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霍去病确实有“贵不省士”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得到将士们的拥戴了。

贵不省士的霍去病

《史记》记载,由于霍去病年少时就跟在汉武帝身边做侍中,很尊贵。所以不能体恤下属。霍去病外出征战时,汉武帝曾此给他数十车精肉,到他回来时,嫌车太重了,就把肉都丢了。而与此同时,许多士兵正在忍受饥饿!

此外,在塞外时,有些士卒饿得站都站不起来,却还要给霍去病修建踢蹴鞠的场地。

“事多此类”。类似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当然,题中所说的经常殴打士兵,就不知从是哪里看到的消息了)

可是,当时天下却没有人因此非议他。反倒是“为人仁善,以和柔自媚于上”的卫青,“然天下未有称者”,天下人都不怎么称赞。

这是为何呢?

其实,将士们是否拥戴你,关键不是看你自己生活作风如何,而是看跟着你,能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粮食,该管谁要?

对霍去病军来说,粮食,你不该找霍去病要!

霍去病作战,经常长途奔袭。“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这样的奔袭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下,你指望靠朝廷的粮车气喘吁吁地跟上来,那就要活该饿肚子!

霍去病军必须取食于敌,才可能轻装奇袭,才可能“绝大漠”,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的特点打击敌人!

办得到,自然有的吃。办不到···就算霍去病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你吃,也不够呀!

同样,我们有理由认为:至少在奔袭作战阶段,霍去病是要和将士们同甘共苦的。

毕竟:这样的奔袭,霍去病不可能带着自己专属厨子团队和精肉粮车一起行动!

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吃肉还是吃屎,就看汉军将士们的了!

对霍去病团队来说,嘘寒问暖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庆幸的是,霍去病的队伍,从一开始就是由一群狼组成的。

霍去病的团队,都是精挑细选的强者。

由于特殊的原因,霍去病得以优先挑选将士,所以“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

这些将士不但武艺高强,还都优先得到了最好的装备。

一般来说,最需要嘘寒问暖的,多是尚未适应工作的新手。对于经验丰富的强者来说,嘘寒问暖真没那么重要。

对于强者来说,比起工作过程中可能承受的压力、痛苦,他们更在意结果。

能否取得胜利?胜利了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他们需要的是:建功立业。

霍去病团队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

李广威名远扬,但始终是“李广难封”。

霍去病的军中,封侯者六人,成为将军者有两人。这还只是高级封赏,其他得到封赏、升迁的将士不计其数。

李广的儿子李敢,随其父争战多年,未得封侯,但仅随霍去病作战一次,即封关内侯。

可以说,在骠骑将军手下作战,得到胜利的概率最大,得到丰厚回报的机会也最大。

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何要介意霍去病吃的是精肉还是草呢?

与其嫉妒霍去病吃精肉,不如靠自己的战功,吃上精肉。

不可模仿

总的来说,霍去病能做到这些,是有一定条件的。

汉武帝特殊的信任、汉帝国强大的国力、霍去病惊人的军事天赋,缺一不可。

而对我们来说,我们通常不会具备这些条件。

不管是能得到的支持、能享受的资源还是我们的个人能力,或许都有所欠缺。

所以,后人如果盲目模仿,以为可以高高在上,不恤下属,恐怕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霍去病殴打士兵?

仔细查了《史记》,也看了《汉书》,没有发现所谓精彩的“打人环节”,甚是遗憾啊!在这里需要为死去2000多年的霍去病说句话:经常殴打士兵?那是没有的事。

不过,很可惜,霍去病没有做到“爱兵如子”,让伟大的史官司马迁写不出太多的夸赞之语。

霍去病对士兵们到底如何呢

通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能看见霍去病的性格和做事方式。书中记载: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什么意思呢?翻译成大白话,意思是这样的:

霍去病这人寡言少语,敢作敢当。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狠话不多”那种。

汉武大帝想让人教霍去病兵法,霍去病说道:战争只看战略就够了,不需要照搬硬套。

因为霍去病打仗还不错,有次汉武帝让人给霍去病盖了大房子,让霍去病看看。霍去病坚决不去,并说道:“匈奴都没灭,我无法考虑自己的事情。”

