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比较看重孙坚?明明是敌人,为什么还派人说服孙坚做儿女亲家?
在关东诸侯中,孙坚是唯一可能实质性威胁董卓的武装,也是相对有可能拉拢的英雄。
董卓对孙坚的拉拢,各方面都很到位。只不过,由于董卓以为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所不容,故未能得逞。
孙坚是关东诸侯中战力最强者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敢,诸将军慎之。——《后汉书》关东诸侯,声势浩大。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没有不太可能与董卓抗衡。
尚书郑泰曾对关东诸侯做过分析:袁绍是个公卿子弟,生长在京师;张邈是长者,坐不妄事;孔伷是个清谈客,没有军事才能。
这些诸侯,兵员多是临时招募的,根本不是凉州、并州精锐的对手。
而诸侯中的杰出人物,如曹操,当时的力量也还十分薄弱,未成气候。
唯独孙坚,拥有一支精锐的长沙兵。
孙坚,从早年平定会稽“妖贼”时,就开始以郡司马身份募召精勇;在平黄巾时,又再次大规模招募。
这支武装,随孙坚平黄巾、攻边章(凉州)、战蛮族,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就当时天下来说,战力最强的有3支武装力量:董卓的凉、并军;公孙瓒的幽州骑兵以及孙坚的长沙兵。
公孙瓒事实上并未如演义中一样参加讨董战争,因此,孙坚军是当时唯一可以对抗凉并军的武装力量。
而当董卓拉拢孙坚时,北线的王匡、中路的曹操都已被击破,唯南线孙坚这支强军在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因此,孙坚是当时最有必要拉拢的对象。
董卓有拉拢孙坚的可能。孙坚与董卓,确实有过节。
在平定边章、韩遂之乱时,孙坚曾建议以军法斩董卓。幸当时的主帅张温忌惮董卓的名望,未敢动手。
后来,议者听说孙坚想斩董卓而没被采纳,“无不叹息”。想来,都有议者无不叹息了,董卓是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事情的。
不过,就如孙坚对袁术说的,“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
对于枭雄来说,此一时彼一时,这些往事不算什么过不去的坎。
当时的关东诸侯中,孙坚是个另类。
关东诸侯,大多是官宦出身。
袁绍、袁术这种四世三公的士族领袖就不必说了,孔伷、孔融、刘岱等人,要么是世家大族,要么是汉室宗亲,都有显赫的地位。其他如曹操、张邈、鲍信等人,既是官宦出身,也都与袁绍关系盘根错节,
这些人,原本就有很强的政治资本,董卓要拉也拉不住。
唯孙坚,出身低微。早年的孙坚,和吕布一样,都是“轻侠”。
这种“轻侠”,有勇力,政治地位不高,正是董卓可能拉拢的对象。
有机可趁董卓拉拢孙坚的时间,发生在袁术不发军粮事件之后。
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袁术与孙坚之间出了问题,袁术不运军粮给孙坚。
这次事件,给孙坚提了醒。
1、以袁术为代表的士族集团与孙坚在利益上并非铁板一块。
因此,袁术才有必要压制原本附属于自己的孙坚;
2、即使是相互利用,袁术也不是一个优质的合作伙伴。
关东诸侯讨董之战,其实也是士族官僚集团与凉并军事集团之间的摊牌。
孙坚既非士族官僚集团的成员,与该集团的合作又不愉快,这正是董卓拉拢的最佳时机。
董卓拉拢的方法也是打中了要害:“乃遣李傕等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着,许表用之。”
袁术和你互相猜忌,我有诚意!我和你做亲家!
袁术给你做豫州刺史,我更有诚意!你家中子弟,开个单子出来,刺史、郡守啥的我都给!
价值观董卓拉拢对象选得准,时机抓得好,条件给的也好,不愧枭雄。
可是,董卓却到底是斗不过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价值观。
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以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而拒绝。
这说明:尽管士族集团兵力尚弱,但已牢牢把握社会话语权。
董卓以边鄙之臣,在地位未稳固的情况下就擅行废立已失去天下人望。
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看来:董卓就是一个魔王。孙坚跟从他,即便能得到政治地位,也是要为天下所谤的。
即便是吕布,在认清形势后也会反抗董卓,何况孙坚呢?
在这种主流价值观的驱使下,孙坚终没有被董卓拉拢!
