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外交活动影响有多大?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
不夸张地说,长平之战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战场外的外交战所决定的。
秦国调整外交策略和对外作战重点,为长平之战定下基调。随着魏、齐、楚的相继没落,秦国独霸。
随之而来的,是秦国在外交上的一度迷茫。
秦已独霸,再像以前一样以说客忽悠已难收成效。大家都不傻,秦已是天下最大的威胁!因此,尽管列国之间互有矛盾,但一旦面临秦的威胁,赵、魏等国往往及时救援。
秦围大梁,因赵、燕救援而无功;秦攻阙与,因赵魏联手(赵奢抢占高地,魏公子咎出秦侧后)而惨败;秦攻几,又被廉颇援军击败!
尽管秦不乏华阳之战这样的大胜,但总体上,这段时间他们屡屡受挫,扩张进展放慢。
因为:原有的外交方式已过时,而其自身的力量尚难以单独压制合纵力量!
鉴于此,范睢提出了几点战略调整。
1、以威慑为主要方式的“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道理说起来太简单了,似乎不算高明。但其实际内容,却远非字面上那么简单。“远交近攻”的具体步骤是:
(1)、改变以前围攻大梁,一举破魏的想法,对韩、魏暂不灭国,改为以威慑迫其服从。
(2)、一旦威服韩、魏,赵、楚之间就被隔离,秦、韩、魏联盟可以分别威服之;
(3)、楚、赵威服后,齐国自然也就服了!
(4)、大家都服了,秦再专心灭韩、魏!
范睢建议的重点,是以威慑替代耍嘴皮子!如果没有有步骤的威慑,“远交近攻”就是一句空话!
这个策略,对长平之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确立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作战重点。
范睢还补充道: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
既然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威服,那就不是你随便认一认怂,割几座城就能完的事了!不消灭你的军队,这事儿就没完!
歼敌有生力量,是长平之战中秦国的作战目标。误判外交形势的赵国,不慎入局。范睢选定以韩国作为第一个威服目标。
在秦军猛烈的攻势下,韩国割上党求和。上党冯亭决议联赵制秦,他的意图是:“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赵王在与大臣商议后,决心接收上党。
赵王的想法是其外交失败的开始。
首先,韩已被秦大挫,所谓“韩赵为一”不过是一句空话。秦、赵两个神仙打架,此时的韩已根本帮不上忙了!
其次,赵当年能连续挫秦,主要在于与魏的联合。而上党紧要之地,如落入赵手中,也是魏不愿看到的。如此,魏援赵的可能大幅降低!
坦率地说,赵国是否接受上党,各有道理,但无论接收还是不接收,都是事关重大。秦强赵弱,赵国要与秦抗衡还是要立足于合纵!但赵国君臣在讨论时,反对要上党的只谈“秦兵强粮足”,支持要上党的只谈“此国之大利”,对外交却完全没有谈及!
这是其陷入被动的开始。
僵持阶段:赵国再次误判外交形势,陷入全面被动果然,韩根本帮不上忙,赵军还没抵达,秦已经攻陷上党主要地区!
随后,赵也不能独抗秦军,接连败退,直到丹河地区,凭借百里石长城,与秦军对峙。
尽管廉颇已稳住战场形势,但秦毕竟兵强粮足,长期对峙对赵不利,赵国开始考虑外交解决方案。赵国的外交思路很简单:以和为贵,先和秦媾和,实在不行,再联络诸侯,一起抗秦。
外交家虞卿提出:现在与秦的目的,就是要破赵!一定不会答应媾和!而诸侯看到秦、赵媾和,担心成为下一个被打击的目标,一定不会出兵援赵了!
赵王不听,依然先去与秦媾和。
应该说,虞卿是个高人,对形势看得很透彻:
1、秦国在占据上党后,继续咬住赵军,已经显示出,他们“非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的决心。秦军的目的,就是歼灭赵军主力。
所以,赵国割地、认怂都没用!媾和毫无机会!
