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金三峰山战役,金国为何会惨遭大败,遭受亡国之祸?
三峰山之战中,金军士兵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而且,他们一开始的运气也还不错。
不过,金军统帅在此战中的几个关键节点犯下错误。
最终,金军主力在此战悉数被歼,亡国的命运再难避免。
防御体系被蒙古找到破解方法随着战事的不断持续,大金从最初的不适应、恐慌中逐渐走了出来。
一方面,金军将被元(蒙古)侵扰的各个民族余部整合起来,打造了一些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涌现出了像完颜陈和尚这样的良将。他们多次击败蒙古军,战斗力十分了得。
另一方面,金人新的防御体系给蒙古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西面,潼关封住了蒙古军主力的东进之路。(潼关以西的京兆府等地已被蒙古控制)。
北面,黄河天险对蒙古军构成了天然屏障。
诚如成吉思汗临终前所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
既有能战之军,又有稳固的防御体系,大金的防御体系看来很有效。
不过,蒙古人找到了突破口。
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敝,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成吉思汗。蒙古人要想绕过这个防御体系,就需要从宋的境内经过。此时,蒙古人还没有下定决心和宋翻脸。
所以,蒙古人的初步设想是:与宋联合,借道于宋,绕过潼关,直击大金腹心,迫使金军在不利条件下决战。
蒙古人,似乎找到了破敌之策。
统帅失策,浪费机会。蒙古人的算盘打得好,却还是遇到了意外。
宋、金世仇,但宋却还没有下定决心“联蒙攻金”。他们不同意蒙古借道。
拖雷虽成功迂回,但预想中的联宋袭击的计划并未实现,金军得以调整,奇袭效果打了折扣。软的不行来硬的,托雷武装开路,宋挡不住,蒙古军还是“借道”过来了。
不过,武装借道,动静还是大了些。
金人察觉蒙古人企图,移兵邓州,集兵20万,前来抵抗。
可以说,蒙古人迂回的突然性打了个折扣,现在,金以20万大军对战不足4万(且长途跋涉)的对手,获得了破坏蒙古企图的机遇!
对于如何对付蒙古军,金军内部有两种意见。
1、阻击蒙古军,使其不得渡汉水北上。
2、放蒙古人过来,干掉他!
金军统帅仗着兵马多,决心歼灭蒙古军,选择了放蒙古人渡河。
当夜,金军在侦知蒙古军渡河的情况下,只是移军禹山,未做阻击。
这个决策,使大金浪费了机会。
当时,金军虽然兵马多,但多是步兵。任由蒙古人渡河,发挥其机动力的优势,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再次失误,丧失主动蒙古军过河后,与金军在禹山展开了交战。
如前文所说,此时的金军颇有能战之军,蒙古军在正面交战中未占上风,两军相持三日,蒙古军被迫退却,在三十里外扎营。
金军中,有将领认为“托雷号称4万,但是其中辎重兵就有1/3,现在相持了三天,必然缺粮,应该抓住敌人,立刻进攻,彻底击败他们”。
可是金军统帅完颜合达却认为:急什么急?他们孤军深入,又不能南渡长江,黄河又还没有结冰,他们能逃到哪里去?
于是,金军按兵不动。
金军再次浪费了机遇。
托雷这种对手,你给了他时间和空间,他能玩得飞起!神秘失踪的对手——麻痹大意,形势逆转果然,拖雷很“会玩”。
次日,金军发现:蒙古人不见了!
更奇怪的是:各个渡口人来人往,好像蒙古人没往那边去。
难道蒙古人退了?
不久,来了两个看起来很可怜的蒙古士兵,他们哭着诉苦,说自己快饿死了呀!金军可怜他们,好酒好肉招待,换上新衣服给他们。
结果···蒙古士兵酒足饭饱,拍马走了!
原来是奸细!
