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负气出走后,为何手下的将领们会半途回归天京?
石达开出走后,陆陆续续有许多将士又半途回归了天京。
这些将士回归天京的时间、理由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跟着石达开出走的部队分为三类众将追随石达开的原因各不相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骨干力量。
石达开的基本力量,彭大顺、吉庆元、汪海洋、童容海。
他们多是三江两湖人士,在两湖、安徽等地投的太平军,追随翼王西征屡立战功,与天京方面一直关系不甚紧密。
这些人,可以算是是翼王的“铁杆粉丝”。
在石祥桢、黄玉琨死去,石镇吉单干的情况下,这些人成了石达开部的“基础力量”。
2、同盟者。
这些人与石达开过去关系并不算紧密。只不过,天京事变血雨腥风,他们在天京的处境十分危险。故石达开出走时,他们也一起支持。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杨辅清兄弟。
他们原本是东王所部。杨韦事变时,他只是因为在外而幸免遇难。当时,正惶惶不可终日。遂在翼王出走后,共同作战。
3、迷茫者。
据李秀成后来讲述:石达来出走时,许多人不明就里,看着别人跟着石达开走了,自己也稀里糊涂跟着一起走了。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花旗军。
他们原本就是一支独立的起义部队。太平天国发展壮大后,一起加入了太平天国。
由于他们加入时间不长,且一直保持相当的独立性,所以,他们对石达开、洪秀全都没有太多的感觉。
这些部队,他们追随石达开的理由不尽相同,自然,他们的诉求也不尽相同。他们离开翼王的原因,也就不尽相同了。
不圆满的合作:同盟者离开石达开部第一次较大的分裂,是杨辅清兄弟的离开。
1858年,杨辅清经营闽北相对顺利,石达开正准备移军会合时,洪秀全重设五军主将制,以杨辅清为中军主将。于是,杨辅清放弃了清军久攻不下的松溪、政和等城,回师江西。
看起来,杨辅清的回归,主要在于洪秀全的拉拢。
我认为:杨辅清与石达开分手,石达开不负主要责任,但石达开原本可以让合作有一个更圆满的句号。
1、杨辅清的分手,几乎是必然。
在杨韦事变中,洪秀全自己甩锅甩得比较干净,责任都推给了韦昌辉。因此,杨辅清与洪秀全并没有深仇大恨。杨辅清追随石达开,只是出于恐惧。
杨辅清的基本诉求:人身安全。高级诉求:恢复东殿名誉。
他的基础诉求洪秀全已经满足,高级诉求也只有洪秀全可以满足。
如此:杨辅清回归,几乎是必然。
2、合作本应有更好的结果。
杨辅清在闽北已经打开了一个根据地。他已经在那里坚持了4个月。
而把根据地能更好交接给石达开,是符合双方利益的。
对石达开来说,他最需要的,就是根据地。如果得到闽北,无论是再图浙江,还是回师江西,都极为有利。
对杨辅清来说,尽管他贵为中军主将,但其实际实力、地位都不如陈玉成、李秀成。他回归后,长期在景德镇一代活动,如有石达开在闽北互相支持,对他有利得多!
可是,最后的分手,并不愉快。
杨辅清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就这么放弃了,而石达开也失去了经营一块根据地的机会。
其实,如果杨、石之间信任度更高,他们本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实现“双赢”。
可惜,双方在半年多的合作中,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即使是在浦城交接中,都发生了火拼!
我们不可能奢望所有的合作都能长期持续下去。但只有建立足够的互信关系,合作才可能以足够圆满的方式结束。
糊涂的分手:花旗军离开在石达开准备进入广西时,又有若干部队“分手”了。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花旗军”。
可以说:这支武装,加入的时候稀里糊涂,离开的时候也是稀里糊涂。
他们当初,稀里糊涂跟着石达开出走了。
在石达开准备进入广西时,他们分手了。
分手后,他们更是稀里糊涂!他们致信英法联军的“洋兄弟”,要他们看在同拜上帝的份上,一起干了大清!
