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坐视韩信灭赵灭齐?

项羽当然不愿坐视韩信灭赵破齐,尽管主力被牵制在荥阳战场,但他已经尽全力破坏韩信的行动了。

只是,韩信的神级发挥,一次次让项羽大吃一惊!

韩信初期行动迅速,项羽还来不及干预韩信8月北上,9月,已经连续灭了魏、代。

魏王魏豹、代王陈余,都是当时鼎鼎大名的人物,手上的兵马也不少,即使项羽能预料到他们不是“执戟郎”韩信的对手,谁又能料到,他们会败亡得如此迅速呢?

不过,当项羽得知“噩耗”时,或许也有欣慰之处:由于刘邦扛不住他的正面进攻,已经调灌婴、曹参率部分精锐返回荥阳前线了。

韩信,你让我吃了一惊。不过,现在你那边两位大将和精锐都来被刘邦调走了,看你还能怎么嚣张?

可是,韩信再次让项羽吃惊了。

10月,韩信与张耳攻赵,背水一战,一战破赵。11月,赵亡。项羽对韩信行动的破坏:一度收到奇效

项羽不敢再随意推测韩信的“极限”了,他开始采取行动,破坏韩信。

尽管项羽主力被牵制在荥阳,脱不开身,但他依然“数以奇兵攻赵地”。

项羽用兵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尽管他本人不能抽身北上,但数次奇兵攻略,牵制住了韩信的步伐。韩信始终无法彻底平定赵地!

韩信攻灭魏、代、赵三国,仅仅耗时3个月。可是,在项羽的牵制下,整整七个月时间,韩信都被牵制在赵地,无法再扩大威胁。

七个月的拉锯后,韩信得到的结果是:汉高祖三年六月,刘邦亲自来“视察”了一次,把军队都带走了!

原来,项羽在正面战场猛烈进攻刘邦,荥阳战场刘邦连续吃瘪,萧何从关中支援的那点兵不够用了,刘邦索性把韩信的军队都收走了!

就这样,在项羽“奇兵骚扰赵地+正面猛攻荥阳”的战略下,大将军韩信成了光杆司令···卷土重来的韩信

韩信就是韩信,他这个“光杆司令”没当多久。

他招募赵地还没有入伍的兵员,两个多月后,再次成军!

连年征战,赵地能入伍的兵应该都入伍了吧!韩信招募的,都是挑剩下的!

不过,对于多多益善的韩信来说,不是问题!

6月,成光杆司令,9月,攻齐,10月,破齐!

韩信,再次让项羽“吃惊”了。

神速反应的项羽,敌不过用兵如神的韩信

项羽也不是一般二般的人,对于韩信的卷土重来,他的反应是神速的!

10月,就在韩信攻齐开始不久,他让龙且率十万精兵(几乎是项羽大军的一半),前去会合齐地残余力量,攻打韩信!

项羽的反应是神速的,决心是坚决的!

然而···11月,潍水一战,龙且全军覆没!

可以说,项羽并没有放任韩信发展,相反,他一直力所能及地牵制韩信。

项羽行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两点。

1、中陈平离间之计,缺乏独当一面的良将。

陈平在建议刘邦施展离间之计时,曾说:“项羽的骨鲠之臣,不过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数人···”

按排名看,范增、钟离眛都排在前面,可是,他们却都惨遭离间,在楚汉战争中期以后,几乎没有发挥。

韩信眼高,看不起樊哙等人,惟与钟离昧为友。看来,钟离将略很可能很高。

项羽曾经亲自率军攻彭越,留下曹咎在荥阳时,曾说:只要你坚持15天。15天后,项羽回来时,曹咎已全军覆没!

没有独当一面的将领,是项羽更大程度破坏韩信行动的重要原因。

2、韩信全面的军事能力

项羽的破坏,已足以让一般人抓狂。

可是,韩信不是一般人。

对于实力相当的魏豹、陈余,对于实力明显强于自己的赵王歇、龙且,他都是“秒杀”的姿态解决问题!

