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征北战多是自己“亲征”,为什么不派属下大将统兵呢?

回顾曹操与他手下之间博弈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是无奈之举。

创业期,没有资本委托于人

191年,在袁绍的影响下,曹操担任东郡太守,开始了创业之路。

192年,在陈宫的积极工作下,兖州世族迎曹操为兖州牧,曹操得到进一步发展。

起步阶段,曹操的地盘是在袁绍等人的影响下获取的,真正属于曹操的东西,就只有军队!

只有军队是自己的,当面临实力强大的陶谦、袁术、黄巾贼时,曹操如果连打仗都不亲自指挥的话,袁绍、兖州世族凭什么支持他呢?

曹操,当然要亲力亲为了!

刻骨铭心的创伤,让曹操学乖了

曹操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击退了袁术、陶谦等人的进犯,稳住形势后,开始征讨陶谦。

可是,就在他征讨陶谦眼看就要取胜时,后院起火!

全力支持他入兖州的陈宫、早年最好的兄弟张邈,趁曹操远征,迎吕布入主,背叛了曹操!

这次叛变,险些让曹操提前扑街!

毫无疑问,这也给曹操上了一课:人心险恶,不可不慎!

可是,不久后,曹操又再次被现实上了一课:他大力拉拢的刘备,在率军阻击袁术后,占据徐州,再次“反叛”!

这次叛变,发生在与袁绍决战的前期,险些给曹操造成了两面受敌的恶劣形势!

这两次险些酿成大祸的叛乱,让曹操对人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让他“学聪明”了。乱世中,人心险恶,不可以再把大权托付于人!权臣的尴尬

“挟天子以令诸侯”,给曹操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一切便利,都是有代价的。

作为权臣,既要面临外部敌人的进攻,又面临着朝堂之上天子的竞争,其处境是尴尬的。

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灭蜀,结果,钟会灭蜀后,又想自立;

权臣刘裕,亲自北伐,攻取长安,形势大好,刘穆之去世,他只得急急忙忙回到都城,安定形势;

曹操,敢不敢委托大将以重兵呢?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会不会反水呢?

没发生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可是,看一看一直以来支持曹操的荀彧,我们就知道了!

在官渡之战期间,荀彧被委托在许昌,控制朝廷!可以说,曹操对荀彧的信任,是数一数二了吧!

那又如何?当曹操与汉室矛盾不可调和时,荀彧不也最终反目成仇吗?(曹操应该庆幸,荀彧的反目没有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防备大将军权过大的临时举措

曹操地盘扩大后,他已经无法在每处都亲力亲为了。他必须在他难以直接指挥的地盘,部署军事力量。

国防形势要求较多兵力驻扎边境,但权力特点又不允许大将权力过重,怎么办?

曹操采取了集中兵力,却互不统属的政策。

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将张辽、于禁、朱灵等七位将领,部署于淮南方向;

合肥之战前,张辽、乐进、李典部署于合肥。

这些将领名望相近,彼此之间互不统属。

这种安排,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大将独大,但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临到战时,彼此能否有效配合作战就不说了,大家驻扎在一起,彼此之间不闹出矛盾,也是很难的!

没奈何,曹操采取了两手:

1、任命护军。

曹操任命亲信为护军,参与各军军事,协调各军之间的关系。

比如,张辽、乐进、朱灵,曹操安排赵俨为护军,协调各军关系;

2、亲自部署方略。

合肥之战前,张辽、乐进、李典驻扎合肥,曹操让护军薛悌带着密函前往部署方略。

这样,曹操既防止了大将独大,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效率。

宗族督军

可是,长期靠临时部署协调众将,不是长久之计,曹操还是要从制度上来解决问题。

既然不得不以大将来分权,那就用家里人吧!