又过了四天,金人才发现:蒙古军已经移到了一处枣林中。他们在那里就食。
就这样,长途跋涉的蒙古军得到了休整,而且,他们还把金军的虚实都摸了个遍!被欺负的“城里人”城居之人,不耐辛苦,数挑以劳之,乃可战也。——蒙古军将领苏布特得到休整的蒙古军,开始“放风筝”了。
金军来打蒙古军时,蒙古军并不正面交战,只是找机会去攻击金军的辎重部队。
金军打得辛苦,被迫退回邓州。
蒙古军并不急追攻城,而是攻略南阳各地,掠夺金军辎重。
如此,物资短缺的一方,成了金人!
金军无奈,出来作战。
蒙古人并不交战,只是“劳之”。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金军疲惫不堪!
三峰山:大崩溃此时,风雪交加,金军冻得连兵器都举不动!
此时,汴梁来信:窝阔台的北路军威胁汴梁,要他们北上救援。
金军急行。蒙古军开始悄悄运动到金军前后,准备合击!
蒙古军以树木塞道,以游军袭扰。同时,轮番休息,烤火吃肉!
金军已三日不得吃饭,士兵们披着甲胄,僵立雪中。
拖雷觉得玩得差不多了,准备“收网”。
拖雷下令让开大道,放金军过。等金军走起来后,托雷抓住时机,猛烈夹击金军。
金军崩溃了!
更要命的是:此时天气突然放晴,溃散的金军在蒙古军面前一览无余!
金军几乎全军覆没!
不久,蒙古军攻破钧州,全歼金军精锐!
此战,金军的精兵猛将悉数被歼。
总结总的来说,这支金军的战斗力并不弱;开局时,金军的运气也不差(宋人未配合蒙古)。
尽管蒙古军的大迂回很有水平,但当蒙古军跋山涉水初抵战场时,金军依然占据主动。
可是,金军统帅却连续措失良机,既没有阻其渡江,也没有趁机猛攻,而是放任托雷休整、侦察。
结果,拱手把主动权让给了对手!
拖雷也确实善于用兵。他避免过早与金军精锐正面交战,只是充分发挥他的机动优势,以金军辎重为打击目标。
然后,蒙古军又“放风筝”,以“疲敌”为要,削弱金军战斗力。
在最后阶段,拖雷又“围师必阙”,让金军运动起来,择机猛攻,彻底歼灭了金军精锐!
面对狡猾、强悍的对手,却不积极把握机会,放任对手发挥优势,这样的金军,怎能不败呢?
蒙金三峰山战役,金国为何会惨遭大败,遭受亡国之祸?
在蒙古和金朝的战争中,腐朽没落的金朝不是新生蒙古政权的对手。在天才的统帅成吉思汗的统领下,蒙古大军屡次打败金朝军队,使得金朝的国土日渐缩小。到了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金朝只剩下陕西至山东的一块国土。金朝将国都迁至开封,北以黄河为屏障,西以潼关为依托,负隅顽抗。
金哀宗继位后,为了挽救金朝灭亡的命运,励精图治,大力加强军备。在他的努力下,金朝建立了一支以重甲骑兵为主的马军,还有一批精锐的步兵。这些兵力,主要配置在陕西方面。
蒙古为了突破金朝的防线,多次攻打金朝的潼关防线。但是,在金朝将士的奋勇抗击下,都遭到了失败。其中大昌原、卫州、倒回谷之战,金军都取得了胜利。这些胜利激励了金朝君臣,一时金朝的士气高昂。
但是,即便是取得了这些胜利,蒙古强大,金朝弱小的战略态势也是不能改变的。在当时,金军前线的将领也心里清楚。在金哀宗受到胜利的鼓舞,下令出击的时候,前线的将领虚与委蛇,不敢主动向强大的敌人进攻。
成吉思汗一直想灭金朝而后快。他在灭金之前,先去灭了西夏,来为下一步灭金做准备。可是,在西夏灭亡在即时,成吉思汗却暴病身亡。不过,成吉思汗在临死前,留下了灭亡金朝的遗策:
(成吉思汗)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在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位。他按照成吉思汗留下的方略,发动了灭金战争。而三峰山之战,就是这次战争中关键性的一战。
窝阔台将军队分为南北两部,自己统帅主力在北方,分为三路,牵制吸引金军的注意力。而拖雷率领三万骑兵执行大迂回的任务。拖雷从宋朝的控制区通过,迂回到潼关背后,然后渡过淮河,攻打开封。用这样的机动作战,来调动金朝在潼关的主力,在运动中消灭之。
