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后期为什么政权会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杀害)?

宦官弄权,历代都有,但唯唐代宦官专权最为猖獗,擅杀大臣,甚至多次废立天子。

回顾大唐对宦官失控的过程,或许可以让我们对权力和控制有新的认识。

始于明皇,成于肃宗,盛于德宗,极于昭宗。——《资治通鉴》

始于明皇:从奴隶到将军

唐初,虽然天下太平,但是中枢一点也不太平。

皇子夺权、皇后篡位、公主造反,一连串的变故令大唐天子心有余悸。

皇族子弟、外戚、贵族、外臣,一个都靠不住呀!

唐玄宗吸取教训,开始重用身边的宦官。

高力士,成了将军,权势极大。

由此,宦官开始作为权力游戏的玩家,走上前台。

在唐玄宗看来:高力士只是他的棋子,高力士权势再大,他的荣辱也都取决于天子。

不过,游戏一旦开始,可就停不下来了。

成于肃宗:皇权威胁者

安史之乱后,玄宗逃亡四川,唐肃宗在李辅国的支持下登基。

唐肃宗的处境是很微妙的:既害怕下面的人跟安禄山走,也害怕下面的人跟太上皇走。

因此,唐肃宗把大小事务都委托给了他最信赖的李辅国。

从此,宦官一步步变成了皇权威胁者。

当然,此时的宦官,依然还是要依赖天子的信赖。

仅唐代宗一朝: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相继被天子拿下。

盛于德宗:病毒与宿主。

鱼朝恩被拿下后,大唐天子开始防范宦官的权势。

唐德宗时,将神策军从宦官手中收回。

可是,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783年,泾原兵造反。大臣领导的禁军逃散,无人抵抗,天子外逃。

只有宦官跟随天子不离不弃,忠心护主。

更遗憾的是:掌管神策军的白志贞不但组织不力,还与宰相一起逼反强藩李怀光。

这次事件说明:当危险来临时,大臣们都有退路。唯宦官,作为天子家奴,没有退路,只有护住天子,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势。

从此,唐德宗彻底放弃了打压宦官的想法。

他将神策军的重要职位悉数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宦官。

皇权之上

随着宦官控制神策军时间的变长,他们逐渐凌驾皇权之上。

唐顺宗时,天子派人担任“西北诸镇行营使”,试图从宦官手中夺回军权。

一开始,中人自己还没有反应过来。不过,众将纷纷前来提醒。于是,中人下令:谁也不许去支持!

最后,天子任命的将领抵达奉天,居然无一将前去!

这次事情表明:宦官已经与禁军中所有重要将校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兵权,天子想收也收不回了!

那么,天子有没有可能利用外地兵力除掉宦官呢?

唐文宗时,宰相李训试过一次。他试图召京城卫卒(除神策军外,还有其他禁军,但实力很小)及忠于天子的藩镇兵来诛杀宦官。

结果,酿成了“甘露之变”。

在这场宦官制造的惨剧中,天下藩镇,除了昭义节度使,无一反对宦官者!

可见:由于藩镇节将皆出自禁军。因此,这些节度使也与宦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宦官,已经可以凌驾皇权之上了!

此后,大唐不乏有为之君。如唐宪宗、唐宣宗。

不过,他们其实只是找到了与宦官集团合作的方式。他们只是扶持一个宦官,打倒一个宦官。神策军,自始至终没有从宦官集团手中收回。

宦官专权,几乎伴随了此后整个大唐历史。

授权的边界:核心资源

坦率地说,我认为:唐朝的宦官走上前台,有其必然性。但是,宦官专权如此之烈,本可以避免。

自李世民开始,皇子、后宫、公主、关陇贵族、强臣、藩镇,无不对皇权虎视眈眈。其玩家之多,亘古未有!