结果,毫无悬念,很快就被大清击败,几经辗转,投入李秀成帐下。
这些单纯、朴实的起义军将士,他们只知道要反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在政治上十分“幼稚“。
他们的诉求,就是找到明确的指导。
这支原属天地会的武装,他们加入太平天国后,很快就建立了坚定的“拜上帝教”信仰,可见,这支武装的可塑性非常强。
可是:翼王自己在政治纲领、发展方向上都模棱两可,花旗军自然也就稀里糊涂了。
“迷茫者”常常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往往是团队中最大的“潜力股”。可是,如果不能解决他们的“迷茫”,最后的结局常常只能是稀里糊涂的。
灰心丧气:骨干的离开石达开部最大的一次分裂,就是著名的“万里归朝”。
石达开的基本力量:彭大顺、吉庆元、汪海洋、童容海等人,集体出走。石达开身边一度“兵不满万”。
可以说,这些人,对翼王是最为忠诚的了。
他们在出走前,曾直接建议石达开整肃部队,回归天朝。被石达开拒绝后,还坚持了一段时间,实在看不到前途才出走。
这些“三江两湖”人士跟着翼王在偏僻的庆远待了一年,其忠诚度可见一斑。
他们的诉求很明确:前途!
可是,石达开在广西期间,只是消极驻扎在庆远,既不发动、配合反清力量,也没有主动拓展,甚至有“归隐山林”之意!
最后,太平军战斗力严重下滑,甚至出现万人规模的太平军武装被民团击败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吉庆元等人当然看不到前途,当然要离开啦!
给忠诚者前途,是领导人的义务。领导者自己都有“ 归隐山林”之意了,忠诚的追随者们又何以自处呢?
我们的一生中,总会与各种各样,因不同原因、诉求而走一起的人合作。只有理解他们的诉求,才可能与他们共赢共利的合作下去。
与君共勉!
石达开负气出走后,为何手下的将领们会半途回归天京?
引言“天京事变” 平息后,翼王石达开于1856年11月底回天京(今南京)主持政务。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老臣,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因内讧加同室操戈,一大批军政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惨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金田首义的六王中,只剩天王、翼王二人在苦苦支撑危局。
自相残杀引发信仰危机天京内讧引发的信仰危机,使天国内部的分崩离散之心与日俱增。曾经凝聚、激励太平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支柱,也随着天国高层间不择手段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而遭受极大的动摇。天王洪秀全煞费苦心塑造的“天父皇上帝”这一西洋镜被戳穿,土洋结合的拜上帝教理论也随之破产了。天国内部自上而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拜上帝教”产生了质疑,同时也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太平军基层官兵中也弥漫着一股巨大的失望情绪,有人嘲歌一曲道:“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起包袱回家转,还是做长工”。
翼王主政,筚路蓝缕,意图挽回人心,重振士气石达开是天国高层中最才干卓著的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人品也相对正直,他屡建功勋,处事公正,甚少私心,因此深受天国军民的敬重与拥戴。他回天京主政后,大家欢呼雀跃,皆尊其为“义王”,把重振天国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他的身上。
石达开确实有能力 ,他很快就以自己的实干回报了天国军民的期望。在短短半年间,天京秩序迅速恢复,军民人心渐趋稳定,萎靡与失望情绪一扫而光,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天京变乱”造成的疮口在逐渐愈合,初步平定了动乱的颓局。在翼王的指挥下,太平军在军事上也取得了一连串胜利更令人鼓舞,不仅收复了许多失地,而且还再次溯江西上,兵锋已逼近武昌。
石达开的威望让天王感到隐隐不安,担心他成为第二个杨秀清随着石达开权势、功绩、威望的与日俱增,洪秀全不仅不高兴,心里反而感到惴惴不安,担心他成为第二个杨秀清,这也成了洪天王心中挥之难去的一块心病。毕竟天京之变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刺激。尤其是想起杨秀清擅权揽政以及对自己的凌辱,想起那一幕幕血流成河的人间惨剧,他仍然心有余悸。洪秀全考虑最多的不是什么乘势北攻中原,直捣京师,取得全国胜利 。他内心考虑最多的问题竟是,如何削弱石达开的影响力与崇高威望。