2、秦已转变外交策略,对诸侯采取以威慑作为主要对话方式。
赵此时已是抗秦的主心骨,赵都去媾和,那谁还敢出头来支援赵呢?赵这是在给秦的威慑摇旗助威!
僵持阶段:秦国灵活的外交策略,彻底孤立赵国果然,后面的局势完全如虞卿所料!
秦王隆重招待了赵国使者,告诉诸侯:秦、赵已议和了,你们不要来管闲事了!随后,秦国发出了刚猛的威慑:谁来帮赵国,我们议好和以后就来打你!
同时,秦国又暗中把韩国的垣雍许给了魏国,劝魏国不要乱动。
秦国的外交决策,确实高明。
首先,通过秦、赵议和的假象,迷惑各国,使各国降低了援救的意愿;
其次,对最可能援赵的魏国,实行“特别优惠”。
这是因为:魏、赵有联合抗秦的传统。魏、赵合作,也曾经挫败过秦国。只靠恐吓未必能够奏效。
因此,秦国对魏国“特别优惠”,笼住魏国。
果然,楚国曾有援赵之心,但见魏国亲秦,也不敢发兵了。
自此,长平之战,变成了秦赵单挑!
长平决战:结局已基本注定,交战只是最后的摊牌。赵国在外交失败后,已经陷入孤立。
如此,长平之战成了命题作业:赵国必须冒险进攻!
赵王先是屡责廉颇,要其出战,无果后换赵括指挥出击。
秦国紧急换将——白起上!
上白起,意思很明确:打歼灭战!一边是实力不足却没有任何选择,只能跑出来打的赵括,一边是实力占优,擅长打歼灭战的白起。结局不言自明。
长平之战的结局,其实在赵括出击前,就已基本注定了:赵军需要奇迹才能取胜!
而当对手是白起时,赵军没有任何创造奇迹的机会!
收局阶段:赵以外交手段续命长平战败后,白起趁势进攻,想一举破邯郸!
赵此时脑子清醒了。他们派出苏代去拜访范睢,以范睢的个人厉害来离间范睢、白起。“白起如再灭了赵国,他一定位列三公,您愿屈居他下吗?不如割地讲和,不让白起再立功劳!”
最终,范睢被其说动,怂恿秦王接受韩、赵割地之和,“且休士卒”。
如此,赵国逃过一劫,成功续命。
总论回顾长平之战,我们会发现:长平之战的军事形势,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外交战胜负决定的,而外交胜败,又是由双方的总体谋略决定的!
整个战役期间,秦国坚定推行“而攻其人”的谋略,不惜代价打歼灭战,以歼灭赵军为目的;又以“远交近攻”的谋略,威慑、迷惑诸侯,孤立赵国!
坦率地说,赵国,并非没有外交之才。
虞卿对秦及诸侯的态度洞若观火,苏代最后离间范睢、白起也简单有效。
但赵国在外交事务上缺乏总体谋略,没有通盘考虑天下大势,开战前,只是单纯地考虑上党有“国之大利”就轻率入局;战役中,又对秦国破赵的决心和诸侯的畏秦心理缺乏认识,轻率媾和,使自己陷于孤立!
长平之败,其实在外交战失败时已基本注定!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所言甚是!
当我们岌岌于繁忙地事务时,不妨抽出时间来,思考我们的方向(谋),思考如何把外部关系理顺,把外部资源、人脉优化到我们的总体方向上来(交),这样,或许我们能取得更大的成果哦!
与君共勉!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外交活动影响有多大?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外交活动影响有多大?