董卓拉拢孙坚,各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只是,很多事情,不是靠利益就能搞定的。
看不见摸不着的主流价值观,在更深的地方影响着人们的抉择。
董卓为什么比较看重孙坚?明明是敌人,为什么还派人说服孙坚做儿女亲家?
以咱们现在常人的心思,挑亲家,那必须得找性格不错、与自家合得来的;但在古往今来的野心家/枭雄眼中,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实力、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也就是常说的政治联姻。
而与《三国演义》的中的描写不同,正史中的孙坚,是那个时候董卓的头号强敌,况且俩人早就认识,互相间知根知底。
二人曾并肩战斗,董卓甚至差点死在孙坚手中在十常侍之乱前、汉灵帝在位时期,当时的董卓还是军队中的小角色。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还没平定,西北凉州的羌人、群盗也趁机起事,带头的是边章、韩遂。第二年八月,汉灵帝派司空张温前去西北平乱,而手下就包括时为中郎将的董卓,以及参军事孙坚(类似于参谋)。
接下来,董卓受张温指派,率军三万去讨伐羌人,但却被围困在望垣县北(天水郡内),最后沦落到粮草断绝、趁机渡河才撤回。面对这种情况,身为领导的张温自然是要把领军将领叫来问话的,但董卓的态度极其恶劣:不仅姗姗来迟,被领导训了后还摆出很不爽的脸色。
打了败仗,按照军法是可以把责任人处死的,加上董卓这幅态度,孙坚当即建议张温把他斩了以整军风、立军威。但也许在庙堂待久了,张温丝毫没这种魄力,反而认为董卓常年在西北作战、颇有名气,不应该就此除掉。
最终此事不了了之,其他将领听说后“无不叹息”,而逃过一劫的董卓,则应该牢牢记下了孙坚的名字。
话说回来,若此时董卓被斩,后来的历史走向,可能就被孙坚在此时改变了
其后讨董时,所谓的十八路诸侯,真正卖命的只有孙坚,其次是曹操公元190年,袁绍率领各路刺史、太守等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但与《三国演义》中大战虎牢关、温酒斩华雄的热血场景有所不同,正史中这些所谓的诸侯们压根就没动过手,他们躲在酸枣(今延津县内),“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甚至被曹操一顿痛骂后毫无反应。
没过多久,这些人坐吃山空、粮草没了,开始内部互掐,刘岱甚至杀了乔瑁,这群乌合之众不了了之作鸟兽散。
而当时的孙坚,则被袁术表举为破虏将军,作为讨董的先锋。在各路诸侯七零八落后,孙坚先后在鲁阳、梁地、阳人(都是地名)与董卓军交手,双方互有胜负,在阳人之战中,孙坚获得大胜,阵斩董卓军的都督华雄。
对这位自己老同僚的能力和斗志,董卓一项非常忌惮;此时吃了大亏后,他派出李傕前去求和:
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然而没什么用,孙坚早就不齿董卓的人品,他不仅严词拒绝,甚至直接率军向洛阳进发。面对这架势,董卓认怂了,他收拾收拾,麻溜的往西跑进了函谷关。而孙坚则进入了洛阳城的废墟,维修早已被破坏的汉室皇陵后方才返回鲁阳。《三国演义》中描写他得到传国玉玺,就是依据这段记录。
所以这里就明白董卓为啥向孙坚求亲了:被对方胖揍了求饶而已。他本想以二人旧交的名义拉关系,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
董卓为什么比较看重孙坚?明明是敌人,为什么还派人说服孙坚做儿女亲家?