潼关之战时,曹操以曹仁都督七军,开始任命宗亲都督军队。

攻取汉中后,曹操又以夏侯渊都督张郃等将,抗拒刘备。

逐渐的,夏侯惇、曹仁、曹真等宗族子弟,开始逐渐承担起方面之任来。

随着三足鼎立的形成,战线逐渐稳定下来,这种临时督军制度也逐渐稳定下来。

曹操总是亲征,实在要委托方面之任,也只给宗族,是不是不够大气呢?

不知道。曹操的后人比较大气一些,让一些外人长期担任了方面之任,比如:司马懿。

看在司马懿的份上,我觉得,曹操总是亲征,是正确的,也是无奈的。

曹操南征北战多是自己“亲征”,为什么不派属下大将统兵呢?

兵者,国之大事也。作为创业之君,曹操自己不亲征,还能去忙活啥呢?与其牵肠挂肚,还不如亲自下手哦。

在这里,我们无法去设想曹操不亲自出征,而是派遣大将代劳的情况,还是说一下曹操一生征战的过程吧。

01

创业之初,以兖州为根据地,四处征战时的情况。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自行代理奋武将军,讨伐董卓。

此时,曹操在陈留起兵,以曹氏、夏侯氏为主的子弟兵为其主要军事力量。

讨伐董卓失败后,曹操转战东郡,大败于毒、白饶、眭固、于夫罗等势力,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陈宫等人运作曹操出任兖州牧。之后,大破青州黄巾军,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编其精锐,组成“青州兵”,四处征战。

此时的曹操,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其军事力量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子弟兵,其二是青州兵。

以曹仁、夏侯惇为主的宗亲大将还不具备独自统兵作战的能力,而刚刚归顺的青州兵恐怕也不会太听招呼,宗亲将领难于驾驭,曹操也不会放心让他们独自对外作战。

这是曹操必须要亲征的主要原因。

02

逐鹿中原,非曹操亲征不可。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来曹操处的路上被徐州牧陶谦派人杀死。愤怒之下的曹操率领大军征伐陶谦。

这事非曹操亲自出马不可,自己的父亲被人杀死,只派遣手下大将去征讨,似乎是应付公事,也不足以提振军队的士气。

当时,曹操占据了兖州,但并没有彻底征服。大军外出,曹操独自留守,也是很不安全的事。

陈宫等人趁曹操大军在外,联络陈留太守张邈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经过苦战,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人勉强才保住了鄄城和东郡的东阿、范二县。如果曹操不在军中,或许陈宫等人不至于如此嚣张,但如果军中出现风吹草动的话,那就是十分要命的事。

在军阀混战时期,只有军中才是最安全的。

同时,没有大将比曹操更有能力,曹操亲自出马尚且摆不平,换别人去解决不了问题。

夏侯惇算是曹操手下著名的战将吧,几次独自出兵都没有胜绩。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反叛朝廷,派遣高顺、张辽攻打沛城,击败刘备。曹操派遣夏侯惇援救刘备,被高顺打败。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北上进攻曹操。曹操派遣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被刘备用计打败。

在面对陶谦、吕布、刘备这样的对手时,除非曹操亲自出马,都不足以战胜他们。

这或许是曹操亲征的原因吧。

03

官渡之战,事关曹操终生的命运,岂能不亲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得了先机,但在与陶谦、吕布、刘备的对战中,消耗很大,其精锐的青州兵完全丧失。等到官渡之战与袁绍对决时,曹操能够动用的兵力也就在两万左右。

如此重要的战役,决定曹操命运的关键之战,曹操岂能不亲征?

