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的?
地利是死的,人是活的。尽管吴蜀都有天险可依,但如果仅仅依靠天险,而不搭建成熟的防御体系,也是不可能与强大的魏(晋)相持如此之久的。
吴国的防御体系:重点防御+水师运用。吴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托长江天险长期割据的政权。
因此:如何利用长江天险打造防御体系,需要“原创”。
1、要点防御。
长江,自吴国西面的西陵到东面的江都,沿线长达5700里,战线长,不可能处处设防。
不过,人虽有8尺身躯,但重点防护的要害,其实也就是几处。
所以:长江防线虽长,但只要找出要害,就能形成较为稳固的防御体系。
因此,吴国采取了要点防御:自西向东,西陵、江陵、武昌、濡须、石头。各地均配置重兵、修筑永备工事进行防守。
应该说,这些要害的选择是精当的。魏国数次伐吴,也主要是在上述几处下手。
2、以西陵为“国之藩表”。
防御体系是死的,敌人是活的。因此,需要有一支活兵,随时支援各路,以为后援。
活兵,自然以上游为佳,一旦有事,顺江而下,朝发夕至。
长江防御中,荆州地处上游,而西陵,又地处荆州上游。
而且,置兵于西陵,既可防魏国,又能防蜀,故陆逊称之为“国之藩表”。
3、江北:主动防御。
常言道:守江必守淮。盖因江北不保,敌军渡长江只是迟早的事情。
可惜,东吴数攻淮南无果,始终不能将防线推到淮河。
所幸:在大运河开通前,长江下游河网纵横,战场狭小,北方政权很难直接兵临城下。因此,不能守淮,对当时的下游地区危害尚不明显。吴军只需在濡须、石头城做好防御,敌军只能隔江而叹。
但是,荆州方向,就比较危险了。尤其江陵等孤悬江北的要点,如不能以主动防御打乱敌军进攻,将时刻处于危险中。
孙权的防御策略是:一旦有事,以江陵等处为据点拖住敌军,以水师沿长江进入沔水,可切断魏军攻城部队后路。
如此,东吴形成了以要点防御+水师主动防御+西陵为藩表的防御体系,充分长江天险与发挥水师优势,与魏晋长期对峙。
蜀国防御体系:重关之险的运用。蜀国虽有重关之险,但也有大难题。
曹操在撤离汉中时,将汉中人口悉数迁徙。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
所以,汉中虽有秦岭之险,但本地没有劳动力,补给全赖西川。
蜀国国力原本就弱,要在汉中组织防御(还要北伐),成本极高。
所以,如何合理配置兵力,考验着蜀国君臣的智慧。
蜀国的防御体系,经历过几次变动。
1、魏延时期:未留大军,汉中军队灵活配置
刘备取汉中后,很快就陷入与东面吴国的争战。蜀汉主力用于东征,魏延率部分军队守汉中。
另一方面:汉末乱世中,中原、关中经济破坏极大,曹魏大规模进攻汉中难度极大。
因此:这个阶段汉中不是主战场,魏蜀边境相对“太平”。
魏延对刘备承诺:曹操的大将来,我吞了他!曹操自己带大军来,我挡住他!
看来,魏延的方略比较灵活的。
曹军大举进攻,魏延依托秦岭天险阻击。曹军补给困难,必不能持久。
曹军小部队来,魏延可以视情况放进来就吃掉他!
不过,曹军这个阶段没有发起什么像样的进攻,所以魏延的方略没有机会展示。
2、诸葛亮时期:大军驻汉中。
尽管夷陵之战中,蜀军元气大伤。但诸葛亮治蜀有方,益州经济平稳发展;而魏国在关中经济仍未恢复。
因此:诸葛亮时期,蜀国仍然处于局部攻势的地位。
为了支持北伐作战,诸葛亮大军长期驻于汉中。
诸葛亮在汉中屯田,以缓解后勤压力。
该阶段,曹真、司马懿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进军。
但因条件不成熟,加之连日大雨,无功而返。相反,诸葛亮还以魏延、吴懿进凉州主动反击,大破魏军。
总之,诸葛亮时期,由于魏局部优势不明显,国防形势不严峻,诸葛亮长期处于攻势。
3、费祎时期:两线防御,大军驻二线,汉中以外围防御为主。
蒋琬、费祎时期,魏国经济已得到相当恢复,关中已有较强军力。
该阶段北伐规模不大,蜀军在汉中留大军意义不大,国力耗费也大。
因此,费祎将主力配置于涪县、汉寿;汉中军队,主要用于在秦岭各外围据点实施迟滞作战,以待大军来援。
由于大军距离汉中前线千里之远,此时蜀汉的防御已经开始稍稍吃力。
费祎为补给保障,将主力置于绵阳,救援汉中距离较远,蜀的防御体系已渐渐不支。兴势之战,费祎大军支援较慢,幸魏军组织有问题,而王平用兵颇得要领,汉中才有惊无险。
4、姜维后期:大军驻沓中,汉中方向弃外围不守。
姜维为避祸,率主力进驻沓中屯田。
汉中方向,姜维认为外围防御只能御敌,不能歼敌,遂放弃外围险要不守,集中兵力于汉、乐、阳安关等处。
这个防御系统十分危险。
魏延时期,双方力量尚不太悬殊时,魏延也只敢说:曹操亲来,为大王拒之。
此时,魏蜀力量已十分悬殊。姜维仍想凭一将之能开门缉盗,是拿国运冒险。
可以说,这一部署,开启亡国之祸:即使263年魏军失利,再来几次,蜀也必亡!