在《三国演义》前期,刘关张的事迹最为引人注目,桃园结义后,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关羽温酒斩华雄等等,其实,桃园结义的事没有史料佐证,而大战吕布,斩华雄的事,都是以历史上的孙坚为原型创造的故事情节,也就是罗贯中把孙坚的光辉事迹安在了关羽身上。
在孙坚刚出道的时候,常常将生死置之度外,经常单骑深入,在与黄巾作战的时候,也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因此被朝廷任命为别部司马。
可以说,反董联军作战时,孙坚是最猛的一支部队,这也是董卓欣赏孙坚的一点,董卓当时曾说:“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
袁绍是反董联盟盟主,袁术是袁绍的兄弟,两人都是四世三公之后,在当时社会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刘表也是刘氏宗亲,接收了整个荆州地区,也是群雄之一,然而孙坚当时不过是一个依附于袁术的太守,董卓竟然把他与二袁、刘表并列,可见对其器重。
其实,董卓跟孙坚之前还有一点故事,黄巾之乱后,边章、韩遂在西北凉州发动叛乱,朝廷派董卓前去讨伐,没有成果,随后朝廷派张温前去征讨,孙坚为张温的参军,在张温到达长安时,董卓颇为不满,在诏书到了很久之后才来相见,当时孙坚就告诉张温直接杀了董卓,结果张温忌惮董卓在凉州的声望,而未敢动手。
然而董卓眼里的孙坚,在当时就已经崭露头角,并且引为知己,在讨伐边章韩遂的时候,董卓的作战思路与孙坚不谋而合,虽然都没有被采纳,却让董卓有了惺惺相惜之感,并且说孙坚当时不过一个小小的参军,见解与我大致相同,可见其过人之处。
在反董联军成立后,孙坚虽然几次败北,但是在袁术的支持下,跟吕布多次发生大战,尤其阳人城一战,孙坚击溃吕布,并且斩杀大将华雄,反董联军气势大增,孙坚的影响力也达到巅峰。
在这时,有人乘机挑拨袁术与孙坚的关系,让袁术怀疑孙坚,断了孙坚的粮草,在孙坚再三表决心之下,袁术才发送粮草,面对来势汹汹的孙坚,董卓着眼于当时的不利战局,打算与孙坚结儿女亲家,并且给了孙坚一份大礼,只要孙坚开列的名单,董卓就答应任命其为刺史或者郡守。
虽然关东诸侯来势汹汹,但是在与董卓作战的时候并不卖力,都想保存实力,如果孙坚接受董卓的拉拢,估计也能割据一块土地。
董卓拉拢孙坚的时机也刚刚好,正是孙坚与袁术闹矛盾的时候,在董卓看来,孙坚如果改投他,或许会比跟袁术更好一点,孙坚在关东诸侯中的地位很微妙,他不像袁绍、袁术、刘表那样都拥有割据之地,而是依附于袁术的一支军事力量,而且从出身来看,别人都是豪门士族出身,什么东西都是天生的,只有孙坚是靠着军功从底层爬上来的,这跟董卓的成功经历颇为相似。
但是孙坚却坚决的拒绝,原因是:“董卓大逆不道,荡覆王室,如今不诛其三族,示众全国,我死也不瞑目,难道还要与他和亲吗!”
由此可见,孙坚的野心并不小,如果投靠董卓,最后可能也跟董卓其他部将一样遭到关东诸侯的集体抛弃,假如董卓倒台,必然没有安身立命之地,以当时的情景,先依附袁术,然后再图自立,方是长久之计。其子孙策后来也是按照这个轨迹完成江东之主身份的转变。
董卓把孙坚引为知己,认为大家都是底层武人出身,应该惺惺相惜,而孙坚不为所动,希望能够融入到当时的名流圈子,只可惜,再能打的将领最后都是死在战场上,孙坚虽然能打,而且多次死里逃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攻打刘表的时候,被其部下黄祖埋伏射杀,一代英豪就此杀青。而其子孙策,也是很厉害的将领,以小霸王的身份坐稳江东,最后却被人暗杀,皆表明武夫立国之艰难。
也表明孙坚,孙策父子二人为将尚可,为帅尚不够格,更别提为一方诸侯了。
董卓为什么比较看重孙坚?明明是敌人,为什么还派人说服孙坚做儿女亲家?