这种情况下,宦官,作为天子身边最信赖的人,被引进来制衡,几乎难以避免。

可是,领导,必须把握核心资源,这是授权的边界。

到唐代宗后期,神策军已经成为唐中央最重要的核心资源。

这种核心资源,唐德宗试图把他全部委托给最信赖的宦官,是很不明智的。

也许,在他眼里,他只是把重要的东西,托付给了最信赖的人。

可是,核心资源一旦交出,问题就不是人家值不值得托付了。

由于核心资源本身的发散性,围绕神策军,很快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这个利益集团一旦形成,就会变成毒瘤:天子或许可以除掉某个宦官,但却不可能除掉这个利益集团!

因为:天子再也找不到其他更可信赖的力量来对抗自己的核心资源!

这就是我对唐代宦官专权的粗浅理解。

朋友,不知道您怎么看呢?

大唐帝国后期为什么政权会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杀害)?

在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宦官。宦官中的“宦”,本来就是在政府里学习和办事的。战国时候的贵族喜欢多养“门客”,“宦”的涵义也变成了门客。之后,门客制度继续发展。贵族和国君中都拥有成批的门客,专门蓄养成为近侍随从,“宦官”这个词语就这样诞生的。宦官本来也不是被阉割的男人。但是,作为亲随经常跟国君出入,出入宫户,皇帝也担心这些近侍随从与后妃们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如被阉割丧失生育的人更为保险。正好,古代也有着对男性俘虏施加“宫刑”的办法,就是把男人阉割之后在宫殿里服役。所以,皇帝也喜欢选择这些受过宫刑的人来充当自己的近侍随从。于是,宦官就是受过宫刑的人来担当。

在历史上,最受秦始皇宠信的宦官就是赵高。赵高,原本是赵国人,在国亡之后受宫刑当上宦官的。在《后汉书》的卷七八《宦者传》说的:“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可以看到,在后汉也就是东汉时候,充当皇帝近侍随从的人都是宦官,当时宦官都是阉人。由于明代的宦官办事机构分别设十二监,每一监都各自设有一员太监为长官,人们就把这些非太监的宦官都统称为“太监”。所以,太监与宦官都是同义,指被阉割的男人。

战国时候的门客与主子都是有一些人身依附关系,发展为宦官制度之后,宦官如奴隶一样依附于皇帝主子。由此看来,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内奴隶,如从事劳动生产的奴隶一样,都是被压迫和被奴隶。但是,一旦这些宦官成为奴隶头儿或者奴隶总管,那就是高级的宦官,就站在主子的立场上去奴役和压迫人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宦官由于是接近最高权力者——皇帝的人,自然就很有机会篡夺皇帝权力,干扰朝廷内政。我国历朝历代王朝的覆灭,归结起来不在乎是农民起义、外敌入侵、外戚干政、政治腐败、宦官乱政。其中,宦官乱政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政治现象。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朝的灭亡,都与宦官乱政事有密切关系的。其中,盛唐的宦官乱政现象最为严重。在唐朝中晚期,宦官能控制唐朝的中枢政局,甚至可以随意贬斥和诛杀权臣、良将与宰相,废免和弑杀皇帝。那么,唐朝时候宦官为何能掌握大权,杀掉与废立皇帝呢?我们可以一一道来。

唐朝宦官掌权的源头

我国封建社会的宦官,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掌握权力。一般来说,大臣贵族势力强大,都轮不上宦官干政的份。当皇室拥有较大权力,也就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时候,宦官作为皇帝的家奴身份才有掌权的机会。中央集权皇朝也不是一开始就让宦官掌权,因为朝代的开国皇帝身边都有一批与他打江山闯天下的开国元勋和功臣。即使这些开国功臣为宰相,依然是与皇帝休戚与共的,用不了皇帝培育宦官为自己的贴身亲信。一般来说,皇帝宠信宦官,是来源于对朝臣的不信任。

唐朝时候,开始让宦官组建内朝掌握权力,就是来自于唐玄宗。唐玄宗当政时候,吸取了前几任皇帝如类似于武则天一样女人参政的教训。当把王皇后废掉之后不再立新皇后,也不让自己宠爱的杨贵妃、武惠妃借着皇后的名义干预朝政,把政权全部交给朝廷宰相处理。

