘备。
这样的马超,庞德回去找他一起受气干啥呢?
庞德也不再是以前的庞德了。
到曹操帐下后,庞德得到重用。如今的他,已经是张口闭口“我受国恩,义在效死”了。
马超、庞德,都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他们已经不可能再续前缘了。
总的来说,马超与庞德的分道扬镳,只是被命运大浪无情打散了而已。
这就是现实的力量,与人品无关。
“桃园三结义”、“降汉不降曹”之所以成为人人传诵的故事,是因为这些故事实在太难得太难得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或许不应沉醉于小说所赋予的美好。
唯有把握现实,做好本分,不辜负每一次信任与合作!
庞德后来为何不愿再追随故主马超?是因为马超的人品不行吗?
大凡人生于世都很自私,都有功利思想,都想让自己有个好前程,落得个富贵荣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如此方能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三国时期的庞德庞令明,先追随故主马超,后离开马超,投靠了曹操,违背了“忠臣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男”的祖训。虽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之说,然马氏对庞德有知遇之恩。当年庞德穷困潦倒投奔马腾,马腾好心收留,才使得庞德有了用武之地,因其跟随马氏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才得到了马腾的不断提拔重用,从一般兵卒,相继提拔为校尉、中郎将、都亭侯。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成事干一翻事业,不但他自己要有才能本事,更关键的是他能不能遇到有赏识提拔自己的贵人。很显然,庞德生命中的贵人就是马腾父子,正是马氏父子成就了庞德的名声地位。然而庞德却是个不知感恩戴德的人,最后竟投靠了马氏的仇人曹操,之所以会这样,在于庞德是个非常自私的势利眼小人。马超投靠汉中张鲁后,曹操征伐张鲁,张鲁难敌曹操,只好投降,马超因和曹操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就出逃益州,投靠了刘备。虽然马超有不顾父亲弟弟在朝,发动叛乱,致马腾及弟弟等家族二百余口被杀的惨祸,但马超一直都是把庞德作为心腹爱将善待重用的;作为庞德,即使对马超的不孝行为不满不屑,想离开马超,也不能去投靠有害死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恩人的仇人曹操。庞德不顾忠义毅然投靠曹操,正说明庞令明是个势利眼小人。在他看来,曹操当时是最有实力最能统一天下的人,刘备、孙权之辈都难成事,什么忠君忠主,什么道义诚信,什么以怨报德,在自己前途名利面前都不算什么。这从他能投降曹操,以后被关羽俘虏却不愿投降蜀汉更突显了他是势利眼小人。故主在蜀汉,他却宁死不愿归降,说明他一方面担心在曹魏的家人被害,另一方面更在于他根本就看不上蜀汉和故主。
庞德为了个人前途,毅然离弃旧主,是谓不忠;投靠害死恩人之人,以怨报德,是谓不义;唯个人前途名利是视,不辨是非曲直,争杀故主所在之国,是为不仁。如此不忠不义不仁之人,竟被一些人冠以“忠勇”,真是可笑至极!
庞德后来为何不愿再追随故主马超?是因为马超的人品不行吗?
