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文臣武将都得到封赏,为何赵云只是杂号将军?
刘备群发红包时,故意不给赵云留一个。其中缘故,陈寿在《三国志》中已经点明。
“不公”的封赏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开始群发红包。
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进前后左右将军;
魏延,也由牙门将军,进为镇远将军,并任汉中太守、汉中都督。
其他文武,也各有封赏。
可是,晋升名单里,唯独没有赵云。
平心而论,论取汉中的功劳,赵云可能仅次于法正、黄忠。
汉中之战中,赵云在汉水大破曹操,为刘备取下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连刘备自己都称赞:子龙一身胆。
立下这样的功劳,为何刘备在大封大赏时,居然对赵云“有功不赏”呢?
更可气的是:刘封、孟达取上庸后,投降的申耽居然也被封为征北将军!(而赵云直到刘禅即位,才晋为征南将军)
此后,在刘备称帝后,又一次群发红包,大家又都各有封赏。
但赵云···再次消失在封赏名单中!
可以说,刘备对赵云的“无视”,几乎到了“刻意压制”的地步!
自入西川后,赵云就开始陷入“瓶颈”有朋友说:赵云后来官职不高,是因为他的起点低。
其实,赵云的起点是比黄忠、魏延要高的。
214年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赵云与大家一起因功升迁。在此之后,赵云只能原地踏步,眼睁睁看着后面的人呼啸而过!长坂坡之战后,赵云被任为牙门将军。
黄忠投奔刘备时,才只是稗将军(杂号将军之末),刘备入据成都时,黄忠才晋为讨虏将军
魏延呢,在刘备攻取成都后,赵云升迁为翊军将军时,才升为牙门将军。
可是,到刘备封汉中王时,黄忠直接进为后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都督、汉中太守。
如前所说,取汉中时,赵云不但表现出了独当一面的军师才能,其功绩,比之魏延等人,也是不遑多让。
看来,赵云“谜之瓶颈”,不是因为他缺乏功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赵云“原地踏步”,始于214年,刘备入主益州之时。
刘备入主益州,正是刘备集团内部权力格局开始复杂化的时候:益州派、荆州派、东州派都开始“抢红包”。
为何从这个时候开始,赵云退出“抢红包”呢?
陈寿已隐约点明原因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三国志》此文,把赵云比作西汉开国名臣--滕公夏侯婴。
这就不难看出刘备不再“提拔”赵云的原因了。
夏侯婴,早年就开始跟随刘邦。刘邦入汉中时,夏侯婴任“太仆”。
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中,樊哙后来作了左丞相、大将军;萧何、曹参、周勃、灌婴都先后作了丞相;卢绾作了太尉、燕王···最不济的,也都曾位列三公。
至于其他一些“外来人才”,比如韩信、彭越、英布,也都裂土封王。
夏侯婴呢?
在风云变幻的汉初,他历经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三朝,始终是雷打不动的太仆(九卿之列)。
可是,正是这个“久任太仆”的夏侯婴,却虚心举荐韩信,助刘邦夺取天下;又在诸吕之乱中细心周旋,为汉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对赵云的寄望:权力漩涡中的磐石夏侯婴的特点是:没有陷入权力漩涡。
因此,刘邦去世前后,吕家人、刘家人、功臣集团,各个派系斗得不可开交,但是职位不招人眼红的夏侯婴却能如磐石一般地在权力漩涡中从容屹立。
刘备对赵云的期许,正与之类似。
在荆州时,刘备就以内事委托赵云。
当时,刘备“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乱于忖腋之下”,孙夫人与曹操、孙权被认为是同一级别的威胁!
托付内事于赵云,足见刘备对赵云的定位!
刘备,就是把赵云看成自己的夏侯婴。
刘备去世后,赵云才任中护军。但实际上,在此之前,赵云已经行使这个职能很长时间了。
这个职位,是维持稳定的磐石。在曹操集团,这个职位曾长期被诸夏侯曹把握。
任你们荆州派、益州派斗来斗去,只要中护军在,这些朝臣都跳不出五行山!
