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具体是如何规划的,可行性如何?

诸葛亮北伐,犹如棋手下残局。

平取陇右,再图关中,是劣势方诸葛亮采取的策略,也是相对靠谱的策略。

不过,能不能翻盘,也要看对手棋术如何了。

先取陇右是诸葛亮北伐的一贯方针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第二、三次目标较小,第一、四、五次北伐,均以取陇右为目标。

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均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出褒斜道,但他还是要占北原,断绝关陇!不过,被郭淮识破,未能如愿。

后来,司马昭曾说,诸葛亮北伐,一直想要“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

为何诸葛亮如此执着于平取陇右呢?

一旦控制关陇大道,陇右易守难攻

汉末三国时期,安定以北主要是羌胡聚居区,因此,关中与陇右主要由关陇大道连接。

图中蓝色的线即是古代的关陇大道。

由于陇山阻隔,因此,只需要控制陇山要点,其割据陇右的条件十分优越。

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右。已经统治了大半个中国的刘秀,尽遣名将,数次来伐,硬是奈何不得。直到隗嚣去世,刘秀才平定陇右!

因此,蜀军一旦隔断关陇大道,确实有很好的条件蚕食凉州!

获取陇右,将大幅改善魏蜀国力对比

就地势而言:陇东高原地势高。关中对天下有形胜之势,陇右对关中又有形胜之势。因此,一旦诸葛亮控制陇右,便不必再受蜀道之苦,可以从容组织征战。

就物资而言:陇右是产麦区,经汉末之乱,人口稀少,但蜀军在此屯田,自给自足有余!

就兵种而言:陇右自古便是最优越的养马之地。蜀军控制此地,骑兵将成为蜀军的优势兵种!

就兵源而言:凉州、陇右,当时羌胡混杂,而诸葛亮、姜维一直致力于联结羌胡。诸葛亮在荆南、南中时都展现出极强的整合民族关系的能力。一旦平定此地,诸葛亮不难获取大量的羌胡兵源!

攻取陇右是难度相对较小的选择

就当时形势而言,攻取陇右,是当时难度相对较小的选择。

1、后勤压力小。

众所周知,诸葛亮北伐,一直受秦岭阻隔,粮运困难。

相比之下,自汉中出,走祁山,入陇右,虽然也是山行千里,但比起秦岭,那是好走多了。

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因此,诸葛亮把取陇右,叫作“平取陇右”,路好走!

刘秀攻公孙述时,就是自陇右进入汉中。

曹操攻张鲁时,也只是取道散关,但迅速转入武都氐,进攻汉中!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采取“断绝内外”的方针,主要切断的,也是武都、阴平进入汉中的沮关、马鸣阁道。最后,曹操辛辛苦苦走褒斜道进来,粮运困难,不敢与刘备长期相持。

诸葛亮取陇右,一直出祁山。祁山一带,粮食产量很高,以此为大本营,可以大大减轻后勤压力!

祁山,就在礼县附近。进取陇右,有西汉水运辅助后勤。

另外,祁山在西汉水上,粮草运输可以以水运进行,效率大大提高!

2、陇右方向魏军实力弱。

在陇右的局部战场上,蜀军的兵力有优势!

由于汉羌战争、董卓之乱的破坏,当时的凉州、关中地区人口锐减、州郡凋敝。

因此,魏军在关中、陇右的兵力配置不多。一旦有事,都是由洛阳、荆州调兵而来。

正因为如此,魏延才会提出子午谷奇谋,这位常年镇守汉中的将领,深知魏军在雍凉地区的薄弱!

比如: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

我军在祁山、箕谷,兵皆多于贼。——诸葛亮。

因此,就进攻的困难程度来说,平取陇右,也是后勤压力相对较小的一个方式。

魏军有能人,计划破产

任何战略的实现,都不是一厢情愿的,都是与对手博弈的结果。

如果诸葛亮遇到的是菜鸟,那么,平取陇右,次取关中,或许可以实现。

但诸葛亮遇到的,不是菜鸟!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败于张郃的速度。

一直以来,第一次北伐失败的锅,都甩在了马谡身上。

事实上,诸葛亮不是败于错用马谡,而是败于张郃的速度!

关陇大道在恭门县出现了分叉,张郃不下街亭也可以进入天水。

因为:守住街亭,根本挡不住张郃!

有理由认为,诸葛亮的本意是要取街亭西面的恭门。

可是,张郃军来得太快,已经突破了恭门!

所以,马谡到底是当道扎寨,还是上山,都不大可能改变张郃进入陇右的事实了!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尽管一度大败司马懿,却连祁山大营也拿不下了!

