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手下顶级猛将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即使放到整个中国战争史的尺度下,麹义的战术能力都是名列前茅的。
可惜,袁绍外宽而内忌,终究容不下麹义,自毁长城。
史诗级的战术能力中国历史上,不乏以步制骑的战例。但是,多是单纯依赖弓弩和工事。
骑兵一旦冲击不成,往往也就不冲了,步兵很难大量歼敌。
可是,麹义却以其他独创的战法,重创进攻的骑兵部队!
界桥之战中,麹义为先登,率800步卒及大弩千张在前。麹义令士兵伏于大楯之下,冷静待敌。
公孙瓒下令骑兵发起冲击!
麹义军不动,沉着待机!
东汉时的弩,分为8个级别,最常见的6石弩,射程260米。麹义的大弩射程应该更远!而麹义却依然纹丝不动!
直到公孙瓒抵达数十步时,麹义军大弩齐发!公孙瓒的骑兵一片大乱!
与此同时,麹义军大呼一声,丢掉大橹,奋勇冲杀!
此战,麹义斩杀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奋力追击。他一直追到界桥,拔去公孙瓒大营牙门,大破敌军!
此战的战术水平极高!
麹义的大弩威力再大,也不过千张,能杀伤多少骑兵呢?单纯发弩,并不能阻止公孙瓒的冲击!
不过,在一波齐射后,公孙瓒军前面的战马中箭倒地,后面的马受到影响,需要放慢速度,重新调整(即使不怕踩踏战友,也怕被绊倒呀)!
等到公孙瓒的骑兵调整好,再次冲锋,麹义就完蛋了!
此时,"放近了再打"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麹义军与敌军骑兵不过数十步!百米以内!20秒以内,步兵可以杀到!但敌军的战马未必能重更新调整好!
可是,麹义军迅速发起冲击!以严整、冲锋的步兵,去进攻混乱、静止的骑兵,大获全胜!
尽管比起曹公的官渡、周郎的赤壁、陆逊的夷陵知名度更高,影响更大,但平心而论,麹义界桥之战的战术价值,不遑多让!
屡战屡胜除了界桥之战,麹义在其他作战中,也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能力。
韩馥时期,麹义叛韩馥,韩馥讨伐,被麹义击败!
仅仅依靠几千部曲,就让堂堂冀州牧奈何不得,其强悍可见一斑。
于夫罗劫持张扬,反抗袁绍。麹义一战破敌!
于夫罗好歹是南匈奴实力派大贵族,连麹义这么点人都收拾不了,难怪不敢造次!
麹义仅有的一次吃亏,还是拜公孙瓒所赐。
麹义与刘和、鲜于辅进攻公孙瓒,将敌围困于易京城内一年多。
最终,粮草不济,麹义退却时,辎重被公孙瓒所毁。
不过,麹义不过数千人,刘和、鲜于辅联军近10万,此战攻不下,恐怕赖不着他!
被杀之谜曲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后汉书》麹义如何骄纵,史书没有说。
不过曹操手下的郭嘉、刘备手下的法正,不都有“骄纵”的行为吗?
用人之际,以麹义之能,即使有骄纵行为,也应不至于要被杀!
对于不轨,《英雄记》倒是有一个说法:麹义因自恃功高,未得重赏,且出于凉州,心不自安,乃与黑山张燕相结。趁着袁绍在外,麹义等人在魏郡造反,未成。
不过,《英雄记》全书已失,后世多参杂了伪料于其中,因此,不可作为确凿材料。
不过,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公孙瓒传》时引用《汉晋春秋》的另一则材料,似乎说明麹义本人并没有这么作!
其中,袁绍亲口提到:魏郡造反的,是“麹义余残”。
看来,袁绍是先处置了麹义,“并其众”之后,“麹义余残”才在魏郡造反!
因此,麹义是否真的骄纵不轨,真的说不清!