当然,中护军不能陷入权力斗争,也绝对不能有明确的站队,否则···可以问问司马师。
“终不背德”的赵云,在刘备集团拥有特殊的地位刘备寄居公孙瓒时期,与赵云相识。
赵云走时,对刘备相约:终不背德也。
“终不背德”,正是赵云的价值取向。
赵云不只这么说的,也是这么作的。
对于国家大事,赵云觉得该说的,就一定会说。对于封赏,赵云认为要拒绝的,就坚决拒绝。(箕谷之战后,诸葛亮曾因赵云保全部众而要赏赐,被赵云拒绝)。
既然赵云的价值取向是他心中的“德”,而非爵禄,那么,刘备自然以超脱于“爵禄”的信任待之了。
因此,尽管刘备不“提拔”赵云,但却对赵云有着特殊的信任。
1、对赵云人品的信任:长坂坡,有人说赵云投降曹操,刘备以手戟击之:子龙必不叛我。
2、对赵云意见的信任。
刘备平定益州后,一度想把成都附近的田舍赏赐给诸将。赵云认为这样会失去民心,坚决反对。
刘备纳其言。
以常理来说,如何封赏功臣,这事情赵云一个翊军将军是说不上话的。可是,赵云敢说,刘备愿意听!
在后来刘备要东征孙权时,又是赵云这个“杂牌将军”带头出来反对!
这说明:刘备虽然不给赵云,但却极为信赖赵云。
3、虽职位不高,但位置重要。
这点前面已经阐述。
刘备、赵云,君臣相处之道:不在爵禄赏踢,只在“君臣相知”。
刘备入主西川后,蜀汉集团的权力环境十分复杂。荆州派、益州派、东州派,大家都抢着要红包!
此时,刘备需要一个“终不背德”、稳重细致,却又不爱抢红包的赵云。
这样的赵云,不可以拥有太高的官职——那会成为权力野兽们眼红的猎物。
赵云,只能在一个不那么让人眼红的位置上,帮刘备、刘禅看着红包!
抢红包的人很多,需要一个不抢红包的人帮忙看着!
我认为:刘备群发红包,却不给赵云留一个,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文臣武将都得到封赏,为何赵云只是杂号将军?
赵云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一部《三国演义》使赵云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完美英雄。演义里五虎上将的提法实质上也是根据《三国志》中的《关张马黄赵传》演绎而来。在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开始对手下文武功臣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封赏,在武将方面受封最高的就是这五个人,但是赵云比其他四人略低一筹。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政治派系方面赵云略微吃亏历来功劳封赏,其实都是权力利益的分配。因而就离不开政治派系的平衡,刘备进位汉中王的这次封赏也是如此。
关羽:刘备的嫡系起家部队的将领,蜀汉武将的头号人物,他被封赏为前将军无人质疑。
张飞:同样是随同刘备起家的最早将领,刘备身边的第二号武将,他被封为右将军也是无可质疑的。
马超:马超虽然入蜀之后没有什么亮眼的战功,但是他毕竟出身西凉,对西凉各方势力有较大影响力,他本人也有一支自己的直属军事力量,因而他被封为左将军也是代表刘备对西凉军事力量和西凉势力的认可和拉拢。
黄忠:黄忠虽然追随刘备的时间不长,但从归降刘备之后,黄忠就作为一名猛将东征西讨,尤其是在汉中之战战功卓越,再加上他是原来刘表的荆州势力归降刘备的代表,作为使这支刘备壮大起来的重要力量,他的受封后将军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来看赵云,赵云从归属上来看有些尴尬,按理说他可以算刘备的嫡系班底,但是他与关羽、张飞相比又晚了好几年加入刘备的部队。所以即使把他归入刘备的嫡系起家派的势力也只能是小字辈,毕竟关羽和张飞的地位还难以动摇。因而在封赏时,作为嫡系起家派已经有两人作为代表出任要职,赵云就只能暂时放低一些了。