率领大军亲征,还有个好处,一旦失利,就可以带领嫡系部队随时撤离,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官渡之战前后,陆续有张绣、贾诩、张辽、张郃等降将加入,成为后期曹操非宗亲子弟兵之外的主要力量。

对于这些降将,曹操总是存有戒心,不会轻易让他们独自率领大军征战。

比如襄樊之战,曹操最为信任的于禁率领大军投降了曹操,令曹操极度失望。

类似于禁投降之事,之所以在曹操阵营较少发生,与曹操的戒心很重不无关心,这也是曹操高明之处。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谁都不清楚他们会做出啥事情来。

曹操亲征在外时,家里时常出现反叛的情况。如果曹操待在家里喝大茶,让大将们出征在外,一旦出现变故,将无法收拾,曹操很可能就会面对鸡飞蛋打的尴尬处境。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除了孙权之外,其他诸侯一般都是亲自带领大军征战。

因此,曹操亲征也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现象,自然也是最妥当的方式。

曹操南征北战多是自己“亲征”,为什么不派属下大将统兵呢?

事实上,曹操之所以总是自己“亲征”,而不用张辽张郃这种统帅之才,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曹操都是以奸雄的形式存在,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流行,曹操的奸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只要提起曹操,大家都是嗤之以鼻。不过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兴起,民间对曹操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开始客观地评价曹操的功过,不再简单的以“奸雄”来评价曹操了。而随着大家对曹操的了解,众人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

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曹操手下明明有那么多的统帅之才,比如张辽和张郃等人,他们能力非常强,足以睥睨天下,然而曹操却很少让他们统兵出征,反而总是自己统兵出征,这是为什么呢?曹操为何不敢放权给手下那些猛将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曹操之所以总是自己“亲征”,而不派手下大将统兵出征,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一、曹操本身比较多疑

三国演义中用了两个小故事来凸显曹操的多疑。一个是吕伯奢之事,一个是侍卫之事。当初曹操刺董失败,外出逃亡,正好跑到了父亲的朋友吕伯奢家中,吕伯奢见侄儿来投,非常高兴,命令家人杀猪款待曹操,自己甚至亲自去打酒,以显示对曹操的看重。然而当吕伯奢离去后,曹操却因为听到了磨刀声,而误以为吕伯奢去告发他了,他们在磨刀捉拿自己。曹操疑心病起,直接和陈宫暴起杀戮,将吕伯奢一家杀得鸡犬不留。等杀戮结束以后,他们才赫然发现,吕伯奢家人磨刀,是为了杀猪,他们并没有告发曹操……

随着曹操实力的增强,他的疑心病越来越重。当时夜深人静,曹操的侍卫见曹操没有盖好被子,出于好心前去帮曹操盖被子,结果被曹操暴起诛杀,死于非命。而曹操则认为,这个侍卫有行刺他的举动,他诛杀此侍卫,乃是正当防卫,令人惊惧……

从吕伯奢之事和侍卫之事来看,曹操确实比较多疑,不过曹操一开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之所以如此多疑,乃是被逼出来的!

年轻时候的曹操,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想着为东汉尽忠。然而他的正直却与当时的官场环境格格不入,所以曹操遭到了无情的打压。等到诸侯讨董时期,众诸侯都心怀鬼胎,只有曹操一人心系汉室,真心想要力挽狂澜,然而当时的曹操太弱小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反而遭到众人的耻笑。再后来,汉献帝被胁迫迁都长安,众诸侯开始撕破脸皮,互相攻伐,让曹操看到了人心险恶。而当曹操率军进攻徐州时,兖州众人集体背叛他,更是让他体会到了背叛之痛。

自此以后,曹操开始不再信任其他人了,因为混乱的天下中,背叛之事发生得太多了!前一刻大家还是和和气气的主公和臣子关系,下一秒就很可能成为生死仇敌。吕布称呼丁原为义父,结果转头就把丁原诛杀,换取荣华富贵。之后吕布又为了一个女人,将董卓诛杀,令天下震惊。走投无路的吕布,受到了刘备的礼遇,结果转头又背叛刘备,将刘备打得无立足之地……这种事情在当时的天下实在太多了,吕布只不过是比较出名的,其他人的这种劣迹,也并不少!