对这个回答,汉武帝很满意,如果能打分,就是100分。就因为这句话,汉武帝更重视霍去病了。霍去病从小在皇宫伺候皇上,没有吃过苦,不知道T恤士兵。在带领队伍的时候,光是拉的食物就几十车。打完仗,食物吃不完,霍去病就给扔了。至于送给那些饥饿的士兵,这是没有的事。在塞外,军队没有粮食吃,士气低落,而霍去病却在那里开心地“踢足球”。

通过司马迁简短有力的语言,可以看出,这不是司马迁喜欢的人物。司马迁更喜欢能和士兵打成一片的飞将军李广。

霍去病的做法到底对不对

霍去病从来不“爱兵如子”,但是霍去病长期坚持“赏罚分明”,而且绝对兑现。

我们做个复盘,假如霍去病带回来的食物,在中途给了士兵,当然,最有可能获得的就是离他最近的一些人,那么其它士兵会怎么想?三个字:不公平。当人的心中有了“不公平”三个字时,做事就有了保留,绝对不会不遗余力。

霍去病只奖励那些表现突出的,这是典型的“只认功劳,不认苦劳”的做法。作为下面的将军和士兵,只要立了功,一切都好说。但没有立功,绝对不会无故发福利,想“不劳而获”,没门!

要想吃好的,要想拿更多赏赐,拿战绩来说话。

霍去病的做法,让手下人在战争中奋勇争先,因为都想获得更多赏赐。

霍去病很年轻,但他做的确是“如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提倡的是“去努力奋战,否则没有任何额外奖赏。”

一句话,霍去病希望所有士兵,都靠战绩说话,靠军功发财致富。

其实,这就是人性,不希望付出没有收获,当付出越多收获越多时,人们就会产生自动自发的现象。这个事,霍去病看起来做对了。

霍去病的做法不会引起哗变

士兵哗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两点:

一是光让打仗,不给吃饭,不给赏赐。打仗立功,却没有赏赐,并常常不发军饷,这会引起哗变。从古到今,因为军粮和军饷,哗变的队伍占大多数。

二是将军非常不公平,对队伍中的某一帮人非常歧视。这样的行为会让被歧视的那一帮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拔剑怒对领导,进行哗变。

恰巧,这两点霍去病做得不错,人家就是不搞不公平,人家就提倡”人人都靠本事吃饭,没本事的靠边站。“

这样的行为,确实有点不人性化,但还有比这更好的管理办法吗?关键是,那些长期立下军功的将领和骨干,因为受到了大额赏赐,无比拥护霍去病。至于拿不上军功的将领,只说明一个问题,能力不够,本事不强。

既然,有能力有本事的一群人都拥护霍去病,那谁还会哗变?就算那些弱兵哗变了,还没等霍去病知道,事件可能就平息了。

总之,霍去病不一定是个人格高尚的人,但他绝对是建立了一个好的机制。

反观李广,人好不好?好。人猛不猛?猛。战功有没有?有,但李广立下的功劳,比起卫青、霍去病远远不如。

也许,李广的人品更好,和士兵同吃同住,结下了兄弟般的友情。但是,一个军队,那么多士兵,又如何能和每一个士兵打得火热?

李广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并归结为曾经的杀降。事情真是这样吗?未必。

李广的个人能力非常突出,事事亲力亲为,作战冲锋在前,勇敢无比。但是,一个将领需要冲锋在前,一定需要和某些士兵打成一片吗?

霍去病,其实是个超级将领,虽然年轻,但懂得带团队的奥妙。李广,其实是个超级英雄,是个超级先锋官,一辈子刀头舔血,但对团队的带领上确实不如霍去病。

(霍去病甘肃张掖大营营址)

霍去病,在史料上没有殴打士兵的详细描述,但对于士兵的冷漠和严酷是有的,他只认功劳,不认苦劳,他认为士兵所有的获得是靠战功获取,而不是接受别人的施舍。

至于哗变,霍去病那里没有出现过,一是人家不克扣钱粮,二是人家做事公平,三是下面的将领们都信服年轻的霍去病。既然有这三大原因,下面的将领和士兵谁还会哗变呢?脑子又没进水。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霍去病分别在17岁、19岁、22岁时,先后只有4次领兵出征匈奴,不知这经常殴打士兵是怎样的一个经常,为何正史难见记载;战场本就瞬息万变,难免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而且今日不知明白生死,已然远超辛苦的概念。难道士卒说困乏了就让大家睡觉,或者士卒说累了就让大家休息,这才是体恤将士吗?