关羽、张飞和赵云是刘备起家过程中最早的三位大将,关羽和张飞两人多有统兵出征的机会,但是赵云从进入刘备阵营开始,就较少有机会独立领兵作战。他更多是作为刘备的亲卫营护卫刘备的安全。
史书中记载的刘备给赵云任命的第一个职务是牙门将军。这个职务就是统领主公的亲兵,护卫主公的职责。也就是说如果关羽、张飞等人领兵出外作战,赵云就必须留守大本营,如果刘备也一起出征,那么赵云的职责就是统领刘备的直属亲兵部队参与作战。
随后在赤壁之战后,赵云出任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这段短暂的出外统兵任职的经历,因为刚刚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其实没有多少大的战事发生,刘备对这些地方的攻击也基本是顺风顺水。
刘备入川时,关羽、张飞和赵云都作为留守荆州大本营的力量没有跟随刘备一起入川。而且赵云的职务改为留营司马,职责依旧是保护刘备的大本营和家眷。
随后刘备与刘璋的矛盾激化,刘备开始从荆州调集军队进攻四川。此时赵云获得了领兵的资格,为刘备夺取四川的江阳、犍为等郡。在占领成都之后,刘备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这个职务依旧是负责保护中军,护卫主公。
随后赵云随同刘备参与汉中之战,战后刘备进位汉中王,分封前后左右四将军,赵云虽然在汉中之战中也有较突出的表现,但是因为刚才分析的派系平衡的原因,已经赵云身为主公护卫的职责限制了他的战场发挥,所以他依旧是翊军将军。
由此看来,赵云一直作为刘备的护卫亲兵的统领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所以缺乏独立领兵作战的机会,这也就大大减少了赵云获取军功的机会。相对比的就是黄忠,他在公元209年,赵云随同刘备平定荆州四郡的时候才归降刘备。此后入川作战,黄忠领兵一路颇有战功,进入成都后被封为讨虏将军,地位已经和赵云差不多了,在汉中一战,黄忠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大功,随后进封后将军,而赵云则因为护卫刘备导致出战机会不多,所以战后就位居黄忠之下了。
赵云的实际权力和受宠程度其实我们如果从刚才的表述来看,可能会觉得赵云不太受重视和重新。其实不然,能够担任近卫亲兵统领的将领肯定是主公信任的人。所以赵云能够在刘备的阵营中一直担任这样一个职务定然是刘备最信任和宠信的将领。
汉中之战有一个细节,黄忠率兵去劫夺曹操的粮草,是赵云同意黄忠的行动且授予和安排军队给黄忠,就足以表明赵云地位的超然。显然他当时的职权比黄忠更大,所以他才可以同意黄忠的军事行动和给予军队由黄忠率领。
另外在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之后,赵云开始拜托他近卫亲兵统领的职责,他开始出任统兵一方的将领。即使大家普遍认为的后起之秀魏延和姜维其实未必就比赵云的职务和地位更高。只不过赵云在诸葛亮发动北伐不久的公元229年就去世了,所以赵云在诸葛亮的北伐中又没有发挥过多的作用,显得他好像没有什么战绩。所以普遍认为好像魏延的地位都比赵云更重。
但是从实际权力和受宠信程度来说,赵云并不比其他将领更低,只是他的因为担任近卫亲兵统领的职务显得他要低于关张马黄而已。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文臣武将都得到封赏,为何赵云只是杂号将军?
