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无论“阴谋论”是否成立,诸葛亮都是不可能率大军去救援孟达的。

诸葛亮不大举救援孟达,与“阴谋论”关系不大

近来,“诸葛亮故意害死孟达”的阴谋论十分流行。

这种观点认为: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是荆州派,李严是东州派,二人有竞争关系。

而孟达,此前也是东州派,因此,他一旦降蜀,将大大增强东州派的势力,削弱诸葛亮的影响力。

因此,诸葛亮不派兵去救,反而让人故意走漏消息,害死了孟达。

我认为:“阴谋论”是否成立,还说不清楚,但这不是大军不去救援的理由。

“阴谋论”的关键,是郭模“诈降”,泄露了孟达要投降蜀汉的消息。

事实上,郭模“诈降”到底是诸葛亮故意要害死孟达,还是要促孟达造反,谁也说不清楚!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为了促孟达早下决断。因为以当时形势,孟达迅速被击败是小概率事件。成功反水,并守住上庸的概率很大!

但既然这些事情说不清楚,姑且存疑,不说也罢。

但是,即或“阴谋论”存在,诸葛亮如果大军能进入上庸,那上庸是不是孟达的,还不是诸葛亮说了算吗?没有了地盘的孟达,还有什么资本联合李严,削弱诸葛亮?

诸葛亮大军进入并且控制上庸,显然是比害死孟达更有利的选择!

因此,诸葛亮不举大军入援上庸,与“阴谋论”没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两个:

1、孟达不需要,也不允许诸葛亮带大军来援;

2、孟达犹豫不决,诸葛亮大军救援的风险大。

孟达不需要,也不欢迎诸葛亮大军来援

一、孟达认为自己不需要诸葛亮大军来援。

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孟达的意思是:诸军足办!靠我自己就够了!

事实上,上庸三面阻水,孟达对于守城非常有信心。

当年,他自己还嘲笑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失之乎?”

看来,孟达对自己守住上庸很有把握,压根就不需要诸葛亮大军前来!

持这个想法的,也不仅仅是孟达本人。

“诸将言达与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司马懿的将领,也认为孟达不容易对付,应缓缓图之。

总之,若非遇到司马懿这种人物,孟达确实靠自己就能守住上庸。

二、孟达不可能允许诸葛亮大军来援。

李严在江州、孟达在上庸,确实有可能强大东州派的实力。

可是,假如诸葛亮大军进入了上庸,那上庸还是孟达的势力范围吗?

失去了根基的孟达,即使归顺了蜀汉,又如何助力李严,挑战诸葛亮呢?

就拿李严来说,他在江州时,诸葛亮只能以“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来迁就李严。而李严也曾拒绝守汉中等安排,不愿离开江州。

可是,当230年,李严率军支援汉中时,诸葛亮立刻就留下他和他带去的两万兵马了!

随后,诸葛亮与李严发生争端,诸葛亮轻易就把李严贬到梓潼为民了!

与李严类似,离开了根基,孟达什么都不是!他当然不愿意离开上庸!

因此,孟达不可能允许诸葛亮大军进入上庸!

孟达犹豫不决,大军前往风险极大!

汉中到上庸的路途险阻难行。

当初,孟达自秭归北上控制房陵港后,刘备才派刘封沿着沔水东下会合。

而此后,魏蜀之间大打出手,各条路都打了个遍,唯独上庸到汉中一路,从来没有起到过主要作用。

仅有蒋琬曾经图谋过攻略上庸,但很快就在蜀军诸将联合反对下作罢。(另外,魏灭蜀时,多路进攻,曾有一军自上庸来会合)。

因此,除非孟达的投诚非常有诚意,否则,大军下上庸非常危险。

孟达的投诚有诚意吗?

看看司马懿的说法: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显然,在司马懿看来,当时的孟达根本就还没下定降蜀的决心。

而实际情况,则更加复杂!