显然,不能将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同“殴打士兵或不体恤兵士”相提并论。假如,军纪严明、令行禁止都能引起将士哗变,这样的将领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但是,霍去病却是名垂青史的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汉武帝寄予厚望的重臣,又岂能真做出“经常殴打士兵”和“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呢。

假如,霍去病和张飞是一样的人物,动不动就会醉酒 “鞭挝健儿”,而他身边的队伍又多为匈奴降将降卒组成,不要说麾下将士随他浴血奋战,一旦到了匈奴人的地盘,哗变的机率岂不非常的高。结果,张飞被帐下将张达和范疆(强)割下了脑袋,而霍去病领兵不但没有出现士兵哗变,反屡立战功。这也足以证明,霍去病不可做出“经常殴打士兵”或“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

正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那么,霍去病在带兵打仗上,究竟有哪些受人非议的地方呢?

从史书的评与议,分析霍去病的带兵疑点《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都有记载:“霍去病率军出征时,汉武帝都会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但回来时,又会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

太史公和班固说这些,难道是为了贬低霍去病吗?当然不是,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大将军卫青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靠和善柔顺来讨好皇上,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也就是说,天下人对霍去病的作法比较称赞,而对卫青的“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并不认可。

那么,霍去病“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难道是故意让士兵挨饿吗?答案当然不是。

其一:“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说法存疑。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率领轻勇骑八百出征,斩获敌人2028人,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因此被封为冠军侯。此战,显然是大胜,返回时又岂能没有军粮缴获。既然有缴获,返回时就不应该出现士兵挨饿的情况。

同样,在公元前121年春、夏两次攻占河西和公元前119年春的漠北战役中,霍去病率领的将士,均取得大胜,当然缴获不会少,又怎么会出现士兵挨饿的现象呢?

假如确实存在士兵挨饿,而霍去病却将剩余的米和肉丢掉,这岂不证明他想和将士同甘共苦。

或许有人会问,他为何不将剩余的军粮分给士兵呢?这是否与韩信的“背水一军”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谁又会说韩信不顾将士的生死、曹操不顾体恤将士呢?或许,霍去病是为了激发大家加快返程的脚步,早一天返回,早一天有饱饭吃,以免因一、两餐的饭食而影响返程的速度,反而造成消耗增加。

同时,霍去病实施的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本就是以战养、就食于敌,忍饥挨饿岂不非常正常。

其二:对史书记载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说法理解有误。对此,可能有人认为霍去病“丝毫不体恤将士”,将士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还要踢球玩乐。假如,将士们确实饿得爬不起来,又怎么能踢球玩乐呢?显然是将士们饿得不想动而已,而霍去病为了保持将士们的战斗力,便以踢球的娱乐形式,激发将士们时刻处于战备的亢奋状态。反之,将士们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又何来战斗力可言。

其三:军旅之中,有时出现将领对士兵“动粗”实属正常现象,并不算“殴打士兵”。例如,经历过至少连续24小时野营拉练的军人都会深有休会,一旦中途停下吃饭时,许多官兵就会倒下呼呼大睡,既不想起,也不起吃饭,这时指挥官在叫不醒的情况下,就会动粗,对着不起来的士兵踢上几脚,督促他们尽快吃饭赶路。因此,霍去病的军营也绝对存在此类“殴打士兵”的现象,但并不会遭到士兵记恨。

其四:也不排除史家感性左右理性的“有心之言”。太史公本就没有过从戎经历,只是将一些军中将士的言论片面记载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符合“军事”常识。同时,太史公出身于士族门阀之家,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这类出身低微,而且通过战功身居高位者,心中就算存有一点感性上的偏见,也实属正常。如:他在《史记·佞幸列传》写道:“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竟然将军功赫赫的卫青和霍去病,与邓通、赵同、李延年之类的佞臣相提并论。

以此来看,霍去病应该不会真正做出“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士兵哗变之说了。

假如这些还不足以证明霍去病是否“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话,那么再看看“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对其治军之能的记载。