《三国志》记载:庞德,字令明,南安郡狟道(今甘肃天水武山县)人。年轻时的庞德,曾担任郡吏州从事的小官职。汉献帝初平年间,庞德投奔到西凉太守马腾帐下,并跟随马腾攻伐叛乱的羌、氐胡族,屡建奇功,因此被攫升为校尉。
建安年间,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战大胜后乘势率军开至黎阳(今河南濬县),以讨伐袁绍子袁谭、袁尚;袁谭派郭援、高幹等率军攻打河东(今山西夏县);曹操遣钟繇率关中诸将前去征讨。
庞德跟随马腾之子马超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抵御郭援、高幹。庞德骁勇过人,担任前锋,率先进攻援、幹,不仅大破敌军,还亲自斩首郭援,因此立下大功,被晋封为中郎将,还被赐爵都亭侯。
黑山黄巾军首领张白骑(张晟)在弘农(今河南灵宝)作乱,马腾率庞德等将领前往讨伐,在东、西崤山之间(今河南洛宁、陕县、渑池交界处)一举击溃张白骑。
庞德武艺绝伦,勇冠三军,每战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锐不可挡,且能屡屡获胜,在马腾军中除马超外就属他最勇猛善战了。
后来,马腾攫拔他为卫尉,他却没有赴任,而是自愿留下来追随马超。庞德不仅有勇,而且善谋,经常出谋划策,是马超最信赖的左膀右臂,他对马超亦是忠心耿耿。
后来,马腾被曹操诛杀,并被夷三族,幸存的马超尽起西凉兵攻击曹操。
马超军在渭南被曹操击败,庞德跟随马超逃奔至汉阳(今甘肃甘谷县以东),据守冀城。
不久,势单力孤的马超又辗转逃往汉中(今陕西南郑以东)依附张鲁,庞德也随他一同前往。
后来,曹操亲率大军攻伐汉中,张鲁不敌,遂献汉中投降。马超不愿投降杀父仇人,遂逃往西川投奔刘备。不知为何,这一次庞德没有跟随马超入川,而是随众人一起归附了曹操。
爱才的曹操早就听说庞德能征善战,勇猛过人,立刻任命他为立义将军,并封他为关门亭侯,赐食邑三百户予他。
有人说,庞德在曹操率军取汉中时不愿与旧主马超同生死,共进退,而是投降了马超的死敌曹操,实属不忠不义的忤逆之举。明末清初的学者毛宗岗如此评价庞德:“其后既不肯背曹操而降关公(指关羽在襄樊战役中水淹七军,擒杀庞德一事),其初何以背马腾(超)而降曹操?故庞德之死,君子无取焉”。由此可见,毛宗岗对庞德是持否定态度的。
也有人说,庞德之所以不愿再追随旧主马超,是因为马超不讲原则和道义,人品龌龊,他是“背父叛君”、十恶不赦的坏人。这样的人怎么值得庞德执鞭坠镫,舍命追随?
据《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记载“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语在武纪。遂奔金城,为其将所杀。超据汉阳,腾坐夷三族 ”。
意思是马超、韩遂在建安十六年举兵造反,曹操率军大破西凉军,韩遂逃到金城,被其部将所杀,马超则据守汉阳(甘肃甘谷),其父马腾因儿子谋反遭株连,被曹操下令诛灭三族。
很明显,是因为马超扯旗造反在先,马腾遭连累被杀在后,是儿子铤而走险直接导致老子马腾被杀,还被灭三族。马氏一族数百口男女老幼,只有“祸首”马超和族弟马岱两人幸免罹难。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伦理孝道的族群,马超造朝廷的反,在传统观点看来就是叛君 ,他造反连累老父被杀,是背父,因此姜叙的老母亲曾指着马超的鼻子怒骂道:“你这个背父叛君的恶贼,天地岂能容你!你咋不早点死?竟然还有脸出来见人《三国志·魏书·杨阜传》”?!马超听后无言以对,只好保持沉默。
因此,以忠勇著称的庞德不屑于与这样的人为伍,这才在汉中被曹操攻占后毅然抛弃故主马超,弃暗投明,归附曹操。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庞德不愿追随马超而是投降曹操却有另一种说法。
马超兵败渭南后,庞德随其辗转投奔汉中张鲁。后来,刘备自荆州溯江西上攻伐益州(今四川),益州牧刘璋向张鲁求援,马超自告奋勇,率军前往葭萌关阻击刘备,刚好庞德患病不能随行,于是留在汉中调养。不久,马超居然归降了刘备。
曹操亲征汉中,张鲁命滞留在此的西凉猛将庞德出战。曹操对庞德之勇早有耳闻,想得到他。庞德果然剽悍,他接连与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四将单挑,毫无惧色,且越战越勇,逐一击退四将,曹操见其勇壮,大为激赏,发誓一定要招纳他为己效力。