刘备这么做不是不信任赵云,而处于平衡各集团利益的需要。
刘备在称汉中王时,很多人都得到了封赏,却没有封赏赵云。很多人把这当作刘备不信任赵云的证据。
不过实际上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诸葛亮也没有得到封赏,继续担任军师将军一职,和赵云一样只是杂号将军。不过诸葛亮的权力却很大,刘备出征时都是他留守成都,代表刘备掌管军政大权。
还有在刘备手下劝他进位为汉中王的《劝进表》中,排名第一的是马超,看着似乎马超地位很高。但是刘备把马超列为第一,主要是因为马超当年毕竟是一方诸侯,需要借他的名头。
后来马超虽然也和关羽、张飞一样当上了四方将军,刘备称帝以后还当上了骠骑将军,领凉州牧,看着升迁挺快不过实际上马超作为一个降将并不受刘备的信任。马超自己也是小心翼翼,“羁旅归国,常怀危惧”。彭羕对他说了几句牢骚话,马超立刻就去出首,可见他职务高却只是一个虚名。
所以很明显,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受到=重用,我们不能光看官职的高低,而要看刘备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和他们的实际权力。
在刘备称汉中王、称帝时,虽然正史上没有提到对赵云的封赏,不过在刘备去世时赵云却被任命为中护军,掌管成都的禁军,负责拱卫刘禅。很明显,刘备只有非常信任赵云才会做出这个安排。
刘备这么信任赵云,却不封赏他,主要还是为了平衡蜀汉集团内部各个势力。
随着刘备占领地区的扩大,他的手下来源也日益复杂。除了原来的元老派外,还增加了荆州派、益州派等等。刘备显然在用人时必须平衡各个派系的利益,否则势必造成有人不满。
所以刘备在这一时期对于后来投奔他的马超、许靖等人都授予高官厚禄。不过真正的实权大部分还是掌握在跟随他多年的元老们手中,称汉中王时,四方将军里一半也是元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提拔赵云,那么势必显得刘备过于偏向元老派。刘备只能牺牲一下赵云。此外赵云的性格稳重,不在乎一时荣辱。刘备选择压制赵云,事后却还敢重用他,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出于对他的绝对信任吧。
所以刘备不封赏赵云,不是对他不信任或者不重用他,而是出于平衡各方利益的考虑。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文臣武将都得到封赏,为何赵云只是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怎么了?如果我告诉你东汉末年平定黄巾起义的三大名将皇甫嵩、朱儁、卢植只是三个中郎将,连将军也算不上,你会不会很吃惊?
就连贵为一方之主的孙权,在200年~209年间,也当了9年的杂号将军,你会不会很惊讶?你可以不用惊讶,因为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官职普遍偏低。
两汉的爵位及官职是最难封的,从刘邦的“白马之盟”开始:非刘姓不能称王,非战功不得封候。除了皇帝国戚之外,其他人想要封官晋爵,就得有战功,战乱时期有仗打可能还会有战功来晋升,和平时期想要高升谈何容易,所以就有了“李广难封”的典故。
到了东汉末年,又是另外一种情况,由于战乱,东汉朝廷名不副实,被掌控在曹操手中,而各地势力凭借武力割据一方,既然是割据,就不愿意承认东汉朝廷,不承认朝廷,谁会给地方割据势力分封?于是东汉末年时期,地方势力要么没有朝廷正式官职,要么自已封自已,这是得不到朝廷和大众支持的行为。
刘备在东汉末年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算什么一方势力,顶多就是一股流寇,刘备最早的封赏来自陶谦的上表,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当然了这个上表还要朝廷批准,当时是乱世,而且陶谦又是控制朝廷的曹操势力的敌人,这个上表无非就是自封,作作样子而已。
刘备的正式受封来自投降曹操的时期,被上表为左将军,这是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也就算是大汉朝廷的正式官员了,但那可是乱世,虽然有左将军的头衔,但就是个光杆司令,什么都得靠自已打出来,在刘备受封的同时,关羽和张飞不过是中郎将。
而赵云算是比较早跟随刘备的元老了,在早期跟随刘备的时候,估计能个官职也没有,因为在208年当阳长坂之战中,赵云救了刘备唯一的儿子刘禅,因功被封为牙门将军。在随刘备平定荆南四郡后,赵云又被封为偏将军。