同时,麹义一个凉州豪族,在河北并没有根基,而他所掌握的兵权,又始终不多,要说他“功高震主”,也还不至于!
因此,袁绍也许真的没有“一定要杀麹义”的理由!
想一想田丰,袁绍杀掉麹义,很可能是一个“随机”的原因!
麹义这样的良将,本应在汉末三国乱世中有更多精彩绝伦的表演!可惜,择主不当,终究死得莫名其妙,令人唏嘘!
袁绍手下顶级猛将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麴义这个人的确是袁绍麾下的一员得力战将,而且,在袁绍的军事力量当中,麴义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断不是泛泛之辈,寻常的将领。
要说这麴义,与刘备也有着一定的因缘,麴义的籍贯在平原县,而刘备最初博取一点利禄功名之时,就是官居平原县的县令。只不过,麴义的先祖因躲避战乱而举家迁徙到了西凉之地,所以,年轻的麴义一直混迹于当地的羌人之中,带起了一支自己精悍的武装力量。
仅仅做为一小股民间武装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前景和做为的,可是,麴义人生中一个大贵人旋即出现了;冀州牧韩馥对于麴义极其欣赏,招抚了这支民间武装,于是,麴义成了冀州牧韩馥手下的一员部将。
麴义心满意足,声称效忠韩馥,甚至声称要给韩馥养老送终。到了东汉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1年,背叛的芽尖开始在麴义心中疯长,他找个理由,就不认韩馥,自立门户。
愤懑无比的韩馥气的暴跳,引军来摆平麴义,一仗下来,竟然被麴义击败,这件事,在当地也引起了公愤。
麴义这人也不是真糊涂的人,他明白,道义上他有负于韩馥的提携、栽培之恩,形势上,局面再撑持下去,怕自己会顶不住韩馥的后续进攻。
思忖之下,干脆,麴义遣使联系袁绍,提出军政上要与袁绍结盟的想法。
袁绍当时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而且,他也对冀州之地很有兴趣,见到后起之秀麴义来与自己会和,马上就达成了结盟和兵的约定,两处兵马联合一处,压向冀州,大势已去的韩馥只得黯然退出冀州,麴义解了燃眉之急,保全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投在了袁绍的大旗之下,袁绍则成了冀州牧。 那么,“袁绍手下顶级猛将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麴义一开始的身份是与袁绍结盟,换言之,麴义最初的地位是与袁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
可是,袁本初四世三公,朝野上下,门多故吏,哪里会把西凉的一个将领看在眼里,所以,麴义只能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来不断证明自己,用以博取上位。
终于,袁绍与北方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军事冲突,这就是总督北方四州的公孙瓒。
公孙瓒其人,在当时中国的北方那是赫赫的有名,曾经驱强胡于塞外,破黄巾于孟津,尤其是公孙瓒军中的特种部队白马义从,更是声名震天下,无人不知。
袁绍惹下了公孙瓒,心中也是忐忑,一切的斡旋手段全然无效,袁绍只能引军在界桥列阵,迎击公孙瓒大军。
袁绍亲眼看到,公孙瓒的数万步、骑兵有序列阵,有名的白马义从闪烁其中,看的袁绍几乎绝望。
这个时候,麴义出现了,经与袁绍研究,麴义亲率自己的部属八百先登义士出阵迎敌,袁绍自领步兵压住阵脚。 公孙瓒根本没有看上麴义的这几百人队伍,一声号令,骑兵骤雨一般冲向这八百人,没有想到的是,盾牌后面的八百先登义士强弩齐发,箭簇势若飞蝗,几乎随着箭雨,八百人就冲进了公孙瓒的骑兵队伍当中,直杀的公孙瓒的骑兵人仰马翻,阵头大乱,公孙瓒想暂时收束队伍,结果被麴义这八百人死死咬住,追到了公孙瓒的大营。
这边的袁绍见到杀退了公孙瓒几万军兵的进攻,就长出了一口气,带着大营的人员下马休息。