但是,在战役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窝阔台的部署有着极大的破绽。那就是,按照成吉思汗的部署,迂回的部队应该是主力,这样才能调动金朝的主力消灭之。可是,在窝阔台的部署里,拖雷率领的军队成了一支偏师。拖雷只率领三万骑兵,要面对潼关的金军主力,史书上说是骑兵二万,步兵十一万,自保都困难,更不要说是消灭了。
这样的部署,有可能是窝阔台企图借刀杀人有关。拖雷是窝阔台汗位有力的竞争者,就算是汗位给了窝阔台,拖雷也随时插手朝政。这使得窝阔台对他无可奈何。因此,这样的布置不能不让人对窝阔台的用意有所怀疑。
拖雷兵力弱小,又全是骑兵,如果和金朝主力野战,他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攻打开封,他又没有办法。因此他的迂回根本就不会有多少作用,前有坚城,后有敌兵,拖雷的处境反而会十分不利。如果金朝能够认真对待,这一次的战役,反而会给金朝以胜利的机会。在后世的对宋战争中,忽必烈也来了个大迂回战术,可是差点被宋军消灭。
在拖雷出兵的时候,一切就都出现了和成吉思汗预料不合的现象。蒙古派去请求借道的使者被宋朝杀死,宋朝不答应借道。拖雷不顾一切,强行通过了宋朝的控制区。这样一来。拖雷就再也没有了退路。
在这个时候,拖雷的处境十分危险。他在唐、邓渡过汉江的时候,就遭遇了金朝军队的阻击。拖雷面临的情况是,四面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而又没有攻城的能力,只有和金军野战并消灭对方一条路。而对方的军队庞大,自己又难以消灭。
可以说,如果金军的军事行动更加积极主动一些,拖雷的处境会更加危险。可是,金军方面却出现了种种的错误,使得自己最终一败涂地。从战役的过程来看,金军失败的原因有几下几个方面:
首先,君臣、将帅的意见不合。当时的金哀宗得知拖雷的行动,马上下令予以迎头痛击。可是统帅金军的将领意见不统一,没能够发动主力决战。在经过小规模战斗后,拖雷在受挫后,马上以一部掩护,主力得以脱身北上,进行机动作战。这使得金军失去了最佳的决战机会。
第二,谎报军情,使得金朝遭受巨大损失。金军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后,向朝廷报捷时大肆夸大,使得金朝君臣喜极而涕,以为胜利就在眼前。
以前蒙古军入侵,金朝就命令各地进入城堡防守,坚壁清野。结果这一次都以为大捷在即,不以为意。在拖雷的骑兵袭击下,数十个城池被蒙古军夺占,将所有积蓄焚烧一空。这使得追击金军的人马反而没有休息的地方,失去了补充给养的可能。
第三,金军的战术错误。金军的兵力分成两大部分,二万骑兵和十一万步兵。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步兵是没有多少用场的。而金军的骑兵精锐程度要超过蒙古骑兵。在几次作战中,金军骑兵险些全歼了蒙古的掩护部队。
因此,金军应该将骑兵和步兵合理编组,把骑兵主力解放出来,死死咬住拖雷主力不放。而步兵则稳扎稳打,作为骑兵的后盾。这样,拖雷无隙可乘,进不可战,退无所据,只有撤走一条路。但是,金军没有采取这一策略,庞大的军队,步骑混杂,反而成为机动作战的拖雷的袭击目标。
第四,天气不利。在最后的决战中,本来金军在开始占了上风,可是天气突变。突降的大雪,使得习惯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作战的蒙古军占了上风。没有补给的金军忍饥挨饿,又忍受着寒冷天气的折磨,全军士气崩溃,被蒙古军全歼。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金军在三峰山一战遭到大败,几乎所有的精锐将士损失一空。蒙古军在战后,对还在开封坚守的金朝君臣威胁说,“汝家所恃,惟黄河与合达耳。今合达为我杀,黄河为我有,不降何待?”确实,三峰山之战后,金朝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蒙金三峰山战役,金国为何会惨遭大败,遭受亡国之祸?