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吴蜀各遣其将救达,宣王分诸将以拒之。——《华阳国志》

孟达不但在魏蜀之间犹豫不决,和东吴也勾搭上了!

可以说,脚踩三只船的孟达,最后会不会选择诸葛亮,真不好说!

假如犹豫不决的孟达选择与魏国一起忽悠蜀国,那诸葛亮的处境,比“周鲂诈降赚曹休”要危险得多!

当然,另一方面:诸葛亮一出祁山时的形势非常有利,而断陇右之臂的收益比取上庸大得多,诸葛亮犯不着为上庸冒太大险!

孟达,虽有才干,但其智却不足以独拒司马懿;虽善言辞,却反复无常,无人诚心信任。最终,兵败身死,也算是咎由自取!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谢谢邀请。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搞清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策反孟达。从历史上来看,诸葛亮策反孟达是纯粹的利用他,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去接应他。

孟达是一个人才,在刘备的时代,他是和法正第一批去接应刘备的西川人士。刘备让他担任宜都太守。然后又派他攻略房陵,与刘封一起占领上庸。后来因为不救援关羽和与刘封有矛盾冲突,就背叛刘备,投奔了曹丕。

在曹丕那里,他得到了赏识。曹丕不但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还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在曹丕一朝,虽然有刘晔、司马懿等人进谏曹丕,说孟达不可靠,但是曹丕都是不听。

等到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孟达在朝廷里的好友也一一谢世,使得他心怀疑惧。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向他伸来了引诱之手。孟达利用他的属地和蜀吴相邻的优势,和蜀吴都眉来眼去,想要为了将来以防万一做准备。

诸葛亮在孟达来往一段时间后,发现孟达一直在犹豫不决,没有反叛的决心。于是便使出了反间计。在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

这样一来,诸葛亮就把孟达谋反的机密泄露了出去。司马懿得知消息后,当机立断,在写信稳住孟达后,倍道兼行,八日赶到上庸城下,十六天就攻下了城池,消灭了孟达。

在这一段时间里,吴国和蜀国都派出了部队去救援孟达,都被司马懿半道阻挡住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吴蜀都没有派主力去救援孟达。尤其是诸葛亮,是他逼迫孟达造反的,可是他却没有派足够的兵力去救援孟达。那么,他当时在干什么呢?

我们如果从时间上看,就能够得出结论。孟达是太和二年一月被司马懿消灭的,而几乎与此同时,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司马懿在攻歼孟达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他的北伐。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怎么可能打乱自己的计划,去救援孟达呢?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得出结论,诸葛亮逼孟达造反,根本就没有对孟达安什么好心。他根本就不是拿孟达作为推心置腹的朋友,而是作为尔虞我诈的对象。在他要引诱孟达的时候,他的手下费诗就明确反对。但是,诸葛亮还是与孟达通了书信。在史书记载:

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诸葛亮既然要利用孟达,那他就要让孟达按照他的计划行动。当时,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就是说,孟达在得知谋反计划泄露后,准备举事的时间在一个月以后。我们从时间上可以推断,诸葛亮想要孟达举事的时间就是在他北伐的同时。正是因为诸葛亮对孟达不信任,才采取了这种办法来逼孟达来配合他。

可是,诸葛亮和孟达都算错了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在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根本就没有向皇帝报告。就日夜兼程的赶到上庸,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孟达仓促抵抗,很快就被司马懿消灭。

诸葛亮在这次战斗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第一,这场战斗吸引了曹魏上下的注意力,起到了掩护诸葛亮北伐准备的作用。到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魏满朝上下都根本没有思想准备,不知所措。

第二,起到了吸引曹魏主力的作用。虽然司马懿平定了孟达的叛乱,但是,他的那一支人马要留在上庸做善后工作,一时无法脱身。而因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张郃的人马也只得留在宛城附近以防万一。这样,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在整个雍凉地区,曹魏只剩下区区两万人马,还是分散配置的。这使得诸葛亮的人马如入无人之境,在震恐之下,三郡投降响应诸葛亮,造成了诸葛亮的一派大好形势。