就在此时,一股公孙瓒的骑兵出现了,而且竟然有两千多人,他们开始攻击袁绍的大营人员,就在这危机之时,麴义带领自己的人马冲到了阵前,击溃了这股敌人,救出了袁绍。
界桥这一战,麴义的先登义士天下名扬,袁绍军中也不敢小觑这只能近战、远攻的西凉军兵。 再后来,麴义的军兵不断立下战功,使得袁绍能够雄踞北方,兵强马壮。
这种情况之下,就出现了一种情况,一方面,麴义认为,自己立下了不世的功勋,而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为此开始有些恃功放纵,不听军令。
而袁绍本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主儿,对于麴义履历功勋,没有给与及时的补偿与反馈,但是,对于麴义的不听招呼和托大,却极其在乎,而且,起了杀心。
于是,借故在大帐之内拿下麴义,砍了脑袋,对于鼓噪不服的麴义的老班底人员,则以大军弹压,一并处死。
麴义是个有本事的人,但是,自身反叛的性格决定他关键时刻不能守中自持,而袁绍更不是一个气宇宽宏的善良之辈,麴义在心胸狭隘的袁绍面前骄横跋扈,恃功自专,真就是自寻死路,结果可知。
袁绍手下顶级猛将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先说下结论:麴义这个东汉末年出道最早的人物,也是较早下线的猛将,让人们对他了解甚少。演义里麴义被赵云一枪刺死,把麴义描写成一个二三流的武将,绝对是对麴义的低估和丑化。历史上真实的麴义最早是冀州牧韩馥部下,后来投靠袁绍,帮助袁绍夺得冀州,并协助袁绍打败公孙瓒,成为盛极一时的河北上将,在击败公孙瓒的前夕被袁绍以其骄纵不轨所杀,是个悲剧色彩的猛将。麴义是何人?麴义是凉州西平人士,凉州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民风剽悍,年少时善弓马骑射,长大后受命统领家族宗兵长期与羌胡征战,非常了解羌人战法,他的部队非常骁勇善战。
注意麴义是有自己的武装的,后来投靠在韩馥手下,在袁绍想夺得冀州之时,麴义觉得袁绍名望和实力远超韩馥,于是背叛韩馥转投袁绍,并协助袁绍夺得了冀州。
夺得冀州后,袁绍与公孙瓒陷入了常年的争斗之中,在谋士沮授的规划中,袁绍在占据冀州和并州后,要吞并公孙瓒所占据的幽州和青州等地,从而再进取中原。
麴义的成名之战就是界桥之战,以八百先登勇士大破公孙瓒数万步骑,打得公孙瓒一蹶不振。《英雄记》里有整个界桥之战的始末,麴义以八百先登加千张弓弩迎战公孙瓒三万步骑,其中还包括其精锐之师白马义从。一开始公孙瓒以麴义兵少而轻视,出兵迎战,等到相距只有几十步的时候,麴义和部下勇士弓弩齐发,身先士卒,左冲右突,斩杀严纲和公孙瓒数千首级。之后追公孙瓒至界桥,又再次击败公孙瓒的反击,最后追到公孙瓒的中军大营,拔了牙门旗而回,在回去途中还救了被围的袁绍。这一战对公孙瓒而言是一种惨败,对麴义而言则是巅峰之战。此战后,公孙瓒开始走向了滑坡。
在后来袁绍与公孙瓒的交锋中,麴义作为袁绍的先锋大将,与公孙瓒交战中也是胜多败少,可以说麴义就是公孙瓒一生的“克星”。
麴义的悲惨结局在与公孙瓒的最后决战前夕,袁绍袭杀了麴义,原因很简单,就是麴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袁绍杀了麴义之后,吞并了他的部队。至于麴义为何被杀这就与袁绍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了。
结语:麴义在帮助袁绍拿下冀州,击败公孙瓒立下盖世功勋,可以说麴义的威名和成就是在后来的河北“四庭柱”之上的。但麴义本人为人刚烈、孤傲,不懂进退之节,不谙从政之道,更不会阿谀逢迎,袁绍此人外宽而内忌,表面上看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实际上性情沉猜,果于杀戮,对麴义这样功高盖世、文武双全、又有武装而又不甘久居人下的人肯定是不放心的,被杀是早晚的事。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期待您的点赞、留言、评论与关注哦!!!
