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山一战曹操是怎样反败为胜的,曹操如何血战白狼山?

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万骑大碰撞!

在这场壮怀激烈的骑兵大会战中,曹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撒手锏:斩首,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赢得会战!

必须打的乌桓

206年,曹操夺取青、幽、并、冀四州。

就是否继续北进,众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多数认为:乌桓太远了,难以征讨,而一旦深入北方,南方刘表极有可能前来袭击!

唯郭嘉提出了乌桓必打的理由:

1、曹操以极短的时间平定四州,人心未服。而袁绍很得四州汉、夷民心,如袁尚利用父亲的威望,将对四州的稳定造成巨大的隐患!

蹋顿在乌桓已经坐大,被当地人与当年匈奴的冒顿单于相比。一旦四州不稳,蹋顿必生野心!如此,形势就复杂了。

2、蹋顿不就仰仗自己住得偏吗?我们现在出其不意去打,一定出乎他意外,一定能赢!

3、刘表驾驭不了刘表。重用刘备,控制不住;不重用刘备,更没什么好怕的了!

说得好!曹操决心北征!

千里奇袭:速度、速度!

207年3月,曹操开始北征。走到易县,路程近半,郭嘉表示:太慢了!搞奇袭,就是要兵贵神速!

于是,曹军留下辎重,轻兵猛进!

计划没有变化快!

曹军走到无终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加之乌桓小股部队的骚扰,大军前进困难!

将计就计,隐秘行军

就在曹操郁闷时,附近的豪强田畴前来投奔:无终这条路,不要走了!有一条已经废弃了200年的路可以走,走不走?

众将都很谨慎:田畴毕竟是刚来入伙的呀!他究竟帮谁还不知道呢!怎么能听他的?

曹操如是个没主见的人,当年在官渡就不会相信同样刚刚来投奔的许攸,去火烧乌巢了!

曹操一面公开退兵,在路旁立上牌子:雨季,走不通,我们等秋天再来!

暗地,田畴带路,取道卢龙,继续奔袭!曹军一路行军。塞外道路不通,他就凿山填谷,拓宽了500多里路面!

直指柳城!

强敌在前,后无退路

乌桓原以为曹军已经退兵了,正准备好好休息,秋冬再战时,听说:曹操已经只有200里远了!

蹋顿吃了一惊,但他并不害怕!咱们都是骑兵,跑得快!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一口气带了万余骑!

强敌在前,后无退路!

斩首行动,曹军的杀手锏!

白狼山,两军遭遇了!

此时的曹军,正是行军队列,披甲者少。

而乌桓,密密麻麻,在前方虎视眈眈!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

张辽摩拳擦掌,亢奋地向曹操请战!

曹操登高一望,冷静下令:张辽,准备出击!

“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正是曹军骑兵的撒手锏!

白马,面对嚣张的颜良,张辽、关羽,一次突袭,直接把颜良弄死了!

延津,面对文丑的五、六千骑兵,曹军五百多人一波猛冲,文丑扑街!

乌巢,前有淳于琼万于军马,后有紧急来援的袁绍军,五千曹军骑兵一夜破营,生擒淳于琼!

此时的乌桓,人马虽多,但队列不整,不正是利于骑兵突击吗?

出击!汉家骑兵!

电光火石之间,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

对于白狼山激战的描述,史书十分简单。

《三国志.武帝纪》的描写:

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

《三国志.张辽传》对此战的描写更少:

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我对这次激战有以下看法:

1、单兵作战能力,双方应该相当。

后来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我们有理由认为,此战对手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

2、曹军斩杀蹋顿、名王的手法与斩杀颜良、文丑基本相同:目标明确的斩首行动!

蹋顿这个大领导,靠的是联合、收纳,把队伍拉这么大的!他还缺乏战功来威服各军!由于草原民族对英雄的崇拜,蹋顿等人在混战中很可能选择靠前指挥!