三国演义中的张辽,前脚还在痛骂曹操,表示宁死不降,结果当曹操表明了招揽之意后,张辽立马改口效忠曹操。正史中,张辽更是主动投降的曹操。演义中的张郃,乃是因为受到了郭图的谗言,被迫投靠了曹操。但据《后汉书》记载,张郃其实是主动投降的曹操,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投降,导致了袁绍大军的彻底崩溃!虽然曹操偷袭了乌巢粮仓,但是袁绍家大业大,完全可以继续从后方运送粮草前来,此时袁军仍然有一战之力,然而张郃的主动投降,令袁军军心崩溃,最终被曹操打得大败……

总的来说,在东汉末年那个时代,背叛乃是常态,大多数人都有背主的劣迹,而曹操手下又有一大批的降将,作为亲历者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完全信任手下的那批猛将!这些猛将可以背叛原来的主人,谁敢确保他们不会背叛曹操呢?虽然他们表面上看似忠诚,可当别人把价码开足以后,他们还会是忠臣吗?所以说啊,曹操之所以总是亲征而不让张郃张辽等猛将统兵出征,就是因为曹操比较多疑,他不信任张辽张郃等人!而曹操的多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生于那个环境,多疑是常态,不多疑才是另类!

二、曹操的政治能力不足

曹操之所以总是亲征,除了他比较多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他的政治能力严重不足!

“挟天子以令诸侯”,历来被认为是曹操做大的标志,正是因为拥有了汉献帝,曹操才能变得如此强大,但凡事都有利有弊,曹操虽然借助汉献帝的权威增加了自己的名望,但汉献帝并非一个存粹的傀儡,忠于汉室的力量并不弱,而且他们一直在反抗!

一开始的时候,曹操以为汉献帝比较好对付,结果汉献帝的一个操作,直接把曹操给吓傻了!汉献帝本想把曹操当作能臣倚靠,但曹操阳奉阴违,气坏了汉献帝,于是汉献帝决定给曹操一个下马威,趁着曹操前去面见时,汉献帝直接命身边的刀斧手架着曹操,做出一副要诛杀曹操的样子。这可把曹操吓坏了,自此以后,曹操和汉献帝算是决裂了,曹操再也不敢孤身一人去面见汉献帝,而汉献帝也不再信任曹操。

发展到后面,汉献帝在那边成立了一个汉室朝廷,而曹操那边也成立了一个小朝廷,开始明争暗斗!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并没有大义上的优势,他最大的优势便是军队,所以曹操将军队抓得非常紧,一遇到战事,总是亲征,因为只有在军队中,曹操才能感受到安全!

也就是说,曹操之所以总是亲征,其实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政治能力不足,他没办法处理好自己和汉献帝的关系,导致忠于汉室的那些士族,对曹操抱有很大的敌意。一旦曹操的军队不在身边,这些人很可能对曹操发起袭击,威胁到曹操的安全!事实上,到了曹丕时期,虽然他通过和士族妥协,最终成功的取代了汉室,但曹丕也在想方设法的效仿曹操,多次亲征,因为只有通过亲征,曹丕才能获得最大的安全感!当然了,通过亲征,扫灭手下那些独立的势力,兼并其他人的部曲,也是亲征的目的之一。

三、曹操是曹军中军事能力最强的人

曹操手下能人众多,但总的来说,军事能力最强者,便是曹操!这一点,其实在历代的开国君主中,都是一样的,往往开国君主都是军队中最能打的人之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服手下的那批骄兵悍将!

曹操前期,实力本身比较弱小,人才也不多,所以需要亲力亲为。随着他的实力逐渐变强,他手下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此时曹操开始逐渐把手中的事情交给手下来办。由于军权实在是太特殊了,乃是曹操的立身之本,所以曹操只能把军权交给手下的宗亲集团,也就是曹家人和夏侯家人,这就形成了大家常见的画面,那便是曹家人统兵,张辽张郃等人都居于其下,成为一方将领。这种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曹操的军权问题,但另一个问题也出现了,那便是曹操的宗亲集团虽然实力不错,但他们的敌人更为强大!

