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如何在动荡不安政权之下,站稳脚跟的?

守业更比创业难,对孙权来说,尤其如此!

岌岌可危的形势。

200年,年仅26岁的孙策被刺杀,刚成年的孙权继位。

孙权接过的江山,危机四伏。

一、孙家兄弟的威胁

孙家的江山,是以孙坚、孙策创建的武装力量打下的,但是,孙家兄弟都曾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孙坚起兵时,孙静也招募勇士5、600人一起参加!孙策起兵后,孙静也率军一起作战!

孙坚死后,孙贲一度代管孙坚旧部一段时间,在军中也非常有话语权!

如果把孙氏集团比作股份公司,这些兄弟都有股份!

由于孙权年幼,威望不足,接位之初,面临着孙家人的激烈竞争。

孙静的儿子孙暠,此时就企图夺取会稽,与孙权争夺领导权;

孙贲的弟弟孙辅,认为孙权无力守江东,暗中与曹操联络。

二、跋扈将领的威胁

既然连孙家亲戚都蠢蠢欲动,下面的一些将领自然也不乏企图趁势而为者。

庐江太守李术,就试图割据一方,他接收孙权的流民,并公然叫嚣:你有德,人民就会跟随你,无德,就怪不得我了!

三、地方势力的威胁

名义上,孙权坐拥“六郡八十一州”,牛得不得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孙策打江东的速度非常快,但也带来了一个隐患:人心为附。甚至连孙策本人,也是死于这种隐患引发的刺杀!

而且,江东多山,各郡内的强宗、山越,都各自强横,不服调遣!

同时,那些外来的士人,也忧心忡忡,随时可能继续跑路!

四、外部势力的虎视眈眈

江东出现重大变故,像曹操这样的枭雄当然不会坐视良机。

尽管此时曹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袁绍,但一方面,孙吴政权内部有人与“朝廷”积极联络,引诱曹操干预;另一方面,一旦曹操形势缓和下来,曹操当然会虎视眈眈!

形势如此复杂,即使是孙策本人,也不敢确定孙权是否能接好班!他和张昭说:“请您尽心辅佐我弟弟,实在不行,您可自己取而代之,再不行,您还可以西渡长江,回老家去!”

那么,孙权是如何一步步坐稳江山的呢?

依赖张昭、周瑜,稳定基本面

孙策留下了“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命。事实证明,这两位对孙权顺利接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事依赖张昭:

我们知道,孙吴政权的基本统治力量,是由外来士族和江东本地士族一起构成的。

张昭,在当时的士族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不管是外来士族,还是江东士族,甚至不属于江东的荆州、徐州等地士族,都对张昭极为信赖!

在张昭的辅佐下,民众、士族们都安定了下来,成为支持孙权的中坚力量。

外事依赖周瑜:

乱世,谁能打,谁就更容易拥有威望!此时的孙权军功不足,而且只有将军名号,自然在军中威望不足!

周瑜从巴丘回来,带头尊敬孙权,毕恭毕敬,众将自然也跟着尊起孙权来!

同时,面对曹操的一系列政治讹诈,如要求孙权派遣人质的要求,周瑜都处置得当,既没有提前得罪曹操,也没有受到曹操的挟持!

搞定孙家兄弟

孙权得知孙辅联络曹操后,假装不知道情况,与张昭一起召见孙辅。

见面后,孙权说:“兄弟之间有什么不愉快的,咱们自己沟通,何必与外人去说道呢?”

随后,孙权拿出孙辅与曹操暗通款曲的证据来。

孙辅无言以对,羞愧无比。

孙权对自己亲戚还是手下留情,但斩杀了孙辅身边的亲信,没收了他的部曲,把孙辅流放。

平定内部不服者

面对李术的挑衅,孙权借力打力,轻松解决。

孙策去世前,曾授意李术杀害了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孙权把这个锅甩给了李术。他对曹操说:李术擅自杀害朝廷刺史,罪不容诛,我将出兵讨伐他,请您批准!

孙权起兵攻打庐江。李术急忙向曹操求救!

曹操本来也还没余力来搭理江东的事情,正好得了个台阶,也就没理会李术的请求了。

庐江平定!