善于指挥斩首行动的张辽(后来的合肥之战,还差点把孙权弄死了),善于斩首行动的曹军骑兵,遇上了队列不整,指挥部靠前的蹋顿···结局,不言而喻!

3、曹军通过斩首,造成了乌桓的崩溃。

战后,二十余万部投降,可见,蹋顿死后,乌桓已经没有替代蹋顿组织大军的人物了!

从此战来看,曹操之所以击败乌桓,主要是看出了乌桓的致命弱点:组织力差。

一方面,曹操一路加速行军,仿佛“到了就是胜利”,对于击败乌桓完全不担心!

另一方面,战后,曹操又紧急整理乌桓骑兵,以为天下名骑!

显然,曹操对乌桓骑兵的作战特点是有了解的,他心中早已经有了取胜之策!

自东汉时,朝廷就经常征伐乌桓骑兵作战;汉末争雄时,袁绍、公孙瓒军中,都有乌桓骑兵。曹操对乌桓骑兵的作战特点是有了解的。

当曹操登高一望,见敌军阵容不整时,他就知道:他没有猜错,他胜利了!

白狼山一战曹操是怎样反败为胜的,曹操如何血战白狼山?

白狼山一战,曹操奇兵大破乌桓骑兵。散发弄舟为你通俗侃聊。

背景

胜方曹操

东汉末年,天下乱,群雄争锋。中原北方出现了两个老大,一为迎奉天子,立起汉家正宗招牌的曹操,一为钱、粮、兵、地最多的袁绍。二虎早晚一博。

公元200年,曹袁开打,战事中曹操节节胜利,其间袁老大病亡,其子袁尚、袁熙负力抵抗,最终败逃,袁氏地盘尽归曹操。

袁尚、袁熙逃至辽西乌桓游牧部落,伺机反扑。

败方乌桓:

乌桓也作乌丸,原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汉朝时北方有两大游牧民族,一为匈奴(内蒙古一带),一为东胡(东北一带)。东胡部落为匈奴击败,余脉南溃,归附汉朝,在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生存。

汉末战乱,右北平(辽宁朝阳西部、内蒙古赤峰南部和河北省的东北部地区)、渔阳(北京市密云区)、上谷(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一带的乌恒部落出现了一个乌桓王:蹋顿。

强时归附,弱时来袭。是游牧民族对付中原政权的一惯作法。看到汉乱,塌顿数次向河北扩张侵扰。幽州太守公孙瓒常与为战。袁绍为抢幽州地盘,与乌桓结好并联姻。

袁绍击败公孙瓒拿下幽州,乌桓亦有出力。

袁尚、袁熙逃到乌桓不是瞎跑,是想做为反击曹操的阵地。袁家的残余势力和跟迁至乌桓的百姓,有十余万户。乌桓已经开始助力对袁家的失地进行滋扰。

远征

曹操需要在打不打乌桓上,拿出方案来。打吧,路远,怕荆州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借虚来攻。不打吧,后院不安生,乌桓和二袁时不时的挑衅,很闹心。

于是开会,大多数人担虑刘备会生事偷袭许都,唯有谋士郭嘉进言:我们刚拿下的袁家地盘,恩惠还没实施,根基还不稳。如果袁尚和乌丸鼓惑民心,觊觎中原,我们就时时不安稳了。而南边的刘表不过是个坐着空谈的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控制刘备,不会给予刘备太多重任。何况我们远征胡人偏地,趁着他们没有防备,突施攻打,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话,决定远征乌桓。

征伐乌桓,易行的路是靠海岸的一路。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乌恒老巢柳城(辽宁省朝阳市)。

可是天公不做美,夏秋季节大雨连绵,海边的地势低洼,道路泥泞,“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进军时间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

此时的乌桓也已经有了准备,在要口上投入了兵力。这样看来似乎只有退军这一条路了。

这时曹操的贵人出现了,他叫田畴,是一位名士。他率领宗族和依附他的数千家百姓避乱隐居在徐无山(今河北玉田东北二十里),其间公孙瓒与袁绍都闻其名,征召封官,田畴都没答应。