从霍去病的将与帅,解析他的治军之能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认为卫青是个帅才,而霍去病只是个冲锋的将才。其实,霍去病是历史上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帅才。例如:他的用兵之道,已超越古人;治军之道,更是难有相提并提者。

用兵,超越古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学习孙武兵法,但是他却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而古人的兵法已不适宜当前的形势。”

正所谓:“能发现问题者不算人才,而又能解决问题者才是高手。”当时,霍去病应该还不到17岁,也不曾随军征战,但他却能发现汉军作战观念的陈旧,而又能在战场上身体力行革新汉军战术的陈旧模式,采取“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从敌人的薄弱环节切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并实行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霍去病的战略思想,已极大革新了汉军长久以来实施的“水来土掩,兵来将当”的被动抵御战略,不但通过以战养战将战火引到匈奴的腹地,而且极大减轻了国家的后勤供应压力。可见,他绝对是一位超越古人的用兵奇才、领兵统帅,又哪里来的闲功夫“经常殴打士兵,关心所有将士的冷暖”呢?倘若如此,还要其它的中低层将领干什么呢?

显然,“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说法,应该和他关系不大。

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漠北执行“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战略,最难的应该就是准确定位打击目标。例如:戍边数十年的老将李广就曾因迷路,未能及时赶到围歼地点,致使匈奴单于逃脱,自己也忧愤自杀;再如:老将合骑侯公孙敖和博望侯张骞也曾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最终交了赎金,这才免于死罪,并被贬为平民百姓。

但是,作为年轻将领的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准确定位打击目标,并立下赫赫战功。因为,这与他的用人之能和驾驭将士的出色本领是分不开的。

治军,驭下有方

霍去病19岁时的两场河西之战,麾下三大战将分别是:高不识(匈奴句王)、仆多(匈奴人)和赵破奴(匈奴籍汉人),而麾下士卒的匈奴人更是高达三分之二。但是,他却能带领这样一支几乎是匈奴人组成的队伍去反攻匈奴,斩杀匈奴人,而且还屡立战功。

他21岁时的漠北之战,麾下有匈奴将官高不识、赵破奴、赵安稽(匈奴某王)、复陆支(匈奴因淳王)、伊即轩(匈奴楼剸王),另有汉军将领李敢、路博德、卫山、徐自为。此战,霍去病麾下的匈奴将官占了50%,而匈奴士卒则占了40%以上。同时,他还能一路收编匈奴降卒,一路使用匈奴降卒去攻打匈奴人,并抢夺匈奴人的物资,最终“封狼居胥”,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这些匈奴人,霍去病怕也难以实现对精准目标的打击;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统帅,战场上难保不会落个张飞的下场,当然也难保不会发生士兵哗变的事件。

但是,用匈奴人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一旦有临战反叛者,必然会给汉军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如:在两年前的漠南之战中,投降匈奴的匈奴降将赵信,将汉军的大量情报带给匈奴人,并被匈奴单于封为“自次王”,成为匈奴单于的主要谋士。

但是,霍去病却能成功驾驭这些彪悍的匈奴将士反攻匈奴,可见其治军之道和驭下之术的不凡,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难道想要逼着匈奴的将士哗变不成。

胆略,威震匈奴

公元前121年夏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但是,当汉军出现时,匈奴浑邪王的多数副将们却不愿投降,并引发叛乱。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机,稍微处置不当,4万多匈奴人可能会出现复反的现象。

如果,大军攻击,匈奴人必然惊恐,进而造成叛乱的加剧。见此,霍去病果断带领少量将士冲入匈奴叛军之中,并迅速平定叛乱,而匈奴人却未敢趁机围攻霍去病。可见,霍去病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威慑力之强,而只有恩威并重才会有这样的威慑力。因此,他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也难怪,汉武帝会对霍去病那么的宠信。

从霍去病的功绩,看他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漠北之战结束后,为了彰显霍去病的功绩,但又不能设立两个大将军岗位,因此汉武帝搞了个“大司马”,并且“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即:卫青的大司马大将军和霍去病的大司马骠骑将军的秩禄是一样的。

