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的神来之笔,蜀汉会比魏国活得更久。
司马昭发起灭蜀之战的动因决定了:灭蜀之战,见好就收,不会死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自司马家夺权后,一直忙着处理内部问题,对外征战不多。
经过镇压淮南三叛,弄死高贵乡公曹髦,司马昭篡位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可是,尽管司马昭大权在握,但其功绩不过只有寿春之战,要想篡位,显然是难孚众望!
这种情况下,尽管遭到群臣的反对,司马昭依然决心发起灭蜀之战。
因此,司马昭的灭蜀之战,必须部署得有相当把握。否则,一旦受挫,威望受损,得不偿失。
鉴于此,司马昭的灭蜀方案包含两个渐进式目标:1、必须夺取汉中;2、争取灭蜀。
司马昭灭蜀计划的关键:关城、剑阁262年夏,司马昭向群臣提出了自己的灭蜀方略。
思路如下:
1、蜀汉总计9万将士,其中,成都及地方各郡军队不下4万,能机动作战的姜维部不过5万。
正是姜维远避沓中,才给了司马昭取汉中的绝佳机遇。2、将5万姜维军拌在沓中,使其难以东援。
3、大军出骆谷,以绝对兵力优势直攻汉中3万守军。如果蜀军据城而守,兵力必然分散,魏军可以集中以屠城,分散以掠野。
4、如此,蜀军来不及守剑阁之险,来不及保关城之固。
5、刘禅昏暗,外面的边城失陷,内部的士族震动,灭亡是毫无疑问的。
显然,司马昭的战略企图是:抑留姜维在沓中,主力攻取汉中及剑阁等险阻,一举灭蜀!
从司马昭的思路看,提到了2个至关重要的军事目标:关城和剑阁。
控制关城,则汉中为魏所有,控制剑阁,则可一举灭蜀。
战役进程:魏军尽管在汉中取得进展,但灭蜀企图已被破坏灭蜀大战开始后,大致进程如下:
1、东线:攻取天险阳安关,但因姜维成功回援, 未夺取剑阁。
钟会以10余万大军从斜谷、骆谷攻入汉中。
需要注意的是:隶属荆州的魏兴太守刘钦也自东抵达子午谷的南口。这也意味着:即使蜀军沿用魏延方略,在各处险要分兵驻扎,也难以阻碍魏军顺利进入汉中。可见:司马昭对汉中志在必得!
钟会攻入汉中后,以10余万的绝对兵力优势对付汉中蜀军3万余人。
钟会的方略十分直接,直取关键!他攻打汉、乐两城都不能克,便直攻平阳安关。由于协防阳安关的蒋舒临阵投敌,钟会夺取了阳安关。
由此,东线的钟会打开了汉中入蜀的门户。但是:因为西线姜维的成功机动,钟会未能夺取剑阁。
2、西线:姜维摆脱围追堵截,成功回守剑阁。
魏军以6万人,牵制姜维5万军。
魏军以3路进攻姜维,并以诸葛绪插入姜维之后,切断姜维回汉中通道。
姜维灵活机动,通过佯攻诸葛绪侧后调动敌军,成功摆脱围追堵截,退守剑阁。
蜀有重关之险,其中,第二关就是剑阁!钟会攻剑阁不利,在政治劝降无果后,准备回师。
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军——《三国志.姜维传》。至此,司马昭趁“关城不及自固”而夺之的企图实现,但趁蜀军“剑阁不及守险”一举灭蜀的企图已破产。
邓艾计策被采纳的前提:看起来冒险,实际上有把握此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企图:蜀军大败,应该乘胜追击。现在,我从阴平小道,出剑阁西,攻击空虚的涪城。涪城兵力不足,姜维如果去救,钟会就可以突破了,姜维如果不救,涪城兵力不足,我们就拿下!
司马昭采纳邓艾企图,有两个前提。
1、九锡垫肚子;十月,由于各处捷报频传,魏天子已加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
因此,司马昭此次伐蜀已经建功,及时邓艾奇袭失败,也不能掩取汉中之功。
2、掌握情报,行动有把握。邓艾的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到涪城兵力不足。
老谋深算的邓艾这么有把握,看来情报靠谱,军事行动看起来危险,实际上有把握!
正是在这两个前提下,邓艾的奇袭才得以成行。
否则,司马昭是不会孤注一掷地冒险灭蜀的!
如无邓艾奇兵,司马家篡魏当在灭蜀之前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后面的态势会如何呢?