第三,消除了孟达这个隐患。孟达反复无常,诸葛亮对他并不信任。而且这个人文武全才,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一个劲敌。诸葛亮要从汉中北伐,有一个态度暧昧的孟达留在身旁,实在是放心不下。因此,让孟达和曹魏自相残杀,自取灭亡,也让诸葛亮能够全力投入北伐。

但是,逼反孟达,由于对司马懿的误判,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诸葛亮信任孟达的话,他会在北伐后再让孟达举事。他在关中把曹魏的大部分兵力吸引过去,给孟达创造条件,奇袭曹魏的根本,这样,会造成最大的成果。

但是,正是由于诸葛亮对孟达的不信任,他最后决定采取利用的策略对待孟达。孟达在这个策略下送了命。大家说,诸葛亮怎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北伐计划,去亲自率领大军救援孟达吗?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诸葛亮成蜀汉当家人。在和江东孙权关系改善后。和魏关系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守在汉中大将魏延,和魏国新城的孟达对峙。诸葛亮当然也会想方设法拉拢孟达。但孟达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的西南大帅。成为新城太守,与魏延对峙。在魏延引诱下,有心企图归蜀汉,但诸葛亮并不相信,却透露信息给魏兴郡太守申仪,申仪发现后,申仪将孟达计划立即报告给司马懿,司马懿急写信安抚孟达,又立即派兵速讨。可是魏延却因为诸葛亮做事小心紧慎,在孟达想投降蜀汉时,认为诈降。并没有立即运动,还在讲条件拉拉撒撒。结果连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都不知道司马懿要东孟达情况下,司马懿率军到来,开城放进司马懿率军来到新城。

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孟达,事败而死。司马懿速斩杀孟达,传首京都示众。

孟达父亲孟他也是凉州刺史,一方霸主。他从小有才被称为张良。刘备入川时,接替张飞成为宜都太守。把守江陵。刘备攻下汉中后,孟达主动出兵攻占房陵,上庸,与刘封合作在上庸房陵占据西城抗击魏国。

刘备得益州交给孙权全部荆州,孟达才投降了魏国。并要刘封也降魏国,刘封不降,结果被孟达领着夏候尚桓阶攻破西城。刘封逃到成都,却被刘备杀了。孟达名气相当大,有才有智。曹丕也认为将帅之才,卿相之器,非常器重。加封孟达为散骑常侍,新城太守镇守西南前线重要大员。

司马懿却反对,认为孟达镇守西南方成霸主不太适宜,曹丕说,吾保其无他办,譬以蒿箭自付蒿中耳。朝中桓阶,夏侯尚都当保证,才使孟达顺利成为前线大帅。并与夏候尚和徐晃一同攻打刘封的地盘。

曹丕,桓阶,夏侯尚都死后,孟达也与思想没有靠山,得罪司马懿,才和汉中的魏延有所秘密联系,多次亲笔写信给魏延,信达到诸葛亮手里,诸葛亮与费诗商议,费诗说,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耶人。

诸葛亮并不死心,却先书给魏兴郡守申仪,申仪报信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快给孟达回信,说中诸葛亮正如司马懿所想。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来稳住孟达叛乱。可见诸葛亮,也并不相信孟达,会反叛魏国,才给申仪信息,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宛城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按程序,举行重大军事行动,要得朝廷批准,往返请示报告得皇帝诏书,才对孟达进击,前后得一月多时间,军队动员行动到新城又得十多天。孟达速快投降蜀汉自己有的时间。诸葛亮迎接孟达也有时间。司马懿为偷袭孟达,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三军偃旗息鼓,齐头并进,昼夜兼程,干二百路程八天赶到。邓贤和李埔还以为国家要对蜀国开战,开城放人进去。司马懿挥师杀进城去,斩杀孟达,快速平定叛乱,受到朝廷嘉奖。