大军被刘邦抽走,成为光杆司令,他能以“挑剩下”的兵源,2个多月就建立起一支强军!

项羽没有“坐视”韩信一路横扫,他在对韩信行动的破坏上,也已经尽力了。平心而论,项羽对韩信的策略,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失误。

也许,对韩信,项羽唯一做错的事情是:为何当初不重用这个执戟郎呢?

项羽为什么坐视韩信灭赵灭齐?

项羽这个人,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最后项梁亲自教项羽兵法,项梁自己兵法就不咋地,项羽也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叔侄俩儿倒也般配!

打仗这种事儿,也多少要有点儿天赋。就算把兵书都翻烂了,也不敢保证不会成为第二个赵括。何况项羽根本就没有学好!

当项羽看到老是在眼前晃的刘邦时,就恨不得马上把他擒住。刘邦看起来也的确是不禁打,面对项羽是一打就溃败。

刘邦看起来就像是一只受伤的猎物,只要再加把劲儿就能手到擒来!所以刘邦跑到哪儿,项羽就追到哪儿!

没有多久项羽就感觉出不对劲儿来了!不管刘邦怎么败,战略要地自己却是一个也没占领;不管刘邦怎么败,刘邦的兵源粮草都能及时补充。

再打着打着,就感觉自己快被包抄了。韩信等人把魏国、赵国、燕国等地给占了。

项羽自己的粮道,老是受到彭越的骚扰。只要项羽一撤身,前线的形式立马就反转。项羽只好派点儿偏师去打下韩信,不过好象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等到齐国向项羽求救,项羽感觉到形势严峻了,就派出了大将龙且前去攻打韩信。结果是肉包子打狗,龙且又被韩信给杀了!

项羽无奈之下,就派武涉去游说韩信。武涉的游说没有成功,韩信领着兵前来攻打项羽了!

项羽就像是一个蹩脚的象棋手,怎么将军也将不死对方,只知道用车马去吃子!

刘邦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围棋手,看似薄弱但却始终保持自己是活形,不动声色地就把要点全占了!

这就是高手和低手的区别!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项羽为什么坐视韩信灭赵灭齐?

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之争中,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韩信开辟的北方战场。从公元前205年八月到公元前204年十一月,韩信接连攻破魏、赵、燕、齐四国,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为最终与刘邦合围项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在韩信屡屡攻城略地的同时,项羽却坐视不理毫无办法呢?

背景:从敌对关系来看,项羽没有救援的意图

从韩信开辟的北方战场来看,魏、赵、燕、齐四国中有的是愿意归附项羽,有的则与项羽处于敌对状态,特别是赵、齐两国都是与项羽敌对的诸侯,项羽在一开始根本没有救援这两国的打算。

  • 魏国:魏王魏豹刚刚在公元前205年四月随同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击败。数十万诸侯联军被项羽率领的三万楚军击败,魏豹似乎被项羽的神威吓破了胆,于是他借口母亲有病回到国内,随即与汉王刘邦划清界线,与项羽谈和并倒向项羽阵营。因此魏国可以算项羽的盟国,项羽也可能愿意救援魏国,但是项羽主力与刘邦正相持在荥阳,对魏国可谓鞭长莫及,无能为力。

  • 赵国:此时的赵国正是陈馀执政,他本身就是靠反抗项羽起家,楚、赵两国也是敌对关系,因此项羽根本没有救援赵国意图。

  • 燕国:燕王臧荼是靠项羽分封才得以登上燕王宝座,因此他较为倾向于项羽。但是燕国地处边陲之地,对整个楚汉争霸形势的影响较小。一直以来也没有过多参与诸侯之间的争斗,即使项羽与齐国作战,臧荼也没有参与。而且韩信只是逼降了燕国,并没有进入燕地作战,所以项羽也就没有救与不救一说。