然而,唐玄宗也害怕宰相的权力过大,篡夺皇位,自然也不放心。所以,他就挑选了身边的大宦官高力士帮自己处理政务。如《旧唐书卷一八四《高力士传》记载

“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力士也就此“常止于宫中,稀出外宅”。

就是说宰相对政事的决议都要走宦官高力士的程序,这样形成了宦官和宰相互相抗衡的政治局面。这时候,管理唐朝宦官的机构——“内侍省”的总管成立,宦官的总管升为与正三品的宰相同一个级别,可见宦官地位的提高和权力的增强。

唐玄宗比较信任宦官,让宦官组建能够参与朝廷政事的内朝。唐玄宗的做法,是想着宦官都是被阉割过的“刑馀之人”,也是非正常人,很难有当皇帝的可能性。所以,宦官不像宰相可能权力过大,会篡夺皇位当皇帝。也不会如皇后,如武则天一样有野心当女皇帝。而且,宦官是家奴,贴近也是恭顺听话,不像宰相也喜欢摆一些当官的架子。他在宦官中选任高力士,就因为高力士帮过他大忙,帮助他参与剪除太平公主势力的军事行动,可以说是经受过考验的得力干将,也就非常信任。

之后,唐朝皇帝信任的宦官,如李辅国、霍仙鸣、仇士良等,都是皇帝为太子时候的亲侍。程元振、俱文珍等宦官在拥立皇帝时候都有功勋。总之,这些亲信的宦官都是皇帝中最信赖和最亲近的人物。“任人唯亲”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通病,唐朝皇帝以重任宦官,宦官乱政也就是受这个因素的影响。

宦官禁军制度——唐朝宦官掌握大权的开始

虽然唐朝皇帝亲信宦官,但是宦官能够掌握大权,废免皇帝的实力和底气,都还是来自于掌握了兵权,自然可以天王老子都不怕。但是,他们兵权的掌握,不是一天形成的,是逐渐掌握的,这一切来源于唐朝的宦官禁军。

(影视剧宦官鱼朝恩)

宦官禁军,顾名思义,就是宦官监察和监督禁军的制度。宦官能够对禁军进行监督,这就证明宦官能够让军队服从自己的管理。有了兵权,自然就有了横行霸道的底气。在安史之乱之前,李隆基虽然很信赖宦官,很多宦官被授予正三品(相当于宰相)的官位。但是,当时宦官势力也没有扩张到威胁皇权的地位。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唐明皇功震秦皇汉武的美梦,也使他对武将的信任变为破灭。在他看来,最亲密的安禄山都造反了,西部边境上的将领们更难信任。

于是,当唐玄宗收到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之后,就丧失理智乱了方寸。为了尽快打败叛军,取下安禄山的首级证明皇帝的英明神武,他不顾中央军不堪一用的事实,要求高仙芝与封常青出战潼关,但是遭到这两位将领的抗拒,这使得唐玄宗不得不派宦官边令诚执行诛杀令。后世都认为这是宦官禁军和统帅兵权的开始,其实宦官边令诚和高仙芝以前都是密切配合且有过多次共事,边令诚也只是执行皇帝唐玄宗的命令,诛杀这两位大将。

由于宦官边令诚忠心耿耿的执行命令,给唐玄宗觉得宦官比武将还要听话和忠诚。当安禄山叛乱平定之后,中央为了对付抵御西北边疆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入侵,以及河北、淄青的乱党残余势力,巩固对国内的统治需要,保障运河粮食运输渠道的畅通,先后一共设置了三四十个节度使和观察使。但是,皇帝又怕这些掌握兵权的观察使和节度使又走安禄山叛乱的老路,就派遣大批宦官到节度使和观察使所管辖的区域内担任监军,监察他们管理军队的动向,这样就行了比较固定化的监军制度,宦官监军就这样形成了。

当然,担任监军的宦官很多不懂军事战术,经常干出贪污受贿的事情。这些监军的宦官也会经常因为私怨陷害节度使。但是,宦官监军对于控制节度使势力的膨胀也是有一些积极作用的。有时候,节度使管辖区域的叛乱,宦官监军也能及时平息。