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试图绕个大弯,再次断绝陇右,却被郭淮识破,争夺北原失败,未能如愿。

诸葛亮北伐无功,常被认为是国力差距所致。

事实上,国力差距在陇右争夺战上并不明显。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力有优势(这是诸葛亮自己说的);第四次北伐时,野战大败司马懿。就军力而言,并无多大劣势。

至于北伐缺粮... 其实,谁出秦岭,都要掉层肉!

正是张郃、司马懿、郭淮等人杰出的个人能力,使诸葛亮难以实现自己的计划!

总的来说,以魏蜀国力差距,无论采取何种战略,诸葛亮北伐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

先取陇右,隔断关陇,是其中相对靠谱的一个方案。

这就好像一个不会下象棋,残局时,劣势一方采取了相对靠谱的方案,如果对手是菜鸟的话,劣势方也可以翻盘。

遗憾的是,诸葛亮的对手不是菜鸟,而是张郃、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他终究是翻不了盘!

诸葛亮“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具体是如何规划的,可行性如何?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和魏延之间因为北伐的战术问题发生了冲突。这个冲突也成为了后世多年争论的话题。魏延要和诸葛亮异道进军关中,自己夺占潼关,封死曹魏东西机动的通道,给诸葛亮占领关中的时间。这样,就可以一举解决关中的问题。

而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战术太悬危,他的战术是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他的这个战术,背后隐藏着极深的战略意图。这个意图是几千年都很少有人认识到的。他们把诸葛亮的先取陇右,再取关中的战术当成了战略,才造成了几千年对诸葛亮的误解。

魏延和诸葛亮的战术后面的战略分歧,其实实质是一点,那就是对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的分歧。我们如果从客观的情况来看,两者都有可取之处。但是,诸葛亮的战术要更贴合实际,比魏延的要高上一筹。

魏延的战术,是以取得关中的土地为目标的。他以占领潼关为关键,割裂曹魏的战略布势,使得曹魏东西不得相顾。这样,诸葛亮率领的大军趁势攻取关中。在诸葛亮屡次北伐中,魏延都提出了这种主张。

魏延的这个方案是有成功的可能的。尤其是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成功的可能更大。但是,魏延没有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军队的素质问题。不用置疑,蜀汉军队的素质是比不上曹魏军队的。蜀汉在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惨败中,损失了大部分的能征惯战的将士。由诸葛亮训练的这支新军没有经过多少实战的锻炼,战斗力很低。

二是蜀汉军队的编制问题。蜀汉军队兵种强弱不均,强于山地步兵,而骑兵则不是曹魏铁骑的对手。而且蜀汉军队由于要过秦岭,使得它难以携带重型攻城机械,因而攻坚能力低下。这就严重制约了蜀汉的军事行动。

三是当地的自然状况问题。关中经过长期的战乱,加上曹操的移民征调,已是满目凋零。偌大的关中一片荒芜。占领这样一片荒无人烟的地域,对蜀汉大军没有太大的意义,甚至连补给也难以解决。

因此,如果按照魏延的方案,即便是堵住潼关,也难以强攻攻下关中的设防坚固的城池。即便攻下城池,也难以保证蜀汉军队的补给。如果在潼关一带和曹魏决战,蜀汉的区区几万人马,外有强敌,后无粮草,可谓凶多吉少。稳健持重的诸葛亮当然不会采纳魏延的方案。

那么,作为诸葛亮,他又是怎么解决北伐的难题呢?首先,他采取的办法是兵出陇右,尤其是祁山。这是因为祁山一带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在当时,仅仅祁山一带,就有人口万户,这种繁华程度已经超过了关中。这样,诸葛亮的蜀军在这里能够在当地解决补给问题,减轻后勤压力。

第二个方面,在陇右是良马的产地,而陇右的羌族和汉族人员对曹魏有很强烈的反抗情绪。依靠陇右的马匹和人员,可以组建蜀汉的骑兵部队,弥补蜀军的短板。后来魏延吴懿率领蜀军入陇东,在很短的时间就组建了上万人的骑兵,在阳溪之战大败郭淮率领的魏军。

第三个方面,可以发挥蜀汉的山地步兵的威力。蜀汉的山地步兵是它对抗魏吴两国的优势兵种,无当飞军是它的佼佼者。在陇东的丘陵地带,蜀汉的军队可以和曹魏的骑兵抗衡,减杀它的优势。这也是诸葛亮一直在陇东山地进出的原因之一。在后来的卤城之战中,诸葛亮给了司马懿的曹魏军以打击,使得后来司马懿不再与诸葛亮在山地进行较量。

除掉上面双方的几个方面的对比,还有最根本的两者的对比,也是最核心的战略分歧。那就是魏延的战略思想是占地为主,而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歼灭对方的军队为主。诸葛亮是采取了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进而占领对方的实地的方法。

采取魏延的方法,只能堵住对方的主力,占领对方的一部分地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诸葛亮的目光则始终放在歼灭对方主力上。