显然,汉武帝此举,有让霍去病接掌卫青帅印的意图。但令人既遗憾又意外的是,年仅23岁的霍去病却突然因疾病不治而亡,而当时霍去病正在谋划征伐匈奴之事,只是此后长达19年之久,朝廷也未曾对匈奴用兵。可见,汉武帝失去霍去病,如同失去了讨伐匈奴的“挂帅”之人。

因此,对于霍去病的死,汉武帝是非常痛心的,这才征调属国“玄甲军”组成送葬队伍,一直从长安排列到茂陵,而这些“玄甲军”几乎都是由匈奴人组成,岂不显示霍去病在这些匈奴降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

综上所述,霍去病绝对是一位为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将帅之才,全力谋划战局的时间怕都非常的紧迫,又那里有闲功夫 “经常殴打士兵”,当然也不存在“丝毫不体恤将士”之说,更不会发生士兵哗了。

图片来源网络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奇怪。

一般来说,不论古今中外,常打胜仗的将领,绝大多数都是爱护士卒、深的兵心的。如果一个将军不体恤士兵,甚至虐待士兵,很可能激起兵变。特别是在面临险境的情况,军队就会离心离德、一盘散沙。

比如岳飞和戚继光,两人都是百战百胜的名将。岳家军和戚家军,都是纪律严苛,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但是同时,两人对士兵又都爱护有加。戚继光的军令明确规定,士兵生病,队长要立即向上汇报。各营主将要立即派遣医官治疗。如果因为治疗不及时导致士兵死亡的,该营各级将官都要受到惩处。

这样恩威并济,才有了千古传诵的岳家军戚家军。

但是霍去病好像是一个特例。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霍去病对士兵非常恶劣,只顾自己享乐。就算肉吃不了坏掉了、扔掉了,也不愿意分享给士兵。霍去病军中很多士兵由此病饿而死。

这样的记载,真的令人不可思议。甚至难以接受。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著名战将,去他的舅舅大将军卫青是大汉闪耀的双子星。霍去病用兵别具一格,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其作战思维和战略战术似乎是超越时代的,与后世的铁木真有兵方略神似。

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杀敌2028人,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封冠军侯。

两次河西之战,歼敌4万,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占据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地区。

漠北之战,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数十万,长驱直入2000里,歼敌7万人,兵锋直指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封狼居胥,成就不世之功!于是“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短短几年的时间,霍去病就从一个毛头小伙,成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班固有言:“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李白有诗: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我们看霍去病打的仗,都是转战千里,艰苦卓绝的战斗。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虐待士卒,我们实在难想象,那些士兵为什么不哗变,为什么不逃跑?而且霍去病是私生子出身,他对底层人众应该十分了解、感同身受才对,何以反过来虐待士卒呢?

但是司马迁言之凿凿,让人又不得不思考。

可能霍去病是为了严明军中等级,以此强调,只有拼命杀敌,建功立业,才能获得封赏,享受好的物质条件。

也可能霍去病是要激发士兵的狼性,让他们在战斗中凶残顽强的消灭和掠夺敌人。

而士兵之所以不叛逃,可能完全是因为跟着霍去病能打胜仗。士兵们会安慰自己,虽然暂时条件不好、忍饥挨饿,但是不久就会大胜仗,吃喝全有了,说不定还能发点小财。总比打败仗强啊。

还有一种可能,霍去病的行军路线不是草原就是大漠,而且都是在敌国的土地上,士兵就是想跑没没地方跑。跑出去只有死路一条。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全部可能。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说起来似乎不太光彩。那就是太史公司马迁似乎不太公正。

读过史记都知道,史记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寄托着司马迁个人的好恶。对于欣赏的人,司马迁往往不吝溢美之词。对于厌恶的人,司马迁往往以春秋笔法埋汰他。

很不凑巧,司马迁很欣赏李广和他的后代,

而卫青、霍去病与李广有嫌隙。特别是霍去病亲手射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司马迁写的李广传和李陵传,简直对这两位推崇备至,写成了神人一般。但其实这爷孙两个,不是在打败仗,就是在打败仗的路上。

由于卫青霍去病战功太过卓著,是在没办法黑。司马迁另辟蹊径,在生活作风上找毛病。这才写出了霍去病不体恤士卒的问题。他甚至写出了汉武帝“幸”霍去病这样的话。直言霍去病与汉武帝是好基友,这就更加耸人听闻、匪夷所思了。

南宋名士黄震说的最透彻: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他说,卫青霍去病打了那么多大胜仗,但是看他们的传记,好像不值一钱。李广屡战屡败,但是看他的传记,却是英风烈烈。司马迁贬损和颂扬人的手法,实在太过高妙!