蜀吴时期在战略防御体系上的搭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政权凭长江、秦岭之险长期割据,统一战争的重心一直集中在中原地区。
此后,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学习吴、蜀的经验,在益州、江东等地实施割据,中国历史开始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南方的政治、经济地位开始加速提升。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的?
东汉末年,战火纷争,天下逐渐呈现以魏国实力最强的三国鼎立格局。而另外的蜀国和吴国,根据当时的地理条件各自立于一方,那么,这两个国家究竟通过了什么方法建立起本国自身的防御体系,以抵御住强大的魏国的攻势呢?
归根究柢,吴蜀二国都拥有天险可以抵御外敌,但并不仅仅如此,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加以改善。
一、吴国的防御体系吴国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长江之天险来打造防御体系的政权,因此许多东西都不能够借鉴前人的经验,需要自己主动思考,而最终得出了以下几个重点:
1.长江的河流长度之长,决定了吴国要想在这设防,就不可能派人每一处都盯守。而即便是长江,也存在有一些需要重点防御的地方,因此吴国在西陵、江陵、武昌、濡须、石头等地派专人防守,并建立起防御工事,用以达到要点防守的目的。
2.设立了防御体系固然没什么问题,但是敌人总归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来攻击,因此需要有一支不固定在一地的军队,来防止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后,能够马上对发生地进行支援。
依赖长江天险作为防御体系的吴国,将支援的军队设在西陵,既能够抵御魏国,也可以防守蜀国,可谓两全其美。
3.当时的江北假若失守,敌军要想渡过长江便绝非难事。而吴国对淮南发动了几次进攻,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未曾把本国防线延至淮河。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当时并没有开通大运河,长江下游拥有众多河网,决定了此处战场十分有限并不能达到敌军所需要的大军压境的效果。因此,吴国的军队只需要在石头和濡须两地做好防御即可。
孙权掌权之后,制定了发生紧急状况以后,江陵等地负责拖延敌军,与此同时水师顺江而下,在沔水处截断魏国进攻部队的后路。
东吴的防御体系结合了以上几点,充分利用长江的天险以及水师在此处作战的优势,抵御住了魏国多次的进攻,保证一方政权稳固。
二、蜀国的防御体系在蜀国境内虽然拥有重关之险,但需要面对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兵力极其缺乏。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曹操在撤离汉中之际,将原本汉中的人口几近带走,光有地却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即便是在拥有秦岭作为天险的汉中,也需要从西川调配人过来当地进行防守。这对于本就在三国中国力较弱的蜀国可谓是一道难题,对蜀国的君臣也是一次很大的考验。
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蜀国的防御体系也曾发生过数次改变。
1. 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立马就需要面对来自东吴的进攻。当时蜀国的主要战力都用于东征,魏延仅带领部分军队驻守在汉中。另一方面,在东汉乱世的背景下,中原和关中的经济都有极大损失,魏国要想率大军进攻汉中绝非易事。
至此我们可知,在当时汉中还未成为主要战场,边境也相对稳定。假若魏国大军进攻,也可以借秦岭的天险来防御。
2.夷陵之战后,蜀国军力遭受了巨大损伤,好在有诸葛亮才保证了益州经济稳定发展,魏国在关中的经济也尚未恢复如初,可以看出此时的蜀国仍具备一定的战斗力。而为了达到北伐的目的,诸葛亮决定将大军常驻在汉中,与此同时在汉中屯田,解决后期方面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魏国的司马懿曾对蜀国发动过一次较大的攻势,但因为当时天公不作美,以及条件尚未成熟最终失败。而蜀国一方则是向凉州进行主动反击取得了胜利。
3.此时的魏国军力逐渐恢复,蜀国的北伐也并没有太大的规模,因此,大军继续留在汉中,不仅没有太大的作用,反而对国力有很大的消耗。
为此,费祎派主力部队驻守在涪(fú)县和汉寿,汉中的军队主要负责在秦陵拖延敌军等待主力部队到达。
4.姜维时期,将大军转至沓中进行屯田,认为汉中外围只能够防御却不能消灭敌军,因此放弃外围的险要之地,将兵力集中在阳安关等地。
但此时魏国早已今非昔比,并不是蜀国能够对抗的,这样的防御体系最终导致了蜀国灭国。
蜀吴二国充分利用了天险来搭建本国的防御体系,为后来的政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的历史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开启了南方政治经济地位提升的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的?