袁绍手下顶级猛将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鞠义是三国时期名将,他在正史与演义中差别很大。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鞠义在“赵子龙磐河大战”首次亮相,但出场不久就被赵子龙秒杀了。十余合之间,一枪戳死于马下,按照“演义”的武力值设定,他顶多只有强二流水平,比魏将李典、于禁等人偏弱。
那么?正史中鞠义的军事能力以及结局如何呢?鞠义,冀州平原人,以骁猛著称。早年从事于荆州牧韩馥。韩馥虽然贵为一州之军事长官,但其人生性懦弱,无雄才大略,并非能够称霸一方的雄主。因此!鞠义决定脱离韩馥,并击败了韩馥派来的追兵。投靠了寄居在冀州的袁绍。
袁绍得鞠义如鱼得水,对他非常重用,甚至不惜把他培育成了袁军的第一大将。鞠义也并没有让袁绍失望,协迫他拿下了冀州。后来南匈奴单于劫持张扬造反,袁绍让鞠义领兵追赶,在邺南大破叛军。
鞠义军旅生涯最经典的一战,是他与公孙瓒军的“界桥之战”!起初,公孙瓒派其地公孙越到袁术处。袁术遣公孙越、孙坚等攻打袁绍的部将周昂,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身亡。于是,公孙瓒将其弟之死全算在了袁绍的头上。“余弟死,祸起于绍。”遂发动了磐河之战。
当时公孙瓒的实力非常强悍,袁绍相比之下弱小很多。袁绍非常恐惧,于是任命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欲使其与公孙瓒结好。但公孙范领渤海太守后,反而带着渤海的将士们投靠了公孙瓒。这样一来,袁绍就更加被动了。
界桥之战,公孙瓒把三万兵马摆开,左右各五千余铁骑,以“白马义从”为中坚,分为左右两队,左射左,右射右。阵容非常严谨。袁绍遣鞠义为先锋,布下硬弩千张,率八百勇士为先登。公孙瓒见鞠义兵少,下令骑兵队伍突袭践踏鞠义军。鞠义则令士兵不动,直到敌军距离十步才奋勇而起,强弓硬弩齐发,大败公孙瓒军。斩首数以千计,并斩杀了公孙瓒麾下的冀州刺史严纲。
鞠义乘胜追击,追至界桥上,公孙瓒回身再战。仍然被鞠义击败。鞠义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公孙瓒的大营,一鼓作气,将其营寨攻破。袁绍行至界桥,见公孙瓒已经大败,于是不射防备,只有弓弩十张,大戟士百余人。公孙瓒突然领两千精骑杀出,将袁绍团团围住。一番激战之后,鞠义领兵杀到,公孙瓒见鞠义军来,慌忙引军撤走。
此后!袁绍与公孙瓒的战役中,大多任命鞠义为主将,期间屡有胜绩。因此,鞠义是袁绍灭公孙瓒的首要功臣。同时他也是袁绍麾下的第一大将。
鞠义的结局鞠义虽然能征善战,是袁绍麾下的第一猛将。但是,他的性格有很大的缺陷。居功自傲,恃宠而骄,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袁绍为了免除祸患,于是下令将他杀掉了。
纵观三国时期名将,大多都有一些坏的习惯。比如蜀将张飞爱鞭打士卒,吴将甘宁嗜好滥杀,蜀汉大将关羽孤高自傲,比如长沙太守孙坚目空一切,比如小霸王孙策同样是自负。
其中关羽、孙坚、孙策三人,都跟鞠义一样,是因为过于自负而导致自己的灭亡。这或许是三国时期猛将们的通病吧!人太有才能了,个人表现太过亮眼了,就开始看不起身边的人。
袁绍手下顶级猛将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麴义属于能力远比名气大的三国风云人物,演义中被黑的很差属于战不数合就被赵云刺死的二流将领,其实麴义的能力在袁绍集团是数一数二的。
一、初为冀州牧韩馥大将
麴义常年生活在凉州,精通掌握羌人的战法,本人弓马娴熟,他自己有一支私兵战斗力很强。后来被冀州牧韩馥收编。