  • 齐国:齐国是第一个反抗项羽的诸侯,而且齐国的田横一家还与项羽有着私仇,楚汉相争的前期如果不是齐国,汉王刘邦可能也没有那么顺利突袭关中和出关与项羽争霸。与齐国的战争耗费了项羽大量的精力。因此项羽从敌对关系出发也是没有救援齐国的意愿。只是后来齐国被韩信击破,齐国不得不向项羽求救,而项羽此时也已感受到了危机,毕竟如果齐地被韩信占据,项羽就将陷入被战略包围的困境。所以项羽才派手下头号大将龙且率兵救援,所以也不能说项羽没有救援齐国,只是龙且被韩信击败了而已。

所以从敌对关系而言,项羽对赵、齐两国本没有救援的意愿,但是在齐国将要被韩信占据的时候,项羽还是从战略全局出发派兵救援了齐国,只是救援不成而已。

从战局演变来看,项羽分身乏术

从楚汉战争的战局演变来看,神勇无比的项羽实质上一直处于分身乏术的状态,虽然项羽本人所处的战场往往都能取胜,但他却始终无法彻底击垮刘邦,导致他一直无法腾出手来解决其他战场的问题。

  •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乘项羽身处齐国前线,率领诸侯联军攻占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得知后立即率领三万精锐迅速回师救援。志得意满又毫无防备的刘邦被项羽大败,率领残部西撤。项羽率军追击,刘邦一直退到荥阳才得到萧何从关中派出的援军。双方在荥阳进入对峙,由此刘邦在韩信的建议下,准备开辟第二战场,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

  • 公元前205年八月,刘邦派韩信领兵攻击已经背叛的魏王魏豹,而此时项羽正与刘邦在荥阳对峙,想救援魏国也是鞭长莫及,况且此时的项羽正卯着劲要一举击溃刘邦,彻底解决这个最强的对手。从当时的战局来看,项羽一举解决刘邦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毕竟项羽已经多次证明了他的神勇。

  • 以韩信的才华击败魏豹当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全面占据了魏国,并将魏国设置为河东、上党和太原等郡。一个月时间,项羽也的确难以作出有效的应对。

  • 随后赵国的实际控制者陈馀发觉自己的老对手张耳没死,而是在刘邦帐下。发觉自己被刘邦骗了的陈馀随即反叛刘邦。刘邦只好再派韩信出兵进攻赵国和代国。这次韩信又只用了一个月左右,在公元前205年十月,韩信就破赵灭代,项羽却仍然在荥阳与刘邦鏖战。

  • 到了公元前205年十二月,本就与项羽产生嫌隙的英布反叛项羽。项羽派兵攻击九江王英布,英布大败逃到刘邦帐下,随后刘邦与英布一起在成皋与项羽对峙。在此期间,项羽多次击败刘邦,刘邦则总能得到关中和韩信从其他战场俘虏的士兵重新稳住阵脚。

  • 而战争进行到此时,项羽的困局开始益发显现,魏、赵已被韩信所灭,燕国也不战而降,齐国本就与项羽为敌,九江王英布又已反叛,而且开始重新回到原来的封地与楚军打游击。更让项羽头疼的是游击战大师彭越在项羽后方多次袭扰楚军粮道,不胜其扰的项羽却分身乏术。

  • 公元前204年五月,项羽回师击败彭越,但彭越只是退走并没有被击溃。而刘邦又乘机重新推进到了成皋,逼的项羽只得回师成皋。到了公元前204年八月,又卷土重来的彭越让项羽不胜其烦,他再次回师攻击彭越以保护楚军粮道。结果留守成皋的大司马曹咎又中了激将法,被刘邦再次攻破成皋。