洪秀全表面对石达开异常信任与倚重,暗地里却给他设置重重障碍,封大哥洪仁发为安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目的是牵制、掣肘石达开。
洪仁发、洪仁达都是又蠢又贪、无德无能之人,别说治国安邦之才了,就是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箩筐。但他俩是洪天王的手足、最信得过的人,每日所做之事无非就是秉承天王的旨意,处心积虑架空翼王,削夺其兵权,使其不能过问军事,还严密监视他,不准其离开天京一步。石达开本无意争权夺利,他这样做都是为挽回“天京之变”的不利影响、重振天国,但却饱受猜忌,形同软禁,几乎失去了人身自由。
广大天国官吏、将士对洪秀全的做法非常不满,对昏庸贪鄙的安、福二王更是十分蔑视。《太平天国史纲》记载,每当安、福二王在会议上议论朝政时务,听者寥寥,且都昏昏欲睡。而到石达开发言时,听者云集,且全都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与二王形成了鲜明对比。安、福二王遭到冷遇,又气又妒,对石达开更加排挤、攻讦、打击,且有除之而后快的苗头。
石达开与洪氏兄弟的矛盾已摆上桌面,并日趋尖锐,难以调和,如果双方的矛盾再次升级,那么第二次天京事变就很可能会重演。
愤然出走在如此险恶的处境下,石达开不得不考虑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但他的选择并不多,无非就是:委曲求全,用忠贞消除天王对自己的疑忌,换取天王的信任;效仿杨秀清,来他个取而代之,自己做天王;解甲归田,做个无忧无虑的富家翁;最狠的一招是釜底抽薪,率部离开天京,在外单独发展。
石达开心乱如麻。他本想力挽狂澜,辅佐天王,重振天朝,不想遭天王猜疑、排挤,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半途而废。思来想去,反复权衡,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天京,去远方征战这条不归路。石达开这样做并非全为自己考虑,在他看来,这样是为了避免与洪氏兄弟相争、火并再起的唯一可行方案。
1857年5月下旬,主政天京仅半年的石达开找机会离开了天京。6月上旬,回到了安庆大本营。
离开天京的路上,石达开沿途散发传单,张贴布告。在文告中,他诉说自己之所以要离开天京,出师远征,是因为备受压抑,深有苦衷,同时还表达自己立誓扫灭清妖,复兴华夏的壮志,还表达了他效忠天国,实现一统天下的决心。许多太平军将士读后非常感动,纷纷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自愿随其远征者人数众多。
石达开到底拉走了多少人马?资料记载并不统一。 有说6、7万的, 有说20万的,还有说40万的。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石达开带走的大都是太平军的精兵强将,也是天国最精锐的力量。这对本已遭受内乱重创的天国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也难怪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李秀成在被俘后总结“天朝十误”中,将石达开“把合朝文武将兵带去”闹分裂,列为最重大的失误。
屡次拒绝洪秀全的邀约,拒不发兵救援被清军围攻的天国重镇石达开离京出走,带走了太平军作战经验最丰富、最英勇善战的一批老战士,也为清军大举反扑提供了极好的契机。1857年6、7月间,溧水、句容相继被清军攻陷,镇江被围困,天京岌岌可危。
洪秀全大为惊恐,他采纳李秀成建议,削去安、福二王爵位,并派人连夜给石达开送去“义王”金牌,连同救急表章,一同送到安庆,苦求石达开派两千援兵火速救援镇江。石达开心已冷透,不为所动,拒不发兵增援。
后来,镇江告急,天京重被清军新构的江南、江北大营包围。彼时石达开已率大军开至江西抚州,他不仅数次断然拒绝洪秀全的邀请,而且率军向更南的浙江、福建等省开去,离天京越来越远。
石达开声称效忠天国,却在分裂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令追随他的将士深感失望石达开远离天京,在分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个人恩怨得失,使石达开耿耿于怀,无法摒弃前嫌,从而以大局为重,与洪天王言归于好,并肩对敌。他一再拒绝洪对他的认错、挽留与求援,一意孤行,绝不回头,令跟随他一起出征的将士深感失望。尤其是太平军后起之秀陈玉成在湖北与清军浴血厮杀,连连受挫时,驻扎安徽的石达开坐视不救,眼看湖北的大片土地被清军攻占,陈玉成败死,却丝毫没有惋惜之意。
石达开的分裂举动与所作所为,伤害了部分天国将士的感情。很多人由最先同情被逼出走的他,转而同情苦撑天京危局的洪秀全了。