可能是他厌恶乌桓从前多次侵扰,残杀郡中的士人官吏,加上曹操手中有正宗的天子王牌。曹操应召他时,他痛快地答应了。

田畴熟悉河北地理,向曹操献策,说还有一条路,可以从卢龙出发,直到柳城。这条路虽然自汉光武帝年间以来,塌陷破败无法通行,但内中另有隐蔽的小路可以穿过。如果我们率军暗中返回,从卢龙口越过白檀的险要之处,从空旷地带出来,就可以达到奇袭乌桓的效果。

曹操大喜,率军返回,又在水边路上立了一块大木板,写上:“现在是盛夏时节,这条路不能通行,先等到秋冬时节,再重新进军。”敌军侦探兵看到木牌,真的以为曹军已经撤兵了。

曹操让田畴率领部下作为向导,登上徐无山,过了卢龙,经过平岗,登上白狼山,到了距离柳城二百多里的地方时,敌军才警戒觉悟。

交战

乌桓军听闻曹军绕袭,蹋顿与二袁立刻仓促挥动主力数万骑兵前来干仗。当时面对蜂拥而至的敌骑,曹操也是忐忑,因为为了急行军,军士大多去甲轻装,现在他也沒想到乌桓的警觉提前了。

一场遭遇战,一场退无可退的血拼战。

曹操,大略之人,遇事稍惊即稳,他看到了乌桓骑兵虽然人吼马嘶,烟尘滚滚,但却豪无阵法,只如蝇涌。

后世入祀武庙的大将张辽此刻也热血贲张,危急关头,眼放毅光,请命为前躯抵敌。曹操拍了拍他肩膀,竞自将手中的指挥旗交给了张辽。

张辽率徐晃、张郃、曹纯、史涣、韩浩等一干猛将,引军直冲敌军纛旗最多处。

杀声震天,这数支在与当年袁绍军鏖战过来的曹操精兵,以一当十,逆向冲杀,径入乌桓中央首脑之列。

激战中,张辽、曹纯首先杀近了乌桓王大旗下,血光溅处,蹋顿亡命马下,大旗被夺。顿时,乌桓军更加慌乱,曹操二梯队再次跟进,乌桓军大败,尸横遍野。

一战定乾坤。乌桓骑兵虽然骁勇,但团战配合能力不强。人数虽多,其间却夹杂着很多早先掠来的汉人,本无训练。蹋顿一死,群龙无首,逃的逃,降的降。

乌桓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曹军继续攻破柳城,乌桓败逃的奔向另一鲜卑部落,投降的被曹操分化内迁,走向汉化。还有部分精骑被引入军中,跟随曹操南征。之后,乌桓一族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曹操沿海岸回军,路途艰苦,杀马充饥,掘地三四十丈取水,行到竭石山(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曹操登高望海,写下名篇《观沧海》:

回到许都,曹操赏赐了之前谏言不可远征的手下,说道:这次出兵,实在危险,虽然侥幸获胜,全靠上天保佑,不能作为常规的作战手法使用。你们的谏劝都是万全之计,所以相赏,以后只管直言。

曹操虽然这次兵行危险,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曹操行事果决,大局上敢于一博。这点在胸略上已高于常人,诸葛亮亦有逊色。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白狼山一战曹操是怎样反败为胜的,曹操如何血战白狼山?