下面且听飞鱼细细道来。
长平之战,我们都知道这是决定了战国局势的一场战争,对于交战的秦赵两方来说,胜负都关系着存亡,毕竟是两国倾全国之兵打的一场战役。
我们在看长平之战时,往往都只注重了战争层次或者是国家的综合国力方面,但很少会探究这场战役背后的秦赵双方的外交活动。
也就是因为我们所忽视的这个问题,其实也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走向。
韩国的外交活动引起的长平之战。韩不能守上党,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史记·赵世家》其实这场战役的爆发点,正是一场外交活动引起的,正如上述引用所说,韩国的上党郡是这次战役爆发的诱因。
韩国上党郡郡守不愿意把上党交给秦国,反而认为三晋本事一家,给秦国不如给赵国,于是就献上党给赵国,赵王面对这个大馅饼,那自然是抱着不吃白不吃的心理,对赵国进行了全盘接收。
这下秦国自然不愿意了,于是派大军攻打韩国的上党郡,赵国的廉颇不敌,退守长平,两军就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对峙。
当然中间还爆发过小规模的战争,结果赵国的廉颇不敌秦国的王龁,于是廉颇选择了坚守,这让秦国犯了难。
秦国的外交活动使赵国换将。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当战争僵持不下,或者说王龁无法攻破廉颇的防御时,秦国上下却犯了难,毕竟在他人之国打持久战,这本来都是吃亏的嘛,于是乎秦国的外交活动开始显威了。
秦国的外交活动,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的,那就是以年轻气盛的赵括,换下善守老辣的廉颇,既然是外交活动,那自然要金钱开道。
于是秦国的“间谍”,带着大批的金银财宝到了赵国,不仅收买官员,而且散布了秦国不怕廉颇而只怕赵括的谣言。
谣言飞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赵王开怀大笑,因为他当真了,于是让赵括带领30万大军开拔长平,换下廉颇,而事情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秦国惨胜,赵国大败,正所谓: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国的外交活动使秦军退兵。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当长平之战战败的消息传回赵国的时候,举国悲痛,因为赵国的青壮年,在这一战中几乎损失殆尽,正所谓:赵氏壮者皆死长平。
当然这并不是赵国最为担忧的事情,因为接下来白起带着秦国的士兵,包围了赵国邯郸,对于赵国来说,还未来得及痛哭一场,灭国亡族的危险却又到来了。
面对此情此景,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赵国知道战场上已经失败的一塌糊涂,为今之计,只有学着秦国开始走外交救国的路线,赵国找到的人是纵横家苏代。
苏代倒也不客气,毕竟他无数次梦想着能像苏秦一样,纵横捭阖,于是他带着赵国交付的重金,敲开了秦国丞相范雎的大门,然后以白起之功会危及范雎相位为切入点,直击范雎贪恋权势的心灵。
而结果苏代成功了,赵国以外交救国的活动也成功了,因为范雎说服了秦王退兵,正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
秦赵的外交活动使其余诸侯左右摇摆。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先是以外交活动孤立了赵国,并在战争之中,用外交手段逼迫山东诸侯放弃救赵,这也导致了秦国可以顺利的打赢长平之战。
但是秦国打赢了长平之战后,白起想着灭亡赵国,这让周围的诸侯如芒刺在背,而赵国为了自救,也开始积极动用外交手段,赵国的平原君先是拉来了楚国,后来又说动了魏国的信陵君。
面对楚、魏、赵三国的共同打击,秦国想要灭亡赵国的计划最终破产,由此亦可见,在长平之战前后,外交活动一次又一次的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和战国的局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秦国灭赵的企图虽然这次没有达到,但是几十年后,秦国却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何也?