诸葛亮本来就是要借司马懿之手杀了孟达。才透露消息给申仪,至孟达死无葬之地。当时诸葛亮正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张郃率领精骑五万,大破马谡于街亭。赵云也寡不敌众在箕谷失利。诸葛亮第一次在魏国天水西三城叛乱都投降蜀汉大利形势下却军势失败。只在祁山中拔西县迁干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又准备在冬天出兵散关,围攻陈仓,却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也不成,自己又粮草不继,不得已又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杀,总算留住面子。并没有专心去做迎接孟达事情,也没有把孟达投降放在心上,道是挥泪斩马谡,来为自己提高威望,声誉当大事。孟达死活并不在心上。孟达是刘备攻下汉中从做为宜都太守从秭归出兵攻下房陵杀了蒯祺又攻下上庸刘备又刘封从汉中乘水军与孟达合军上庸陆逊在关羽被围樊襄阴时势如破竹收复宜都江陵公安孟达投降曹操也就是和刘备小舅子投降东吴同一时间,关羽还没有兵败时候投降曹操的,不存在刘备令刘封孟达邦助关羽的事情。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距离太远。

诸葛亮在陇右,孟达在上庸三郡的新城,两人之间隔着丛山峻岭。如果诸葛亮想要接应孟达,他需要先退回汉中,然后走水路才能过去。

而司马懿在宛城,司马懿距离孟达1200里,距离近多了。

孟达占领的新城,地势险峻,只要他做好防备,司马懿是很难打下来的。

所以孟达就有些大意,他以为,司马懿会先请示曹睿,得到允许后,才会发兵攻打过来。这一来一回,估计要30天,这足够他加固城防的了。结果司马懿来了个先斩后奏,部队昼夜兼程,仅仅8天就兵临城下,孟达完全没有做好防御准备。

诸葛亮的主力部队虽然没有来接应孟达,但是吴、蜀两国应该也都派了援军,只不过没有起作用。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晋书·宣帝纪》

另外就是孟达的态度,孟达这个人反复不定。其实诸葛亮和孟达接触很久了,但是孟达一直到曹丕死后,觉得曹睿不待见自己,这才下定决心造反,期间孟达和诸葛亮多次通过书信,这种事情,拖得时间长了,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孟达自己左右摇摆、做事欠缺考虑、又很大意,完全是自己作死,还真的不怪别人。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谢谢邀请。诸葛亮策反孟达只是为北伐增加一个有利因素,本身并不属于北伐的关键措施,也不可能为了策应孟达,就把主力的方向改变。

孟达也是汉末三国的一位“三姓家奴”,初在刘璋手下,后来勾结刘备入蜀。关羽败亡之后,因为怕刘备追究他的责任,孟达又带着上庸之地投降曹魏。曹丕死后,孟达遭到曹睿的猜忌。227年,孟达受到诸葛亮、李严策反,准备起兵再次叛魏投蜀,结果被司马懿闪电般平定。

那么,为何在孟达起兵时,策反他的诸葛亮不带大军接应呢?为此网上有不少讨论。其中声音不小的一派,认为诸葛亮是趁机要搞死孟达。至于原因千奇百怪,比如说要处决叛徒,比如说孟达攻占上庸时杀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比如说诸葛亮担心孟达入蜀后,李严派势力坐大云云。

这些论点显然都是站不住脚的。

汉末三国时代倒戈叛变本来就是常见之事,孟达如肯再次叛魏归蜀,站在诸葛亮角度就是痛改前非幡然悔悟,何必定要处决?

乱世人命如草芥,蒯祺死在上庸战乱中,又不是孟达亲自下令杀死,诸葛亮怎么又会把锅全扣孟达头上?