白狼山之战发生在公元207年,在此之前,袁绍及其长子袁谭已死,袁绍的幼子袁尚被曹操打败,与袁熙一起逃到了乌桓,当时乌桓所在地是在中原最北边的辽东三郡(辽东、辽西、右北平郡),核心地区在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一带,袁尚之前的根据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与河南安阳交界处),从邺城逃到柳城,袁尚逃了一千多公里

对于是否追击袁尚打击乌桓的问题,曹操内部的意见起初并不统一,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大多数人赞同不要攻打。理由是乌桓太远,如果劳师远征,担心刘备会怂恿刘表北上攻打许都,许都才是最重要的,况且乌桓也不会被袁尚所用,他们的诉求是不一样的。

曹操

二、只有一个人支持攻打乌桓,就是郭嘉,郭嘉认为刘表是坐谈客,不会听从刘备建议攻打许都的,乌桓与袁氏关系一向非常好,到时会成为我们的边患,正因为距离如此之远,乌桓也认为我们不会攻打他们,如果我们偏要出兵,就会起到出其不料的效果。

曹操本人也是犹豫不决,倾向于攻打乌桓,但又担心后方会遭到敌人的攻击,下不了决心,毕竟一千多公里的远征,一时半会也回不来,从战略上讲,袁氏兄弟已经是曹操的死敌了,如果现在不攻打他们,将来一样会成为曹魏的边患,到时候还是一样要出兵攻打,晚打不如早打,曹操只是下不了决心。

郭嘉的建议为曹操解决了后顾之忧,最终让曹操下定决心攻打乌桓,这是曹操自起兵以来,距离最远的一次远征,于是曹操开始为远征袁尚与乌桓做准备,白狼山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郭嘉劝曹操打

曹操最初选择的进军路线是:邺城→无终(今天津市蓟县)→滨海道( 河北秦皇岛)→碣石(今河北昌黎县)→柳城(今辽宁朝阳),这其实就是沿着渤海海边走的一条路,本文称之为环渤海线,当曹操率领大军到达无终时,正值初夏,然后雨季来临了,导致道路泥泞,曹操暂时无法进军,于是他就找到了一个当地人问路,这个人就是田畴。

田畴给曹操提供另外一条从无终到柳城的道路,这条路线是:邺城→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县)→卢龙塞(今河北迁安县)→滦河→河北承德→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柳城(今辽宁朝阳),本文称之为白狼山线

曹操征乌桓路线图

曹操在攻打乌桓时,采取了两个战略:

一是出其不意

从无终到柳城,一般情况下走的都是环渤海线,沿着海边走,这条路很像明朝时期的关宁锦防线,曹操知道这条路,乌桓人也知道,所以当袁尚投靠乌桓之后,乌桓人是沿着环渤海线布防的。

曹操为了迷惑乌桓人,先让部分军队从无终出发,沿着环渤海线往柳城走,故意走了一半之后,以天气原因为由,下令军队撤军,还在路上树立标志,标志上写着:道路不通,等到了秋冬季节再进军。给乌桓人造成一种撤军的错觉。

曹操与乌桓势力分布图

二是兵贵神速

然后曹操本人率领精锐军队暗中从白狼山线行军,一路翻山越岭、淌水过河快速行军,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抛下辎重与步兵,率领轻骑兵轻装前进,兵贵神速,曹操很快就出其不意地到达了白狼山。

白狼山离柳城不足200里,曹操只需要两天时间就能到达乌桓的大本营柳城了,就是在此时,乌桓的侦察兵发现了曹操,由于之前乌桓人以为曹操已经撤退了,根本没有想到曹操从卢龙塞一路翻山越岭到了白狼山,一时措手不及,于是乌桓人匆忙集结军队,前往白狼山与曹操交战,就这样双方正式在白狼山相遇。

当时曹操手下的军队很少,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数字,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曹操手下兵力以虎豹骑为主,虎豹骑是最贵的骑兵,根据后来在长坂坡追击刘备的数量只有5000人来看,曹操带到白狼山的虎豹骑最多就是5000人,再加上其他的非虎豹骑骑兵,曹操在白狼山的总兵力加起来应该接近一万人