也别怪刘备不给手下封大官,刘备自已也不过是个左将军,而且这个左将军一当就当了21年,老大才是左将军,手下人能封的高吗?当初赤壁之战时,孙权才是个讨虏将军,当时江东一堆的偏将军和中郎将,如赫赫有名的周瑜,不过是个偏将军,程普是中郎将等等,手下人官职再怎么封不能超过老大吧,这是无奈的现实。
所以想要给手下人封更大的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先让老大升官,所以刘备为了自已事业的发展,于是给自已封了一个“汉中王”的爵位和大司马的官职,刘备一升,就可以给手下那帮小弟封官了,于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被封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
刘备晋升汉中王时,确实封了一批人,除了前面说到的前后左右四方将军,还有法正被封为尚书令,许靖被封为太傅,但是有两个人没被封,一个是赵云,另一个是诸葛亮。
之所以没封赵云和诸葛亮,实在是不能怪刘备,因为赵云和诸葛亮已经在215年刘备拿下成都时受封,当时,身为偏将军的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身为军师中郎将的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
这个封官晋爵是有一定的依据,不是你有战功就马上封,而是有一个积累战功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封官,刘备拿下成都后,当时还是左将军的刘备就封赵云为翊军将军。
而当时的关羽不过是荡寇将军,当时的张飞不过是征虏将军,当时的马超不过是平西将军,当时的黄忠不过是征西将军,大家都是杂号将军,按道理说,赵云与关羽、张飞等人官职是差不多的。
杂号将军怎么啦?关羽和张飞在被封为前将军与右将军前,不是和赵云一样的将军级别,千万别笑这个杂号将军,那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赵云在215年被封为翊军将军之后,战功就开始处于积累状态,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还没有达到更进一步的封官条件,因此刘备在进位汉中王时,没有封赵云,同时没有封的还有诸葛亮,并不是刘备不重视他们,而是他们正处于战功积累状态。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文臣武将都得到封赏,为何赵云只是杂号将军?
豹眼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情感上也认为刘备对待赵云太薄。但站在刘备的角度,理性地看待这件事,豹眼反而认为刘备这么做是非常合理的。
赵云应该得到更高的封赏这不仅仅是云粉的看法,一些史家、学者也如此。当然,陈寿、裴松之、罗贯中等大咖也可以看作是铁杆云粉,他们也在为云将军抱屈。
《三国志》把关张马黄赵并为一传,就说明陈寿先生也是云粉。否则,一个翊军将军岂能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并列呢?
《三国演义》更是把关张马黄赵并称五虎上将,而且罗贯中先生给与赵云的流量支持远远超过老黄忠,足以说明也是铁杆粉丝团成员。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有感于《赵云传》展现量严重不足,专门作《云别传》为其扩大影响。这足以说明裴松之对云将军的偏爱。
这些偶像大咖尚且如此,吃瓜群众希望白马将军有更大的封赏,就很好理解。
豹眼自以为不是任何人的粉丝,但情感上还是希望赵云能够取代黄忠,位列四方将军之一。
就情感而言,赵云替代黄忠成为四方将军,在当时是有群众基础的。《三国志·费诗传》记载:
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刘备自立汉中王,封黄忠为后将军,关羽就很不感冒。这就足以说明在关羽心目中,黄忠是没有资格位居四方将军的。
罗贯中对这个桥段有精彩的描写,对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有一个评价,虽说是演义,但豹眼认为这是当时关羽真实的感受。
四方将军虽有先后排名,但实质上没有等级之分,是完全相等的级别。黄忠与关羽、张飞、马超相比,无论资历、威望、能力,都有差距。
费诗还没敢说黄忠排在赵云之后,关羽就不开心了。如果排在赵云之前,那还了得?