威风不再,屡屡失利,只得率残部退守四川......石达开率军辗转浙江、福建两省后,于1859年春天又来到湖北南部,接着进入湖南境内。彼时的清军因得到列强的帮助,实力大增,而昔日威风八面的石达开,也早已气势不再了。他率大军围攻一个小小的宝庆(今湖南邵阳)城,竟久攻不克,只得怏怏率军撤围,再挥师南下,进入广西境内。
彼时的广西省城是桂林。7年前太平军北上时没有攻克桂林,这一次石达开派石振吉、陶金汤各率两支大军围攻桂林,不仅再次受挫,还落得个全军覆没的悲惨下场。
连战连败,死伤惨重,使一些太平军将士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石达开的旧部吉文元、朱衣点等人寻机带出数万人马,离开石达开,千里迢迢返回天京,重新投到天王麾下,受到了洪天王的欢迎与褒赞。
一向态度强硬的石达开,面对屡战屡败、众叛亲离的严峻现实,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选择有失误。但回天京已不可能,归隐山林更不现实,清廷缉拿他的悬赏越来越高,已无处躲藏。自石达开离开天京在外单独作战以来,清廷便把他视为主要威胁,曾国藩更是派遣湘军精锐跟随在太平军身后,紧追不舍,极力剿杀。
在进退无路之际,他想到了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四川。
在广西招了数万兵马后,他立即率军北上湖南,再经贵州、云南入川。
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进入四川......这注定是一条有去无回的断头路。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石达开负气出走后,为何手下的将领们会半途回归天京?
导语:石达开负气出走以后,一直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却离开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他率军一路流窜,屡战屡败,始终未能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最终石达开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想要归隐山林。石达开部下的将领们对他彻底失望了,再加上天王洪秀全一再派人对石达开所部的将领们进行拉拢、许诺加官进爵,因此,石达开手下的将领们大多在半途中抛弃了石达开,返回天京。
石达开手下的将领们在半途中抛弃了他,返回了太平天国主战场。其主要原因是:
1.石达开政治上极不成熟。
石达开负气离开天京,无论洪秀全如何恳求,也绝不回去;这意味着石达开已经与洪秀全彻底决裂了。可是,石达开却公然宣称自己永远忠于太平天国,绝不背叛。既然石达开这样说,那么,人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石达开依然是忠于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永远不会背叛洪秀全呢?这样一来,石达开的部下将士们就会在心里面理所当然地认为洪秀全依然是我们的最高领袖!
而且,石达开没有另立旗号,独树一帜,他就无法名正言顺地给部下将士们加官进爵,鼓励他们努力奋斗。
2.石达开一路流窜,屡战屡败,始终没有能够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石达开决意要离开太平天国的主战场,另往他处,去开辟根据地。
石达开率部进军江西、浙江、福建,后来又进军湖南,一度退回广西,最后又远征四川。这一路下来,石达开在行军作战中仿佛丢掉了以往战神的灵魂,再也没有往昔的神勇了。
石达开流窜数省,处处失利,一败再败。尤其是1859年的宝庆之战,石达开数十万大军不但未能攻取宝庆城,反而被几万清军打得狼狈逃窜,尸横遍野。以致到后来,就连最不入流的地方团练,都敢逮住石达开所部痛扁一番。而石达开则总是抱头鼠窜。
出走之后,屡战屡败,没有根据地,部队无法整顿休整,困苦疲敝;以致军心动摇,将士们都对石达开大失所望。
3.屡败之下,石达开心灰意冷,意欲归隐山林。
在出走天京之时,石达开自视过高,对自己的军政才能极为自负。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另辟根据地,自建一番基业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的骨感。一路上遭受到的无数挫败,使得石达开几乎崩溃了。
无法接受的现实,无情地摆在石达开的面前。他动摇了,彷徨了;他的自信彻底丧失了,他的斗志也在失败中丢失了。
于是,石达开心灰意冷,产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他不但这样想了,而且还经常对身边的将士们说出自己归隐的想法。
本来将士们就对石达开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军心已经动摇,他还在将士们面前经常说出如此丧气的想法,能不让将士们对其愤恨异常吗!
