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安史之乱的?

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这与唐朝设立节度使却最终无法遏制其权力形成藩镇割据密不可分。唐朝地域辽阔,统治的民族众多,为了方便管理而设立节度使,没想到这些节度使势力不断崛起,反而威胁了唐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对唐朝是一场巨大的浩劫,不仅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从此之后的中国,也开始又高度开放,变得越来越保守。

不过,安史之乱大规模破坏了北方的农业经济的生产,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加速。安史之乱后,大量北方人口前往相对安定的南方,中国经济北方独大的局面从此打破,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此后,唐王朝的领土大规模丧失,尤其是西域,此后数百年西域都处于独立状态,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西域地方的控制。

你是如何看待安史之乱的?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安禄山是栗特人,人虽生得肥胖矮小,但深得玄宗和贵妃欢心。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对全国尤其是北方的经济的破坏是空前惨烈的。各方都对洛阳、郑州、汴州等地任意掳掠,使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黄河流域变得凋敝不堪,满目疮痍,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人口的锐减。杜甫在《无家别》中对此有形象的描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其次,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中央政府的威信一落千丈。战后河北地区基本上仍由安史降将割据,他们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把自己的辖区变成了“独立王国”。而中原一带在平定叛乱过程中新设的节度使,也都各霸一方,不服从朝廷。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了。藩镇不但对抗中央,而且彼此之间相互攻伐,继续破坏着北方的经济。

再次,安史之乱极大削弱了唐朝的边防力量,导致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北方人口在战乱中和战乱后大量南迁。迁入的地区,首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次是汉水流域。这一时期的人口南移,加上东晋以来的人口南迁,进一步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使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这不仅在唐朝,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个极为重大的转折。

你是如何看待安史之乱的?

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阶层矛盾激化的结果,不仅包括农民与地主阶级关于土地兼并政策和赋税徭役的矛盾,还包括了唐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民族歧视问题。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镇压,但带来的后果让唐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简单介绍下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在李林甫的推荐下在进入政治舞台后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在进一步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后,安禄山积极扩军,排除异己,军队数量不断增加,总数一度超过了唐朝都城西安周边的卫戍军队。在权利和势力进一步的加强,终于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发动叛变,已图推翻唐王朝。

虽历经八年镇压成功,但消耗了大唐巨大的人力、武力和财力,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

(一)人口数量锐减

安史之乱的八年战争中,主要战争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河北等地,由于安禄山为胡人,其部下也多为胡人,好杀戮,所经之地民众多数被屠戮殆尽。尤其是后期,由于进攻不利,叛军为泄愤大肆屠城。双方阵亡士兵数量不计其数,以至于战争后期都产生了无兵可补的局面。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人口死亡达3600万。而当时唐王朝全国人口仅为5300万左右。

八年战乱,使得唐王朝人口锐减了60%,这对于唐王朝来讲,即便是镇压了叛军,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二)国家经济的下滑与恢复

战争,是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稳定社会经济,但是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以及人口不足导致生产力下降,地方经济建设是难以恢复的。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经济,不仅扶持农业经济,延续均田制等土地制度,还免除了赋税徭役,推动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

这也是为何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还能够延续发展150年之久的关键因素。

(三)破坏了国家政治体制

为镇压安史之乱,唐王朝在内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从边疆往回调兵镇压,这就造成了边疆兵力空虚,部分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导致国土丢失。

同时,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央政府实力被严重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得到强化,藩镇割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中央政府已经无力约束。这就导致了内部政治分裂的局面。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已名存实亡,各地藩镇仅名义上俯首称臣,实质上并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虽然,唐王朝后期在中央军事实力得到恢复后,进行了几次削藩,但并没有成功,却引起了藩镇势力的警觉,为唐王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隐患。

结语:安史之乱时导致唐朝衰落的直接原因。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封建君主制度存在先天性的缺失,安史之乱只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你是如何看待安史之乱的?