之后,由于宦官李辅国在劝说太子李亨继承皇位时候有功劳。当太子李亨也就是唐德宗继承皇位之后,就加封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让他掌握兵权。至此,宦官开始掌握兵权。

唐朝宦官掌握大权的真正底气——掌握中央神策军的兵权

唐朝宦官真正威风和横行霸道,还在于掌握了中央神策军的兵权。

在这里,先说禁军,就是从属于天子管辖的皇家禁卫军,与地方藩镇军队是互相对立的,也是皇帝直接掌握的军事武装力量的总称。禁军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皇宫安全和京师治安,随驾扈从外,还要承担出征作战的任务,所以是受朝廷统帅的中央正规军。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禁军担任宿卫任务,主要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由万骑组建的左右龙武军。第二是由左右屯营组建的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头称作“羽林亲军”,乃是唐朝皇帝最信任的禁卫军。

在安史之乱之后,禁军成为唐朝皇帝唯一靠得住的军事力量。之后,禁军数量增多,经过一番壮大,共分为十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和左右神威诸军。其中,最强大和最重要的,就是禁军中的左右神策军。

神策军形成于安史之乱之后的新建禁军,也是唐王朝至从安史之乱之后能够维持一百年多年统治的重要保障。唐文宗时候在日本求佛法的僧人圆仁说过

“左右神策军,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日本·圆仁)

这句话就是说左右神策军的势力强大,能平定乱臣的叛乱,是统治国家的国宝。

宦官掌握中央武装力量的国宝——神策军,是从宦官鱼朝恩开始的。神策军本来就是陇右节度使管下的边防部队,在平息安禄山叛乱的时候才进入中原开战。由于当时神策军归九节度使的高级监军——大宦官鱼朝恩做指挥,不久之后,鱼朝恩就成为这支军队的正式长官。

为什么让鱼朝恩成为神策军的长官呢?这是因为安禄山叛乱之后,皇帝对节度使不再是高度信任,却是猜忌和怀疑。为了保护皇权,皇帝需要建立一支由自己统帅的野战部队,借此维护中央的权威。由于临时招募士兵通常缺乏战斗力,需要找一支建制比较完整和战斗力强大的地方部队。部队的统帅,应该由与部队有渊源关系和忠于皇室的人来担任。这时候,宦官鱼朝恩身为军队的监管,也是皇帝信任的人,当神策军的长官是最为合适了。

于是,就在唐代宗时候,鱼朝恩率领神策军进入京城,破格由地方军成为天子的禁军。神策军与过去禁军不同,它是皇帝的直属野战部队,负责京师的防卫工作。同时,它也把京都的好畤、麟游、普润、兴平、武功、扶风、天兴等地归为它驻扎,称之为“神策行营”,实质上就是建立一个以京城为中心的,直属于皇帝管辖的使级管区。这个使级管区的兵力胜过任何一个节度使的兵力,在德宗时候兵力扩充到十五万。兵力的强大,再加上节度使之间的重重矛盾,使得地方节度使很难对之轻举妄动。当节度使有所举动,皇帝可以立马动用神策军来镇压叛乱。

这样,宦官鱼朝恩就是宦官统帅禁军的第一人。他掌握着兵权,在朝廷作威作福。但好在那时候,宦官势力没膨胀到任意弑杀皇帝的地步,皇帝最终还是刺死了鱼朝恩,没有再派宦官担任神策军的长官,由神策军自行组织统帅。然而,这些将领都不是当大帅的料子。之后,唐德宗又委派了懂军事的文官白志贞来统领,却由于受到反对派的打压没能继续干下去。在建中四年(783)年“泾卒之变”爆发,唐德宗不再信任任何文武百官,还是发觉家奴宦官是比较可靠。于是,就任命曾经担任李晟监军的宦官窦文场和另一个宦官霍仙鸣来担任左右神策军的中尉,之后命之为神策军的最高长官,这样在制度上确定了宦官掌握军队的大权。