李严虽是刘备安排的托孤大臣第二号,诸葛亮可是能“自取”刘禅的摄政者。就算给李严加十个孟达,他也没法跟诸葛亮抗衡。

所以,诸葛亮没有带“主力”去策应孟达,纯粹因为第一次北伐的大战略已经确定为祁山一线,不可能为了一个孟达,把主力从西北方向调到东边来。

228年初的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首次统帅全军与强大的魏国作战。诸葛亮自己此时其实也缺乏战略经验。这一次,诸葛亮表现得过于谨慎和行动迟缓。看看那几年的大事简记就很清楚了:

225年秋天,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区,回到成都,就开始为北伐做准备。

226年夏天,曹丕死,曹睿继位。

226年秋天,东吴向曹魏发动进攻,被文聘、司马懿、曹真击退。

227年春天,诸葛亮调李严到江州总领后方,自带兵到汉中,上出师表

227年夏天,曹睿想先动手讨伐蜀汉,被劝阻。

227年冬天,孟达造反,司马懿出兵

228年春天,司马懿灭孟达,诸葛亮兵出祁山

由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出,诸葛亮为第一次北伐筹划、准备了太长时间,从225年冬天一直筹备,228年春天才正式动手,整整两年多。北伐走祁山一线,路途平坦,但是也是漫长迂回,需要大量的军械钱粮准备,可能还要往当地安插大批间谍卧底(所以诸葛亮一出祁山,三郡震动纷纷投降)。

这个时候,位于蜀汉东部的上庸孟达造反,仅仅是诸葛亮给敌方布置的一个牵制棋子。如果孟达造反能够成功,则蜀汉多一块地方,固然不错。就算失败了,稍微牵制下曹魏的兵力和注意力,为北伐主攻方向创造一点有利条件,也是能解说的。

如果要诸葛亮率领主力去策应孟达,等于把北伐的战略重心从西北的陇右转移到东部的上庸,这种大变动,是诸葛亮不能接受的,在当时转换成本也很高。毕竟诸葛亮并不能预料到自己第一次北伐会以全线失败告终。他心中还在想着截断陇右,进取西凉。所以,蜀汉的绝大部分资源一定会向祁山倾斜,而不可能为一个区区孟达就转投过去。

当然,在确保祁山方向资源的前提下,诸葛亮还是对孟达进行了一些增援的。

他曾经写信劝孟达注意司马懿,而孟达回信说,司马懿从宛城报告洛阳,往返就要一个月,那时候我的城防已经坚固,不怕他了。(晋书仅记载了孟达的回信,但很显然,回复的一定是诸葛亮提醒他防止司马懿的快攻)。谁知道司马懿直接出兵倍道兼程,八天就到了孟达城下,将其攻灭。

而在魏军围困孟达期间,蜀汉和东吴也分别派遣了一支部队前来增援,只是寡不敌众,被魏军击败。

所以,诸葛亮确实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孟达进行了增援,但因为对手强大和孟达自己轻敌,而化为泡影。至于蜀汉主力,要用于更重要的祁山,不可能为了孟达一个叛将就改方向的。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这个原先看到过一点,说下自己的看法。

当时诸葛亮和孟达约定造反时,算的是等魏国军队到来是一个月时间,这时间足够他准备好一切。诸葛亮也认为至少要二十天,时间也是足够的。没想到司马懿星夜兼程,只用了七天七夜就赶到上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孟达,安定三郡。可能在当时司马懿认为三郡位置比较重要,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没有上报许都,是直接出兵的。所谓兵贵神速。而此时,孟达还没准备好,稀里糊涂的领了盒饭。

这一点,司马懿做的比较猛,也给了诸葛亮一个意料之外。可以看出,司马懿在大事上不含糊,快刀斩乱麻。而诸葛虽精于算计,但有时候算的太精,一旦有所变化,就会打乱全盘。正因为他竭尽全力,亲力亲为,不愿放权,所以造成了蜀国人才断层,青黄不接。而且蜀国国力本来就弱,失了荆州以后,偏居西南,孤掌难鸣,已经失去了隆中对时两只军队不同方向出兵的战略构想。回天无力,也只能徒劳无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