导语: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在自己国家建立的防御体系,多是依靠于地理优势,蜀国的山路、吴国的长江。
蜀国蜀国的地理优势在于群山环绕、道路崎岖。蜀国外围大部分地区都不利于大型兵团的作战,而且易守不易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较多。蜀国在有地理位置的优势的地方设置守军或关隘,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减少部队的损失。
古代没有现代的雷达等高科技,没有蜀国地图依靠探索很难取得胜果。而且蜀国地形并不适合大军同时通过,有很多地方就好比漏斗一样只能一点点的通过,而通过的小部分军队又很难形成战斗力。因此蜀国的防御体系主要依赖于山川。
吴国吴国的防御体系依赖于长江。长江作为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之一虽然长而大,但是两岸可以登陆、渡江的地方是有限的。想要偷渡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古代长江两岸的开发不及现代便利,即使现代也不能保证每一处都可以渡江,不然又怎么会称长江为天堑。
吴国的防御体系主要是在渡口屯军守备、在长江狭隘处设置水寨掌握长江的主动权。即使敌军来犯在敌人登船渡江时也可以进行截击,而在江面上和吴国水军硬刚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总结:吴国、蜀国将地理上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正是地理上的优势让豪横的魏国也不敢直面硬刚。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的?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地形与地势的好坏对战争的影响巨大。《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曾说过:“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杜佑曾解释说:“知地之便,知天之时。地之便,依险阻、向高阳也;天之时,顺寒暑、法刑德也。既能知彼知己,又按地形;法天道,胜乃可全,又何难也?”[1]287他的这番话,道出了古代军事战争中影响战役成败最关键的三个要素――天时、地利和人和。为将者,只有熟知,并充分利用好这三要素,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地理坐标,它不仅是连接内陆与沿海地区的一条重要水路交通通道,而且,在军事战争领域,还经常扮演着天然防御屏障的作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率领大军讨伐荆州,刘琮举众投降。听闻此消息,东吴的大臣们多劝孙权向曹操上表请降,其中一条原因就是“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艨艟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治矣”[2]1261。依靠长江天险来防御曹魏的进攻,是东吴一直以来沿用的防御策略,然此时曹操占据了东吴上游的荆州一地,长江天险已非东吴独自占有,曹操可以随时率领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直驱东吴的心脏地带,严重威胁着东吴政权的安危。因此,东吴的大臣们才近乎众口一词劝孙权向曹操上表投降。可见,长江防线的是否完整,关系着孙吴的生死存亡。
以孙吴全盛时期的疆域来看,从长江上游的西陵直到入海口,绵延数千里。这么长的距离,如果沿江处处设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当时孙吴谋臣所认为的那样:“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2]1165整条防线看似距离很长,但紧要之处则不过数个,只要将这几处战略要地防守好,整条防线即可保无虞。这几个战略要地分别指的是上游的建业,中游的武昌和上游的江陵。孙吴正是依靠这几个基本战略要地,再辅以其他的一些防御设施和防御要塞,构筑起一条较为坚固的长江防御体系。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的?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的防御战略体系的?
我们先解析蜀国的防御体系,蜀国主要的领土就是益州(四川和重庆)蜀国最北边是秦岭山脉,东边是横断山脉,南边是云贵高原,西边是青藏高原,所以只要防御几处重要的关隘就可以守住了,蜀国自称继承汉朝,所以和北方的魏国是主要敌人,为了有效的防御魏国的进攻,公元217年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和曹操争夺汉中,最后在法正的谋划下,黄忠斩夏侯渊,然后以汉中为北边为防御魏国,置魏延为镇北将军(魏延曾经说过一句特别有名的话,魏国10万大军来犯当为大王吞之,若举全国之兵来犯,当大王拒绝。),守汉中,争夺陇西(六出祁山)。在东边为吴国,夷陵之战爆发后,蜀吴议和,但是在永安以李严镇守,在南方,自从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再就没有反叛过。蜀国的重要防御体系主要是在汉中南郑之地防御魏国,永安防御体系次之防御吴国。
而吴国的领土主要是扬州,交州,荆州一部分(主要是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的一部分),东边是大海,所以不用防御,西边是蜀国,吴蜀议和后,西边的防御体系三峡口等地布局了预防,在南边因为山越老反叛,所以也在今天的福建北边布置下大军防御,而北边是长江防御体系,古代都有护城河防护城池,所以长江是吴国天然的防护,吴国又因为水军强大,所以在长江上的重要水寨布置下军队,主要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在荆州的南郡,江夏郡布置的防护体系,主要争夺樊城哥襄阳,而在长江下游主要是在争夺合肥等地,在此吴国布置下主要的防御体系。
小编认为,当时吴国和蜀国主要的敌人是魏国,弱小相互联合,所以主要军队都在防御魏国的大军。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的?
蜀国,真正的战场前沿就是汉中,所以历任汉中都督都把战略防御,看的很重要,而虽然江州,永安也驻扎有部队,可并没有做进攻准备仅仅是驻守。
魏国很早就定了战略防御体系,曹仁镇守荆州,徐晃镇守宛城,于禁镇守许昌,张辽,李典镇守合肥,夏侯渊,曹休,张合镇守汉中,可以说分为三条战线
吴国,每个渡口,都有部队,五千到一万不等,荆州更是有历任都督镇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