(唐德宗)

宦官权力和禁军权力互相结合,势力膨胀

当宦官权力和禁军权力的互相结合,就使得宦官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了。一些宦官头目,也就是高级宦官想借着家庭形式使政治影响力得以绵延。他们采用的办法,就是积极吸收年轻的宦官为义子,或者收养女和军人联婚,或者直接收军人为义子。

当唐朝贞元七年,朝廷正式批准宦官的养子制度,宦官采取养子为继承人的行为不再受任何控制,自然形成了许多实力强大宦官家族。从此,宦官统领神策军就成为一种定制。在唐德宗之后的皇位更替,都有宦官在幕后操控。在宦官统领的神策军中,宦官保障神策军的军人有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升迁机会,神策军也很信任宦官。这样,两个利益群体的互相结合,神策军就成为宦官控制皇帝一张最佳王牌。这就是唐朝中后期宦官能够掌握大权,干预朝廷内政的原因。宦官乱政,可以随意贬斥大臣和弑杀皇帝,也造成皇权的衰落和政局的动荡。

如公元835年11月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就是宦官乱政的顶峰。当时皇帝是在宦官集团拥护下,以皇太弟身份继承皇位的唐文宗。虽然唐文宗是靠着宦官集团当上皇帝,却对宦官集团幕后操纵深恶痛绝。他把郑注、李训重任为朝廷的御史大夫、宰相,当做自己的心腹,密谋军队谋杀当时大宦官仇士良。但是,不幸还是被仇士良给发现。于是,恼怒成羞的仇士良带领属下宦官们,在京城做大规模地搜捕,先后杀死了一千六百多个朝廷各省部官员和官吏,使得整个长安城都处在腥风血雨之中。

甘露政变之后,唐文宗完全变为傀儡,自己都说不如汉献帝。这一场政变给唐朝命运影响是深远的。之后,唐朝政权完全落在宦官的手中,史书记载这些宦官

“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这句话就是说宦官当政,使人的生命如草芥,朝廷政务都由宦官处置,宰相就是负责行书。

由此可见,唐朝末期,宦官势力的膨胀,已是无人可惹。后来,唐朝残暴不仁的节度使—朱温就是大唐宦官制度的终结者。当朱温率领军队攻打长安,大肆诛杀宦官,不过杀完宦官之后,也就是唐朝的总结。公元907年,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宦官弑君其他因素分析

唐朝时候的宦官,敢对皇帝下手,就是因为封建制度自身弊端,以及皇室与宦官对皇权的争夺。

我们都知道,宦官是外姓人,不具备任何生育能力,只能扶持傀儡来代替的方式来行使皇权。当皇帝不愿意做傀儡的时候,对宦官利益和安全也造成了危险。精明的宦官都会在皇帝操控大权之前采取行动。由于对皇帝的恐惧,他们才会弑杀有能力的皇帝,一代一代控制皇帝,这样就进入了一个皇帝以杀宦官、宦官杀皇帝的恶性循环之中。宦官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由于身体的缺陷和工作的特殊性,使宦官都有着心理的阴暗面,最直接体现就是对权力的渴望。为了争夺权力,不惜干出惨绝人寰的事情。

宦官掌权也是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从唐玄宗亲信宦官例子可以看到,皇帝对宰相一样大臣不敢太信任,所以就会愿意利用宦官去对付有权力的大臣和武官将领。所以,就是在这些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唐朝宦官拥有掌握禁军的机会。当有了兵权,可以控制皇帝和掌握皇权,造成了宦官乱政局面的出现。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大唐帝国后期为什么政权会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杀害)?