曹操选择骑兵快速进军

乌桓与袁绍这边虽然是仓促组织起来的军队,但是数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战后被俘虏的乌桓人就有二十余万人,这多少有些夸张,至于乌桓参战的兵力,史书上记载有数万人,那些被俘虏的人应该包括乌桓的百姓吧,即使乌桓有数万骑兵参战,也是曹操兵力的数倍,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曹操这边参战的主要将领有:张辽、徐晃、张郃、曹纯、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牵招,五子良将一下子来了三个,战斗力不用说了,虎豹骑的首领曹纯也在,韩浩、史涣都是以忠勇著称的将领,鲜于辅、阎柔是原幽州牧刘虞的手下,熟悉北方地形与环境,可以看到曹操手下都是精兵强将。

乌桓这边参战的主要将领有:袁尚、袁熙、蹋顿单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算起来就是三郡乌桓单于全部出动,再加上袁尚与袁熙两个纨绔子弟。

白狼山之战张辽担任前敌指挥

曹操采用了三个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数万乌桓骑兵 ,并俘虏了二十余万人,这三个办法就是:

1、抢占制高点

曹军到达白狼山后,曹操就抢占了制高点,登上了白狼山顶,这个时候因为乌桓已经发现了曹军,所以集结军队往白狼山前进,而曹操在山顶把敌情看得一清二楚,在整个交战过程中,曹操也是在山顶全程指挥并观看的,掌握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

另外,曹操占据山顶,一时半会乌桓人也攻不上来,骑兵是不方便往高处进攻的,这样也能保证曹操本人的安全,曹操当时应该是把指挥所部署在山项,然后主力部队放在山脚迎战,这样也不会被敌人所包围,这是曹操胜利的第一个原因。

乌桓人毫无准备

2、趁敌人阵型未稳,首先发动攻击

当时曹操手下只有轻骑兵,步兵和辎重都在后面没有跟上来,曹操手下的部分将领看到乌桓兵力很多,有些畏战,张辽向曹操建议,趁敌人阵型未稳之际,首先攻击敌军,曹操同意了张辽的建议,并且让张辽担任前线指挥官。

乌桓军队是匆忙集结起来的,从各个地方往白狼山赶,在行军过程中,明显队伍就是乱的,骑兵行军与步兵是不一样的,受到地形的影响,尤其是在山区行军,无法有效组成阵型,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即使军队数量很多,但并不集中,也没有摆开战斗阵型。

张辽看到了乌桓军队的弱点,这与他后来在合肥之战中采用的办法是一样的,合肥之战时,孙权带了10万大军攻打合肥,部队还没有完全集结好,张辽就带了800人冲进孙权大军,一通战斗下来,打击了孙权大军的军心,并在合肥之战取胜。

袁尚

白狼山之战在合肥之战前,张辽仍然是用同样的办法,根据在山顶观测到的敌情,集中兵力攻击乌桓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很可能就是蹋顿单于的军队,乌桓总兵力虽然是曹军的数倍,但在局部并不形成优势,张辽就靠乌桓军队阵型未稳,及时出击,一战就打败了乌桓军队,曹军在局部取得胜利,一是振奋了己方的军心,二是打击了敌人的信心。

3、擒贼先擒王,狭路相逢勇者胜

张辽指挥的曹军本来就是曹操手下的精锐部队,以作战勇猛著称,再加上孤立无援,没有退路,一旦战败,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曹军将士只有奋勇杀敌,打败敌人才能活下去,而张辽本人就是勇猛异常的将领,合肥之战带800人敢冲击敌人10万大军的勇士,根本就不怕敌人的数量多,张辽作为战场指挥官靠勇猛直接冲在前线,也能激发曹军将士的战斗信心。

乌桓单于蹋顿当场被杀

狭路相逢勇者胜,乌桓一没有准备好,二看到曹军如此勇猛,一下子就失了信心,再加上张辽一冲击就击杀了蹋顿单于,自己一方的单于当场被杀,这对乌桓人是毁灭性的打败,首领都没了,部将哪还有信心继续参战,所以乌桓军队迅速崩溃,曹军取得了白狼山之战的胜利,然后继续进攻柳城,俘虏了二十余万人。

《三国志 武帝纪》: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从史书的记载也能看出,曹军斩杀了蹋顿单于及许多乌桓部将,乌桓军队迅速崩溃,曹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白狼山一战曹操是怎样反败为胜的,曹操如何血战白狼山?