但是麴义只是名义上归属韩馥,实则相对独立,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公元191年,麴义跋扈自雄,和韩馥矛盾重重,韩馥亲自率兵征讨麴义,但是却被麴义打的大败。
二、归顺袁绍,界桥超神
冀州的变乱让早已觊觎此地的袁绍等来了机会,麴义虽然打败了韩馥但毕竟自身实力有限,所以和袁绍两人结盟,韩馥内外交困之下出让冀州给袁绍,袁绍成功成为冀州牧重要拥有了一个大州,有了割据的资本,麴义此时和袁绍关系毕竟融洽,归属袁绍。
袁绍吞并冀州引起了军阀公孙瓒的不满,带领精锐部队攻打袁绍,公孙瓒一路势如破竹,威震河北,冀州郡县纷纷望风归降。公孙瓒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袁绍的形势危如累卵。
袁绍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这就是著名的界桥大战。
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掩护麹义兵,他亲自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公孙瓒下令骑兵发起冲锋,麹义让士兵先躲在盾牌下,等到公孙瓒的骑兵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同时后面的千张强弩齐发,向白马义从射去。公孙瓒的骑兵猝不及防损失惨重,陷入一片混乱,自相践踏,导致后面的骑兵、步兵也都争相逃命。麴义的军队则越战越勇,麴义还临阵斩杀了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杀死千余人,又一鼓作气杀到界桥。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了。麹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
界桥之战是袁绍、公孙瓒争锋的转折点,此战麴义战功最大。
三、跋扈自雄,因骄纵被袁绍袭杀
连战公孙瓒
公孙瓒败退回幽州后,杀害了上司刘虞,尽得幽州之地,刘虞为人宽厚深得幽州人心,公孙瓒此举激起刘虞旧部的强烈反抗,他们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阎柔招集鲜卑、乌丸等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与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之北,大败公孙瓒军,斩杀邹丹。袁绍派麴义参与征讨公孙瓒,在鲍丘大败公孙瓒,斩首二万余。公孙瓒退守易京,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败,两军相持一年有余,麴义军队粮尽,士卒饥困。麴义只得率领余众数千人退走。
骄纵被杀
麴义为人骄横,日渐不把袁绍放在眼里,其所部都相对独立是麴义的私兵,袁绍对其很是忌惮,袁绍率大军突然袭击,突袭斩杀了麴义,麴义的部队大部分被收编。
麴义是个人物,能力很强,但是人品差,常有不臣之心,被杀是必然的。
袁绍手下顶级猛将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首次亮相便将袁绍手下猛将麴义刺于马下,而且还是一招毙命,其身形之潇洒、速度之奇快,令当时在场的刘备一见倾心。罗贯中为美化赵云,不惜将麴义塑矮化为籍籍无名的“鼠辈”,然而史实却与此大相径庭。那么,历史上的麴义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到底有多厉害?