孙坚在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中,起初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依附于袁术的二流诸侯,没地盘,没人,他有的只是几十个过命的兄弟。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董卓却把他看的很重!为什么呢。
孙坚出道很早,早在十七岁时就独力智破海盗,名扬天下。而在黄巾之乱时,更屡立战功,擅长攻坚,啃硬骨头。董卓叛乱时,以乌程侯、长沙太守的身份参战。后来帮助袁术夺取了南阳,袁术投桃报李,上表为孙坚请封为破虏将军,代理豫州刺史。也因此,世人皆称孙坚为孙破虏。
当时的关东联军,以袁绍为首,虽然人马众多,但是每日不过是饮酒高会。大家不过是假借征讨董卓的名义,为自己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然后夺取更多的地盘,索取更大的利益而已。
在众多诸侯中,多数人没有把心思放在攻打董卓上,当然,还是有三个人与众不同。一个是曹操,一个是鲍信,一个是孙坚。孙坚,不但是各路诸侯中平定董卓心志最坚定的勇者,更是大破董卓的第一人。
董卓为什么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其实,长安虽然是西汉的都城,可是经历了王莽之乱,早就残破,于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才会在洛阳另建都城。可是,董卓宁愿放弃华丽舒适的洛阳,选择荆棘丛生中重建宫殿,为什么?因为要躲避关东联军的锋芒。
董卓的军队,大都是久经战阵的西凉军团,而关东联军却大都是新近招募,没有精心训练的乌合之众。只是因为关东联军中有个孙坚,董卓就连续遭逢大败,并且不得的退避迁都。对于孙坚,董卓曾经如此评价:“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董卓说,关东联军和我打了好几仗,可是都被我打败了。现在他们都很怕我了,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唯独孙坚这个傻小子,很能够用人,你应当告诉诸位将领,让大家小心提防。
在董卓心中,关东联军都是垃圾,唯独孙坚是劲敌,不可小视,于是特意交代全军注意孙坚。孙坚大胜之后,立刻率军追击。而董卓呢,经历了这次大败之后,经不敢和孙坚正面交锋,于是派遣自己手下大将李傕前往孙坚驻地,希望能够和孙坚和亲,将董卓之女,嫁给孙坚之子。并且表示,只要孙坚答应,孙坚可以随便列举一些自己的亲族子弟担任刺史、太守,董卓一定会上表天子,正式任命。可以说,董卓能够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当时董卓虽然经历大败,但是实力依然强大,并且担任相国,政令在全国大多数地方还能够施行。如果孙坚答应的话,那么孙家的实力无疑可以迅速扩大。
可是孙坚严词拒绝,放弃了这次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孙坚说:“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孙坚认为,董卓违背上天,残暴无道,废立皇帝,对于这种乱国奸贼,如果不灭董卓三族,砍下董卓的头颅,他孙坚死不瞑目,又怎么会想和董卓结成亲家呢?在正史中,此时的孙坚,依然是汉室忠臣,不像二袁,心存私念。在拒绝董卓之后,孙坚随即进兵,进攻洛阳。
所以说董卓是被孙坚打怕了,所以提出联姻,只是孙坚不屑于董卓这等奸贼和亲!
董卓为什么比较看重孙坚?明明是敌人,为什么还派人说服孙坚做儿女亲家?
董卓为啥那么看重孙坚,明明是敌人,还想联亲嫁女?
这是分化、瓦解加拉拢,能拉来固然好,不行拖过一天是一天,是外交、权术手腕的一种,董卓惯于使这手。在十七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时,除过袁绍军兵多,孙坚一军,战斗力最强。孙坚时任长沙太守,手下四员猛将,程普、韩当、黄盖、祖茂全带来了。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猛将华雄,杀掉孙坚大将祖茂,打败了孙坚,历史记载的,却是孙坚大破董卓,还杀掉华雄,也没有华雄杀掉祖茂。不过,《三国演义》故事说华雄打败孙坚,也不是捕风捉影,完全虚构。实际应该是孙坚先败后胜,最终斩首华雄,孙坚是最后胜利✌者。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记载 :
孙坚作战勇敢,中平元年(184),黄巾大起义,朝廷派黄浦嵩、朱俊、卢植督三路大军围剿。朱俊上表请求,以孙坚为佐军司马,孙坚召慕当地年轻人,以及淮、泗精兵,合计千余人,配合朱俊奋力反击,所向披靡。后来,汝颖一带(汝河、颍河交汇地,范围东到涡河,北及许昌——太康一线,南至大别山脉,西达桐柏、外方诸山)的黄巾,败退逃跑,拒守宛城,孙坚率先登城,于是,众黄巾纷纷投拜,朱儁上表,拜孙坚为别部司马。董卓曾经说过,这些诸侯不足为虑,唯独孙坚是个刺头,各位将军们,一定要谨慎小心应对。
袁绍虽然军力强大,但仗着四世三公身份,目中无人,又长时间在朝中做官,养尊处优,刚愎自用,基本上没经历战阵。曹操的队伍刚组建,属于民兵,难以对抗董卓精锐的西凉兵。在此情势下,董卓拉拢、分化孙坚,就有现实需要。而当时联军内,管粮草的袁术,听了小人之言,故意找茬,不发孙坚军粮,这给了董卓钻空子的机会。
但董卓与孙坚也有旧怨,当年边章、韩遂在西凉作乱,当时的董卓是中朗将,讨伐没有进展。中平三年(186),司空张温以车骑将军,领兵征讨。张温表请孙坚为参军事,屯扎长安。张温招董卓责备,孙坚建议张温,以军法斩首。但张温为人宽厚,没有听从。按说董卓应感谢张温,但后来董卓得势后,在一次百官宴会上,吕布给董卓耳语说,张温暗结袁术 欲图不轨,董卓把手一挥,吕布就把张温当场拉出,不一会,吕布提着血淋淋的头颅进来,百官无不心惊胆战。
孙坚军人出身,地位低微,但看董卓很准,多年前就让张温杀掉,可惜张温没听。可孙坚头脑清醒,对董卓的看法,多年来一直没变,虽然如今董卓执掌朝政,十分牛逼,又许愿给好处,孙坚仍然不为所动,不买账,董卓这计划也就泡汤了。
董卓为什么比较看重孙坚?明明是敌人,为什么还派人说服孙坚做儿女亲家?