白狼山一战有三大看点,一、没有大路,早向导走小路,出其不意。像邓艾伐蜀汉走险路一样。二、算险中取胜,如曹军战败,则可能全军覆灭,狭路相逢勇者胜,尤其阵斩乌桓蹋顿单于,属于一次擒贼先擒王斩首行动。似乎类似于虎牢关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之战。三、在远离后方情况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乌桓是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和鲜卑族一样同属于东胡。袁绍集团和乌桓关系好,有联姻关系,曾帮助袁绍打败公孙瓒。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过两年袁绍去世,曹操攻打袁绍所占冀、幽、青、并四州,袁绍儿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乌桓蹋顿单于计划帮助袁氏收复失地,经常骚扰曹魏边境。

曹魏对乌桓分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主张征伐乌桓,否则,早晚是祸害。主和派认为路途艰难遥远,又担心刘备劝说刘表偷袭。郭嘉主张征伐乌桓;最终,曹操也决定攻打乌桓。为了解决攻打乌桓后勤运输问题。早在公元206年,曹操就让人修建了两条漕运。公元207年5月曹操率大军到了无终,现在天津市蓟县,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柳城现在辽宁省朝阳袁台子,是乌桓政治中心。由于天气影响,到7月才要进军,可是乌桓已经做了准备,在险要处设伏兵。如果曹操退兵,会前功尽弃。

曹操就战况求助于熟悉当地情况的田畴。田畴给曹操指出一条废弃又无乌桓军防守之路。曹军迷惑敌军,说道路不好走,先撤军了,等到秋冬再进军。暗地里,却在向导田畴指引下,出乌龙塞进攻乌桓。等曹操率军登上白狼城,离柳城二百多里时,乌桓军才发现警觉起来。蹋顿单于急忙亲自率军上阵和曹军在白狼山打起遭遇战,也是一场双方决战。

当时曹操的重装主力步兵还在后面,与乌桓军相比曹军劣势是兵员少,十几天山路和急行军体力大大打折扣。乌桓军以逸待劳。兵马“盛众”。曹军优势是出其不意,有张辽、张颌、徐晃、曹纯、张绣等众多猛将和精锐“虎豹骑”。乌桓是游牧民族,单兵作战能力强,但是阵法整体配合赶不上曹军的。

曹军中有人看乌桓人多,建议等后续部队。张辽力劝曹操要趁着敌阵不整而急速出战。敌阵不整的战机会稍纵即逝。张辽是曹魏名将,在后来逍遥津之战中曾以少胜多大破东吴军队,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曹操也在白狼山上观看到乌桓军阵不整,于是接收张辽建议,下决心急战破敌。“自以所持麾授辽”。让张辽负责临阵指挥。

张辽获得曹操用来指挥部众的麾旗,离开了陡峭的山坡,来到了山谷之中,指挥先锋部队冲向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进行了一场数万骑兵的血战、混战。曹军奋勇冲杀,乌桓军终于崩溃了。混战中,蹋顿当场死亡,一说为张辽斩杀,一说为曹纯部虎豹骑俘获后斩首。乌桓军群龙无首,被杀得七零八落。此战,曹军大获全胜,斩杀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人。

曹军白狼山之战获胜后又屠柳城,很底消灭乌桓势力,解决了边患问题。袁熙、袁尚逃到辽东,被辽东公孙康杀死,袁绍残余势力被消灭了。曹操此战一箭双雕。

白狼山一战曹操是怎样反败为胜的,曹操如何血战白狼山?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曹操与乌桓的相遇,谁都输不起,但既然是战争就必须有胜负。

白狼山之战是场遭遇战,也是场生死决战。曹操战败,全部曹军将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乌桓战败,整个乌桓将臣服曹操,他们同样也没有退路。

狭路相逢,勇者胜!智取!