夏侯惇深受曹操的信任,本是当作猛将培养的,但是他的军事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于是曹操只能把夏侯惇撤到后方。夏侯渊军事能力不错,有虎步关右之称,但在汉中之战,他直接被刘备给打崩了,甚至被阵斩,搞得曹操被迫亲征,亲自来和刘备对战;曹仁被称为天人,军事实力非常强悍,但襄樊之战中,他被关羽打得不敢出城,于禁也被关羽俘虏,于是曹操被迫亲征,决战关羽……

整体来看,曹操后期的亲征,其实有一种被迫之意!他也想培养曹家人接班,让他们来负责统帅大军,无奈他的敌人都太强了,曹家人抵挡不住,只有曹操这个曹魏最强军事家才能够应对那些局面,所以曹操总是被迫亲征!

结语

总的来说,曹操之所以总是亲征,其实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受环境影响,曹操为人比较多疑,不敢信任手下的外姓将领;二、曹操的政治能力不足,必须依靠军队给予自己安全;三、曹操是曹军中军事能力最强之人,其他曹家人的实力都差了他一大截,导致曹操被迫四处救火!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后汉书》)

曹操南征北战多是自己“亲征”,为什么不派属下大将统兵呢?

第一,曹操亲征主要集中在他创业中前期。那时候的地盘小,兵也少。最要命的是,曹操的地盘还是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是强敌。

手上就这么点资本,况且他的对手,也就是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张绣等人的实力也不弱。曹操自然就需要集中力量专打一人了。

这与张开手,用手指头戳人不疼,但攥起拳头打人有杀伤力,是一样的道理。

也就是说,曹操没有必要分兵,当将领们单领一支军队的必要。

其实不止是曹操,汉末军阀混战早期,诸如袁绍、公孙瓒、吕布等,也都是自己亲征。

袁绍攻公孙瓒时,几乎都是亲征。有一次他被公孙瓒打了埋伏,田丰劝他躲起来。但袁绍很有种,说躲起来难道就能活命吗?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

瓒部迸骑二千馀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卻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英雄记》

公孙瓒和吕布不仅亲征,而且还抡着武器亲自上阵砍人。

有一次公孙瓒带着数十人碰到几百胡人,他操起长矛就冲进了敌阵,杀伤十几人。

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三国志·公孙瓒传》

董卓死后,吕布与李傕、郭汜开战。吕、郭在长安城下单挑,郭汜差点被吕布刺死。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英雄记》

刘备就不用多说了,每次都是亲征。

综上。汉末军阀混战中前期,诸侯们的实力普遍都不强。大家基本都是亲征,曹操也不可能有例外。这不奇怪。

第二,曹操军事综合素质比麾下所有将帅都要高。将领们打不赢的仗,他亲自出马,往往就能解决问题。这一点是曹操长期亲自征战的必要条件。如果打仗不行,曹操也不可能经常自己亲征了。

举几个例子。

198年,刘备被吕布围攻,向曹操求援。

曹操正在对付宛城的张绣,分身乏术,便让夏侯惇去救场。可结果夏侯惇被吕布部将高顺打得惨败,刘备等不来援军,只好弃城逃亡,连妻儿都被吕布俘虏。

后来是曹操从宛城回来,亲征吕布,这才灭了吕布、高顺,招降张辽,吞并徐州。

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曹操)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三国志·武帝纪》

官渡之战期间,刘备离开袁绍,跑到汝南郡联合黄巾余党龚都,聚众几千人,在曹操后方捣乱。曹操派遣部将蔡阳攻打,结果蔡阳被刘备斩杀。最后也是曹操亲自讨伐,才把刘备撵到了荆州。