麴义生年不详,汉末凉州西平郡人,自幼便善骑射、喜战斗,长大后又统领家族宗兵长期与羌、胡等族战斗,逐渐学会他们的战法,并养成剽悍强劲的风格。黄巾军起义爆发后,左中郎将皇甫嵩奉命到凉州一带募兵平乱,麴义闻讯后,率家族兵勇一千多人应募。此后,麴义跟随皇甫嵩转战冀州、并州等地,屡次大破黄巾军主力,由此深得皇甫嵩的赏识。
黄巾军被平定后,皇甫嵩还没来得及为部将们请功,便遭到宦官张让、赵忠的诬陷,被汉灵帝剥夺兵权并贬官。皇甫嵩被贬官后,麴义失去靠山,在新任主帅手下混得相当不开心。等到韩馥出任冀州牧后,麴义因为钦慕他的名声,便率军前来投靠,随即以参将的身份镇守黎阳。
然而韩馥是个名不副实、才能平庸之人,虽然带甲十万、据地千里,但既没有匡扶汉室的志向,又不懂得识人用人,使得麴义纵然有一身的本领,却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此时,渤海太守袁绍觊觎冀州,便暗中跟麴义结盟并怂恿他反叛,约定事成之后将给与他高官厚禄。麴义被袁绍引诱,果然在初平二年(191年)起兵造反,并屡次击败韩馥派来的讨伐军。
在成功说服麴义造反后,袁绍又遣使引诱公孙瓒,以共同分割冀州为条件,要求他率军进攻韩馥。而等到公孙瓒按照约定南下时,袁绍又以此威胁、恐吓韩馥,从而迫使后者将州牧的位子让给他。袁绍夺取冀州后,麴义率领叛军来投,被任命为高级将领,备受新主公的赏识。麴义归附袁绍不久,便率军讨伐南匈奴单于於夫罗的叛军,在邺城南部将其击溃。
然而,大败於夫罗不过是麴义的“小试牛刀”,他真正的“高光时刻”出现在界桥之战中。原来,袁绍在取代韩馥后,非但没有履行当初的约定,将冀州一半的土地割给公孙瓒,反而在与弟弟袁术争夺阳城时,派大将周昂射杀了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当时被派来援助袁术)。正因如此,就在袁绍夺取冀州的同年冬天,公孙瓒亲率大军南下,并在界桥一带跟袁绍的大军展开厮杀。
公孙瓒由抵抗鲜卑、平定黄巾军起家,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麾下拥有一支极为精锐的骑兵队伍-“白马义从”,虽然人数仅有三千人,但每次作战时都能摧锋陷阵、攻无不克,每每令敌军胆寒。公孙瓒此次进攻袁绍,便将“白马义从”悉数带在身边,希望能一举击溃对手。
战事开打后,三千“白马义从”习惯性的率先冲锋,跟随其后的是两万步兵和数千名骑兵。袁绍见敌军来势汹汹,急忙派出麴义率领所部劲旅迎敌,并在两翼布置千张强弩作掩护。麴义命士兵伏于楯下不动,直到“白马义从”行将冲到身边时,才同时站起身来迎战。麴义所部士兵虽然只有800人,但面对“白马义从”的冲击却毫不畏惧,下砍马腿、上斩士兵,竟然成功地阻击住他们的攻势。
与此同时,袁绍的弩兵向“白马义从”密集射击,使其损失更加惨重。很快,“白马义从”从阵前退却,并践踏背后的步兵队伍,使得军中一片混乱。麴义的军队乘胜穷追,接连斩杀千余敌军,在夺取界桥后,又一路猛攻到公孙瓒的大营才罢休(详情见《三国志·卷六》注引《英雄记》)。经此一役,公孙瓒4万精锐尽丧,从此再没有跟袁绍叫板的资本,7年后便被对手攻灭。
界桥一战使麴义名震天下,成为令四方诸侯畏惧的将领。不过,麴义自此之后开始变得骄傲放纵,自恃战功卓著肆意凌辱同僚,甚至对袁绍也开始不敬。对于麴义的种种恶行,袁绍心中甚为忧虑,最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设计将他捕杀并吞并其部众,有余部逃亡的随即也被扑灭。作为一代盖世名将,麴义竟然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史料来源:《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