言及于此,亦无需多言矣。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曾记载“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除此以外,没有相关资料记载霍去病殴打士兵,不知道题主问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当然,即便没有打人,率军出击,自己吃肉,士兵挨饿,路走走不动了,他还在踢球,也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那么看起来如此低级的错误,霍去病怎么就不明白呢?

只有两种可能!

其一:司马迁造谣。众所周知,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爷俩十分不待见,虽说给他们做了列传,但在佞幸一篇中也有所提及,究其原因,可能是司马迁对这种外戚身份的勋贵有些偏见,认为他们靠关系上位,纵然有功绩,但却伤害了社会公平,尤其是司马迁与李广一家交好,为受卫青排挤的李广鸣不平也说不定。

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太史公的《史记》能流传千古,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真实的记录了历史,成书时武帝尚在,如果司马迁胡说八道,断断不会被保留下来。

那么就只有第二种可能,霍去病就是这样的人。

翻开霍去病的成长史可以发现,他虽不是天潢贵胄,却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稍大点被武帝带进宫,作为男宠,他不但衣食无忧,还可以自由自在释放天性,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让他行军打仗,天马行空,并据此立下不是世奇功,成为与卫青并列的大将军,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前途不可限量。

但这也让我们有理由推断,正是这种公子哥的性格,让他无法像李广卫青等老派将领一般,与士兵同甘共苦,《史记》中曾记载李广公报私仇杀人,却从未有他虐待士兵的记录,卫青同样如是。而另外一件事情也可以作为这种推断的证据,那就是霍去病射杀李敢。

李敢是李广的儿子,跟随霍去病出征,获封关内侯,但由于将父亲的死归罪卫青,将对方打伤。

此事卫青并未声张,但却为霍去病知道了,他勃然大怒,借打猎之机射杀李敢。从情理角度,霍去病为舅舅报仇,倒也说得通,但李敢是他同生共死的兄弟,又是名将李广的儿子,还是朝廷命官,他不念战友旧情,不顾朝廷法纪,不理勋贵身份,先斩后奏,简直无法无天。

如此,他虐待士兵,自私自利踢球,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哗变,到也不至于,一般而言,只有出现较为极端的情况才有可能出现士兵哗变,例如集体挨饿,或者指挥失败等死等等,霍去病治军很严,参加的几次战役都以胜利告终,士兵跟着他混有盼头,且他作战,讲究以战养战,不会出现长期挨饿或大规模挨饿的情况。

霍去病作为一代名将,其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日慕乡关向来是十分佩服的,但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混为一谈,希望不要开罪网友。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好的部队是管出来的,不是惯出来的。霍去病和李广不同,李广爱兵如子、体恤士卒,但这样的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在面对匈奴人时只知道逃跑,因此李广是个好兄弟,但不是个好将军或好领导。我们再来看霍去病,这位爷从小养尊处优,没有吃过什么苦,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并不为过。但霍去病不是废掉的一代,他跟的领导是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霍去病虽然靠着外戚的身份入仕,却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显贵的,这和邓通、董贤、韩嫣等一众面首不同。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霍去病经常宁可把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放臭,也不分给士卒们分享,以此来说明霍去病刻薄寡恩。事实上,霍去病对待士卒的好不体现在体恤上,而体现在给予机会上。跟着霍去病的人尽管没有酒肉,这位上司也成天扳着个脸,但是他们跟随霍去病建立了不世之功,拜将封侯走向人生巅峰。李广给士卒的是私恩,霍去病给士卒的是君恩,对此以后,二人的差距显而易见。没有铁一样的纪律,就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霍去病治军靠的是军纪而不是私恩,这样的军队无论人员如何更替,都具备极强的战斗力,而李广的部队则完全是其个人的秀场。士兵们不会因为军纪严苛而哗变,但却可能因为纵容娇惯而背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