谋士贾诩献计,重贿贪得无厌的杨松(张鲁帐下参谋),诬陷庞德私通曹营,张鲁大怒欲斩庞德。幸亏功曹阎圃极力劝谏,张鲁才改口道:“明日对阵,你若赢不了的话,就提头来见”。庞德百口莫辩,只得含恨退下。第二天,他与曹营悍将许褚厮杀,许褚诈败佯输,拍马而逃,庞德不疑有诈,紧追不舍,却掉入早已布好的陷阱中被曹军活捉。曹操亲自为他松绑,并好言相劝其归降,他痛恨张鲁不仁,遂归顺了曹操。
庞德归曹后屡立战功,濡须口之战击杀东吴名将陈武,汉中之战中又击败蜀国悍将魏延,救了曹操一命。
庞德为何不愿追随故主马超而是投降了曹操,个人觉得《三国志》里的记载更贴近历史事实。
后来,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由于彼时襄樊一带连续下了十几天暴雨,汉水猛涨,魏军缺少船只,于禁、庞德等人只好在河堤高处避水;关羽率水军前来攻打,庞德箭矢用尽,宁死不降,与蜀军短兵相接。然而水势愈发汹涌,魏将纷纷投降,庞德夺得一艘小船,准备返回曹仁大营,不幸水势太急,小船倾覆,庞德独自抱住船板顺水漂流,被关羽部将周仓擒住。见到关羽后,庞德傲然而立,拒不下跪。关羽劝道:“你哥哥现在汉中,我欣赏你的义烈,要拜你为大将,为何不早降呢” ?
庞德大骂关羽道:“小子,哪有投降将军?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刘备一庸才耳,那里是魏王对手?我宁做国家鬼,也不做贼人将” !关羽大怒,下令诛杀了庞德。曹操闻讯大恸,封其二子为列侯。曹丕上位后,又追谥庞德为壮侯。庞德子庞会非常勇毅果决,大有乃父风范,后官封中尉将军,随钟会、邓艾灭蜀,破成都后他为父报仇,将关羽的后人诛戮殆尽......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插图源自网络】
庞德后来为何不愿再追随故主马超?是因为马超的人品不行吗?
襄樊之战时,庞德被关羽俘虏后,之所以不愿意再追随故主马超,其实并不是因为马超人品不行,真正的原因很简单,关羽也是心知肚明的!
庞德
庞德原本是西凉马腾手下的猛将,凭借着出色的战绩,庞德早就是勇冠三军了。后来马腾想要养老过安生日子了,去往了许都,受到曹操的礼遇,军队则交给了儿子马超,庞德又开始跟随马超。再后来,庞德又跟随马超讨伐曹操,但最终遭到惨败。数年后,马超再次卷土重来,不过结果非常遗憾,马超又一次被打败了,而且他这一次败得非常惨,在凉州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最终只能灰溜溜的去投靠汉中张鲁了。
在马超的败亡途中,庞德并没有背弃马超,仍然安心侍奉在马超身边。不过后来马超投奔刘备时,却并没有带走庞德,把庞德留在了汉中张鲁处,让庞德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再后来,曹操打了过来,击败了张鲁,庞德又投靠了曹操。在曹操这里,庞德受到了比较好的待遇,于是便安心为曹操卖命。襄樊之战,庞德抬棺出战,想要为曹操击败关羽,解樊城之围,结果关羽实力逆天,竟然趁着发大水的时机进攻,成功的击败了于禁七军。
深受曹操器重的于禁,在这种危难关头,选择了投降投降关羽。而作为降将的庞德,却宁死不降,令人颇为疑惑!按理说庞德的旧主马超就在蜀汉,地位还非常高,庞德只要投降了关羽,肯定是能得到很高的待遇的,为啥他不投降呢?难不成他痛恨马超,觉得马超人品不行,不想再次跟随马超了?
事实上,根据庞德一生的经历来看,他之所以不愿意投降关羽,不愿再次追随故主马超,并不是因为马超的人品不行,而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庞德早就和马超分道扬镳了
马超兵败后,带着庞德一伙人来到汉中,但是后来他又发现张鲁成不了大事,便打算投奔刘备。
《三国志》:鲁不足与计事,内怀於邑,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
大家都知道,马超投奔刘备,并没有带上庞德,这是为何呢?演义中说当时的庞德正在生病,所以庞德没能带上他,可这种说法是真的吗?本文认为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庞德作为马超手下一等一的猛将,战斗力非常强,马超若是将他带入刘备麾下,必定会成为他的一大助力,要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超作为外来势力,要想在刘备麾下站稳脚跟,肯定需要帮手,所以站在马超的角度,肯定是想把庞德给带过去的。不过正史中,庞德确实没有跟马超去刘备处,这又是为何呢?
