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谁更厉害?
谁更有权谁厉害,谁更有能力爬上权力巅峰,谁厉害。从这两项看,张居正最厉害,明朝最大的权相,在历史上的权臣里面,张居正都是数得着的,毕竟能力强又遇到了小皇帝。
在嘉靖朝后期,也就是张居正刚刚踏上仕途的时候,夏言,严嵩,徐阶,先后担任首辅,隆庆帝时期,高拱又权倾朝野,但是这几个人把持朝政的时候,权柄远远不如张居正大,管理国家的能力,也远远不如张居正,只有高拱在隆庆帝时期表现的才干和能力能跟张居正比一比。
严嵩靠着一味的谄媚嘉靖帝,进入内阁,因此有“青词宰相”之称。虽然严嵩在内阁里是首辅,但是他知道,背后的次辅徐阶虽然整天小心翼翼,却也虎视眈眈。而且严嵩连揣摩圣意这种事,大部分还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做的。
严嵩虽然位居首辅二十年,但是他的能力除了谄媚嘉靖帝无出其右者,治理国家的能力上一点也没有。北边的鞑靼,俺答在嘉靖朝多次劫掠北方边境,甚至有一次打到北京城,严嵩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和谈就是和谈,以至于嘉靖帝杀了好几个大将。北方边境不稳定,明朝朝廷却没有办法,为何?没钱而已。嘉靖后期,有大将上疏说要率领十万大军,主动出击攻击鞑靼各部,把北方边境的形势从防守逆转过来。嘉靖帝一开始很高兴,觉得终于有人有勇气去干这件事了,但是没过几天就动摇了,因为没钱啊,这些大军一动,那就是无数白花花的银子,万一失败了,这个大窟窿很久都填不满。钱到哪里去了?藩王,东南抗倭,还有嘉靖帝本人大兴土木,盖了很多宫殿,严嵩管理下的官吏腐败。
严嵩渐渐老去,嘉靖帝也渐渐老去,他对严嵩也慢慢的失去耐心了,尤其是俺答围攻北京那次,把嘉靖帝吓得着实不轻,慢慢的嘉靖帝开始重用徐阶。徐阶这个人特别能忍,而且对严嵩也是一味地附和,不愿意针锋相对,但是他这个人是外圆内方,绵里藏针,张居正一开始就对徐阶的这种做法不理解,毕竟年轻,于是一气之下回家闲居好几年。后来张居正想明白了,在隆庆朝,面对高拱的跋扈,他就是学的徐阶,对高拱也是一面附和一面做国事,嘉靖帝后期到隆庆帝时期,明朝的内阁乱斗是最激烈的,主要是首辅和次辅之争。
徐阶斗倒了严嵩,高拱又斗徐阶,赵贞吉又斗高拱,以至于嘉靖帝不得不把李春芳陈以勤这种没什么能力的人摆在首辅的位置,目的就是不让内阁过度倾轧。
在这几个人里面,能干实事的人,有徐阶,高拱,张居正,但是真正在治理国家上有才干的是高拱和张居正,而气魄宏大手段多样方面,高拱又不如张居正。
高拱被徐阶斗倒过,于是回家赋闲,但是高拱这个人心胸说不上多么宽广,他比较记仇,在隆庆朝他重新进入内阁以后,还记着徐阶的仇,还一定要报这个仇。
高拱很有才华,面对北方鞑靼,他重用谭纶和戚继光,解决了北边的隐患,这跟严嵩徐阶的对比很鲜明。张居正在北边的政策,就是沿袭了高拱的做法。。但是高拱在内政和改革上,就不如张居正了,也怪隆庆帝当皇帝当的时间太短,要不然高拱把持朝政时间还会更长,也许在内政上他还能有一番作为。
例如隆庆四年,黄河决堤,搞得大运河没法从南面往京师运粮,所以他就提出重新打通胶莱河,胶莱河打通以后,运粮船就不用走大运河了,可以从南方沿海岸线到山东,然后从胶莱河到渤海,把粮食运到北京,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高拱解决实际问题是很有办法的。
但是他不像张居正那样敢大刀阔斧地改革,因为他的权柄不如万历时期张居正。
张居正碰上了一个小皇帝,这是他的运气,但是他在爬上首辅这个位置的过程中,不但学习徐阶的隐忍,明哲保身,而且学习高拱的能力,比如结交内监。高拱被斗倒以后,又能东山再起,内监陈洪就功不可没,他们算是联盟。张居正也有样学样,结交内监冯保。
隆庆朝,高拱非常跋扈,通过京察,撵走了好几个内阁辅臣,但是张居正就没事,这一点上他就是学的徐阶,小心翼翼,外圆内方。而且在高拱眼皮子底下,结交了不少边疆的大将。
除此之外,张居正做首辅的时候,推荐的内阁辅臣都是跟他辈分差很远的后辈,这让内阁里其他人没有能力挑战他的权威。明朝的内阁,很讲辈分,先考中进士的,就算年龄小,经验少,也得位置靠前。例如夏言第二次进内阁的时候,先前的首辅严嵩就得把首辅的位置让出来,因为夏言比严嵩中进士早,虽然严嵩年龄比夏言还大了两三岁。张居正做首辅,提拔进内阁的都是年轻的晚辈,能力差的晚辈,申时行虽然有这能力,但是中进士比张居正晚了十几年,完全没资历挑战首辅的位子。
张居正不断吸取别人的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接纳内监和边将,提拔年轻人到内阁,再加上是帝师,遇上一个小皇帝,从而成为明朝第一权相。比严嵩徐阶高拱几个人都要厉害。
明朝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谁更厉害?
孞广…:丿△‘:一辽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