1、司马昭不能灭蜀,但必得汉中。
尽管此时汉、乐两城尚未攻取,但以实力之悬殊,孤城难守,也是必然。
魏军凭阳安关之固,阻击蜀军反扑,还是有把握的。
2、司马昭篡位前不会攻蜀。
剑阁天险,难以突破。魏军如果趁着姜维驻守沓中、蜀军部署混乱的局势都灭不了蜀,那短期内,恐怕失败概率更大!
而如前所说,司马昭对外征战,就是为了篡位积攒功勋。在功勋已足的前提下,打没有绝对把握的仗,那是画蛇添足!司马昭不为也!
3、蜀汉依然撑不了太久。
汉中是益州门户,无汉中则无蜀。
汉中与西川之间的大巴山虽也颇有险阻,但不能与汉中北面的秦岭之险相提并论。
当时,蜀汉国力已国库空虚、民力疲乏。而魏(晋)则国力强盛。以国力之悬殊,后主之昏庸,蜀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我认为,如果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钟会已经准备班师回朝。而钟会班师回朝后,取汉中之功,已可以支撑司马昭篡位了。
蜀汉短期内不会灭亡,或许会比“汉贼”魏国撑得还久一点。
各位看官,不知您怎么看呢?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这次伐蜀之战会以失败告终,魏国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第二次伐蜀。历史上在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时,钟会已经因为粮尽准备退兵。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为了建立功勋,为篡夺皇位做铺垫,决定发起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钟会率10多万大军进攻汉中,邓艾率3万多人进攻在甘松、沓中,牵制在那里屯田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进攻武街、阴平桥头,以切断姜维退回汉中的退路。此外刘欣从新城、上庸方向沿汉水西进,配合钟会进攻汉中。
在汉中战场,由于蒋舒的叛变,钟会进展顺利,成功的攻占了汉中的大部地方,只有黄金城、汉城、乐城等地的蜀军坚守不降,但是也被魏军优势兵力围困。而在沓中,邓艾虽然击败了姜维,不过姜维还是成功的用计骗过了诸葛绪,成功的通过阴平桥头,和刘禅派来增援的张翼、董厥、廖化各路人马汇合,退守剑阁。
剑阁地势险要,钟会集中了本部人马和诸葛绪的军马累攻不克。由于魏军在汉中集结了10几万大军,粮草消耗巨大,而蜀道艰险,运粮不便,此时魏军的粮草已经出现了问题,在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钟会都在和部下商议撤军了。
如果邓艾不去偷渡阴平,而是和钟会汇合,一起攻打剑阁。他所部只有3万多人,而钟会原来就有10多万人,加上诸葛绪的3万人,起码有13万兵马,邓艾这点部队显然不会对战局产生太大的影响,魏军还是无法攻克剑阁。
所以如果没有偷渡阴平的话,钟会无法攻克剑阁,只能撤军。
如果此次伐蜀失败,魏国短时间内无法发动第二次伐蜀战争。姜维集结在剑阁的部队有4、5万人,而在魏军后方汉城、乐城等地坚守的蜀军也有1万多人,加起来就有5、6万人。魏军在撤退前,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自然不用担心蜀军的反击。但是撤退时由于蜀道难走,只能分批撤退,这最后撤退的几批部队就有点危险了。
当然,钟会、邓艾也都精通韬略,擅长用兵,他们如果要撤军肯定也会做出相应安排。姜维能否抓住战机,这个也要看大家的临场发挥了。不过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国力损耗肯定不会小,魏军即使能全身而退,短时间是不可能伐蜀了。
而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伐蜀之战是司马昭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大力推动的,除了钟会之外,支持他的人不多,连邓艾都表示反对。如果伐蜀失败,司马昭在政治上会很被动,此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定国内的政局,而不是第二次伐蜀。
所以短时间内,司马昭不会再冒险攻打蜀汉。
结论:综合看,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那么蜀汉可以击退魏军的攻击,而且短时间内也不用担心魏国的第二次攻击,更不会灭亡了。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以钟会、邓艾为首的十八万魏军,在短期内是灭不了蜀汉政权的,但是时间一长,蜀汉灭亡还是必然的。