(袁)绍遣先主(刘备)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三国志·先主传》

荆州牧刘表接纳刘备后,刘备遂屯新野,威胁曹操后方。曹操当时正在征讨河北,没精力管他,便派夏侯惇、于禁前去攻打。结果曹军又被刘备击败。

(曹操)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也是凭此战(火烧博望坡),正式在荆州立足,吸引诸多荆州豪杰归附于他。比如诸葛亮。

五年后,曹操平定了河北,亲征荆州,刘备这才被曹操又一次“拆家”。

从这些例子可以明显看出,曹操在分身乏术的时候,偶尔也会让心腹单独领兵。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张绣、刘备等人都曾说过类似“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手下的诸将,自己还是不放在眼里”的话。

(刘)备谓(刘)岱等曰:“(曹操)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献帝春秋》


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魏书》

我们知道。官渡之战前后,中原的军阀其实没几个人了。存活下来的,都是高手。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必须自己亲征。否则,就是给对手送人头。

第三,曹操采纳毛阶之计,迎接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虽然他是事实上的“皇帝”,汉献帝只是他的傀儡。

但他名义上毕竟还是汉献帝的臣子,而他作为汉帝臣子,其最大的合法性的来源,就在于为汉室平定“不臣之人”。

因此,曹操必须要亲征。尤其是发动进攻性战役的时候,曹操不能让别人为自己代劳。

只有这样,曹操对内才能巩固其操控汉献帝的合法性。

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封魏王后,就很少再亲征了。他把麾下兵马分为四部,他自己亲领一部坐镇后方,让夏侯惇、曹仁、夏侯渊各领一部分别坐镇徐州、荆州、汉中,防备孙权、关羽和刘备。

这其中的缘由,除了曹操当时年纪大了,无力再亲力亲为,以及地盘大了,曹操分身乏术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操当时已经升到顶了,位极人臣,已经不需要再借军功巩固其“挟天子”的合法性了。所以他就分兵了。

赤壁之战后,孙权屡屡亲征,每次都被打得灰头土脸,却仍然亲征,留下“孙十万”的笑话,其动机也与曹操相似。

孙权在江东,缺乏统治合法性。他也需要通过立战功,巩固对内的统治基础。

第四,由于早年的兖州之乱,曹操对外姓将领极度警惕,不信任外人。

曹操早年割据兖州时,非常信任张邈。经常是他领兵在外征战,留下张邈、荀彧、夏侯惇等人守家。

有一次曹操领兵出征,对家人说:“我如果回不来,你们可以去投靠张邈。”

后来曹操凯旋而归,见到张邈,两人见面就相拥而泣。两人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亲密。

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三国志·张邈传》

可结果呢?由于曹操杀了兖州士族边让,再加上袁绍让曹操杀张邈(被曹操拒绝),张邈害怕曹操会杀自己,居然就联合陈宫等人迎接吕布,反叛了曹操。

张邈的这次背刺,让曹操损失惨重,地盘损失大半,只剩三个县,手底下的士兵连饭都吃不上。曹操被迫舔着个大脸向袁绍借兵借粮,渡过难关。

甚至于,曹操一度还萌生放弃创业的想法,打算投奔袁绍拉倒。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信任张邈,可张邈却背叛自己。如果不是袁绍的帮助,再加上曹操的能力。曹操大概在195年就已经退出群雄争霸的舞台了。

所以,平定兖州之乱,赶跑吕布后,曹操也就再没绝对信任过外姓将领。

像张辽、于禁、张郃、徐晃、乐进等人,其实都很有能力。曹操对他们也都有委任。

但曹操却不敢对他们委以绝对信任。经常是让他们在外线领兵,再让自己本家心腹在其后方坐镇监视。

比如张辽守合肥,夏侯惇在淮南坐镇。夏侯惇就负责监视张辽。

乐进守襄阳,曹仁也在襄阳,曹仁是乐进的顶头上司。

张郃、徐晃守汉中,统一听夏侯渊调遣。夏侯渊是曹操委派的西线最高军政长官。

从这些安排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外姓将领,曹操更信任对自己的本家兄弟和儿子们。