调整与曹操关系,灵活处理

短期内,曹操正集中精力对付北方,为了安定后方,对孙权采取拉拢政策;但长期来说,江东又是曹操要平定的目标,因此,也用各种手段,争取加强对孙权的控制!

在周瑜的辅佐下,孙权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一方面,借力打力,大大方方接受曹操的笼络,该联姻联姻,该接受官职接受官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对于曹操“遣子为质”的控制性要求,坚决拒绝!

通过与曹操的周旋,孙权既提高了政治地位,又不受曹操的控制,获得了将来与曹操长期相持的机会!权力制衡,掌握主动

张昭、周瑜是当时不可或缺的人物,孙权自然要大加利用。但是,孙权可不能不防两位“托孤重臣”权力过大,真的“取而代之”。

因此,孙权采取了灵活的措施,适当地控制了周瑜 、张昭的影响力。

一方面,孙权通过吸纳当地士族中的年轻人进入自己的幕府,组建了“内朝”的班底。

后来吴国丞相顾雍、大都督陆逊,都是出自孙权幕府。

另一方面,通过吸纳鲁肃、诸葛瑾、甘宁等外来人才,提高他们的地位,削弱了周瑜、张昭的影响力;

最后,利用江东内部矛盾,制约权臣。

比如,孙权任命老将程普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相互牵制。(当然,这么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军事效率,值得斟酌!)

上下五千年,不过一本书,随手一翻,就是几百年的历史。因此,后人常常诟病孙权的各种失误、不足。孙十万甚至一度成为网络上的笑料。

诚然,孙权终究不是刘秀、李世民这样浑一海内的人物,但是,他在乱世中,小小年纪,就抚定形势,与当世最杰出的人物长期鼎足而立,比之任何时代的接班人,都足以以英雄相称了!

孙权是如何在动荡不安政权之下,站稳脚跟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被刺身亡,死之前他将江东基业传给了弟弟孙权,由于江东刚平定不久,人心不服,孙策在世的时候,大家惧怕小霸王的赫赫威名,还算稳定。现在孙策身亡,孙权还不到十九岁,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原先的敌对势力李术,公然反叛;宗亲里孙辅暗通曹操,孙暠则伺机夺权。面对这样的局面,孙权是怎样迅速稳定人心,站稳脚跟的呢?

孙权自身足够优秀

孙权聪敏好学,很早就崭露头角,哥哥孙策也比较注重培养他,行军打仗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参与重要事情的讨论和决策。孙权十五岁就当了县令,孙策举行宴会的时候,会向下属们着重推荐孙权,经常称赞孙权比自己强。时间久了,孙权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提高了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孙策的臣属中间有了一定得威望。所以,孙权是在有了几年工作经历的情况下接的班,并不是小白一枚。

得到张昭,周瑜的支持

俗话说的好,独木难成林,孙权再优秀,想要稳定乱局,成就一番大业,也是需要强有力的帮手的。孙权足够幸运,张昭和周瑜这两位帮手,不但能力强,而且足够忠诚,就像两根擎天大柱一样,支撑起江东基业。孙策死后,孙权伤心过度,几乎处于崩溃的状态。张昭此时出来劝谏,将军现在应该以国事为重,遇到这种事情,怎能像普通人一样,一蹶不振呢?快起来换身衣服,随我出去巡视军营,安定军心。于是孙权就跟随张昭,骑着马出去巡视一圈,张昭向众人宣布,以后江东的新的继承人诞生,就是孙权。周瑜听说孙策暴毙,带兵着素服前来奔丧,之后就留在孙权身边辅佐孙权,此时东汉朝廷给孙权封的官是讨虏将军,群臣对待孙权也是以对将军的,相对简单的礼节,周瑜却带头以君臣之礼侍孙权,提高孙权的威望。

张昭和周瑜联手,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朝中安定以后,孙权又派人剿灭了李术,平定了宗室动乱,迅速站稳了脚跟,接下来他又广招贤才,安定江东士族,稳定住了江南局面,三国时期一方雄主已正式登场。

孙权是如何在动荡不安政权之下,站稳脚跟的?