这起码看出,罗贯中认为赵云应该在黄忠之前。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刘备要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第一,黄忠的名望,不能与关羽、马超相提并论;
第二,马超、张飞对此也不服气,但亲眼看到黄忠斩杀夏侯渊立下如此奇功,心中虽然不爽,但嘴上却不好说;
第三,关羽没看见这一切,只是远远听说,恐怕心中不悦。
第四,诸葛亮既然提出了这个疑问,就说明此事存有异议。
因此,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并不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这并不一定代表诸葛亮也持同样的看法,但起码诸葛亮说出了大家的心思。
刘备嘴上说“吾自当解之”,其实也做出了妥协,进行了平衡。黄忠被授后将军,但仅仅被赐爵关内侯。
后将军为关内侯,这是很低的爵位,是很少见的事。就是说给你很高的军阶,但待遇较很低,以平息群众不平衡的心态。
就群众基础而言,黄忠不能为后将军,那只有赵云具备资格填补这个空缺。
论功行赏,赵云比不了黄忠,刘备自立汉中王,论功行赏就好比是建国后的大授衔。基本的平定标准就是资历、军功。
就资历而言,黄忠比不了赵云,也就是赵云的威望、群众基础要好一些;但论军功,赵云比不了黄忠。
刘备手下武将,除了关、张,就赵云资格最老,无人能比;但赵云的功劳无非就是两救太子刘禅、率军入川、汉水之战“一身是胆也。”
赵云这些功劳,如果没有黄忠在,足以成为四方将军之一。但与黄忠斩杀夏侯渊相比,就差了一些。
其一,关羽斩杀颜良,被封汉寿亭侯,依然是偏将军;
其二,黄忠斩杀夏侯渊仅封关内侯,这差了一截。难不成夏侯渊的份量还比不了颜良吗?
封黄忠为关内侯已经很委屈黄忠了,平心而论,黄忠起码应该封亭侯。这既与黄忠的功劳匹配,也与后将军的职位对等。
建安十九年(214年),黄忠跟随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投降后,黄忠被封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升迁为征西将军;
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黄忠升迁为后将军、封关内侯。
参照关羽斩颜良受封汉寿亭侯、偏将军职位没变的情况,黄忠已经由讨虏将军升迁为征西将军,职位完全可以不动,赐爵一个亭侯足矣。
也就是说,黄忠由讨虏将军升迁征西将军、封亭侯,而赵云升迁为后将军。这完全可以服众,不存在任何异议。
就资历、功绩平衡以后,赵云、黄忠谁出任后将军都是可以的。就情感而言,刘备应该把后将军给与赵云。
这就是感觉刘备对待赵云太薄的原因。
赵云输给黄忠的根本原因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在用人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他用情感笼络部属,但在用人、决策方面绝不感情用事。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这仅仅是阶段性的胜利,并不是一统天下、功成名就后的最终封赏。
第一,刘备需要团队继续努力建功立业,这就必须以奖励功劳为主,以激励将士再立新功;
第二,赵云的功绩主要在于护卫刘备家眷,特别是保护太子刘禅方面。刘备不能因为这个就对赵云格外重赏,以避亲疏之嫌。而且刘备还有儿子,基业也不稳固,还不是重点考虑继承人的时候。
第三,刘备把赵云看护太子的功绩留给刘禅来封赏更为合理。
第四,最关键的是刘备对赵云汉水之战的看法问题。
《续后汉书》:三月。曹操自长安入斜谷。昭烈曰。操虽来。无能为也。 我必有汉中矣。及操至。昭烈坚壁以老其师。操军士降者日益多。乃遣将军赵云击之。操军大败。
从《续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水之战是以赵云为主帅,以黄忠、张翼、张著等为主将。
此时,赵云是黄忠的领导,地位在黄忠之上。尽管黄忠已经斩杀了夏侯渊,名气很大,且升迁为征西将军,但刘备还是把汉水一线的防御重任交给了赵云。
这说明在刘备心中,此时赵云要高于黄忠。
此战,赵云作战勇猛,击败了曹操,甚至有学者认为,曹操就是因为被赵云击败才从汉中撤军的。刘备也为此称“子龙一身是胆也”,赵云自此被称为“虎威将军”。
结果很完美,但过程却极具风险,细究起来,是赵云歪打正着。
首先,黄忠建议偷袭曹操粮草,其中不乏黄忠因斩杀夏侯渊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情况。
但赵云冒然同意黄忠的建议,做出这一决策,实在是风险太大。
其二,曹操专门干杀人放火、偷袭别人粮草的勾当,岂能不设防范?