  曹操阵营猛将张辽拍马下山,直冲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随之倾泻而下,与乌桓骑兵展开厮杀。乌桓军士本来就畏曹军虎威,现在见这般阵势更加慌乱。张辽拍马直取蹋顿,大战二十余合,未分上下。张辽佯装败走,等蹋顿赶来,猛然拨马回身,乘其不备,刀光一闪,斩蹋顿于马下。乌桓兵见主帅已死,慌不择路,拼命逃生。袁尚、袁熙见势不妙,急领数千骑兵夺路而逃。

白狼山一战曹操是怎样反败为胜的,曹操如何血战白狼山?

“兵贵神速、击敌于不备!”

此战曹操并没有所谓的“先败、再反败为胜”,而是抓住战机,趁敌人不备时,先发制敌,一击而全胜!

白狼山之战,为曹军北征三郡乌丸的关键一战。曹操此役,以统帅的当机立断,兼有骁勇敢战之将,训练有素的精兵,故而能以寡击众大破乌丸十万骑;阵斩蹋顿单于、以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1)三郡乌丸:为当时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落统称。

(2)白狼山:又名白鹿山,即今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的大阳山。

下面简析一下曹操北征乌丸之役的经过:

官渡之战大胜后,曹操为什么要暂时不顾刘表刘备等对许都的威胁,而要长途跋涉,远征乌丸?

两汉时,汉军兵威赫赫,横扫匈奴。

三郡乌丸内附,而以“突骑”驰名的乌丸,长期以来,一直为幽州汉军的骑兵优质兵源地。“幽州突骑”之名亦由此而来。

袁绍一统河北,威震塞外,三郡乌丸向袁绍臣服,并遵奉袁绍命令,为袁绍提供骑兵。

所以袁绍军中,一直有大量的乌丸骑兵。后来为魏国长期驻守北彊的名臣牵招,就曾为袁绍统领过乌丸突骑。事见《三国志.牵招传》

官渡大战后,袁绍败亡。

建安十年春,曹操灭袁谭。袁尚、袁熙投奔三郡乌丸。

而收留了袁氏余孽的乌丸,非但不听曹操发出的诏令,还趁中国内乱,屡屡入塞为寇,侵犯幽州彊界。

这时候,来去如风的乌丸突骑,已经从大汉幽州边防军的优质附属兵源,变成了北部边彊的大患。

身为大汉开国勋臣之后的曹操,虽有代汉的野心,但身上流的血液里,却仍有两汉四百年军威积累之下一个汉臣的骄傲。

所以,乌丸之患,是必须要征服平定的。

而曹操决定征乌丸时,除郭嘉之外,大部分将臣是反对的。

《三国志.武帝纪》: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而曹操仍不顾群臣反对,力排众议,也要亲自北征乌丸,原因无非有二。

一则,汉土之上,岂容胡骑横行。边患不平,又何与群雄争天下。

二则,曹操深知,像乌丸这种游牧骑兵集团,如果他们对朝廷没有了敬畏之心,再放任他们寇边而不管,那会酿出极为严重的危害性后果。

  • 例如北宋,因辽人强悍,畏难而不征,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中原军民畏战积弱之心。
白狼山之战的由来。

曹军北征乌丸,为达成出其不意目的,行军路线选择为:出卢龙塞,直向柳城开进。

却由于这条塞外道路少有人走,已年久失修,大军唯有边修路、边前进,行军速度缓慢。

当大军距柳城不到二百里时,乌丸也得知了曹军动向。

于是,袁尚、袁熙与乌丸蹋顿单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集合起数万骑兵,逆向而来,迎击曹军。

  • 大军行进,必有斥堠远出哨探,直至一二百里之外。

所以,当乌丸联军大举出动后,曹操肯定是得到了斥堠侦察报告的。于是,命步军在后,自己亲率轻骑急进。

(1)卢龙塞:即喜峰口,今河北迁西与宽城县接壤处,自古为军事要隘。

(2)柳城:当时为辽西乌丸单于王庭,今辽宁省朝阳县附近。

那么,为何曹操要脱离步军主力,亲自率轻骑急进?