  • 公元前204年六月,韩信开始攻打齐国,在齐国本已打算归降的情况下,韩信乘其不备攻入齐地,齐国上下仓促应战很快被击败。随后齐国向项羽求援。此时的项羽即使再没有战略眼光也发觉自己处境不妙,如果齐国再被攻破,自己就将彻底陷入战略包围之中。于是他派自己最倚重的大将龙且领兵二十万救援,结果在同年十一月又被韩信击败,连龙且都被击杀,由此项羽彻底陷入孤立。

从上述战局梳理来看,项羽在韩信开辟第二战场期间,先是急于在荥阳一带一举击溃刘邦彻底解决后患。后来则陷入长期对峙,刘邦虽然多次被击败,但是总能得到援兵重新稳住阵脚。而彭越、英布等人的不断袭扰则使项羽陷入困境,粮道不畅导致后勤补给困难,楚军开始逐渐陷入疲态。

用人:项羽失道寡助

如果说项羽本人神勇但是分身乏术的话,那么在韩信开辟第二战场之时,项羽为何没有派出自己的人马争锋相对的争夺第二战场的主动权呢?

  • 失败分封导致没有盟友:在项羽分封时,与齐国的旧怨导致与齐国迅速开战,随后因为对陈馀的安排不当,导致赵国内乱,而反项羽的陈馀却成为了胜利者,赵国也与项羽开战。如此一来北方基本上全是项羽的敌人,如果不是因为彭城之战吓坏了魏豹,连魏国这一盟友都没有。

  • 对部下的多疑导致用人不当:项羽对部下的不信任屡屡被刘邦利用。英布本来就是与项羽有些误会,但是却让刘邦的使者利用,随后不得不反叛。而钟离昧和范增都是因为张良、陈平等人的离间计而被项羽怀疑。在这种背景下,项羽自然也就无法派出偏师开辟第二战场。而往往他重用的都是一些有用无谋的猛将,甚至是曹咎这样名不副实的庸才。

综上,在韩信开辟第二战场灭赵破齐之时,项羽先是没有救援的打算,后来则陷入对峙分身乏术,再加上性格多疑致使人才流失,也就无法放手派出偏师与韩信争夺第二战场的主动权。

项羽为什么坐视韩信灭赵灭齐?

如果单论一场战役的胜负,项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存在;

但是如果将之扩大到一场战争的成败,项羽就显得有点弱了。

形势背景

项羽分封诸侯时的设想:魏、赵、燕、齐会出现内战,刘邦想出关,由三秦负责,即使不能搞定,至少也可以拖住。

事实的进展:赵、燕、齐确实发生了内战,刘邦也出关了,但是结束得都非常快,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几乎没给项羽反应的时间,尤其是刘邦出关,三秦毫无抵抗力。

面对这种局势,项羽的选择是灭齐。可项羽那边刚把齐国灭了,刘邦就已经打到他的家门口彭城了。项羽连忙率精锐反攻,三万破五十六万,又是一场大胜,刘邦被打了个丢盔卸甲,撒丫子就逃了。刘邦跑到荥阳,才收拾了残兵败将。原来的诸侯联军现在也就剩他自己了,观望的观望,抢地盘的抢地盘。

从此以后,楚汉开始进入了拉据战,而韩信则开始了他的北上传奇之旅。

韩信的传奇之旅

韩信先后灭魏、破代、定赵、降燕、攻齐,一顿神级操作,秀得全天下头皮发麻,但是项羽那边竟然坐视不理,放任其不断壮大,成为一支可以与他和刘邦三足鼎立的一股势力。

齐国都城都丢了,项羽才派出龙且带二十大军攻打韩信,结果还被韩信打了个大败。害怕失败的项羽连忙派武涉去游说韩信,结果也是功败垂成。最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合兵,把项羽围困在了垓下,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

那韩信秀操作的时候,项羽到底在忙啥?就那么没瞧起韩信么?

项羽在忙啥?