金国13万精锐全军覆没指的是三峰山之战!
123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兵发三路进攻金国。左路军由拖雷指挥借道南宋,沿汉水进击唐州、邓州,这个拖雷就是郭靖的发小,看过射雕英雄传的应该了解;窝阔台率领中路军进攻河中;右路则由斡陈那颜进攻济南。
由于拖雷率领的左路军进展神速,金国决定先对付拖雷,再回头对付窝阔台。金国迅速集结包括忠孝军在内的13万精锐步兵以及两万骑兵,由完颜合达统帅,里面集合了金朝大部分抗蒙名将。这个忠孝军比较厉害,完颜陈和尚曾经率领400忠孝军击败8000蒙古军队,忠孝军是金朝的抗蒙主力。拖雷本部就三万来人马,兵力悬殊。所以托雷并没有跟金军正面对决,而是发挥蒙军的优势,利用蒙军善骑射的机动性,袭扰金军,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总是在金兵吃饭休息的时候分兵骚扰,金兵疲劳不堪。
窝阔台率领大军攻占郑州,兵锋直指金国首都开封城(汴京)。金哀宗大惊,命令完颜合达回师救援。完颜合达感到事态紧急,立刻起兵回师。拖雷迅速抓住这个机会,立刻追击金军,并抢先在河南三峰山占据有利地形狙击金军。两军展开大战,拖雷兵少,利用三峰山地理优势不断的阻挡金军。金军誓死进攻,蒙军阵地不断失守,拖雷带领剩余军队退守主峰,金军鼓足士气大举进攻,恰在此时天降大雪,周围弥漫起大雾,视力不过两米远,金军怕迷路,只好暂时收兵。可是老天偏袒拖雷,大雪纷飞三天三夜。等到雪停之后,金军突然发现蒙军消失了。
原来阔窝台领兵到达均州城,拖雷故意放金兵撤离。金兵在撤离的时候,被拖雷骑兵拦腰截断,窝阔台大军也赶到,两路合击,金兵大败,十几万人马只有几千人逃离。
我是铁血步兵1927,感谢关注与支持!
蒙金三峰山战役,金国为何会惨遭大败,遭受亡国之祸?
首先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说起三峰山大战(位于河南省禹州城西南,距城十余华里,它拔起在开阔的原野之中,自西向东迤逦二十多华里,三峰屏列,翠色迎人,自古为禹州胜景之一,最高峰西峰,海拔大约330米高,长8公里,宽0.5公里,山势和缓)是蒙古军队灭金的一次重大战役,此次战役中,15万的金军精锐部队(忠孝军)为何会全军覆没?且听我一一道来……
那是公元1232年,蒙古政权发动了对金国的最后总攻。而三峰山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为了蒙古帝国走的更远,成吉思汗决定让他的三儿子窝阔台为继承人,窝阔台刚继位以后,他的政治汗位并不稳固,第一:大量的握兵权在成吉思汗的二儿子托雷手里,成吉思汗麾下有129000军户,其中托雷继承了101000军户,窝阔台仅分得4000军户。第二窝阔台虽然是继承人,但是必须经过库里台大会的确认,才能正式成为大汗。而窝阔台没有召集大会的权利,直到2年后,经过激烈的博弈和复杂的运作,托雷表示支持窝阔台当大汗,经大会决定,最终登上了大汗之位。
由此可见,窝阔台的统治基础多么脆弱,怎样巩固统治基础呢?最好的办法还是发动战争,通过胜仗,获取政治资本,把大权抓回来。公元1230年夏,窝阔台大会诸将,商讨灭金战略,最终兵分三路伐金:
一路:窝阔台率领中路军进攻河中府(永济)渡过黄河,进攻汴京(今开封)
二路族叔翰惕赤斤率领左路军自山东南下
三路托雷率领右路军自陕西宝鸡南下,借道于宋,从汉中,安康沿汉水而下,侧击金国腹地,对南京形成包抄之势。
中路和左路都是正面作战,直接平推就行,技术含量不高。而右路是大迂回作战,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面对各种未知情况,比如,迷路,给养,大宋对此次战役的态度,还有金国有无防备等。兵行险招,玩的好可以对金国造成致命一击,玩的不好,可能全军覆没。窝阔台把九死一生的任务交给了拖雷,对窝阔台而言,金国是敌人,拖雷也是敌人,无论成败,窝阔台都是赢家。
1231年,拖雷率领四万右路军,抵达凤翔,派使者前往大宋四川制置使桂如渊,希望大宋借路,最好双方一起出兵攻打金国。桂如渊如果不同意,害怕蒙古大军翻脸,于是答应为蒙古大军提供向导和粮草。蒙军借道沿汉水出唐州,邓州,次年春季全军会师汴京。同年九月,蒙古三路大军齐发,次年正月,窝阔台占领郑州,其前锋部队已抵达开封城下,金国的金哀宗连忙主持军事会议,决定调集本国精锐军队,忠孝军15万人马应战,骑兵2万,步兵13万回师救援。由于金人没有想到蒙古人会绕道宋境,战前准备不足。忠孝军为了能够迅速支援,轻装上阵,将大批粮草辎重留在驻地,仅带三日的干粮就上路了。
忠孝军在钧州以南的三峰山就遭到拖雷大军的追击,蒙古军在三峰山占领了有利地形,双方摆开了战场。一边是不惜代价的猛攻,一边是破釜沉舟的死守,针尖对麦芒。尽管蒙古军善射,但架不住金兵人多,而且忠孝军也不是吃素的,蒙古军占领的山头一个个失守,每个山头都打的很惨烈,双方损失惨重!一连大战了三天,拖雷所部退守三峰山,金军也是精疲力尽,所带的粮食吃尽。就在金军再次鼓起勇气,向残余的蒙军发起最后一击的时候,然而,天时不允,鹅毛大雪铺天盖地的落下来。而且还伴随着浓雾弥漫山涧,大雾使得2米之外几乎看不清人,进攻的金军一下失去了方向,战争被迫停下来,本来金军的进攻已是强弩之末,连续艰苦的战斗和恶劣的环境使得这些南方兵,早就透支了体能,最后的信心和勇气在这场雾加雪下迅速消融,无可奈何在饥肠辘辘中等待天气好转,谁知这一等就是三天三夜的大雪纷飞。
据记载:须臾雪大作,白雾蔽空,人不相见,时雪三日,战地多麻田,往往耕四五过,人马所践,淤泥沒腿,军士僵立雪中,刀枪结冻,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
当年居然下起了百年不遇的大雪,视野太差,金军根本无法发起进攻,!更糟糕的是,重甲骑兵一直处于随时准备冲锋作战的状态,突然降温,一夜过后,铠甲和兵器连血肉都一起冻住了,大部分失去了战斗力!而蒙古军习惯了北方的严寒,对于这场大雪无济于事,再加上粮草补给充足,15万人马几乎全部被英勇的蒙古军所歼灭,三峰山之战是蒙金战争期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至此,金朝已经摇摇欲坠,离覆灭不远了。
蒙金三峰山战役,金国为何会惨遭大败,遭受亡国之祸?