先大概了解一下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此战是司马昭执意发起,为了转移国内对司马昭弑君这个大逆不道的行为,而发动的战争。
在发动战争前,只有钟会刻章迎合司马昭,因此钟会也成为魏国讨伐蜀汉军队的主帅,魏国兵分三路,西路军由邓艾率领3万人,由狄道向姜维所在的沓中进发,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3万人,由祁山向武都进发,东路军由主帅钟会率领12万人,又分成三路分别由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进发。
当时姜维率领蜀汉中央军主力在沓中屯田,在听说魏军到来后,立即后撤,并在阴平虚晃一枪,绕过了诸葛绪,率先退守剑阁,依靠天险剑门关挡住魏军。
当时从沓中或汉中进入成都只有这一条路,也就是从阴平到桥头过白水关,经剑阁,再南下涪城、雒城,最后到成都,而阴平是不能直接过到涪城的,中间隔着七百多里的阴平险道。
换句话说,只要姜维守住了剑门关,魏军即使人再多,军队再强,也是进不来的,因为剑门关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当的天险。
钟会进入汉中后,蜀军按照姜维的部署,全部收缩防线,进入汉城、乐城、阳平关等坚城险隘防守,钟会只是将汉、乐二城围起来,留下一部分兵力围城,主力继续南下,直到剑门关被姜维挡住。
除了诸葛绪被钟会以畏缩不前为由拿掉了指挥权外,魏军18万军队中,邓艾率领3万也来到了剑门关,攻不下剑门关,又无法翻越阴天险道,魏军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
魏军最困难的就是粮食运输问题,魏军的粮食还得从关中经水路运到汉中,再从汉中往南运到剑阁,这个补给线已经被拉长了数百公里,不是魏军没粮食,只是粮食很难运输,当年诸葛亮北伐也是不好运粮,现在倒过来了,魏军从关中运粮食到益州同样非常艰难。
除了粮食的问题,魏军并没有受到任何强有力的阻击,魏军主力及士气毫无损伤,就算拿不下剑阁,魏军也大有收获。
汉中大部分地区都被魏军占领,蜀汉还有几座孤城在坚守,况且魏军兵峰已到了剑阁,整个益州门户大开,从汉中到剑阁一路被魏军占领,蜀汉只剩下成都及其附近,包括涪城、绵竹、雒城,以及东部的江州,东北部的巴郡和巴西郡,南部的南中等地。
如果邓艾没有偷渡阴平,那么蜀魏两国主力还是在剑阁对峙,如果确实拿不下阴平,魏军可以先行拿下汉中蜀军还在坚守的孤城,接着兵分两路,一路从汉中向东南或正南方向进入巴郡或巴西郡,再折向东往成都,另一种直接向东攻打江州,切断蜀汉与东吴的联系。
就算钟会暂时无法突破剑阁,但是魏国主力已经深入蜀汉境内数百公里,战争打的是资源、人口、物资、实力、后勤等等,蜀汉的实力已经严重被削弱,只能据险死守,毫无打开局面的办法。
如果钟会派出邓艾率领数万人往东扫险蜀汉在巴郡、巴西郡及江州的据点,那么蜀汉很难挡住邓艾,因为邓艾是从内部往外打,而不是从外向内打,蜀汉所有的防御工事,都是向外防御的,相对来说,邓艾有优势可以拿下江州、巴郡及巴西郡。
如果邓艾拿下这些地方,再向东往成都打,同时钟会率领主力已经拿了汉中的坚城,再继续攻打剑阁,那么姜维真的无法抵抗魏军,即使蜀汉有意调动各地的边防军回防成都,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的蜀汉,肯定会引发多米诺骨牌一样的灭亡效应,边防军一调动,边境立即不安定起来,到时候蜀汉还是一样要灭亡。
姜维再有能力,也只能靠天险抵御实力不足带来的劣势,况且钟会、邓艾等人,也是当时的名将,与姜维能力不相上下,而且邓艾自从调到关中及陇右,姜维北伐再也没有打赢过邓艾。
如果真是这样,不出一年,魏军还是能击败姜维领导的蜀军,最终还是由魏国灭亡蜀汉。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邓艾如果不偷渡阴平,根本没办法短时间灭掉蜀汉。
邓艾偷渡阴平,正是因为钟会大军主力被阻挡在剑阁无法前进,而这时候汉中几处重要据点还没有被攻破,姜维一直以来的计划便是利用这几个据点来牵制魏军,最后一起对魏军形成围歼之势。钟会也料到到了这一点,而且蜀道难行运粮艰难,如果邓艾没有提出偷渡阴平,恐怕钟会早就提前撤军了。
假设钟会能够攻破剑阁,也一定需要很长时间,这样姜维仍然能退守雒城等重镇险关,况且蜀汉东有罗宪在江州,西有五门牙兵可用,南有南中霍戈,拖延日久东吴援军也就到了,如果蜀汉在实行坚壁清野,那么魏军最后是否能取胜,真的很难说。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如果公元263年,邓艾没有偷渡阴平的话,那蜀汉就不会亡了,曹魏方面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灭掉蜀汉,别说短期了,有可能连长期都灭不了。