最重要的是孙权当时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他继位时天下动荡,乱世出英雄,此乃天时。

地盘位于江东,有天险隔断,易守难攻,此乃地利。

江东人才济济,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此乃人和。

年仅十九岁就继位,面对威震天下的曹操显得太稚嫩,但是他有周瑜,张昭为他顶住压力。

孙策临死时候告诉孙权:“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孙策死后给他留下一大批人才,同时他也组建了自己的亲信幕府。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孙权一个18岁的少年就要扛起家族的兴衰。他稳固江东任用贤能,后来与刘备这种年纪都能当他爹的老狐狸斗智斗勇,他力排众议,同刘备结盟,后于赤壁击败曹操,孙权统治愈加稳定。曹操南下无望,空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无疑是个英雄。

孙权是如何在动荡不安政权之下,站稳脚跟的?

三国演义说过,孙权能成功主要因为继承了"父兄之基业",其实孙权继位之初内部可以说东吴政权危机四伏。

三国志记载当时的东吴政权"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可以说孙策短暂的政权在东吴根基很浅,靠的是杀戮和强权建立。况且孙氏并非氏族大家,出身于寒门子弟,又不是江东本地人,最早在"江西"发展起来(这里的江西并不是现在江西省),他们的武装属于淮泗班底,对于江东来说属于外部势力。并且孙氏集团早期依附袁术,在江东人眼里袁术称帝属于乱臣贼子,从而孙氏集团也属于乱臣余孽。

孙策在位时候已经发展了这个严重问题所以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他我考虑过很多,选择孙权我经过深思熟虑。孙策对孙权说过"孙权驰骋疆场不如自己,但是安邦得人心比他好",言外之意希望孙权能稳定政权。

当时东吴政权从大方面是三股势力:

孙氏旧部俗称"淮泗集团",其中孙坚留下的主要代表为黄盖、程普、韩当,孙策留下的主要蒋钦、周泰、陈武。但是他们最大的代表就是周瑜,可以说得周瑜,相当于得到了武装枪杆子。而周瑜确实对于孙氏集团忠贞不二,全力的支持孙权,并且当时孙权属于将军,但是周瑜对其行"跪拜之礼",可以说对孙权行的是臣子之事。对于当时的孙权来说为非是一剂定心丸。

还有一股势力简称"流亡北士",因为北方战乱所以来南方躲避,而且有很多有识之士和有威望之士,如诸葛瑾,鲁肃,步骘,张紘严畯等人。他们能否认可和归附孙权是个未知数,但是张昭在其中起到了决定作用。张昭对孙权的不仅是认可而且全力支持,当时孙权只是哭泣,张昭不仅劝解还给予鼓励,并且为啥孙权规划发展。张昭的态度无非对于孙权是一剂强心针。

最后还有"江东士族",可以说孙策时期他们对于孙氏政权处于抵触情绪,对于孙权来说这股势力想要拉拢必须循序渐进来做。他倚仗张昭的影响力对流亡北士拉拢和任用,比如鲁肃,开始并未效力孙策,但是通过张昭的劝说后来服务孙权。开启广开言路,求贤若渴的态度。并且孙权继位之初马不停蹄平定叛乱,保证江东稳定,同时也彰显出我能保佑你们"江东士族"在当地的利益不受到少数民族和劫匪强盗的损坏。此外他还检阅部队,开设幕府,从地方中招募提拔人才,从而拉拢当地人,以便得到士族们支持。孙权的政治目的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政权江东化,从几十年以后就可以看出,东吴政权在后期丞相是顾雍,而武将代表是陆逊,他们全是江东氏族的代表。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孙权本身确实是有才能的人物,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一个有政治头脑远见的人,才能在乱世中力挽狂澜,才能让那些文臣武将心悦诚服尽心的辅佐,开创帝王业。

孙权是如何在动荡不安政权之下,站稳脚跟的?