大势所趋也!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外交活动影响有多大?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阐述交战双方递减式的战争手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认为用谋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上乘的手段,下一等用外交手段达到取胜目的,最次的就是光膀子互搏,强行攻城。我们以长平之战为范本来论述,在七雄并存的年代,谁也不服气谁,很难做到“伐谋”,何况秦、赵两国实力接近,那么真正让秦、赵两国过渡到硬钢阶段的是“伐交”,也正是赵国失败的外交政策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
公元前268年秦国发兵进攻魏国,赵、齐楚三国出面才逼退秦军。公元前266年又继续侵略魏国,同时给韩国施加政治压力。公元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赵,靠着齐国的解围赵国才得以脱身。此后,秦国将军事重心放在韩国,两年不断对韩用兵,占领了少曲、高平、南阳等地,意图切断切断韩国与上党郡的联系,打开秦国入侵山东六国的最后门户。
秦国频繁的军事行动是迎合范睢的外交式扩张。公元前271年范睢入秦,他给秦昭王提出:“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战国策.秦策》秦在战略意图上要先攻取离得近的国家,打下多少土地算多少,而离得远的国家进行外交分化避免树敌过多,一步步实现蚕食目的。范睢的意见成功的打开秦昭王一统六国的死结,敏锐的抓住各诸侯国偏安一隅的自保心理,用既得利益的方式稳扎稳打,以外交为基点实现新一轮的伪连横。
在细节上范睢主张:“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除了对外扩张,还要在人事上做文章,用贿赂、色诱、权势等为诱饵从内部分解诸侯国政治体系。范睢的“伐交”理论很快得到其他诸侯国的应和,魏国惦记攻定陶和卫国,楚国惦记攻鲁国,巴不得没有秦国和赵国干涉,至于燕国恨不得赵灭国,齐国已经完全没能力参与。就这样秦在长平之战前比赵先一步实现外交保障,以及有预谋的军事行动。
赵国逮着便宜就占,切入“上党和谈”引发秦国怒火。公园前262年秦发兵攻打荥阳,弱小的韩国被迫割让国土准备求和。按照秦国剧本韩国才是首选目标,结果上党守将冯亭拒绝投降,准备率上党军民投靠赵国。冯亭的这一举动不排除祸水东引之嫌,而在外交上依附秦国的韩桓惠王尴尬了,更尴尬的是赵国。赵孝成王一看可以白白得到十七座城,何乐而不为?就痛痛快快的接受冯亭投降。在谋略上,赵国看似应了“上者伐谋”屈人之兵,结果这次“伪伐谋”惹来秦国的怒火。
赵国虽然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大增,但依然不是秦国的对手。只有赵豹看到其中的外交危机,《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显然年轻的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坚持己见,在秦虎口里夺食。秦国很强势,已经说好的准备“近攻”,捏韩国这个软柿子了,赵国你算老几?尽然抢走我到手的肥肉?话不多说准备干。
长平之战中赵国首鼠两端的外交态度,让自己陷入死局。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爆发,秦军势如破竹先攻破上党地区,紧接着发动攻势直接逼长平,秦强赵弱,廉颇只能选择保守却最有效的防守战略。王龁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天天慰问廉颇她娘。廉颇的这次选择让秦赵两国都很难受,尤其赵孝成王对廉颇的战略很不满意,拉着四十多万大军在长平楞挺着,还的管吃管喝。秦国也无奈,没办法攻破廉颇的长平防线也只能耗着。
长平战场形成一个暧昧的局势,打不起来还不服气。这时候赵孝成王出昏招了,听从楼昌的意见和秦议和。按照秦“远交近攻”的战略思维,赵国这位邻居显然在近攻名单,何况赵国主动挑衅。赵孝成王决定派郑朱出使秦国,秦国大张旗鼓的接待郑朱,闹的天下诸侯皆知,而郑朱一顿好吃好喝也没有完成和谈使命。秦、赵只能继续开战,后来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赵孝成王用赵括还下廉颇结果一败涂地,在赵括被白起包围的时候,赵国四处求援,诸侯国却没人理会,甚至粮食也借不到。
结语语:在长平之战对峙阶段,虞卿就提出连和魏、楚抗秦,而不能主动求和,因为战争的主动权不在手上。现在秦、赵和谈,其他的诸侯国懵了,会不会合计着收拾我们?尽管是秦国造成的外交假象,可结结实实的唬住人了,在赵国求援的时候没有人轻举妄动,最终战败差点灭国。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外交活动影响有多大?