大唐帝国后期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宦官掌握了禁卫军的兵权。

宦官作为皇帝的家奴,其职责是服侍皇帝及其后宫的生活起居,身份本来是十分低贱的。但是由于宦官平时和皇帝朝夕相处,关系十分亲密,自然就很容易培养感情,获得皇帝的信任。再加上宦官没有子嗣,即使专权,也不可能登基称帝,所以,唐朝的皇帝从唐肃宗开始,就让宦官统领了禁卫军。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向京城长安进军。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唐肃宗在灵武继位称帝,由于身边的禁卫军不满百人,于是挑选贵族官宦子弟成立左、右神武军,连同先前成立的羽林军和龙武军共有六军,历史上称为“北衙六军”。“北衙六军”分为左右厢,分别由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统领。自此,唐肃宗开了宦官掌握禁军的先例。

公元762年,唐肃宗李亨病情加重,太子李豫在病榻前亲自侍候。肃宗命令李豫监国处理政事,引起了张皇后的不满。张皇后暗中将另一个皇子越王接入宫中,准备废掉太子李豫。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早就知道了张皇后的阴谋,于是率领禁军在凌霄门前警戒。等太子李豫经过的时候,他们就护卫太子到飞龙厩静观其变。当晚,李辅国和程元振带领禁军冲进大明宫含元殿,逮捕了越王,并将张皇后幽禁到冷宫里。几天后,唐肃宗驾崩,李辅国等人拥立太子李豫登上皇位,是为唐代宗。

由于拥立有功,再加上统领了禁卫军,李辅国和程元振权势熏天,嚣张跋扈,把唐代宗都不放在眼里。李辅国甚至对唐代宗说:“皇上您只管待在宫里,外面的军国大事任凭老奴处理。”

不久,吐蕃进攻都城长安,代宗逃往陕州避难。宦官鱼朝恩率神策军从陕州来迎接,代宗驾幸神策军营。后来回到京城,鱼朝恩带领神策军进入皇宫,就成了皇帝的禁军。鱼朝恩自任神策军指挥使,神策军的声势超过了“北衙六军”。

唐德宗时期,宦官白志贞接掌了神策军,并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军,由自己的亲信统领,分别称为左、右神策军中尉。

宦官掌握神策军以后,权力急剧膨胀。不仅可以控制皇宫大内,甚至可以随意废立皇帝。

公元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田务澄等人杀害。左、右神策军中尉王守澄、梁守谦拥立江王李涵继位,是为唐文宗。

公元840年,唐文宗暴崩。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拥立颖王李炎为帝,是为唐武宗。

公元874年,唐懿宗驾崩。神策军中尉刘行深、韩文约拥立12岁的普王李懁为帝,是为唐僖宗。

公元889年,神策军统领、观军容使杨复恭拥立寿王李晔即皇帝位,是为唐昭宗。900年,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废掉唐昭宗,迎立太子李裕监国,随后被卫士孙昭德所杀,唐昭宗复位。

公元907年,朱全忠毒死唐哀帝李柷,并将唐朝宫廷里的宦官全部杀尽,唐朝灭亡。权倾人主、掌握皇帝生杀废立的宦官集团也随之烟消云散。

大唐帝国后期为什么政权会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杀害)?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唐朝中央也只能听之任之,通过仅有的几个直接控制区域,艰难维持“大唐帝国”的统治 。

大唐帝国后期为什么政权会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杀害)?

大唐后期,藩镇林立,禁军作为皇帝最后的家底,不给宦官掌管,交给谁掌管呢?交予宦官掌管,大不了是让宦官换个皇帝,甚至杀个皇帝,跟天下比起来这算不了什么。如果交予武将掌管,弄不好就不是换皇帝那么简单了,那就是天下都没了。这也是大唐宦官能一直专权的缘故!

大唐帝国后期为什么政权会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杀害)?

太监当权,自古很多,秦朝、 汉、 唐、明。这主要是制度和皇帝个人有关。大唐后期国力减落,皇帝也有危机感,信任的人少,最信任的可能就是陪伴自己长大或者长时间陪伴自己的宦官。太监没有生育能力到对权利和金钱有极高的欲望。所以会极尽所能的讨好皇帝,加上皇帝不英明的话权利就会越来越大。更是掌握了军权,最后皇帝都不受控制。权利有多大,野心就有多大,胆子就有多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