孙权年轻统事,权力日臻巩固,直至弥留,未稍动摇。论者常谓,孙氏政权所以比较稳定,并且后于蜀、魏而亡,是靠世家大族,特别顾、陆两姓,或谓顾、陆、朱、张四姓的支持建立起来的。自然有一定道理。但这只是相对的,问题的回答还可以而且应该倒过来讲,即孙权成功地利用、控制了他们,有奖赏,有惩罚,双方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因此,更准确地讲,孙权政权的巩固,同他自始至终特别注意「任才尚计」,善于御将,适时优赏、擢升、提拔名臣谋将及其后人有很大关系。前述「临兵设督,不置长久性军帅」以及「地方上实行军事统制政策」,属于「制」的一面,使他获得了重大成功。以下所述,属于「优赏」的一面,是御将用人的另一手,他同样获得了成功。

孙权待下,不吝封赏。文武臣僚,尤其是武将们,大都升迁很快。因此,将领们愿为其战,乐为所用,甘为其死。从而,加强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有功即赏,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战必赏,二是逢典同升。事实很多,例说如下:

顾雍,做县长「有治迹」,即拔为郡丞,代理太守事;讨「贼」有功,吏民归服,即升为左司马;权为吴王,累迁雍为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乡侯;权为帝,进封雍为县侯,拜相十九年。

诸葛瑾,初为长史,从讨关羽有功,封县侯,授绥南将军,领南郡太守;夷陵战前,奉命「以大义责刘备」,战后擢为左将军,假节,督公安;权称帝,授瑾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步骘,初为东曹掾,出领鄱阳太守,遽拔为交州刺史,持节,征南中郎将,「南土」宾服,由是加授平戎将军,封县侯;后平零陵、桂陵诸郡「蛮夷」有功,升右将军、左护军;权称帝,授骠骑将军;都督西陵,「邻敌敬其威信」,上书言事常被采纳,命为丞相。

大的战事之后,孙权一般都大行封赏。

赤壁战后,众将升官。荡寇中郎将程普升裨将军,不久又迁荡寇将军;征虏中郎将吕范,授裨将军,迁平南将军;丹杨都尉黄盖,升武锋中郎将,不久又因平定蛮夷立功,加偏将军;中郎将韩当被授偏将军;将军甘宁拜西陵太守,从攻皖城有功,升折冲将军;将军周泰拜平虏将军,督濡须,继拜奋威将军,封县侯;承烈都尉凌统升为校尉,不久又以从破皖有功,拜荡寇中郎将,从攻合肥有功,授偏将军;中郎将徐盛升建武将军,封都亭侯。

擒杀关羽及夷陵战后,众将再次升官。朱然,以偏将军从讨关羽立功,升为昭武将军,封乡侯,继而又因破袭刘备有功,升征北将军,封县侯;吕范授建威将军,封县侯,不久又因拒战曹休有功,升前将军,假节;朱桓因抗曹仁有功,升奋武将军,改封县侯;韩当升威烈将军,封都亭侯,不久改授昭武将军,加都督之号;徐盛迁安东将军,封县侯;偏将军潘璋升振威将军,又拜平北将军,封县侯,后来成为右将军;建忠中郎将骆统,授偏将军,不久因拒破曹仁别将成功,封亭侯。

孙权是如何在动荡不安政权之下,站稳脚跟的?

守业更比创业难,有勇猛无敌的哥哥开疆拓土打下来的江东之地,本可以舒舒服服做一个官二代,但是无奈哥哥早亡,年幼的孙权成了江东之主,当时他面对的是内忧外患。

内有大后方山越族频频作乱,带兵围剿吧,见机不对的山越就缩进深山老林,不管吧,治下百姓村庄不能不管呀,否则失民心。

外有当时气势汹汹的曹操领着二十万大军,势要统一江东,收二乔。手下见状,大臣们左右思量,觉得投降曹操,只不过是换个老板而已,可周瑜,黄盖主战立场非常坚定,大家都把眼光望向孙权。

孙权左右不定,五万水师打二十万步骑军,真的找死,可不打总不能把夫兄的基业这么白白让给曹操,投降派越说越过分,孙权最终心一横砍桌子之后说了一句决定东吴未来的话,谁再敢说投降有如这个桌子!这是孙权沉住气改变东吴危亡的决定!

江东多才智,而那个时候的能人绝大部分都在世家里面,从他重用陆逊,重用鲁肃就可以看出,因为陆逊和鲁肃可代表的是江东最有权势的家族,这点比曹操用人不分贵贱更讨世家们的欢喜。

还有孙权这个人前半生都是非常有气魄的一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无条件信任周瑜和陆逊,把指挥权全部交到他们手里,于是吴国才能二次危难而不灭,曹操在最后一次讨吴国的时候就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