4.洪秀全一直都在积极引诱拉拢石达开的将士们。
自从石达开负气出走后,洪秀全一直没有忘记这支部队。洪秀全虽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可他却有一套很老练的权术手腕。
洪秀全首先以王爵的高位拉拢了在福建站稳了脚跟、准备接应石达开的杨辅清,使杨辅清忘记了杀兄大仇,还顺带离开福建、坑了石达开一把。这以后,洪秀全对石达开这一系人马是百般拉拢,使尽了招数。凡是从石达开阵营中脱离、返回太平天国的将士,一律加官进爵,百般优待。因此,石达开的将领们抛弃石达开的时候,毫无后顾之忧。
结语:石达开手下的将领们抛弃石达开、返回天京,主要原因是石达开自己不争气,一直流窜作战,还屡战屡败,让部下将士们看不到希望,都感觉跟着石达开走,前途极其渺茫;于是,大家一合计,还是回天京吧,那才是咱的家啊。
石达开负气出走后,为何手下的将领们会半途回归天京?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运动之一,它沉重了打击了满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初期太平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永安建制封王、定都南京、西征、北伐等等天平军可谓是捷报频传,但随着中后期天京内讧,石达开负气带兵出走,太平天国也由盛转衰,石达开出走后,很多将领半途又返回了天京,这又是什么原因,以笔者看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石达开出走天京经过天京事变
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军领导人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东王节制其他各王,却骄奢专横,引发其他各王的不满,东王杨秀清更变本加厉,甚至要求天王洪秀全封其万岁,要与天王平起平坐,天王密谋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回京惩办杨秀清,韦昌辉接令后回京屠杀了杨秀清、家眷以及部下三万余人,在天京实行恐怖统治,翼王责备北王杀戮过多,北王对其动了杀心,石达开得到消息提前出走,石达开府上两万余人被北王杀死,石达开率部回京与天王合击将韦昌辉击垮,最终永安建制封王只剩翼王石达开,天京事变结束。
- 负气出走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京主政,回京后他外整军事,内收人心,军民稳定,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也渐渐扭转过来,天王见石达开深得民心,心生疑忌,担心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派自己的两个哥哥安王、福王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对天王的堕落本就不满,加之处处受洪氏家族百般刁难,于是愤然离开南京,前往安庆。
二、石达开出走是私心,分裂太平天国石达开出走除了对洪氏家族感到不满外,还带有个人因素在里面,他出走前做了三件事可以看出他是有私心的,其一,草拟布告,宣布解散天国正统政权,愿意随他去的前往安庆,其二,拉拢将领,散布亲奉密诏拉拢太平军精锐,除了支援南京的李秀成、陈玉成等部未离开,其他大部随他而去,这对太平天国力量简直是釜底抽薪,其三,试探性的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并更改国号、年号,这些做法反映了石达开是精心准备过的,其目的也是出于自己私心,想分裂太平天国。这样的作法部分将领后期知道后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重回南京。
三、战术失误,败仗太多,将领对石达开失去信心。石达开带领部队负气出走后失去了初期用兵神算的光环,神奇不在,初期的石达开一直充当着开路先锋的角色,破永安、挽救西征败局,大败曾国藩湘军,可以说有石达开在敌军都闻之胆寒,而带兵出走后战术失误,败仗太多,导致军心涣散。
其一,前往江西解救被困临安、吉安的老部下,因没有水师,失败。
其二,进军江浙、福建,欲开辟闽浙根据地,因内外矛盾,失败。
其三,进攻湖南,取上游之势,湘军重兵围困,孤军奋战,失败。
其四,西进入川,欲建立四川根据地,在大渡河陷入绝境,失败。
败仗太多,军心就会动摇,随着败仗越来越多,将领们也就对石达开失去了信心,不少将领选择重回南京,弃石达开而去。
四、石达开出走未制定明确的目标,前途渺茫,将领对石达开失去希望。石达开出走后并未制定明确的目标,到底是回广西,还是去闽浙,还是去四川,在哪里建立根据地,这都没有答案,其次石达开是否建立新的王朝还是继续归南京管制,石达开也未做明确说明,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将领们对于这种漂泊日子感到沮丧,对于前途更是茫然,随着战场失利越来越多,最终将领们也对石达开失去了希望,弃他而去返回南京。
综上所述:石达开确实是太平天国中具有文韬武略的将领之一,但是随着后期负气出走,石达开在战场上失利不断,对于下属部将也未给出清晰的目标,加上个人私心因素,导致了很多将领弃他而去,重回天京。
石达开负气出走后,为何手下的将领们会半途回归天京?