其中,最受曹操信任的就是夏侯惇。

但很可惜,夏侯惇、曹仁、夏侯渊等人的能力有限,经常是阴沟里翻船。

夏侯惇就不说了,三番五次翻船,眼睛在作战时瞎了一只。有一次,他还被敌人俘虏。

曹操也知道夏侯惇不擅长单独领兵作战,所以后来也就不怎么让夏侯惇带兵了。转而让他做更擅长的事,比如屯田,搞经济建设。

曹仁早年以进攻勇猛闻名,而且还擅守,堪称攻守兼备,比夏侯惇靠谱。也是因此,曹操才把荆州交给他。但在对付周瑜和关羽时,曹仁却被打的很被动。

先是赤壁之战后,周瑜、刘备攻江陵。曹仁被周瑜打爆,撤退到襄阳。

又在汉中之战后,关羽攻襄樊时,被关羽打得不敢出城,又差点被打爆。曹操让于禁率精锐去救。然而于禁也被关羽打爆,三万精兵被团灭。

曹操当时被打得极为被动,甚至为此还动了迁都的念头。

幸亏是孙权遣吕蒙袭取荆州,背刺关羽,曹操才幸运的渡过了这一劫难。

夏侯渊也是曹操的本家心腹,擅攻,一度打得马超鸡飞狗跳。曹操信任他,且认可他的统兵能力,夸他是“虎步关右”。

也是因此,夏侯渊才得以领导张郃、徐晃、曹真、曹休等人,坐镇汉中,防备刘备。

刘备进攻汉中之初,夏侯渊干的不错,屡次让蜀兵无功而返。然而,刘备亲征后,夏侯渊却阴沟里翻了船,被黄忠(据说)斩杀于定军山下。他的死,让曹操猝不及防,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般的急入汉中,完成了自己人生最后一次亲征。

可是,汉中形势严峻,曹操亲征也无法挽救颓势。最后,曹操兵败汉中,灰溜溜退走。

诚然,让外姓将领对付刘备、关羽、周瑜,未必就比“诸夏侯曹”们做的好。但历史已经证明。曹操不信任外姓将领,更信任本家兄弟的结果就是他的本家兄弟,比下有余,比上不足。战斗级的作战,能胜任。但面对战役级的作战,面对更高级别的对手时,就不行了。最后往往都是要靠曹操亲自来救火才能稳住局面。

曹操南征北战多是自己“亲征”,为什么不派属下大将统兵呢?

一般而言御驾亲征的帝王极少,刘邦就曾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们一般善于统将而非统兵。曹操虽未称帝,却已是实际上的掌权者,按理说手下猛将不在少数,为何他还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呢?

首先曹操本人精通兵法,具有领兵之才。他早年就爱好武艺,还注释过《孙子兵法》。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最后大破黄巾军,后来曹操还作为奋武将军讨伐董卓。在青州,黄巾军发展得势如破竹,曹操埋伏击败黄巾军。当年冬天曹操俘虏了数十万士兵,组建了青州军,并帮袁绍击败过刘备等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也表现不俗。

曹操的军事才能在上面的一系列操作中可见一斑。曹操在军中历练多年,实战经验丰富,不仅在战术方面有一套,在统领士兵方面也极擅长。并非一般帝王能比的,其统兵实力堪比老将。否则在赤壁之战中,蜀吴也不会如此严阵以待。

曹操亲自带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控制军权。乱世之中谁有军事实力,谁就有可能问鼎,曹操一旦让别人带兵就有可能大权旁落。自古以来帝王忌惮大将就是担心此事,否则后来宋朝也不会千方百计地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帝王所提防的就是私人军队的形成。曹操也极注重这点。有一次正值麦收季节,由于外面战争不断,百姓不敢回家收麦子。曹操为拉拢人心,下令士兵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首。手下士兵果然小心翼翼,没有敢违反军令的。由此可见,士兵对曹操本人还是十分敬畏的。