一:身为全军统帅,必须亲自勘察沿途实际地形,为大军下一步如作战做出规划。同时眼见为实,察看乌丸人的虚实,或迟滞乌丸军队的前进速度,为曹军大部队的展开创造有利条件。

二:若有可能,则先抢占有利地形,掌控战场形势。

以上这二点,古今战争都是一样的。

史书未说明曹操的轻骑兵力,但以古代军制常理推测,应为三千左右。

当这支曹军骑兵行进至白狼山时,便与迎头而来的乌丸大军遭遇了。

于是,曹军这支先行的轻骑,竟然成了决战的主力。

白狼山战斗的经过。
  • 根据《三国志》记载,五子良将中,张辽、张郃、徐晃三将是随军北征的,而张辽与张郃二将并为军锋,正在曹操的先锋骑兵队中,徐晃在不在,未知。

其时,曹操率诸将登高观敌,发现敌骑漫山遍野而来,有众不下十万人马。

而曹军大部队与车重尚未到达,军中披甲者少,又兼敌我众寡悬殊,故而,看着敌军浩浩荡荡的军势,左右皆有惧色。

而优秀的军事统帅,一旦抓住了战机,那就从来不会被敌我兵力对比等等表面困素所吓倒。

所以,虽然左右皆惧,但曹操却是想打一打的。

因为此刻的乌丸大军,并没有发现曹军骑兵,所以仍处于大摇大摆的行军状态之中,没有列阵,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而出身于并州军,跟随吕布征战锻炼出来的、擅长骑兵突击战术的张辽,与曹操一样,也认为应趁敌不备之时,果断出击。

张辽的勇猛,让曹操非常高兴,为此,曹操将自己所持之麾授予张辽,并任命张辽为“先登”,向乌丸大军发起突击。

而张辽在这一战中,奠定了日后成为曹魏第一大将的地位。

《三国志.张辽传》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下面我们可以根据古代战争规律,推测出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是怎么打的。

曹军虽说“被甲者少”,应是指全身重铠的步军。

但皆有轻甲,几千骑兵,少量重铠甲骑,在三国时已经有了。

所以,曹军必然是将铠甲集中于最骁勇的数百骑兵,作先登陷阵的军锋,由张辽率领,作为第一波突击队。

而曹操亲率大队主力,作为后续梯队跟进。

根据《六韬》所载中国古代骑兵编制,骑兵以每二百骑为一将。

而《三国志》记载,吕布夺徐州后,袁术攻刘备,吕布率军往援刘备时,也是率骑兵二百,步卒一千。

由此可推测,曹操将骑兵以二百骑为一队,分成十余队,从乌丸大军的正面与侧翼同时发起冲击。

而张辽作为第一队,率先突入敌军阵中,趁敌猝不及防,只管向敌军中军猛插,

而曹操的第二、三、四波突击,从张辽打开的突破口中涌入,扩大战果,搅乱乌桓军的阵列,使敌军愈发混乱,号令不相闻,指挥不灵,然后全军崩溃。

史书只记录战斗结底,而战斗详细只是一笔带过,所以具体究竟怎么打,实际也没人能真正还原得出。

白狼山之战的结果,就是曹军大获全胜,三郡乌丸臣服,北部边彊之患彻底平定。而曹操又从乌桓诸部选兵,三郡乌丸自此后,又跟随曹军征伐,为天下名骑。语见《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

附。史书记载的曹操征乌丸之战原文。

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