事实上,本文认为,马超出于自身的利益,肯定是想要拉拢庞德,将他带去刘备处的,但很可能庞德拒绝了马超!在庞德看来,当时的刘备、张鲁、曹操三人中,很明显曹操的实力更加强大,留在汉中等着曹操似乎更加符合他自己的利益。马超之所以要跑,是因为他和曹操有仇,曹操杀了马超父亲,但是庞德和曹操没有仇啊,他完全可以留下来归顺曹操。最终,马超和庞德没有谈拢,两人彻底分道扬镳!
关于马超在离开前曾找过庞德,但是庞德没有答应马超的说法,其实在三国志中曾有过暗示。当时庞德被俘虏,关羽曾想劝降他,说下了这么一段话。
《三国志》: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
关羽劝降,抛出了两个点,一个是庞德的哥哥在蜀汉,一个则是关羽打算重用庞德!仔细看看关羽说的这话,可完全没有提及马超的姓名哦,这就让人非常疑惑了,明明马超在蜀汉的地位更高,为啥关羽不抛出马超的名号来吸引庞德呢?很明显,因为关羽也知道,马超这个旧主,也是吸引不了庞德的!既然汉中分别时,马超和庞德已经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现在怎么可能还能用马超吸引到庞德呢?
庞德那么强的一员猛将,没有跟随马超投降,肯定会让刘备非常疑惑的,所以当初马超投降了刘备后,刘备肯定会询问庞德没来的原因,于是蜀汉军中便已经知道了马超和庞德分道扬镳的事实。既然当年在汉中,庞德和马超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此时他自然是不愿意再投降蜀汉,追随马超了。
二、庞德若投降,家人性命不保
庞德出征,家人可都在大后方,这种情况下,他怎么敢投降呢?如果庞德投降,他的家人势必会遭到清算,到时候他的妻子儿女都将因此遇害,庞德将变成孤家寡人!很多人会说,就算变成孤家寡人又如何,只要自己活着,在蜀汉能受到好的待遇,还是可以继续娶妻生子啊,照样可以传宗接代啊。
本质上讲,这种看法确实可行,但庞德是人啊,不是畜生,根本不可能做出这么绝情的事情。人都会被感情羁绊,这一辈子下来,总有一个人值得自己思念,你总会愿意为一个人付出所有,甚至性命!庞德是人,所以不可能置家人于不顾,不能只图自己的苟且偷生,毕竟没几个人能像马超那样,可以做到不顾父亲、族人的生死!
三、马超在蜀汉的待遇并不好
马超在三国也算是超级猛将了,曾把曹操打得丢盔弃甲,可是当马超投奔刘备后呢?战绩越来越少,似乎被雪藏了一样,虽然他官职高,但怎么看也像是个没有实权的人物,这种落差被庞德看在眼里,庞德会怎么想呢?
当年马超选择了刘备,结果成为了蜀汉的吉祥物,手上根本没有实权,而庞德投靠曹操后,却非常的受重视,还能够建功立业,两者相比,很明显庞德这边过得更好啊。既然马超投靠了刘备都过成了那样,那庞德投降关羽,能得到些什么呢?最多不过和马超一样,成为吉祥物,这在庞德看来,太不划算了。
结语
襄樊之战,庞德被关羽俘虏,却不愿投降关羽,不愿再追随故主马超,其实并不是因为马超的人品不行,而是因为他在汉中时,就已经和马超分道扬镳了,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且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庞德如果投降关羽,留在曹魏的妻子儿女会遭到杀戮,而投降后的庞德,似乎也并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多也不过是像马超一样当个吉祥物,这在庞德看来是非常不划算的。与其这样,那还不如一死,至少可以成全忠义的名声,让自己的家人获得荣耀,安全地生活下去!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庞德后来为何不愿再追随故主马超?是因为马超的人品不行吗?