韩信灭魏、破代、定赵的时候,除了刘邦,另外一个人的出现也让项羽非常难受,这个人就是彭越。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史记.项羽本纪》

在前方,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在背后,彭越则不断地骚扰,劫粮。此外,项羽的盟友九江王英布也背楚向汉了。张良“下邑之谋”所提的可以充分利用的三个人——韩信、英布、彭越此时都为汉王刘邦所用了。

项羽为什么不能救赵、救齐?

主要原因就在于,无论是赵国(赵王歇、陈馀)、还是齐国(田广、田横),当时的统治者,与项羽都是敌对的一方,都是当初项羽分封诸侯时被剥夺或削减利益的一方。

此外,从对敌的角度来说,赵国和齐国都不是兵力弱的一方,尤其是赵国,当时陈馀号称二十万,而韩信的手里不过数万兵。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项羽没有接到求救信号,是不可能直接出兵搭救的。一旦出兵,很有可能会被看作是侵略者,反而容易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而且,项羽更希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溃刘邦,这才是他的战略重心。但当韩信灭齐之后,项羽也深刻意识到韩信的威胁,刚收到齐国求救信号,便连忙派龙且带二十万大军前往,只可惜,韩信又岂是龙且可以打发的。

最终,龙且这一败,直接导致了项羽被合围,“四面楚歌”也就为时不远了。

项羽为什么坐视韩信灭赵灭齐?

韩信灭赵国和灭齐国是楚汉战争期间发生的,这两个灭国战争对楚汉战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直接性的战略性影响——汉王刘邦将西边的巴蜀之地、西北边的三秦之地、北边的燕赵之地、东边的齐国之地连成一片,对项羽的西楚形成了战略上的包围态势。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形成对峙。是时,西魏王魏豹据河东起兵反汉,当时的魏军西进可以占领三秦之地,南下可以切断关中与荥阳刘邦的联络。因此,为了解除侧翼威胁,刘邦派遣韩信突袭魏国都城安邑,韩信也不负众望,一战便大破魏军。汉军攻占魏国全境后,黄河以北的代、赵、燕三国和占有今山东大部的齐国便直接关系到楚汉战争的全局,于是刘邦便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建议,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韩信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西楚霸王对于刘邦这样的战略包围,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但现实很无奈。

一、项羽与刘邦正面对峙,无暇他顾

韩信北上攻赵的时候,楚军正与汉军对峙在今河南一带,来自于汉军正面战场的压力使得西楚霸王项羽无暇他顾;再加上韩信兵力毕竟有限,就算攻赵攻齐也会使自己消耗殆尽,所以在韩信攻赵的时候,项羽可能真的不想去管。

二、韩信灭齐国时,项羽派遣龙且却没用

韩信灭赵后,迅速便东进攻齐国,很快占领齐国都城临淄。使得当时的齐王田广向楚求救,项羽闻讯后便派遣龙且率兵号称20万救援齐国,可惜项羽任命和自己一样有勇无谋的人担任主将,最终楚军救援部队全军覆没。

三、项羽意欲让韩信自立为王

项羽对韩信灭赵灭齐坐视不管的原因很大可能是项羽想让韩信自立为王,形成三强对立的局面,只要韩信能够自立为王,项羽对付刘邦就轻而易举。

项羽为什么坐视韩信灭赵灭齐?

在刘邦和项羽的争斗中,韩信是无法被忽视的。彭城一战,数十万汉军被灭,刘邦只带了十余骑兵突围而出。齐、赵、魏等国见汉大势已去纷纷背叛刘邦转而与楚讲和。幸亏韩信在正面战场击退了楚军,才给了汉军重整旗鼓的时间。

随后,刘邦采用了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建议,对项羽施行了战术包围,即刘邦正面抵挡项羽,韩信后方消灭楚方割据势力。可奇怪的是,在韩信灭赵,灭齐的过程中,项羽为何坐视呢?下面我就试着分析一下。

韩信灭赵之战

韩信灭赵之战,又称井陉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史记·淮阴侯列传》

当时,韩信统兵数万,欲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听说了以后,便在井陉口集结大军迎击汉军。