诸葛亮在陇东进出,这个地方靠近汉中,而离曹魏的根据地远。本身就主客不敌。然后诸葛亮在陇东预设战场,吸引曹魏军远出陇东。在减杀曹魏骑兵的优势战场,发挥蜀汉山地步兵的优势,一举消灭曹魏的主力。这样,整个关中唾手可得。

在取得关中后,趁着曹魏主力被歼灭的时机,对关东的作战会得到东吴的支援。这样,光复汉室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诸葛亮就是按照这个战略实行着他的军事行动。很可惜的是,他的军队素质太差,无法实现他的军事目标。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兵出祁山,他在祁山一带预设战场。故意放开陇道,让张郃的军队长途跋涉几千里,来到陇东战场。

诸葛亮的意图基本上实现了。他只要对张郃予以围歼,就可以趁势席卷关中。可惜魏延不能理解他的战略,马谡言过其实,使得他的战略破产。结果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不但白白错失了歼灭张郃军队的良机,还在街亭打了大败仗,被迫撤回。

如果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彻底歼灭张郃的几万人马,那么,蜀汉早就占据了整个关中了。那样的局面会比魏延的方案强得多。因此,战略再好,战术再佳,也需要人来实现它。蜀汉军队实力如此之弱,连诸葛亮精心设计的方案都实现不了,去实现魏延的那个方案就更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方案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鞠躬尽瘁的事迹是值得后人永远缅怀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具体是如何规划的,可行性如何?

谢友邀,我没穿越,想知道自已去问孔明兄。

诸葛亮“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具体是如何规划的,可行性如何?

诸葛亮“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主要是通过他的北伐规划实施的。其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实现这个战略构想的第一步,即平取雍凉。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当时三国的形势。

诸葛亮北伐时期三国形势

▲诸葛亮北伐时期的三国形势

蜀汉在刘备猇亭之战失败后,元气大伤,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就是蜀国。从人口角度来说,当时蜀国只有不到100万的人口,能够动员的兵力最多在10万人左右。相对来说,吴国人口在230万人左右,能动员兵力在20万人左右;魏国人口大约在450万人左右,能动员的兵力在40-50万人左右。

从实力上来说,蜀国北伐的对象魏国国力远胜于蜀国,蜀国要想扭转局势,就只能通过不断地蚕食魏国的领地,逐步壮大自己实现。如果毕其功于一役,发动一场决战战胜魏国是不现实的,毕竟实力差距太大。

对于蜀国来说,要北伐魏国就只能通过汉中进攻直接进攻魏国的雍凉地区,那么从汉中进攻雍凉的情况又如何呢?

汉中进攻雍凉的路线

▲汉中进攻雍凉的路线

从汉中进攻雍凉一共有五条路线,自西向东分别为:第一条是祁山道,这条道路地势平坦,适合大军行进,粮草运输也方便,唯一的缺点就是进攻长安路线最远,直接通到陇右地区;

第二条是陈仓道,这条道路地势也比较平坦,但缺点就是陈仓城直接阻隔了前行的道路,只要魏军守住陈仓,诸葛亮便不能前行。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进攻陈仓城,攻了20多天未能拿下便导致了第二次北伐的失败;

接下来的第三条褒斜道,第四条骆谷道和第五条子午谷道都是地势崎岖,不便于大军行进,且粮草运输困难,都是属于冷门道路,优点就是出了这些道路后离长安都很近。

值得一提的是最冷门的子午古道,在最东边,魏延曾经有过子午谷奇谋,实际上这个计划并不可行,需要的条件非常多,所以诸葛亮没有采纳。

诸葛亮历次北伐的情况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完全就是照着“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布局来的。那么陇右在哪里呢?

▲陇右地区

陇右地区在凉州,是连接长安到西域的通道。如果占据了陇右,那么对于蜀军来说有四点好处:

一是可以获得陇右地区的马匹,因为此地产马,蜀国可以组建骑兵部队,增强战力;

二是陇右地区产粮,如果占据陇右,在这里可以囤集大量的兵力,从此地进攻长安就不需要从汉中运粮过来了;

三是此地进攻长安都是大道,便于对长安地区发动军事进攻,不像汉中进攻长安的道路,即便都比较崎岖难走;

四是可以增加蜀国人口,从而增加蜀国的动员能力,大约能够增加1-2万的兵力。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他先是来了个“声东击西”,派出赵云、邓芝为偏师进攻陈仓,让魏军误以为蜀国主力进攻此地。魏军上当,派出了大将军曹真带领魏军主力来到了陈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的“声东击西”

将魏军主力困在陈仓后,诸葛亮带领蜀军主力直扑陇右,当时陇右没什么防备,很快陇右地区基本就被诸葛亮拿下了,最后只剩下了陇西城还在魏军手中,诸葛亮派魏延和吴懿带领大军围困陇西城,当时拿下陇西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闻此大变的魏国朝野震动,魏国皇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从荆州调来了张郃的五万骑兵精锐,命令张郃迅速驰援陇右。