其三,赵云是败中取胜,但空城计都是无奈之下为之。此战赵云很成功,然而造成这个被动局面的原因是赵云之前决策的失误。
其四,“子龙一身是胆也”,与其说是刘备的称赞,不如说是刘备的训责。这话完全可以理解为“子龙你好大胆啊。”言外之意就是,这样的事你也敢做哦。
胜利者是无罪的,刘备岂能不知?结果满意,刘备自然不好再说啥。刘备查看了当时的地势,吓出了一身冷汗。
如果赵云汉水之战失利,黄忠回不来、汉水阵地丢失,整个汉中之战的局势就很可能彻底改变,绝对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因此,汉中之战后,刘备对赵云不赏不罚,完全在情理之中。公平而论,还真怨不得刘备。
纵观刘备自立汉中王后的封赏,赵云并不是唯一受委屈的人汉中之战后,都以为汉中太守一职非张飞莫属,但刘备却给了魏延。这个反差远比赵云与黄忠的差别更大。
张飞资历不是赵云可比的,魏延的功劳也不能与黄忠相比。但魏延击败了张飞,成为镇守汉中的一方大将,几乎与关羽镇守荆州相提并论。
不仅张飞感到憋屈,马超也不会舒心,众将士也都抱不平。
但事实证明,刘备的这次任命是绝对正确的。魏延镇守汉中十几年,毫无闪失,而张飞因贪酒被部将割了首级。
一个嗜酒如命的将领,如何能够独自担当镇守一方的大任呢?大敌当前,张飞可以控制一下酒虫,但长久驻守岂能忍耐?
作为老板,刘备岂能放心让张飞去守汉中?况且张飞是有前科的。
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攻打刘备,争夺徐州。刘备派张飞驻守下邳,自己将兵在盱眙、淮阴一线抵御袁术。
张飞因为逼迫一同驻守下邳的曹豹喝酒,一言不合导致了曹豹联合吕布击败了张飞,占据了下邳,把刘备的老巢及妻子都搞丢了。也让刘备留下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千古名言。
张飞勇则勇矣,但不能令人放心;赵云岂不一样,汉水之战足以说明也不能令刘备放心。
作为老板,他自然希望你立下大功,但更怕你给他捅下篓子。让老板整天提心吊胆,随时准备给你擦屁股就累了。在老板眼里,这样的员工不是最好的员工。
综合上述,豹眼认为,汉水之战的过程是决定刘备对赵云封赏的最关键因素,同时刘备也平衡了各方面的情况。公平而论,刘备对赵云的封赏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没有黄忠,赵云位列四方将军没有一点问题;就资历而言,赵云的确超过黄忠,但此时,刘备更注重功绩。黄忠资历不够,但就整个刘备集团而言,斩杀夏侯渊的功绩,可以说无人能及。
就功绩而言,起码该封黄忠为亭侯,关内侯是委屈他了。这是为了堵住众人之口,以平息众人因升迁黄忠为后将军所带来的不满情绪。
刘备是老板,考虑问题的角度远不是吃瓜群众所能达到的。情感代表不了理性,更代表不了利益。
这就是再好的老板,也有令人讨厌的地方的根本原因。刘备对待赵云,貌似不近人情,其实是非常理性、合理的,这也是刘备非同寻常之处。否则,刘备也不会有这样的基业。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文臣武将都得到封赏,为何赵云只是杂号将军?
刘备对赵云如毛主席对粟裕。爱之深则护之切。因为上位者深知,位高权重命短的道理,这点从赵云和粟裕做为著名武将却能寿终正寝就能看出来。一点浅见,不知对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