为了灭亡蜀汉,曹魏掌权者司马昭动用了将近二十万军队,而蜀汉方面也至少用了八万以上的军队来迎敌,这是什么概念啊?这是自黄巾之乱以来,三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战,这手笔在三国大概也只有赤壁之战能和其比一下高低了。
为什么邓艾不偷渡阴平,蜀汉就不会灭亡?第一:当时作为主力的钟会大军已经被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人阻挡在了剑阁之外,粮草都快见底了。
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姜维改变了魏延“重门”防御,御敌于阳平关外,而他所提出的“敛兵聚谷”策略实际上也已经奏效,阳平关、阳安关、汉城、乐城、阴平桥头等前沿阵地虽然都失陷了,可钟会大军粮草不继,加上他军队过多(钟会军是灭蜀主力,有十二万人,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秦岭运粮困难。当年诸葛亮北伐遇到的问题现在全给钟会遇到了,所以他才会放弃所有胜果,“将议还归”了。
只有钟会一退,邓艾(西路军三万人)、诸葛绪(诸葛亮族人,中路军三万人)就不是大问题了,如果没有邓艾不怕死偷渡阴平的话,以姜维的军力是完全可以挡住魏军的,这一点不止姜维有信心,就连手下将士都有这个自信。要不他们也不会一听到刘禅投降的消息,一个个气得拔刀砍石了。第二:如果钟会退了,邓艾和诸葛绪自然也得退,只要在他们撤退的时候,姜维率军尾随进攻,痛打落水狗,曹魏大军不说全军覆没,起码也得伤筋动骨。这一点姜维完全可以做到,他和廖化、张翼等人的合军至少在三万以上,加上成都诸葛瞻、江油各地守军,人数不下五万之众。
当年王平、费祎的兴势大胜,靠着地势就战胜了有着近十万大军的曹爽,把他打得丢盔卸甲,比演义里曹操割袍断须还惨。这一战姜维可是也参加了,他有经验,又知地形,只要尽快占据住紧要关口,拦住曹魏大军的退路,收割魏军人头什么的都不在话下。
第三:来解释为什么蜀汉短期内不会灭亡。前面也说过,钟会、邓艾、诸葛绪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的话,那等到粮尽也只能退兵,就算姜维大发慈悲,不背后动手的话,可劳师动众,十几万军队伤亡惨重,司马昭在朝廷上的威望难免受到影响。
钟会等人虽然是得到了汉中等地,已经比曹叡时期更进一步了,可十几万大军驻守在汉中,留又不是、不留也不是,别忘了当年曹操也是十几万大军占据汉中,结果还不是一句“鸡肋”就收拾包袱走了。你司马昭比曹髦、曹奂厉害不假,那你还能厉害得过魏武帝,曹操当年都没做到的事,你司马昭自认为就做得到?再说了,司马昭在制定灭蜀事宜时,满朝哗然,除了一个钟会外就没其他人支持,其中反对得最用力的还是邓艾,这可是司马家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连邓艾都“屡陈异议”,可见司马昭伐蜀在当时曹魏朝廷上是没有市场的。所以如果伐蜀失败的话,首当其冲的就是司马昭本人,别以为他总揽大权就可以为所欲为,要是他真的在伐蜀事宜上失策,白白消耗国家人力、物力的话,有的是人要把他拉下马。
司马昭在伐蜀前的处境和当年的曹爽差不了多少,曹爽总摄朝纲,欺负少帝、大臣,身上又没有战功,所以他才想通过灭亡蜀汉、积累战功来让自己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同样的司马昭也是,他不但欺负曹髦,甚至还杀了他,这是三国时期唯一一单弑君案件,为了稳定人心,司马昭在弑君事件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起步灭蜀,此举很显然就是为了转移国内对他的意见,只要拿下了蜀汉,那他代曹建晋就真的是稳如泰山了。
所以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能给点力、刘禅可以坚持一下,那一切就会不一样了,曹魏内部极有可能会因灭蜀的失败而陷入内乱,蜀汉在经过了大战后,虽然无力再举兵北伐,但在短期内是可以继续逍遥快活的。至于江东方面也不用去理,蜀汉没事了,孙吴的“援军”自然会退,三国鼎立的局面还得再维持一段时间呢!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不能,邓艾偷渡阴平是出奇制胜,不出奇招就胜不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汉占据了易守难攻的巴蜀地区,复杂的地形可抵得上三十万大军,加上蜀汉前线的几万大军,就是三十多万大军在防守。魏国总共也就有个四十万大军,而且要各地驻守和防备东吴。邓艾偷渡阴平那次魏国伐蜀的兵力是十八万大军,18万兵马进攻姜维的30多万兵马,姜维的指挥能力也不弱,所以魏国大概率打不赢。所以邓艾匹夫不偷渡阴平,魏国短期内灭不了蜀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