▲街亭之战形势图

从长安到陇右有两条道路,第一条是陈仓渭水道,诸葛亮当时带领蜀军主力在这里与魏军的郭淮部对峙。如果张郃要迅速驰援陇右,就只能走第二条道路陇山道了。而街亭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诸葛亮只要守住了街亭,拖住了张郃,那么陇右就能拿下。

只是诸葛亮选择了派马谡去防守街亭,马谡到了街亭后改变了诸葛亮的部署,诸葛亮的目的是要马谡守住街亭,结果马谡立功心切,想在街亭击败张郃,便把大部队驻扎在了山上,而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当道阻击张郃,导致了街亭失守。

街亭失守后,陇右是拿不下来了,诸葛亮只得全军撤退,这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经过。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冬,诸葛亮与东吴同时出兵进攻魏国。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无奈陈仓一直没有攻破,前后进攻了20多天,最后粮草耗尽不得不撤退。

▲第二次北伐示意图

在蜀军撤退的时候魏军大将王双追击蜀军,被诸葛亮设伏斩杀。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在公元229年,这一次北伐的目的不在于取下陇右或者雍凉,而是尽可能地多占领一些地盘。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示意图

此次诸葛亮派陈式占领了魏国的武都和阴平两郡,闻讯的魏军由郭淮带兵援救武都和阴平。诸葛亮亲自率军到建威阻击郭淮,郭淮无法突破诸葛亮的防线,便撤退了。此战蜀国得到了魏国的两个郡。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公元231年,蜀军走祁山大道,并包围了祁山,魏国派司马懿和张郃率领大军援救祁山,并与诸葛亮在当地对峙。由于李严运粮不济,蜀军粮草耗尽不得不撤退。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示意图

在蜀军撤退途中张郃追击蜀军到木门中蜀军埋伏被射杀。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34年,《演义》中说诸葛亮有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主动出击进攻魏国只有五次。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示意图

此次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集结了大量的兵员和粮草,根据记载这次蜀国出兵可能达到了12.5万人。诸葛亮带兵出褒斜道后,在这里与魏军在五丈原对峙,无奈司马懿防守极为严密,强攻诸葛亮没有把握。虽然蜀军不断挑战魏军,甚至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也终不为所动,严防死守蜀军。

双方在五丈原地区对峙了百余日,最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于当年秋天在军中逝世,蜀军退回汉中,第五次北伐结束。

综合以上来说,诸葛亮五次北伐基本都是奉行“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唯独第五次,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感觉自己时日不多,改变了之前的既定战略,力图与魏军展开一场决战一战定胜负而拿下整个关中地区。只可惜司马懿始终严防死守,不与诸葛亮决战,最终拖死了诸葛亮。

诸葛亮“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具体是如何规划的,可行性如何?

诸葛亮“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可行性非常强,取得陇右五郡那么雍凉基本就握在蜀汉手中了,疆土庞大国家慢慢就会富裕起来,那么再图关中也不是虚话了。只可惜关羽失了荆州,让这个计划成为了泡影。

平取陇右

陇右指的是曹魏手里的五郡之地,别小看了这无郡之地,他是凉州和关中的连接之地。如果汉中之战结束后没有关羽大意失荆州,那么平取陇右的计划得以实施。陇右的曹魏五郡靠近汉中,汉中之战刘备胜利后诸葛亮计划就是攻取五郡,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至于怎么平取陇右,那太简单了。这陇右五郡夹在羌胡和汉中之间,马超素来与羌胡关系良好,可以接马超之手联合羌胡族。如果没有荆州的意外丢失,那么陇右这五郡蜀汉是唾手可得。

蚕食雍凉

蜀汉若是取得了陇右五郡,就相当于切断了曹魏和凉州之间的联系。蜀汉只要在陇右阻挡住曹魏的进攻,那么雍凉之地就是蜀汉的囊中之物。马超是西凉世家,在雍凉是非常有号召力的。只要马超、马岱率领一万兵马再配一名谋士,那么雍凉之地归属蜀汉只是早晚的事。

再图关中

蜀汉蚕食掉雍凉,再安心的发展几年,和羌胡建立联盟油耗关系。那么蜀汉的国力会和曹魏的国力之间会一点点的缩小差距。而且从疆土上来看蜀汉拥有荆州、益州、凉州三洲之地,只要能有几年时间的修整,那么北伐曹魏将不再是难事。如果诸葛亮的构架都实现了,那么统一三国成功的几率太高了,甚至高过曹魏。

总结:诸葛亮提出的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这个构想可行性太高了,只是可惜这个计划没有得到实施。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诸葛亮“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具体是如何规划的,可行性如何?

Ju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