汉、唐被誉为中华民族最强盛时期。而强盛时期最容易目中无人腐化堕落,走“盛极必衰”之路!“安史之乱”就是强盛时期的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读史明智见兴替。”从中我们应该醒悟:和平安定是幸福,内乱战争是灾难!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居安思危”,保家卫国,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你是如何看待安史之乱的?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圣杜甫描写的就是当时安史之乱平叛后普罗大众的心情。这次的战乱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消极的。

内政

虽然战乱过后表面上恢复了唐朝统治秩序,但是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并没有彻底消灭,藩镇割据势力已经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镇势力为唐朝的覆灭埋下隐患。

边疆

为了平定内乱,边防主力调往内地,形成了大面积军事真空区,河西、陇右大片国土被吐蕃占领,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长达一个多世纪,长安西部地区直接暴露在吐蕃军队面前。

民族政策

对外政策发生改变,由于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胡人,汉人对少数民族从爱之如一”的开放性政策,转变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内聚性政策。汉唐羁縻少数民族的模式以后再没有出现。经济中心南移,由于战乱,大量人口迁往江南一带,江南成为唐朝财政支柱。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不复存在,募兵制成为主流。同时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商人地位提高。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全盛王朝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一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再没有过像汉唐那样的全盛时期,我们所说的民族复兴就是指汉唐这样的盛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奋斗!

你是如何看待安史之乱的?

唐玄宗并非昏聩,安史之乱的历史责任不能简单归咎于红颜祸水和奸佞当道

最近看了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描述了唐玄宗天宝三载的长安城上元节繁华景象下潜伏的盛世危机,借而查阅了一些史料,重新审视了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这段历史,对唐玄宗李隆基统治下的大唐由盛及衰的过程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政治成熟。李隆基从小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可以说少年老成;后来又在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中扳倒了伯母韦氏和姑姑太平公主,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从而走上了皇位;登基前与后能够巧妙制衡于外戚、宗族势力和权臣之间,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可以说李隆基的政治手段和城府是十分老练且极深的,这为其后来执掌皇权,开创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武则天画像)

其次,善用贤臣。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的辅佐下,玄宗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终于开创了开元盛世,大唐天子威加海内,大唐国力威名远扬。先后涌现出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张九龄、贺知章、岑参、刘禹锡、元稹、李贺、僧一行等一大批杰出诗人,书法家有颜真卿、张旭、怀素等,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名将郭子仪、高仙芝(高丽人)、哥舒翰(粟特人),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被朝廷委以重任,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等等,不一而足。玄宗本人更是能文能武,能书善画,精通音律,创办梨园教坊,创作《霓裳羽衣曲》,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同时文治武功名满天下。

开元盛世相关数据

(一)人口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全国人户约962万户、人口约5288万口,学者们综合各方面史料推测,实际人口超过7000万。

那么8世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是多少呢?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200-300万。而直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口才5000万至6000万。北非的人口是300万。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唐玄宗时期人口繁盛,反映了当时中国总的经济实力是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二)耕地

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现在中国耕地约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超我国今日的平均1.4亩。

(三)藩属国

《唐六典》列举的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蕃属国数为70余国。这些藩属国,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地区的诸国,从今日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对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种朝贡的政治关系。开元时代,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于途。不少外国人在唐玄宗的朝廷担任要职。

(四)宗教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圆寂,此后,在玄宗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禅宗迅速兴起,儒佛道合流成为历史的潮流,玄宗就曾亲自为《孝经》、《老子》、《金刚经》作注。所谓三夷教,即祆教、景教(基督教分支)、摩尼教,也在华得到传播。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唐朝在社会风气上显得雍容大度。

(五)藏书

这是开元年间整理国家图书馆的藏书53915卷。玄宗时代,唐朝的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今天我们所常说的四部(四库)图书分类,正式被国家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唐代。

最能形象描述开元时期的繁荣景象的是杜甫的那首《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再次,驭人老道。在不同的执政时期起用不同特质的权臣,之前说的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不再赘述,后起用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虽有误国祚,但自有其合理原因。

李林甫的上位,从某种程度上让相权制衡皇权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地扭转,皇权得到了加强,让相权匍匐在了皇权之下,不再趾高气昂。李林甫虽然口蜜腹剑,但其执政能力和政治手腕还是很强的。在他的治理下,不仅国库充盈,而且让皇帝的宫廷内帑格外雄厚,这就让皇帝具备了封赏能臣良将、文人雅士和大兴土木、“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资本。

李林甫打压人才,他在位期间再也没有培养出开元初期如姚崇、宋璟那样的辅国贤臣,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只能郁郁而不得志。但他善用法度来维持盛唐的运转,满足了玄宗的盛世之欢。清朝和珅虽是巨贪,可在当时也只有他能够满足乾隆帝“十全老人”的虚荣。而嘉庆帝扳倒和珅的同时,也终结了康乾盛世。