我们分析石达开出走前后的事,要参照石达开、李秀成、洪仁玕三个人的口径相互印证,因为这三人立场相左,叙述同一件事势必专捡符合自己心意及对自己说法有利的地方,如果只采信其一则肯定不客观,但参照着看就大抵能看出全貌。
比如天京事变,石达开说韦昌辉奉有诛杨秀清密诏,但他事先不知情;李秀成说没密诏,但杨秀清欺负洪秀全,韦、石“自发”替洪秀全打抱不平起事。石达开这样说是既为诛杨正名(洪秀全让杀的不是自作主张)也是为撇清自己(我没奉密诏也没参与密谋,后来他起兵讨伐韦昌辉是打着为杨秀清报仇旗号,出走后也曾争取过杨秀清余部杨辅清,说参与诛杨密谋就麻烦了),李秀成则是有意(忠君思想)无意(他当时在安徽,天京事变始末显然是事后洪秀全转述的)撇清了洪秀全责任(因为戊午八年即石达开出走翌年洪秀全要给杨秀清平反),最有趣是洪仁玕,事发时他在香港,说天京事变是有密诏的,几年后到了天京又吞吞吐吐不说密诏的事了,他是以洪秀全的是非为是非的,显然在1856年因为洪是得利者,觉得诛杨是正义的,而进京后因为洪秀全改口而不得不也改口了。
出走也一样:石达开自己在布告里写得明白,出走是因为“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自己也“起猜心”,即感到君臣间丧失信任感,自己担心遇害,因此“出师再表真”,但“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仍然忠于太平天国,让将士们要么“依然守本分,各自立功名”,要么“或随本主将,亦一样立勋”,不论怎样都还是太平天国的将士,因此“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尽管远征后他实际上是自行其是,但形式上至少本人始终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他自己的行文从未更改国号、宗旨(反倒是洪秀全方面后来把国号改了两次,从“真天命太平天国”改“上帝天国”又改“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出走时启用的官衔“真天命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直到最后两份属衔文书——覆灭前夕在大渡河边致土司王应元、岭承恩书,都一个字没改。他赢得将士和民众同情的重要人设,是“忠义”,因此即便对洪秀全再不满,他也要小心翼翼维护“义王”这个人设不坍。而天京方面,洪秀全虽然对石达开不满且猜忌,但担心的是他成为杨秀清、韦昌辉第二,一旦石达开打着太平天国旗号“远征”,洪秀全反倒觉得释然,因此只是在宗教头衔上暗动手脚,却并没有在外人看的官样文章中拆穿“远征”的把戏,石达开的官衔只要和宗教神学无关,非但一概保留而且偶尔还照例升一下。
但追随石达开的将士们并非都是、只是仰慕人设,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包括“从龙”成为新的开国元勋、跟随在西征中战无不胜的“军神”可以开创更光明前景,甚至也有些“老弟兄”对前途失望,希望跟着石达开有机会回乡(入闽和围攻宝庆失败后多路分兵都不约而同往广西跑并非偶然)……然而这一切在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四省转战过程中相继破灭。
首先,石达开不肯自立,死守忠臣人设,这就让“从龙派”无所依靠,从而产生“与其做忠臣的忠臣还不如直接做忠臣”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在洪秀全接受李秀成建议开始“加恩惠下”即滥封后变得非常有说服力——彭大顺作为一路出走主力的统帅,爵位已是石达开出走系统里最高的燕爵,彭死后取代他的童容海自称燕爵就引发同僚不满,结果他们刚投入天京体系,童容海就被封为比燕爵高三级的义爵加主将,不满童容海的六十多人也都封比燕爵高两级的安爵,一年后童容海封王,六十多人封主将、大佐将、义爵,后来这六十多人中也有吉庆元等封王,事实上从翼王远征军回朝封王的,不算私下请假跑回去的和天地会花旗系统的,能叫上名字的王爵后来就有童容海、吉庆元、汪海洋、谭体元等多人——整个翼王远征体系中只有一个王、一个主将(石达开自己),燕爵已经封顶,能这么玩么?