金未金军与蒙古军队在钧州三峰山进行了一次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开兴元年(公元1232年)正月,金军主力自邓州出发,途中与武仙、杨沃衍部会合,十二月金军到达沙河,蒙古军早已在河北部署了5000骑军等候。金军渡沙河攻击,蒙军以逸待劳。金军疲于奔命,十分疲惫。金军行至离钧州城23里的黄榆店,终因雨雪太大,停止了前进,屯宿了3天。金哀宗传来诏旨,命金军急速赴援汴京,金将移刺蒲阿急于赴援,完颜合达只得与之合军出发。蒙古军早已准备好,大集于路前后。他们用大树将道路堵住,金将杨沃衍夺路猛进,金将陈和尚拥车上山,蒙古军退守三峰山东北和西南,且战且退,诱金兵深入。激战中,天又降大雪,雾气腾空,以至于人人不能相视,战场经战马和士兵们的踩踏,变成了泥潭。金军饥寒交加,十分狼狈。而蒙古军却能更番休息,并放开金军奔钧州的路,蒙军自两侧夹攻,金军全面崩溃,大部战死。战后,金军精锐豪队几乎全部丧失。
蒙金三峰山战役,金国为何会惨遭大败,遭受亡国之祸?
蒙金的三峰山战役,从根本上而言,最为直接的因素是金兵在战场据点上疲于奔命,无法全力顾及所有的战场。
公元1232年,金国的都城已经南迁之开封,真正屯兵地点则在潼关一点。也就是说此时的皇城开封兵力并不充足,一旦蒙金交战,金哀宗所能依靠的防守力量也仅仅是潼关一带的全部军事力量。
公元1229年,三峰山之战的前戏开始。
窝阔台先行在汴京外围据点卫州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果不其然,金哀宗只能调遣在潼关的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统领十万金兵救援卫州,总算解了卫州的危急。
其实说是解除了卫州危急,不如说是窝阔台已经探知蒙金一旦交战,金国在潼关的守军必定要驰援四方,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口。
金国的卫州保卫战,也意味着开封境内的兵力已经疲敝,无兵可调。
1230年,蒙古南侵金国的战役正式开始打响:
- 左路大军:斡陈那颜统领大军,由济南进入河南,进攻开封外围据点
- 中路大军:窝阔台统领大军,由山西南下,进攻洛阳、郑州
- 右路大军:拖雷统领大军,由凤翔南下兴元,沿汉水一线绕后包围
这三路大军相继出发之后,拖雷所统领的大军进攻神速,横扫了四川境内,直接沿着汉水逼近邓州,想要趁势和中路大军统帅窝阔台完成南北合围开封的作战计划。
在拖雷挺兵进入四川的时候,金将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二人迅速带领潼关十余万大军(累计十五万)奔袭内乡防守,防止拖雷的西路大军顺利和窝阔台完成南北合围开封城的作战计划。
只是,窝阔台更加的聪明,他早已经知道完颜合达、移剌蒲阿所统领的大军是金国最后的依仗,让这股大军在战场中疲于奔命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因此,窝阔台攻占河中、洛阳、郑州,他所统领的中路军的前锋已经逼近金国都城开封城。
在开封城中金哀宗只能下令让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二人北上驰援开封城。其实此时对于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二人已经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北上驰援开封也就意味着要放弃对于拖雷的防守,同样要面临大军逼近开封城的命运。
完颜合达、移剌蒲阿挺兵北上驰援是,拖雷迅速分兵三千精锐,死死的牵制完颜合达、移剌蒲阿的北上大军,吃饭、宿营这两个关键的节点,这三千蒙古精锐都要趁机骚袭十几万金兵。
完颜合达、移剌蒲阿所统领的十五万大军终于在钧州三峰山停下脚步,只能屯驻于三峰山的东北、西南以及山顶之上防守。
- 金将武仙、高英屯驻西南
- 金将樊泽、杨沃衍屯驻东北
- 金将张惠、按得木屯驻三峰山上
与此同时,天降三天大雪,大雪将三峰山下的平坦地带变成了一片泥潭,行军极为不便。
反观金兵已经开始断粮,拖雷急忙撤掉三峰山东北一翼的布防兵力,放开三峰山通往钧州城的通道,金兵开始仓皇朝着均州城方向逃去,不料在两翼埋伏的蒙古军突然冲杀出来,完颜合达、移剌蒲阿、高英、樊泽、杨沃衍、张惠相继死亡。
此番战役,金国战将、精锐全部丧失,最后的一支军队也被一举荡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