董卓比较看重孙坚有原因
史书记载:卓曰:“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天下汹汹,唯独二袁势力强劲。袁绍担任关东联军盟主,自然是董卓最大的敌人。而袁术则盘踞东汉最大的郡——南阳郡,要知道当时天下不过是三四千万人,而南阳一郡就有百万户,并且物阜民丰,颇有钱粮。而刘表呢,当时已经平定了荆州,坐拥九郡,千里沃土,十万精兵。可是孙坚有什么呢?和其他三路诸侯相比,孙坚的官职虽然是豫州刺史,破虏将军,可是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只不过是一个依附于袁术的二流诸侯,真正属于孙坚的不过就是二三十征战南北的兄弟。可就算是这样的孙坚,在董卓的心中,和拥有十万军队的诸侯一般无二。从此可见,董卓心中,何等畏惧孙坚!
孙坚大胜之后,立刻率军追击。而董卓呢,经历了这次大败之后,经不敢和孙坚正面交锋,于是派遣自己手下大将李傕前往孙坚驻地,希望能够和孙坚和亲,将董卓之女,嫁给孙坚之子。并且表示,只要孙坚答应,孙坚可以随便列举一些自己的亲族子弟担任刺史、太守,董卓一定会上表天子,正式任命。
可以说,董卓能够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当时董卓虽然经历大败,但是实力依然强大,并且担任相国,政令在全国大多数地方还能够施行。如果孙坚答应的话,那么孙家的实力无疑可以迅速扩大。可是孙坚严词拒绝,放弃了这次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孙坚说:“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孙坚认为,董卓违背上天,残暴无道,废立皇帝,对于这种乱国奸贼,如果不灭董卓三族,砍下董卓的头颅,他孙坚死不瞑目,又怎么会想和董卓结成亲家呢?在正史中,此时的孙坚,依然是汉室忠臣,不像二袁,心存私念。在拒绝董卓之后,孙坚随即进兵,进攻洛阳。然后,就发生了有人劝说袁术扣下孙坚军粮的事情。当时孙坚虽然强大,不过一直是袁术的部下,他的豫州刺史就是袁术给任命的。而当时的袁术更是负责关东联军的粮草运输,权力很大。
有人告诉袁术,孙坚如果一路大胜,攻入洛阳,由孙坚胁迫皇帝,执掌朝政,那危害可就大了。董卓就好比一只狼,虽然凶狠,但是不知道用人,不知道收买人心,而孙坚却是一只猛虎,一旦成势,就再也无法控制了。于是,袁术故意扣下军粮不发,搞得孙坚军队没饭吃。孙坚火大,亲自跑到袁术那里,告诉袁术,自己和董卓又没有半点恩怨,完全是为了给袁家报仇(袁术在长安的家人被董卓杀害),才出兵讨伐董卓的。希望袁术不要不识好人心。袁术不好意思,勉强恢复了粮草供应。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这位说客是谁,不过从他的言辞中可以看出,董卓获利最大。或许,这本就是董卓的一个反间计。当有人说起天下诸侯时,董卓也有一番自己的评价。在乱世奸贼董卓心中,孙坚才是自己的劲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