谢邀,我是贝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军大获全胜而结束,此战,赵军损失四十五万精锐,自从,山东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向抗衡。这场冷兵器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围歼战,前后历时三年。这场关乎秦赵生死存亡,一统天下的转折点的战争,在这三年时间内,秦赵双方都不断进行外交活动,以谋求其他国家帮助。往往外交活动能决定战争胜负以致历史的走向,在战国时期,山东诸多多次合纵抗秦,秦国多次连横破合纵,多次挫败山东合纵政策,使秦国多次化险为夷,可以看出外交重要性,在长平之战之战中,秦赵两国也是倾尽全力进行外交活动,并且最终决定战争胜负方向。
在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这个时期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游说学术的仕子,希望自己的主张学说能够得到君主的重要,而往往这些人在得到君主重用之后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败方面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
战国时期这类代表人物如:张仪、公孙衍、苏秦。
当然除此之外,各国也不缺乏此类外交人才。
在长平之战发生之前,秦国进攻韩国上党郡,韩王为了乞求与秦国停战,就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以及上党郡百姓不愿意归顺秦国,就此倒向赵国,年轻的赵孝成在面对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上党郡地盘,自然十分愿意笑纳。秦昭襄王面对到最的肥肉被他人吃了,怎么可能愿意,于是派兵进攻赵国,双方在长平展开战争。在经过几个交手之后,赵军吃了亏,廉颇认为坚守不出,待秦军粮草断绝或者秦军疲惫之后,自然会撤退,没想到双方在长平对峙三年。
秦赵此战双方都举倾国之力,自然,赵国的家底抵不上秦国,在对峙三年之后,赵军粮草开始供应困难。秦赵都急于决战,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主动进攻秦军,最终为秦军围困四十六天,战败投降。
在秦赵交战以及赵军被围困的日子里,秦赵双方展开大量的外交。
其中,赵国外交左右逢源,摇摆不定。
赵国是连续不断的派出使臣出使其他山东五国,无非就是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希望其他五国可以联合出兵,再次组成合纵联军,使秦国畏惧合纵,自然会撤军,另外一方面就是寻求粮草求助。
当时,楚、魏、韩三国君主都已经蠢蠢欲动,准备出并趁机捞一把。
秦国离间计使用得当。
然而,秦国使出的外交政策,更让其他五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秦国一方面对外释放和谈的信号,并且赵王已经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秦王非常隆重接待赵国的使臣。这让楚、魏、韩三国君主误以为秦赵已经议和。三国也都畏惧秦国,也就没出兵援助。
赵国这次外交上的失败,使赵国处境更加孤立,以致陷于了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地,最后,赵国误中秦国的离间计,换掉廉颇,起用赵括。
当赵军被秦军围困住的时候,秦昭襄王亲自到河内前线,征调本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线调往长平,同时,秦昭襄王向其他五国放出话来,谁要敢援助赵国,在灭掉赵国之后,下一个就直接灭掉他。
当楚、魏、韩三国君主在听到秦昭襄王释放话之后,也唯恐遭到秦国报复,就此驻扎在一旁。当赵军被坑杀四十五消息传出来之后,连原本在一边坐山观虎斗的韩魏楚联军都被吓到了。唇亡齿寒,赵国一旦灭亡,对韩魏楚绝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可以看出外交对长平之战胜败方向作用有多重要,乃至可以直接直接左右赵军生死。
贝勒说:长平之战,赵国外交输就输在左右逢源,如果可以坚定与其他五国合纵抗秦,也不是误中秦国何谈的计策,历史可能会被改写,然而,历史不可以改写,秦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外交活动影响有多大?
影响很大,项少龙在赵国一个小镇,随便问了下去秦国怎么走,结果老百姓群起而攻之,连项少龙掏出手枪都没有拦住。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外交活动影响有多大?
这个问题比较大,这只是秦统一战争中的一小部分。秦灭赵的战略,又一个有名的故事“渑池相会”及题外的“将相和”,具体实施阶段要从和氏璧说起……
本人比较懒,开个题[呲牙]
当老师时,备课只有教学计划,最多有个分节提要,全校老师就我一个特殊的[我想静静][呲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