大战一触即发,此时成安君身边有一个叫做李左车的人谏言道:“井陉口易守难攻,道路狭窄,汉军的运粮队伍必定被拉出老远,且汉军长途跋涉,正是疲惫的时候。如果此时派骑兵突袭汉军运粮队伍,隔其粮草,定能一战而胜。”

怎料成安君乃是一个迂腐自大之人,认为己方兵力数倍于汉军,又占据有利地形,如果还采取阴谋诡计,岂不是被诸侯笑话。于是没有采纳。

韩信听说后,十分高兴。先是在正面战场采用“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的策略,让汉军无路可退,激发潜力(背水一战典故由来),以此拖住赵军主力,又派出一对轻骑,前去地方大本营插上汉军大旗。

赵军见久攻不下,便撤退回营。一到营地,赵军发现营地上插满了汉军旗帜,以为赵国已被攻破,便纷纷溃逃。最后,赵军被俘,赵王被擒,汉军大获全胜。

就这样,韩信以数万之兵拿下了拥有二十万士兵的赵国。

韩信灭齐之战

韩信灭赵,迫使燕投降后,再次东进灭齐。

正当韩信准备东进灭齐之时,却听说齐王已经归降。不过,韩信在听从谋士的建议之后,认为汉王并没有让他停止攻齐,便依旧率兵渡河。而齐王也许是真的想投降吧,居然没有设防。就这样,韩信十分轻松地攻占了齐国的城池,一直打到齐国都城。

这时,齐王才意识到被骗了,便前往高密向项羽求助。也许是赵国的前车之鉴,项羽没有坐视不理,派出大将龙且率领二十万军队支援齐王。龙且认为韩信不足为虑,决定开战。

决战之前,韩信命令属下连夜做了一万多口袋,用来堵住潍水上游。随后在与龙且交战之时,韩信又命令士兵且战且走,骗楚军过河。楚军果然上当,渡水追击汉军。怎料走到一半,韩信命人把堵住河水的沙袋拿开。河水汹涌而至,冲垮了楚军。随后,龙且战死,楚军战败,齐国灭亡。

项羽坐视不理的原因

彭城之战之前,因项羽利益分配不均,诸侯纷纷反叛,投靠刘邦。而在彭城之战以后,项羽大败刘邦,使得汉军遭到重创。此时,这些诸侯国又叛汉归楚。虽然项羽明面上接纳了齐、赵等国,但是按照项羽睚眦必报的性格,不出兵围剿已经算能为大局考虑了,怎么还会出兵支援呢?

再者,韩信灭赵之时,韩信兵数万,赵军兵二十万,且占据有利地形。项羽就算有心支援,恐怕也想不到赵军会失败得如此之快吧(项羽:你好歹坚持一下啊)。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与此同时,项羽也并不好过。上面已经提到,刘邦一共讲战争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刘邦与项羽僵持的正面战场,第二部分才是韩信与其余诸侯国之间的后方战场。

因此,在韩信灭齐之战中,项羽能够出兵二十万支援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结语

项羽为什么坐视韩信灭赵灭齐?

可以看出,在灭赵之战中,韩信的用兵如神,用兵之快,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使其还没反应过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韩信在消灭诸侯国的同时,也为在正面战场作战的刘邦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此消彼长之下,项羽只会打得越来越辛苦,而汉军会打得越来越勇猛。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刘邦善于驭人,善于纳谏,懂得发挥每一个能臣谋士的作用。就拿韩信灭齐之后讨要齐王之事来说,本来刘邦是不同意的,经张良一提醒,就马上醒悟,当即册封为韩信为齐王。

反观项羽,韩信称其为“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史记·淮阴侯列传》)。”正是因为项羽的这种特点,使得他身边除了他自己几乎没人可用,这才被刘邦拖住,直到自刎乌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