曹操亲自带兵打仗当然不是因为兴趣所在,而是因为有利可图。首先,他当时身居高位,要是没有政绩难以服众。在乱世背景下,最大的政绩就是来自于军事方面,因此曹操对四处征战极为上心。另外曹操野心勃勃,从其诗作中就可以看出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不是个做宰相就能满足的,他所希望的是一统天下,这些都是通过作战才能完成的。

曹操手下当然有可以统兵的人,比如说张辽,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曾经在合肥之战中率八百人杀到孙权旗下,几乎活捉孙权。威震东吴,当时东吴吓唬小孩时就用张辽之名。还有许褚,他曾在马超手下救出曹操,他勇力绝人。甚至能单手拖牛走百余步,可见其勇猛,后来被封作“虎侯”。除此之外还有徐晃、夏侯惇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将。曹操手下并非没有将才,但曹操此人生平自负又多疑,他虽然会重用手下人,可他心中最可重用又信得过的人只有他自己而已。

曹操此人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只是由于当时尊刘贬曹的倾向严重,所以曹操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客观来看,曹操一生征战无数,胜多于败。在统兵方面还是极有才能的,不能因为赤壁之战的失败就完全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曹操南征北战多是自己“亲征”,为什么不派属下大将统兵呢?

历代开国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点,看清这个共同点就能明白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操为何总是亲征?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手下没有独当一面的帅才,二是不放心。

一、手上没有独当一面的帅才

曹操手下有独当一面的人才吗?说起来也算有,比如西南军区(汉中)总司令夏侯渊、中部地区(荆州)司令曹仁,东南军区(合肥)司令张辽。

不过这些武将防守一隅还行,真要把数十万大军交给他们,打个国战级的战争,他们还真指挥不了。也就是说这些人只是将才,算不上帅才,至少算不上顶级帅才。

曹操为什么对关羽很上心?不是因为关羽是第一个见他脸红的男人。而是因为关羽是帅才。

帅才可遇不可求,讲究天赋,也讲究品级。如果无人可用,夏侯渊、曹仁、张辽这样的可以顶上去。但有曹操这样的顶级统帅在,还轮不到他们。强用的话,曹真就是一个样板。

曹真说起来勉强算个帅才,但他面对的对手是诸葛亮,差着等级,所以曹真遇到诸葛亮就屡屡吃亏。这是曹丕、曹睿没有曹操的本事,换了是曹操在的时候,曹真混不到元帅这个级别,且跟着曹操学呢。

司马懿的级别是够,用他会出现第二个问题。

二、敢不敢放权

曹操为什么一直对关羽念念不忘,除了他有帅才外,还和关羽非常忠义有关,这样的性格用着放心,不会有反叛的担忧。

算起来吕布也算有帅才,但不够忠义,用吕布得时刻防着他坑爹,这很危险,所以曹操抓住吕布,没留直接砍了(准确点说是先勒死后砍头)。

对统治者来说,能让他们放心的统帅不多。既然不放心不如自己来领兵(当然需要有统帅能力做前提)。

看一看历朝改朝换代的皇帝,他们要么自己是统帅,要么自己能驾驭统帅,不管是不是统帅,在完成统一之后会杀开国功臣或者想法解除开国功臣的兵权。

而改朝换代也多是由第一代统治者完成的,如果第一代没完成,第二代必须也有统帅技能或者有手段支配统帅。然而这样的能力不是每代都有,如果下一代没有这个能力,被取代是迟早的事。司马家取代曹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南北朝朝代频繁更迭也能说明问题。

这一点身为枭雄的曹操是非常清楚,作为要完成统一的第一代他非常清楚,兵权外放太危险,有能力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安全。

曹操如此,刘备也是如此。就是统帅能力渣的一匹孙权也是如此,孙权也因此一辈子没打下合肥。虽不甘,但(没有造反)心里还是踏实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