其次,石达开远征后军事屡屡失败,“军神”光环褪色。因为核心将领大多未追随远征,石达开渡江后战斗力是下降的,在江西苦战未能守住八府四十二州县,入闽被杨辅清放鸽子,围攻宝庆失利后军心就已经涣散,亲侄子石镇吉和亲外甥黄桂生的分离就是明显范例,这些人没有降清或回到天京,但也不肯回到石达开身边,最终自生自灭。入广西后只是因为“大成洪德”的屏蔽作用暂时消停,但石达开本人态度消沉一再扬言“归林”,让很多“恋恋不已”的将士失望离去——因为“归林”是活不成的,再不走,等浔州府失守、“大成国”灭亡就走不了的。
由于本人义气,加上要维护“人设”,石达开对出走者基本是听之任之,而出走者中既有原来不想走但最后走了的(如李寿晖),有已经走了、走不通又回来的(如傅忠信),有兜兜转转来回几趟最后还是走了的(最典型的是彭大顺这一伙),也有走不通干脆投降清朝的(如最早出走而且杀了阻拦者余忠扶的张志公),当然,他们中绝大多数辗转回到天京辖区,这就需要对自己的去而复返做出个说得过去的解释,吉庆元等67人的做法是把责任推给石达开,说自己误信石达开奉旨出京,后来劝石达开回来石达开不回来就自己回来了(至于这种说法将投降的张志公说成“义士”,被杀的余忠扶说成“歹徒”大有破绽,就顾不得许多了,反正天京方面也不会深究),而洪秀全昔日学生、和石达开请假回乡葬母、然后跑到天京销假的李誉生地位超脱,无需这么麻烦,就直接把带石达开签名的请假条往上一交便了。
石达开负气出走后,为何手下的将领们会半途回归天京?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开始专权,为了避免内讧悲剧的再次发生,石达开决定离开天京。从当时的形势看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树立了很高的个人威信,其部下门宗也都掌握兵权,因此他的离开得到了很多将领的支持。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未真正放权石达开天京事变后洪秀全请石达开主持日常工作,他不但没有恢复军师负责制,还升任了两个无能的哥哥为王掣肘石达开。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曾将天平天国的局势转危为安,但面对独断专权的洪秀全,石达开选择带兵离开了天京。
石达开的部队集结在江西,按照石达开的部署部队计划向江西南部开进。此时的湘军正集结重兵围攻太平军重镇九江,然而近在咫尺的石达开部队却没有求援九江林启荣部,反而将部队开往了江西腹地,孤立无援的林启荣最终被湘军李续宾部围歼,九江的丢失让太平天国的西线防御陷入被动。
石达开在江西浙江福建广西行进却没有根据地开往江西的石达开部队进展非常不顺利,因此他决定经营江浙、福建,只可惜在浙江福建也未能站稳脚跟,宝庆会战失败后石达开退向了广西。按理说广西是太平军起家之地群众基础非常好可以建立根据地壮大实力以图北伐,只可惜石达开一心向开进四川没有充分利用好广西的有利形势。
一路转战几千里打的非常热闹,但是这种流寇作战和没有根据地思想的打法让石达开的部将们觉得看不到胜利的希望。石达开在离开太平天国主战场后虽然部队的人数增加了不少但是因为多是新兵缺乏训练,很难取得战役的胜利,在这种失败情绪笼罩下的军队很产生分裂的思想。
石达开一意孤行将领们与他分道扬镳在部队陷入困难时,将领们都劝说石达开回到太平天国主战场,只可惜一意孤行的石达开却决意要进军四川以图未来。在劝说无望的形势下以汪海洋为首的将领们决定脱离翼王的部队回归天国序列。
石达开为进入四川不惜放走了不支持自己的将军们,这次分裂让石达开的实力严重受损。此时的四川总督路秉章已经将四川的农民起义军尽数剿灭,以逸待劳严阵以待,石达开进入四川本就不是明智的决策。进入四川的石达开部很快在大渡河畔陷入重围,在大渡河水猛涨的不利局面下全军陷入了绝境,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被俘牺牲,太平天国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石达开为避免内讧升级离开天京是正确的决策,但他拉起部队离开天平天国是非常错误的决定,这样不仅是天平天国的实力受损还让本已经被动的局面变得不可逆转,最终导致了石达开的失败和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假如他能在江西继续坚持不离开太平天国也许历史真的能被改写,至少不会出现将领们众叛亲离的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