(李林甫画像)

另外,李林甫为人精明,早就洞悉安禄山、史思明的不轨之心,安禄山每次进京最害怕见到的人就是李林甫,经常因慑于李林甫而梦中惊醒,汗流浃背,当朝恐怕唯有李林甫可以震慑安禄山这样的边将。所以,李林甫的存在,让安禄山、史思明的造反之路变得格外漫长,同时也让安、史二人老老实实地为大唐守卫边疆。

而杨国忠的出现,更是李隆基作为帝王驭人之术的体现。通过任用杨国忠,既能进一步满足自己的荒淫之欲,又能有效制衡李林甫一党在朝中的大权在握、如日中天,同时可以进一步削弱相权,可谓是一举多得。

但是杨国忠出身微贱,才学有限,政治头脑过于幼稚,只顾眼前利益,过早地将李林甫取而代之,加剧了大唐帝国的潜在危机,让李隆基走到了皇权的危险边缘,催化了安禄山、史思明的造反之心。

所以李林甫的倒台,就像鳌拜之于康熙、和珅之于嘉庆、杨宇霆之于张学良,当朝权臣的剪除,导致了内外局势的混乱,助长了不轨之人的反心,而杨国忠的步步紧逼,终于让安禄山、史思明举起了“清君侧”的造反大旗。

最后,红颜难以祸水,外戚、宦官不曾专权。唐朝经历武周篡权之后,对武氏、韦氏外戚,太平公主等女性主导的政治势力一一肃清,后宫干政对李唐王朝的巨大破坏力,早已让李隆基刻骨铭心,因为他的生母、叔伯、兄弟以及儿子都在后宫的权力游戏中成了牺牲品,所以他断然不会将朝政大权旁落至外人之手。

至于说杨贵妃及其姐妹红颜祸水,只能说高抬她们的历史作用了,她们的出现的确帮助了杨国忠的上位,让皇帝沉迷温柔之乡,但她们其实心里也很清楚,皇帝不会允许她们干政,所以她们也无心干政,尤其是杨贵妃久历宫闱,深悟此道,没人愿意触碰皇帝的底线。

(虢国夫人游春图)

另外,杨国忠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如李林甫那样左右朝政,玄宗虽然怠政,却并未懒政,过往的政治斗争让他从未放松对朝政局面的把控。玄宗老迈但并非昏聩,他曾采纳杨国忠的建议,屡次派特使进行试探,而且通过拒绝安禄山献马进京的事件,说明玄宗已经防备其反叛的企图,只是内心不愿意接受那样残酷的现实而已,同时安禄山也在做试探和挣扎。

在安禄山造反后,玄宗完全有机会平乱,但终究因为备战匆忙,多年的太平天子,让京畿疏于武备,但仍有哥舒翰、郭子仪等边地强兵悍将,终因其对前线将领的猜忌导致决策失误,从而自毁长城,哥舒翰兵败身死,潼关失陷,功亏一篑。

(安史之乱形势图)

(颜真卿《祭侄文稿》)

至于马嵬驿之变,龙武将军陈玄礼率禁军逼宫,赐死杨贵妃,杀死杨国忠,实因形势所迫,满朝文武为了帮玄宗甩锅而找的替罪羔羊。后因玄宗避战幸蜀,太子李亨在臣属及前线将领的拥戴下借机另立中央,尊玄宗为太上皇,从而终结了玄宗长达44年的统治。

(马嵬驿兵变)

(玄宗幸蜀图)

高力士是玄宗的死忠之臣,从小到大追随玄宗,忠贞不二,且向玄宗屡进良言,虽善于见风使舵,但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绝非红颜祸水的帮凶,这是野史的杜撰和歪曲,应该还以公道。

综上分析,安史之乱不是因为朝纲败坏激起的社会底层民众的起义,而是上述综合因素导致的边将反叛,加上朝中权臣搬弄是非,异族边将拥兵自重,借“清君侧”之由造反以求自保。后随着局势的变化,下属的怂恿,内心逐渐觊觎皇权的结果。至于红颜祸水、奸佞当道之言,一部分是唐肃宗李亨对其父唐玄宗进行的政治抹黑,否则不能证明其正统地位而非篡权夺位,另一部分是后世历代的文学附会和野史偏见,不足为信。

(唐长安城示意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