在樊城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庞德、于禁被擒,于禁投降关羽,而庞德却宁死不降,最后被关羽所杀。有人会有一个疑问,庞德之前是有过投降的经历,他本是马超的部将,后来投降了曹操。既然可以投降曹操,庞德为什么不投降刘备呢?他的旧主马超不是投奔刘备了吗?他怎么不再去追随旧主呢?
下面,我略作分析:
其一,何为忠义的概念首先,我先来探讨一下,何为忠义?是否曾经背叛就不算忠义呢?
中国古代有两个重要的观念,第一个是“士为知己者死”,第二个是“不独君择臣,臣亦择君”。东汉初期的名将马援曾经是隗嚣的部将,后来他见到光武帝刘秀时,就说了一句:“不独君择臣,臣亦择君。”作为臣子,也有选择明主的自由。马援后来与隗嚣分道扬镳,但没有人说他是叛臣,就是因为他不是愚忠之人,只要自己选择的是明君,是知己者,为什么不能换个主公呢?
我认为庞德是个忠义之人,尽管他也投降过,但他并不是因为贪生怕死才投降曹操,而是因为认为曹操是个明主,而且曹操也是赏识自己。如果他仅仅是贪生怕死才投降,就算不得英雄好汉了。
其二,不是庞德抛弃马超,而是马超抛弃庞德马超败走凉州后,投奔汉中的张鲁。张鲁对马超的到来热烈欢迎,让他担任都讲祭酒。张鲁的汉中政权,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没有官职,只有类似于大祭司的“大祭酒”。
张鲁还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马超,亲上加亲。这时有人对张鲁说:“马超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还能爱别人么?”这里说的,是马超因背叛朝廷,导致作为人质的父亲被杀,族人被灭的惨剧。言下之意,谁跟他亲近谁倒霉,整个家族都死光了,就他没死。您想通过嫁女,让马超感激您,还是别做梦了。
同时,马超对张鲁也很失望。他原本想借助张鲁的力量,重新夺回凉州,岂料张鲁实力既不强,也没有雄心壮志。马超的到来,固然受到张鲁的礼遇,但也让汉中将领们羡慕嫉妒恨。特别是张鲁手下大将杨昂,更把马超当作眼中钉,肉中刺。
此时的马超有蛟龙困小池之慨叹,天地之大,何处才是他的栖身之地呢?
一个不速之客忽然来访,此人乃是刘备派来的说客李恢。李恢前来,是为了说服马超入蜀投奔刘备,马超听完后不由得怦然心动。不久后,他从武都悄悄逃往氐中,写了一封信给刘备,请求归降。
马超把部将庞德等人都丢在汉中,自己投奔刘备去了。因此,我们公正地说,是马超抛弃了庞德,而非庞德抛弃了马超。
其三,庞德似乎并未受马超重视在曹操与袁氏集团的战争中,马腾选择站在曹操一方,他派儿子马超、大将庞德率一万精兵,赶往平阳前线,协助曹军。此役庞德的表现非常出色,阵斩敌方主将郭援,抢下头功。后来庞德又追随马腾多次出征,以勇毅冠绝全军。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到了马超执掌权柄后,我们在史书里就看不到庞德的任何资料。似乎马超并未重用他,从关中之战到凉州之战,我未能找到有庞德作战的记录。我的看法,马超对庞德的重视程度,绝对不及其父马腾。甚至在马超出走汉中,投奔刘备时,也不曾与庞德打过招呼,而是自己悄悄走了。
庞德与马超同样,以武勇绝伦而著称。也可能是这个因素,马超或许有意压制他,因为当年平阳之战,庞德阵斩敌方主将,着实抢了风头,战功在马超之上,或许马超对此很不爽。就现有的史料看,我们没有发现马超重用庞德的证据。从“不独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角度说,马超并非一个好的主公。
其四,庞德算忠义之士吗?有人说,庞德虽然宁死不降关羽,但他曾投降曹操,算不上忠义之士。
从古人的标准来看,我认为庞德可以算忠义之士,为什么呢?
因为庞德在投降曹操时,其实算是自由人了。当时旧主马超自个跑去奔投刘备,把庞德丢在汉中。此时的庞德应该算是自由人,他可以重新选择主公。退一步说,庞德就算是张鲁的部下吧,张鲁都投降曹操了,他跟着归顺,实在也没有任何指责的理由。
什么叫不忠义呢?在古人看来,你背叛主公才算不忠不义,庞德有吗?没有。马超扔下他独自逃往刘备阵营时,主、臣关系就不存在了。而庞德在归顺曹操后,曹操就是他新的主公。而且曹操对庞德是很重用的,很信任的,这更让庞德知恩图报。因此,庞德被关羽俘虏后,宁死而不降,是真正的忠义之辈。
庞德后来为何不愿再追随故主马超?是因为马超的人品不行吗?
《三国演义》上为了刻画庞德的忠义形象,说他生病留在汉中,后随张鲁投降曹操;而在《三国志·庞德传》中,却并没有说庞德因病留在汉中,只是说:“……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曹操)定汉中,德随众降。”
显然,当时的庞德与马超之间应该产生了某些不为人知的嫌隙。否则,庞德为何不追随马超一同离开汉中,而是只有马岱跟随。
难道说,庞德人品也有问题,想来个“贤臣择主而事”,而非“忠臣不事二主”,还是看不上马超的人品这才无奈“变节”的?
但是,从庞德在襄樊之战的表现来看,妥妥的忠义化身,似乎并不是一个会轻易变节的人。结果,庞德确实投降了曹操。
对此,有人认为庞德和马超分开后,还没有来得及离开汉中去找投靠刘备的马超,曹操就攻占了汉中。所以,庞德想去追随马超也没有机会。难道真是这样吗?
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一月,马超投靠刘备;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一月,张鲁、庞德投降曹操。
也就是说,如果庞德真想去找马超,有近一年的时间,应该有大把的机会可以想法离开汉中前往西川。但是,庞德确实没有过离开汉中的举动。
那么,真相就是,庞德已经放弃了马超,不想再追随马超了。那么,这又是为何?
有人说,主要原因是马超的人品不行?但是,乱势枭雄,那一个不是心狠手辣、奸诈狡猾之辈,人品又好到了哪里去。对于这一点,相信身处乱势的庞德应该看得很清楚。再说,就算马超人品不好,但马超并没有做过对不住庞德的地方,也不应该是他放弃马超的理由。所以,庞德不愿再追随故主,应该和马超的人品没有关系。
那么,很有可能是庞德已认清跟着马超不会再有前途,而自己还想着干一番事业,这才生出了“变节”的想法。
理由一:据《魏略》记载,庞德随马腾的长子马超在平阳与郭援、高干对战时,就因斩杀郭援有功,被拜为中郎将,封都亭侯。但是,后来的形势却是一路急转直下,不要说建功立业,就连自己的性命都时常有不保的危险。
理由二:根据《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记载,从庞德的长子庞会第一次露面的时间推断,当时庞德死的时候,庞会应该很是年幼,极有可能是投降曹操后,才有的后人。也可以说,庞德在追随马超期间,马超的妻子被屠杀的同时,庞德的妻子也应该一同遇害。
再说,成年的庞德投靠马腾时,马超才有16岁。严格来说,马腾才是庞德的故主,而马超只是庞德追随的幼主,并且还将自己的大生都押在了马超的身上。结果,既看不到前途,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悲剧。
所以,就算庞德不愿追随马超,在节操上也是不亏的。作为马超来说,曹操与他可是有血海深仇,但是自己曾经的麾下却投降了自己的仇人,按理来说马超应该会非常恨庞德。但是,马超对此并没有任何的正面回应,也足以说明马超并不恨庞德的选择。
不过,从结果来看,庞德投降曹操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但自己死后在竹帛上留下了忠义美名,并进入了魏太祖庙,而且先是二子被曹操封为列侯,后来四子又被曹丕封为关内侯,可谓一门荣耀。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